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化烦恼为菩提

合集下载

祖堂集1

祖堂集1

《祖堂集》1祖堂集序泉州招庆寺主净修禅师文僜述夫诸圣兴来,曲收迷子。

最上根器,悟密旨於锋芒未兆之前;中下品流,省玄枢於机句已施之後。

根有利钝,法无浅深,矧乎圣人虽利生而匪生,圣人虽兴化而宁化。

苟或能所斯在,焉为利济之方?然遗半偈一言,盖不得已而已。

言教甚布於寰海,条贯未位於师承,常虑水涸易生,乌马难辩。

今则招庆有静、筠二禅德,袖出近编,古今诸方法要集为一卷,目之《祖堂集》,可谓珠玉联环,卷舒浩瀚,既得奉味,但觉神清。

仍命余为序,坚让不获,遂援毫直书,庶同道高仁勿以讥诮!乃录云尔。

2海东新开印版记已上序文并《祖堂集》一卷,先行此土。

尔後一卷齐到。

谨依具本,爰欲新开印版,广施流传,分为二十卷。

以此先写七佛,次#天竺二十七祖并诸震旦六代,代有傍正。

祖位次第,并以录上;随其血脉脉初无联绵。

佋穆之仪,有孙有嫡也。

其纂成,所以群英散说周览於眼前,诸圣異言获瞻於卷内。

今以沙门释匡儁所異中华集者,永祛惜法之痕。

此界微曹,愿斅和禅之美。

深惭洞彻,乞恕#疣。

一一上名次第如後。

第一毗婆尸佛,第二尸棄佛,第三毗舍浮佛,第四拘留孙佛,第五拘那含佛,第六迦叶佛,第七释迦佛。

第一大迦叶祖,释尊传金襴袈裟,见在鸡足山。

令迦叶持此衣,传衣为信也。

第二阿难祖,第三商那和修,第四优婆毱多,第五提多迦,第六弥遮迦,第七婆须密,第八佛陁难提,第九伏陁密多,第十胁祖师,第十一富那夜奢,第十二马鸣尊者,第十三迦毗罗祖师,第十四龙树祖师,第十五提婆祖师,第十六罗#罗。

已上七佛并西天二十三祖。

第一卷已毕。

第十七僧伽难提,第十八伽耶舍多,第十九鸠摩罗,第二十闍夜多,第二十一婆修盘头,第二十二摩拏罗,第二十三鹤勒祖师,第二十四师子比丘,第二十五婆舍斯多,第二十六不如密多,第二十七般若多罗,第二十八初祖达摩,第二十九祖惠可,第三十祖僧#,第三十一祖道信,第三十二祖弘忍,第三十三祖慧能。

已上天竺并震旦六代衣钵相传事迹毕。

初祖傍出道育、总持。

第二卷已毕。

五大弟子

五大弟子

五大弟子南岳怀让(677-744),六祖慧能弟子,俗姓杜,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县)人。

唐代高僧,敕谥为大慧禅师。

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依荆州玉泉寺弘景出家。

先参嵩山慧安,继参拜曹溪慧能。

慧能问:“你从哪里来?”“我从嵩山来。

”慧能接着问:“来的是什么东西?”怀让答:“说是什么东西就不对了。

”慧能反问:“是否要加以修正?”怀让说:“我不敢说不可以修正,但我说绝不会被污染。

”慧能说:“你的看法和我的相同。

这个不会被污染的,乃是佛和菩萨要我们留心维护的。

”于是怀让随侍六祖慧能15年。

慧能归西后,怀让告别曹溪,于713年来到南岳,住般若寺,担任般若寺(今福严寺)住持,广收法徒,大力弘扬慧能的禅宗“顿悟”法门。

弟子中最有名就是马祖道一。

青原行思(?—740),慧能弟子,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俗姓刘。

谥弘济禅师。

自幼出家,沉静寡言,同修们每次群居论道,行思禅师皆默然自照。

后闻曹溪法盛,遂前往参礼。

初礼六祖,行思禅师便问:“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六祖道:“汝曾作甚么来?”行思禅师道:“圣谛亦不为。

”六祖道:“落何阶级?”行思禅师道:“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阶级就是建立在分别知见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高低不同的阶位。

从分别知见的角度来看,圣谛要比俗谛(或世谛)的位次要高;但是,从空性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高低、优劣的分别全是妄想,非究竟真实。

