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原典及释义

三十六计原典及释义
三十六计原典及释义

第一计瞒天过海

【原典】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典】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原典】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四计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原典】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五计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原典】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六计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原典】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七计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原典】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八计暗度陈仓

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原典】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九计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原典】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原典】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原典】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原典】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原典】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原典】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返。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石刻:欲擒故纵

【原典】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原典】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十八计擒贼先擒王

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原典】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原典】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原典】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原典】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原典】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石刻:远交近攻

【原典】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原典】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原典】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原典】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原典】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原典】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

【原典】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原典】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原典】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原典】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原典】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原典】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原典】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原典】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游园不值》

【宋】叶绍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páng bó)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渡赤水出奇兵

毛泽东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浩荡离愁白日斜(xia),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十六计全文及白话文

三十六计全文及白话文 孔子曰:会用兵者,军中无粮,仅用三日,但可用十日。不会用兵者,军中有粮, 仅用十日,最用2日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概述】三十六计,也称三十六策,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和军事谋略学的兵书。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三十六计是依据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相关古书:《孙子兵法》原文 为便于大家记忆,以下为三十六计各取一字组成的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 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翻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三十六计调虎离山的故事

三十六计调虎离山的故事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位。为大家整理了三十六计之调虎离山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调虎离山原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注释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

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队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调虎离山典故】: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

2019省考类比推理成语三十六计

2019省考类比推理成语三十六计 类比推理在国考和各省省考中几乎是必考模块,小伙伴们为了提高正确率总是绞尽脑汁。在学习解题技巧之余,大家还需要多多地积累文学、历史、甚至数理化方面的常识。近年来,类比推理中越来越多地加强了对成语的考查,为了让大家在做类比推理题目时更有把握,本文中给大家总结了类比推理中涉及“三十六计”的成语。了解了这些成语的释义和用法,在考场上遇到“脸熟”的它们,相信大家都能胜者为王! 成语三十六计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贱; 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 树暗走痴故,签空苦远客; 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镜。 全诗除了槽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去除非成语,共31个成语。虽然总量很多,但常考成语一般是我们较为耳熟能详的、引申义较为丰富的、结构特点较为鲜明的成语,而其中一些较为口语化的成语,如关门捉贼、借尸还魂,或用法较为局限的,如擒贼擒王、假道伐虢等,考查概率较低。华图在线判断组的老师们将可能设置考点的成语及相关近反义词都为小伙伴们做了总结,并列出了可能出题的考点,大家要对这些知识点加强记忆,并在做题中实践哦! 1.【成语】金蝉脱壳 【释义】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虫的壳。比喻用计脱逃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近义词】缓兵之计、瞒天过海、远走高飞 【反义词】瓮中捉鳖、老树盘根、腹背受敌 【感情色彩】中性词 【结构】主谓式成语 【出题点】近义关系、反义关系、词语结构、人物对应(毕再遇) 2.【成语】抛砖引玉

三十六计策略解析

三十六计策略解析 《易经智慧》三十六计策略解析.. .. 《易经》是我国先人根据天文、地理、军事、化学、数理、生物等科学的发展规律总结出来的一部智慧经典,在历代帝王争夺霸权的战略中,以易算卦,《三十六计》成为各代军事家获得圣战的一种智谋,留下的经典策略。 三十六是研究了《易经》中的阴阳变化,推演出兵法的刚柔、奇正、攻防、彼此、主客、劳逸等对立关系的相互转化,每一计都体现了浓厚的辩证哲理。三十六计引用了《易经》的二十七处,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个卦,三十六计流传到今天还极具活力,特别是在战略用兵、商海谈判,甚至日常生活中运用甚广,这里就来简单分析这部经典的内容。 … 第一套:【胜战计】 … 第01计:【瞒天过海】解语,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现代解析: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或迷惑,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02计:【围魏救赵】解语,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现代解析: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03计:【借刀杀人】解语,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现代解析: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04计:【以逸待劳】解语,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现代解析: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05计:【趁火打劫】解语,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现代解析: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06计:【声东击西】解语,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现代解析: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第二套【敌战计】 … 第07计:【无中生有】解语,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现代解析: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的事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08计:【暗渡陈仓】解语,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现代解析:暗渡陈仓,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三十六计原文及解读

