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舞台形态的比较

莎士比亚戏剧场次多. 场次转换相对频繁, 大多数情况
下是以全体演员上、 下场的方式解决。 中国传统戏曲中, 转换
环境 的手法更为多样 . 除人物上 下场 的间隔式外 , 还有连续
士比亚剧场舞台有前区和后区之分, 前区表现大环境. 后区 用来表现室内景或具体地点。
二、 演出形式的比较
层, 另连带一个阁楼 , 阁楼的一般用途是用做化妆室和贮藏
2 与莎士比亚时代相对应的中国戏曲舞台 、 与英国莎剧全盛时期相对应的是明代中后期。中国戏曲
艺术也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明末清初时. 中国许多神庙里也出现了四合院式的剧场
结构。这种结构与欧洲伊丽莎白时代的公共剧场相同点很 多。也是戏台伸向院落, 前台有两根角柱, 在天井中, 两廊和
上相似之处很多
质 。如“ 桌二椅 ” 一 在不同的情境下 , 可以改变它们“ 桌椅 ” 的
本来性质, 可以成为其它的东西如桥梁、 山坡、 卧榻等。莎士
比亚舞台上的“ 实物”尽管也有点明环境的作用, , 但它们从
不失去本来固有的性质, 如宝座就是宝座. 床就是床, 它所表 现的只能是同它的形象相联系的环境形象。这一点很重要,
当时的伦敦剧场, 从外观上看 , 剧场如碉堡状, 有圆形、
方形或多角形。演出利用自然光在下午进行 , 剧场内观众席
表演。 观众在下、 演员在上, 或者相反。 挂在舞台中间的帷幕, 除了用做“ 内室” 的帷幕以外, 还用来表示天空。幕布的色彩
也可随戏剧的体裁而变化, 悲剧用黑色, 喜剧用淡蓝色。 演 出是在白天进行 , 夜晚的气氛要靠观众的想象, 有时 也用道具激发观众的联想. 表现事情发生在夜晚。有道具和 简单布景
一
绽放在中国舞台上的异域奇葩——评述新中国舞台上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出

终把 自己想 像成哈姆雷 特 , 无论在台上还 是台下 , 甚至 平 时的 日常 生活 , 他都要这样做 , 这样 才能使 自己渐渐地 和
角色 合而为一 只有 当哈姆雷特的本性成为这个演员的本
夜之梦》 1 8 , ;9 1年 老维克剧 团的导演托 比・ 罗伯逊和北京 人民艺术剧 院合作 , 出了《 推 请君入瓮》 同年 , ; 英籍戏剧艺 术家周采芹来华 为中央戏剧学院 学生导演 了 《 暴风雨》 ; 《 威尼斯商人》 李尔 王》 和《 两剧在上 海戏剧 学院排练之 前 ,
换景也当着观众} 面进行 , 打破了舞 台的幻觉 。 另外 , 舞 台要素中的灯光和布景也进行了新 的思考 , 原本依 据 写实 原则的灯光 ,变 成了人物性格 塑造的重 要手 段 , 1 8 年上海戏剧学院藏族班演 出的《 如 91 罗密欧与
探索 。据不完全统计 , 迄今为止 中国上演过戏 曲莎剧 的有近 2 0个剧种 、近 2 0出莎剧 ,遍及 中国 1 个省 6
唯斯坦尼 体系独尊 , 排斥其他风格流派 的倾 向 , 这就使 得 丰富的莎剧精神在表现上受到了制约。 黄佐临当时曾针对
这种 倾向提 出了“ 开拓戏剧 观” 的建议 , 但这一建议在 当时
并 未 受 到 应有 的重 视 。 坦 尼 斯 拉夫 斯 基 本 人 其 实 也 总 是 斯
在不断突破 自我 的。10 年 . 帕瓦斯 卡雅 大街创立 了 9 5 他在
那时 , 莎剧在 中国就有 了一系列的演 出 , 开始进入 了现代
中国人文化生活的视野 。 而 , 然 作为在中国的早 期演 出 。 解 放前的莎剧演出毕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局 限。 直至新 中国 以后 , 尤其是 上世纪八十 年代 , 这朵异域 奇葩才在 中国这 个广 阔的东方舞台上竟相绽放 , 本文将对这 一时期莎剧在 中国舞台上的演出进行一番考察和评述 。 新中国成立后 , 莎士 比亚戏剧的表演和演 出受到 了斯 坦尼 斯拉 夫斯 基表 演体 系的影响。当时上演的许多莎剧 .
