2015北大心理学考研 变态心理学笔记汇编(经典版)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美】劳伦·B.阿洛伊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一.变态心理学定义:马厄指出,有四种基本分类,→1,对自己无益,而且伤害到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2现实适应不良——例如,深信别人没有的信仰,感觉到别人无法感知的东西。

→3情绪反应和个人的情况不相称。

→4古怪的行为——行为变换没有规律且难以预料。

二.摘要(1)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变态行为的定义是不同的。

普遍接受的定义是:违反社会准则或违背正常行为的准则,这些行为从统计上来看是偏离正常范围的行为,并让自我感觉不好或不适应,这样的行为称为变态行为。

(2)对于不同文化、种族、性别和年龄来说,心理变态会有不同的结果。

不同的人群对不同障碍的发病率是不同的,他们体验和表达疾病的方式也有区别。

他们也可能采取会影响诊断的不同标准。

(3)就像变态行为有很多定义一样,对他的解释也各种各样。

从医学角度来看,变态行为就像生病:即使生理器官病变不是精神障碍的必然条件,但精神障碍仍然被作为疾病来诊断和治疗。

神经科学对医学模式进行了修正,力图寻找出精神病人在生理上与正常人不同之处,但否认生物起因的唯一性。

(4)心理学理论认为变态行为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最著名的心理理论有心理动力学,强调童年期潜意识的冲突;行为主义,关注不恰当的条件刺激;认知理论,聚焦于对自身和环境不良的认知方式;人际关系理论,认为行为变态是人际关系混乱导致的;社会文化观理论,则偏重于社会对行为和诊断的影响。

(5)社会决定了变态行为的治疗方法,以及诊断变态行为的标准和社会对变态行为理解。

(6)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心理学家开始研究预防,或如何避免导致变态的最初环境变化,包括家庭和个人。

这些因素包含在一级预防里,一级预防试图影响整个群体。

二级预防是降低高危人群的发病率。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绪论识记:1、变态心理的概念和标准概念: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10中分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领会:1、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1)临床访谈法: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

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访谈三种形式。

(2)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

(3)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室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5)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2、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未得以解决,他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概论■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的异常活动及其原因。

通过对异常心理现象进行分类和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即研究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区别:精神疾病的特点:1.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2.社会功能严重受损3.缺乏症状自知力精神疾病分为功能性精神病和器质性精神病,属于精神病学讨论的范畴;心理障碍只有功能性心理障碍,属于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五章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Ⅰ■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通过各种手段对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主要是行为)进行取样和描述,进而综合各种信息所做出的系统评定和判断。

■评估心理障碍的常用方法:1.会谈法2.调查法3.观察法4.心理测验及临床评定量表(每种测评工具的使用范围要弄清楚)5.神经系统和实验室检查■心理障碍的评估流程:当前主要问题—>初步的评定方案—>会谈、测量、行为观察、其他检查—>归类、评价—>干预、治疗—>反馈Ⅱ■心理障碍的分类方法:一是按心理过程来区分,分为认识过程障碍、情绪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一是从病因和症状的角度来分,属于医学的分类方法,以以下几个诊断分类系统为代表。

■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1.ICD-10 国际疾病分类MD-3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共分10类,诊断顺序如下:1)确定有无异常2)躯体与异常有无关系3)异常情况分类(大类)4)在类别下诊断名称(具体到病名)3.DSM-4 美国精神病学会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其主要内容为:这些分类又分为五个轴,按轴的顺序进行诊断:它可能会影响精神障碍的诊断处理和预后*轴1、2为症状诊断,轴3、4为病因诊断。

