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美顶尖高中生对话我们输掉了什么
逆境失败的经典事例

逆境失败的经典事例逆境失败的经典事例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遭遇到一些挫折和逆境,有的人能够迎难而上,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向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而有的人则被逆境击垮,一蹶不振,从此潦倒不堪。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那些经典的逆境失败案例,以期能够从中汲取教训,不让自己陷入同样的困局之中。
第一例:钱学森的人生失意钱学森是中国的著名物理学家和火箭专家,他在科技领域中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但是,他的人生也曾一度经历了极大的逆境。
1955年,因为被冤枉为“特务”,钱学森在美国被捕,并被遣送回中国。
在国内的长达20年的软禁生活中,他付出了巨大的心理代价,被迫放弃了他所钟爱的科研工作,始终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
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但是钱学森已经年近七旬,失去了他的黄金创造年代,这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不免是一种人生的失败。
他曾经这样说:“我希望后人不要像我一样,经历过我的悲惨人生。
”第二例: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瘫痪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在他的执政期间,美国经济逐步复苏,社会福利政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是,在他四十余岁时,他被查出了得了小儿麻痹症,瘫痪在床。
这种疾病不仅让他身体倍感痛苦,失去了自理能力,还让他一度陷入了极大的心理低谷。
但是,罗斯福坚信自己有绝不放弃的决心,他学会了用上半身的肌肉控制的轮椅,为他继续执掌美国大政方针提供了康复方案,并因此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总统之一。
第三例:麦克阿瑟的惨败在二战爆发之际,麦克阿瑟将军指挥美军在太平洋岛屿上进行作战,因其勇猛果敢的作风而备受赞誉。
但是,1942年5月,他的捷报传回总部,调整兵力后,他发动了菲律宾会战。
在早期的作战中,美军击退了日本人的进攻,但随着战局的发展,麦克阿瑟军团陷入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境地。
1942年12月,美军在菲律宾与日军的战斗中惨败,美国将领麦克阿瑟率领的美军长驱直入,却遭遇了困重的打击,几乎全部覆灭。
阎学通米尔斯海默清华辩论实录.

阎学通、米尔斯海默:中国能否和平崛起?来源:共识网(清华大学学生国际事务学会提供)今天(2013年11月2日)对话的主角是阎学通和米尔斯海默教授,主持人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佩普(Robert Pape)本次活动主题:Can China Rise Peacefully? 中国能否和平崛起?首先双方观点的表达,各20分钟。
米尔斯海默:中国能否和平崛起?我的论断是不能。
思考这个问题,不能离开理论。
理论会给你自信,相信理论能够解释过去、现在并预测未来。
我的理论是一种结构理论。
国际体系促使中国、美国都以同样的方式行事。
无政府体系下,没有国家能够确认其他国家的意图,真正有实力的国家才有能力生存。
任何一个国家至多只能做区域霸权,同时要防止其他国家成为区域霸权、即阻止出现同类竞争者。
美国是西半球的霸权,但要阻止中国成为东亚的霸权。
中国想要成为霸主,不是今天而是二三十年以后,随着中国实力增长,这是一个必有事实。
中国屈辱的过去使得其有强烈的欲望去崛起,避免“落后挨打”的重演。
在这个生存的需要下,中国想要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想成为地区霸主。
在美国看来,我们不希望中国能够自由地出入西半球,出入自己的后院,或者出入波斯湾,正如中国不希望美国自由出入西太平洋。
确保在国际社会生存在最佳方式是获得最大的权力,成为最强国,自然没有人能够对你采取行动。
所以,崛起首先要成为自己所在区域的霸权,然后成为唯一的区域霸权。
回顾美国外交史,美国从13个小小的曾是殖民地的州开始不断扩张,包括与墨西哥开战,侵略加拿大,扩张到加勒比海。
扩张是美国的传统。
扩张为区域霸权后,美国开始阻止其他区域出现霸权。
