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
第二讲 控制网的布设

分级布网,逐级控制 应有足够的精度
建立国家控制网任务重、时间
跨度大,为避免重复和浪费,
必须有统一的布设方案和作业 规范,以使各测绘部门所测成
应有必要的密度
应有统一的规格
果的精度、布设规格合乎要求,
便于构成统一的国家大地控制 网整体。
控制测量 二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2.国家平面大地控制网的布设方案 一等三角锁系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5.工程平面控制网布设方案
(3)GPS网的布设方案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二等 三等 四等
平均距离 (km) 9 5 2
a (mm) ≤10 ≤10 ≤10
b (1×10-6) ≤2 ≤5 ≤10
最弱边相对中误 差 1/120000 1/80000 1/45000
一级
二级
1
<1
≤10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5.工程平面控制网布设方案
(2)导线网的布设方案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三级
附合导线长 度 (km)
15 10 3.6 2.4 1.5
平均边长 (m) 3 000 1 600 300 200 120
每边测距中误 差 (mm)
±18 ±18 ±15 ±15 ±15
于其他方向的精度,以利于精确安装位于环形轨道上的磁
块。
控制测量 二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控制测量 二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二等三角网
二等三角网布设在一等锁环所围成的范围内,它是加
密三、四等网的全面基础。二等网平均边长为13km,
就其密度而言,基本上满足1:5万比例尺测图要求。 它与一等锁同属国家高级水平控制网,所以,主要应 考虑精度问题,而密度只作适当照顾。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国家平面控制网布设方案(精)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绘学院
2.1.2 国家平面控制网布设方案
3.三、四等三角网布设方案
(a)
(b)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绘学院
2.1.2 国家平面控制网布设方案
3.三、四等三角网布设方案
三、四等三角点也可采用插点的形式加密。
9
(a)
(b)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绘学院
2.1.2 国家平面控制网布设方案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绘学院
2.1.2 国家平面控制网布设方案
3.三、四等三角网布设方案 三、四等三角网是在一、二等网控制下布设的,是 为了加密控制点,以满足测图和工程建设的需要。三、 四等点以高等级三角点为基础, 三等网的平均边长为 8km ,四等网的边长在 2 ~ 6km 范围内变通。由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所得的测角中误差, 三等为±1.8",四等为± 2.5"。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绘学院
2.1.2 国家平面控制网布设方案
2.二等三角锁、网布设方案
图a
图b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绘学院
2.1.2 国家平面控制网布设方案
2. 二等三角锁、网布设方案
在一等三角锁和二等基本锁控制下,布设平均边长约 为 13km的二等补充网。按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所得的测角中 误差小于士2.5"。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二等网以全面三角网的形式布设 在一等锁环内,四周与一等锁衔接。 为了控制边长和角度误差的积累,以保证二等网的精 度,在二等网中央处测定了起算边及其两端点的天文经纬 度和方位角,测定的精度与一等点相同。当一等锁环过大 时,还在二等网的适当位置,酌情加测了起算边。 二等网的平均边长为 13km ,由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所得 的测角中误差小于士1.0"。
控制网布设及控制方案

测量控制方案一、控制网的布设⑴制网的布设原则和布设方案A平面控制网的布设,遵循下列原则: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因地适宜,且适当考虑发展,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
B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的要求下,做下列选择: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C平控制网形式:根据桥梁跨越宽度、地形条件,可布设如下形式:选择控制点要求:尽可能使桥轴线作为三角网的一个边,提高桥轴线精度。
或将桥轴线的两个端点纳入网内,间接求算桥轴线长度。
