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典故及解释

合集下载

三十六计解释及典故

三十六计解释及典故

三十六计解释及典故《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兵法著作,被誉为兵家经典之作。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六计,共计三十六计。

这些计策和典故在中国历史上广泛应用,并且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计:瞒天过海。

这个计策源于战国时期郭嘉瞒天过海的故事。

瞒天过海要求我们在战争中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采取虚张声势的手段,迷惑敌人。

这计策告诉我们,善于运用隐蔽、欺骗的手段,在关键时刻发起进攻,可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这一计策出自战国时期韩信的故事。

围魏救赵劝我们善于利用敌人的势力,瓦解敌人的联盟关系,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这计策告诉我们,战争中能够灵活运用外交手段,争取与敌人的朋友结盟,削弱敌人的实力。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故事源于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关系。

借刀杀人要求我们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和纷争,让其自相残杀,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这计策告诉我们,善于观察敌人的矛盾和弱点,并运用正确的策略,可以瓦解敌人的力量,获得胜利。

第四计:以逸待劳。

这一计策出自战国时期孙膑与丁奉的故事。

以逸待劳要求我们运用巧妙的战略,消耗敌人的实力,待到敌人疲惫时再发起进攻。

这计策告诉我们,应该善于避实击虚,巧妙地利用敌人疲劳的时机,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第五计:趁火打劫。

这个计策源于战国时期吴起趁楚国失火的时机攻打楚国的故事。

趁火打劫要求我们善于抓住敌人危机的时机,采取激进的战略,取得最大利益。

这计策告诉我们,战争中应该善于洞察敌人的困境,并果断地采取行动,争取胜利。

第六计:声东击西。

这一计策出自西汉初期霍去病的故事。

声东击西要求我们采取假象、迷惑敌人的战术,使其分兵应对。

这计策告诉我们,战争中应该善于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的决策,让其陷入被动。

《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但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将其用在适当的场合,比如商业、政治等领域。

同时,我们在学习《三十六计》时也不能只局限于策略的运用,更要注重道德的约束和法律的规范,以免产生不良的后果。

三十六计原文及白话文解释

三十六计原文及白话文解释

第一计瞒天过海【原典】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典】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典】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原典】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典】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

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典】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第七计无中生有【原典】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八计暗度陈仓【原典】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典】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

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典】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原典】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原指桃、李共患难。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

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原典】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

少阴,少阳。

顺手就牵了羊。

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

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原典】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总说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翻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翻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翻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翻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翻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翻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翻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三国三十六计故事最新分享_三十六计典故及解释

三国三十六计故事最新分享_三十六计典故及解释

三国三⼗六计故事最新分享_三⼗六计典故及解释在我国最有名的战争策略中,不得不说《三⼗六计》,《三⼗六计》或称“三⼗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三国三⼗六计故事最新分享,供⼤家参考。

三国三⼗六计故事1围魏救赵——孔明⼀纸救江东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志演义》第五⼗⼋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当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就准备再次兴兵进犯江东。

但是,他⼜担⼼西凉州的镇东将军马腾,会乘机袭取空虚的许都。

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凉州,以朝廷的名义给马腾加以征南将军的头衔,命令他随军讨伐孙权。