*CCMD-3和DSM-4的区别:前者没有将人格障碍独立出来,后者将人格障碍独立出来,这样,医生就可以知道那个病人在患有某种精神障碍的同时是否还患有人格障碍。

■心理障碍的诊断过程:个体心理评估(看正常还是异常)—>对照CCMD-3—>个体归类■心理障碍的界定: 1.统计上罕见2.违背社会规范(没有明确目的动机,做出违背社会规范和法律的事)3.个人感觉不适4.行为反应不良5.医学及症状学标准必须综合使用上述5条标准,否则是片面的。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第一章、绪论一、心理障碍与病理心理学1、心理障碍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心理障碍的基本元素:•痛苦(suffering)•适应不良(maladaptiveness)•不合理(irrationality)•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unpredictability and loss of control)•少见的和非传统性(rareness and unconditionality)•观察者不适(observer discomfort)•违背标准(violation of standards)3、心理状态:主要包括两大类: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划分为:①心理健康(健康心理);②心理不健康(不健康心理):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③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变态人格、神经症、其他精神障碍4、判定建议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注意判断这的不同角度,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其研究的理论任务是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实践任务是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三、变态心理的定义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一、生物学理论1、生物理论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是脑和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失调的结果。

他们主要从遗传基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行为异常的现象。

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4)

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4)

第⼗⼀章⼉童少年期⼼理障碍 ⼀、进⾷障碍 1.神经性厌⾷:本病常见于12岁⾄18岁的青少年,95%的患者为⼥性。

病⼈对发胖或体形改变发⽣担忧或恐惧⽽⾃动拒⾷,以⾄引起体重明显减轻和妇⼥停经为特点。

这种厌⾷并⾮由于某种躯体疾病引起。

病前性格⼤多具有拘谨、刻板和强迫性特征,也有部分属癔病性或分裂性性格。

2.神经性呕吐:这是⼀种由早年的精神因素及教育不当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主要是突然起病也可突然终⽌的反复性呕吐,⽽查体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的症状。

3.异⾷症:这是⼀种⾮寄⽣⾍的长期摄⼊不可⾷物质的⾷欲倒错现象,患者强烈地喜⾷不可⾷⾷物。

⼆、语⾔障碍 1.⼝吃。

⼝吃涉及正常的⾔语节律受阻断,表现为频繁发⽣不⾃主的⾔语重复,发⾳的延长或停⽌,同时伴有跺脚、摇头、拍腿、挤眼、歪嘴、上⾝摇晃或嘴唇颤动等。

2.选择性缄默症:指⾔语器官⽆器质性疾病,智⼒发育也⽆障碍⽽表现的缄默不语。

本症⼀般较为少见,⼤多数起病于3-7岁⼉童,⼥性多于男性。

起病原因常由于受惊、恐惧、⽣⽓等精神因素所引起。

这类⼉童平时往往受到⽗母的过分宠爱或过分保护,致使患⼉过分依赖于⼤⼈,独⽴⽣活能⼒较差。

3.⾔语发育迟缓:是指⼩⼉⾔语的发育明显落后于同年龄组⼉童的⾔语发育⽔平,表现为⾔语发育与其年龄不相称,虽到该讲话的年龄尚不能以⾔语表达。

三、睡眠障碍 1.梦游症。

⼜称“夜游症”、“睡⾏症”或“梦⾏症”。

本症以屡次在睡眠中突然起床⾏⾛和作出⼀系列复杂动作,⽽当时患者的意识不完全清醒和发作后记忆不起为主要特征。

2.夜惊:本症以屡次从睡眠中突然觉醒,并伴有惊恐样尖叫为主要特征。

3.梦魇:也是睡眠时的⼀种惊恐反应,特征与夜惊不同,它是指极度焦虑、恐怖、压得透不过⽓来或得不到帮助的⼀种令⼈惊恐的梦。

四、功能性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童仍缺乏控制排尿的能⼒,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地昼夜经常不⾃主排尿,⽽且这种遗尿并⾮由某⼀种躯体疾病引起。

原因:⼤部分⼉童的遗尿症是由于受惊,环境的突然改变,缺乏亲⼈照管、过度疲劳或不正确的教养习惯等⼼理社会因素引起的。

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1)

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1)

