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精神栖息需要的一个物理空间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散文阅读二故土家园——吾心安处是吾乡

群文通练二故土家园——吾心安处是吾乡微导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柔软之地。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起它。
那里的一井一泉,一石一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早已溶成生活的血肉,难舍难离,这就是乡土情结。
而今,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也早已不为故土所累,鹏举鸿飞,鱼游濠水,各自去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
“心若没有归处,到哪里都是流浪。
”吾心安处是吾乡,如今,故土家园已成为现代人安放心灵的归宿,支撑忙碌、空虚的心灵长出骨架,走向安宁,走向伟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文签:抒情散文+为面目全非的故乡而哭泣夜哭吴佳俊①我在夏夜里听到过各样的哭声。
②那哭声,有时大,有时小;有时缠绵,有时悱恻;有时孤绝,有时冷寂;有时如流星划过天幕,有时如蚊虫嗡鸣耳畔;有时似夜风摇撼大树,有时似月光照临池面;有时像乡村基督徒唱诵的赞美诗,有时像吃斋信佛者念诵的经文……③这些哭声,曾让我彻夜难眠。
我躺在床上,被各种哭声深深地包裹着,酷似黑夜包裹着村子。
苦痛和忧伤如同明灭闪烁的繁星,布满了我大脑的天空。
我睁开眼,望着漆黑的屋瓦,耳边不自然地响起艾青在他的《诗人论》里发出的诘问:“如果你听见深夜里还有哭声……,你的嘴还能缄默吗?”然而,我的确只能缄默,在这个沉闷的夏季的夜晚。
我不缄默,又能如何呢?④在回乡居住的这些日子里,我还从来没有如此这般地为众多的密集的哭声所恼过,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不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是一个有着哭声的惶然的“子夜”。
我一定要找出那些哭声的来处,我要知道到底是谁在深夜里哭泣,以便使我的内心获得安妥和宁静。
我的锐敏的听觉的雷达,顺着那声音的频率,在黑夜里四处探查,像一束微弱而幽冷的光,穿梭于夜的深渊里。
遗憾的是,我探查了整整一个夏季,还是未能彻底搞清楚那些哭声的来源。
只有极少数的几种哭声,我是确凿地知道它们是从哪里传出来的。
传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膜。
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展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构造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传播隔膜: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社会信息: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构造、状态和历史。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开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开展的根底上到来的。
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兴旺是它诞生的根本条件。
信息社会亦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
信息革命: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反映、接收、传递、交流、综合分析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与手段的革命性变革。
信息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所能得到的各种物质手段来延伸、扩展和强化人的脑力劳动,它表现出来的是信息化、智能化和分散化。
信息革命对社会的推动首先表达在它使得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获得了飞速开展的推动力。
群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群众传媒为载体,从满足社会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以社会公众的生活消费为目的的文化现象。
场所精神理论讲义

课程名称:场所精神理论(The Theory of Spirit of Place)教学要求及目的:了解场所精神理论,理解该理论是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并掌握将该理论运用到有关设计中去创造具有独特个性的场所的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1、“场所”的概念。
2、“场所”和“空间”的区别。
3、场所理论及其在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4、场所理论的应用。