于是,马腾带领次⼦马休、马铁及5000西凉兵卒应召来到许昌城下。

不久,西凉兵被曹操消灭,马腾⽗⼦三⼈也惨遭杀害。

此后,曹操⾃认为解除了后顾之忧,即时起兵30万,直扑江东。

江东闻报之后,⽴即让鲁肃派使者西上荆州,向刘备求援。

诸葛亮看罢江东的求救信,胸有成⽵地对刘备说:“既不⽤动江南之兵,也不⽤动荆州之兵,我⾃有妙计使曹操不敢进兵东南。

”他让使者带回江东的信中说:“如果曹军南犯,刘皇叔⾃有退兵之策。

”诸葛亮告诉刘备说:“曹操平⽣最担⼼的就是西凉之兵。

现在曹操杀了马腾,马腾长⼦马超仍然统领着西凉之众,曹操的杀⽗之仇定使马超刻⾻切齿。

主公只要修书⼀封,派⼈结援马超,让马超兴兵⼊关。

这样⼀来,曹操岂能兵犯江东?”刘备闻⾔⼤喜,⽴即修书,派使者投送西凉的马超。

马超听说⽗亲和两个弟弟遇害的消息后,放声⼤哭,悲伦倒地。

他咬⽛切齿,痛骂曹贼。

正在此时,刘备的使者持书赶到。

马超拆书⼀看:刘备在信中除了⼤骂曹操之外,还回忆了昔⽇与马腾同受汉帝密诏、誓诛曹贼的往事和旧情。

指出,现在曹操与马超⼜结下不共天地、不同⽇⽉之深仇。

他建议马超率西凉之兵以攻曹之右,他统荆、襄之众以遏曹之前。

认为此举不但曹操可擒、奸党可灭、⼤仇可报,⽽且汉室可以复兴。

马超看罢,⽴即挥泪复信,打发使者先回,随后便点起西凉兵马。

三十六计故事及讲解

三十六计故事及讲解

三十六计故事及讲解《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著作之一,其内容系统、精辟,被誉为“兵家圣典”。

《三十六计》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六条计策,共计三十六条。

这些计策都是从战争实践和经验中总结而来,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二、故事及讲解1. 空城计故事:东周时期,诸侯齐国的大将军孟尝君率领军队攻打赵国。

赵国国王决定采用“空城计”,让城门大开,没有士兵在城墙上守卫。

孟尝君看到城门敞开,以为赵国已经被攻下,于是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城中。

没想到,城内的百姓平静无事,城门敞开也只是因为国王听说了孟尝君的名头,故意设下这个陷阱。

讲解:空城计是一种以虚张声势来吓阻敌人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利用这个计策来制造虚假信息,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从而达到减少损失的效果。

2. 围魏救赵故事:战国时期,赵国正面受到魏国的攻击,危在旦夕。

赵国的大将军廉颇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他在魏国的后方放出消息称赵国已经派兵进攻了魏国的首都,魏国的主力部队于是被迫回援首都,赵国的危机得以缓解。

讲解:围魏救赵是一种以势压人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通过制造虚假信息,让敌人感到危机四伏,从而分散其力量,达到瓦解敌人的效果。

3. 借刀杀人故事: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如火如荼,刘备率兵前来投奔曹操,但曹操怀疑刘备的诚意,派人暗中监视。

刘备知道这一点后,便故意和曹操的监视人员起了争执,并将其打伤。

曹操得知后,便对刘备怀有戒心,不再将其视为威胁。

讲解:借刀杀人是一种以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通过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来分化敌人,达到分化瓦解敌人的效果。

4. 假道伐虢故事: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将军平公用“假道伐虢”的计策,假装要从虢国的北面攻打,但实际是通过南面的小道攻入虢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讲解:假道伐虢是一种以欺敌制胜的计策。

当你面对强敌时,你可以通过制造虚假信息,来引导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诵读《三十六计》全集(典故+原文+译文)

诵读《三十六计》全集(典故+原文+译文)

诵读《三十六计》全集(典故+原文+译文)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所谓的三十六策,只是一个大约数,形容计策很多的意思。

后人则据此总结演变成为一套兵法,称为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产生于何时,出自何人之手,目前没有明确记载,只能根据其内容做出一些推断。

三十六计中的计名,很多都是元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因此当今学者多认为三十六计出现在明末清初甚至更晚一些。

有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借用由来已久的三十六计传说,收集了民间流传的计策典故等,拼凑成三十六条计策。

后来又有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暗语,于是成为我们看到的三十六计。

我们把“三十六计”原文和译文诵读出来,欢迎您聆听。

如果喜欢,欢迎您转发、分享。

谢谢!。

三十六计的故事

三十六计的故事

1、瞒天过海自认为军事防备十分周密,别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常见的事物,看惯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机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为之中。

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互相为用的道理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三十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

一日,行至大海边,只见眼前白海滔天,茫茫无际,唐太宗内心惧怕,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传报有一个近居海边的富户请求见驾,并声称已经准备好了三十万大军的过海军粮。

太宗大喜,急忙率百官随富户来到“屋”内,百官也纷纷入座,开怀畅饮。

谁也没有注意,这件神气的房子已经渐渐移动开来了。

不久风声四起,涛声如雷,良久不止。

太宗惊起。

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禁愕然,目之所及皆是茫茫海水,原来大军已经航行***之上了!这正是薛仁贵策划的“瞒天过海”之计。