三十六计 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得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得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得事物之外。公开暴露得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得潜藏状态。 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得敌军,不如使强大得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得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得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第03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敌人得情况已经明了,友方得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得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就是从《损》卦推演出得计策。 第04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得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得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第05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此计就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得意思。 第06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处错失丛杂、危机四伏得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得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得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就是让对方把受骗得假象当成真象。 第08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此计就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得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得出奇制胜。 第09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此计正就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得哲理,说坐观敌人得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第10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三十六计传世典故锦囊妙计

三十六计*传世典故锦囊妙计(一) 原文注译 原文 六六三十六1,数2中有术3,术中有数。阴阳理4,机5在其中。机不可设6,设则不中7。 注释 1、六六三十六:《嘉祐集.太玄论下》:“太玄之策,六六三十六。”计,计谋,策略。军事谋略六大类,每一大类包括六小类,六六三十六个计谋。三十六之数,从易经数理。 2、数:易数。天地变易生之理。 3、术:方法,手段,权谋。 4、阴阳理:事物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规律。 5、机:机变,天机,机会。 6、设:主观生造。 7、中:成功、实现。 译文 六个六构成三十六这个变易之数,数的变易中包含术法,术法中包括数的变易。阴和阳交替运作,运作中生化出天然机变。机变是天然的,不可人为设计,人为设计的,是无法运作成功的。 按语注译 按语 解语重数不重理(1)。盖理,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且诡异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2),是诡异立见,诧世惑俗,而计谋泄矣。 或曰: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3),第二套为敌战计(4),第三套为攻战计(5),第四套为混战计(6),第五套为并战计(7),第六套为败战计(8)。 注释 (1)理:易理,事理,客观情况。(2)不经,不合实际,不合常规。(3)胜战计:具备充分打胜仗条件下的计谋。(4)敌战计:具有抗拒力量条件下的计谋。(5)攻战计:可以谋攻取胜条件下的计谋。(6)混战计:处于混乱局势条件下的计谋。(7)并战计:兼并战条件下的计谋。(8)败战计:以劣势对优势条件下的计谋。 译文 解语注重变易之数,不注重变易之理。变易之理,可以在各计的解语中揭

三十六计原文及解读汇报

三十六计 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O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 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第03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 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 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第04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 同样可以制胜。

第05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第06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 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处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O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真象。 第08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 动而巽”。 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第09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 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 杀,时机一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成语大赛试题

一、历史成语 1.“三十六计”第一计是( )。 A.金蝉脱壳[qiagrave;o] B.声东击西 C.瞒[maacute;n] 天过海 D.借刀杀人 2.“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发生在( )。 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唐宋时期 3.与“指鹿为马”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韩信 B. 项羽 C.赵高 D.刘邦 4.“四面楚歌”讲的是( )的故事。 A.项羽 B.刘备 C.刘邦 5.我国历史上“卧薪尝胆”的典故,讲的是哪位君王的故事?( ) A.楚庄王 B.晋文公 C.吴王阖闾[heacute;lǘ] D.越王勾践 6.“成也萧[xiāo] 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的经历?( ) A.刘邦 B.项羽 C.韩信 D.张良 7.历史上的“约法三章”是由谁先提出的?( ) A.刘备 B.诸葛亮 C.刘邦 D.朱元璋

8.我国历史上“一鸣惊人”的典故,讲的是哪位君王的故事?( ) A. A.楚庄王 B.晋文公 C.吴王夫差 D.越王勾践 9.中国“焚[feacute;n] 书坑儒”的是谁?( ) A.汉献帝 B.李斯 C.秦始皇 D.商纣王 10.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 ) A.隔岸观火 B.暗渡陈仓 C.背水一战 D.破釜[fǔ] 沉舟 【1.C 2. A 3.C 4.A 5.D 6.C 7.C 8.A 9.C 10.D】 11.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抗金英雄名将岳飞的奸臣是( )。 A.高力士 B.秦桧[huigrave;] C.严嵩[sōng] D.李林甫 12.岳飞是被秦桧以( )名义杀害的。 A.莫须有 B.三心二意 C.精忠报国 13.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出自哪部古典名著?( ) A.《三国演义》 B.《水浒[hǔ] 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14.哪一个成语故事发生在北宋?( ) A.洛阳纸贵 B.程门立雪 C.邯[haacute;n] 郸[dān] 学步 D.黄粱一梦 15.下面哪个成语与秦始皇有关联?( )

