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文学创作教案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word版第一章:文学基本概念1.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创作活动。

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1.2 文学的分类分类的标准:形式、体裁、题材、风格等。

主要的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1.3 文学的功能审美功能:提供审美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认知功能:反映现实生活,传递历史信息。

教育功能:传递道德观念,引导人们向善。

娱乐功能:提供精神寄托,放松心情。

第二章:文学作品构成要素2.1 语言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

文学语言的特点:形象性、音乐性、表现性。

2.2 形象文学作品中创造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

文学形象的种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2.3 情节文学作品中的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演变过程。

情节的作用: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2.4 主题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深层含义。

主题的体现:显性主题和隐性主题。

第三章:文学创作方法3.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真实、客观、细致地描写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杜甫、鲁迅等。

3.2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强调个性、情感、想象和创意。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李白、雪莱等。

3.3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反传统、实验性、意识流等。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卡夫卡、普鲁斯特等。

3.4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反映现实生活,寄托理想。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高尔基、茅盾等。

第四章:文学体裁4.1 诗歌诗歌的特点:语言凝练、节奏韵律、富有想象。

诗歌的种类: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等。

4.2 小说小说的特点: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主题深刻。

小说的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4.3 散文散文的特点:文字简洁、意境深远、表达自由。

散文的种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

4.4 剧本剧本的特点:对话丰富、动作性强、适合表演。

文学概论教学设计方案

文学概论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功能等基本理论;(2)了解文学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作家作品;(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和批评能力。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2)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和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树立文学信仰;(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文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功能;2. 文学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作家作品;3. 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方法;4. 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文学理论,使学生对文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和批评,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理论;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和人物形象;5.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文学活动,如读书会、文学社团等,提高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文学理论:系统讲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功能等,使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

3. 分析文学作品: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和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6.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学活动,如读书会、文学社团等,提高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交流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对文学概论的掌握程度;4. 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团队协作能力。

《文学概论》文学创作上课用课件

《文学概论》文学创作上课用课件

• 郑板桥 • 《题画》: • 眼中之竹 • 胸中之竹 • 手中之竹
(四)摹仿说
• 西方传统文艺理论,一般以摹仿说 为中心。 • 在亚里斯多德之前,摹仿说带有更 直接地摹仿自然的性质。
•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 • 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 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绘 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 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 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 相。
• (一)感物说
• 这种观点滥觞于《礼 记· 乐记》关于乐的论 述。 • 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 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 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 彼此整合的过程。
• 这种感物说的主旨在于强调在文学创作过 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 重要性。 • 但“外物”并不仅仅限于自然景物。社会 生活中的诸种事件也同样可以成为激起创 作欲望的契机。应该看到“不平则鸣”与 “触景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 这种观点主要是就抒情作品,特别是诗歌 而言的,但如果做宽泛理解,则“有感而 发”亦是一切文学创作之通则。
告诫:
• 任何对于创作活动的 研究都是间接的,想 要解开创作之谜,就 必须谨慎地处理材料, 尊重对象的复杂性, 切不可妄下断语。
二、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 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 • • • • • • • • (一)感物说 (二)养气说 (三)摹心说 (四)摹仿说 (五)“镜子”说 (六)柏拉图的“迷狂”说 (七)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创作论 (八)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创作论 (九)格式塔心理学创作论
•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 •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 瀹五脏,澡雪精神,积学 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 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 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 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 术,谋篇之大端也。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课程名称:文学概论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了解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1. 文学的定义和特点2. 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4. 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和理解技巧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文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学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分析法: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课:文学的定义和特点1. 引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片段或者文学名言,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讲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包括文学是通过语言进行艺术创造的文化形式,具有情感表达、思想呈现和审美享受等特点。

3. 分析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成为文学的读者,并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封面或者摘录,引起学生对不同流派的兴趣。

2. 讲解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如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

3. 分析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和文化背景。

第三课: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1. 引入:通过展示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2. 讲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等时期的文学发展。

3. 讨论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的塑造、价值观念的传递和社会问题的反映等方面。

第四课: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和理解技巧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文学评论家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和理解技巧的重要性。

文学概论教学教案

文学概论教学教案

文学概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评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的定义和分类2. 文学的特征和功能3. 文学的发展历程4. 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5.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方法6. 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三、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方法3. 理解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文学概念、特征和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学的基本认识。

2. 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文学作品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4. 观摩演示法:组织学生观摩优秀文学作品的演讲或演出,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5.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评论和批评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能力。

五、教学流程第一节:文学的定义和分类1. 引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给学生展示几幅与文学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文学的定义和分类:通过多媒体展示或黑板讲解的方式,介绍文学的定义和主要分类(如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