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

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戏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通过演员表演、台词对白、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来表现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阐述社会问题的艺术形式。
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戏剧文化,而其中有一些更是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探讨一些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分析其特点和魅力。
中国京剧中国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由于其宏伟的舞台场面、富有表现力的唱腔和丰富的戏曲剧情而备受瞩目。
京剧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演员在舞台上快速转换着表情、动作和台词,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深刻。
而中国京剧不同于其他戏曲形式的一大特点在于“花脸”,即演员们在脸上化着浓艳的彩妆,通过不同的颜色和图案来代表不同的角色和性格特征,它使得观众一眼就能辨别出角色的身份。
中国京剧独具魅力的嗓音、服饰、化妆和表演形式,使得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吸引着无数人投入其中。
印度歌舞剧印度歌舞剧是印度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音乐、歌舞和服饰而著称。
印度歌舞剧源于古代梵文文化,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
歌舞剧中的舞蹈表现力极强,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在极富节奏感和动感的音乐中跳跃、旋转,以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印度歌舞剧还以其独特的故事题材和表演风格闻名,其中充满了印度神话传统和宗教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宗教和民族特色。
印度歌舞剧的表演形式、音乐和故事主题都极具独特魅力,吸引着全球观众的目光。
日本歌舞伎日本歌舞伎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服装和化妆而闻名于世。
歌舞伎表演以男性演员扮演女性角色为特色,其表演形式严格而规范,包括特殊的服装、头饰和面具等,演员的化妆也十分繁复。
歌舞伎的舞台布景、音乐和道具也是别具一格,多以日本传统的题材和风格为主,而且注重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和表达。
歌舞伎舞台上的舞蹈和表演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尤其是那些绚丽多彩的服饰和妆容,散发出强烈的异域风情。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作者:周焕灵来源:《中州学刊》2019年第08期摘要: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上演剧目和场次最多的外国戏剧作品。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选段到全本、由单一演出形式到多种演出形式的发展过程。
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沟通了中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中国话剧;演出;传播中图分类号:J824 ;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8-0162-0520世纪初期,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思想界获得空前的解放,各种外来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传播内容之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抨击旧文化、提倡新文化。
“五四”时期是我国文学传统发生“突变”,开始全面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期。
因为莎士比亚作品中包含着文艺复兴时期最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剧中塑造的很多人物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加上戏剧的舞台表演特点,所以莎剧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中国舞台上演出剧目和场次最多的西方戏剧作品,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莎剧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背景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了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改良运动。
伴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戏曲改良运动勃然兴起。
