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道德选择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著作“尼禄传”中他提出的道德观,阐述了有关个人追求和幸福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成就合乎道德规范的生活,就必须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贵族,什么是卓越,什么是义务,以及什么是克服欲望的苦行。

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幸福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对物质上的具体表现,而是有关根植于心灵的感受,包括轻松和快乐。

他相信,真正的幸福可以依靠激励并激烈批评自己,获得智慧和把握住自己把握住自己内在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尊自信、与自然有调和的状态。

第二,亚里士多德认为贵族是一种义务,不仅要向外界展现自己的优越,还要有效地帮助别人,尤其是有困难的人。

他认为,贵族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只有当一个人明白贵族的重要性,明白自己的天赋,并且有能力去使用它,这样他才能真正拥有贵族的资格。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财富,技能,精神资源和时间都有效地分配和应用,他就有资格被称为一个贵族,而不是一个暴发户或奢靡的放纵者。

第三,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达到卓越,人们必须具有一种豁达的智慧,即知道如何克服欲望,让自己变得更加通情达理,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能够忍受痛苦而又能带来快乐。

他认为,这种豁达的智慧是有苦行磨练的,并非可以轻易获得的,而是需要通过对自私欲望的无情抑制,对所有与理性有关的事物的敬畏和朱砂,才能得到改变。

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成就合乎道德规范的生活,就必须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贵族,什么是卓越,什么是义务,以及什么是克服欲望的苦行。

他认为,贵族是一种义务,只有当一个人明白贵族的重要性,明白自己的天赋,并且有能力去使用它,这样他才能真正拥有贵族的资格。

进一步,他坚信,豁达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达到卓越,而这种智慧是有苦行磨练的,并非可以轻易获得的,必须对自私欲望的无情抑制,对所有与理性有关的事物的敬畏和敬畏才能得到改变。

论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

论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

论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有一个名为“善”的观念,认为“善”是最完美、最高尚的人类行动方式,而人们只有通过“善”,才能得到幸福。

在他看来,完全的善行,也就是把美德当作宗旨,以美德作为行动的最高指导,是世界上最可取的。

因此,他的观点是,人们应该做的就是以追求“善”为宗旨,把“善”当作人们传承的遗产,以及世界和平的基石。

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被认为是具有革命性的。

不仅是因为他说道,善”是人们最高尚的目标,而且他还指出,“善”不仅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真正的品质,一种真正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相信,一个真正做到“善”的人,不仅仅是一个表面上有道德,没有私心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内心真诚追求“善”的人,并付出行动的来证明自己的“善”。

因此,这种革命性的概念,被用来形容一种真正追求并实施“善”的精神,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善”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也指出,真正的善观念需要建立在道德和仁慈的基础上。

他把道德和仁慈放在“善”之上,以为它是“善”的前提。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坚持道德和仁慈,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善”。

他还提出,无论对待别人还是自己,人们都应该遵守原则,以正义的态度处理各种事务,总之,我们都要“善”。

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他的“善”观念让人们更加重视仁慈和道德的意义,让人们更加看重“善”的精神,以“善”为行动准则,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人民服务,改善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推动世界得以和谐繁荣。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是一个革命性的、有力的概念,它强调了诚实、乐善好施、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人类根本价值,鼓励人们以善为宗旨,以其追求“善”的精神和行为影响世界,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2019-08-10【摘要】德性是亚⾥⼠多德伦理学的⼀个重要概念。

亚⽒认为德性是⼀种与实践和感情相联系,以快乐和痛苦作为其表征的品质;德性是过度与不及之间的⼀种适度,即中道。

亚⽒的德性思想是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对其进⾏重新解读,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关键词】亚⾥⼠多德;德性;道德教育德性的概念,正如奥斯特沃特指出的,在所有希腊伦理学体系中都是根本性的概念i,⽽在亚⾥⼠多德伦理学中它更是重中之重的概念。

