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操作流程
RTHJ_Manual

RTHJ熱阻測試儀 操作手冊冠魁電機股份有限公司TEL:02-26642120 FAX:02-26641610目錄簡介 (3)安裝密封箱 (4)測試流程範例 (8)烤箱操作 (8)軟體操作:「順向偏壓-溫度」曲線之量測 (9)密封箱操作 (10)軟體操作:熱阻量測 (12)軟體操作說明 (13)基本操作 (13)報表 (14)通訊埠設定 (15)光功率設定 (15)熱阻量測 (18)附錄 (20)計算公式一(由K係數推算T J): (20)計算公式二(內插法求T J): (20)簡介RTHJ是用來搭配PTJ6000系列測試機及BC-02小烤箱之連線軟體,其主要功能是借由電腦來控制「順向偏壓-溫度」曲線之量測,以簡化熱阻量測之流程,其架構圖如下圖所示。
[電腦 PTJ6000測試機]1.傳送測試指令。
2.接收測試讀值。
[電腦 BC-02小烤箱]1.設定小烤箱溫度。
2.讀取小烤箱即時溫度。
[電腦 SE3000記錄器]1.讀取密封箱即時溫度。
安裝密封箱1將測試線從密封箱左邊孔由下往上穿出。
2將感溫棒從密封箱右邊孔由下往上穿出。
3測試線、感溫棒安裝示意圖。
4感溫棒接SE3000溫度記錄器方法如圖。
a. 安裝感溫棒前指撥開關預設全在OFF(左側),請勿更變。
若非使用本公司所提供的0.5mm K Type 感溫棒,請確認您所使用的感溫棒為非接觸式。
以免量測時電流回灌傷及SE3000。
c. 依序安裝所有感溫棒(Channel 1~4)b. 安裝一組感溫棒(Channel 2) Ch1 + Ch2 -未使用 Ch3Ch4Ch6Ch55固定座位置擺放好將板動由右向左轉加以固定。
6將感溫棒穿在固定座上,並鎖上固定螺絲。
7固定座操作方式8將材料固定在PCB板上,再將PCB板固定在金手指上。
如果材料接腳夠長,則以四點量測焊接測試線,以得到最準確的測試效果。
9整體完成示意圖。
測試流程範例烤箱操作1.測試線依顏色和測試機連接。
核酸检测八步法流程图

核酸检测八步法流程图一、概述。
核酸检测是一种常见的生物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样本中的核酸序列来确定是否存在特定的病原体。
核酸检测的流程通常包括样本采集、提取核酸、反转录、扩增、检测、结果分析等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核酸检测的八步法流程图,并对每个步骤进行详细说明,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核酸检测的流程。
二、样本采集。
样本采集是核酸检测的第一步,样本可以是血液、唾液、鼻咽拭子等。
在采集样本时,需要注意采集器具的清洁和采集方法的正确性,以避免样本受到外界污染或者损坏。
三、核酸提取。
核酸提取是将样本中的核酸分离出来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酚氯仿法、磁珠法等。
在提取核酸时,需要注意提取试剂的使用方法和离心等步骤的操作规范,以确保提取到高质量的核酸。
四、反转录。
反转录是将RNA转换成cDNA的过程,通常使用反转录酶进行反应。
在反转录过程中,需要注意反转录试剂的配置和反应条件的控制,以确保反转录的效率和准确性。
五、核酸扩增。
核酸扩增是将核酸序列扩增成足够浓度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PCR、RT-PCR等。
在核酸扩增过程中,需要注意扩增试剂的配置和扩增条件的控制,以确保扩增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六、检测。
检测是对扩增后的核酸进行检测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凝胶电泳、实时荧光定量PCR等。
在检测过程中,需要注意检测试剂的使用方法和检测条件的控制,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是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验设计和标准曲线等进行结果的判读和分析,以得出最终的检测结果和结论。