梁启超、陈独秀等人力主革新传统旧戏,认为它们“内容陈腐、形式僵化”,无法反映社会现实。
在他们的倡导下,戏曲改良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
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

三、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比较首先我们来讲第一个问题,有些评论者认为“莎剧是西方的戏曲”,这意味着莎剧和中国戏曲非常接近,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写人性。
中国戏曲是西方的莎剧,这两次莎剧节都有这样的议论,我是同意的。
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与我国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戏曲,有相同之处。
比如我们提到的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他们出现在同一时期即16世纪到17世纪,莎士比亚是1564—1616,汤显祖是1550—1616,他们是同时去世的。
虽然他们地分东西,都在作品形式与表现方法上有相同之处,在趣味上也有异处可循。
譬如,《牡丹亭》写意多于写实,属于“四梦之一”,是浪漫主义为主。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实多于写意,两者虽然重点不同,但都有写意的地方,都是表现曲折离奇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都含有死去活来的传奇情节。
两者的结局蕴含着美学理想,也有同和不同的地方,从美学高度来看主要相似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假定型的戏剧美学观,二是开放型的舞台美学观。
中国的戏曲文学和伊丽莎白的莎剧都是戏曲假定性舞台美学观营养而开放的奇异花朵,决定了它们舞台时空观的绝对自由,决定了它们在构思和布景上的写意风格,决定了它们在表演上的象征性特点。
两者都没有“第四堵墙”,自我表白,自报家门。
汤显祖1599年在信中说:“凡是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都到的时候,颇有意象。
”所以《牡丹亭》写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实际上是有理论支撑的。
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里说:“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就是说要使人物多变,沟通时间,制造幻想,台上台下,神情交融,这是汤显祖的观点。
而莎士比亚在剧本中说道“舞台上想出现几个士兵,就象征着成千上万的士兵”。
从两位的观点来讲,可以看出身分东西但意见是一致的。
我们古典戏曲和莎剧都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只是某些时候侧重不一样,有时浪漫主义为主,有时现实主义为主。
那么作为“开放型”的舞台戏剧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暴风雨》等都有这个特点,和“封锁型”是不一样的。
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与传播跨文化交流的影响研究

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与传播跨文化交流的影响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戏剧之王”。
他的作品不仅仅在英国和英语世界中广为流传,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与传播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旨在揭示这一过程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以及当代戏剧翻译传播的启示。
一、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与传播莎士比亚戏剧最早产生于16世纪英国,包括许多经典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这些作品在当时备受观众喜爱,但真正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是在18世纪的英国殖民扩张时期。
随着英国的殖民地的扩大,莎士比亚戏剧开始进入各个角落,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
在翻译方面,莎士比亚戏剧最早通过文学翻译进入其他语言的文化圈,最著名的例子是近代中国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
从《李尔王》到《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
译者在处理词汇和句式时必须权衡保留原著的美感和意境与传达作品内涵的需求。
这一过程涉及到语言、文化和戏剧形式等多个方面的考量,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学与戏剧素养。
二、莎士比亚戏剧跨文化交流的影响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与传播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交流。
通过翻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了解和欣赏到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之美。