亚⾥⼠多德对德性进⾏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思想,重新解读亚⽒的德性思想有利于解决当代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代道德教育存在着教育对象客体化,教育⽅法重理论灌输、忽视情感培育,忽视家庭教育在德性形成过程的作⽤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教育对象的德性养成及⼈格塑造,不利于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实现,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亟需从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论层⾯寻求破解之道。

本⽂通过对亚⾥⼠多德的德性思想及其蕴含的德性教育思想的论述,探讨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

⼀、亚⾥⼠多德的德性观德性的古希腊⽂是“arête”,在《利德尔―斯考特希腊⽂―英⽂词典》⾥的注释是:“善,任何类型的优秀。

尤其是男⼦⽓概的才能,刚毅、勇猛和英勇。

”ii对希腊⼈⽽⾔,德性是善和⾼尚的。

⽽且这⼀词在最初的古希腊⽤法中被⽤来指武⼠⾼贵的⾏为,例如在荷马史诗中,它的意义⼏乎等同于勇敢;后来也⽤来指卓越的公民在城邦⽣活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并逐渐⽤来指任何⼈、有⽣命的物体或器物所具有的优点。

亚⾥⼠多德秉承这⼀认识,将德性视为⼀种提供和保存善的功能。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多德依据对应的灵魂层次以及获得途径,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

理智德性对应灵魂的逻各斯(理性)部分,包括:智慧、明智、谅解等;道德德性对应灵魂的⾮逻各斯(⾮理性)部分,包括:勇敢、慷慨、节制、友爱等。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伦理思想是其学说的核心内容。

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美德”,他认为美德是一种道德行为,人们应该以美德为准则。

在他看来,美德可以分为四种,即智慧、勇气、义务心和正义。

其中,智慧代表理性思考;勇气指的是面对困难时不畏惧;义务心则指履行职责的意识,而正义则要求人们有正确的对待他人的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只有在拥有这四种美德之后,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平衡,而这也是他的伦理思想的最终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是有效的,因为它基于一种基本的真理,即美德能够构建良好的道德环境。

它认为,坚持美德,就可以实现最高级别的道德行为,从而使人们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

美德不仅能够增强道德责任感,而且还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克服分歧,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

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另一个优点是,它认为,人类应该继续追求进步,以达到最高的道德水平。

他提出的美德理论,旨在引导人们通过改善自身思想和行为来实现自我完善。

他认为,美德是一种自我改变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概念,只有在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中,人们才能达到最高的道德水平,从而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是在探讨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从而发展出更高级的品质。

他认为,有两个要素必须兼顾:一是由内而外的自律,即必须严格地训练自己的欲望,以便把它们控制在规范的范围内;二是由外而内的法制,即必须建立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法律、道德和道义,来确保人们的行为更加合理、和谐。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将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保证人们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德行思想及现实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行思想及现实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行思想及现实启示作者:孙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8期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德行思想既是一种伦理学理论,也是一种伦理学实践,亚里士多德强调德行源于人的理性,它要求道德与行动的统一。

德行指向终极的善,这终极的善不是异于人之外的超验准则,而是存在于人们追求德行的过程之中,善的目的与追求善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

亚里士多德的德行思想对当下的公民道德建设以及学生德育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德行;善;道德准则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207-02亚里士多德以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使伦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而其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关于德行的思想。

在此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或将德行融于神性之中,或将德行融于现世幸福中,而没能将德行作为独立的理论进行研究。

很明显,德行是指向作为人的道德生存层面的,而人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是作为理性人的独有特征,这样,由理性去关照德行而不是由经验乃至信仰去关照德行是由亚里士多德首开先河的。

一、德行的内涵德行,顾名思义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思,德性以及行动,德性是指向实践行动的德性,而行动是以德性为理论基础的行动,故而这里的“德”与“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亚里士多德曾这样来定义德行:“所谓德行就是使一个人好并使他的实现活动完成的好的品质。