八、报告。
报告是将检测结果整理成报告的过程,需要将检测结果和分析结论整理成报告格式,并进行审核和签发,以便后续的结果追踪和管理。
总结。
核酸检测的八步法流程图包括样本采集、核酸提取、反转录、核酸扩增、检测、结果分析、报告等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确保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对核酸检测的流程有所帮助,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实验提供参考。
RT10A230X电源模块说明书

润海通科技RT10A230X整流模块用户手册深圳市润海通科技有限公司目录1.模块功能特点 (1)2.模块技术指标 (2)3.模块工作原理 (3)4.模块外形特点 (4)5.模块功能说明 (5)6.显示说明 (6)7.操作流程 (8)8.操作说明 (8)9.模块外形及安装图 (9)RT10A230X 整流模块§1 模块功能特点l LCD 汉字显示,模块工作状态和工作参数一目了然,通过RS485接口,在系统主监控工作时,模块接收主监控发出的工作参数,无主监控器时,可以在模块面板上方便地设置模块工作参数。
l 软件校准技术:传统模块参数整定都采用电位器整定,但存在固有缺陷,如电位器漂移以及现场调整不便等问题;我公司生产的RT10A230X 模块采用软件校准技术,模块内部没有一个电位器,通过按键和LCD 显示可以校准模块输出电压、输出限流、电压测量、电流测量,模块参数整定方便快捷。
l 自主均流技术:模块采用自主均流技术,模块间均流偏差小于3%。
l ZVS 软开关技术:为了使开关电源能够在高频下高效率地运行,我公司不断研究开发高频软开关技术,已开发成功ZVS 边缘谐振技术,使开关过程损耗大为降低,从而进一步减小体积、减轻重量、极大地提高模块性能。
1.1ZVS 软开关优点² 开关损耗小² 可实现高频化(极限頻率可做到1-2MHz)、开关过程在平滑状态下实现 ² 恒频运行,谐波成份小 ² 无吸收电路 ² 电流、电压应力小 1.2 ZVS 软开关基本原理硬开关过程和软开关开关过程比较如下图:功率MOSFET 损耗由三部分组成:开通损耗、关断损耗和导通损耗,硬开关在开关过程硬开关过程 ZVS 软开关过程中电压和电流同时变化,即存在高压大电流的状态,此时损耗很大,一般需要加吸收电路减小开关损耗,另外在关断过程中,Vds会出现过冲,对功率管有较大的损害。
ZVS软开关开关过程中,开通时Vds降到0V时电流上升,关断时电流降到0A时Vds上升,因而理论上无开关损耗,实际中Vds和电流变化有一定的重叠,但开关损耗和硬开关相比较大大降低。
总RNA的提取,RT-PCR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年级:组别:第二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名称总RNA的提取与RT-PCR实验日期2019-11-22 实验地点第二实验室合作者指导老师评分XX 教师签名李某某批改日期2013-06-03 一、实验目的1. 掌握从细胞中提取总RNA的方法2. 熟悉离心机的基本操作3. 掌握RT-PCR基因扩增的原理和过程4. 熟悉电泳法鉴定所得RNA二、实验原理1. 细胞总RNA的提取及定量1)每个细胞内大概有10-5mg RNA(主要有rRNA,tRNA,mRNA三种)2)mRNA 3’端存在20-250个多聚腺苷酸(polyA)结构,可用oligo(dT)亲和层析柱分离mRNA 3)对RNA进行分离有异硫氰酸胍氯化铯超速离心法,盐酸胍-有机溶剂法,氯化锂-尿素法,蛋白酶K-细胞质RNA提取法等、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等。
4)目前常用的是Trizol法,能快速地从细胞组织中分离出RNA,适用于小量样品也使用于大量样品5)在加入氯仿离心后,溶液分为水相和有机相,RNA在上层水相中。
6)取出水相用异丙醇沉淀可回收RNA ,用乙醇沉淀中间层可回收DNA;用异丙醇沉淀有机相可回收蛋白质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提取组织或细胞中的总RNA,以其中的mRNA作为模板,采用Oligo(dT)或随机引物利用逆转录酶反转录成cDNA。
