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与现代科技创新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PPT课件

展必然带来独立的思想、社会的进步、政治的 改革创新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而统治者为 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对变革和创新总是充 满恐惧。
-
21
• 强调道德价值,反对“奇技淫巧”。
-
8
西方的科技探索道路
-
9
古希腊人的科学与理性
• 古希腊人的科技成就举世皆知。当时学 科的分工还不明确,希腊人将各种科学 知识统称为“哲学”他们在科学研究方 面的许多成就都是开创性的。那些著名 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们,实际上都是一个 个学科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德 谟克利特、欧几里德、阿基米德、泰勒 斯、希波克拉底、毕达哥拉斯。)
-
10
古罗马人的传承与发展
• 古罗马人的科学技术在继承了古希腊人成就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深入。在科技上,他们注 重实用工程和崇尚实用的精神。他们的科学成 就主要表现在:建筑规划、水利工程、农业技 术、原始机器制造等方面。
• 他们的技术工艺非常发达,但理性思辩的成果 却比较少。古罗马的这些文化特色同古希腊文 化恰好相互补充。
-
6
其பைடு நூலகம்成就
-
7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 注重实用性:注重实用是中国人传统的价值取 向。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没有用的东西是不 会有人去研究的。这和古希腊人探求纯粹的真 理的追求大相径庭。
• 强调整体观:西方科学注重分析,在研究某一 具体事物时,总能够把它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 分离出来,独立地加以研究和分析。而中国人 则重综合,喜欢从总体上去把握。
-
18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 探索
• 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古代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与交流

古代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与交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种文化传统之一,它们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而且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也互相借鉴、交流、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背景、思想艺术等角度对古代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和交流的探讨。
一、历史与文化背景之对比中西方文化源远流长,各自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中方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西方的文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中西方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礼、乐、孝、友、义等传统道德观念,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平等、竞争和科学精神。
其中希腊文化自古就弘扬人本主义理念,强调自由、民主、人权等。
罗马文化则以法律为基础,强调权利、秩序和实用性。
中西方文化的根源相同,都是基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但是在很多观念上有很大不同的侧重点。
二、哲学思想之对比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对比在哲学思想上特别突出。
古希腊、罗马两次文艺复兴通过哲学思想的介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国儒家和道家也对西方哲学充满了好奇和尊重。
比如,中方儒家注重养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仁、礼、义、智、信”的思想道德理念,而西方哲学也有诸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思想家,他们发掘出“真”,思考“好”,寻找“美”。
不过,中国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表现形式和修辞手法方面的差异很大,主要是体现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方在表达时多以谦虚的口吻、委婉的方式将思维介绍给受众,而西方思维则强调逻辑、证明和分析,善于用辩证法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文学艺术之交流文学艺术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领域。
古代中西方文学艺术在形式、表现风格等方面迥然不同,但他们同样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品,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呈现出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代表性作品有《易经》《诗经》《论语》《红楼梦》《西游记》等等。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关系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而创新思维则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
创新思维培养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探讨这种关系,并探索如何培养创新思维以促进科技创新。
一、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的定义创新思维是指以创新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它包括了对问题进行全面思考、勇于挑战常规和传统观念、不断追求新的解决方案等要素。
科技创新则是指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以及新的模式,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或者改进已有产品、服务的过程。
二、创新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1. 激发创新灵感:创新思维能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通过跳出思维的固有框架,我们能够更容易地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激发创新的灵感。
2.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注重多角度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找到更多有效的解决途径。
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能够提高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3. 促进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强调开放性和包容性,倡导集思广益,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和碰撞。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团队间的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加强科技创新的效果。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1. 学习多元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第一步是学会多元思维。
