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两种美德

合集下载

论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

论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

论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有一个名为“善”的观念,认为“善”是最完美、最高尚的人类行动方式,而人们只有通过“善”,才能得到幸福。

在他看来,完全的善行,也就是把美德当作宗旨,以美德作为行动的最高指导,是世界上最可取的。

因此,他的观点是,人们应该做的就是以追求“善”为宗旨,把“善”当作人们传承的遗产,以及世界和平的基石。

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被认为是具有革命性的。

不仅是因为他说道,善”是人们最高尚的目标,而且他还指出,“善”不仅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真正的品质,一种真正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相信,一个真正做到“善”的人,不仅仅是一个表面上有道德,没有私心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内心真诚追求“善”的人,并付出行动的来证明自己的“善”。

因此,这种革命性的概念,被用来形容一种真正追求并实施“善”的精神,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善”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也指出,真正的善观念需要建立在道德和仁慈的基础上。

他把道德和仁慈放在“善”之上,以为它是“善”的前提。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坚持道德和仁慈,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善”。

他还提出,无论对待别人还是自己,人们都应该遵守原则,以正义的态度处理各种事务,总之,我们都要“善”。

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他的“善”观念让人们更加重视仁慈和道德的意义,让人们更加看重“善”的精神,以“善”为行动准则,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人民服务,改善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推动世界得以和谐繁荣。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是一个革命性的、有力的概念,它强调了诚实、乐善好施、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人类根本价值,鼓励人们以善为宗旨,以其追求“善”的精神和行为影响世界,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美德即知识”的改造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美德即知识”的改造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美德即知识”的改造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作品对西方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中,他对“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改造,在他看来,美德是一种理性和道德的品质,是人类的最高境界,而知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中,美德被视为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

他将美德分为道德美德和智慧美德两种类型。

道德美德是指个体在行为和情感上的品质,如勇敢、节制、大度等;而智慧美德则是指个体通过理性思考和知识获得的品质,如智慧、理性、见识等。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两种美德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人格。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他强调了知识在美德形成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他指出,美德需要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理性,才能正确地判断和行使美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需要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指导,而知识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

在他看来,美德并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或者行为上的品质,而是一种基于理性和知识的品质。

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学习,个体才能真正理解并实践美德。

亚里士多德甚至将知识视为美德的主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只有在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后,个体才能真正地实践和体现自己的美德。

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知识具有多重作用,它不仅是美德的基础,还可以帮助个体正确地实践美德。

在他看来,通过理性思考和知识的指导,个体才能正确地判断和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且在实践中更加坚定和自信。

知识在美德形成和实践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伦理思想是其学说的核心内容。

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美德”,他认为美德是一种道德行为,人们应该以美德为准则。

在他看来,美德可以分为四种,即智慧、勇气、义务心和正义。

其中,智慧代表理性思考;勇气指的是面对困难时不畏惧;义务心则指履行职责的意识,而正义则要求人们有正确的对待他人的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只有在拥有这四种美德之后,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平衡,而这也是他的伦理思想的最终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是有效的,因为它基于一种基本的真理,即美德能够构建良好的道德环境。

它认为,坚持美德,就可以实现最高级别的道德行为,从而使人们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

美德不仅能够增强道德责任感,而且还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克服分歧,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

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另一个优点是,它认为,人类应该继续追求进步,以达到最高的道德水平。

他提出的美德理论,旨在引导人们通过改善自身思想和行为来实现自我完善。

他认为,美德是一种自我改变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概念,只有在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中,人们才能达到最高的道德水平,从而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是在探讨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从而发展出更高级的品质。

他认为,有两个要素必须兼顾:一是由内而外的自律,即必须严格地训练自己的欲望,以便把它们控制在规范的范围内;二是由外而内的法制,即必须建立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法律、道德和道义,来确保人们的行为更加合理、和谐。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将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保证人们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