只有证得了般若空性,泯灭了有无、凡圣、真俗、生死涅槃、烦恼菩提等二边分别,才能契入实相,获得大解脱。

显然,行思所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指的就是这种远离二边的中道实相。

因此,六祖对行思禅师很器重,认为他是学生中最有成就的一个。

行思禅师得法之后,回到江西青原山静居寺,开法化众。

其门庭之兴盛,法脉之流远,足与南岳媲美。

青原行思座下最著名弟子也只有一个,就是石头希迁。

永嘉玄觉(665—713),俗姓戴,字明道,浙江永嘉人。

唐代高僧,敕谥“无相大师”,著有《永嘉集》、《证道歌》传世。

人生感悟――烦恼即菩提

人生感悟――烦恼即菩提

人生感悟――烦恼即菩提篇一:【高考领航】2021一轮考点训练:第五章阅读鉴赏散文3-5-6-2 Word版含答案](2021・安徽省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山梁实秋最近有幸,连读两本出色的新诗。

一是夏菁的《山》,一是楚戈的《散步的山峦》。

两位都是爱山的诗人。

诗人哪有不爱山的?可是这两位诗人对于山有不寻常的体会、了解与感情,使我这久居城市樊笼的人,读了为之神往。

夏菁是森林学家,游遍天下,到处造林。

他为了职业关系,也非经常上山不可。

我曾陪他游过阿里山,在传说闹鬼的宾馆里住了一晚,杀鸡煮酒,看树面山(当然没有遇见鬼,不过夜月皎洁,玻璃窗上不住的有剥啄声,造成近似“咆哮山庄”的气氛,实乃一只巨大的扑灯蛾在扑通着想要进屋取暖)。

夏菁是极好的游伴,他不对我讲解森林学,我们只是看树看山,有说有笑,不及其他。

他在后记里说:“我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山,而爬山最能表达一种追求的恒心及热诚。

然而,山是寂寞的象征,诗是寂寞的,我是寂寞:有一些空虚/就想到山,或是什么不如意/山,你的名字是寂寞/我在寂寞时念你。

”普通人在寂寞时想找伴侣,寻热闹。

夏菁寂寞时想山。

山最和他谈得来。

其中有一点泛神论的味道,把山当作是有生命的东西。

山不仅是一大堆、高高一大堆的石头,要不然怎能“相对两不厌”呢?在山里他执行他的业务,显然的他更大的享受是进入“与自然同化”的境界。

山,凝重而多姿,可是它心里藏着一团火。

夏菁和山太亲密了,他也沾染上青山一般的妩媚。

他的诗,虽然不像喜马拉雅山,不像落矶山那样的岑��参差,但是每一首都自有丘壑,而且蕴藉多情。

格律谨严,文字洗炼,据我看像是有英国诗人郝斯曼的风味,也有人说像佛劳斯特。

有一首《每到二月十四日》,我读了好多遍,韵味无穷。

每到二月十四/我就想到情人市/想到相如的私奔/范仑铁诺的献花人每到二月十四/想到献一首歌词/那首短短的歌词/十多年还没写完/还没想好意思/更没有谱上曲子我总觉得惭愧不安/每到二月十四/每到二月十四/我心里澎湃不停/要等我情如止水/也许会把它完成该诗原注:“情人市(Loveland)在科罗拉多北部,每逢二月十四日装饰得非常动人。

除却心灵的尘埃佛学禅语

除却心灵的尘埃佛学禅语

除却心灵的尘埃佛学禅语除却心灵的尘埃佛学禅语鼎州禅师与一位小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鼎州禅师就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了起来,放在口袋里。

站在一旁的小沙弥忍不住劝说道:“师父!您老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把它打扫干净的。

您没必要这么辛苦的。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话不是你这样讲的,打扫叶子,难道就一定能扫干净吗?而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而且我也不觉得辛苦呀!”小沙弥又说道:“师父,落叶这么多,您在前面捡,它后面又会落下来,那您要时候才能捡得完呢?”鼎州禅师一边捡一边说道:“树叶不光是落在地面上,它也落在我们心地上,我是在捡我心地上的落叶,这终有捡完的时候。

”小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者的是什么。

之后,他更是精进修行。

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槃陀伽”,本性十分愚笨,怎么教都记不得,连一首偈,他都只是念前句忘后句,念后句忘前句的。

