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亚里士多德_自然_德性伦理学对德性伦理学复兴的启示

论亚里士多德_自然_德性伦理学对德性伦理学复兴的启示

【博士后暨博士生论坛】论亚里士多德“自然”德性伦理学对德性伦理学复兴的启示方德志* 〔摘要〕 亚氏德性伦理学是以“自然”为基础的,“自然”是本体用意与现象用意的内在统一,统一于“人生”之中。

在亚氏德性伦理学语境中,人的生命历程与呈明“自然”的德性之美是内在统一的过程。

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缺乏本体论承诺,致使德性伦理学复兴缺乏统一的解释力度。

这需要从亚氏“自然”德性伦理学中获得启示。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自然德性伦理学 复兴〔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0)05-0149-09 当代德性伦理学已正式被纳入现代规范伦理学“三杰”之列,但是德性伦理学的现状令人堪忧。

古典德性伦理学的“自然”精神遇到了基督教道德心理的内在抵触,致使德性伦理学复兴缺乏本体论承诺。

本文将通过对亚氏自然德性伦理学中“自然”含义的揭示,以“自然”本体作为统一性解释以期为德性伦理学的复兴指向提供几点启示。

一、对亚氏德性伦理学中“自然”之“基”的阐述亚氏德性伦理学是以“自然”为基础的(thenature-based)。

这里的“自然”既作本体范畴之用,也作现象范畴(自然有机体)之用①,两者统一于“人生”之中。

亚氏德性伦理学就是以本体“自然”为内在目的论承诺,为作为有机体的人的生命历程能够“合自然”地行动树立一种理想的学理标准。

下面我们将分别结合亚氏的原因学说和灵魂学说来作阐述。

1.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随着人的反思意识增强,人类把各种生命现象的本原都归因为“自然”,“自然”充当了生命现象及其意义的本体论承诺。

这集中体现于亚氏承继的原因学说之中。

严格地说,作为一门学问,西方古典德性伦理学是随着原因学说的发展成熟而产生的,逻辑上后于认识论。

在自然哲学产生之前,追问生命之动的本原的最早语言形式是神话,例如,海洋(的本原)是海神波塞冬,战争(的本原)是战神阿瑞斯,太阳(的本原)是阿波罗,等等。

德性是中道,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说的就一定对?

德性是中道,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说的就一定对?

德性是中道,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说的就一定对?许来日方长有几人来往德性就是中道,中道就是德性在对待人的情感或行动时,亚里士多德给出了一个很笼统的回答,即在应当的时间,对应当的事物、应当的人以应当的方式拥有情感,就是情感的中道。

但是,问题来了,谁来确定又根据什么来确定这个“应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这个有些艰深但却意义重大的话题。

如果说伦理德性或中道是一种“应当”,那么就意味着,德性或中道与选择活动相关,因为“应当”就意味着存在于面临多种可能性的选择处境之中。

所以,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解释说:“德性是选择活动的一种品质(习惯),它是依据我们而被测度的一种中间状态(中道),并且是由理性规定的,就如一个明智的人去做的规定。

中道就是在过度和不及两种过错之间的品质。

……中道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终端和极致,……既不存在过度的中道和不及的中道,也不存在中间的过度和不及。

(对于这些,中国的一些学者和哲学家是不赞同的,至少有疑问)亚里多德把伦理德性或中道看作在我们身上可被“测度”出来的一种“恰当姿态”,作为选择活动的一种品质,一旦我们获得中道,那么,我们就象随身携带着一种校准机制,在任何处境下,它都会把我们带入一种最恰当的姿态,让我们做出最合适的行为和情感态度,或者说,让我们选择最恰当的行为和情感态度,带进情感与行为的一种最恰当的状态,一种隶属伦理的终极状态,一种最终的、极致的完善状态。

但是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显然有个前提,需要在这里解释下。

他说的“理性”显然是一种“纯粹理性”,即拥有智慧、明智这些“理智德性”的理性。

所以,得以确定的结论是:成为有(伦理)德性的人是很难的,因为要在任何事物上切中中道是很难的。

这就如并非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圆的中心,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找到。