”[1]对这一定义进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德行的本质是指向人的品质的,也是一个人的品质好坏的风向标。

德行的认定首先依赖于如何认定一种品质是否具有德行,这需要人的理智需要人的理性能力,这也就是如何认识德行为“真”的层面。

光是认识了何为德行的品质还是不够的,就像一个人光有成为有德行的人动机还不足以证明这个人是一个有德行的人,还要诉诸行动并且在行动中实现出来德行的品质。

所以德行除指向认识德行之“真”的知识层面最根本的指向则是使德行上升到“实现活动”的实践层面,这也意味着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实践哲学的性质。

论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
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勇气是一种品质:在《尼科马科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将勇敢定义为“与人的自然欲望相悖而被迫去行动”。

他将勇敢视为一种道德美德,因为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仍坚守战斗阵地不仅需要忍受痛苦、失去机会等压力和困扰,而且需要在内心中拒绝逃逸的想法。

对于身体的战争或生活中的困境,勇敢的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并克服困难。

2. 勇敢是深思熟虑后的冷静选择:在某些情况下,当面临危险时,人们可能会选择逃避而不是迎难而上。

但真正的勇敢并不是无畏的盲目冒险,而是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做出的明智决定。

对于这一点,亚里士体会到他的勇敢思想体系也强调了勇气的智慧内涵。

3. 与正义、自制等品质的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勇敢属于伦理道德范畴,它与其他诸如节制、公正、宽容等品质一起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基石。

同时,他也认为勇敢与自我控制和正义密切相关,一个有足够自制力的人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威胁。

4.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可能不会直接面对像战场上的
生死考验,但在职场竞争、人际关系等方面,我们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风险。

因此,培养和发扬勇敢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注重勇敢的本质及其实现方式,他主张勇敢不仅是直面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更是理智的思考和决策。

这种价值观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当代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论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说的主要意蕴

论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说的主要意蕴

论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说的主要意蕴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是古希腊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意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目的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目的或最终目标,而人类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

他认为幸福是人类最高的善,是所有行为的最终目的。

2. 美德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德在实现幸福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美德是一种习惯或性格特质,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美德包括智慧、勇气、公正、节制等,它们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3. 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主张在各种美德之间保持平衡和适度。

他认为,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而中庸之道是最佳的选择。

例如,勇气过度可能导致鲁莽,而勇气不足则可能导致怯懦。

4. 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行为需要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是指在具体情境中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它需要综合考虑道德原则、个人情况和环境等因素。

5. 友谊: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正的友谊是基于相互的善意和共同的价值观,它能够带给人们快乐和支持。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强调了幸福、美德、中庸之道、实践智慧和友谊等概念在伦理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西方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自我实现与道德行为

亚里士多德的自我实现与道德行为

亚里士多德的自我实现与道德行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他对于伦理学的研究和道德行为的理解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与道德行为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人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首先,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幸福的概念,他认为幸福是生活的最高目标。

然而,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幸福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快乐和享乐,而是一种全面的、健康的心灵状态。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通过实现人的优秀品质和潜能,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这种实现个体优秀品质与潜能的过程,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首要条件是道德行为。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基石,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

他主张道德行为应当符合理性和理性判断。

通过道德行为,个体能够根据理性来指导和判断自己的行为,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道德行为的核心是中庸之道。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中庸”的概念,强调适度和平衡。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当避免两个极端的偏离:过度和不足。

过度的行为即是过度追求自己的私利和享乐,不足的行为则是完全忽略个人的需要和追求。

只有通过实现中庸之道,个体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品质和潜能,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

他认为,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个体的幸福,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的行为应当符合公共利益,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只有通过道德行为,个体才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和谐的社会群体。

然而,亚里士多德也指出,在实现自我与道德行为的过程中,个体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冲突。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欲望往往会驱使个体追求私利和享乐,而忽视了真正的价值和道德。