美德与规范——亚里士多德正义观的两重维度

美德与规范——亚里士多德正义观的两重维度

美德与规范——亚里士多德正义观的两重维度作者:张智超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9期[摘要]亚里士多德将正义诉诸于美德与规范两种维度,使其正义观既完整又深刻,既具有理论深度,又独具现实魅力。

他的理论既是对前人正义理论的凝练与继承,又对其后正义理论的发展具有引领与导航作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正义美德规范[中图分类号]B82-05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63-02在前苏格拉底时期,古希腊正义思想属于宇宙论正义观;后来的智者派用利益、约定来解释正义,提出了相对主义的正义观;直至苏格拉底,哲学才从天上回到人间,正义也开始具备美德的内涵。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就是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柏拉图在其师苏格拉底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正义是一种灵魂的和谐,是灵魂内逻各斯、欲望、激情三部分各行其事的完美状态。

亚里士多德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反思与创造,坚持正义一方面是一种美德,另一方面是一种规范。

一、正义是一种美德亚里士多德在逐次分析勇敢、大度、节制等所有美德之后,紧接着用一章的篇幅单独讨论正义。

显然,亚里士多德是把正义作为最后、最重要的一种美德来探讨的,或许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正义是对诸多美德的概括与总结。

(一)正义是对自身的善亚里士多德在讲述正义之前,探讨过勇敢、节制、大度等各种品质,这些品质都是两种恶的极端情感的中间,是美德的体现,但都是与行为者自身相关,不关涉他人,所以都是对自身的善。

显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对自身的善就已经是一种美德。

当然,对自身的善不是自私自利,对自身的善是一种智慧与美德的完美统一,需要在各种行为中符合中道的要求,即凡事皆不可过与不及。

勇敢的行为是一种对自身的善,节制的行为是一种对自身的善,大度的行为也是一种对自身的善。

相反,吝啬、卑鄙、怯懦等都不是对自身的善。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对自身的善是通过美德的实现而实现的,需要命中两种恶的极端情感的中间。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幸福与道德选择的理性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幸福与道德选择的理性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幸福与道德选择的理性思考引言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伦理学领域做出了深刻而持久的贡献。

他的伦理学强调了个人追求幸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道德行为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点,特别是关于幸福和道德选择方面的内容。

1.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基础1.1 德行与目标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他认为人类生活应该追求某种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幸福(eudaimonia)。

而获得幸福则依赖于培养良好品质和进行有益行为。

1.2 美德与道德亚里士多德将人类品质分为两种:美德(virtue)和缺乏美德(vice)。

美德指代高尚、善良、正直等良好的品质,而缺乏美德则指代其反面。

他认为通过培养美德的行为可以实现幸福。

2. 幸福与道德选择2.1 幸福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简单的瞬间感受,也不是一种物质上的奢侈享受,而是一种持续、全面的满足感和充实感。

他将幸福定义为心灵活跃地实施优秀行动,并最终达到人生完善发展的状态。

2.2 道德选择与个人责任在追求幸福过程中,道德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应该根据道德原则做出正确决策,并承担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他强调每个人对自己行为负有责任,并且推荐人们通过理性思考和良好判断力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2.3 德行教育与道德进步亚里士多德主张注重个体德行教育和培养,以提高人们对于道德选择的能力和素养。

他认为对于幸福和道德的理解是逐渐实现的,通过不断地修炼和实践,个体可以不断进步,并取得幸福的最终目标。

结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性思考道德选择和追求幸福的观点。

他强调个体的责任感和自我教育,以及道德行为对于实现幸福的重要性。

通过理解并运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追求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亚里士多德对美德伦理的阐述-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亚里士多德对美德伦理的阐述-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亚里士多德对美德伦理的阐述-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美德伦理学诞生于古希腊,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着作,其关注的中心词便是美德、强调存在而非作为。

柏拉图曾主张知识即美德,他以二元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将世界划分为理念的世界和现象的世界,并且认为由于经历了出生的血腥,人类原本干净纯真的灵魂被污染,而要回到理念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哲学思考,不断地汲取知识。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其最为擅长的正是哲学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是建构在目的论基础上的,下面就让我们着重来看看亚里士多德是如何阐述美德伦理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就是每一种实质①都有其目的,其目的不但阐释了自身的活动,并且提出了活动的衡量标准。

