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免费下载)

合集下载

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修改 共44页

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修改 共44页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 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这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 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一、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的爆发

小 女 孩 受 冻 是
为 煤 太 多 了 。
美国农场主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玉牛 米奶 当白 作白 木被 柴倒 烧掉 。,
法西斯势力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 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二、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的扩展
三、罗斯福新政 ---经济危机的成功应对
罗斯福(1882—1945)出生于纽约的富豪之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做过律师、纽约州议员、海军部助理部长。1921年罗斯福不幸双腿瘫痪,永远不能站 立。此后,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重返政界,两度担任纽约州长。经济危机期间,身 为纽约州州长的罗斯福在本州大胆实施社会救济,并且采用政府举办公共工程的办法 来增加就业,为人民创造工作机会,赢得了人民的支持。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成国 美国第32届总统,任期12年零39天(1933—1945),他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 总统。
问题探究一:观察上述图片,结合书本知识,请 概括经济危机爆发时的表现有哪些?
一、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的爆发
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 产品积压、市场萧条 企业破产、 生产下降 失业率高、人民困苦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 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 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英国搬运工:看看这些从美国来的货物,这些美国佬把他 们在美国卖不出去的东西运到咱们英国了,但是,我们现 在连自己生产的商品都买不起,怎么会有钱买美国的东西 呢?不过,咱们的首相已经不顾美国总统的反对,把英国 的关税提高了3陪,让英镑贬值了50%,我们还想把英 国的商品买到美国市场中去呢。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课件23张ppt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课件23张ppt

写写病历
门诊病历
姓名:山姆大叔
性别:不详
年龄:157岁
临床表现: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生产下降、失业剧增
发病特点: ①时间长
②范围广 ③破坏力大
并 发 症:
①政治危机 ②国际关系恶化
直接诱因:股市崩溃 病理分析: 具体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近期治疗史:“自发病以来,政府一直未采取有效措施,仍然
B
2.1933年的某一天,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 电锣声,道琼斯的股票行情发报机传出这样的一句话: “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罗斯福新政 的哪项措施有关( ) A.调节农业生产 B.调节工业生产 C.整顿财政金融 D.实行以工代赈
c
牛刀小 试
3.蓝鹰标记下图标识曾在20世纪30年代的 大萧条时期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爱国象 征,如果当时的产品商标有这个标记可能 说明这一企业( )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其特点,探 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黑色星期四” -----美国经济进入“严
冬”
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崩溃
这一天,成千上万 的 美国人失去了他们的积 蓄。 这一天,11个金融家 自杀。 股票暴跌,银行倒闭。 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 从262美元下降到22美 元。 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 从73美元下降到8美元。
让历史照亮未来。
延续自由放任的政策,致使病情加剧” 医师签名:胡佛
①整顿财政金融 ②调整工业生产 ③调节农业生产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四种新药)
中医指正:在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 运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平衡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 整,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 医师签名:

15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5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935年美国成立工程计划 署,耗资105亿元,建了 12.2万幢房屋,103万公里 新路,7.7万座桥梁,285个 机场,3万公里下水道, 1938年为380万工人提供就 业,约占失业人数的1/3。
作用:增加了就业机会,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 人民收入和购买能力,有助于社会稳定。
3、特点: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
经济繁荣
工农收入增长缓慢
生产力高度发展
危机 财富高度集中 股票投机过度 消费水平赶不上生产水平 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产品过剩;生产难以维持;投资信心下降
生 产 资 料 私 有 适 合 社 会 化 大 生 产 的 矛 盾
大萧条
1、经济危机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
历史的回忆
2008年以来,美联储下调利率, 12月16日降至历史最低点——0-0.25%间, 美国进入“零利率”时代。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无家可归的人
大萧条 the Great Depression
求职的失业者
手足无措 的普通百姓
荒芜的农田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4、影响:
经济方面: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加深危机。
政治方面: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泛滥。
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想一想:
面对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资本主义世界 的出路何在呢? 资本主义国家应当何 去何从呢 ?请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或 是一位下层人民群众,你应当怎么办呢 ?
(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对策:
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PPT课件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PPT课件
美国农场主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第16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
在工作介绍所外等待的英国失业者
第16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金
第16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活动
• 仔细阅读图片文字,回答大萧条是由什么事引发 的,导火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导火线:1929年10月24日股市崩溃,“黑 色星期四”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55.5% 52.2% 32.0% 36.1%
第16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经济危机对整个欧洲的影响
第16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美国纽约举行的盛大游行
第16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工人砸碎工厂的玻璃
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
第16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在德国由于货币贬值,孩子们把货币当成玩具
焦虑不安的人们注视着华尔街股票的下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第16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美国银行前的挤兑人群(1930)
第16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丧失了一切, 急需现钞
第16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 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 主们正把一桶桶的牛奶 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 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 933年一年,就有6 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 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 棉花被点火烧光。同样 ,在英国、在法国、在 丹麦、在荷兰,整箱的 桔子,整船的鱼,整袋 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 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 死……
第16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经济大危机 “黑色星期四” 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