三十六计之苦肉计的故事

三十六计之苦肉计的故事 【苦肉计原文】: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注释 ①人不自害,受害为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正常情况下人不会自我伤害,若他受 害必然是真情;利用这种常理我则以假作真,以真作假,那么离间计就可实行了。 ②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语出《易经.蒙》卦卦名解释见第十四计注。本卦六五.《象》辞:“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本意是说幼稚蒙昧之人所以吉利,是因为柔顺服从。 本计用此象理,是说用采用这种办法欺骗敌人,就是顺应着他那柔弱的性情达到目的。 【苦肉计典故】: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杀了吴王僚,夺得王位。他十分惧怕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为父报仇。庆忌正在卫国扩大势力,准备攻打齐国,夺取王位。 阖闾整日提心吊胆,要大臣伍子胥替他设法除掉庆忌。伍于胥向阖闾推荐了一个智勇 双全的勇士,名叫要离。阖闾见要离矮小瘦弱,说道:“庆忌人高马大,勇力过人,如何 杀得了他?”要离说:“刺杀庆忌,要靠智不靠力。只要能接近他,事情就好办。”阖闾说:“庆忌对吴国防范最严,怎么能够接近他呢?”要离说:“只要大王砍断我的右臂, 杀掉我的妻子,我就能取信于庆忌。”阖闾不肯答应。要离说:“为国亡家,为主残身, 我心甘情愿。” 吴都忽然流言四起:阖闾弑君篡位,是无道昏君。吴王下今追查,原来流言是要离散 布的。阖闾下令捉了要离和他的妻子,要离当面大骂昏王。阖闾假借追查同谋,未杀要离 而只是斩断了他的右臂,把他夫妻二人关进监狱。 几天后,伍子胥让狱卒放松看管,让要离乘机逃出。阖闾听说要离逃跑,就杀了他的 妻子。这件事不断传遍吴国,邻近的国家也都知道了。要离逃到卫国,求见庆忌,要求庆 忌为他报断臂杀妻之仇,庆忌接纳了他。 要离果然接近了庆忌,他劝说庆忌伐吴。要离成了庆忌的贴身亲信。庆忌乘船向吴国 进发,要离乘庆忌没有防备,从背后用矛尽力刺去,刺穿了胸膛。庆忌的卫士要捉拿要离。庆忌说:“敢杀我的也是个勇士,放他走吧!”庆忌因失血过多而死。要离完成了刺杀庆 忌的任务,家毁身残,也自刎而死。 勾践忍辱尝粪便

三十六计成语故事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自认为军事防备十分周密,别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常见的事物,看惯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机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为之中。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互相为用的道理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三十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 一日,行至大海边,只见眼前白海滔天,茫茫无际,唐太宗内心惧怕,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传报有一个近居海边的富户请求见驾,并声称已经准备好了三十万大军的过海军粮。 太宗大喜,急忙率百官随富户来到“屋”内,百官也纷纷入座,开怀畅饮。谁也没有注意,这件神气的房子已经渐渐移动开来了。不久风声四起,涛声如雷,良久不止。太宗惊起。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禁愕然,目之所及皆是茫茫海水,原来大军已经航行***之上了!这正是薛仁贵策划的“瞒天过海”之计。唐军征东,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如果士兵因渡海不适应,导致心惊胆颤和体力下降。那么,不用敌人攻击,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也就丧失的差不多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攻击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它后再打,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令田忌为将,并起用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大军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他说:“目前魏国的军队已经把邯郸围上了,现在去救已经晚了,现在魏国精兵顷国而出,若我们直攻魏国,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于是田忌率军队直接向魏国都城冲去。魏国主力全被派往围攻邯郸去了,国内军力空虚,根本无法阻挡齐军。魏惠王急令庞涓撤军回国。庞涓接令后,日夜行军向回赶。在路上中了齐军的埋伏。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 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 满军攻打明朝,但被袁崇焕击退。皇太极为此日夜难安。 为除掉袁崇焕,皇太极定下了“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皇帝疑心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朝官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洲订下密约,放满军深入内地。崇祯大怒,将袁崇焕斩首。这样一来,明朝再无可用的大将之才了,而袁崇焕十几年来辛苦建立起来的防线土崩瓦解。他手下的将士也被此事伤透了心,纷纷解甲归田,明朝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皇太极借崇祯之手,除掉心腹之患,为满军入关,实现霸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十六计》30计 【并战】反客为主_原文注释译文解读