这在根本上意味着,伦理德性要以理智德性为前提。

因为我们要找到情感与行为的“恰当点”,需要拥有关于各种伦理德性(比如勇敢、节制等)的知识,也就是拥有关于“中道”的知识。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的 、 质 的 、 的 思 想 , 智方 面 的 向 善 思 维 , 想 自身 的 活 动 , 本 善 心 思 是 一 种 沉 思 性 的 生 活状 态 。同 时是 合 乎 中道 的心 灵 品 质 , 追 求 是 善 的 心 灵 品 质 , 智 慧 和 知 识 的 形 式 表 现 出 来 。 以 它 是 一 种对 以 所 思 想 加 以 思 想 , 我们 通 过 思 想 的 透 视 而 得 到 的 , 脱 离行 动 的 是 是 玄 思 、 思 、 活动 。 沉 的
德性 , 同时 也 见证 理 智德 性 。德 性 在 现 实 中也 起 着 重要 的作 用 。

切 活 动 的 目 的 , 物 都 是 向 善 的 , 着 个 好 , 个 目的 之 目的 . 万 求 那

切 活 动 所 共 向 的 目 的 ,就 是 我 们 所 说 的 最 高 的 善 ,最 大 的幸
情 、 动 的控 制 与 支 配 , 既 不 能 完 全 清 除 它 , 能 听 其 放 纵 它 。 行 , 不
而 是 舍 其 两 极 端 而 执 其 中 , 就 是 遵 循 “ 道 ” 德 就 是 这 一 种 也 中 美
适 中 , 度 和 不 足 是 恶 的特 征 而 适 中 则 是 美 德 的 特 征 , 之 , 过 总 美
的状 态 , 就 是 我 们 所 说 的理 智德 性 ; 实 生 活 中就 关 涉 到 我 们 这 现 个人 的感 情 和 行 为 ,具 有 理 性 的 个 体 以合 乎 必然 性 的 目的 去 实 现 一 个 个 具 体 的 善就 是 伦 理 德 性 ( 也就 是 我 们 所 称 的 美德 ) 。在
动 中 两 种 邪 恶 ( 为 过 度 , 一 为 不足 ) 间 的一 种 中道 , 度 和 一 另 之 过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伦理思想是其学说的核心内容。

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美德”,他认为美德是一种道德行为,人们应该以美德为准则。

在他看来,美德可以分为四种,即智慧、勇气、义务心和正义。

其中,智慧代表理性思考;勇气指的是面对困难时不畏惧;义务心则指履行职责的意识,而正义则要求人们有正确的对待他人的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只有在拥有这四种美德之后,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平衡,而这也是他的伦理思想的最终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是有效的,因为它基于一种基本的真理,即美德能够构建良好的道德环境。

它认为,坚持美德,就可以实现最高级别的道德行为,从而使人们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

美德不仅能够增强道德责任感,而且还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克服分歧,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

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另一个优点是,它认为,人类应该继续追求进步,以达到最高的道德水平。

他提出的美德理论,旨在引导人们通过改善自身思想和行为来实现自我完善。

他认为,美德是一种自我改变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概念,只有在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中,人们才能达到最高的道德水平,从而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是在探讨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从而发展出更高级的品质。

他认为,有两个要素必须兼顾:一是由内而外的自律,即必须严格地训练自己的欲望,以便把它们控制在规范的范围内;二是由外而内的法制,即必须建立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法律、道德和道义,来确保人们的行为更加合理、和谐。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将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保证人们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在伦理学中,德性问题始终是一个永恒话题。

毕达哥拉斯曾把德性归为数目的比例关系,苏格拉底明确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柏拉图则确立了著名的四德性说。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德性论,为后世的德性伦理奠定了基础,开辟了研究的新起点。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因而他的理论和思想必然的要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但与他人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只局限于柏拉图的观念,并没有被柏拉图的思想所禁锢,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扬弃和发展。

因为他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所以亚里士多德是更注重思辨的,更注重理性的。

故此,他把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转向了理智的现实主义,这在他的德性观上也有体现。

他把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但显然,在他的观念中,理智德性才是德性的本质德性,理性才是德性的根本,这便为后世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对于现世的我们仍有重大意义。

当今社会一系列道德问题事件的发生,无不在昭示着人们道德意识的普遍缺失。

亚里士多德对德性论的研究和分析,无疑是为我们正确认识德性知识,培养正确的道德意识树立了理论参照系。

他的德性理念影响人们伦理道德和幸福生活的理解,揭示了德性的理性实质。

加深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人们对当前道德问题的反思,使人们更多的去关注人的理性,理智的去思考和应对所产生的问题,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仅适度而且明智,从而达到最高的善,实现生活的幸福与完满。

