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陈太丘与友期行》

3.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 的“方正”?(方正,指人行为、 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
①陈太丘的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 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元方据理抗辩, 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 ②他懂得“信”、“礼”的重要,他的辩 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③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父亲和 自己的尊严
拓展延伸
在人际交往中,课文给我们一个 什么启示?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尊 重他人。 ——我们要学会有礼有节地应对他人。
达标检测
做单元检测卷子二 7----10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
3.《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 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 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1.文中主要有几位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 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元方:聪明机智、正直明理,维护家 人的尊严。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陈太丘与友期行
四初陇海路校区 彭清鲜
陈太丘与友期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3.从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继承中华传统美 德,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宽容的人。
复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世说新语》是古代的一部( 志人小说 )集,主 要记载了( 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 是( )(年代)文学家( 刘义庆 )组织编 南朝宋 写的。 2.解词: 内集 儿女 文义 俄而 骤 何所似 差可拟 未若 因风
2.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元方不失礼: 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 ;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 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 ,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元方失礼: 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 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 ,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精品)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整理

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篇。
二、给加点字注音:舍.去(shě)尊君在不.(fǒu)非人哉.(zāi)三、句读停顿:(每句停两处)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君/与家君/期日中③元方/入门/不顾四、重点字词翻译:1.与友期.行(期:约定。
)2.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舍:舍弃。
去:离开。
)4.去后乃.至(乃:才。
)5.门外戏.(戏:嬉戏,游戏,玩耍。
)6.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7.相.委.而去(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8.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9.则.是无信.(则:就。
信:讲信用,守信用。
)10.下车引.之(引:拉,牵拉。
)1.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五、字词分类归纳:(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二)一词多义:1.之:①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②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2.而:①俄而.雪骤(与时间词连用,不译)②相委而.去(连词,表修饰)(三)古今异义:①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②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四)词类活用①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②友人惭.(意动用法。
惭:对……感到惭愧)六、重点句子翻译: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2.客问元方:“尊君在不?”译文: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真不是人哪!跟我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先离开了。
4.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陈太丘与友期行(学习讲义版)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①期行,期日中②。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③,去后乃至。
元方④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⑤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⑥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⑦之。
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①期行:约定时间相约同行。
期,约定时间。
②日中:中午③舍去:不顾而自行离开。
③元方: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有德行,以孝著称。
官至大鸿胪。
④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⑤委:抛弃,舍弃。
⑥引:拉【译文】陈寔与朋友约定时间一起外出,约好是在中午。
过了中午朋友还不来,陈寔便不顾他自己走了,走后朋友才来。
陈纪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陈纪:“令君在家吗?”陈纪回答道:“等了你好久不来,已经走了。
”友人就大怒道:“真不是人啊!与别人约定一起走的,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到了中午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别人儿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就是无礼。
”友人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他的手,陈纪却跑进大门不去管他。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小讲堂】一、常用辞-敬辞谦辞1.敬辞: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
君:君是对对方有礼貌的称呼,是“您”的意思。
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令:令尊、令郎、令堂、令爱。
凡是带有令字的,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比如令尊是对方的父亲;令堂是对方的母亲;令郎是指对方的儿子;令爱是对方的女儿。
2.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
家: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兄。
舍:舍弟、舍妹。
犬:犬子,谦称自己儿子。
美男作家潘安二、背景知识本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第1则 (P276-277)方正,主要记载言语、行动、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正直品质。
共计66篇。
【人物介绍】陈仲公名陈寔,字仲弓,颖川许县人。
东汉官员。
曾任职太丘长,故也称陈太丘。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复习笔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笔记一、文学常识:1、出处:《世说新语》。
2、作者:南朝宋,刘义庆,文学家。
3、《世说新语》: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代表作。
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
二、主要内容:1、中心:主要记叙陈元方对父亲朋友不礼貌的行为进行批评的故事,表现了元方明白事理及落落大方的处事态度。
2、层意:第一层:友过了约定时间才到,太丘已经离开。
第二层:友得知太丘已离开,便对着元方责骂其父。
第三层:元方据理驳斥友的“无信”“无礼”,友惭。
3、人物形象分析:太丘:汉朝陈寔(shì),曾做太丘长。
长,掌管。
元方的父亲。
“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看重承诺,守时。
友:太丘的朋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
”——知错能改。
元方:七岁孩子。
——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
“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理不饶人、年少气盛的性格特点。
三、字词积累及运用:1、关键实词:与:和、同。
期:约会、约定时间。
过:超过。
至:到。
舍:放弃、舍弃。
戏:嬉戏、玩耍。
委:放弃、抛弃。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2、关键虚词:乃:才。
便:于是、就。
则:就。
之:代词,代人,指元方。
3、特殊用法:通假字:不,通“否”。
例句:“尊君在不?”古今异义:去,离开。
例句:“去后乃至。
”4、翻译方法: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年——年龄;待——等待;信——信用;惭——惭愧;入——进入。
补充成分省略:(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逐字翻译,落实到每个实词:与人期行——和别人约定时间一起走。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一、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其他同上。
二、拼音与重点实词[期行]约定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期,约定的时间。
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哉(zāi)三、通假字:尊君在不:(fǒu)同否,表疑问四、用原文回答:(1)客人不守信约的句子是:期日中,日中不至。
(2)客人发怒的原因的句子是: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待君久不至,已去。
(3)写客人认错的句子是:下车引之。
五、问答题:1、层次结构: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交代事物的发生。
第二层(第二自然段)事件的发展,突出主要人物元方。
第三层(第三自然段)事件的结束,友人惭而元方“入门不顾”。
2、第一部分共有 1 道问答题:(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不再等候就走了,可以说陈太丘不守信用吗?为什么?不可以。
因为约好正午,过时间陈太丘就可以走了。
3、第二部分共有 7 道问答题:(1)文中交代“元方时年七岁”的目的是什么?(或用意是什么?)交代元方年龄幼小,为下文设下伏笔,从而突出其年幼机智、聪明、明礼、诚信。
(2)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3)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清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陈太丘1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2,期日中3。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4,去后乃5至。