《三十六计》30计【并战】反客为主 【原文】 乘隙杆足,扼其主机①,渐渐进也②。 【注释】 ①主机:主要的关键之处,即首脑机关。 ②渐渐进也:语出《易·渐·象》:“渐渐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按《易经增注·下经·渐》的解释:“天下事动而躁则邪,静而顺则正。渐则进而得乎贵位,故行有功”。意思是说:“天下的事情,凡是行动盲目而急躁,就会走入邪途;凡是冷静而顺乎客观规律,就会登上正道。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达到显要的地位,便会行而有功。” 【译文】 乘着对方的空隙,插足其中,以至(最后)掌握其首脑机关,这是循序渐进的结果。 【计例】 大学生招聘用人单位 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主人都是用人单位,以挑剔的目光选择人才;毕业生就是客人,要等待主人的挑选,听从主人的安排。某年3月31日,河北大学新闻学院举行了一次“反招聘”活动,毕业生反客为主,更改了这种传统方式。 这次“反招聘”活动的“主人”是河北大学新闻学院广告系的全体应届毕业生,参加招聘会的客人有Bestformulations、石家庄神威药业、保定金风帆集团等近40家用人单位。 活动分为人才信息发布会和“反招聘”洽谈会两部分。在上午的信息发布会上,广告系的30个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展示了他们分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石家庄、昆明、厦门等地的实习作品,并介绍了自己的特长,提出了就业意向和条件。下午的洽谈会上,用人单位向学

生介绍了单位各自的状况和人才需求信息。双方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谈判,最终有近10名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 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人之一,广告班班长王宏宇谈到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时说,以前我也多次参加过人才交流会,几乎所有的招聘模式都一样,都分初试、笔试、面试几个步骤。整个过程要拖很长时间。假如单位在外地,还要花很多路费。有时候递上一份简历就没了下文,连展示自己的机会都没有。传统的招聘方式效率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单向选择,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 美国Bestformulations中国总部总裁杜先生在谈到传统招聘时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每年企业都要为招聘新人花去很大精力,而且仅凭简历就淘汰很多人,这其中难免会埋没许多真正的人才。“反招聘”则给了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双方更多的互相了解和交流的机会,交流形式也更直接更便捷,效率当然更高。他希望这种“反招聘”能在大专院校推广开来。 河北大学学生处处长认为,这次活动是人才交流方式的一次创新,从形式上讲是人才市场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化的一次大胆尝试。 郭子仪用旧情平叛军 唐朝有个叛将,名字叫仆固怀恩。他煽动吐蕃和回纥两国联合出兵,进犯中原。大兵三十万,一路连战连捷,直逼泾阳。泾阳的守将是唐朝著名将军郭子仪,他是奉命前来平息叛乱的,这时他只有一万余名精兵。面对漫山郭子仪遍野的敌人,郭子仪知道形势十分严峻。 正在这个时候,仆固怀恩病死了。吐蕃和回纥就失去了在中间联系和协调的人物。双方都想争夺指挥权,矛盾逐渐激化。两军各驻一地,互不联系往来。吐蕃驻扎东门外,回纥驻扎西门外。 郭子仪想何不乘机分化这两支军队?他在安史之乱时,曾和回纥将领并肩作战,对付安禄山。这种老关系何不利用一下呢?他秘密派人前往回纥营中转达郭子仪想与过去并肩作战的老友叙叙情谊。回纥都督药葛罗,也是个重视旧情的人。听说郭子仪就在泾阳,十分高兴。但是,他说:“除非郭老令公亲自让我们见到,我们才会相信。”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成语故事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成语故事 成语三十六计 走为上策出处:《南史·檀道济传》有一个关于这个成语的 故事。 三十六计 走为上策《南史·檀道济传》有一个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 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的开国武将撩道济,曾领兵北伐前秦,颇有功勋。宋 文帝刘义隆即位后,檀道济被进封为“武陵郡公”,拜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 军事。在他统帅大军、征讨北魏的那一次战事中,打了三十多仗,也连连获胜, 曾进攻到历城一带,只因后方军粮接济不上,才不得不退兵。 据记载,檀道济当时军至历城,军粮不足,准备撤退,宋军中有投降魏军的 个别士兵,竟把缺粮的事告诉了魏军,并且建议趁机追击。魏军就先派密探到宋 军营中来侦察。 檀道济料到敌人的这一著, 便在晚上故意叫管军粮的人点数军粮, 用大批沙子充作米,还故意用斗来量,—边量,一边唱:一斗,两斗……几石, 几十石,……一袋又一袋的沙子,高高地堆放着,而把少数的米散露在上面。媿 军的密探,把看见和听见的情况,回去作了报告,魏军以为宋军军粮有余,便不 敢追击,而且把投降过去的人处死,说他们是假降谎报的间谍。檀道济于是率领 宋军,安全撤回 3 这个故事,叫做“唱筹量沙”,可见檀道济打仗是很会用计谋的。 可是, 后来有人对于檀道济却加以歪曲, 说他计谋虽多, 最后还是不免敗走。 例如南齐的王敬则就说过:“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南朝宋亡以后,萧道成称帝,即齐高帝,就是南齐。王敬则是萧道成的辅国 将军,不识宇,为人奸猾,野心很大。齐明帝萧鸾时,王敬则起兵造反。那时明 帝病重垂危,明帝的儿子萧宝卷准备逃走。王敬则听到这消息,很是得意,带有 VI 讽的口气说道:“他父子俩谅来没有什么办法了,‘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 计、当然还是趁早逃走的好。”
1/4