我们可以通过广泛阅读、观察和体验,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接触到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从而培养出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2. 积极思考和提问:在面临问题或者挑战时,养成主动思考和提问的习惯。
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并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通过积极思考和提问,我们能够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3. 鼓励创新实践:创新思维需要通过实践进行锻炼和提升。
我们可以参与各种创新项目,或者自己构思并实施一些创新实践。
通过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反思,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国近代科技为何落后与西方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完成时间课程名称姓名学号专业年级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比较分析摘要:中国是近几千年来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绝的大国,古代的中国曾经在各个方面上都领先于西方,甚至知道十六世纪科技还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近代以来中国却不知不觉落后了,最后甚至被西方的洋枪洋炮炸开了国门,酿成了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
对于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一直有多种不同的分析,本文将从理论、方法、实践等多方面对比近代的中西方科学,以此来探究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关键词:近代中国、科技落后、比较分析世界近代史一般是从英国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而中国的近代史开端则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近代化从时间上看就整整比西方晚了200年。
此外,从文艺复兴(14—16世纪)开始,西方就开始了追求思想自由解放,追求人文主义直到后来的理性主义,而同时期的中国则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几乎达到顶峰,人们思想上并没有自由可言,较为封闭,同一时代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光景,探求出根源将揭示出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
一、理论比较具体分析还需从古代开始,中国古代的科学、几乎没有什么理论性的指导,几乎全部都是广大劳动人民靠实践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这种实用性思想确实是在当时十分有用,但由于没有成为体系化,很难系统的发展下去,中国只靠经验、思维、想象、直觉等方面的综合,却缺少理论方面的综合,近代科学正是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情况下而产生的,古代中国虽然在各个领域都有出名的著作但却缺乏理论综合分析,十分零散以至于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反观西方,他们的思想根源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哲学的发展有两种结果,其一是进一步理论化,形成严密的符号化的逻辑系统,并严格的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自然科学理论;其二便是与政治伦理等相结合,形成政治论理学。
很显然,西方选择的是前者,而中国则毅然走向了第二条不归路。
同时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思想流派并不落后于古希腊的人文思想,中国并不缺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式的人物,但中国缺乏的是整个国家背景,古希腊的政治文明是小国寡民的产物,但却为欧洲后期的发展诞生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而中国的大一统发展下去只能是哲学逐步沦为统治者统治思想的依据,近代自然科学与我们渐行渐远。
第三十六讲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第三十六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思考从“会通超胜”说到“古今中外法”在新中国文化建设基本方针和道路这一重大问题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
这一主张不仅有辩证法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是先进的中国人长期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果。
早在明朝末年中国人接触“泰西之学”之初,科学家徐光启就有“欲求超胜,必先会通”(《明史·徐光启传》)之说,哲学家方以智亦有“借泰西为剡子,申禹周之矩积”(《物理小识·总论》)之论,史学家万斯同则有“兼通中西之学而折其衷”(《送梅定久南还序》)之见,经学家焦循还有“会通两家(指中、西方)之长,不主一偏之见”之辞。
降至晚清,魏源提出“天地气运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海国图志后叙》)的预言,王韬也有“天下之道其终也由异而同,必有人焉融会贯通而使之同”(《瞍园文录外编》)的判断。
这些早期的中西文化“会通”说,虽然还很难与折衷主义完全划清界限,有的也有“中体西用”的倾向,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是冲破华夏中心主义的樊篱,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一种最先进、最开放的理论。
徐光启等人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做了许多引介西方学术文化的工作。
到了近代,这种古今融合、中外会通的观点,一直成为富有辩证思维的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如章太炎力主会通“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
孙中山则称:“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蔡元培在文化方面,同样也持辩证综合的观念,他主张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尤其是共和先进国之文化,但是也应注意:“所得于外国之思想言论学术,吸收而消化之,尽为我之一部,而不为其所同化”。
学习要和独创相结合,要和研究本国的文化遗产相结合,“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
试论中西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对现代管理的借鉴

试论中西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对现代管理的借鉴中西方传统文化,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都有过令人称奇与惊讶的历史。
作为世界文化中的两朵奇葩,二者可以说是平分秋色。
在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抑或是社会生活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折射到现代生活中的影子。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影响人们外在各种行为方式的精神内核——文化也相应的不断发生交流与碰撞。
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比较中分析其差异和精髓,并进一步探寻适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管理之道也就被赋予了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