一天,佛陀问他:“你会什么?”周利槃陀伽惭愧地说道:“师父,弟子实在愚钝,辜负了您的一番教诲,我只会扫地。

”佛陀拍拍他的肩头说:“没有关系,众生皆有佛性,只要用心你一定会领悟的。

我现在教你一偈,从今以后,你扫地的时候用心念‘拂尘扫垢’。

”听了佛陀的话,愚钝的'周利槃陀伽每次扫地的时候都很用心地念,念了很久以后,突然有一天他想道:“外面的尘垢脏时,要用扫把去扫,而内心污秽时又要才能清扫干净呢?”就这样,周利槃陀伽终于开悟了。

鼎州禅师的捡落叶,不如说是捡去心中的妄想烦恼。

大地山河有多少落叶且不必去管它,而人心里的落叶则是捡一片少一片;禅者,只要当下安心,就立刻拥有了大千世界的一切。

儒家主张凡事求诸己,日省吾身三次;禅者则认为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故有情众生都应随时随地除去自己心上的落叶,即所谓“佛尘扫垢”,还自己一片清静。

佛典上有一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意思是人心就好比一面镜子,只有拭去镜面上的灰尘,镜子才能光亮,才能照清人的本来面目;所以,一个人也只有常常拭去上的尘埃,方能露出其纯真、善良的本性来。

达摩经典禅语

达摩经典禅语

达摩经典禅语导语:菩提达摩(Bodhidharma)是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天竺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1、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

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

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3、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

其三界者,即三毒也。

4、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5、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6、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

7、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人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

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

甘心忍受,都无怨诉。

逢苦不忧。

何以故?识达本故。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8、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

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得失从心,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9、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

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

三界久居,犹如火宅。

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

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则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10、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

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

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11、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

烦恼即菩提-

烦恼即菩提-

这是讲到“幻化空身即法身”,一切幻化境界,包括贪嗔痴烦恼,这都是外相,你着了这个外相,就成烦恼,造业受报。此时你要回你就知道有一个不属于幻化的,它就是法身。
“烦恼即菩提”,它的本意是说烦恼的本质就是菩提,但是你不明白万物的真相,也不明白烦恼的真相,它就真成烦恼了。而你一旦认清烦恼的真相,就知道烦恼本来就是菩提,在佛菩萨那里烦恼都没必要断,就是咱们平常讲的贪、嗔、痴,佛也不断,佛也有。但是佛的贪嗔痴还叫贪嗔痴吗?不叫了,那是他的大愿大力,叫精进,是妙用。烦恼就像一把刀,你不明白道理,拿它砍人,它就是凶器;你拿它来救人,它就是宝贝,其实都是一个东西。这个地方千万要搞清,你要理解错了,就叫狂禅,那要下地狱的!
烦恼即菩提
禅宗经常讲一句话叫“烦恼即菩提”,人的这一切烦恼本来就是菩提。但是这句话不要理解错,如果理解为一切都无所谓,那又错了。比如有些人学点儿禅,明白一些道理,原来持戒后来就不持戒了。为什么呢?烦恼即菩提嘛,做什么都可以,没关系的。我问他说:“烦恼即菩提啊?”他说:“对啊!”那我反过来问说:“那菩提即烦恼吗?”他不敢回答了。如果他答菩提就是烦恼,那咱们经常说的证菩提就是证烦恼了,对不对?那你还修什么?所以不能理解错了。

佛法告诉我们治烦心的方法

佛法告诉我们治烦心的方法

佛法告诉我们治烦心的方法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至少必须有几分钟的静心时间,来做涤清尘虑,自我宁静的训练工夫,让心湖的污垢沉淀,生定发慧。

以静心对治动心:现代生活紧张快速,大多数的人都患有浮躁不安的通病。

因此,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至少必须有几分钟的静心时间,来做涤清尘虑,自我宁静的训练工夫,让心湖的污垢沉淀,生定发慧。

以好心对治坏心:我们的心时而圣贤,时而恶魔,浮浮沉沉,好好坏坏。

好心一起,万事一切如意,恶念一生,百万障门就开启,因此我们要摒除坏心,护持正念,培养慈悲仁爱的心。

以信心对治疑心:世间上有不少悲剧是导因于猜疑,怀疑朋友不义、伴侣不忠、亲人不睦。

疑念一起,如绳缚身,寸步难行。

《大智度论》云:"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建立信心不仅让我们与佛法真理相应,也让我们更能包容、接纳世间的一切,坚定我们的信仰。