唐军征东,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

如果士兵因渡海不适应,导致心惊胆颤和体力下降。

那么,不用敌人攻击,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也就丧失的差不多了。

2、围魏救赵攻击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它后再打,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令田忌为将,并起用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大军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他说:“目前魏国的军队已经把邯郸围上了,现在去救已经晚了,现在魏国精兵顷国而出,若我们直攻魏国,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于是田忌率军队直接向魏国都城冲去。

魏国主力全被派往围攻邯郸去了,国内军力空虚,根本无法阻挡齐军。

魏惠王急令庞涓撤军回国。

庞涓接令后,日夜行军向回赶。

在路上中了齐军的埋伏。

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3、借刀杀人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

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六计典故及解释三十六计典故及解释【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前言“三十六计”是一个古语;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后人便附会实用三十六计如下:第一套〖胜战计〗第01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

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

损刚益柔。

第05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

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第07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第四套〖混战计〗第19计釜底抽薪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混水摸鱼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

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金蝉脱壳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

巽而止蛊。

第22计关门捉贼小敌困之。

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远交近攻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

上火下泽。

第24计假道伐虢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

困,有言不信。

第五套〖并战计〗第25计偷梁换柱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

曳其轮也。

第26计指桑骂槐大凌小者,警以诱之。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假痴不癫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

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上屋抽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

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树上开花借局布势,力小势大。

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反客为主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六套〖败战计〗第31计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

将弱兵颓,其势自萎。

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

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3计反间计疑中之疑。

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34计苦肉计人不自害,受害必真。

假真真假,间以得行。

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连环计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

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36计走为上全师避敌。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

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

暗渡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

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帝看热闹。

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李代桃疆:原指桃、李共患难。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

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

比喻不费劲,乘便得到的。

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

后用以比喻已经死亡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

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

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这是谦虚的话。

擒贼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

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也作“浑水摸鱼”。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

比喻用计脱身。

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

虢,诸侯国名。

也作“假道灭虢”。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哭槐树。

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哭那个。

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

借指与人密谈。

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

反客为主: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

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空城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

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反间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

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连环计】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

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走为上计】指战争中看到形势极为不利时溜之大吉和逃离。

现多用于做事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三十六计;至今还极具活力,广为传用与行军用兵、商海谈判;例如在毛泽东领导的反围巢和红军长征多次运用“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等克敌制胜的计策;甚至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方法也给大家带来了诸多方便】《瞒天过海》战国末期,卫国大商人吕不韦与他的庞妾赵姬,共同推动一件将政商合一、以换取最大投机报酬的“企划案”、把被视如敝屣的秦国王孙异人,一步一步推向秦王宝座,合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切鼎切”,并协助秦王赢政统一了六国。

《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斗智的故事。

《借刀杀人》:新兴的大清势力,为了拔掉袁崇焕这个明王朝的中流砥柱,在谋士范文程策划下,利用乱世危局下的人性弱点,挑动崇祯皇帝的猜疑、孤傲心理而杀害了袁崇焕,导致大明江山的灭亡。

《以逸待劳》:唐代,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势正盛。

帝王之师李泌为肃宗规划“以逸待劳”的策略,由山西出兵,忽东忽西,作势要攻打叛军所占的范阳、洛阳及长安三地,让他们为彼此救援,在数千里的军道上疲于奔命……《趁火打劫》:五代时期,后唐皇帝李从珂篡位后,便与他的妹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同床异梦、势同水火。

契丹明主耶律德光在策略家韩延徽的规划下,逐步离间了李从珂、石敬瑭,促使两人鹬蚌相争…… 《声东击西》:汉明帝时,将军窦固、东平王刘苍,与班超共同似定“声东击西”策略,由班超前往西域经营,以谋取整个西域。

然后再以西域诸国之力量牵制匈奴,扰其后方,乱其阵脚。

汉朝远征军乘虚征伐,终于一举扫平匈奴,奠定汉朝对西域的长远影响。

《暗渡陈仓》:楚霸王项羽强势作为,分封诸王。

策略家张量在刘邦前往封地途中,将悬崖上的栈道烧毁。

这一招等于宣示刘邦一入汉中便不再回头,使项羽失去戒心。

后又以“明休栈道”蒙蔽敌人,以“暗渡陈仓”突袭三秦,扭转了楚汉的竞争态势,改写了历史。

《隔岸观火》;北宋赵普与赵光义、高怀德等内讧,纷争四起。

正当这些恩怨情仇一波一波地流过之时,“后周”符皇后利用形势,让赵光义的儿子们陷入互相残杀境地使赵光义江山坐而不稳……《李代桃僵》: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孤儿”的故事。