主要参考书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施植明译,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城市设计的维度Matthew Carmona等编著、冯江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著,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美]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建筑形式论——迈向图象思维陈伯冲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街道与城镇的形成[美]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著,李凌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什么是“场所”(Place)?构成场所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a) 静态的实体设施——the static physical setting场所的实体建构;建筑物、景观和美学特征的体现。
The actual physical structure of a place. The reality of its buildings, landscape, and aesthetic quality.b) 活动——the activities建筑物和景观如何被使用,身处其中的人们如何互动,以及文化习俗如何起到影响作用。
How the buildings and landscape are used. How a place’s people interact with it, and how their cultural institutions have affected it.c) 含义——the meanings一个非常复杂的层面。
冒险的旅程与科幻的魅力——论彭绪洛《野人寨》的空间建构

作为儿童探险小说的坚守者,彭绪洛认为儿童探险小说是儿童文学的一个新的领域。
“科幻小说是通过艺术形象来阐述作者的思想,它应该在形成、改造读者的世界观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用小说形式,具体、生动、形象地描述‘将来会出现’的那些‘从来没有被人们设想过的种种事业’”[1]840。
为了使《野人寨》(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版)中的场景更加逼真,彭绪洛多次来到神农架徒步探险,他走过天葱岭、神农顶、老君山,穿越神农架原始森林无人区,实时体验并感受神农架的地质和气候环境、动植物分布等,并将其融入作品当中,彰显了作家创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写作态度。
其小说《野人寨》以独特的空间建构方式突破了科幻小说的创作传统,汇聚传统神话元素和未来科技元素,以“无中生有”的方式给予一些可能性以形态。
它可能是新的神话,也可能是未来的寓言。
一、《野人寨》的空间形式小说从真实与虚构两个维度构建了三种不同的空间形式:生态空间、社会空间、未来空间。
生态空间是社会空间存在的物质基础,也为社会空间的存在和迁移提供合理的依据,未来空间作为一种虚构性的异质空间,是在现存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对于未来科技的合理展望。
(一)奇特迥异的生态空间遗世独立的神农架自然空间与神农架以外的地球生态空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大生态空间样式。
神农架生态空间作为地球空间的一部分,是人类已探知到的熟悉又陌生的现实地理空间——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遍地的野花野草、野性与灵性并存的生物群、危险神秘的沼泽地等。
神农架关于野人的传说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到4世纪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
《山海经·中次九经》中提到熊山(即今神农架)中有一种身高一丈左右,浑身长毛,长发、健走、善笑的动物,它被称为赣巨人、枭阳或狒狒。
小说以现实中存在的神农架原始森林无人区作为野人生存发展的自然空间,构建起整部小说感知与想象结合的表征空间,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关于人类起源存在三种假说,被现代社*通信作者:闵婷,江汉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
共享空间(知识讲座)

休闲娱乐空间(一)————共享空间一、共享空间的定义:共享空间的产生是为了适应各种频繁的社会交往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它往往处于大型公共建筑内的公共活动中心和交通枢纽,含有多种多样的空间要素和设施,使人们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有挑选余地,是综合性、多功能的灵活空间。
波特曼首创的共享空间,在各国享有盛誉,它以其罕见的规模和内容,丰富多姿的环境,独出心裁的手法,将多层内院打扮得光怪陆离、五彩缤纷。
从空间处理上讲,共享大厅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运用多种空间处理手法的综合体系。
现在也有许多象四季厅、中庭等一类的共享大厅,在各类建筑中竞相效仿,相继诞生。
但某些大厅却缺乏应有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空间处理上不够生动,没有恰当地融汇各种空间形态。
变则动,不变则静,单一的空间类型往往是静止跑感觉,多样变化的空间形态就会形成动感。
波特曼式的共享大厅其特点之一就在于此。
二、多功能特征的体现——空间的组织:人类劳动的显著特点,就是不但能适应环境,而且能改造环境。