以橡籽与橡树为例,橡籽的目的在于长成橡树,当它呈现出橡树的模样时,就完成了自我实现;同样,人的存在也是有目的的,行为是由目的驱动的,即作为人应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目的。

诚然,人不同于橡子,人存在的目的不是仅仅为维持生命,而是有着更高的目标,应该指向某种终极的善。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将这种终极的善解释为所有人类行为的指向的目的,即幸福,他认为幸福是恒常持久的,系统而相互关联的,昨天感到幸福并不能就此认为以后都是幸福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燕不成春,一日亦如是;同理,一朝一夕不能令人长欢喜.由此,幸福的内涵就不是指拥有财富、地位、权力、名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只是依附于幸福,而不应是幸福依附于它们。

这样说来的话,到底什么才称得上是幸福呢?亚里士多德对此是借由功能主义来进行说明的,他认为人发挥了人的功能,就实现了幸福;他指出人类的功能是灵魂的活动与理性相一致,或者不从理性分离,自此可见,人没有橡籽那么幸运,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有灵魂也有意识,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人是有尊严的,是理性的存在,理性对于人的功能在于指导人该如何行为,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

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法理学与儒家美德法理学

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法理学与儒家美德法理学

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法理学与儒家美德法理学*Lawrence B. Solum**I.引言在本次演讲中,我将讨论美德法理学的两种类型——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法理学与儒家美德法理学。

本演讲主要有以下几个目标:首先,我会介绍德性(aretaic,或者“以美德为中心”)的法律理论:我将这种类型的理论称作“美德法理学”。

其次,我会简要地勾勒出两种独特的美德法理学类型——第一种以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哲学为基础,第二种则发展自如儒家的社会思想。

最后,我将比较二者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讨论。

在探讨“美德法理学”之前,请允许我先对“美德”和“法理学”两个概念进行初步的厘清。

英语中的词汇“美德(Virtue)”来自于拉丁文“virtu”,而这个拉丁文又来自于希腊语“arête”。

即使对于现代的英语使用者来说,“virtue”这个词的含义也并不是那么清晰明了。

这个词可以指“优点”或者“好的特征”,比如我们会说“这辆车的美德是它的里程数较少。

”有时候,“美德”又可以被理解为“贞操”:我们可以这样运用这个词,“她在出嫁之前一直保有她的美德。

”在美德法理学中,我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使用美德这个概念的。

美德是指“人的卓越”——即,使人成为“好人”或者“卓越的人”的属性或者特点。

“美德”的哲学意义扎根于古代西方哲学传统之中,我们可以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发现它。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包括了勇敢、实践智慧和正义等品质。

“法理学”也是一个模糊的词汇。

“法理学”有时候可以被理解成某个部门法法律教义的总和,比如我们会讲美国最高法院的“宪法法理学”。

“法理学”也可以用来一般地指称法律理论,或者更精确一点,法律哲学。

当我说到“美德法理学”的时候,我是在理论与哲学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

II.什么是“美德法理学”?美德法理学是一种独特的法律理论研究路径。

在法律理论中,有三个问题反复困扰着我们对法律的理论性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举例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举例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举例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理论和观点,其中之一就是中道说。

中道说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平衡和和谐。

以下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举例说明的一些案例:1. 道德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是通过中庸之道来实现的。

例如,勇敢是一种美德,但过度的勇气可能变成鲁莽,而缺乏勇气则变成胆怯。

中道就是避免这两个极端,既不鲁莽又不胆怯。

2. 政治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政府形式是中庸的政治体制,既不是纯粹的民主制也不是专制制度。

他认为中道的政府能够平衡各种利益和权力,确保公平和稳定。

3. 知识中道:在知识的追求中,亚里士多德主张避免过分的怀疑与过分的自信。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需要基于观察和理性思考,既不盲目接受也不轻易否定。