第15课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

第15课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
(2)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剧了供给与需 求的矛盾;(具体原因) (3)广大人民(劳动者)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下
⑷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使供需
矛盾得不到缓解
⑸股票投机活动猖獗导致股市崩溃;(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
$ 1000万
100万股
$ 10
$ 5000万 $ 50
$ 1000万
股价暴迭
$100万
100万股
$ 10
$1
LOGO 二、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 1.特点
范围特别广: 美国
整个资本 主义世界
破坏性大:
工业下降1/3 、贸易 减少2/3、失业3000万
持续时间长: 1929—1933
2.影响
②引发政治危机: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
怀疑和绝望情绪,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 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一名工人的家庭生活一角
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金
经济危机为什么爆发?
(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难以调和;(根本)
(资本主义生产日益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 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为什么爆发?
(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难以调和;(根本)
(资本主义生产日益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 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剧了供给与需求 的矛盾;(具体原因)
①帮助美国逐渐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促 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②广大下层人民也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 好处,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资产阶级 的统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 。
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来看,其实质 是什么?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 产关系的调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 义的基本矛盾。

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

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

心 消费,调整供需关
内 容
系,平衡生产与消 费的矛盾,缓和社 会矛盾
3、新政的特点:
运用政权力量干预经济
4、新政的影响
①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生产力----,民众----
②缓和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 法西斯的道路,维护了民主制度
③美国的调整被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借鉴, 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田地 荒芜、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经济一片 萧条 2、经济危机的原因 主要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政策原因:自由放任 直接诱因:股市崩溃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经济危机的特点:
①持续时间特别长 ②波及范围特别广 ③破坏力特别大 ④传播速度快
4、经济危机的影响:
----罗斯福的就职演说
纠正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弊端,加
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五 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1933年3月3日, 就是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已有32个州的 银行全部关闭,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 兑现。
第 15 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建昌高中
课标要求
①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②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 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一、1929-1933经济危机(大萧条)
1、经济危机的表现
动了经济发展。
即失业率与物价
② 20世纪70年代以
同时上涨,经济衰退
后,随着经济陷入“滞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状 状态,凯恩斯理论在经济 态。

