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墨迹与敦煌书法赏析(收录比较全面)

合集下载

历代书法名帖全部资料汇编

历代书法名帖全部资料汇编
元代书法
赵孟頫
胆巴碑 仇锷墓志铭汲黯传 道德经与山巨源绝交书 朱子感兴诗 洛神赋杜甫秋兴 真草千字文酒德颂 吴兴赋致德辅教谕尺牍 致埜堂提举友旧执事尺牍 种松帖 致中峰和尚札 致景亮书册 与中峰明本札 与中峰和尚书 雪晴云散帖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续千字文卷 行书杂书三帖卷 行书十札卷 行书诗翰 闲居赋 王羲之轶事帖 题烟江叠嶂图 书简 手札 秋兴赋 七绝诗册 国宾山长帖卷 昔寻李愿诗卷 题烟江叠障图 寿春堂记 三门记 归去来辞 管道曻秋深帖 赤壁赋
怀仁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集王羲之《心经》集王羲之《金刚经》杨凝式韭花帖 夏热帖 神仙起居法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徐浩不空和尚碑陈尚仙墓志 朱巨川告身 嵩阳观记 李岘墓志 李岘妻独孤峻墓志李邕麓山寺碑(全)云麾将军碑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怀素大草千字文小草千字文怀素自叙帖藏真律公帖 苦笋帖 论书帖 圣母帖 食鱼帖 四十二章经智永墨本真草千字文
武威张伯升柩铭 阜阳汉简 甘谷汉简 江陵凤凰山木牍 银雀山汉简 马王堆帛书
名家
李斯 (泰山刻石-全本 峄山刻石 琅琊台刻石)张芝(冠军帖 终年帖 二月八日帖 秋凉平善帖 今欲归帖) 皇象(急就章) 蔡邕(熹平石经)
魏晋南北朝
钟繇宣示表 荐季直表 还示表 贺捷表 墓田丙舍帖 力命表索靖出师颂 月仪帖卫夫人淳化阁帖游相本载卫夫人作品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倪宽赞 大字阴符经 行书枯树赋 房玄龄碑 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摹兰亭序
柳公权玄秘塔碑 神策军碑 蒙诏帖 兰亭诗 大唐回元观钟楼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摹兰亭序 汝南公主墓志 小楷破邪论序
张旭古诗四帖 肚痛帖 终年帖 楷书郎官石柱记断千字文《心经》孙过庭书谱钟绍京灵飞经贺知章草书孝经杜牧张好好诗
乙瑛碑 全本
袁安碑 阳嘉残碑刘平国刻石 开通褒斜道刻石 开母庙石阙铭 鲍捐神坐

《玄秘塔碑》名迹赏析(一)

《玄秘塔碑》名迹赏析(一)

28/书画艺术·1月号书画课堂shu hua ke tang□ 邓宝剑《玄秘塔碑》笔法问题辨要一、把握柳体笔法的方法自古以来学柳体者众多,然而大多数人只是将其作为入门的途径,而一旦稍有功夫,便弃之不习,甚而痛贬其举体刻板、抛筋露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柳体的笔法被碑刻所掩盖,而学书者不能有透过一层观。

碑刻拓本上的字样显得方严遒劲,然而一旦运用于纸素,则很难再现此风貌。

所以要想让“颜筋柳骨”从碑版上走下来,成为鲜活的笔墨,必须首先“透过刀锋看笔锋”,去领会原汁原味的柳体。

领会被碑刻所掩盖的柳体笔法,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通过碑刻与墨迹的对比。

柳公权的楷书墨迹仅有《送梨帖》之后的四行跋语,然而这弥足珍贵的43个字已经可以让我们直接面对真正的柳体。

《〈送梨帖〉跋》和《玄秘塔碑》诸碑的差异是一目了然的,如果一个人全然认定碑刻上的字样就是柳体的原貌,那么见到这四行跋尾或许会不以为然,甚而疑其为伪。

叶公好龙,此之谓也。

陈继儒称赞此43字为“真神品也”,是深有体认之语。

董其昌称柳公权“用笔古淡”,也可从此跋尾获得验证。

除了将柳公权的碑刻与墨迹进行对比之《<送梨帖>跋》柳公权1月号·书画艺术/29书画课堂shu hua ke tang《神策军碑》拓片(局部)柳公权外,我们还可以在柳公权的各种传世碑刻之间进行比较。