第⼀章什么是变态⼼理学 1.◎变态⼼理学:⼜称病理⼼理学,是⼼理学的⼀个分⽀学科。

它主要研究⼈类各种⼼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智⼒,意志活动及⼈格特征等⽅⾯的异常表现及其原。

变态⼼理学是研究异常的⼼理现象与⾏为活动发⽣、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变态⼼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1)⼼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理的原因、机制和⼼理结构问题。

(2)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

(4)解释⼼理异常的⼼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格的观点为基础。

3.变态⼼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关系:变态⼼理学偏重于对异常⼼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是⼀种有益的促进,⽽精神病学则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和预防,它也是变态⼼理学的基础之⼀,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理学的某些理论和假设。

4.严重⼼理异常与轻度⼼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理异常 轻度⼼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 重 轻 社会适应 丧失 部分丧失 ⼈格改变 明显 部分 ⾃知⼒ 没有 有 主动求治 不会 会  5.⼼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1)严重⼼理异常。

其主要特点为:①重精神病症状,包括错觉、幻觉、思维障碍,妄想,情绪情感障碍以及意志⾏为障碍等。

②社会适应能⼒丧失,从专门的⼯作、技能到⼀般的⼈际交往和饮⾷起居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③明显的⼈格改变。

④没有⾃知⼒。

(2)轻度⼼理异常。

①轻精神症状。

②部分的社会适应不良。

③部分的⼈格改变。

④有⾃知⼒。

(3)⼼⾝疾病。

⼜称⼼理⽣理疾病,是指病因或发病过程与⼼理因素明显有关的⼀类躯体疾病。

(4)⼼⾝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组疾病,但不包括⼼⾝疾病。

(5)⼤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理异常。

(6)⾏为偏离和⼈格障碍。

(7)药物依赖及⼉童青少年障碍,包括酒精及药物依赖,⼉童精神障碍,⽼年期障碍等。

北大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十章)

北大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十章)

北大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十章)第十章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90 按照所滥用药物作用的特点,物质依赖性分为(“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亦称生理依赖性,它是由于反复用药造成的一种机体适应状态。

身体依赖性最主要的特征是耐受性和戒断反应。

精神依赖性也称心理依赖性,它使用药者产生一种愉悦满足的感觉,并且在精神上驱使用药者产生一种要继续或周期性用药的欲望,以图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

精神依赖性断药后不出现戒断症状。

91 中枢神经按捺剂:酒类巴比妥类?阿片类中枢神经兴奋剂:可卡因类烟草(尼古丁)致幻剂:大麻92 药物摄入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而产生精神、行为效应,这种精神效应又可反馈影响药物摄入行为。

这种效应的产生与否与产生程度取决于个体自身状态,即神经内分泌系统。

有些人摄入药物可能产生一种良性精神、情绪反应,即“正强化效应”起了作用;有些人则可能产生不良的精神、情绪反应,即“负强化效应” 起了作用。

93 酒精中毒具有遗传倾向,嗜酒者子女的酒精中毒发生率较不嗜酒者子女高4-5倍。

酒精中毒症状并不是单一遗传基因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其它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94 关于药物依赖遗传性机制的两种假说。

(1)代谢假说,认为药物依赖是某些个体的一种为了补偿体内缺乏制造某种“营养”物质,而生物体在代谢和生理功能上需要这种物质,是一种遗传性代谢障碍;(2)受体假说,认为某些个体具有相对多的对于某种物质(如海洛因)敏感的受体,或是这些个体体内的这种受体较一般人敏感,具有一种超敏性。