美国先前对四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威廉德国、纳粹德国、苏联和日本都采取同样的态度。
美国不希望任何区域外国家出现在自己家门口,这就是门罗主义。
如果谁敢这样,我们就把它扔出去,让他永远不敢回来(throw you out and told you that you are not welcome back in the western area)。
告诉你一次真实的中美高中生对话

告诉你一次真实的中美高中生对话作者:纪言等来源:《课堂内外(高中版)》2006年第05期{上篇} 新闻回放:中美高中生优秀代表的一次“颠峰”对话2005年8月的暑假里,12名美国应届高中毕业生,应邀从大洋彼岸来到了中国的北京。
他们都是当年144名“美国总统学生奖”获得者中的一员,已分别被哈佛、耶鲁、斯坦福等许多世界级的著名大学录取为新生。
在美国,“总统学生奖”的获得者不仅是高中生的优秀代表,更是被誉为“美国未来社会的精英代表”。
同样的时候,中国的高中毕业生们,也刚刚结束了“硝烟弥漫”的高考之战,正在等待翻开人生历程中新的一页。
而每年的高考,我们也会涌现出许多自己的优秀高中生代表,比如那些“高考状元”们,那些被众多高校争相抢夺的佼佼者们。
他们的成绩,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才情,都会在这个夏天里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和榜样。
无论哪一种“优秀”,都是在一定的评判标准之下产生的。
虽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高中生,但是因为置身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价值理念,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优秀”的评判标准也一定会有各自的不同。
然而,同样的青春年华,同样的成长阶段,同样面对的世界和未来,又使这种“优秀”的比较成为一种真实的可能和期待。
假如,让中美两国高中生各自的优秀代表进行一次“颠峰对决”,他们将会有怎样的一次激情碰撞?又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青春震撼”?12名美国优秀高中生的到来,让这种假设成为了一种现实的可能。
随着他们的到来,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向2005年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发出了“优秀代表”的征集通告。
最终,12名幸运者从众多报名者中被挑选出来,组成了“中国方阵”。
他们分别是被清华、北大、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等中国著名高校录取的新生,无论成绩、才艺,还是个人综合素质,作为中国高中生的优秀代表,当之无愧,货真价实!2005年8月底,一场名为《两样青春同一世界》的中美优秀高中生的“颠峰对决”,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的演播现场拉开帷幕。
与教员学生谈话詹姆斯最后三篇

与教员学生谈话詹姆斯最后三篇与教员学生谈话:詹姆斯最后三篇引言:詹姆斯·鮑德温(James Baldwin)这位美国作家和社会评论家,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见解、对种族问题的敏锐触觉和对自我身份探索的勇气而闻名。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鮑德温发表了三篇重要的文章,分别是《白人的神经病》、《我不能和你怀恨在心》和《十字架和美国的国旗》。
这三篇文章以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美国的种族问题以及个人与自己身份的关系。
本文将对这三篇文章进行评估和回顾,以深入了解鮑德温在最后阶段的观点和思考。
一、《白人的神经病》《白人的神经病》这篇文章是鮑德温在1962年发表的一篇演讲稿,他在其中直接而深刻地探讨了美国的种族问题。
他认为,白人对黑人的态度源于深深的恐惧和不安,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黑人的生活和自由。
鮑德温在文章中力图唤醒白人的良知,呼吁他们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对待黑人的方式。
他谴责了种族主义和歧视,并呼吁美国社会追求平等和正义。
二、《我不能和你怀恨在心》《我不能和你怀恨在心》是鮑德温在1962年的一篇长篇文章,他在其中详细描述了他对自己身份的探索和对白人社会的反思。
鮑德温深情地回顾了他过去与白人的互动,包括他在年轻时期与白人朋友的友谊和对种族隔离政策的反抗。