因为刻工有精有粗,拓本有早有晚,所以距离柳体的原貌也就有远有近。

《玄秘塔碑》刻工虽已颇精致,然而亦多有方硬锐利之处,而《神策军碑》则饱满圆润,更近于书写的状态。

此外,敦煌本《金刚经》笔画圆润,颇能传柳体笔法之秘。

研习《玄秘塔碑》,如果参照《金刚经》和《神策军碑》,可以避免板刻之习。

另外,我们还可以将柳体碑刻与其他书家的墨迹进行对比。

由于颜真卿对柳公权影响极大,所以可从颜体墨迹《自书告身》中看到其与柳体笔法的诸多相近之处。

由于欧阳修、黄庭坚等宋代大家受柳公权的影响极大,我们还可以从他们的墨迹中看到柳体笔法的遗韵。

郑炳林、郑怡楠辑释的《敦煌碑铭赞辑释(增订本)》出版

郑炳林、郑怡楠辑释的《敦煌碑铭赞辑释(增订本)》出版

郑炳林、郑怡楠辑释的《敦煌碑铭赞辑释(增订本)》出版
《敦煌碑铭赞辑释(增订本)》(郑柄林、郑怡楠辑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共一百二十多万 字,收集了敦煌写本碑文、墓志铭、邈真赞、功德记等216篇,吸收了大量最新公布的敦煌文献和绢 画题记:书中文书排列首先遵循卷号顺序,同时兼顾文书之间的联系-校释方式主要以敦煌文书 补充碑铭赞的内容,有利于读者整体把握敦煌文书特别是敦煌史地材料此书相对于旧版《敦煌 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内容更为丰富、校订更为精良,并附有清晰图版此书的 出版对研究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及西北其他地区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敦嫂砷絲埒科釋
*—
A ^d
B r t l IH n。

敦煌遗书墨迹章草《因明入正理论后疏》

敦煌遗书墨迹章草《因明入正理论后疏》

敦煌遗书墨迹章草《因明入正理论后疏》草书,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

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

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

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为主要的字体。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弥足珍贵的敦煌草书墨迹《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因明入正理论后疏》合卷,长1396.4厘米,高约29厘米,奘门大德净眼撰,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编号P.2063。

这篇资料保存完整文字清晰,书体雅致流畅,丰腴婉约,是练习章草不可多得的好范本。

放大局部的图片,真正懂书法的没有不喜欢的!此写卷通篇小草书,应出自高僧之手。

风格和《出师颂》十分接近,章草味道浓郁,且文字量极大,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如此小字草法精熟之极,完全意念书写,快速书写已近于今日五笔“盲打”效果。

行距和字距都很小,密密麻麻,远观满眼繁华,近看每个字都干净利落简约大方。

随意中法度森严,规律性极强。

一股禅韵满纸。

实为草书圣手所为。

《略抄》与《后疏》合写在一个卷子里,卷首朽蚀,故《略抄》缺首题和著者名号,现存446行,计12478字。

《后疏》则首、尾不缺,为508行,计13364字,然《后疏》写卷只是节录了原作的末后部分,约为原作五分之一的篇幅。

P. 2063号写卷现长1396.4厘米,高约29厘米,通卷由无名氏书手以独草体写成,书法价值甚高。

敦煌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敦煌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敦煌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敦煌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张效林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敦煌是书法家张芝、张昶、素靖的故乡,加之20世纪初敦煌遗书墨迹和敦煌汉简在敦煌的出土,更是名扬天下,确立了敦煌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地位。

一东汉时期的敦煌人张芝,字伯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巨匠。

他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主要在于他省减章草点画、波桀,独创了“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的“一笔书”,也就是“今草”,被世人尊为“草圣”,一时名噪天下,学者如云。

他的草书“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虽合,数意兼包,若县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露”;“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精熟神妙,冠绝古今”;“伯英即草书之祖也”(张怀瓘《书断》语)。

对历朝历代书法家的影响极其深远,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

自汉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间,中国书坛即便是草书领域里声名显赫的韦诞、卫瓘、索靖、卫恒,还是像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师,他们的草书都源于张芝的草法。

家喻户晓的书圣王羲之对张芝更是推崇备至,中年就师承张芝,师法多年,始终认为自己的草书不及张芝。

狂草大师怀素也认为他从张芝的书法中受益非常多。

唐朝草书大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也多次提到自己把张芝草书作为蓝本,终生临习。

同时,张芝不以功名为念,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潜心习书,勤学闻名,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他的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连王羲之也觉得自愧弗如,历史上已传为佳话,也为后人做出了楷模。