从原始人的穴居,发展到具有完善设施的室内空间,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对自然环境进行长期改造的结果。
最早的室内空间是3000年前的洞窟,从洞窟内的反映当时游牧生活的壁画来看,证明人类早期就注意装饰自己的居住环境。
室内环境是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创造的舞台。
人的本质趋向于有选择地对待现实,并按照他们自己的思想、愿望来加以改造和调整,现实环境总是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对室内空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正是由于人类不断改造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室内环境,使得室内空间的发展变得永无止境,并在空间的量和质两方面充分体现出来。
自然环境既有有益于人类的一面,如阳光、空气、水、绿化等;也有不利于人类的一面,如暴风雪、地震、泥石流等。
因此,室内空间最初的主要功能是对自然界有害性侵袭的防范,特别是对经常性的日晒、风雨的防范,仅作为赖以生存的工具,由此而产生了室内外空间的区别。
室内空间概念

室内空间的概念室内空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相对与自然空间而言的,是人类有序生活组织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人对空间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满足生活上的需求,到满足心理上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发展过程。
但是,不论无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都是受到当时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
人们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发生改变,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
因此,室内空间的内涵、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补充、创新和完善。
对一个具有地面顶盖和东西南北四方界面的房间来说,室内外空间的关系容易被识别,但对于不具备六面体的围闭空间,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的内外空间关系,有时难以在性质上加以区别。
但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独柱伞壳,如站台、沿街的帐篷摊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是高度),可以避免日晒雨淋,在一定称度上达到最远市的基本功能。
而徒具四壁的空间,也只能得称为“院子”、或“天井”而已,因为它们是露天的。
由此可见,有无定盖是区别内外部空间的主要标志。
室内空间,相对于自然空间,处于相对的环境。
外部和大自然发生关系,如天空、阳光、太阳、山水、树木花草;内部主要和人工因素发生关系,如地面、家具、灯光、陈设等。
室外是无限的,室内是有限的。
相对来说,室内空间对人的视角、视距、方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由空间采光、照明、色彩、装修、家具、陈设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室内空间,在人的心理上产生比室外空间更强的承受力和感受力,从而影响到人的生理、精神状态。
室内空间的这种人工性、局限性、隔离性、封闭性、贴近性,使得有些人称其为“人的第二层皮肤”。
室内空间的组织首先应该根据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构思,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结合建筑功能要求进行整体策划,抓住问题关键,内外兼顾,从单个空间的设计到群体空间的组织,要精细构思,使室内空间的组织达到科学性、经济性、艺术性、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设计出有个性、有特色的空间组合。
共享空间

共享空间————————————————————————————————作者:————————————————————————————————日期:休闲娱乐空间(一)————共享空间一、共享空间的定义:共享空间的产生是为了适应各种频繁的社会交往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它往往处于大型公共建筑内的公共活动中心和交通枢纽,含有多种多样的空间要素和设施,使人们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有挑选余地,是综合性、多功能的灵活空间。
波特曼首创的共享空间,在各国享有盛誉,它以其罕见的规模和内容,丰富多姿的环境,独出心裁的手法,将多层内院打扮得光怪陆离、五彩缤纷。
从空间处理上讲,共享大厅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运用多种空间处理手法的综合体系。
现在也有许多象四季厅、中庭等一类的共享大厅,在各类建筑中竞相效仿,相继诞生。
但某些大厅却缺乏应有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空间处理上不够生动,没有恰当地融汇各种空间形态。
变则动,不变则静,单一的空间类型往往是静止跑感觉,多样变化的空间形态就会形成动感。