他坦诚地承认,在种族冲突中,他曾经充满仇恨和心理负担,但他也意识到这种怨恨只会损害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呼吁他们摆脱自我束缚,寻找和谐和团结。
三、《十字架和美国的国旗》《十字架和美国的国旗》是鮑德温在196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他在其中探讨了宗教、道义和美国的种族问题之间的关系。
鮑德温认为,美国的基督教价值观与种族问题之间存在矛盾,因为它们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出平等和团结的精神。
他提出了一个深入而思考的问题:美国如何可以自称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却仍然允许种族歧视和不公正的存在?他警告道,如果美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它的价值观将失去意义,而这也将危及国家的未来。
中国队输球后最经典的话

《嘿,中国队输球后那些经典的话》
嘿,你知道不?中国队输球后啊,总有一些经典的话让人印象深刻。
有一回,我和几个朋友一起看中国队的比赛。
大家都特别激动,都希望中国队能赢。
“嘿,中国队加油啊。
” 我们在电视机前大喊。
可是,比赛结果却让人失望,中国队输了。
“哎呀,这咋又输了呢。
” 大家都有点沮丧。
这时候,电视里传来了教练的采访。
教练说:“这次比赛我们虽然输了,但是我们会总结经验教训,下次一定努力赢回来。
” 我们听了,心里稍微好受了一点。
“嗯,说得对,下次肯定能赢。
”
还有一次,中国队输球后,球员们接受采访。
有个球员说:“我们已经尽力了,但是对手确实很强。
我们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 我们都觉得这个球员很诚恳。
“是啊,他们也不容易,咱也不能光怪他们。
”
中国队输球后,球迷们也会有很多经典的话。
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球迷留言:“中国队,别灰心,我们永远支持你。
输了这次,还有下次。
” 这句话让我很感动。
“嘿,这些球迷真够意思。
”
其实,中国队输球也不是啥坏事,至少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努力改进。
“下次中国队肯定能赢。
” 我们都充满信心。
嘿,中国队输球后那些经典的话,让我们看到了大家对中国队的期待和支持。
相信中国队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2021高考作文预测:以奋斗为底色,绘时代新卷

2021高考作文预测:以奋斗为底色,绘时代新卷作文押题一科学精神,探索求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嫦娥奔月”、屈原“天问”,寄托了先民们的梦想与思考。
观天象,制历法,研制浑天仪,身绑“火箭”飞向天空,古代科学家孜孜探求浩渺宇宙。
新中国成立以来,“飞天揽月”的探索从未间断:20世纪50年代,现代航天业艰难起步;7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今天,“嫦娥”系列将“玉兔”送上月球,带回珍贵的月壤,“天问一号”飞过广袤的太空,着陆神秘的火星……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
以“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为主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以当时中学生的身份给学校广播站写一篇广播稿。
②在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向全国中学生演讲,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份演讲稿。
③“天问一号”已成功着陆火星,请以学校团委名义给“天问一号”团队写一封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话题的背景叙述。
材料记述了从“嫦娥奔月”到“天问一号”,中国人对宇宙太空“求索”的历史。
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航天重器的研制,都体现了中国人不断求索的精神,这也为下文的任务背景作铺垫。
第二部分,是任务背景阐述。
要求考生以“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为主题,在三个任务中择其一进行写作。
这些任务无一例外地都给考生创设了一定的场景,比如任务一,“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1970年,考生写广播稿虽不要求口吻、用词跟当时一致,但要符合当时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