与张芝同时期的张昶,字文舒,是他的季弟,在当时也是十分有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跟张芝的书法相似,当时的人把他称为亚圣。

书法常识——精选推荐

书法常识——精选推荐

书法常识⼀、知识点:1.甲⾻⽂: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上⽤于记录占⼘或祭祀活动内容的⽂字。

1899年由王懿荣发现与河南安阳⼩屯村,⼜称为“殷墟⽂字”2.⾦⽂:先秦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边的⽂字叫做⾦⽂,⼜称为“钟⿍⽂”3.盟书:⼜称“载书” 古代记载盟誓各⽅缔约内容的⽂书材料,多为⽟⽯薄⽚制成,盟书⼀式⼆份,⼀份藏于盟府,⼀份埋⼊地下或沉⼊河⾥,以取信于神⿁。

4.侯马盟书:1965年⼭西侯马晋国遗址出⼟了⼤量盟誓辞⽂⽟⽯⽚,称为“侯马盟书”. 共5000余件。

5.《⽯⿎⽂》:⼜称“猎碣⽂”发现于唐代,西周时期刻在⼗个像⿎形柱⼦上边的⽂字,主要记录王公贵族们出去游猎、⾏乐四⾔的诗。

6.⼩篆:《说⽂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字和者。

(李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作(《爰历篇》),太史(胡⽏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篆,获取省改,所谓“⼩篆”也。

7.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8.裘锡圭著作:《⽂字学概要》9.我国⽯器⽂字系统中最早的代表作《安阳殷墟妇好墓》10.⾦⽂的代表作:《利簋》《⼤盂⿍》《⽑公⿍》《⼩盂⿍》《散⽒盘》《虢(yu)季⼦⽩盘》《墙盘》11.许东汉的经学家、⽂字学家许慎慎著《说⽂解字》,全书共分540部⾸,收字9353个,另有“重⽂”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传为宋代徐铉校订本。

12.说⽂四⼤家:段⽟裁《说⽂解字注》桂馥《说⽂解字义证》王筠《说⽂释例》、《说⽂句读》朱骏声《说⽂通训定声》13.秦汉时期,汉字完成了由(古⽂字)向(今⽂字)的转化。

14.秦代通⾏⽂字的主要书体是:⼩篆(标准官体⽂字)⼤篆(战国遗存⽂字)⾪书(民间通⾏⽂字)三体15.秦⼩篆代表作:《峄⼭刻⽯》《琅琊台刻⽯》《会稽刻⽯》《泰⼭刻⽯》16.秦代⾪书墨迹为标本,当⾸推1975年出⼟于湖北的1100余枚的《云梦睡虎地秦简》17.永字⼋法:侧:(点)勒:(横)啄:(挑)磔:(捺)努:(竖)趯:(钩)策:(提)掠:(撇)18.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第⼆章两汉书法⼀、知识点:1.章草:这种与⾪书同步发展,带有⾪书式的波挑⽤笔的草书,被后⼈称为“章草”2.⾪变:汉字由篆书演变为⾪书的过程。

论唐五代敦煌碑铭的文学价值——以《李君修慈悲佛龛碑》为例

论唐五代敦煌碑铭的文学价值——以《李君修慈悲佛龛碑》为例

体 文 学流 变 吏 的 研 究 有 一 定 的价 值 。对 于修 订 文 学 地 图和 当今 赋 雄 文 学 创 作 也 有 一定 的现 实 意 义 . .
关键 词 :唐 五 代 敦 煌 碑 铭 ; 文 学价 值 ; 《 君 修 慈 悲佛 龛 碑 》 李 中 图 分 类 号 :K 5 2 6 0 ;I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3 l ( 0 )0 — 0 0 0 6 1 15 2 1 1 40 8~6
功德 记 》 《 、 大唐 都督 杨公 纪 德颂 》 《 唐河 西道 、 大 归 义军节 度 索公 纪德 之碑 》 《 洪辩 受牒 碑 》等 。 、 僧
这些 碑 铭 成 为敦 煌 研 究 的重 要 文 献 资料 .其 政 治 、 文化 、宗 教 、历 史 、宗族 、民族 关 系 、风 俗 习 尚及
J l,0 uy2 1 1
Vo . N0. 131 4
第 3 卷 第 4期 1
论唐 五代 敦煌 碑铭 的文学价值
— —
以 《 君 修 慈 悲 佛 龛 碑 》 为 例 李 吴 浩 军
( 西 学 院 文 学 院 ,甘 肃 张 掖 7 4 0 ) 河 3 0 0
摘 要 :敦 煌 现 存 唐 五 代 时 期 的 碑 铭 共 有4 篇 .其 史 料 价 值 早 已 为 学 者 们 所 认 识 . 并 有 丰硕 的 研 究成 果 问 6 世 , 但 其 文 学价 值 则 一直 没 有 得 到 应 有 的 重 视 在 文 献 整 理 研 究 基 本 完 成 、 文 献 基 础 确 定 之 后 . 应 当从 文 学 本 位 出发 对 其 作 进 一 的研 究 、 《 李君 修 慈 悲佛 龛 碑 》 是 敦煌 碑 铭 文 中 的代 表 作 . 意 境 优 美, 构 谨 严 , 句 式 整 结 齐匀 称 , 平 仄 相 谐 , 用 典 恰 当 , 具 有 很 强 的 文 学 性 和 很 高 的 审 美 价 值 敦 煌 碑 铭 文 学 研 究 对 于 碑 铭 文 学 吏 及 赋