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岳 麓 版 历 史
__________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第三单元 3.危机的特点 (1)来势猛。
(2)波及范围广:迅速波及所有__________国家,影响
了所有的经济部门。 (3) 破 坏 性 强 : __________ 倒 闭 , __________ 破 产 , __________下降,__________剧增,__________遭到极大 破坏。 (4)持续时间长:从__________年到__________年。 4.危害 (1)国家关系恶化:各国采取________、________的办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答案】 (1)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 贫困。 (2)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 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 用童工。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 恢复。 (3)国家立法。 (4)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 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 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 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旨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 长期性制度建设。
落笔时,字迹要工整,答案要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本题第(1)问应注意结合图片下面的文字说明加以理解; 岳 第(2)问中的第1个问题应依据材料逐条归纳,不要死背课 本内容,第2个问题要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 因去概括;第(3)问应运用所学知识高度概括;第(4)问注意 从中选择一个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2.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 。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2)调整工业生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以 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图复兴工业。 (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____________和农产品产量, 控制____________。 (4) 实 行 社 会 救 济 和 以 工 代 赈 。 通 过 了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免费下载)-精40页PPT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免费下载)-精40页PPT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免费下载)-精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劳工权利
缓和劳资矛盾
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 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 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 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 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 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 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1933年 农业调整法》 减少耕地, 1933年《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缩小 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 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来补 农民的经济损失。 贴农民的经济损失。
一、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整顿银行业,
恢复银行信用
1933年 国家工业复兴法》 由政府调节工业生 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由政府调节工业生 产中的问题, 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订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 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 章,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 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 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 场的分配 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 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贫富分化严重 贫富分化严重
一、“黑色星期四” 黑色星期四”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920年到1929年 1920年到1929年,美国 年到1929 工人的工资增长为2% 2%, 工人的工资增长为2%,而工 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 55%。 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 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 工人的40% 40%。 工人的40%。
第16课 16课 大萧条 与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 了解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1929—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 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 福新政的特点, 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 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935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 1935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 年的 权利,规定雇主不得敢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 权利,规定雇主不得敢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 雇主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 雇主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并根据该法 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 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 1938年的 公平劳动标准法》 年的《 1938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企业 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 40小时 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 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后调整为每小时1美元。 40美分最低工资 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后调整为每小时1美元。 还禁止雇用16岁以下的童工。 16岁以下的童工 还禁止雇用16岁以下的童工。
增加就业 刺激消费 稳定社会
四、实行社会救济 和以工代赈
措施
整顿银行、 整顿金融 整顿银行、统制货 币、改革银行体系 和改革税制等
供给与需求矛盾
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
股市崩溃
一、“黑色星期四” 黑色星期四”
2.特点 2.特点
美国 范围特别广: 整个资本 主义世界
破坏性大: 破坏性大:
工业下降1/3 、贸易 工业下降 减少2/3、失业3000万 减少 、失业 万
持续时间长: 持续时间长:
1929—1933 1929 1933
3.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危机的影响
二、调整工业生产
防止盲目竞争
蓝鹰标志
罗斯福政府成立“全国复兴署” 由它协调国家、 罗斯福政府成立“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 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 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 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 规,……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 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 一律发给印有“ 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他是谁? 他是谁?
他是一位杰出的美国 总统; 总统; 他是唯一一位连任四 届的美国总统(1933 (1933届的美国总统(19331945); 1945); 他是唯一一位坐在轮 椅上的美国总统; 椅上的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 富兰克林 罗斯福 (1882---1945) (1882--1945) 他被人们喻为“狮子” 他被人们喻为“狮子” 狐狸;他是继华盛顿 和“狐狸 他是继华盛顿 林肯后最受美国和世界 公众欢迎的美国总统. 公众欢迎的美国总统.
A.表面现象: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繁荣。 A.表面现象: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繁荣。 表面现象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繁荣 B.存在隐患: B.存在隐患:工、农收入增长缓慢,财富高度集中,股票投机过 存在隐患 农收入增长缓慢,财富高度集中, 度。 C.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C.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根本原因 供给
“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 这个伟大、古老、 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 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西方生命及 其成长的长期历程, 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 终点? 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 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 1932年 英国·阿诺德· ----- 1932年,英国·阿诺德·汤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1.原因: 1.原因: 原因
三、调整农业生产
稳定农产品价格
1933年美国政府 1933年美国政府 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 理署, 理署,负责对田纳西 河进行综合治理。 河进行综合治理。这 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 大的工程,包括开凿 大的工程, 内陆水道、 内陆水道、建立水电 站提供廉价电力、 站提供廉价电力、生 产化肥、植树造林, 产化肥、植树造林, 以及控制洪水泛滥、 以及控制洪水泛滥、 防止水土流失等。它 防止水土流失等。 保护了3000 3000万英亩的 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 农田, 农田,使整个流域居 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 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 倍。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 爆发 日星期四 3.影响: 3.影响: 影响
A.从美国波及到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持续时间长,后果很严重。 A.从美国波及到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持续时间长,后果很严重。 从美国波及到所有资本主义国家 B.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B.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危机 C.人民游行示威,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 分子兴风作浪 C.人民游行示威,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 人民游行示威 坠 。
美国民主党人, 美国民主党人,历任助理 海军部长、纽约州州长。 海军部长、纽约州州长。他 1933年当选为美国总统 年当选为美国总统, 在1933年当选为美国总统, 雷厉风行地推行新政, 雷厉风行地推行新政,挽救 了美国经济危机,也为资本 了美国经济危机,也为资本 主义世界国家干预经济, 主义世界国家干预经济,使 经济得以发展,开了先河。 经济得以发展,开了先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 坚决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政策, 坚决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政策, 为美国和世界赢得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一、“黑色星期四” 黑色星期四”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929年 占美国人口2% 2%的 到1929年,占美国人口2%的 富人的收入相当于美国全部国民 收入的3/5,而全年收入大约在 收入的3/5, 3/5 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 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 数的60% 还有21% 60%, 21%的家庭年收入 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 不到1000美元。 买力低下, 购买力低下, 购买力低下 消费水平不及生产 水平,供过于求。 水平,供过于求。
一、“黑色星期四” 黑色星期四”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928年 月底, 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 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四倍。 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四倍。 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 年夏季的三个月中, 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 车公司的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 268美元 车公司的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 391美元 美元, 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 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 美元上升到258美元 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
——股票投机活动 股票投机活动 过度,股票暴涨, 过度,股票暴涨, 背离实际价格。 背离实际价格。
一、“黑色星期四” 黑色星期四”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 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 矛盾. 矛盾. 具体原因: 具体原因:
美国银行前的挤兑人群(1930) 美国银行前的挤兑人群( ) 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金
无家可归的人
3.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危机的影响
日本 德国
3.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危机的影响
有人描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 有人描述 引起社会危机的情景说: 机,引起社会危机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 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 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 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 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 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A.走出经济危机,生产力得到恢复。 A.走出经济危机,生产力得到恢复。 走出经济危机 B.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需矛盾。 B.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需矛盾。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消费 供需矛盾 C.告别自由放任,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C.告别自由放任,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告别自由放任 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罗斯福 1882—1945) (1882—19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