交会角不致太大或太小(图形刚强),地质条件稳定,视野开阔, 便于交会墩位。
控制点要埋设标石,刻有“十”字的金属中心标志。
当兼作高程控制点使用时,中心顶部应为半球状。
控制网基线精度:高于桥轴线精度2~3倍根据已知条件以及经济因素,采用导线布置控制网,等级为四级。
精密导线的布置形状平面控制测量中精度导线的布置形状一般为:直伸形,曲折形, 闭合环形和主副导线环形等。
三角大地四边双大地四边三角⑵控制网布设应考虑的因素布设控制网时,可利用桥址地形图,拟定布网方案,并仔细研究桥梁设计图及施工组织设计图及施工组织计划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情况进行踏勘选点。
点位布设满足以下要求:①图形应简单②控制网的边长一般在0.5~1.5倍河宽的范围内变动。
③使桥轴线与控制网紧密联系。
④所有控制点不应位于淹没地区和土壤松软地区,尽量避开施工区、堆料区及受交通干扰区。
便于观测和保存二、现场测量控制现场放线时候要注意复测,放完线通过拉距离及换人测量等避免出错,而且还要通过下面所述的控制现场测量成果精度。
控制网布设原则

咱们平时说的控制网主要有首级网和加密网,首级网就是设计院做的控制网,一般设计院提供的控制点并不能满足施工放样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设计院提供的控制网来加密,以满足施工放样的要求。
这样就存在一个加密网了,加密网的成果是有施工单位自己选点,埋点,以及测量,报监理单位复核、批准方能使用。
控制网又分为平面网和高程网,设计院要先提供一部分控制点给施工单位,设计交桩点有CP0,CPI,CPII,JY点,还有SM水准点,其中CP0,CPI,CPII是坐标点,JY点和SM点是高程点,是高程基准。
当然为使用方便CP0,CPI,CPII也可以带高程,作为高程点使用,这些设计单位提供的点位和成果就是咱们后续施工的加密网测设的依据。
加密网是又咱们自己施测,所以咱们主要就是要做好加密网:1、选点:点位选择要沿线路两侧布设,点位置不能离线路太远也不能离线路太近,太远了施工放样时不方便,太近了,在施工过程当中容易被破坏。
平面和高程网要在施工范围外50-100米为宜。
当然,客专上要求做沉降观测,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沉降观测的基准网也就是高程都是沿线路红线附近埋设。
特别是路基段,高差太大,沿着红线附近埋设为了方便沉降观测时不用转站太多,在300米左右一个点,桥上和隧道里面可能更长一点。
平面网要看有什么仪器测量,使用GPS测,还是直接用全站仪测。
用GPS测量时要保证相邻的一对点能通视,还有视野要开阔,周围不能有遮挡,附近不能有大面积水域。
用全站仪测量时要保证前后两个点都要通视的原则。
相邻两个点位之间要保证300米左右为宜,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2、埋点:埋点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考虑埋设深度,像咱们这边冻土层较深,埋的点位深度要达到1米8,方能保证冬天施工时控制点的稳定。
3、测设:高程用电子水准仪测量,测量数据仪器自动记录,每一测站自动提示超限与否,最后要注意往返程不超限方可。
平面用GPS 测量比较简单,但要注意,测量过程当中不能随意开关机。
国家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

§2.1 国家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2.1.1 布设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在大部分领域(约9 600 OOOkm 2)上布设国家天文大地网,是一项规模巨大的工程。
为完成这一基本工程建设,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专门抽调了一批人力、物力、财力,从1951年即开始野外工作,一直延续到1971年才基本结束。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显然事先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制定一些基本原则,用以指导建网工作。
这些原则是:分级布网,逐级控制;应有足够的精度;应有足够的密度;应有统一的规格。
现进一步论述如下。
1.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由于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不可能用最高精度和较大密度的控制网一次布满全国。
为了适时地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用图的需要,根据主次缓急而采用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即先以精度高而稀疏的一等三角锁尽可能沿经纬线方向纵横交叉地迅速布满全国,形成统一的骨干大地控制网,然后在一等锁环内逐级(或同时)布设二、三、四等控制网。
2.应有足够的精度控制网的精度应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确定。
作为国家大地控制网骨干的一等控制网,应力求精度更高些才有利于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为了保证国家控制网的精度,必须对起算数据和观测元素的精度、网中图形角度的大小等,提出适当的要求和规定。
这些要求和规定均列于《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以下简称国家规范)中。