95 (尼古丁)被认为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最遍及的化学成瘾物质。

(酒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药物”。

(毒品问题)是20世纪下半叶流行于全球性的瘟疫。

96 药物滥用所引起的机体毒性反应,急性和慢性毒性过程的不同:前者主要是由于所滥用的药物剂量超过个体所能承受的能力而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后者是长期持续用药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慢性毒性反应。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变态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不仅要对心理异常的各种现象加以描述,进行分类和解释,而且要试图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调查法实验法:病程实验病程的治疗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法三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统计学指标社会适应性指标以个人经验为指标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四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类别(六):1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2特殊意识状态3轻度心理异常4心身障碍或称心理生理障碍5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时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6严重的心理异常五变态心理学与相关学科(一)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我国心理学倡导人丁瓒曾提出这一学科的任务:是以心理学特征基本规律的知识来帮助医学阐明疾病的发生和痊愈等问题,更全面地揭示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科学原则。

(二)变态心理学与精神医学六、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简述(一)中国古代的记载1我国古籍中的变态心理学思想2.我国古医籍中的变态心理学思想成书的《素问》和《灵枢》,合称《内经》(二)西方变态心理学研究历史简述阿克列比亚德首先使用“心理障碍”与“心理缺损”等名称,而另一位医生格伦区分了“感觉病症、记忆病症心理错乱等三种类型的障碍现代变态心理学经历了几次变革,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时代的变更;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从医院走向社会(社区)的阿尔比和卡普兰等人的现代的变更。

二章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心理活动一方面受人体,特别是大脑生理,生化机制所制约,另一方面受其社会实践环境所制约,这是心理现象赖以产生和变化的物质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北大心理学考研变态心理学笔记汇编(经典版)一名词解释1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 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 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 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6 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 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 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 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又称心里生理障碍。

12 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癔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 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或这种危险的程度是被极大地夸大了的。

14 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

15 幻觉:即不真实的知觉,常常伴发于妄想。

16 习得得无助感:指完全无望的感觉和谁也无法改变正在发生的一切的意识。

17 任务分级法:把目标或活动分解成小目标或更小的行为定式,减少对病人的压力,其目的是使任务更简单些,以便病人能完全完成这些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强化,随着治疗的进展任务要逐渐加大,并且要难一些。

18 自杀行为:有意识地自愿地结束自己生命地行为称为自杀行为。

19 心身疾病:那些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地疾病称心身疾病。

有时这些疾病地起因仍然可能是纯生理的,但这些疾病更常见的是由于生理和心理(情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0 原发性病态人格:在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特点的基础上,在后天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造成的人格发展上的病态或者人格结构的破坏,从而出现对正常人格的偏爱。

21 继发性人格异常:也称类病态人格,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器质性病变或病变后而出现的人格的缺损,以及非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等引起的人格变态。

22 病态人格:又称精神病态或者人格障碍,指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者没有智力障碍的情绪下出现的情况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23 性变态:又称性倒错,包括性心理方面的变态与性行为方面的异常,凡是与生殖没有直接了联系或替代了引起生殖的性活动,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或满足性欲的方法上与常人不同,并且违反当时的社会习俗而获得性满足的行为都成为性变态。

24 施虐狂:指通过在他人(异性)身上造成痛楚与屈辱,来满足性欲的一种性心理异常。

25 受虐狂:表现与施虐狂相反,指通过受到他人(异性)施予的痛楚和屈辱而发泄其情欲并得到性欲满足的一种性心理异常。

26 性功能障碍:缺乏满意的性生活能力,对性生活缺乏兴趣,对性快感的体现感到无能为力,相互间的**所带来的兴奋满意和快感被焦虑和抑郁所代替。

27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指脑部有明显组织形态学方面改变所致的精神障碍。

28 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

29 智力迟滞:由于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中。

30 痴呆: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则称为痴呆。

31 药物依赖性: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为的是要体验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适感。

32 药物的耐受:连续多次用某一种精神药物后机体反应减弱,作用持续时间缩短,必须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有效应的现象。

33 戒断反应:机体在对药物产生耐受的基础上,突然中断或减少用药剂量后身体出现的一系列程度不同,并具有严重致命危险的不适反应。

34 毒性作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机体的一种有害作用,通常伴有机体的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

