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船招商局 从官督商办到公司

合集下载

晚清洋务企业官督商办股份制析评——以轮船招商局为例

晚清洋务企业官督商办股份制析评——以轮船招商局为例
二从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的发展过程看政府主导是贯穿企业发展过程的主体格局只是在不同时期政府对企业的控制程度不同而体现为以商办为主或以官督为主但这种对企业控制程度的隐性变化却对企业效益产生着绝对影响
2009年 3月 第 28卷第 3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 tion
关键词 :轮船招商局 ;官督商办 ;股份 制 中图分类号 : K207 文献 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7836 ( 2009) 03 - 0109 - 02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兴办的第一家民用 工业企业 , 也是第一家大型股份制 公司 ,它舶 来西 方股份 制为己 所用 , 同时也将其打上 中国社 会的 烙印 ———官督 商办 。而官督 商 办股份制这一特殊经营 方式在 轮船招商 局的 实际 发展运 作 中也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 。

轮船招商局肇兴于西 方航运 公司对 中国 航运 的绝对 垄 断时代 。鸦片战争后的 20年 间 ,外资轮 运企 业垄 断了中 国 沿海及内河航运 。它们大多实力雄厚 ,拥 有先 进的经营 方式 和运输工具 ,并凭借两 次鸦 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享 有种 种特权 ,在对华航运贸 易中 通过垄断赚取巨额利润 ,使“中国 长江外海生意全 被洋 人轮 船夹 板占 尽 ”[1 ]2863 。中国 旧式 航 运业由此日益凋敝 ,“其福 、厦等处从前北省 各项 商船 进出口 者 ,每年计有 一千 余只 ,今 则减 去不 止一 半 ”[2 ]1271 。在外 资 轮运企业获得巨额利润对照下 ,中国传统的航运业却面 临绝 境 。面对两者的鲜明对比 ,发展 中国 近代航运业势在必行 。
收稿日期 : 2009 - 01 - 10 作者简介 :何媛媛 ( 1983 - ) ,女 ,黑龙江大庆人 , 2007级硕士研究生 。

64-谈谈洋务运动中的官督商办企业

64-谈谈洋务运动中的官督商办企业

谈谈洋务运动中的官督商办企业海安奥鹏学习中心:朱昌美 2008、6、17所谓官督商办,根据李鸿章在筹办第一个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时所作的说明,乃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商“自立条议”,也就是他后来所说的“商为承办”,“官为维持”。

“商为承办”,也就是企业的资本由商筹集;而“官为维持”,就是说必须在企业的经营上由官利用拥有的权势给予一定的方便。

商出资本,因而“自立条议”;官有权势,因而“总其大纲”。

拆穿了,一个要利用对方的资金,一个要利用对方的权势。

那么,官通过一些什么途径而能“总其大纲”,也就是掌握企业的控制权呢?第一条途径是用官款垫借。

企业由官款筹办(如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到用官款垫借,这是在资本筹集方面由完全官办到官督商办的一个过渡。

因此,官督商办企业虽然规定“商为承办”,但是在开办的时候,很多仍由官方垫借全部或一部分的开办费用。

如轮船招商局最初就从官方领借练饷20万串,作为“设局商本”,其后又屡借官款至190余万两;官款垫借还表现在有些企业,虽然由商款开办,但在经营过程中,不断需要官款接济。

如贵州青谿铁厂经营五年先后借拨公款19.2万两。

第二条途径则是洋务派官僚直接投资于这些企业。

由李鸿章奏办的轮船招商局,就有他的私人股份在内。

当招商局收买旗昌轮船公司时,盛宣怀就曾透露李鸿章有附股的意图。

官府垫款与官僚投资,对官之控制企业而言,方式不同,作用是一样。

第三条途径是:洋务派官僚利用国家的权力,对它所控制的企业,给以专利或营业特权以及减免税收、津贴、缓息等方面的优惠待遇,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在洋务派控制下的几个重要产业部门——航运、电报、纺织、煤铁等,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专利或营业特权方面的规定。

上海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的1882年,即从李鸿章那里获得专利十年的待遇,招商局和电报局的成立,也存在排他性的专利。

至于开平和官办的基隆等煤矿的开采,则不但不准另立公司.甚至连矿区原有的手工窑户也要受到封禁。

2024年高考历史冲刺阶段考前专项练习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4年高考历史冲刺阶段考前专项练习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4年高考历史冲刺阶段考前专项练习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单选题1.徐继畲认为西方并非“但知贸易,无他技能”,而是科学昌明、繁荣富强且自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国,西方不仅经济繁荣,且文教制度完备。