元方6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7?”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8。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9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10之。
元方入门不顾11。
注释:1、〔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颖(yǐ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
曾任太丘长。
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2、〔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3、〔日中〕正午时分。
4、〔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5、〔乃〕才。
6、〔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7、〔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用在句末表疑问。
8、〔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9、〔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10、〔引〕拉,牵拉。
11、〔顾〕回头看。
阅读导引《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
一、重点字词句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用在句末表疑问。
2、词类活用元方时.年七岁:时,名词作状语,在当时。
友人惭.: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惭愧。
3、特殊句式:本文中运用了较多的省略句,请根据文意,将文中句子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二、请根据注释与重点字词句的内容,翻译文中句子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一、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其他同上。
二、拼音与重点实词[期行]约定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期,约定的时间。
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哉(zāi)三、通假字:尊君在不:(fǒu)同否,表疑问四、用原文回答:(1)客人不守信约的句子是:期日中,日中不至。
(2)客人发怒的原因的句子是: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待君久不至,已去。
(3)写客人认错的句子是:下车引之。
五、问答题:1、层次结构: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交代事物的发生。
第二层(第二自然段)事件的发展,突出主要人物元方。
第三层(第三自然段)事件的结束,友人惭而元方“入门不顾”。
2、第一部分共有 1 道问答题:(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不再等候就走了,可以说陈太丘不守信用吗为什么不可以。
因为约好正午,过时间陈太丘就可以走了。
3、第二部分共有 7 道问答题:(1)文中交代“元方时年七岁”的目的是什么(或用意是什么)交代元方年龄幼小,为下文设下伏笔,从而突出其年幼机智、聪明、明礼、诚信。
(2)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3)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原文陈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3),过中不至(4),太丘舍去(5),去后乃至(6)。
元方(7)时年七岁,门外戏(8)。
客问元方:“尊君(9)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10)!与人期行,相委而去(11)。
”元方曰:“君(12)与家君(13)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16);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7)。
” 友人惭,下车引(14)之,元方入门不顾(15)。
字词释义(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2)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4)过中不至: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5)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
去,离开。
(6)去后乃至: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至:到达(7)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1)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
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12)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13)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5)顾:回头看。
(16)无信:丧失信用,信:信用、诚信。
(17)无礼:违反礼节;没有礼貌,礼:礼节。
古今异义1、去古意:离开今意:到、往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4、期古意:约定今意:日期5、引古意:拉今意:引用通假字1、尊君在不。
“不”通“否”,读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1、“友人惭” 意动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重点字词解释
陈太与友期.(约定)行。
期日中
..(正午时分),过中不至.(到),太丘舍.(舍弃)去.(离开),
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同“否”句末语气词。
表询问)?”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语
气词,表示感叹)!与人期行,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就)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下车引.(拉,牵拉)之。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二、句子翻译
1. 陈太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2.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朋友却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3.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4.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5.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
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
6.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离开。
”
7.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不到,这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这是没有礼貌。
”
8.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从车上下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三、通假字。
尊君在不(同“否”)
四、词类活用
期日中(名词用作动词,约定)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五、古今异义词
期:古义:约定。
今义:预定的时日,日期。
委:古义:舍弃。
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引: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导。
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注意,照管。
六、文言句式
判断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点拨:“则是”是判断句的标志,这里是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判断。
省略句: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点拨:省略介词“于”,应为“(于)门外戏”。
2.待君久不至,已去。
点拨: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
七、精读品味。
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了什么?
明确: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说明他不但无信,而且无礼。
2.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
明确:陈元方的反驳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
“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这些都写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先言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的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3.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4.“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
明确:本题运用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
属于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5.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
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八、探究思考: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A.不失礼。
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词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从这一方面来看,文章批评的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讲究诚信,为人正派的品格,所以不失礼。
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于千里之外。
B.失礼。
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
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不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九、归纳主旨: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
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有礼貌。
班级姓名学号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重点字词解释
陈太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
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
..()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二、句子翻译
1. 陈太与友期行。
2.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4.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5.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
6.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7.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8.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