天人和谐、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西方传统文化则是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犹太契约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之中,历经基督教文化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种发达的世俗文化。
中西方传统文化由于其产生的文化渊源和地理环境以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不同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总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整体性与个体性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重视整体,在认识过程中,注重从总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西方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个体,在认识事物时侧重对各个部分的深入研究。
这种差异表现在以下诸方面:首先,在认识世界的方法上,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所要认识的世界或者说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贯穿于传统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中;西方则不然,他们认为人独立于其所要认识的自然之外,“人为万物之灵”,能够认知自然并在此基础上改造并驾驭自然。
其次,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西方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更倾向个人依赖于社会,每个人都属于一个或多个集体或人际关系网,在集体或关系网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地位,而各种不同的地位需要不同的群体予以认同,这种认同用孔子的思想可以表述为“正名”,孔子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因此,一个人要在群体中有一个被认同的地位,就需要“正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方文化则更注重将各个部分综合起来看整体,强调整体和谐与平衡,善于从宏观角度把握问题。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
西方文化强调逻辑推理和论证,注重事 实和证据的支撑,善于通过逻辑分析来 解决问题。
VS
直觉思维
东方文化则更注重直觉和感悟,强调经验 和直觉在决策中的作用,善于从整体上把 握事物的本质。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目录
• 价值观念差异 • 社交礼仪差异 • 思维方式差异 • 教育理念差异 • 宗教信仰差异 • 审美观念差异
01 价值观念差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自由和 独立,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 和目标,重视个人的成就和成功 。
集体主义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利益、和谐和 稳定,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和 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倡导团结合 作和互相支持。
身”的思想。
05 宗教信仰差异
基督教文化与佛教文化
要点一
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起源于西方,强调个人信仰、救赎与罪恶观念。基 督教教义对西方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如平 等、博爱、宽恕等。
要点二
佛教文化
佛教起源于东方,注重个人修行、因果报应与轮回观念。 佛教教义对东方社会心态、哲学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如慈 悲、智慧、禅定等。
中国艺术创作则更注重传统和民族精 神,强调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现代观念
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现代观念,倡导自由、平等和民主,强调个人权利、性别平 等和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同时,西方文化也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追求时尚和 潮流。
02 社交礼仪差异
见面礼节与称谓习惯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思维方式我曾看过一则故事:有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1.伦理型与认知型比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政治伦理型西方思维方式——科学认知型地理环境半封闭、大陆型地理环境:开放性、海洋经济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发达代表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出于忧患意识,关注政治伦理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智者:出于好奇、“惊异”思维中心伦常治道认知自然政治 + 伦理 + 哲学 + 哲学家本人的生活体验= 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哲学家 = 政治家 = 道德家 = 文学家/诗人哲学 + 科学 =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哲学家 = 自然科学家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科举制度:读书人醉心于科举,埋头于八股近现代西方人:发扬古希腊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科学技术:被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受到歧视与打击重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追究宇宙起源,探索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寻求物质元素,诘问人生目的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学重科学、重认知2.整体性与分析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性《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1) 整体性思维的特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2) 整体的基本范畴:“道”、“气”、“太极”、“理”3) 整体的基本要素:“阴阳”、“五行”、“八卦”整体思维的目标: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整体思维的结构:二元结构——阴阳→中庸、兼顾、联系、对应、对称、对立阴阳鱼太极图:体现整体圆融和会、阴阳互补、和谐平衡、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互为因果的中国辩证思维方式比较:中国的“元气说” vs. 西方的“原子论”“元气说”—整体性思维方式:横向铺开“原子论”—分析性思维方式:西方思维方式——分析性柏拉图之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分门别类,分析解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笛卡儿:开创西方近代哲学,以“主客二分”为原则分析性思维的特点: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分析、研究这个二元世界分析性思维的两个层次:1.