波特曼式的共享大厅其特点之一就在于此。
二、多功能特征的体现——空间的组织:人类劳动的显著特点,就是不但能适应环境,而且能改造环境。
从原始人的穴居,发展到具有完善设施的室内空间,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对自然环境进行长期改造的结果。
最早的室内空间是3000年前的洞窟,从洞窟内的反映当时游牧生活的壁画来看,证明人类早期就注意装饰自己的居住环境。
室内环境是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创造的舞台。
人的本质趋向于有选择地对待现实,并按照他们自己的思想、愿望来加以改造和调整,现实环境总是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对室内空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正是由于人类不断改造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室内环境,使得室内空间的发展变得永无止境,并在空间的量和质两方面充分体现出来。
自然环境既有有益于人类的一面,如阳光、空气、水、绿化等;也有不利于人类的一面,如暴风雪、地震、泥石流等。
2014年公务员考试广东广州公务考试笔试大纲每日一练(7月26日)

2014年公务员考试广东广州公务考试笔试大纲每日一练(7月26日)一、单选题(每题1分,以下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不选、错选均不得分)1、20世纪初普朗克、波尔等物理学家共同创造了量子力学,它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
量子力学的发展,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物质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
借助量子力学,许多现象才得以真正地被解释,新的、无法凭直觉想象出来的现象被预言,接着又被验证。
量子力学等理论的诞生,对于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这些耗时多年的基础研究成果,其科学价值是无可估量的,绝不是用“有没有用”这样的简单标准就能衡量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A.科学研究需要长期积累B.量子力学对现代物理学意义重大C.基础研究不应急功近利D.科学价值无法用量化指标来衡量2、现代人对微信不已,及至几乎不能有一朝一夕的分离,与其说是微信的功能强大,不如将之理解成空虚寂寞冷的人们,需要某种精神层面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崇拜皈依 B.痴狂抚慰C.眷恋寄托 D.痴迷慰藉3、过去,城市规模基本上是由政策决定的。
如果把城市当作一个的系统,它的吞吐、消耗以及内部运转,所有的生态流是完全能够定量计算的。
我们的城市设计,必须跟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与其生态承载力相,根据周围生态承载力确立城市规模,才是科学态度。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循环支持 B.封闭匹配C.机械符合 D.动态平衡4、“微创新”,这个概念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尝试的新方向。
今天的技术革新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颠覆性的更新换代,任何针对用户体验的微小改变,都可能引爆整个市场。
微博就可以看作是在博客基础上的微创新,用140个字拉低了用户门槛,迅速引发了全民微博潮。
对于习惯了模仿的企业来说,如何不让微创新成为“山寨”的代名词,是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像团购这样的一窝峰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其中很难看到“微创新”在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人精神栖息需要的一个物理空间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需要一个第三空间来调剂和装点平淡平凡的自我。
人的空间分为生活于其中的物理空间、安身立命的社会空间、容纳心绪的心理空间。
任何一个空间,都与个人生存息息相关,与社会整体构建模式存在同构性。
对物理空间的追逐,须以财富的获得为基础;对社会空间的获取,则以身份的提升为标志;对心理空间的获得,与前两者关系密切,同时又具有独立性。
人具有社会性。
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这里的所谓“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而是指由个人关系结成的团体,如“Q群”、“圈友”和“死党”等。
君子在与人相处时,庄重矜持而不与人争执,团结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圈子化生存,空间化思考,大概是现代社会复杂人际生态的一种描述,或可以简单理解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种圈子空间可大可小,男女之交、女女之交、摄友之交、酒肉之交、莫逆之交、平淡之交、爱情之交……每个人拥有的圈子不同,但基本都上大体相似:非功利的朋友圈。
根据孟德斯鸠人有自然四大规律的见解,很容易理解圈子的含义,那第三空间也有半个价值观的份量。
灵魂住在身体里,灵魂需要一个物理的空间,个人的喜好、趣味与追求才得以像植物一样静静生长。
“人上一百,五颜六色”的纵横杂乱的关系都归于第三空间之中。