以真心对治妄心:众生因为人我计较分别,个人喜恶差异,而生出种种虚情妄心。

我们必须以泯除差别、平等一如的真心,诚恳踏实地生活,才能创造真善美的人生。

以包容心对治狭隘心:我们的心要如同大海,汇集百川而不改原味;要如虚空,荣誉毁辱都不随境转。

唯有尊重与包容的宽大心胸才能救度我们忌妒、狭隘的心。

以无心对治有心:人的生命中如果只有金钱,一旦没有了钱,生活就会痛苦不堪;如果以爱情为生活的重心,一旦爱情变质了,就会很苦恼。

有所执着,就有所对待、牵系,如何自在?不如以无心对治世间假有、虚有的妄执,这样一来,便能享受随缘放旷,任运不系舟的逍遥。

以永恒心对治无常心:佛教说诸行无常,世间固然无常多变,心念纵使生灭不已,只要我们发心立愿,自利利人,则虚空有尽,愿力无穷。

《华严经》云:"初发心便成正觉。

"初发心菩萨的心等同佛心一般清净,但要更进一步发恒常心,保持初心不退,才能圆满菩提。

以平常心对治好奇心:现代人喜欢标新立异,事事好奇,更有不肖份子以光怪陆离的招术迷惑人心,污染社会。

寒山问拾得

寒山问拾得

《寒山问拾得》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無普賢,拾得定是。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

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

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

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

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名叫寒山的贫子,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用。

一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郝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剑,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谈,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烦恼为菩提〔法〕一行禅师沉默译当我们深入地观察一朵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完全是由如阳光、雨水、土壤、肥料、空气以及时间等非花的因素构成。

如果我们继续深入观察,我们还会发现,这朵花正在逐渐演变成肥料。

假如我们不曾观察到这一点,那么,当这朵花开始衰败时,我们会很伤心。

与此同时,当我们深入地观察肥料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也正在演变成花朵。

于是我们领悟到,花朵与肥料是互即互入的,它们相互依赖。

故而一位好的园丁不会蔑视肥料,因为他懂得如何将肥料变成金盏、玫瑰,以及其它许多各种各样的花儿。

当我们深入地观察自己时,我们会既看到“花朵”,也看到“垃圾”。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愤怒、憎恨、沮丧、种族岐视以及其它许多各种各样的“垃圾”。

但不必害怕。

象一位园丁懂得如何将肥料变成花朵一样,我们也可以学习将愤怒、沮丧、种族岐视等等转化为理解与爱的艺术。

这,就是禅的工作。

根据佛教心理学,我们的心被分成两部分,就象一所两层结构的房子。

地上是起居室,我们把它叫做“意识”;下面是地下室,我们把它叫做“藏识”。

藏识中,我们所曾做过、经历过或察觉到的所有事情,都以“种子”或“胶片”的形式储存起来了。

我们的地下室是一个档案馆,人们能够想象得到的每一种“电影”,都被装到录像带里,储存起来。

当它们从地下室被翻上来的时候,我们就坐在楼上起居室里的一把椅子上,观看着这些“电影”。

某些特别题材的“电影”,诸如愤怒、恐惧或绝望,似乎有自动从地下室上来的能力。

它们推开起居室的门,不管我们是否选择了它们,就自动地跳进我们的录像机里。

当上述一切发生的时候,我们感到深受的打击。

除了老老实实地看着它们以外,我们别无选择。

幸亏每部“电影”都有一定的长度,当它结束了时候,就返回地下室去了。

但是每次我们都不得不把它重看一遍,而且由于它在档案架上占了一个较有优势的位子,所以我们知道,很快它就会又上来。

有时是某种外界刺激引发了我们的“电视屏幕”放“电影”,比如某人说了伤害我们感情的话等等。

我们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去看这些“电影”,而它们中的很多东西却正在毁灭我们。

因此,学会扼制它们,对我们进入清明的存在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教科书将“心”描述成一片原野,一片可以播撒一切种子的土地--痛苦、幸福、欢乐、悲伤、恐惧、愤怒,还有希望。

“藏识”依然被描述成一间“储藏室”,内中贮满了我们所有的种子。

一颗种子在我们的意识中每出现一次,它返回“储藏室”的时候,力量就增强一次。

我们的生活质量就取决于我们藏识中的种子的质量。

我们也许已经习惯了愤怒、悲伤和恐惧的种子在我们的意识中频频现行,而欢乐、幸福和宁静的种子却难得抽枝发芽。

练习觉照的意思就是当每颗种子从“储藏室”上来的时候,都要能觉知它,并尝试尽可能地给那些好的种子浇水,这样,它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力量。