他主张个体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自律,来抑制和调节欲望,以完成自我实现的目标。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的自我实现与道德行为是紧密相连的。

只有通过道德行为,个体才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品质和潜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亚里士多德道德选择
作者:楚恒体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5年第05期
摘要:通过对亚里士多德道德选择理论的探讨,论证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意愿选择通达德行以及道德选择对后世伦理学意志自由的影响,试图通过亚里士多德道德选择解答道德评价的根基。

关键词:选择;意愿;美德;自由意志
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127—02
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德性意味着选择,选择对于德性的获得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面临道德选择,选择是否出于意愿是行为动机的重要考量,也是评价善恶的重要标准。

研究亚里士多德选择理论有助于构建道德评价的根基,健全当代道德体系。

本文分别从道德选择的内涵、道德选择和意志自由、道德选择是通达美德的桥梁和道德选择的当代意义展开论述。

一、道德选择的内涵
1.选择与意愿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同感情和实践相关,德性通过实践养成,通过实践获得德性,通过活动养成品性。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怎样,他的品质也就怎样。

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实践活动的性质,我们是怎样的人取决于我们的实践活动的性质[1]。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通过实践获得德性,在实践过程中面临选择,选择有意愿和违反意愿两种情况。

什么是意愿?亚里士多德首先从违反意愿的行为进行论述,在违反意愿中包含自知和无知两种情况。

自知情况下违反意愿的行为是被迫的:一是行为者受他人胁迫去做违反意愿的事。

二是行为者惧怕更大的恶,分为可原谅行为和不可原谅行为。

可原谅行为是为拯救同伴放弃财物,为他人而放弃自己的财物,有利他主义精神,这种行为是光荣的,应受到赞扬。

不可原谅的行为是为自己的利益做更大的恶。

我们有时很难决定,究竟应当牺牲什么、选择什么,或者,究竟应当为获得某种东西而忍受什么。

但是更加不易的是坚持自己做的决定[1],因此,不屈从于强权才受到称赞。

为了更清晰地界定意愿,亚里士多德对“出于无知而做的行为”和“处于无知状态的行为”进行了区分。

出于无知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意愿的[1]。

对出于无知的行为廖申白认为:即由于对行为本身和环境无知识或不知情而做出的行为,所以出于无知而做的行为是无知者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不经心地或由于疏忽而做出的行为。

处于无知状态的行为,是一个有知识但没有实际地去运用知识的人的行为。

斯图尔特区分这两种行为,认为出于无知而做的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处于无知状态的行为是可以避免的。

行为者对于可以避免的行为应当负有责任。

如醉酒驾车,正常的人都知道喝酒不可以开车,开车不可以喝酒,但由于喝酒开车甚至酿成惨剧,醉酒者明知
喝酒开车不对却做了这样的行为。

这种无知状态酿成的悲剧本可以避免,行为者应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承担相应的后果。

亚里士多德认为选择出于意愿,但意愿比选择更广泛,儿童和低等动物能够出于意愿行动但不能选择。

2.选择不是什么
为进一步界定选择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从选择不是什么进行论证。

亚里士多德从选择不是欲望怒气、不是希望和不是意见三个方面论述选择包含逻各斯和思想,是先于别的而选取某一事物。

选择不是欲望。

亚里士多德认为非理性的动物有欲望和情绪,但没有理性,不能选择。

选择是一种理性的深思而做出的行为,不像欲望那样追求愉悦或痛苦的事。

选择不是希望。

亚里士多德认为选择的对象是现实可能发生的事,而希望的对象可以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如可以希望长生不老,但不能选择长生不老。

希望更多的是一种期待,选择更多的是一种手段。

每个人都希望健康,但不能选择健康,只有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健康。

选择不是意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意见有真和假、没有善和恶的区别,而选择的区别主要是善和恶。