在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向全国中学生演讲,要注意演讲者的身份——中学生,要号召全国的青年们发扬航天精神。
在写作时,可以歌颂老一辈航天领军人物,比如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与“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盘。
告诉你一次真实的中美高中生对话一

2005 年暑假,美国 12 名荣获“总统奖”的⾼中毕业⽣应邀访问中国,他们都是美国⾼中⽣的优秀代表,已分别被哈佛、斯坦福等⼤学录取。
当他们到达北京以后,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话》栏⽬也向 2005 年的全国应届⾼中毕业⽣发出了征集令,并最终选拔出了 12 名优秀的中国⾼中⽣代表。
8 ⽉底, 24 名中美两国的优秀⾼中⽣代表在 中央电视台进⾏了⼀次名为《两样青春同⼀世界》的“颠峰对决”。
本期《对话》节⽬播出后,因为中美⾼中⽣在“对决”中表现出的巨⼤差异,引发了⼀场对中国教育和中国⾼中⽣整体素质的“愤怒声讨”,⾄今不绝。
为了客观⽽公正地对⽐中美⾼中⽣的差距, 2006 年 3 ⽉,《课堂内外?⾼中版》特别约请到了两位参加这次对话节⽬的亲历者,讲述许多发⽣在背后的故事,揭开这次“颠峰对决”的事实真相,告诉你⼀次真实的中美⾼中⽣对话。
[上篇]新闻回访:中美⾼中⽣优秀代表的⼀次“颠峰”对话 2005年8⽉的暑假⾥,12名美国应届⾼中毕业⽣,应邀从⼤洋彼岸来到了中国的北京。
他们都是当年144名“美国总统学⽣奖”获得者中的⼀员,已分别被哈佛、耶鲁、斯坦福等许多的⼤学录取为新⽣。
在美国,“总统学⽣奖”的获得者不仅是⾼中⽣的优秀代表,更是被誉为“美国未来社会的精英代表”。
同样的时候,中国的⾼中毕业⽣们,也刚刚结束了“硝烟弥漫”的⾼考之战,正在等待翻开⼈⽣历程中新的⼀页。
⽽每年的⾼考,我们也会涌现出许多⾃⼰的优秀⾼中⽣代表,⽐如那些“⾼考状元”们,那些被众多⾼校争相抢夺的佼佼者们。
他们的成绩,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才情,都会在这个夏天⾥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和榜样。
⽆论哪⼀种“优秀”,都是在⼀定的评判标准之下产⽣的。
虽然他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中⽣,但是因为置⾝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价值理念,不同的教育⽅式,不同的⽂化背景,“优秀”的评判标准也⼀定会有各⾃的不同。
然⽽,同样的青春年华,同样的成长阶段,同样⾯对的世界和未来,⼜使这种“优秀”的⽐较成为⼀种真实的可能和期待。
内贾德舌战CNN 美国“国嘴”差点倒地吐血

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伊朗总统内贾德是个思想混乱、行为怪异、不负责任、口无遮拦,经常在国际社会惹事生非的主,我甚至曾一度认为伊朗人民选这么个人当总统简直是自作孽。
可没想到啊,没想到……他近日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即CNN)“拉里·金访谈”节目专访的表现,那可真是超级棒啊!他的修养、风度、睿智、雄辩、胆略以及正义感、使命感都不得了,实属当今世界顶级人物。
我感觉自己被主流媒体多年来刻意编辑、选择性播出内贾德的“片言只语”及视频、图片形象给忽悠了。
与此相反,拉里·金这个戴着西方“普世价值”光环,有着“正义化身”之誉的美国“国嘴”,这次被内贾德打回原形,露出了自己偏执、傲慢、无知、无赖和小丑的真实嘴脸。
可别小看了这个拉里·金(Larry King),此人在美国传媒界数一数二,被誉为“广播访问节目的拳王阿里”。
1985年6月,拉里·金开始主持CNN的王牌节目《拉里·金访谈》,他入行以来做过逾4万个访问,从福特总统开始,每一任美国总统都接受过他访问,拉里·金访问过的名人红星则数不胜数。
在美国,拉里·金的访谈节目平均每晚的观众人数都超过10 0万。
作为金牌主持人,拉里·金在美国被推崇备至,传媒界流传这样一句话:“美国人可以不相信总统,但不能不相信拉里·金。
”他的提问以大胆尖锐著称,而且总是寻根究底,不管受访者是谁,他都理直气壮地“拷问”对方,一张“铁嘴”什么都敢问。
他曾经透露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在做访问之前很少甚至完全不做准备,经常临场发挥,因为他认为“最好的访问者是对受访者知道得最少的人。
我讨厌问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且我从不怕问可能很愚蠢的问题”,这种方法被传媒界认为“的确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学会”的。