三十六计典故及解释.

三十六计典故及解释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前言 “三十六计”是一个古语;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后人便附会实用三十六计如下: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0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顺手牵羊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欲擒姑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计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釜底抽薪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混水摸鱼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金蝉脱壳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22计关门捉贼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远交近攻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24计假道伐虢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偷梁换柱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指桑骂槐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假痴不癫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上屋抽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第29计树上开花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反客为主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三十六计故事》整本书阅读教案

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 《三十六计故事》读物推荐教学设计 ——川主寺第二小学杨荣花 阅读计策: 《以逸待劳》、《隔岸观火》、《走为上计》 议题:古代战争中谋略制胜的智慧 教学目标: 1、用抓关键词、勾画、归纳的方法浏览几个故事,快速简单归纳几篇计策故事的内容并完成表格。 2、通过对几个故事的了解,学习古代战争中英雄谋略制胜的智慧,激发同学们对《三十六计故事》这本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古代战争中谋略制胜的智慧并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中、生活中。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介绍读物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倾听能力。边听故事边猜猜: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听发生在什么时候,主人公是谁以及主人公干了一件什么事PPT 板书:空城计三国时期,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老师讲了这么长的故事,同学们只用一句话就把内容归纳出来了。这就是阅读这类故事的小技巧:把故事中的关键词找出来,勾画圈点都行,做上记号,再把这些关键词归纳成一句简单的话,就能概括出故事的内容。 板书:阅读小技巧:抓关键词归纳

同学们刚才听的空城计,就是老师给大家推荐的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丛书《三十六计故事》里的第三十二计PPT 板书:《三十六计故事》 这本书是对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的总结,详细介绍了战争中的谋略(计谋策略),以及在各种环境下克敌或避敌制胜(制服对方以取胜)的智慧。智慧囊里诠释了三十六计的现代含义,同学们可以把书中的智慧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同学们还记得空城计中的主人公吗PPT他不是以实力战胜敌人的,而是了解司马懿的心理,以谋略胜敌。同学们觉得他的谋略智慧吗在古代,有很多像空城计一样制胜的谋略,同学们想不想读读这些既充满智慧又能取胜的谋略呢我们一起去见识见识“古代战争中谋略制胜的智慧”。 板书:古代战争中谋略制胜的智慧 二、阅读故事交流古代战争中谋略制胜的原因 用老师刚才推荐的阅读方法,小组内阅读故事,并用笔勾画圈点出关键词,这也是一个小技巧。板书: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最后完成表格。PPT 师检查小组阅读、勾画以及表格完成情况。PPT 以逸待劳:板书:以逸待劳战国末年王翦技高一筹灭楚国智慧启示:如果情况对自己很不利,就不要盲目地与对手硬拼,而要退一步养精蓄锐,等待最佳时机。 隔岸观火:板书:隔岸观火东汉末年曹操隔岸观火灭袁氏兄弟,收服公孙康。 歇后语: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 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智慧启示:当敌方正在发生矛盾冲突时,我们要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坐山观虎斗)走为上计:板书:走为上计秦朝末年刘邦冒死赴鸿门宴,意识到危险一走了之。(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智慧启示:看到对自己形式不利就要赶紧逃走。保存实力,为东山再起做准备。