再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而获得目的基因或检测基因表达三、材料与方法:以流程图示意材料总RNA的提取RT-PCR1. 微量加样枪,灭菌超薄PCR反应管, 1.基因扩增仪、微量加样枪、灭菌超2. Trizol试剂,氯仿,异丙醇,75%乙醇,无RNase的水或0.5%SDS(溶液均用DEPC 处理过的水配置)薄PCR反应管2.提取的总RNA3.第一链cDNA合成试剂盒(含有逆转录酶、RNA酶抑制剂、缓冲液)4.dNTP mix:含dATP、dCTP、dGTP、dTTP各2 mmol/L四、结果与讨论:①结果:实验数据、现象、图谱;②讨论:以结果为基础的逻辑推论,并得出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完全手册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完全手册所谓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就是通过对PCR 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产物荧光信号的实时检测从而实现对起始模板定量及定性的分析。
RT-qPCR是由三个步骤组成 RT-qRCR影响分析可靠性关键点(Key porint)关键词:荧光实时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RT-PCR反转录定量PCRQRT-PCR方法简介所谓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就是通过对PCR 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产物荧光信号的实时检测从而实现对起始模板定量及定性的分析。
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中,引入了一种荧光化学物质,随着PCR 反应的进行,PCR 反应产物不断累计,荧光信号强度也等比例增加。
每经过一个循环,收集一个荧光强度信号,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荧光强度变化监测产物量的变化,从而得到一条荧光扩增曲线。
RT-qPCR是由三个步骤组成:1.反转录:依赖反转录酶将RNA反转录成cDNDA;2. 扩增:用PCR的方法扩增cDNA;3.检测:实时检测和定量扩增的产物.RT-qRCR影响分析可靠性关键点(Key porint):1.分析结果依赖于模板的数量、质量以及合理的检测方法设计2.反转录反应的非标准化影响试验的稳定性3.数据分析应该高度客观,如果不合理的分析,从分析结果中会得到混淆的错误结果,因此通过对RT-qPCR的每一组分进行质量评价以达到最小化变异性,最大化可重复性,而且还需要沿用一个通用的数据分析的指南。
对基因表达分析的标准化的需要是与人类临床诊断分析相适应的。
存在的问题由于各个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使用不同的操作流程,必然导致大家使用不同定量的来源物以及数据分析:1.新鲜、冰冻、甲醛固定的样品2.整个组织样本,显微切割样本,单个细胞,组培细胞3.总RNA或者mRNA4.RNA反转录成cDNA的不同的引发策略5.不同的酶以及酶的不同组合6.变异系数、灵敏度7. 多类型的检测化学方法,反应的条件,热循环仪的分析以及汇报方式。
急救技术操作流程图

一、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流程成人BLS技术流程无反应高质量CPR无呼吸或者无正常呼吸至少100 次/min (仅有喘息) 按压深度至少2 英寸(5cm )在每次按压后要允许胸廓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中断胸外按压激活紧急反应系统避免过度通气取来AED 或者除颤仪检查脉搏:10 秒内有无确定的脉搏确定脉搏每5~6 秒一次人工呼吸每2 分钟再次检查脉搏无脉搏开始每30 次胸外按压赋予2 次人工呼吸并循环进行AED 