拉里·金在美国风头出尽,所获荣誉奖章能装一箩筐,传媒界无人能望其项背。
毫无疑问,拉里·金是美国传媒业大腕,也是美国的重量级人物,他对伊朗总统内贾德的“访谈”非同寻常,加之美国和伊朗互相“掐”了30多年,这几年更是剑拔弩张,此时的拉里·金“访谈”内贾德完全可视为美伊之间舆论战的尖峰对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中美顶尖高中生对话我们输掉了什么
2005年暑假中,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邀请中美两国顶尖高中生参与对话。
这些孩子都即将跨入大学门槛,但还没有接受大学教育,因而这个对话很能够反映中美两国的高中教育。
来自美国的12名学生都是总统奖的获得者,来自国内的12名高中生也都是考入清华、北大的天之骄子。
我即刻来了兴趣,我当然不敢奢望他们之间能够火星撞地球,我知道我们的孩子肯定会输,我只是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输得太难看。
但是随着节目的进展,我的呼吸越来越艰难,场面岂止是难看。
孩子们的表现简直让我们扼腕长叹、汗流浃背。
我们最优秀的人才,除了会考试,会得分,会表演,会做戏,还会什么?其中给我最强烈刺激的是对话中的两个环节,中美学生的选择截然不同,让人目瞪口呆。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教育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恶果,撒旦的魔瓶已经打开。
一、关于价值取向的选择
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让学生选择,并说出理由。
美国孩子都惊人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
他们没有思考,理所当然地作出了选择,这种选择对他们也许是常识。
他们解释说,拥有智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
真理永远是第一位的,当然拥有了智慧,随之就可以获得财富和其他。
他们的选择让人感动,他们的取舍和逻辑的清晰,又让人钦佩不已。
反观我们的孩子,除了一个女孩子选择了“美”之外,其他的孩子,要不选择金钱,要不选择权力。
没有一个人选择“智慧”,更没有一个人选择“真理”。
由此可见,智慧和真理在中国贬值到了什么程度。
也难怪中国的孩子,在中国,黑小子奥巴马能够成为总统吗?美国人具有英雄情结,尤其喜欢平民英雄。
好莱坞的造星运动和奥巴马的入主白宫,都彰显了美国的民族风格。
在美国,你出生在什么地方并不重要,你要往哪里去才重要,你要到那里去的智慧和才能保障才重要。
没有一个英雄是愚笨的,首先他必须拥有智慧,而拥有智慧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真理。
这是美国基础教育的常识。
在美国,你拥有智慧吗?这是一个最重大的问题。
在中国,你有“人”吗?这是一个更重大的问题。
想到这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嘲笑这些孩子,我甚至为我们孩子的坦诚感到一丝欣慰。
我们的孩子是在酱缸里学习和生活啊,可想而知,耳濡目染的都是一些什么教育?社会上,官本位,官大一级压死人,有官就有权,有权就有一切。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想想看,权钱交易,金钱至上,甚嚣尘上的拜金主义思潮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影响?更可怕的是这种极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不断挑战我们的底线和神经,使得我们逐渐麻木,并且抬高了我们的容忍度,最终不正常的行为逐渐正常化了,成为了一种社会习惯。
很多父母就用这样庸俗化的方式教育孩子,甚至有些所谓的名校,在校门口挂出皮鞋和草鞋,告诉学生两种人生,让学生趋利避害。
有人说,校园里每天都在造假,论文造假,考试造假,课表造假,有时候学校和老师还帮助学生造假,想想看,每年录取的大学新生中,有多少档案是学生原先的真实档案?学生都是受教育的人,或者是社会的人质,社会给他什么,他自然就变成什么。
难怪我们的孩子直奔主题,眼睛功利化地盯着结果,却忘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古训。
这些孩子,他们只知道拥有金钱和权力这个结果是好的,却完全丢弃了价值实现的过程,自然也不去思考价值实现的途径。
这不仅是我们社会的弊病,也与我们应试教育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手段和评价方式息息相关。
我们共同患上了短视症。
一系列的浮躁之风,让我们的孩子还没有跨出校门,还没有走上社会,就已经完全被沾