敦煌 小楷 德言 高清 -回复

敦煌 小楷 德言 高清 -回复

敦煌小楷德言高清-回复敦煌,这个位于中国西北的古城,承载着无数的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敦煌莫高窟内的小楷德言碑文。

这些碑文以其洗练凝练的文字、真挚朴素的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宝。

那么,我们就一步一步来回答这个关于敦煌小楷德言碑文的故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建于16个世纪前的唐代,是中国古代的石窟艺术之瑰宝。

莫高窟内刻有大量佛像和壁画,其中著名的五十五窟是最为著名的,其中的小楷德言碑文更是耀眼夺目。

敦煌小楷德言碑文的内容主题十分广泛,涵盖佛教、道家、儒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德言碑文以一种独特的“敦煌小楷”书法风格刻写,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深邃的思想境界。

这些碑文诗句内容包括佛学禅宗、诗词歌赋、名士名言、人生哲理等。

它们唤起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真理,对于人类智慧的敬仰。

关于敦煌小楷德言碑文所用的“小楷”书法风格,《宋史·史臣书谱》有记载:“汉卫兰台,篆文赵法伯。

后出敦煌者豪氏,与焦氏货氏之书谱,洵系其后。

”这就证明了小楷确实起源于敦煌豪氏书法世家。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其中一篇小楷德言碑文。

这篇碑文的主题是“和光同尘,大爱无疆”。

在这篇碑文中,钳工二十郎花园伴侣的言谆意重:“世法境生,万古流传,应到边庭,道德勤艰。

晓风寂寂,光阴匆匆,和光同尘,大爱无疆。

”这段话在字数上并不多,但是却道出了人们对于和平与爱的追求。

它呼唤着人们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世间的善恶,要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灵。

而敦煌小楷碑文中还有一篇关于人生哲理的碑文,题为“人生自忧,而不足以害人;人生自乐,而不足以适人。

”这句话是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先生的原著《原道》,并由唐代豪氏书法世家以小楷书写而成。

这段碑文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真理,即人们要懂得自我保持平衡,既要关心自己的幸福,也要为他人的幸福着想。

唐代敦煌豪氏书法世家将这段哲理化作书法艺术,将其定格于莫高窟内,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碑刻墨迹与敦煌书法赏析(收录比较全面)碑刻墨迹与敦煌书法【上尊号碑】曹魏之时,三国鼎立,儒、道、佛三教并行,社会思想比较开放.文风亦尚通脱、清峻。

魏初诸刻书法,一反汉末分隶之古厚典雅而为空灵峻丽.就汉字字体的演变而言,魏初诸刻是由隶变楷的桥梁;就书风而言,它们浸淫灌溉了两晋南北朝乃至隋及唐初之书法。

《上尊号碑》的书法,以”方整峻丽”著称于世.传为梁鹄或钟繇书,皆不可靠.明赵崡谓:”此碑或曰梁鹄书,或曰钟繇书,未有的据.然隶法遒古,非二公不能,自是钟鼎间物也.”此碑书风与书法作品《受禅表》极相似,惟字形稍方,一如《受禅表》所述,同为开启魏晋书风的先导,涅润后世,至深且远.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曹操曾下令禁碑.故曹魏时代,除个别皇家巨制之外,存世者极少.记东汉献帝末年,华歆、贾诩、王朗等对曹丕劝进之事,实际是曹丕玩弄的一个政治手腕,他随后即正式禅位称帝。