人们在第三空间寻求安慰,在派对、旅途、网络、休闲场所、虚拟世界以及博客空间、QQ空间中,疏离了旧的人际关系、旧的圈子和旧的活动空间,也拉出了新的社交纽带、新的趣味和义。
个体生存状态简单,团体化成为了必然。
当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共同生活目的,类似社会背景、婚爱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的时候,“圈友”空间的雏形也就形成了。
家庭是人的第一空间,是生活之所;职场是人的第二空间,是工作之所;人还有第三空间,是精神栖息之所。
第三空间只属于自己,不一定是家之所在,它是现代人的一次物质升级和精神备份,是容纳个性、品味、精神流向和成就感的温室,来调剂和分配不甘平淡的自我,所有的纵横杂乱的世俗关系都归属于第三空间,这个空间可能只留给自己。
比如:雪山、草地、湖泊、海洋、酒馆、博客、Q群……市场经济中需要休整、放松、思考、娱乐、交际——人的“第三空间”于是诞生。
第三空间有两种,一种是物理距离,一种是精神距离。
平时工作中观察各种各样的人,发现男性似乎更看重物理空间,觉得有了物理空间之后就有了精神空间,而女性则相反,
觉得属于自己的片刻的心灵思考和宁静更重要。
一个人只有思想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控制的,眼睛闭起来,你想像现在自己到普吉岛了,你就真的到普吉岛了。
这就是为什么博客空间、QQ空间女性比例远远大于男性的“心理诱因”。
第三空间无形中成了家庭和家族结构的替代品。
如果前两个空间具有价值观的意义,那第三空间也有半个价值观的份量。
灵魂住在身体里,灵魂需要一个物理的空间,个人的喜好、趣味与追求才得以像植物一样静静生长。
人们在第三空间寻求安慰,在派对、旅途、网络、休闲场所、虚拟世界以及博客空间、QQ空间中,疏离了旧的人际关系、旧的圈子和旧的活动空间,也拉出了新的社交纽带、新的趣味和新的追求。
孔子指出了君子的交友之道,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交友要慎重,要有所选择。
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实守信的人交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
与谄媚事上、拍马逢迎的人交友,与两面三刀、玩弄阴谋的人交友,与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这些忠告,对于当今社会的“圈友”,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第三空间是人的精神乌托邦与救赎之路。
锁闭在狭小、光鲜的都市空间中的人们,由于整日沉溺
于使神经处于高度亢奋、直至晕眩的欲望的争逐中,有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幻觉,以为自身所处的高度人工化的水泥钢筋森林是世界的全部,他们无暇也缺乏兴趣观望都市边界线以外的风景。
在繁华似锦的都市畛域之外,是连绵不断的乡村;与此相比,灯红酒绿的都市仿佛只是辽远的田野中绽放的一排殷红的罂粟花,它们在微风中塞搴的摇曳倒像是处于弥留之际的病人的阵阵喘息。
第三空间是属于自己、又不一定称之为家的所在,它是都市现代人居住的一次物质升级和精神备份,它是容纳个性、品质、精神流向和成就感的温室,它是货真价实的差异化生存状态。
个人空间长短不一,并不需要一个月,一年,有时静静的一个小时,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平复,听一首自己喜欢的歌,看喜欢看的DVD,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写一篇博客文章……有了这样的空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和工作,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空间,哪怕只有半个小时,20分钟,但都是留给自己的。
儒家一直把朋友看作是人伦关系的重要一伦,这在西方文化中没有。
“圈友”不像父子、兄弟、夫妇等人伦关系,它既无血缘,
可能也无同乡同学同宗之谊,甚至连地位或身份都完全不同,不仅能自由选择,而且是完全平等的。
在儒家看来,这种人伦关系只有依靠诚信和情感才能维持。
“圈友”看重的
是“志同道合”“情趣相同”,一旦成了朋友,讲究的是“推心置腹”。
“友道”不仅被知识分子视为一种大道。
圈友”也同样如此。
多把朋友间的义气和情感,视为心灵的一种力量和寄托。
“圈友”在何种情况下会出现问题呢?孔子是有认知的,他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就是重视友道与合群,但轻视朋党的党同伐异。
在这个精神栖息之所里,“圈友”们释放工作压力,放松心情,或加深互相感情,谈情说爱,或思考人生、交流心得,陶冶各自的情操。
那么,各种博友、各种Q群和各种爱好群体与因志趣相投组织成的松散结构构建的安全空间是不是第三空间?我想,应该是。
最早的“第三空间”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是中国人最早的第三空间,其中,最典型的江湖空间之一就是酒馆。
《射雕英雄传》把第一个摄人心魄的场景安排为江南七怪和丘处机在酒楼上打斗,实在是深谙中国文化之脉搏;张艺谋弄个赵国的书法馆安排《英雄》,其实是没边儿的事。
酒吧、咖啡馆
老外们早期的第三空间分两大类:一是美国殖民和开拓时期的酒吧,赶大车的美国佬一脸胡碴酷酷地走进来,早
有地痞准备寻衅滋事,而美丽的姑娘裙裾飞扬眼波流转,一番鸡飞狗跳的打斗后,美国性格已经烙在大家的心中。
二是西欧、尤其是巴黎、伦敦的沙龙、咖啡馆,大家容易记住其中的男欢女爱,比如李斯特与乔治桑,其实,当时的沙龙是知识分子们酝酿杰作、构思政见、形成舆论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