染、被风化、被社会化了。
柏杨先生所说的丑陋,已经如影随形。
二、关于非洲援助计划的制订
主持人提出—个问题,让两国的高中生,制订出一项对非洲儿童的援助计划。
率先阐释的是我们的孩子。
他们从中国悠久文化谈起,谈起了丝绸之路,谈起了郑和下西洋,谈起了我们赖以自豪的一系列。
但我们的这些辉煌和非洲有什么关系?难道让他们望梅止渴,望洋兴叹?然后,孩子们开始了才艺表演,有人吹箫,有人鼓筝,有人弹琴。
接着是三个女生小合唱,一会儿又变成一个人深情朗诵,再以后是集体大合唱。
他们唱得不能说不好,但唱得好不如做得好。
要知道非洲童需要的是实在的援助。
有人说,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那么,对缺衣少食的非洲孩子朗诵诗歌,至少在我眼里是不人道的。
好像在结尾的时候,孩子们终于提到了援助计划,那就是尽量去旅游,促进非洲经济发展,为孩子们组织募捐,去非洲建希望小学。
可以说,没有一句话不是空话、废话、套话,没有一项计划能够真正得以实施。
当孩子们夸夸其谈地说完,一个美国华裔作家立刻发问:“你们募捐,要我掏钱出来,这没有问题。
但首先你们的援助计划要能打动我,我还要知道我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我捐出去的每分钱是不是都真正发挥作用了,你们谁能告诉我?”结果,我们的孩子对于这样的问题,面面相觑,没有—个人回答上来。
也许他们根本不在乎解决问题,他们心里想的是,我终于上了一回电视了……
美国高中生的方案,则是从非洲实际情况出发,从最微小的事情入手,食物、卫生巾、饮用水、避孕套等等。
尤其是避孕套,让我震惊,随即我就领悟了,这不仅是保护这些孩子,还有那些即将出生的孩子。
因为非洲是艾滋病高发区,很多孩子一生下来,就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还有一个女生,提出一个卫生巾计划,更是让现场观众感动。
这些非洲女孩子可以贫穷,可以受难,但有了这些卫生巾,就有了做女孩子的尊严。
所有这些微小问题,每一项,做什么,怎么做,步骤和计划,一清二楚,具体到每一项的预算,而那些预算竟然精确到几元几分。
所有的人分工明确,又互相融合,构成一个帮扶整体。
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我想,我们也有精确的时候,甚至比这些孩子更精确,但那只有出现在阅卷的时候,我们对分数,常常是精确到小数点之后三位数的。
从节目中我们还不难看出,美国学生更注重实际,更注重应用,但又不乏精神的高贵和真理追求。
反观中国学生,则是知识陈旧,眼光狭隘,视野狭窄,而且与现实严重脱节。
这些所谓的精英,走上社会之后,我不知道他们究竟对社会能有多大作用?
但无疑,他们是聪明的,只是这种聪明让人不寒而栗。
当需要他们精神的崇高和真理的高迈时,他们坠落在土地上,真诚地袒露他们对金钱和权力的迷恋。
更可怕的不仅是这些高中生,还有更多的大学生,他们的选择也不容乐观。
不久前,温总理在同济大学吟诗,鼓励学子,不能紧紧盯住地下,还要学会仰望星空。
总理吟唱这首诗的意图,意味深长。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在与浩瀚星空的对话中,我们会顿感自身苦难的渺小,我们会对真理充满崇敬和向往。
康德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够长久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内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而我们的学生恰恰把这两样抛弃了。
不能仰望星空也就罢了,当我们迫切需要他们立足现实,脚踏实地解决非洲孩子的实际问题时,他们却又吟诗弄赋,飘浮在半空中,临空蹈虚,打起了太极。
对于学生的这些欠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早就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所谓应用能力,当然就是指实践能力。
所谓的审美能力,当然就是指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独特的审美创造。
而所谓的探究能力,自然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但实际上一方面是评价标准跟不上,另一方面还是应试的摧残,导致课程标准并没有很好地落实。
而来自社会的影响,尤其恶劣。
由这些不争气的孩子,我突然又想起来很多年前,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那次较量,中国孩子输得很惨。
当年的这个事情,经过媒体的热炒,最后甚至惊动了总书记,从而发起了雏鹰行动。
如今我们的雏鹰,已经长大了,可结果仍然让我们气断声吞。
救救孩子,首先要救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