4. 美学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中庸之道的体现。

例如,在艺术和文学中,过度的复杂可能会导致混乱,而过度的简单则可能会失去吸引力。

中庸的美学追求是在复杂和简单之间找到平衡点。

5. 教育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应该避免过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极端,而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与技能。

6. 经济中道:亚里士多德主张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中庸,避免过度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也不要过于节俭和吝啬。

他认为经济应该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但不应成为人们生活的唯一追求。

7. 科技中道:亚里士多德主张科技的发展应该遵循中庸之道。

科技的进步可以带来便利和进步,但过度依赖科技可能造成环境破坏和人类自身的问题。

因此,中道是在科技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找到平衡。

8. 社会中道:在社会关系中,亚里士多德主张避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他认为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应该相互关联,社会应该为个人提供发展和实现的机会,同时个人也应为社会做出贡献。

9. 心理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健康是在情绪的平衡和控制之间找到的。

过度的情绪表达可能导致冲动和冲突,而过度的抑制则可能导致内心的压抑和焦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亚里士多德的两种美德
摘要:美德,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长期沉淀下来的精神文明成果,人们对它有过许多的讨论,究竟美德是什么,从古到今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解释,含义各不相同。

本文就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含义、分类及其如何获得美德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美德;亚里士多德;知德;行德
美德作为人们追求自身发展的价值指向,作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规范与个人修养的最高价值目标,其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让人们了解美德的相关知识显得十分必要。

要认识它,就得先从它的含义与评判标准着手。

一、美德的含义
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德具有非常多的研究,对它的含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在古希腊时期,美德的最初原义是特长、功能之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既知识”。

古希腊的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寻找情感和行动既不过分又非不及的中道之品质。

中世纪的托马斯继承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体系,把美德定义为好习惯,即美德具有理智好习惯——理智美德,也有意志好习惯——实践或道德美德。

当代的麦金太尔在其《追寻美德》中也对美德有精湛的论述:麦金太尔对美德的说明指出:我对美德的论述有这样三个阶段:“首先, 将诸美德视为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所必要的诸品质;其次,将它们视为有助于整个人生的善的诸品质;再次,显示他们与一种只能在延续中的社会传统内部被阐明与拥有只对人来说的善的追求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美德就要被理解为这样一些性好,它们不仅能维系实践,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还会通过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遇的那些伤害、危险、诱惑和迷乱而支持我们对善作某种相关的探寻,并且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自我认识和越来越多的善的知识。

”他还认为“美德就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对它的拥有与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那些内在于实践的利益,而缺少了这种品质就会严重地妨碍我们获得任何诸如此类的利益。

”麦金太尔对美德的定义与论述,对我们科学地把握美德的含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这里,我主要对亚里士多德的关于美德的两种分类进行分析。

二、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两种分类
亚里士多德反对苏格拉底把美德等同于知识的观点,他认为美德跟道德不一样,美德是静止的,主张有两种美德,一种是“理智的美德”,既知德;第二种是更重要的,是“道德的美德”,即德性。

所谓理智的美德,主要是指一种沉思的生活,就是理性将其发现真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他以理性沉思活动本身作为目标,对思想加以思想,并从这种活动中获得悠闲自适而且持久不变的愉悦,这是一种最高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智慧的活动恰是被公认为所有美德的活动中最愉快的”,对于人,符合于理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因为理性比任何其他的东西更加是人。

因此这种生活也是最幸福的。

”它包括实践的和理论的知识,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就是人的才能。

苏格拉底把知识和美德等同起来,认为“美德即知识”,无知识不能为善,罪恶出于愚昧,有善的知识就有德,无善的知识就无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理智对于人的美德是必要条件,但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训练。

智慧是灵魂的一种活动,实际上是能指导幸福的。

智慧本身不是行为的德,但行为的德和它是相配合的,两者对于达到善都是必要的。

心智方面的美德具有连续性,因为,比起干任何别的事情来,我们是更能持续不断地沉思真理了。

所谓道德的美德,是指通过理性控制感情和欲望而表现出来的德性,乃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中庸之道,即是说,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中庸,它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具有时间智慧的人用来规定美德的原则。