这表明他()A.要求全面接受西方文明B.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C.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D.初步摒弃传统华夷观念2.列宁在论及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时写道:“日本……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抢走了。

”这表明列强()A.在中国展开利益角逐态势B.开始觊觎中国边疆领土C.对外资本输出的强烈要求D.侵华政策逐渐趋于一致3.下表所示为某学者研究洋务军工企业时得出的四个分论点。

由此可推知,他的总论点最可能是,洋务企业()①这些企业所产生的船舰、枪炮、弹药,概由政府直接调拨给军队使用,不计产品价格,更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②生产经费全由国库按规定支付,企业本身没有从利润转化来的资金内部积累③其兴衰决定于政府拨款的多少,而非市场需求或企业的内部管理④从企业管理来讲,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大小官吏成群,他们分别掌握经营管理权。

有的工厂的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着军队中的管理制度A.注重引进西方技术B.没有市场发展前景C.属于封建官营企业D.受到列强百般排挤4.日本史学家入江昭指出,“八个签约国将为第九个签约国—中国—而合作,维护后者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坚持机会均等原则,为稳定日本的成长营造环境”。

以下对这次签约“合作”的解释,正确的是()A.列强在打败中国的基础上逼签此约B.中国借此机会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C.日本在“八个签约国”中受益最大D.“机会均等”成为列强侵华的共同原则5.下图是根据相关史实整理的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图。

据此可知()汉人(%)旗人(%)1860-1900年79.1 20.9武昌起义时70.8 29.2武昌起义后89.5 10.5A.民主思想对清廷决策产生影响B.时局发展冲击了清廷用人政策C.改革派执掌了清廷中枢机构D.清朝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6.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承运漕粮成为招商局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轮船招商局的管理制度议领导风格

从轮船招商局的管理制度议领导风格

从轮船招商局的管理制度议领导风格潘淑贞【摘要】As the collar rudder, leader' s style determines the fate and direction of the enterprise. Since The steamer business bureau has been established, leaders usually were changed because of profit pursuing. Firstly, businessman Tang Tingshu and Xu Run,managed the bureau, then Sheng Xuanhuai, official representative, was in charge of the bureau. Their different identity, different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leads to different idea of leadership. Their manage style were different, which also created different corporate style. This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fully reflects the game between the two forces and idea of “official” and “business”.%作为企业的领舵人,领导的风格决定了企业的命运与方向。

轮船招商局创办后由于利润的驱动而致领导人不断更迭,先是作为商人身份的唐廷枢、徐润任总办,后又由官方代表盛宣怀主管局内事务。

不同的领导人由于自身不同的身份,并且拥有不同的社会阅历及个体素质导致了不同的领导理念,对招商局的管理也采取不同的方式,从而也创造了不同的企业风格。

中国近代商父盛宣怀的成就介绍

中国近代商父盛宣怀的成就介绍

中国近代商父盛宣怀的成就介绍中国近代商父盛宣怀的成就介绍1:中国第一家轮船招商局1870年,盛宣怀入李鸿章幕僚,深得器重。

曾经做过武昌盐法道的盛宣怀之父盛康,注重经世致用。

深受父亲影响的盛宣怀,认为中国强盛,最迫切的是开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1872年,沿海和长江航运被英美两国航运公司垄断。

为了争夺中国在航运领域的权益,盛宣怀建议李鸿章创办中国轮船招商局。

获准后,他在起草《中国轮船招商章程》时,强调“商本商办〞的原那么。

1873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民用航运企业开始营运。

1876年,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打算退出中国内河航运业务。

在盛宣怀的游说下,轮船招商局从两江总督那里借到一笔款子,购下美国旗昌公司。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成功的中资企业并购外资企业案例。

1885年,盛宣怀成为中国轮船招商局的第一任督办。

从此,盛宣怀迈开实业救国、实业富国的大步。

中国近代商父盛宣怀的成就介绍2:中国第一家电报局19世纪70年代,英、美、法等国在中国建立了电报线,但对清政府“电线沉于海底,其线端不得牵引上岸〞的规定置假设罔闻,不仅设海底线,而且架设了岸线。