我们要成为某种品质的人是对善和恶的选择,而不是对善和恶的意见。

这里更能体现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论,德性与实践息息相关。

选择是出于意愿的行为,但并非所有出于意愿的行为都是选择。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选择包含优先的考虑的意愿行为?其实,选择包含了逻各斯的思想,它的意思就是先于别的而选取某一事物[1] 。

选择不像知识与意见一样只包含逻各斯与理智,还包含着预先的考虑,也就是包含了优先的考虑的意愿行为。

3.选择与考虑
选择除了必须是出于意愿的,还必须是经过预先考虑的。

在论述考虑这一章中亚里士多德对考虑的题材进行了规定:考虑是有理智的人所做的事情,这也为行为者界定范围;我们所考虑和决定的只是我们能力以内的事情;我们所考虑的不是目的,而是朝向目的的实现的东西。

选择也就是对预先考虑的一种期望,我们对目的充满希望,考虑去做能使我们达到目的的事情。

具体手段是实现目的的方法和途径,方法与途径的多样性为选择提供了产生的可能和现实性[2] 。

二、道德选择和自由意志
人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人是有意愿的。

希望是对于目的的,实现目的的手段是考虑和选择的题材,与手段有关的行为就是根据选择而确定的,就是出于意愿的[1]。

道德选择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是根据个人的意愿、缜密的考虑通过选择这个手段在实践理性中运用。

选择是个人的意愿,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做与不做都在于我们自己,因此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个人行为在道德行为判断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也就是意志自由和行为责任的关系问题。

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善良意志无比高贵,所以自身就应该受到高度赞赏。

责任就是善良意志的体现,虽然其中夹杂着一些主观限制和障碍,但远不能把它掩盖起来,通过对比反而更加显赫,发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康德认为:判断行为是否道德,根据就是它是否出于善良意志所决定的行为准则。

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实现行为的意图,而取决于该行为的原则。

因此,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取决于行为对象的实现,而仅仅取决于对行为规则的敬重,与任何欲望对象无关[3] 。

对于意志自由,包尔生认为:这种按照人的生活的观念来调整和决定生命的各个特殊的能力,正是我们所说的意志自由。

而且,根据所有人的通常用法,意志自由意味着依靠理性和良知,根据目标和法则,独立于感官冲动和爱好,而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能力;意志自由意味着人拥有这样一种能力,实际上正是这种能力构成人的本质,没有人怀疑过这一点[4]。

亚里士多德道德选择思想对意志自由思想影响深远,我们遇到行为责任纷争之时不妨回头看看亚里士多德。

三、道德选择是通达美德的桥梁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意味着选择或者以选择为条件。

选择对于德性的活动,对于使活动完成得好至关重要。

我们要通过实践锤炼品质,通过道德选择通达美德。

要想实现目的的善就要善于道德选择,选择错误就妨碍目的的实现。

选择意味着考虑,考虑在实践之中。

选择包含着行为者的情感认同与理性自觉。

选择是意愿行为,选择是个人意愿,是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做与不做都在我们的实践范围之内,因此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选择是自愿,经过预先的考虑,与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是行为者的主动行为,也是行为者行为动机的重要考量,这也许会为道德评价找到标准。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关洁.经过考虑的欲求——亚里士多德对选择的解说[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3]康德著.苗立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包尔生著.何怀宏,廖申白译.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江娅.论个人道德责任的根据[J].哲学动态,2010(02).
[6]马建省.自由与责任——浅析康德的责任观[J].怀化学院学报,2010(09).
Lack and Improvement of Taking Standard English as Teaching Goal and Priority
DUAN Nianhua
Abstract:English teaching has long years of history in China, during these years, we always take standard English as teaching goal and priority, but English in its development had spawned many regional variations, like the African English, Australian English, Indian English, etc. So whether using a kind of English variant - standard English as teaching is enough or not? Therefore I will put forward my own point of view, improve the current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standard English; English variations; English teaching; improve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