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分门别类研究2.以完整而非孤立、变化而非静止、全面而非片面、相对而非绝对的3.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去分析复杂的世界3.意向性与对象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向性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万物皆备于我”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其中的主观情感使传统思维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判断价值标准:以主体意向统摄客观事实,以政治判断统摄真假是非,以道德判断作为价值判断判断学术价值标准:重“经世致用”,重君主的权术和驭民术客体主观化,自然人格化,哲学文学化,政治伦理化重视“治人”与“人治”的政治伦理西方思维方式——对象性以自然为认知对象主客二分,天人对立,划分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界区分自我意识与认识对象将自然作为自身之外的对象来研究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持尊重客观的态度理性主义:把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进行探究摆脱主体意向而导致客体意识以事实判断统摄价值判断注重真假选择而非伦理规范排除主观因素,强调客观性,使客体客观化以客观和冷静的科学态度对待客观世界4.直觉性与逻辑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直觉性儒、道、佛—孟子:“诚”;老子:“道”;玄学家:“无”;理学家:‘太极”;佛教:“顿悟都靠直觉、灵感、顿悟、领会儒家—孔子:“内省不疚”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论语》:靠直观的自然知识证明道德规范道家—庄子:“道不可言,言而非道”主张以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觉体悟宇宙本体佛教—禅宗主张“顿悟”:“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西方思维方式——逻辑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形式逻辑提出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研究论证的三大要素:概念、判断、推理提出两种思维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创立演绎推理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提出整个形式逻辑体系西方中世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也未能从根本上否定理性和形式思维的作用从教会的《圣经》出发5.意象性与实证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象性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形象思维: 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采用:意象 - 联想 - 想象替代; 概念 - 判断 - 推理的逻辑论证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集中表现: “立意于象”,“妙象尽意”“微言尽意”,“入理言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西方思维方式——实证性古代希腊人注重:形体,特别是解剖侧重于事物的要素、结构重定形,而非定性手工业发达:工匠传统近代西方实验科学:实证性培根:创立归纳法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实证主义奥地利马赫和法国阿芬那留斯:创立第二代实证主义德国哲学家石里克:创立第三代实证主义,即逻辑实证主义6.模糊性与精确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模糊性思维的对象、方法和工具:模糊讲究“设象喻理”、“刻意神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重视直觉体悟疏于分析实证,缺乏逻辑推理描述事物重求其似、其“神”不甚求其真、其实不甚求其精确、清晰往往带有朦胧、粗略、笼统甚至是猜测的成分西方思维方式——精确性古希腊人的传统:注重雕塑这种三维艺术精确性思维的基础:二值逻辑“非此即彼”、“非真即假”基本原则: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重视数学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确定性、规范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理化、符号化注重语言的逻辑性7.求同性与求异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求同性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结构:信仰和观念一元化、一体化、同步化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压制异己的先例“汉代孔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径,古今之通义也”科举考试制度:按统一的八股文格式写同类文章表达同种观念和同类观点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以维护君权专制为核心,以皇帝圣旨为最高权威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特权制度强化一元化的政治结构把不同思想视为异端规范意识、群体意识、集体主义、同一的价值取向、人格标准、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求同、排异“超稳定”文化西方思维方式——求异性西方智者:对于自然奥秘充满好奇心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西方思维方式随着科学发展而变化科学与民主氛围:不求一成不变西方思维的批判性:继承、怀疑、批判、挑战、否定、求异忌同,标新立异,开拓创新笛卡儿:“怀疑论”主张思想自由、破除奴性、摆脱束缚个体主义: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喜欢各抒己见思维方式——多元化:多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法寻求新的方面、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新办法重视追根穷源: “为什么” - “是什么” - “为什么”...8.后馈性与前瞻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后馈性一体化政治结构和“大一统”思想:唯圣、唯书、唯上、膜拜祖先,崇尚圣人、经典、权威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以经典之学说为信条、以权威之结论为根据喜欢引经据典,“温故而知新”,“言必称三代”嗜好对经书进行训诂、注疏和考据(即所谓“经学”)结果:重视历史,崇拜祖先,尊重经验,推崇传统以托古求认同,以“古已有之”为立论准则以“古纸堆”而非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西方思维方式——前瞻性前瞻性的主要表现:提出许多预测性、前瞻性的理论和学说,如:柏拉图:理想国哥白尼:日心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德国弗勒希特海姆:未来学9.