1880年,盛宣怀在任天津河间备道时,向李鸿章建议,国家自强大计,一是铁路,二是电报,当前电报最为重要,可在天津试办电报局。

盛宣怀拟写了一份《电报局招股章程》,提出了“通军报为第一,便商民为其次〞的观点。

这年,“中国电报总局〞在天津成立,由盛宣怀全权负责。

为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盛宣怀在天津办起了电报学堂。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国电报总局完成了津沪电报线路的架设。

这是中国民用电信事业的开端。

随后,他又主持了南至海南,北到黑龙江,西到新疆等地的几十条电报线路的建设。

中国近代商父盛宣怀的成就介绍3: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1875年,盛宣怀向李鸿章提议,由政府投资,设立机构,在湖北开采煤矿、铁矿。

湖北煤铁开采总局成立后,盛宣怀主持一系列开采业务。

1890年,张之洞主持的湖北汉阳铁厂亏损累累,准备卖给洋商经营。

从轮船招商局的诞生与初期发展看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招商局集团

从轮船招商局的诞生与初期发展看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招商局集团

主张筹设福州船厂的左宗棠的看法
• 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左宗棠在论及与英人的冲突时说:“陆 地之战,彼之所长皆我所长,有其过之,无弗及也。若纵横海上,彼 有轮船,我尚无之,形无与格,势无与禁,将若之何?”[1] • “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 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他进而归总拥有轮船一 事的好处为:“天下事始有所损者终必有益,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 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2] •


• •
外国轮船对中国木帆船造成强大压力
• 随着中国开埠通商,轮船往来贸易,各口原来的中国帆船压力骤增, 在轮船与木船的竞争中迅速败北。 • 1872—1881年,往来中国各口轮船从9711艘次,1881年增为18170 艘次;帆船则从7379艘次减为5017艘次。 • 长江在出现轮船以前,干支流上原有的大中型帆船全部约16,000只左 右,1860年开放长江,轮船通航后,不过数年光景,“数千艘帆船 便被逐入支流”。 [1] • 在此过程中,不少过去以帆船为业“家道殷实者,无不相继歇业,顿 成赤贫”。“其中有许多人为了吃饭而不得不加入叛军”, [2] 形成 社会问题。 •

• • [1] 、“议复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海防档》甲, 购买船炮(一),台湾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1957年版第20页。(以下简称《海防档》) [2]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卷三,“上曾相”(同治二年三月十七日)。 [3]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卷三,“上曾相”(同治二年四月初四日)。
• [1] 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页。 [2]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第1309、1307页。

轮船招商局是什么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轮船招商局简介

轮船招商局是什么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轮船招商局简介

轮船招商局是什么样的背景下成立的轮船招商局简

本文导读:
基本概述
轮船招商局,总局设在上海,自1872年创立,到1949年终结,77年间轮船招商局产权变化纷繁芜杂,是自强运动中开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其官督商办,打破了晚清洋务企业纯粹官办的格局,首采股份制,也多为后世称道。

在国内各大港口和日本的长崎、横滨、神户、新加坡等处设立分局,从事客运和漕运等项运输业务,为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1872年7 月李鸿章改轮船招商公司为轮船招商局,招商局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处,资本共计420余万两,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企业之一。

成立背景
1867年在总理衙门和曾国藩的来往信件中,已到通商口岸有不少商人购买或租雇洋船而又寄名在洋商名下。

这种现象使清政府不得不开放购买或租雇洋船的禁令。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商人提出由中国人自组新式轮船企业。

清政府其实相当担心中国航运业会完全落入外国公司手中,以致漕粮输
受制于人。

因此总理衙门对当时容闳建议按西方公司章程,去筹组新式轮船企业,有相当大的戒心。

总理衙门对建议批示的条件是,轮船必须为华人所有。

这事一再延迟,直到李鸿章改以官督商办方式才能成事。

李鸿章《论试办轮船招商》中说:“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结果是当时拥有政治实权的李鸿章得皇帝的许可,于1872年成立轮船招商局。

唐廷枢与轮船招商局

唐廷枢与轮船招商局

唐廷枢与轮船招商局1873年6月,英商怡和洋行总买办唐廷枢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札委总办设立刚半年的轮船招商局。