36计有哪些

36计有哪些 36计总结版本(1): 第一计: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二计: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明白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四计: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六计: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第七计: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八计:暗度陈仓 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第九计: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第十计: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第十计: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重新出现。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先的地方。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第十八计:擒贼先擒王 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三十六计请用白话文解释每一计

三十六计请用白话文解释每一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是使用伪装的手段,利用机会,趁对方不注意的时候,出其不意的行动,让人措手不及。古时有名的有:薛仁贵瞒天过海、太史慈奇谋突围楚、楚庄王示弱灭敌、贺若弼施计渡江等。 ◎第二计-围魏救赵◎ 利用敌人的精锐去攻打别的国家,当二军相持不下时,趁隙攻占敌方的本土,待敌回国的时候,在途中予以迎头痛击,并把他们消灭掉,这是孙膑的做法。古时有名的有:孙膑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 利用矛盾、反间、离间等谋略,巧妙的借用别国的力量,来击败敌人,并能保存自己的实力。古时有名的有:曹操借孙权杀关羽、郑桓公借刀诛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 乃占有利的形势,一面防止敌人的功击,一面养精蓄锐,等到敌人士气低落的时候,再采取主动攻击的策略。古时有名的有:孙膑再败魏军於马陵、陆逊以逸待刘备。 ◎第五计-趁火打劫◎ 趁著人家的家里失火时,闯入屋内掠夺财物,也就,是说趁著敌人处於危险混乱的时候加以攻击的策略。古时有名的有:刘邦毁约灭项羽、齐国趁虚攻燕、宋襄之仁。 ◎第六计-声东击西◎ 利用巧妙的方法诱敌,使敌人产生错觉,再乘机消灭敌人。古时有名的有:官渡之战、周亚夫敉平七国之乱。 ◎第七计-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是将没有假装成有,使出虚虚实实的手段,以混淆对方判断的策略。古时有名的有:张巡以稻草人借箭、淝水之战、张仪无中生有。 ◎第八计-暗渡陈仓◎ 此计和声东击西有异曲同工之妙,亦即假装要出兵攻击,诱使敌方注意,集中兵力防备,我方却从另一个方向予以突击。这即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古时有名的有: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吕蒙巧夺荆州、邓文识破敌计。 ◎第九计-隔岸观火◎ 静观对岸火势,按兵不动,不论遇到任何事,就静静的观察变化。古时有名的有:曹操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 表面上露出笑容,态度和善,使人疏於防备,而自己却秘密策划,准备充份后,一举打败对方,这是表面柔和,却暗藏杀机的策略。古时有名的有:曹操机智除患、荆轲示好刺秦王、关羽大意失荆州。

三十六计原典及释义

第一计瞒天过海 【原典】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典】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原典】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四计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原典】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五计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原典】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六计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原典】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七计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原典】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八计暗度陈仓 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原典】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九计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原典】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原典】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原典】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成语归纳大全