内向性与外向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内向性内向性的主要原因: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的闭关锁国,一体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大一统”的思想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向性的主要表现:注重内向自求,重“心术”“反求诸己”、“反求自识”、“反身而诚”、“反省内求”“人人可以反求自识,而无事乎向外追索”认为自识本心即可达到自我完善亦即把握了外界事物的本体儒家: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反省人的社会本质道家: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反省人的自然本性返回到人自身的致思倾向:内向性的思维方式求稳的心理,好静的性格:“静”、“思”、“悟”、“忍”安分守己、知足忍让、重义轻利满足现状、害怕竞争、怯于突破热衷于“窝里斗”、“内耗”,不求向外进取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西方思维方式——外向性外向性的主要原因: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商业、航海业发达古希腊传统:注重研究自然客体,向外探索自然奥秘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追求自由近代以来:西方人的地理大发现外向性的主要表现:思维的对象倾向于外界,思维方式开放型海上大扩张,对外侵略、推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求变的心理,好动的性格:“动”、“变”、“争”、“斗”全球观念,宇宙意识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与现代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备受全世界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
它与科技积累有密切的关系,科技积累影响着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
中国“感性+顿悟”的思维方式偏重综合,而西方“理性+实验”的思维方式偏重推证,二者对科技积累乃至科技创新有不同的作用。
与西方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思维方式对科技创新起指导作用。
标签:科技创新;科技积累;中西思维一、科技创新与科技底蕴所谓科技创新,即在某一领域的科学或技术方面取得前人所未有的成就,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更合理、更科学、更经济的理论或方法。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技术和科学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生产依靠技术,技术依赖科学的关系,发展到目前的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物质产品生产关系。
随着新科学的进步,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个技术发明,甚至就能够创造和产生一个新兴产业,结果能改变某个领域或整个世界。
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人类思想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特别是思维方式创新的重要性。
在科学技术受到全世界重视并且得到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普遍追寻的一个目标。
这是一种开创性的活动,需要科学家群体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旦成功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引发一个行业和相关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革命,因此,在某一领域完成了科技的创新就意味着在该领域拥有了优先发展的权利。
科技创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科技氛围,需要有深厚的科技底蕴做基础,科技底蕴丰厚与否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
因此,科技创新与科技的积累有密切的关系,科技积累是完成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一般说來,国家的科技底蕴和积累与科技创新成正比,也即科技底蕴和积累多理论创新也越多,理论创新越多的结果带来的是新的技术。
当代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科技发达,这与其近代以来科技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二战时期美国相对和平的环境和宽松的政策吸引了大批战争国的科学家,他们也将各国科技发展的成果植于美国的大地上,时至今日已开出了绚丽的科技之花。
中国走的是一条与美国不同的道路。
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工匠传统的国家,自己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不同于西方的科技体系。
古代中国技术先进,在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然而在科学理论方面却没有什么建树,这与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的是“感性、顿悟”型,观察外部世界依靠感性经验,或说是建立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之上。
通过顿悟方式来观察和探索世界,就其宏观发明来说,总体是模糊的,方式方法方面则是思辨和形而上的。
西方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对,崇尚“理性+实验”,探索和研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在依靠精确观察和计算,是建立在精确观察和计算基础之上,其过程是用严密的逻辑来开展,然后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探索和得出自然界或社会某方面的规律或法则。
这是一个纯粹化和量化的过程。
两种思维方式各自偏重一个方面,但是在科技积累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思维方式方法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生存环境。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方法的产生各自与自己所在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密切相关,也因此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方法方面的价值观念、心理特点等也各不相同。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各具特色:中国的思维方式特点是多向度的,立体性的,辐射四周的。
西方的思维思维方式特点则具单线性和分析性的,是容易诱导出的,流线型的。
分析发现认为,中式的思维方式特点是阴阳互补性的,而西方的思维方式特征为二元对立性。
文化方面,宏观方面概括,中国文化是性理科学,西方文化是智性科学。
体现在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方面也互为迥异。
“中方是用心观察和认识世界,西方是用脑认识世界的”[1]。
下面从两个具体方面加以比较。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注重通过感性经验,运用朴素的辩证思维,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在中国,对世界的认识:认为客观外在世界是从混沌状态、虚空中演化。
人们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的描述是粗线条的,是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和严格考察的,只是思维者们经过感性直观想象的。
中国的典籍中大多探讨伦理、政治等问题,很少涉及科技方面的知识,以墨家、名家为代表的逻辑学派在历史的长河中昙花一现,虽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并未在社会中产生什么实际影响。
《墨子》对科技知识稍有涉略,如“力,刑之所以奋也。
法,所若而然也”[2]。
但这些记述主要限于感性的层次内,是观察性的,是对力学、光学等某些现象的具体描述而非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没有形成更高层次的系统的理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观察,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3],“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之也”[4]。