3.应有足够的密度控制点的密度,主要根据测图方法及测图比例尺的大小而定。
比如,用航测方法成图时,密度要求的经验数值见表2-1,表中的数据主要是根据经验得出的。
表2-1 各种比例尺航测成图时对平面控制点的密度要求由于控制网的边长与点的密度有关,所以在布设控制网时,对点的密度要求是通过规定控制网的边长而体现出来的。
对于三角网而言边长s 与点的密度(每个点的控制面积)Q 之间的近似关系为Q s 07.1=。
将表2-1中的数据代入此式得出)(1315007.1km s ≈=)(85007.1km s ≈=)(52007.1km s ≈=因此国家规范中规定,国家二、三等三角网的平均边长分别为13km 和8km 。
控制网布设及控制方案

测量控制方案一、控制网的布设⑴制网的布设原则和布设方案A平面控制网的布设,遵循下列原则: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因地适宜,且适当考虑发展,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
B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的要求下,做下列选择: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C平控制网形式:根据桥梁跨越宽度、地形条件,可布设如下形式:选择控制点要求:尽可能使桥轴线作为三角网的一个边,提高桥轴线精度。
或将桥轴线的两个端点纳入网内,间接求算桥轴线长度。
交会角不致太大或太小(图形刚强),地质条件稳定,视野开阔, 便于交会墩位。
控制点要埋设标石,刻有“十”字的金属中心标志。
当兼作高程控制点使用时,中心顶部应为半球状。
控制网基线精度:高于桥轴线精度2~3倍根据已知条件以及经济因素,采用导线布置控制网,等级为四级。
精密导线的布置形状平面控制测量中精度导线的布置形状一般为:直伸形,曲折形, 闭合环形和主副导线环形等。
三角大地四边双大地四边三角⑵控制网布设应考虑的因素布设控制网时,可利用桥址地形图,拟定布网方案,并仔细研究桥梁设计图及施工组织设计图及施工组织计划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情况进行踏勘选点。
点位布设满足以下要求:①图形应简单②控制网的边长一般在0.5~1.5倍河宽的范围内变动。
③使桥轴线与控制网紧密联系。
④所有控制点不应位于淹没地区和土壤松软地区,尽量避开施工区、堆料区及受交通干扰区。
便于观测和保存二、现场测量控制现场放线时候要注意复测,放完线通过拉距离及换人测量等避免出错,而且还要通过下面所述的控制现场测量成果精度。
2019年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能力》易考点:水准网的布设

2019年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能力》易考点:水准网的布设【水准网的布设】1、水准网的布设原则及其精度国家高程控制网主要是指国家一、二、三、四等水准网。
我国水准点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
青岛国家原点高程为72.2604m。
水准网的布设原则是由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逐级控制,逐级加密。
一等水准路线是国家高程控制网的骨干,同时也是研究地壳和地面垂直移动及有关科学研究的主要依据。
一等水准路线应沿地质构造稳定、路面坡度平缓的交通路线布设。
水准路线应闭合成环,并构成网状。
一等水准环线的周长,东部地区应不大于1600km.西部地区应不大于2000km,山区和困难地区可酌情放宽。
二等水准路线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应在一等水准环内布设。
二等水准路线尽量沿省、县级公路布设,如有特殊需要可跨铁路、公路及河流布设。
二等水准环线周长,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应不大于750km,山区和困难地区可酌情放宽。
三、四等水准网是在一、二等水准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根据需要在高等级水准网内布设成附合路线、环线或结点网,直接提供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的高程控制点。
单独的三等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150km;环线周长应不超过200km;同级网中结点间距离应不超过70km;山地等特殊困难地区可适当放宽,但不宜大于上述各指标的1.5倍。
单独的四等附合路线。
长度应不超过80km;环线周长应不超过100km;同级网结点间距离应不超过30km;山地等特殊困难地区可适当放宽,但不宜大于上述各指标的1.5倍。
各等级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Mw不应超过规定的数值。
2、水准路线的选择和水准标石的埋设(1)图上设计。
在收集有关资料和充分了解测区情况的前提下,根据建设目标在地形图上进行等级水准路线的设计和拟定计划。
为了使观测少受外界干扰.水准路线应避免通过大城市、大火车站等繁闹地区,还要尽量避免跨过湖泊、沼泽、山谷、较宽的河流及其他障碍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国家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2.1.1 布设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在大部分领域(约9 600 OOOkm 2)上布设国家天文大地网,是一项规模巨大的工程。