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打破壁垒,增进世界各地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其次,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和传播也对当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作品融入了丰富的人性和情感描写,以及深刻的思想哲学,这些元素在世界各国的戏剧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创作者受到莎士比亚的启发,将其作品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为当代戏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三、当代戏剧翻译传播的启示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和传播给当代戏剧翻译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翻译者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目标语言文化的了解。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一个世纪

的中国剧作家,还因为它是中国舞台上莎剧演出的最初 评论派” 的论战中就指出 : “在我 们 所 深 恶 痛 疾 的 日
现代传播 2013 年第 1 期 ( 总第 198 期)
127
随笔·札记 吴 辉: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一个世纪
本,……莎士比亚、哥德都有全集; 托尔斯泰的有三种, 分析和解读莎剧,而缺少对文本本身、艺术本体和人性
洋为中用。” 以莎士比亚为例,从异域他乡到中国本土、 制度,更要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否定封建思想和封建意
从几百年前的过去到 21 世纪的今天、从一种文化到另一 识,并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莎剧恰
种文化、从一种艺术形式到另一种艺术形式,期间历经 恰以生动的人物和深刻的哲理展现出西方从封建社会向资
一、莎士比亚: 反帝、反封建的武器
作为思想启蒙的一种形式,文明戏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舞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对于西方文化始终表现出一种 台上十分活跃。莎剧中的人文主义理想似乎比中国传统文
十分纠结的矛盾态度。有时严厉地抵制,有时又狂热地 学和戏曲中的封建思想更有吸引力、更受观众欢迎。原因
崇拜。毛泽东曾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 : “古为今用, 在于,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不仅要推翻封建社会
莎剧改写的 《莎士比亚故事集》,名为 《英国诗人吟边 强的政治和文化功利的色彩。
燕语》,并给 书 中 的 每 篇 故 事 都 取 了 一 个 古 雅 的 传 奇 式
题目,如 《肉券》 ( 《威尼斯商人》) 、《铸情》 ( 《罗密欧
二、莎士比亚: 抗日战争中的爱国义举
与朱丽叶》) 、《蛊征》 ( 《麦克白》) 和 《鬼诏》 ( 《哈姆
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有二种。”④ 而当时的中国竟还没有一 本质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例如,把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的共通之处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的共通之处概述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都是各自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
尽管它们发展于不同的地区、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但令人惊讶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共通之处。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在叙事结构、舞台表现、角色塑造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叙事结构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都采用了混合的叙事结构。
其中包括多条情节线索,并通过交错切换来展示不同角色和情节的发展。
这种复杂而有层次感的叙事形式在两种戏剧形式中都得到了充分运用。
舞台表现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都非常注重舞台表现,尤其是对舞台美学的追求。
两者都使用了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以及特效效果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
此外,两种戏剧形式也都重视角色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演,以传达情感和展示角色性格的变化。
角色塑造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中的角色塑造都非常细致入微。
两者都注重在戏剧中刻画出各种不同性格、社会地位和背景的人物。
通过对话、行为和思想上的揭露,角色在两种戏剧形式中都显得鲜活丰满。