此碑一向与另一魏初丰碑《受禅表》并称.二碑均在河南许昌南三十里曹魏故城之古城村汉献帝庙中,皆南向,一东一西,巍然相峙.依事理推之,先劝进,后受禅,或同时并举.《受禅》既立于黄初元年,则此碑之立当不会太晚或与《受禅》立于同时.《上尊号碑》书风严整庄重,体势雄强奇伟,劲健沉稳。

也称《劝进碑》。

考为黄初元年立。

隶书。

额阳文篆书“公卿将军上尊号奏”。

碑在河南临颖繁城镇。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

是三国魏时著名碑刻,也是汉末官制文字的隶书代表作。

虽此碑书风整齐划一,然它却于匀整平稳之中体现了书写技巧的灵动之美,并能体现自身的个性与特色,这足以说明此碑非一般书者所书,而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书法家所书。

三国魏书法欣赏:【孔羡碑】平实之中矫捷之致【孔羡碑】书法结字方正宽绰,骨力健劲,气势瑰伟,用笔方齐质拙,茂密雄强,如斩钉截铁,开六朝分楷先河。

近世著名书画家杨钧,于汉魏诸碑独喜《孔羡》,可谓推崇备至。

其跋临本《孔羡》云:”学两汉书,有四要义:一曰沉着,二日平稳,三曰开展,四曰铺毫。

四者俱备,《孔羡》一石而已。

”文后有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正书题云:”魏陈思王曹植词,梁鹄书”十字。

此碑为魏初著名碑刻之一,与《大飨群臣碑》、《上尊号碑》、《受禅表》并称。

碑文记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之黄初元年,诏封孔子二十一世孙孔羡为宗圣侯,以奉孔子之祀,并命扩修旧庙,设吏卒以守卫之事。

其结体严整而不板滞,书风淳古而高远,气势凌厉而磅礴,与汉末以方笔取胜的书法作品《鲜于璜碑》、《张迁碑》等一脉相承。

杨守敬《平碑记》云:”此碑以方正板实胜,略不满者,稍带寒俭气,六代人分楷多宗此种,惟北齐少似之者。

”可以窥见此碑对北朝方严灵秀的楷书的形成和发展,是有渊源关系的。

《孔羡碑》用笔以方为主,融以圆笔,结体端庄,疏密得适,具有一种雄强坚实的气势,为魏隶中不朽之作。

书风古质遒劲,雄稳沉着。

《孔羡碑》黄初元年即220年立。

隶书。

额篆书6字“鲁孔子庙之碑”。

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

【泰山经石峪】藏筋抱骨笔笔浑穆【泰山经石峪】泰山经石峪书法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据民国初拓本计,存九百六十余字.通篇文字气势磅礴,其优游自如从容不迫之仪态,若具仙姿;其用笔圆润可人,包融篆隶而妙化为楷,结构舒博壮健,颇含浑穆宽阔之趣。

刻于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字径50厘米,字数逾千。

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清杨守敬曰: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

【泰山经石峪】书法作品《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用笔以圆为主,藏筋抱骨中笔笔浑穆。

书时随势而运,无拘无束,任纵生发,目睹其夸张笔势。

六朝摩崖刻经。

无年月,隶书。

现存山东泰安泰山。

书风气势恢弘,气格天成,为一代大字之鼻祖。

【泰山经石峪】截图《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摩崖刻石,刻于山东泰安泰山石经峪花岗岩溪床.字大径尺,书体奉雄浑,以隶为主,间有篆、楷、行草意。

用笔安详从容,风神澹泊雍荣大度,结体奇特斜倚相生,充满个性.被尊”大字鼻祖”和”榜书之宗”。

魏晋敦煌写经书法欣赏:【龟山玄录】【龟山玄录】临习书法虽属楷书,但用笔与结体具有浓郁的隶意。

这种隶意与楷法用笔、结体融合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如果将这种“隶意”与魏晋时期的钟、王楷书相较,则又有明显的不同。