《顺手牵羊》:周世宗驾崩不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摇身一变,顺手牵羊坐上龙椅,取走了大力栽培他的柴荣的天下。

但另一畅顺手牵羊”大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他袭来。

《打草惊蛇》:西晋前秦帝国,皇帝符坚推翻了哥哥符生,即位为帝,命策略家王猛放手改革,打击不法。

此一“打草”之举,使得王市集团惴惴不安,终于全面举兵反叛。

符坚在周全的部署之下,予以各个击破……《借尸还魂》:西晋末,从小在汉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匈奴冒顿单于后刘渊,乘“八王之乱”而崛起,醛晋”室而代之。

他在谋士的策略安排下,利用“人心思汉”的心.理因素,伪托刘邦之后,建立起“大汉国”来,加速推动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调虎离山》:北周武帝一改弟承兄业之帝统,导致皇室内部矛盾对立,政局暗潮汹涌。

权臣杨坚得谋士李德林、高颍之助,二度使出调虎离山秘计,将诸位王爷轮番遣离或调回京都,并将之一一诛杀,最终建立隋朝。

《抛砖引玉》: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奔走于魏、楚、秦之间,让魏、楚彼此猜忌,又以“商於之地”诱引楚怀王,使其彻底与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决裂。

《擒贼擒王》:唐初,为了彻底解决长期的边患突厥,李靖定策设计,生擒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让突厥群龙无首,各自溃散,计成后,再用怀柔政策将颉利君臣留在京城,并安置降众,实现长久的“擒贼擒王”。

《釜底抽薪》: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作乱。

军事谋略家李塑临危受命,对敌将一个一个招降,并且大胆任用。

顽敌之强大阵容如同釜底被抽去薪柴一般,形势为之逆转。

《关门捉贼》;金国四太子完颜兀术为擒高宗赵构,率十万剽悍骑兵席卷中原,直驱水乡江南。

他孤军深入,一步步踏进韩世忠缜密布下的天罗地网。

此“黄天荡之战”奠定了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

《假道伐虢》:春秋时期,晋国的策略家荀息,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

他利用虞公贪婪的心理弱点,赠送以玉壁、良马与美女,使虞公完全解除武装。

但晋国班师回国途中,又顺手牵羊地灭了虞国。

《偷梁换柱》:秦始皇死后,赵高矫旨赐死了太子扶苏与将军蒙恬,更立胡亥为帝,杀尽秦始皇的子孙,斗垮李斯,一步一步完成他的“乱秦亡秦”计划。

《无中生有》:汉武帝时,太监苏文利用“十四月怀胎”的谎言,以及武帝的猜疑心理,暗中筹划夺嫡大计。

无中生有,以埋盅为手段,陷害仁厚的太子刘据。

而曾经自诩英明的武帝,在这场残酷的斗智游戏中彻底失败,在“思子宫”里孤独地度过晚年。

《混水摸鱼》:宋代,赵匡胤策动“陈桥事变”,夺取后周的江山。

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弟弟赵光义用“混水摸鱼”之计,先把赵普排挤出京,接着毒杀两位开国将领,又将奉命调查此一命案的亲赵匡胤势力一一除去。

最后,利用前朝的亡国女子小周后、花蕊夫人的复仇心理,在万岁殿布下一个“烛影斧声”的夺权之夜……《金蝉脱壳》: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刺,兵败被俘。

后来英宗以“金蝉脱壳”之计,脱险回国,并且在数年的隐忍之后重登帝位。

《远交近攻》:战国后期,秦国丞相范睢拟定“远交近攻”的大战略,为秦国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穿《假痴不癫》:宋真宗的妃嫔刘美人,夺取了李宸妃的儿子赵祯(宋仁宗),谎称是她生的太子。

刘美人因此一跃而为皇后、太后,并且以整个国家机器来维护她的谎言。

少年皇帝赵祯与众朝臣因此打起混沌战术,装聋作哑,以“假痴不癫”来立身处世。

《指桑骂槐》: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听从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大举削藩。

朱棣得道衍和尚蘘助,化被动为主动,指责齐、黄两人为佞臣,打着“清君侧”大旗,发动“靖难之役”,直捣京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