二、德性:适度和理性的品质(一)德性正如奥斯特沃特所说,德性(arete)在所有希腊伦理学体系中都是最根本的概念。

其本义指任何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对人而言,“德性”就是使人之为人的本性。

在广泛意义上,亚里士多德也把德性的概念用于所有生命物及其实现活动中。

譬如,他说过马的德性,在于它善于奔跑,眼睛的德性,在于它的视力灵敏。

然而,德性运用于人中具有特定的意义。

从美德伦理学视角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

从美德伦理学视角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

从美德伦理学视角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有独特的内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就是理智德性中关注人类实践事务的能力,反映了美德拥有者处理情感的某种方式或态度。

拥有实践智慧的行为者不仅能够正确把握住其总体之善,而且在具体行动领域中,能够把握适度状态。

1 实践智慧的内涵及其来源实践智慧的希腊原文为phronüsis,根据Ross的英文译文practical wisdom译出。

也有人译为行动智慧或实用智慧。

Irwin 的英文译文为prudence,苗力田的中文译文为“明智”,还有人翻译为“精明”、“慎思”、“智能”等。

翻译的不同主要在于亚里士多德在使用“phronüsis”这个词的多样性,在不同层面上来使用它,它就有不同的意义,如表示人的理智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的审慎和明智等。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的论述中。

他将灵魂分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但是灵魂的这种区分是理念意义上的区分,并非是一种能观察到的具体事实,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的活动。

在亚里士多德的语境中,人的活动不仅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从根本上构成人存在的基本内容。

包括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和制作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功能就在于理性。

他又将理性部分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它们各自的德性就是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

理论智慧包含思辨知识和理性直观,它考察的是必然的、恒常不变的对象,不关注人的幸福问题。

实践智慧虽然也涉及普遍知识,但它更倾向于特殊的事物和具体的实践行为。

因此实践智慧不是那种纯粹工具性的理性。

实践智慧和哲学智慧不一样,哲学智慧可以是最精确的科学知识,也可以是非工具价值意义上的哲学思考。

它和聪明也不一样,聪明只是寻找实现目的的最佳手段的思考,但不管目的本身是否高尚。

实践智慧既考虑实现目的的手段如何,也考虑目的本身是否高尚。

理智德性——《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六卷研究

理智德性——《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六卷研究

理智德性------《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研究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六卷中对理智德性按理论和实践的标准分为两种理智德性。

通过五种理智德性异同对比的逻辑思路,具体阐述了这五种理智德性(科学、技术、理智、智慧、和明智)。

并且讲述了理智德性的作用以及获得理智德性的途径。

关键词第六卷五种理智德性作用途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不是肉体的德性,而是灵魂的德性。

阐述德性先从灵魂为出发点,讨论了灵魂的结构,灵魂分为理性与无理性两个部分,因此德性按此分为两类,一类是伦理上的德性,一类是理智上的德性。

所谓伦理德性是指人的非理性灵魂接受理性的指导和约束,与理性相融合而成的心灵状态,如温良、谦恭、慷慨等,这在其它卷中已讨论的很清楚;所谓理智德性是指纯粹理性灵魂自身功能的优秀,如科学、技术、明智、智慧、谅解等,这是亚里士多德在本卷中讨论的重点,理智德性是人的灵魂的理性部分的优秀、杰出的品质。

一、第六卷阐述理智德性的逻辑思路亚里士多德在第六卷对理智德性进行了详尽的阐发,具体结构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把理智上的德性分为;理智德性的理论部分和理智德性的实践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考察那具有不变本原的存在物,另一部分是考察具有可变本原的存在物。

”①前者是一种科学认识,后者则是对可变的事物进行推算或考虑。

接着讨论理性发挥功能的两大途径。

要理解理性何以存在并能发挥其优越功能,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人能够掌握一些普遍而抽象的几何知识和数学知识,并能自己进行推演和运算,这表明人是有理性能力的;二是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欲望有趋避,可以明白人们必然有一种进行肯定和否定(即进行判断)的理性。