这不论对于唐廷枢个人,还是对于轮船招商局,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对于唐廷枢来说,这是他一生的重大转折点,他从此告别了10年买办生涯,投身于中国自己的近代化活动;对于轮船招商局说来,它开始了在这个新式企业家主持下官督商办的以商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史的研究中,唐廷枢在轮船招商局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洋行买办与封建官僚结合以及买办资本向民族资本转化的生动典型,同时也反映了早期民间私人资本与封建势力联结与对立的复杂关系。

一轮船招商局的设立,是由于传统沙船业的衰落,造成南漕北运的困难;官办造船工业经费短绌,所造轮船需要招商租赁,也对招商局起了催生作用。

而存在于这两个直接动因的背后,则是西方资本的入侵,垄断了中国江海轮船航运,轮船招商局是作为西方轮船公司的对立物而出现于中国航运业。

唐廷枢为什么脱离怡和洋行而入轮船招商局,至今未见到他的直接自白,只有郑观应致张振勋的一封信中谈道“轮船招商局原委起自何人”时,透露了此中消息:观应前闻唐君景星云,伊昔年由沪返港,其船避风,船主限给每客水一铁壳,约重一磅,日中解渴洗面均在内。

唯船中有羊百余头,则满桶水任其饮,待人不如羊,殊为可恨。

于是在港集股银十万元,先租两船往来港沪。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28页。

招商局设立伊始,唐廷枢适在上海倡议租购轮船往来沪粤,他便因此受到盛宣怀推荐入局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82页。

对种族歧视的义愤与对外国轮船侵害中国主权的关切,显然是他参加招商局的一个主要原因。

他在入局不久与徐润共同拟定的一份《预算节略》中指出:“自置轮船揽运货物,以收利权,此正富国便商之要务也。

”“唯盼各帮联络,共襄大局,使各口转运之利尽归中土,岂不美哉!” 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航政编》第1册,1935年版,第147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轮船招商局从官督商办到公司评论邮件纠错2014年02月10日09:27 来源:中国新时代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公司”,可实际上直到1904年《大清公司律》正式颁布之后数年,轮船招商局都迟迟没有作为一家公司正式注册,也没有一个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来负责公司管理。

在其创建37年之后和《大清公司律》颁布5年之后的1909年,轮船招商局才作为公司正式注册,并第一次组建了一个由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

完全由董事会来实际管理公司,则更要晚到大清覆亡之后才得以实现| 文·仲继银国家、商业与公司现代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政教分离、政商分离,直至政社分离。

政商分离给予了现代公司这种居于传统的政府和私人家庭、家族及宗族之间的组织以成长空间。

美国在十九世纪中期之前,一些州政府也曾普遍介入商业活动,创办银行,投资公路、桥梁、运河和铁路,以及试办公私合营企业等,但是效率低下和失败很快使美国政府认识到,不该介入应属私人的商业领域。

日本在明治维新初期,政府投资兴建了一些示范工厂,但也很快就出售给了私人,这使日本公司在十九世纪最后的一二十年里得到快速成长。

中国传统几千年里,一直有着政府介入商业活动的传统。

经由太平天国起义而国力转弱的大清,为了应对西方“船坚炮利”的挑战,洋务运动中采用了“官督商办”体制兴办新式企业,以资“利用”民间资本。

但是一直只想“利用”,不愿放手,甚至一有机会就要“收归国有”。

如果不是要实行铁路国有化,大清政府的倒台可能还不会那么快。

中国人自己兴办的第一家“公司”轮船招商局,在经过了从1872年到1909年这三分之一世纪之久的“官督商办”之后,终于不再“官督”而“商办”——方始成立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而且在大清倒台之后才真正进入了“董事会全权管理”的真正公司状态,却最终还是在1933年被中华民国政府给国有化掉了。

与轮船招商局同期(只早了两年时间)并同样以三条轮船开始创业的岩崎弥太郎,则是借着日本政府的国有轮船公司私有化之力,从三菱轮船公司发展出了一个三菱工业帝国。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走上了官办工商业的极至,直到最后接近经济崩溃、无以为继而走上改革开放之路,重新开始利用外资并准许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但是至今,政府重度介入工商业,亦官亦商、官商缠绕不清的问题依旧存在。

官督商办的渊源与含义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按官督商办体制开办的大型企业有十几个,按开办时间排列,较为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1872年)、开平煤矿(1877年)、上海机器织布局(1878年)、中国电报总局(1881年)、漠河金矿(1887年)、汉阳铁厂(1896年)和大冶铁矿(1896年)等。