除颤仪到位检查是否为除颤心律可除颤不可除颤除颤一次即将继续CPR2min即将继续CPR2min每2min 检查心律一次直至ALS 人员到场或者患者能动二、院前医护配合 CA-CPR 规范操作流程呼叫原因:晕厥/昏迷医生 抬工 护士出车准备 填写出车记录本电话联系家属戴手套口包帽子报“110”出车戴手套口包帽子监护箱呼吸机、担架取抢救 B 箱判定环境安全(D )现场处理判定意识丧失(R ),触摸不到颈动脉搏动实施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球囊面罩通气(B )按压-通气 5 循环(C )辨明有否除颤心律无 有胸外按压球囊通气 5 循环嘱护士: (3-5min1 次)肾上腺素 1mg iv ;胸外按压-球囊通气 5 循环无检查有否除颤心律检查有否除颤心律嘱护士胸外按压球囊通气 5 循环脉室 无检查心律心脏停博或者 无脉电活动判断呼吸球囊通气重复:胸外按压-球囊通气 →血管活性药物 (30min )心脏停博或者无脉电活动整理现场转运回院报“110”回院 填出车登记本取 A 箱、氧袋连接 AED建立静脉通道肾上腺素 1mg iv触摸颈动脉搏动胺碘酮 0.3 iv肾上腺素 1mg iv准备插管设备接呼吸机控制呼吸监测生命体征 (HR ) 通知院内准备抢救。
气管插管球囊通气胸 外 按 压 - 球 囊通气 5 循环见左嘱护士住手抢救 宣布死亡离开 现场整理 现场室颤或者无 嘱护士(E )除颤(D )恢复窦律 检查心律到 诊嘱护士嘱护士见左除颤速嘱护士说明:1、到达现场, (条件允许时)医护站位及抢救设备摆放位置:医生:患者一侧(右侧),B 箱放患者头部外上方,挨近医生处(利于球囊通气);护士:患者另一侧(左侧),A 箱放其该侧前臂外方(便于建立静脉通道);抬工:置监护除颤仪于护士同侧,患者头部外方 (便于连接AED 和心电监护),呼吸机条件允许情况下置患者头部外上方、B 箱外方,在旁等待医护指示,配合医护。
BU61580芯片RT模式操作笔记

BU61580芯片RT模式操作笔记RT状态机:RT状态机当node_mode==10时,节点被配置为RT模式.RT的工作流程如图2的右分支,RT响应是从接收到一个完整的命令字开始的,而接收命令字由解码器的同步头检测开始.当检测出同步头111000时,则说明检测到了一个命令字,位流控制模块将从解码器得到的信息字进行命令字解析,得到节点标识符RT_ID=dw_data[15:11]、接收发送标识符T/R=dw_data[10]、子地址(方式代码)SUB_ADDR=dw_data[9:5]和数据字个数(方式代码数据)DW_NUM=dw_data[4:0].首先由RT地址识别子模块验证RT_ID,如果是11111,则进入广播处理状态;如果与节点id相同,则判断子地址,若子地址是00000或11111,则是方式代码,进入方式代码处理状态;若子地址在00000与11111之间,则是数据传递,进入数据处理状态。
进入数据处理状态后,如果要求远程终端接收数据字,则先从配置寄存器1的bit13得到使用RAM区域A还是区域B,假设使用区域A,则(1)从RAM中地址为0x0100的位置读取本条消息的描述符堆栈地址;(2)从相应查找表地址中读取子地址控制字,判断相应RT子地址的RAM管理和中断机制;(3)从相应查找表地址中读取数据块地址;(4)描述符堆栈的4个字由下向上一次写入当前命令字、数据块地址、时间标记字和块状态字;(5)在堆栈指针位置写入本条消息堆栈描述符的地址;(6)向数据块中写入接收到的数据字;(7)数据字全部接收完毕后,返回相应状态字;(8)产生中断,通知微处理器数据接收完毕.如果命令字要求远程终端发送数据,则执行(3)后,在相应位置写入状态字,从数据块地址中读取数据字,置发送使能,通过编码器发送要求个数的数据字.不同状态对RAM区域的访问如图4所示.广播处理状态与数据收发类似,不做状态字回复.方式代码处理状态,根据1553B总线标准对不同的方式代码进行相关的位操作。
射线检测工艺流程图

RT 检测工艺流程图
图4-7检测流程图
否
是 施工单位检测申请
标准选择
检测前准备工作
消耗材料 安全部署 设备状况 胶片、焊口编号 像质计、增感屏 计算曝光时间
曝光参数选择 射线保护
曝光
暗室处理
显定影 冲 洗 干 燥 审 核 底片评定
评片环境
缺陷记录
线路施工单位 是否合格
记录整理
报 告
存 档
监理公司
焊口编号、有关参数合格与否 工作后处理
UT 检测工艺流程图
施工单位 探伤申请
探伤前准备工作