3. 提出问题: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被称为文学作品?”“你最喜欢的文学作品属于哪种类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节:文学的特征和功能1. 回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学分类的掌握情况。

2. 介绍文学的特征和功能: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的特征和文学在社会中的功能。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篇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文学作品的特征和功能,并向全班汇报。

第三节:文学的发展历程1. 回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学特征和功能的掌握情况。

2. 讲解文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多媒体展示或黑板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各个文学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掌握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批评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1 文学的定义1.2 文学的分类1.3 文学与艺术、科学等其他领域的区别2. 文学的特征2.1 形象性2.2 情感性2.3 思想性2.4 艺术性3. 文学的基本原理3.1 文学创作原理3.2 文学审美原理3.3 文学批评原理4. 文学批评方法4.1 文本细读法4.2 历史文化分析法4.3 比较分析法4.4 心理学分析法5. 文学作品的鉴赏5.1 诗歌鉴赏5.2 小说鉴赏5.3 戏剧鉴赏5.4 散文鉴赏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原理和批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和批评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文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5-8课时:文学的特征第9-12课时:文学的基本原理第13-16课时:文学批评方法第17-20课时:文学作品的鉴赏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

3. 期末考试:设置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测试学生对文学概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经典文学作品和案例,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启发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多元评价: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文学概论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文学的基本概念:文学的定义、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功能。

2. 文学的分类: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

3. 文学的特点:形象性、情感性、思想性、艺术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体验文学的魅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批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介绍文学的定义,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文学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体验文学的魅力。

4. 讨论:组织学生就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批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和鉴赏作业,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文学概论的试题,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文学创作方法1. 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描绘生活真实,强调客观真实性和典型性。

2.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追求理想世界,注重主观情感和想象。

3. 现代主义:突破传统形式,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和孤独,采用荒诞、意识流等手法。

4. 后现代主义:质疑传统价值观,强调文本游戏和多元解读,打破文学的形式边界。

七、文学作品解析1. 文本细读:仔细阅读作品,分析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等元素。

2. 主题解读:挖掘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和寓意。

3. 形式分析:研究作品的结构、风格、手法等艺术特点。

4. 文化背景: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揭示作品的文化内涵。

八、文学批评与鉴赏1. 文学批评:客观评价作品的价值,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2. 文学鉴赏: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体验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概论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文学概论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文学概论二、课时安排:共12课时三、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功能;2. 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3. 分析和欣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学的基本概念、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欣赏;2. 教学难点:文学创作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

五、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第一课时:文学的基本概念1. 文学的定义与特征(2课时)2. 文学的功能与价值(2课时)第二课时: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1. 文学创作的本质与目的(2课时)2. 文学创作的规律与技巧(2课时)第三课时:诗歌创作1. 诗歌的定义与分类(2课时)2. 诗歌创作的技巧与欣赏(2课时)第四课时:散文创作1. 散文的定义与分类(2课时)2. 散文创作的技巧与欣赏(2课时)第五课时:小说创作1. 小说的发展与分类(2课时)2. 小说创作的技巧与欣赏(2课时)第六课时:戏剧创作1. 戏剧的定义与分类(2课时)2. 戏剧创作的技巧与欣赏(2课时)第七课时:文学批评1. 文学批评的定义与作用(2课时)2. 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2课时)第八课时:中外文学史概述1. 中国古代文学史(2课时)2. 中国现代文学史(2课时)第九课时:西方文学史概述1. 古希腊罗马文学(2课时)2. 欧洲中世纪文学(2课时)第十课时:近现代西方文学史概述1. 18世纪文学(2课时)2. 19世纪文学(2课时)第十一课时:20世纪文学概述1. 20世纪前期文学(2课时)2. 20世纪后期文学(2课时)第十二课时:文学创作实践与欣赏1. 文学创作实践(2课时)2. 文学欣赏(2课时)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文学概论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技巧;2. 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4.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文学创作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创作
本章集中阐述文学创作问题。

文学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
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只有通过创作作家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生活经
验才能变为文学作品。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探讨文学创作活动本身
的规定性和作家素质问题、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创作心理
问题、创作过程的艺术构思以及创作的审美理想等问题。

简言之,
通过这一章,我们试图阐明作家创作活动的主要环节与一般规律。

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
一、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文学创作是古今中外文学理论所探讨的基本问题之一。

但是由
于人们的文化背景与观察问题的角度、层面不同,以至于出现了各
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

这些观点一般都从某个侧面揭示了文学创
作的某种规律与特点,但也往往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为了更好地总
结前人的理论成果,以便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在我们开始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之前,有必要对前人有关文学创作
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略作评述。

(一)感物说
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
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

这种观点滥觞于《礼记·乐记》关于乐的
论述。

《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毛),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