官督商办思想的直接来源是政府盐务垄断。

从1617年明万历皇帝废除了市场化的盐引制度,代之以政府直接授权给其挑选出来的大盐商同时向这些盐商索取报效的盐纲制度之后,就形成了一种政府与商人之间“授予特许专利权——索取报效”的合作模式。

在清盐务府的记录中,有大量官督商销、官运商销之类的字眼。

盐务名义上是由地区或省政府在中央户部管理的,但是实际控制权掌握在总督和地方官员手中。

晚清时期地方中央政府权势衰落、地方政权势力兴起,进一步促进了地方大员与大商人之间的庇护与合谋共生关系,形成了“官督商办”的制度环境。

这些制度特征与19世纪中后期在通商口岸出现买办阶层和新资本来源相结合,就衍生出了官督商办的洋务企业。

买办是官督商办企业的资本来源,也是其管理人员的来源。

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通常具有官衔——买来的或者由更高官员推荐而获得,同时又是最大的股东之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府投资工商业有统一的政策和明确的政府资金来源,并且政府还给予新式工业企业财政津贴。

中国洋务运动时期这些地方大员庇护下的官督商办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最先是靠李鸿章的个人资金及借用军费开办起来的。

没有规则明确的政府投资,又要依靠政府提供的专利权和免税优待等才有竞争力和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如轮船招商局享有运输漕粮的专利权,上海机器织布局享有机器织布和纱的10年专利权),这又为官僚的索取打开了方便之门。

由于没有任何工商法律,股东们不能依照法律反对苛捐杂税。

他们仅有的保护者是有权力的官僚,这些官僚因为在公司得到特殊利益而反对局外人的勒索。

对于官督商办企业的管理者们来说,与其留下财物给掠夺者,不如自己分享其利。

公司经常处于困难之中并向官方呼吁援助,其半官半商管理者们的私人财富却在不断增长。

轮船招商局的创建创建轮船招商局的最初想法来自容闳。

容闳在1867年应江苏巡抚丁日昌之邀所写改革建议中,提出了组建一个股份制轮船公司的设想。

公司不准洋人入股,是一个纯粹的华人公司,全部由华人自行管理和工作。

而且为了保证它的成功,政府以特许其从上海到天津运输指定比例漕粮的方式给予年度津贴。

但是,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响应,只是和总税务司赫德的劝说一起,促进了清政府出台规则,准许中国商人拥有和运用洋式船只。

在这个一切都要政府许可,没有许可你什么都不能做的国度,这是一个重要进步。

直接导致轮船招商局诞生的力量来自因率领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而崛起为晚清重要政治势力的李鸿章。

为了应对保守派官僚要停止福州船政局造船的压力,李鸿章提出“华商集资组建轮船公司,由一官派经理指导之,并授予漕运专利以保公司利润。

”在1872年12月23日给总理衙门关于建立中国轮船招商局的报告中,李鸿章明确提出了官督商办的基本概念:“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1872年8月,李鸿章指派浙江海运委员朱其昂和他的年轻幕僚盛宣怀为这个计划中的公司起草了章程。

朱其昂本身是个沙船主,出身商人家庭,没有科举功名,但捐有官衔。

其海运委员职务的职责是负责由浙江到天津的沙船运输漕粮事务。

该年10月,受李鸿章令,朱其昂带着他弟弟朱其诏到上海组建了“轮船招商官局”。

为了使公司能够运转,李鸿章拿出私人资金5万两,并以7%的利息将直隶练饷13.5万两借给公司。

1873年1月4日,轮船招商官局以在上海和天津的三艘轮船、仓库和码头,以及一项运输20万石漕粮的专利权,正式开始营业。

朱其昂试图说服胡雪岩带头入股,但是没有得到响应。

上海商人担心“官督”之下,商股权利无保。

到1873年4月,只筹集到了1万两的现款和10万两的认购承诺。

买办管理时期的轮船招商局严格说来,由于招募商股的不成功,由朱其昂任总办(或称督办)的轮船招商局还不是“官督商办”企业,而是如朱其昂为其所定的轮船招商官局这一名称所示,一个官办企业。