仪器检查 斜探头测试 绘制dB 曲线 消耗材料
现场记录工具 检查电池容量 缺陷记录 利用仪器记录波形 按UT 程序进行探伤 审核是否合格
审核人员审核 缺陷真伪
仪器和探头系统 刘万琼
报 告
存 档
工作后处理
是
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线检测施工工艺标准
1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本公司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用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
与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本规程。
2主要机具设备
2.1检测仪器:X射线机、紧绳器、铅字板、象质计、铅字、暗袋(内有增感屏和胶片)
2.2主要工具:警戒线、标示牌、报警器、个人剂量计、记号笔、暗室操作间、洗片配药、观片灯、黑度计、评片尺、放大镜
2.3机械设备:发电机、烘干箱
3 作业条件
3.1已办理无损检测委托书、火票、作业票等手续;
3.2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完成24小时后进行。
3.3外观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射线检测。
3.4被检表面不得有锈蚀、氧化皮、飞溅、毛刺、其他污物及各种防护层。
4 施工操作工艺
4.1工艺流程
接受委托单—编制工艺卡—审核工艺卡—检测仪器校验调试—办理作业票—现场安全防护—射线探伤—暗室处理—缺陷评定—复核评定结果-出具报告—通知负责人—底片资料存档
检测人员要求:现场检测人员为Ⅰ级或Ⅰ级以上人员操作、评片人员为Ⅱ级及Ⅱ级以上人员评定、复审人员为Ⅱ级及Ⅱ级以上人员复审4.2操作工艺
4.2.1暴光参数和透照方试的选择
a)暴光参数的选择
根据图3的范围选定电压,当焦距为70Omm时,曝光量的推荐值不小于15mA·min(小于或等于89mm管对接焊缝除外)。
当焦距改变时,可按平方反比定律对曝光量进行换算。
根据暴光量的大小选定透照时间。
b)透照方式的选择
1)按射线源、工件和胶片之间的相互位置,管道环缝主要采用中心透照、双壁单影透照和双壁双影透照三种方式,见图4。
只要实际可行,优先采用单壁透照方式;当单壁透照方式不可行时,方可采用双壁透照方式。
2)分段透照的次数:每次透照所检测的焊缝长度称为一次透照长度L3,通常一次透照长除满足几何不清晰度的要求外,还应满足透照厚度比K小于或等于1.1的要求。
4.2.2射线探伤
A)外径D小于或等于89mm的钢管对接焊缝采用双壁双影透照,焦距不得少于600mm,射线束方向应满足上下焊缝的影像在底片上呈椭圆形显示,焊缝投影内侧间距以3mm~lOmm为宜,最大间距不超过
l5mm。
透照次数一般应不少于两次,即椭圆显示应在互相垂直的方向各照一次;当上下焊缝椭圆显示有困难时,可做垂直透照,透照不少于三次,互成120。
B)对于公称直径小于250mm的管道环缝双壁单影透照时,K值和一次透照长度可适当放宽,但整圈焊缝的透照次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射线源在钢管外表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5mm时,可分为不少于三段透照,互成120。
2)当射线源在钢管外表面的距离大于15mm时,可分为不少于四段透照,互成90。
C)像质计的放置:
1)像质计应放在射线源一侧的工件表面上,中心钢丝处于一次透照长度的1/4位置,钢丝横跨且垂直于焊缝,细丝置于外侧。
2)当对环缝作中心周向曝光时,像质计应放在内壁,每隔90。
放一个。
3)双壁单影透照时,像质计应放于受检部位的内壁,具体部位与a)同。
4)对于管道环缝像质计无法在射线源侧放置,允许放在胶片侧,但像质计指数应提高一级,使实测像质指数达到表3的要求。
5)对外径小于或等于89mm的钢管环缝进行双壁双影透照时,像质计应放置于射线源侧被检焊缝有效透照区中心部位。
4.2.3暗室处理
手工洗片
a) 显影液温度控制在20℃±2,用手轻轻抓住胶片两侧或镊子夹注胶片边角,将胶片在液体内与液面平行移动,使胶片均匀显影,显影时间为3-5分钟左右。