题材选择尽管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的题材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但它们对一些共同的主题感兴趣。
例如,家庭伦理、权力斗争、爱情悲剧等在两种戏剧形式中被广泛探讨并成为热门话题。
影响与交流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交流。
虽然这两个文化发展于遥远而不同的时空,但有证据表明16世纪英国演员可能接触过中国戏曲,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在当代演员和学者的努力下,现代舞台上也有了莎士比亚与中国戏曲融合的尝试。
总结尽管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发展于不同地区、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但它们在叙事结构、舞台表现、角色塑造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这种共通可能是因为不同文化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普遍关注,并通过戏剧形式来展示和探索这些主题。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进一步证明了戏剧作为全球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三个女巫(三个预言)
麦克白夫人以什么方式成功?
①以爱情来挤兑麦克白
②用一个军人的懦弱来激将麦克白
麦克白为什么走向罪恶之路?
①三个女巫的预言②第一个预言的实现③妻子的赞成和蛊惑④自己的野心
三、考试题型
1)简答类
①描述剧情、概况②列举作品年代③分析不同创作时期④就某一个作品做个人看法
2)对比类
从各角度比较中西戏剧(600字内)
【课程笔记】
莎士比亚Shakespeare(1564—1616)
①1590—1600历史喜剧时期(莎士比亚创作早期,又称历史剧喜剧时期)
历史剧:《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1597—1598、《亨利五世》1599等9部
②复仇者的性质不同
○《麦克白》命中注定的复仇者,唯一能杀了麦克白的麦克德夫,有宿命论的味道。
○《赵氏孤儿》是不知详情认贼作父的赵武,并非命中注定,实为中国人笃信的:“天理昭彰”。
野心家覆灭的原因
○《麦克白》是神迹,“有问题的预言”——三个高位,两个“成功的保证”
○——导致其夺位,杀戮,自满
○《赵氏孤儿》是人为,赵庄姬,公孙,程婴,韩厥的共同努力,加之屠岸贾的一时轻信——共同导致了复仇的成功和野心家的覆灭
复杂的人物关系:爱慕(③—④、④—②、②—③、①—④、③—②)
倾慕(⑤—①)
错认(④—①、⑤—②)
细节要素:①女扮男装②错爱③乔装改扮的风险因素的决斗④连环错(错中错)⑤大团圆的结局
女扮男装情节在中国文化中的应用:
①《孟丽君》《再生缘》“南端北梦”陈端生②《梁祝》③《女驸马》
三部女扮男装作品的意义:
⑤也都有人为复仇而隐忍,等待最后一击(《麦克白》中的麦克德夫;《赵氏孤儿》中的程婴)
⑥作者以野心家的死亡结束全戏(《麦克白》:麦克白之死;《赵氏孤儿》:屠岸贾之死)
——标志着复仇成功
异:①野心家实现野心时的地位不同、目的不同
○《麦克白》原为将军,在女巫预言中,步步高升,杀人为了最高地位。
○《赵氏孤儿》屠岸贾早已掌权,杀人为私怨,也为巩固政权。
③考迪利亚强烈的抗争精神
比较《李尔王》和《窦娥冤》的异同
同:
①女人的悲剧
窦娥:被父典押成为童养媳,成亲未久就失去丈夫,婆婆未经许可就许婚,被无赖汉张驴儿逼婚,维护婆婆被县官冤杀。
考迪利亚:被糊涂的父亲误会和驱逐,被非正义的埃德蒙俘虏,被毒杀。
②父亲的悲剧
李尔王的悲剧(昏聩导致的悲剧):因为相信二女的甜言蜜语,驱逐孝顺的小女,失去王国,被二女虐待,被迫离开王国,沦为乞丐,小女为其征讨而被毒杀,痛苦死去。
○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撞阶而死
纪君祥创作的时代背景
○1、宋朝皇室姓赵,史载“涿郡人也”,正是赵武后裔。
○2、异族侵略者众:辽、金、元;先联金抗辽,后连元抗金,后被元灭。
○3、元统治极残暴:1214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中都(背景),所掳山东、河南、北直隶、陕西,童男女为奴者尽杀之,为数极众。
○杂剧《赵氏孤儿》背景取自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以战功起家的晋国贵族赵氏家族,权势和声望不断膨胀,心高气傲的将军屠岸贾一直遭赵氏的轻视和排挤,在国王的默许下将赵氏一家三百口诛杀。
前赴后继的舍生取义
○赵氏孤儿的母亲把孤儿托给民间医生程婴—自缢身死
○守门将军韩厥搜出孤儿,为保赵家血脉—拔剑自刎
○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逃出,竟然下令杀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献出自己的独子代替赵氏孤儿
【六大情感】
一、苦情
○饱受折磨的爱情
○有殉情情节
○悲剧的结尾(以死亡告终)
《奥菲利亚》中鲜花的象征意义
前景中的乌鸦花,看起来类似毛茛,象征着忘恩或幼稚。奥菲丽娅头顶的垂柳象征着被弃的爱。环绕柳枝的荨麻表现了痛苦。她右手附近漂浮的雏菊表现清白。漂浮在她脸颊、衣裙旁的粉红玫瑰,以及生长在河岸上的白色的野玫瑰叫人联想到他哥哥叫她“五月的玫瑰”。它们也包含了许多象征意义,例如年轻、爱情和美丽。窒息、死亡和衰落。紫罗兰花环围着奥菲丽娅的脖颈,”紫罗兰象征忠诚,也象征纯洁和英年早逝。还有一些花是米莱斯在现场加进去的。绣线菊也许表现了她的死毫无益处。浅蓝的勿忘我生长在河边,表达着与它名字相同的意义。三色紫罗兰(pansy)漂浮在衣裙的中间,它们象征了思考,而它们也意味着无益的爱(pansy源自法语penses)。三色紫罗兰一旁的雉眼表达了悲伤,鲜红的罂粟带着黑色的种子表现了长眠和死亡。
③1608—1611传奇时期