为完成这一基本工程建设,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专门抽调了一批人力、物力、财力,从1951年即开始野外工作,一直延续到1971年才基本结束。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显然事先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制定一些基本原则,用以指导建网工作。
这些原则是:分级布网,逐级控制;应有足够的精度;应有足够的密度;应有统一的规格。
现进一步论述如下。
1.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由于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不可能用最高精度和较大密度的控制网一次布满全国。
为了适时地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用图的需要,根据主次缓急而采用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即先以精度高而稀疏的一等三角锁尽可能沿经纬线方向纵横交叉地迅速布满全国,形成统一的骨干大地控制网,然后在一等锁环内逐级(或同时)布设二、三、四等控制网。
2.应有足够的精度控制网的精度应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确定。
作为国家大地控制网骨干的一等控制网,应力求精度更高些才有利于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为了保证国家控制网的精度,必须对起算数据和观测元素的精度、网中图形角度的大小等,提出适当的要求和规定。
这些要求和规定均列于《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以下简称国家规范)中。
3.应有足够的密度控制点的密度,主要根据测图方法及测图比例尺的大小而定。
比如,用航测方法成图时,密度要求的经验数值见表2-1,表中的数据主要是根据经验得出的。
表2-1 各种比例尺航测成图时对平面控制点的密度要求由于控制网的边长与点的密度有关,所以在布设控制网时,对点的密度要求是通过规定控制网的边长而体现出来的。
对于三角网而言边长s 与点的密度(每个点的控制面积)Q 之间的近似关系为Q s 07.1=。
将表2-1中的数据代入此式得出)(1315007.1km s ≈=)(85007.1km s ≈=)(52007.1km s ≈=因此国家规范中规定,国家二、三等三角网的平均边长分别为13km 和8km 。
4.应有统一的规格由于我国三角锁网的规模巨大,必须有大量的测量单位和作业人员分区同时进行作业,为此,必须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大地测量法式和作业规范,作为建立全国统一技术规格的控制网的依据。
2.1.2布设方案根据国家平面控制网施测时的测绘技术水平,我国决定采取传统的三角网作为水平控制网的基本形式,只是在青藏高原特殊困难的地区布设了一等电磁波测距导线。
现将国家三角网的布设方案和精度要求概略介绍如下。
1.一等三角锁布设方案一等三角锁是国家大地控制网的骨干,其主要作用是控制二等以下各级三角测量,并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资料。
图2-1一等三角锁尽可能沿经纬线方向布设成纵横交叉的网状图形,如图2-1所示。
在一等锁交叉处设置起算边,以获得精确的起算边长,并可控制锁中边长误差的积累,起算边长度测定的相对中误差000350:1<bm b 。
多数起算边的长度是采用基线测量的方法求得的。
随着电磁波测距技术的发展,后来少数起算边的测定已为电磁波测距法所代替。
一等锁在起算边两端点上精密测定了天文经纬度和天文方位角,作为起算方位角,用来控制锁、网中方位角误差的积累。
一等天文点测定的精度是:纬度测定中误差3.0''±≤ϕm ,经度测定的中误差20.0''±<λm ,天文方位角测定的中误差5.0''±<αm 。
一等锁两起算边之间的锁段长度一般为200km 左右,锁段内的三角形个数一般为16~17个。
角度观测的精度,按一锁段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所得的测角中误差应小于7.0''±。
一等锁一般采用单三角锁。
根据地形条件,也可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但对于不能显著提高精度的长对角线应尽量避免。
一等锁的平均边长,山区一般约为25km ,平原区一般约为20km 。
2.二等三角锁、网布设方案二等三角网是在一等锁控制下布设的,它是国家三角网的全面基础,同时又是地形测图的基本控制。
因此,必须兼顾精度和密度两个方面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二等三角网曾采用二等基本锁和二等补充网的布置方案。
即在一等锁环内,先布设沿经纬线纵横交叉的二等基本锁(图2-2),将一等锁环分为大致相等的4个区域。
二等基本锁平均边长为15~20km ;按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所得的测角中误差小于士1.2"。
另在二等基本锁交叉处测量基线,精度为1:200 OOO 。
图2-2 图2-3在一等三角锁和二等基本锁控制下,布设平均边长约为13km的二等补充网。