b)显影完毕后,胶片放入清水中漂洗2-3分钟。
c) 定影液温度控制在20℃±2,操作过程同6.1条一样,定影时间为15分钟左右。
d) 定影完毕后底片放入清水冲洗30分钟左右,然后进行洗涤处理,洗涤处理方法加入清洁剂。
e)底片放在背阴、干燥、通风条件好的地方自然风干。
4.2.4缺陷评定:
a)底片要求
1)底片黑度 (包括胶片本身的灰雾度D。
≤0.3),底片有效评定区域内的黑度在1.5~4.0之间。
2)底片上的像质计和识别系统齐全,位置准确,且不得掩盖受检焊缝的影像。
3)底片上至少应识别出表1规定的像质指数,且像质指数的识别应符合4.2.2的规定。
4)底片有效评定区域内不得有胶片处理不当或其他妨碍底片准确评定的伪像 (如水迹、划伤、指纹、脏物、皱折等)。
表1 像质计灵敏度值
b)缺陷评定:
1)缺陷评定按第5进行。
2)按相关设计图纸要求由Ⅱ级人员对缺陷进行评定分级。
3)被检件经修补的区域按4.2.1-4.2.4条的程序重新检测。
4.2.5评定结果通知施工现场负责人。
5质量验收标准
5.1质量分级的依据
根据存在缺欠的性质和数量,将对接接头分为四个等级:
a)I级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末熔合、末焊透、条状夹渣、烧穿和内咬边。
b)Ⅱ级内不允许存在裂纹、外表面末熔合和黑度大于或等于较薄侧母材黑度的烧穿。
c)Ⅲ级内不允许存在裂纹、外表面末熔合。
d)Ⅳ级为超过Ⅲ级者。
5.2缺欠的分级
5.2.1 圆形缺欠的分级:
a)长宽比小于或等于3的缺欠定义为圆形缺欠。
他们可以是圆形、椭圆形、锥形或带有尾巴(在测定尺寸时应包括尾部)等不规则形状,包括气孔、夹渣和夹钨。
b)圆形缺欠用评定区进行评定,评定区域的大小见表2。
评定区框线的长边要与焊缝平行。
框线内必须包含最严重区域的主要缺欠。
与框线外切的不计点数,相害的计人点数。
表2 缺欠评定区
表3 缺欠点数换算表
表4 不记点数的缺欠尺寸
表5 圆形缺欠的分级
g)Ⅰ级对接接头和母材厚度小于或等于5mm的Ⅱ级对接接头内不计点数的圆形缺欠,在评定区内多于10点降一级。
h)底片上黑度较大的缺欠,如确认为柱孔或针孔缺欠,应评为Ⅳ级。
5.2.2 条状夹渣的分级:
a)长宽比大于3的夹渣定义为条状夹渣 (包括条孔)。
b)条状夹渣的质量分级见表6和表7。
表6 外径大干89mm管道对接接头条状夹渣的质量分级
a)根部末熔合的质量分级见表8和表9。
表8 外径大于89mm管道对接接头根部未熔合的质量分级
1)外径大于89mm管道对接接头夹层末熔合的质量分级与中间末焊透质量分级相同。
2)外径小于或等于89mm管道对接接头夹层末熔合的质量分级与表9相同。
表9 外径小于或等于89mm管道对接接头根部末熔合的质量分级
表10 中间未焊透质量分级
表11 根部未焊透和错边未焊透的质量分级
内凹的影像黑度小于或等于较薄侧母材黑度时,长度不计,可评为I级;
内凹的影像黑度大于较薄侧母材黑度时,按表13和表14评定。
表13 外径大于89mm管道对接接头内凹的质量分级
表15 烧穿的质量分级
表16 外径大于89mm管道对接接头内咬边的质量分级
5.2.8 综合评级:任何连续300mm的焊缝长度中,Ⅱ级对接接头内条状夹渣、未熔合(根部未熔合合夹层未熔合)及未焊透(根部未焊透或中间未焊透)的累计长度不超过35mm;Ⅲ级对接接头内条状夹渣、未熔合(根部未熔合合夹层未熔合)及未焊透(根部未焊透或中间未焊透)的累计长度不超过50mm。
6保护措施
6.1 放射卫生防护应符合GB18871,GB16357和GB18465的有关规定。
6.2 现场进行X射线照相检测时,应采用剂量测试设备测定环境的辐射剂量,按GB16357的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管理区,设置警告标志(警戒线、标示牌、报警器)。
6.3 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检测区内。
6.4 现场检测时,射线检测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计。
7质量记录
8.1射线检测报告
8.2产品合格率报告
8.3资料规程中要求的射线检测各项验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