《暴风雨》1611(“用诗歌写的遗嘱”)、《辛白村》、《冬天的故事》等3部剧和历史剧《亨利人世》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1601
《奥瑟罗》1604
《李尔王》1606
《麦克白》1606 Macbeth(“不能提的一部戏”)
【列举中国特色爱情故事】
《梁祝》、《西厢记》(“天下夺魁”)、《红楼梦》、《天仙配》、《七夕》、《牡丹亭》(令《西厢记》减价)、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
传奇剧本、两卷、五十五出、明代南曲代表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
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异同
同:①一见钟情②殉情情节③世难容
异:①结局:罗密欧与朱丽叶殉情,柳梦梅与杜丽娘的一成婚
②两国爱情文化不同③父母方态度不同
○赵氏寥落主因:赵庄姬与赵婴通奸(公元前587)
○赵同赵括逼走其弟赵婴(公元前586)
○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谋反(公元前583)
○赵氏族灭
史记中的《赵氏孤儿》
○晋灵公
○幸臣:屠岸贾
○赵盾死后,屠杀赵氏
○赵武复仇
○程婴死报主公(程婴身份为赵朔友人)
○——主题纯洁化
《赵氏孤儿》剧情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悲剧那种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同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抗争精神。
中国代表:《梁祝》——“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梁祝》、《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
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的异同
同:情节上:①父母反对②互相钟情③另有婚配③双双殉情
艺术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的成功运用
《罗》素材来自意大利民间《梁》素材来自中国民间
异:①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建的不同上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蝉(碧月)、杨贵妃(羞花)
莎士比亚——一生三十七个剧本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
《牡丹亭》
作者:汤显祖(公元1550—1616)[明]
浪漫主义“梦而死,死而生”
主人公:柳梦梅、杜丽娘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世称莎士比亚第五大悲剧,写于1607年)
特点:英雄美人传奇
爱情影响政治
安东尼的错误:
①战前:
②战中:
③战后:
董西厢
董解元
董西厢大团圆结局?
○将悲剧的内在原因外化了,将一个基于人性弱点的责任推给了社会
王西厢:天下夺魁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上)
○明末清初评论家金圣叹:
①对于女子不得读书,男女不得自由婚配
②对于女子不能参加科举
③对于女子在男权社会的弱势地位
——进行反抗
历史上智勇超人的女性:
冯婉贞、战争
《驯悍记》(1564—1616)
两性关系:爱情和金钱的价值等主题
【超自然因素】
④无法挽回的结局
考迪利亚:被毒杀
窦娥:受冤死
异:
①结局不同
窦娥:被冤死考迪利亚:被毒杀
②死亡时机
窦娥:死于剧中,其死亡形成全剧最高潮
考迪利亚:死于剧末
③悲剧形成原因
父亲不负责任,婆婆糊涂,县官草菅人命被杀。
④结束
窦娥:沉冤得雪(洗冤角度来说是幸福的结局,但无法改变即成的命运)
考迪利亚:来不及阻止的死亡
【考试范围】
一、作品
《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罗密欧与朱丽叶》、《裘里斯卡塞》、《威尼斯商人》、《驯悍记》、《第十二夜》、
《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赵氏孤儿》、《女驸马》、《孟丽君》、
二、作品比较
《麦克白》与《赵氏孤儿》、《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李尔王》与《窦娥冤》
情节改造的目的
○刺盾——为情节紧凑
○杀全国小儿——突出屠之恶和加重程婴献婴的必要性
○程婴献亲子——英雄主义
○程获封赏——好人须得好报
《赵氏孤儿》与《麦克白》作品的异同
同:①都有复仇情节(麦克德夫、赵武(程勃))
②都有一个野心家(麦克白、屠岸贾)
③都有人为此不惜牺牲了生命(班克、公孙杵臼)
④而他们的牺牲同时也是未来复仇的重要线索(《麦克白》中的班克牺牲自己,令其子弗雷德逃走,后成为詹姆士一世之祖;《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与程婴相约“死生任务”,成为完成最后一击的必要手段。)
五、亲情《李尔王》VS《窦娥冤》(四大悲剧之首)
四大悲剧:《窦娥冤》、《长生殿》、《赵氏孤儿》、《桃花扇》
描述《李尔王》故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了解《窦娥冤》
①窦娥的不幸命运
②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喊冤被斩之间形成的对比
③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
《李尔王》中最令人痛心的部分
①考迪利亚的不幸命运
②考迪利亚的美好品质和她被毒杀的悲惨结局形成对比
②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则侧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