当我们对宁静优美的事物保持觉照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给我们内心宁静和美的种子浇水,而我们的心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我们给一颗种子浇水的时间的长短,决定了那颗种子的势力之强弱。

例如,假设我们站在一棵树前面,全神贯注地呼吸五分钟,我们心中幸福的种子就会得到五分钟的浇灌,它们就会变得更强壮。

与此同时,在这五分钟里,其它的种子,如恐惧和烦恼,就得不到浇灌。

我们必须每天这样练习。

任何在我们的意识中现行的种子返回藏识时,力量都会变得更强大。

如果我们细心地浇灌那些好的种子,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藏识就会相应地做好自我调整工作。

我们的身体有一种“自疗”的功能,每次我们割伤了手指,我们会仔细地清洗伤口,然后把治疗的工作扔给我们的身体来做。

几小时或一天之内,伤口就愈合了。

同样地,我们的心也有一种自我调节功能。

假设你在大街上遇见一个二十年前认识的人,你想不起他的名字了。

因为这么长时间里,有关他的种子一直没有机会上升到你的表层意识中来,所以在你的记忆中,它的力量就变得非常微弱。

回家的路上,你在自己的“地下室”里四处搜寻他名字的种子,但是找不到。

最后你思索得太狠了,头痛起来,就不再去想它,而是去听一首磁带或唱片上的优美音乐了。

然后你享受了一顿美味的晚餐,晚上睡得很好。

早上,当你刷牙的时候,他的名字突然跳了出来:“哦,对了!这就是他的名字!”这个例子说明,夜里当你的意识停止搜索的时候,藏识却在继续工作,早上它就把结果提示给你了。

自我调节有多种途径。

当我们愤怒、悲痛或绝望时,我们只需专注地呼吸,并好好地觉照这股愤怒、悲痛或绝望的情绪就够了,然后我们就把自我调节的工作扔给藏识去做。

但是,并不仅仅靠体会烦恼,我们的情绪就能平复,实际上,如果我们没有做好觉照的准备而去体会烦恼的话,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

所以第一步我们要使自己变得强有力起来,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体味欢乐和宁静了。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可是由于我们过去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好的事物上而无法体会它们。

如果我们努力一下,注意呼吸,去感受好的事物,自我调节就会变得容易些了。

我们中的许多人,心中充塞着如此多的烦恼,以致我们去碰碰一朵花或握握一个小孩儿的手,都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但是我们一定要付出努力,使自己养成体会健康、美好事物的习惯。

这就是我们帮助藏识做好自我调节工作的方法。

如果我们去体会我们内心和周围宁静、健康的事物,我们就是在帮助藏识做转化的工作。

我们把自己交付给树木、飞鸟和可爱的孩子,让它们来净化我们。

否则,我们就只能淹没在烦恼中难以自拔了。

我们的藏识中有一颗很棒的种子--觉照的种子,当它现前时,我们就能够明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如果我们安祥、愉快地行走,而且自己知道在安祥、愉快地行走,那么我们当下就在觉照。

对于我们的转化和自我调节工作来说,觉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它的种子长期以来被埋在层层遗忘与重重烦恼之下,不见天日。

我们很少意识到,我们有眼睛,能清楚地看世界,我们的心脏和肝脏机能正常,我们没有牙病……如此等等。

我们生活在遗忘里,向外四处寻觅幸福,却忽略和压抑了那些本已存在于我们内心和周围的可贵的幸福因素。

如果我们注意呼吸,意识到树的存在,它是如此地生机盎然,清新优美,那么,我们觉照的种子就会得到浇灌,变得越来越强壮。

当我们最初开始练习时,我们的觉照能力会很弱,象一只十五瓦的灯泡。

但是,只要我们一注意呼吸,它就开始变得强壮起来。

这样练习数周后,它就会变得象一只一百瓦的灯泡一样亮了。

觉照的灯高悬着,我们就能发现和体会到我们身心内外的许多美好事物,而且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给心中安宁、欢乐和幸福的种子浇水,与此同时,我们也就避免了给烦恼种子浇水。