朱其昂的总办职务只任职到1873年6月,李鸿章找到买办出身的唐廷枢替代了朱其昂,出任总办。

朱其昂卸任总办职务后,仍留在轮船招商局负责漕运事务(直至1878年去世),可获得漕运总收入5%的佣金。

船队和码头等交给唐廷枢管理。

任命唐廷枢为总办的同时,将轮船招商局改组为官督商办,并从名称中去掉了“官”字。

1873年的改组,实际是轮船招商局作为股份制企业的真正组建,是时开始有唐廷枢、徐润(出任了会办,相当于总办的副手)等的大额买办资本进入。

重新修订的公司章程规定将股份较大者公举入局作为商董(商人董事,与官董——官派董事相对应),在主要港口协助商总经营业务。

每百股举一商董,于众董之中推一总董(或称商总)。

商董各管理一个设在各港口的分局,由总局给予任命证书。

这些分局的商董,可以自聘其职员。

各个分局除按月领取经费之外,从1879年起,每个分局可以留取其出口水脚收入的4%,和进口或转运水脚收入的1%。

这种制度下,负责各分局的商董——重要股东,实际成为了轮船招商局的佣金代理人,他们与轮船招商局总局之间类似于承包关系,分局自身则像是个家族企业。

盛宣怀入主盛宣怀虽从一开始就参与了轮船招商局的创建,但是直到1885年仍没有成为主角。

1873-1878年间,盛宣怀一直只担任会办。

1879年盛宣怀被委任为天津河间署理兵备道(这是他获得的第一个正式行政职位),暂时离开了轮船招商局。

1881年,盛宣怀在成为当年新成立的电报局督办的同时,开始大规模购买轮船招商局股票,为入主轮船招商局作准备。

1884年底时,唐廷枢和徐润因挪用公款事情败露而被解聘,李鸿章委任盛宣怀为轮船招商局督办。

由于还有天津河间署理兵备道及电报局督办等职务在身,并于1892年又升任了天津海关道,盛宣怀任职轮船招商局督办的1885-1902年间,在上海主管日常业务的是变换不定的会办。

这些会办也一律地拥有官衔,并且由李鸿章根据盛宣怀的推荐而任命,如同今日的国企高管要有行政级别,并由组织部门任命一样。

1885年盛宣怀出任轮船招商局督办后,制订了新章程,禁止大股东担任分局商董,除非他们是能力和财力都有保证的人。

盛宣怀还命令公司的官员和雇员,包括各分局的商董,都不准接受薪俸和红利之外的其他报酬,禁止为私人目的借用公司资金,而且在他们任职轮船招商局期间,不能接受别的雇佣。

但是效果有限,裙带关系形成了复杂的贪腐网络,“两套帐册”现象普遍。

尽管如此,盛宣怀任督办的1885-1902年间,是轮船招商局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的鼎盛时期。

管督民办洋务企业的并非中央政府,而一直是由直隶总督兼任的北洋大臣监管。

自创办以来,到1909年转归邮传部管辖为止,轮船招商局一直在北洋大臣的监管之下。

1902年盛宣怀因父亲去世回家守孝,袁世凯以其自己的亲信替代盛宣怀出任了轮船招商局督办。

盛宣怀再次夺回对轮船招商局的控制权,要到1907年了。

官督商办体制下的管理架构根据费维恺的研究结果(《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与官督商办企业》),总体来看,官督商办体制下轮船招商局的基本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级:最上层是监督层,就是官方保护人;第二层是公司的股东与管理部门,包括股东、官董和商董;第三层是业务部门,包括设在上海的总局和设在港口城市的若干分局。

上海的总局分为航运、财会和总务三个部门,这三个部门的负责人加上总局和分局的管理人员共同构成了商董(或称商总)。

大政方针性的事情掌控在公司的官董手中。

官董通常有3人,一名总办(或称督办)和2名会办。

在商董和会办之间时常会有兼职。

官董由李鸿章(后来的袁世凯和邮传部)直接任命,商董由官董推荐后被官方任命。

名义上拥有公司的股东,在1909年才正式成立的由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之前,并没有作为股东参与决策的正式通道。

最重要股东,如盛宣怀本身是作为督办发挥作用。

次要一些的股东,可能是某个分局的实际“承包人”(佣金代理人)。

也就是说,在股东和官董及商董之间是存在着交叉和重叠的。

1909年开始由董事会掌握一些重要的政策性事情的决策。

公司的监督层——官方保护人,从李鸿章到袁世凯,最后是邮传部。

在公司的保护人眼里,这种官督商办企业就是一个较小的官局,如同今日政府部门看待那些有着行政级别的国有企业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