它乃是两种恶行——即由于过多和由于不足而引起的两种恶行——之间的中道。

它是一种中道,又是由于在激情和行动两方面,恶行是少于应该做的,或者越出了正当的范围。

而美德则既发现有选取了那中间的。

因此,
就其实质和表述其本质的定义而言,美德是一种中庸,而究其为最好和应当的而言,它是一个极端。

道德的美德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是由正当的理性指导的;②是由自己选择的;③表现于德性的行为中;④是适度的遵守中庸之道;⑤是习惯或品行。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与实践、理智和欲望、目的和习惯结合起来考察是有积极意义的,理智的美德和道德的美德必须结合起来,不能只要一个,而放弃另一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必须“德才兼备”。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德是后天形成的,“理智的美德是由于训练产生和增长的;道德的德性是习惯的结果”,是通过社会的教育和训练得到的。

德性不是天赋的。

人本来就没有先天的美德,凡美德都是后天形成的。

美德与感觉不同,感觉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不能发动道德行为,如动物就是如此。

而美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反复训练得到的。

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的和勇敢的人。

三、如何获得美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有两种,即心智方面的和道德方面的。

他认为心智方面的美德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归功于教育,可以靠教育得到;但是,亚里士多德在那个时候已经注意到,道德的美德即“德性”,不是教育能够解决得了的。

我们说这个人有教养,不随地吐痰,待人接物很温和,不是说他学历高就这样,他没上过学也这样,学历高可能不一定这样,所以这不是教育能解决的,而是基于习惯。

关于美德如何获得,首先亚里士多德说到,“道德的美德没有一种是由于自然而产生的;因为没有任何由于自然而存在的动心能够形成一种违反其自然地习惯,例如那处于自然而又向下运动的石头,就不能用习惯使之有向上的运动,即使你把它向上抛几万次来训练它也办不到。

火也不能用习惯使之有向下的运动,任何其他由于自然而有某种方式的行为的东西也不能被训练去作另一方式的行为。

所以,我们的美德既不是由于自然、也不是由于违反自然而产生的;毋宁说,我们是由于自然而适于接纳美德,又由于习惯而达于完善。

”也就是“性相近,习相远”,你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有这种“道德的美德”。

那么逻辑上就要讨论,我们以什么判据来判断实践行为的好和坏呢?亚里士多德只给出一个判据——中庸。

任何事情不能过度,只要一过度,好事也变成坏事了。

这在亚里士多德以后变成了一个基本原则。

其次,亚里士多德说到:“关于所有自然所给予我们的东西,我们总是先获得其潜能然后显露其活动的;但是在美德方面,我们由于首先运用才获得他们,正如在技艺方面的情形一样。

因为,那些我们必须先学习才能干的事情,我们总是以实际干去学会他们的,例如,人们由于从事建筑而成为建筑家,由于弹琴而成为弹琴者;所以同样地,我们也是由于行为公正而成为公正的,由于行为有节制而成为有节制的,由于行为勇敢而成为勇敢的。


第三,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美德乃是由于相同的原因和相同的方法而产生和破环的,每种技艺亦复如此;因为,正是由于弹琴,才产生出好的和坏的弹琴者来。

类似的话也可以应用在建筑者和所有其他的人身上;正是由于建筑工作做的很好或很坏,人们成为了好的或坏的建筑者。

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不会需要一个教师了,所有人都会天生就是他们自己那门技艺的能手或劣手了。

所以,美德方面的情形也是如此;由于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所干的事,我们才变成公正的或不正义的,由于干那些在危险面前所干的事,并且习惯于感觉恐惧或自信,我们才变成勇敢的或卑怯的。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美德是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体会、去获得,是在习惯中养成的。

没有经过实践而谈美德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者说是一纸空文。

参考文献:
[1]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5.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