当我们开始着手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心中的烦恼种子是相当强壮的。

因为无始以来,我们每天给它浇水。

我们的嗔恚种子得到爱人或孩子们的浇灌;由于他们自己烦恼,他们就只懂得给他们的烦恼种子浇水。

当那些烦恼种子很强壮的时候,即使我们没有邀请它们从地下室上来,它们也会自己推开门,强行闯入起居室。

它们进来时候,是令人极其不快的。

我们可以试着压制它们,使它们滞留在地下室里,但是因为我们已经给它们浇了那么多水,它们已经是足够强壮以致于没有邀请也能浮到心的表层中来。

我们中的许多人感到一种不停地做事的需要--听单放机,看电视,读书,浏览杂志,打电话……。

我们想使自己在起居室里保持忙碌的状态,这样就可以避免正视地下室里的种种焦虑与烦恼了。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观察我们邀进起居室里来的这些“客人”的本性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它们中的许多“客人”同样携带着毒素,这些毒素就与此刻我们正竭力回避的地下室里的不良种子的毒素一样。

因此,尽管我们防止了地下室里的不良种子上来,我们却仍然在给其它的不良种子浇水,而使不良种子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起来。

更有甚者,我们中的某些人,为了回避正视自己的真正问题,而去做社会工作或环保工作。

为了使自己保持愉快,我们需要给心中的觉照种子浇水。

觉照是开悟的种子,警觉的种子,理解的种子,关心的种子,同情的种子,解脱的种子,转化的种子,自我调节的种子。

如果我们练习觉照,我们就会体会到我们生命中身心内外清新欢快的一面,这一面,当我们生活在遗忘中时,是无法感受到的。

觉照使我们的眼睛、心脏、没有牙病、明月、树林等事物变得更加明晰、更加美丽。

如果我们在觉照的心态下去感受这些美好事物,它们将会绽放出全部光华。

当我们在觉照的心态下去感受烦恼时,我们将能转化它。

当一个婴儿在卧室哭喊的时候,母亲会立刻跑进来将他温柔地抱在怀里。

因为母亲是爱和温柔的化身。

当她这样做的时候,爱和温柔就浸润了婴儿的身心,几分钟后,婴儿大概就会停止哭喊了。

觉照就是一位母亲,每次当你的烦恼开始哭叫时,她就会细心照看它。

当烦恼逗留在地下室时,你可以通过常常提起觉照的念头,使自己享受到生命中许多清新健康事物的滋味。

而当烦恼上来时,我可以关掉单放机,合上书,打开起居室的门,让它进来。

你可以对它微笑,用你现在已变得强有力的觉照来拥抱它。

再比如,如果恐惧想上来,你不要回避。

用你的觉照温和地问侯它:“恐惧,老朋友,我认出你了。

”如果你害怕自己的恐惧,它就会将你淹没;但是如果你平静地邀它上来,在觉照的心态下对它微笑,它就会丧失一部分力量。

如果你一直坚持给觉照的种子浇水,那么数周之后,你就会变得有足够的力量邀请它随时上来,而且你将能够让觉照来拥抱它。

这或许是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但是在觉照的心态下,至少你是安全的。

如果你以觉照拥抱一个小烦恼,只要吸进来、呼出去,向它微笑,那么几分钟后,它就会被转化掉了。

但是如果你有块垒于胸,烦恼深重,那么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时间。

当你以觉照来拥抱它的同时,还要练习会禅和行禅,那么迟早它会被转化消释掉的。

如果你通过练习提高了觉照的质量,转化过程就会更快一些。

当觉照拥抱烦恼的时候,它就已经开始渗透和转化它了,就如阳光照在一个蓓蕾上,并渗入进去使其绽放一样。

当觉照掠过某种美好的事物时,它便会尽展风华;当它触到某种令人烦恼的事物时,它会转变它、净化它。

加快转化过程的另一个方法是深入观察。

当我们深入观察一朵花时,我们会看到是非花的因素使它成了一朵花--云朵、大地、园丁、土壤。

当我们深入地观察我们的烦恼时,我们会看到,我们的烦恼不仅仅来源于自身。

有许多烦恼的种子是由我们的祖辈、父母、社会传递给我们的。

我们不能不认识清楚这一点。

一个在梅村习禅的男孩告诉了我下面这个故事:当他十一岁时,他对他父亲极其不满。

每次他摔倒了,伤着了自己,他父亲都会大怒,冲他大喊大叫。

男孩发誓:他长大以后,一定不这样干。

可是几年前,他的小妹妹同其他的孩子嬉耍时从秋千上掉了下来,磕破了膝盖,在流血,男孩却很恼怒,他想冲她大吼:“蠢货!怎么搞的?!”但他控制住了自己。

因为他过去一直在练习觉照,他懂得如何如实观照自己的嗔怒,于是他没有吼叫。

一些当时在场的成年人帮忙料理了他妹妹,给她清洗伤口,缠上绷带,于是他慢慢地走开了,同时练习深入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