第一、三位为数字的成语 半推半就半信半疑一朝一夕一张一驰一来二去一暴十寒一呼百应三长两短四舍五入七上八下七老八少七手八脚七擒七纵九死一生七荤八素一静一动一呼百诺一饮一啄三妻四妾 带数字的成语 一唱一和一呼百应一干二净一举两得一落千丈一模一样一暴十寒一日千里一五一十一心一意一石二鸟一败涂地一览无余一般见识一本万利一表人才一刻千金 两面三刀两手空空二虎相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长两短三番五次三三两两三头六臂三心二意三言两语三妻四妾三从四德三人成虎三令五申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天两头三户亡秦 四分五裂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四平八稳四大皆空 五光十色五湖四海五花八门五颜六色五谷丰登五体投地五彩缤纷 六神无主六六大顺六根清净 七颠八倒七零八落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情六欲七窍生烟七七八八 八面玲珑八仙过海八面威风八拜之交八字打开 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九归一九五之尊九霄云外 十马九稳十全十美十年寒窗十指连心十羊九牧 百发百中百孔千疮百战百胜百依百顺百尺干头,更进一步百年好合百年树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折不挠百无禁忌

百废具兴 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千丝万缕千辛万苦 千言万语千真万确千锤百炼千方百计千奇百怪千姿百态 千钧一发千虑一得千虑一失千篇一律千挑万选千门万户 万水千山万无一失万众一心万紫千红万死一生万人空巷 万劫不复万寿无疆 第一、三为反义的成语 前呼后拥东倒西歪眼高手低头重脚轻有头无尾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南辕北辙左顾右盼大材小用先人后己有口无心 天经地义南腔北调水深火热天南地北东张西望上行下效 深入浅出借尸还魂买空卖空内忧外患异口同声凶多吉少 大同小异朝秦暮楚天长地久弱肉强食早出晚归大惊小怪 生离死别洋为中用前俯后仰里应外合好逸恶劳前赴后继 横七竖八左邻右舍阴差阳错天崩地裂阳奉阴违前仰后合 左拥右抱先来后到有勇无谋转危为安异曲同工阳奉阴违 第二、四为反义的成语 口是心非积少成多同甘共苦半信半疑弄假成真举足轻重声东击西转危为安反败为胜以少胜多由此及彼九死一生出生入死开天辟地瞻前顾后声东击西三长两短不进则退大公无私承上启下眼高手低喜新厌旧口是心非头重脚轻有头无尾前倨后恭舍生求死七上八下因小失大貌合神离三长两短取长补短眉来眼去柳暗花明嘘寒问暖转危为安

三十六计成语理解

三十六计成语理解 1、胜战计:6计 瞒天过海:比喻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动。 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去害人。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来攻的敌人疲劳后再出击。 趁火打劫:趁人家失火时去抢人家的东西,比喻趁紧张危急的时候侵犯别人的利益。 声东击西:为了迷惑敌人,表面上宣扬要攻打这一方面,其实是攻打另一方面。 2、敌战计:6计 无中生有:平空捍造,把没有说成有。 暗度陈仓: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隔岸观火:比喻别人有危难不加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 笑里藏刀:形容对人表面温和,心里阴险毒辣。 李代桃僵:比喻兄弟之间相互帮助。后来用以概括各种替代受过、受难的现象或做法。 顺手牵羊:比喻顺手拿走别人的东西。 3、攻战计:6计 打草惊蛇:比喻采取机密行动时,由于做法不谨慎,透露了风声,惊动了对方。 借尸还魂:比喻某种已经消灭或没落的思想、行为、势力等假托别的各义重新出现。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欲擒故纵: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放松一步。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擒贼擒王:比喻先要抓首恶(首领)或主要的敌手。 4、混战计:6计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的时候攫(jue)取利益。 金蝉脱壳:比喻使用计谋脱身溜走,而对方不能及时发现。 关门捉贼:堵住所有的后路,关起门来捉贼。 远交近攻:本来是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假途伐虢guo:指以借路渗透,扩展力量,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谋略。 5、并战计:6计 偷梁换柱:比喻用欺骗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者事情的性质。 指桑骂槐:比喻表面上骂甲而实际上骂乙。 假桑为癫: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却特别清醒。 上屋抽梯: 树上开花: 反客为主: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多用来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6、败战计:6计 美人计:以美人为饵,任意操纵对方的战术。 空城计: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反间计: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 苦肉计:一种计策。用伤害自己身体来骗取对方的信任,以便见机行事。 连环计:一个套着一个的一连串计策。 走为上计: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调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 ○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 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翻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翻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 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翻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 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翻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

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 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翻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 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翻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 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翻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 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