”②也就是说,理性可以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中对欲望和情感起到指导作用。

使理性功能得到发挥的状态需要具有德性,即理智德性。

接着亚里士多德讨论了各种形式的理智德性,包括科学、技术、明智、智慧和理智。

摹仿、德性与行动:亚里士多德文学伦理思想重释

摹仿、德性与行动:亚里士多德文学伦理思想重释
依照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体系,悲剧和喜剧表现的都是 “行动中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行动有所选择,在激烈的 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的道德倾向,不同的人的性格通过善 与恶的行动而有了鲜明的差异,所以,剧作家描写的人物 “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坏,﹝ 或是跟一般人一 样﹞”[2]7。由此出发,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人物虽然不 是完人,但性格必须善良,不善良就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 之情。性格是潜在的,行动是现实的,人物性格必须通过 行动表现出来,特别是要从一些重要的行动中表现出来。
一、真善美的统一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传统社会具有高度整合的 特征,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文学艺术、科学与道德都以宗教 与形而上学世界观为根据,没有明显的分化,呈现为真善 美的统一。例如,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而神创 造了理念。他在《斐德若篇》中提出:“所谓神灵的就是美,智, 善以及一切类似的品质。”[1]121 正是从这种神和理念的真善 美统一的本体论出发,柏拉图主张诗归根结底来自于摹仿 理念的活动,属于代神说话,应该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因此, 柏拉图充分肯定“以给人教益为目标的”文章,认为这种 文章“其实就是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心灵里去,只有 这类文章才可以达到清晰完美,也才值得写,值得读”[1]174。
如前所述,具有道德德性的人,在情感与实践方面通 常是保持适度状态。然而,人性中常常存在低劣的成分, 心灵中各种情绪,如怜悯、恐惧、自信、愤怒、痛苦等, 常常处于过强或者过弱的状态。人性中低劣的成分,过强 或者过弱的情绪,只有让它们在适当的时机宣泄出去,才 能保持情感与实践适度状态,培养道德德性。而文艺的功 用就在于“净化”人的情绪,使它既不过强,也不过弱, 而是保持适度状态。在文艺鉴赏实践中,通过作品的反复 激发和疏导,这种适度的情绪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于是, 在以后的行为和情感中,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呈现为道德德 性。悲剧的“净化”作用就体现为过强的怜悯与恐惧得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把德性的概念用于所有生命物及其现实活动。

他认为“人的德性就是种使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指灵魂方面的优秀,而不是肉体方面的优秀,人的生活是依靠灵魂而不是其他的东西,所以“德性就在灵魂中”。

灵魂分为理性和非理性(欲望)两个部分,与之对应的德性也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两类。

其中,理智德性是思维,理智的活动通过思维来实现,如,理智、明智等;伦理德性则来自风俗,由习惯养成,如节制、慷慨等。

亚里士多德说,伦理德性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自然,它是在灵魂中生成的。

伦理德性是在人伦关系中形成的。

从亚里士多德要求公民都做城邦中善良的公民开始,这种关系就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形成的,它培养的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的规范意识,启发人们追求普遍的、“善”的品质。

伦理道德不是指某种知识,而是指要生成优良的品质,使人们行为正当。

“我们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若不然这种辛劳就全无益处了。

”意即,一个人不是先成为有德性的人再去做有德性的事,相反是通过做勇敢、正义等德性的事而成为德性的人。

伦理德性不仅在于行为具有某种性质,而且要出于某种心的状态。

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他要做的行为,并且自愿地、因其自身的原因、且出于一种确定的品质而选择它时,这个行为才是德性的。

理智德性是思考、反复思维的德性,是人的灵魂中的理性部分的优秀品质。

理智德性又分为理论理性的德性和实践理性的德性。

所谓理智德性,就是指理性的这两部分的优秀功能得到了发挥的状态和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在理智德性中居于最高地位,是人的最高等的德性,是对科学中的最初原理和普遍知识的把握,是对宇宙万物的真理性知识的探究;理智处理与人有关的事务,只追求人自身的好处或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与伦理德性是相互依赖而密不可的,他强调,理智必然是对人的德性,似乎是人的世界中的治理者。

人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要有理智为伦理行为提供德性原理。

理智并不要对于人自身来讲,所有的道德都是有理智的,没有理智,道德就不能生成,伦理德性仅仅是天然的品质,只有在理智道德起作用的情况。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的关系问题。

首先,把人当作偏重动物的人来看,伦理德性就是美德,其标准是中道,由实践智慧所规定;把人当作偏重理性动物的人来看,理智德性就是美德,其基础是明智,由理性智慧所决定。

其次,伦理道德只考虑具体环境中的事实,以个别事物为对象,是人们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故能帮助人们找到“合理原则”,使人的行为合乎中道;理性智慧则追求事实的原因和普遍的本质,它所确定的德性(美德)就是知德,即思辨,为求知而求知,为思考本身而思考。

最后,二者相得益彰。

没有理智就没有伦理道德(明智是理智德性的品质),因为没有理智就不存在主要的善;同样,除去伦理道德也就不存在理智,因为德性提出目的,理智提出到达目的的选择。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他立足于现实生活,分析人的道德性,其意在于把灵魂的非理性的部分也包括在道德完善的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