另外还有少部分是关于顺应农时、不涸泽而鱼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如:“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3]这些论述通常是与人、与治理国家混杂在一起,没有形成单独的体系。
西方的思想家注重理性在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一个井井有条的系统,从第一个思想家泰勒斯开始,他们就积极探索世界的本源。
早期的思想家们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具体的土、气、水、火等物,后来德莫克里特将其发展到原子这一肉眼看不到的元素,把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转移到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层面上,树立了理性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毕达哥拉斯更认为“数即万物”,把整个世界还原到一个绝对抽象的、规律性和逻辑性极强的体系里,完全脱离了感性的直观,充分显示了理性的作用。
早期西方的大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往往都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其中包罗万象,除了哲学、逻辑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外,还包括了对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专门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他们对感官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找出其中的规律,努力让世界呈现出规律性和有序性。
理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发挥出来。
探讨中国的思想产生之源头,可以认为,中国的思想产生伊始即是与政治、伦理等问题紧密相关联的。
中式思维方式方法形成独特的自己体系,到儒家一统思想后,名、墨等诸家等逻辑学派渐微,形成儒家主宰局面,思想界的主流是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思想家们主要关注治国、修身平天下大事,对科技的发展则漠不关心,现实科技活动中中,只有工匠和手工艺者在实践中对技术不断加清和改进,并将改进后的新技术和新发明等通过口授等方式传给后人,但是由于工匠和手工艺者缺少外在方面缺少物质条件,内在方面也无文字传承意识,致使这些成果少有载于典籍,即使有,“中国传统思维也限于直观体验的范畴;有许多重要的、伟大的发明,但很少上升为更高层次的理论。
当思维形成定势以后,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吸收也往往限于技术应用的层次,难于接受甚至排斥其内含的逻辑思维成果”[5]。
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方面,中式思维方式重要表现为体验和顿悟,人们相互间的交流主要赖于彼此间共同感性经验基础,彼此间心灵互通等,而非赖于理性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的解释。
中式的思维方式中既无三段论模式的大前提、小前提的,也无因果模式的“因为”、“所以”,他们在相互交流时采取的方式是陈述现象或内心所想,由对方去理解和揣度,中式的思维方式者追求的是刹那间的理解和领会,这样的思维方式需要的是交流者间心灵相通,是知音。
中式的思维方式者交流无需要对具体细节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因而,中式的思维方式者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善抓事情的宏观,善于统领全局,缺陷是对于具体细节缺乏把握。
西方思想在产生的时候就重视理性思维,用理性来认识世界,他们认为,世界是在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理性的模式产生和发展变化的。
在科技方面,早期,因客观方面的条件限制,中式思维者们在视野范围观察到的视界有限,因而这时他们是以有限的观测事实为起点推理,用理性和逻辑推理和判断思维方式去探究世界的法则。
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家们发现了精确性对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他们崇尚科学实验,运用实验手段和器具,观测分析自然现象,并将这些现象带回实验室,开展模拟实验,对观察对象作精确的定量、定性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自然界中的规律,再把这个规律应用到自然界中去。
实验的方法逐渐深入人心,成为西方思想界的又一传统。
西方在理性+实验的思维方式下开创了近代科学,思想界也随之蓬勃发展,各家各派层出不穷。
但无论是在科学界还是在思想界,都少有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和学者出现,科学的分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越来越细,科技思想者也由于各自研究的领域不同而分为各自领域的科学共同体,分析其原因,除与当今知识的科技知识极大丰富外,还与人们的思维方式方法有紧密关联。
科学实验中人们对精确的追求越来越细,这也促使科技工作者们的研究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但在全局把握上就有所不足,不那么周到全面了。
经过上面两点的比较,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方法间的差别至为明显。
中式的思维方式其主要任务是宏观的观测和判断世界,宏观地把握世界,目的是解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间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人类社会方面的思考,对伦理问题和人与自然和谐如何相处的思考,而非思考科学技术方面的具体和微观问题。
西式的思维方式方法的主要任务主要相对中观或微观的,目的是征服自然界,表现形式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思考是抽象的、严密的和逻辑的。
由于任务的不同,思维方式方法也就迥异。
故而中式的思维方式者以体验和顿悟的方式来认识社会伦理问题、政治问题等,不用抽象的逻辑关系。
中式的思维方式者用感性直观的观察分析世界,优势是运用直觉把握总体关系,缺陷是由于从整体上对世界形成综合的看法,不深究具体细节,缺少深刻的洞察而明确的体系,达到的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境界。
西方思维的任务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这些认识任务是形而下的,可以通过实验来获得对其的了解,再通过理性把得到的知识串在一起,形成条理清晰的体系。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追求精确,运用实验和理性从具体细节上完成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明确的体系但缺少深刻的洞察。
因此,中国人能留下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却不能发现天体运行的规律,能极其精确的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却不能据此提炼出更高层次的理论,而西方人对自然规律和抽象的定理能够做出伟大的发现、给出周密的证明、总结出完整的体系,但却因为缺少对人世的洞察而常常与现实的一切脱离甚远。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因为所侧重的方向不同,因而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
近代科学中心转移到西方,西方大国引领了科技的发展方向,在古代风光无限的中国落在了后面。
对此现象我们要有正确认识,这种现象并不能能说明西方的思维方式优越、层次高于中式思维方式,而中式思维方式落后、层次低了,实际上,中国的思维方式在科技的积累和创新中同西方思维方式一样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当代中国的科技实力不容小觑这一事实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