35 酒精中毒:指已对酒产生依赖性的长期过渡饮酒的酒徒醉酒时产生的各种神经精神障碍,除对个人的影响外,还包括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及其工作能力的损害或干扰。

36 抑制作用解除:在短期内消除自我控制能力,消除通常的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和自我约束,使精神亢奋,并可发生怪诞或荒谬行为,易激惹,语无伦次,有时会发生粗暴的反社会和犯罪行为。

37 抽动症:又称习惯性痉挛,指一种突然发生的快速的常重复或交替出现的,且仅限于一组机群的不随意运动。

38 多动综合症:儿童表现与其实际年龄心理生理发育阶段明显不相称的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任性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MBD)和注意缺陷障碍(ADD).39 应激:当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于机体时,机体所做出的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

40 心理治疗:专指心理治疗家所实施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技术,它涉及某种特殊的学说,各有不同的原则和技巧。

41 折衷主义心理治疗:针对具体病人的具体情况,从所有心理治疗中选择有效或有目的理论方法和惯例的心理治疗。

42 集体心理治疗:把具有类似性质或共同问题的患者结合在一起,以集体形式为治疗方法的一种心理治疗。

43 系统脱敏法:亦称交互抑制法,是一种基本的行为治疗技术,这种方法是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于导致神经症焦虑地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

44 厌恶疗法:亦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较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做法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达到使患者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45 暴露疗法:亦称暴露冲击疗法,是前述系统脱敏疗法的极端形式,也就是一次性脱敏。

其做法是让患者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观念或情境,或置身于严重的恐怖环境之中,从而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

第一章什么是变态心理学1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2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精神病症状重轻社会适应丧失部分丧失人格改变明显部分自知力没有有主动求治不会会3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1)严重心理异常(2)轻度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

(5)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6)行为偏离和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4 心理异常的实质首先,异常的精神活动的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和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是有机联系的。

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心理异常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5 变态心理学的任务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

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6 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首先,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第二,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

关于“文化相对论”,以下两点是应该明确的,(1)在某一文化下是“正常”的,但却不一定是好的。

(2)在某一文化下是不正常的,但却不一定是有害的,科学的发展就不乏这样的例子。

第三,把心理异常看成有威胁的行为,即指行为是对准则的破坏,或行为无法预测。

如一个人毫无理由地破坏了明显的或潜在的准则,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不可预测的,回忆很多人把行为的不能预测看做是变态或异常,总之,心理异常是行为违反了文化中的准则,并对社会构成了威胁。

第四,心理异常被看作是古怪的行为或无效的行为。

最后,很多作者把某种形式的个人不适作为心理异常的定义性特征。

7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与分类(1)以经验为标准(2)社会适应性标准(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4)心理测验和实践的标准,即通过心理测验的仪器和工具以及心理学实验来检查和判定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否正常。

8 人口特性抽样设计的优点可以对某一特殊经验或特点的所有可能后果都进行评估,另外,这种设计还可以获得很多重要的信息,如有某种特殊经验的人以后出现某种特殊心理异常的概率,等等。

人口特性抽样也可以用于对某种心理异常的前北因素进行前瞻性的评估,这时选择被试的标准可以是单纯的实用标准,又称“高危设计”。

9 研究心理异常现象的直接方法。

临床法(1)个案研究法,即针对某个具体的病人收集和分析材料,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研究方法有着极大的局限性。

(2)临床观察法:又称临床方法,主要是通过病人的直接观察与谈话来获得事实,并分析问题。

10 病程实验的目的病程实验是变态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获得病理心理过程的现状与演变的特点,并从性质和数量上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与估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病程实验只是对病人某一心理过程特点的研究,而不能代表整个心理素质。

11 病人的治疗实验在研究过程中最好采用“双盲”实验设计,即治疗者不应知道每个病人具体接受什么样的治疗,病人也不应知道接受的是什么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治疗者的“对待效应”和病人的“期望效应”对治疗结果的干扰,增加烟具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般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