按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所得的测角中误差小于士2.5"。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二等网以全面三角网的形式布设在一等锁环内,四周与一等锁衔接,如图2-3所示。
为了控制边长和角度误差的积累,以保证二等网的精度,在二等网中央处测定了起算边及其两端点的天文经纬度和方位角,测定的精度与一等点相同。
当一等锁环过大时,还在二等网的适当位置,酌情加测了起算边。
二等网的平均边长为13km,由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所得的测角中误差小于士1.0"。
由二等锁和旧二等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可见,这种网的精度,远较二等全面网低。
3.三、四等三角网布设方案三、四等三角网是在一、二等网控制下布设的,是为了加密控制点,以满足测图和工程建设的需要。
三、四等点以高等级三角点为基础,尽可能采用插网方法布设,但也采用了插点方法布设,或越级布网。
即在二等网内直接插人四等全面网,而不经过三等网的加密。
三等网的平均边长为8km,四等网的边长在2~6km范围内变通。
由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所得的测角中误差,三等为士1.8",四等为士2.5"。
三、四等插网的图形结构如图2-4所示,图2-4(a)中的三、四等插网,边长较长,与高级网接边的图形大部分为直接相接,适用于测图比例尺较小,要求控制点密度不大的情况。
图2-4(b)中的三、四等插网,边长较短,低级网只附合于高级点而不直接与高级边相接,适用于大比例尺测图,要求控制点密度较大的情况。
(a)(b)图2-4三、四等三角点也可采用插点的形式加密,其图形结构如图2-5所示。
其中,插入A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内插一点的典型图形;插入B、C两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内外各插一点的典型图形。
插点的典型图形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
图2-5 图2-6用插点方法加密三角点时,每一插点至少应由三个方向测定,且各方向均双向观测。
同时要注意待定点的点位,因为点位对精度影响很大。
规定插点点位在高级三角形内切圆心的附近,不得位于以三角形各顶点为圆心,角顶至内切圆心距离一半为半径所作圆的圆弧范围之内(图2-6的斜线部分)。
当测图区域或工程建设区域为一狭长地带时,可布设两端符合在高级网短边上的附合锁,如图2-7上部的图形结构;也可沿高级网的某一边布设线形锁,如图2-7下部的图形结构。
国家规范中规定采用插网法(或插点法)布设三、四等网时,因故未联测的相邻点间的距离(例如图2-5中的AB边),三等应大于5km,四等应大于2km,否则必须联测。
因为不联测的边,当其边长较短时边长相对中误差较大,给进一步加密造成了困难。
为克服上述缺点,当AB边小于上述限值时必须联测。
4.国家三角锁、网的布设规格及其精度三角锁、网的布设规格及其精度见表2-2。
表中所列推算图2-7元素的精度,是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三角网应达到的最低精度。
表2-2 国家三角锁、网布设规格及其精度5.我国天文大地网基本情况简介1)利用常规测量技术建立国家大地测量控制网我国统一的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布设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基本完成,历时二十余年。
先后共布设一等三角锁401条,一等三角点6182个,构成121个一等锁环,锁系长达7.3万km。
一等导线点312个,构成10个导线环,总长约1万km。
1982年完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整体平差工作。
网中包括一等三角锁系,二等三角网,部分三等网,总共约有5万个大地控制点,500条起始边和近1000个正反起始方位角的约30万个观测量的天文大地网。
平差结果表明:网中离大地点最远点的点位中误差为±0.9m,一等观测方向中误差为±64.0''。
为检验和研究大规模大地网计算的精度,采用了两种方案独立进行,第一种方案为条件联系数法,第二种为附有条件的间接观测平差法。
两种方案平差后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坐标最大差值为4.8cm。
这充分说明,我国天文大地网的精度较高,结果可靠。
2)利用现代测量技术建立国家大地测量控制网GPS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全天候、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它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领域。
用GPS技术建立起来的控制网叫GPS网。
一般可把GPS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球或全国性的高精度的GPS网,另一类是区域性的GPS网。
后者是指国家C,D,E级GPS网或专为工程项目而建立的工程GPS网,这种网的特点是控制面积不大,边长较短,观测时间不长,现在全国用GPS技术布设的区域性控制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