《龟山玄录》所表现的隶意,是一种成熟楷法对某些隶书笔意的合理借鉴与糅合。

如横画的波势平出,撇、捺的弱化处理,点画取侧卧之势等,古朴简约之外,别具几分清新之气。

在书法书写风格上,《龟山玄录》追求平淡、冲和、简远的审美理念;取法崇尚萧散、俊迈之气,甚至包括用笔、结体上的隶意。

《龟山玄录》中锋行笔,内外取势,笔方势圆。

落笔成点,起伏成形,点画之间偶有牵丝,顾盼生姿,一应自然。

魏晋敦煌写经《龟山玄录》书写快捷、妍美,通篇笔力沉雄,墨气酣畅;字形方而不滞,用笔灵动而不轻滑;端庄之中透出疏朗俊秀之致。

作为实用性书写,笔法精到,点画到位,远离匠气,具有较高的文史、书法价值。

晋楼兰残纸:【五月二日帖】书法演变的实证【五月二日帖】楼兰残纸文字书法体态多变,笔法富有变化,除了比较规整的带楷意的隶书、带隶意的楷书、流动的新隶书、干练朴厚的章草及章草向今草过渡的草书外,尚有不少书体风格介于两者之间。

在字形构造方面与新隶体相近,书体已渐脱章草形构,具有独特的时代风格,令人大开眼界。

碑碣刻石是用于歌功颂德、流芳百世的,书丹者或多或少地受到限制,其书写状态自然是认真虔诚的。

楼兰残纸包括书信、公文、簿籍、札记等,虽然这些墨迹都是当时极为平常的文书,但书法流露出的那份率真却是后人所梦寐以求的。

当我们面对这种自由放松的书写时却为之震撼,那稚拙的书迹似乎在倾诉发生在遥远年代扑朔迷离的故事。

楼兰残纸中的文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记录,书写中没有功利成分掺杂其间,完全是一种自由放松的笔墨倾吐。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楼兰残纸中的《五月二日帖》与王羲之《孔侍中帖》的字体如同出自一人之手。

如果将其放在王羲之的摹本中,或许有人会误为是书圣所为。

启功先生尝谓:“见此楼兰真迹,始知右军面目在纸上而不在木上。

”楼兰残纸为研究书法的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证。

今所见陆机《平复帖》与楼兰残纸书体极为相近,他们之间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同,书写者的身份也不同,但两者之间的点画、线条、使转、笔趣、墨味等流露出的时代气息极其相近。

只是《平复帖》更规整、文气罢了。

楼兰残纸的出土,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找到了书体演变的实证,也为我们提供了品赏世界上最早用纸所书写的生动自然、丰富多彩文书的机会。

楼兰遗址出土的墨书残纸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和永嘉四年的年号,这批残纸是西晋时期的遗物,书体除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是研究晋人书法的宝贵资料,使我们今天得窥晋人的真实用笔。

魏晋十六国书法真实用笔:【楼兰文书残纸】【楼兰文书残纸】楼兰文书残纸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这些残纸是研究魏晋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不但使我们得以窥见晋人的真实用笔,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实证。

目前所能借助的研究资料,主要是1901年3月斯文·赫定发掘楼兰城址及其以后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等在楼兰获得的大批资料,其中主要是魏晋时期的木简残纸文书资料。

《楼兰文书残纸》,新疆罗布泊古楼兰古城在历史上的情况,我国史籍《史记》、《汉书》不绝于书,但是自东汉以后就缺乏记载。

楼兰遗址发现的这些墨书的残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号,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

【爨龙颜碑】雄强茂美俯仰揖让姿态奇逸【爨龙颜碑】《爨龙颜碑》书法特点是雄强茂美,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处已使用圆转笔法,而不象爨宝子碑那样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书的特征。

《爨龙颜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让,疏密相间,在结构上姿态奇逸,舒敛自如。

《爨龙颜碑》笔画的圆润刚强,其运笔实源于篆法,起笔虽有方圆之分,但笔划均极为厚重。

《爨龙颜碑》为长方形,额半圆形。

同“爨宝子碑”相比,称其为“大爨”是名副其实的。

碑额有青龙、白虎、朱雀浮雕。

下部正中有穿洞,左右是日、月浮雕,日中有竣鸟,月中有蟾蜍。

碑阳正书24行一共904字。

碑阴是题名,分上、中、下三段,共313字,均为正书。

碑文叙述的是爨氏家族的渊源,追述死者祖孙三代的仕历,表明当时爨氏势力的格外强大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在云南陆良彩色沙林西面约二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阁寺大殿内,耸立着一块古碑,这就是全国著名的“二爨”之一的《爨龙颜碑》。

它的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邓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此碑是“二爨”中的大爨。

碑立于南朝刘宋二年(458),是爨龙颜死后12年所立,比“小爨”晚53年,到现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碑文为爨道庆所作。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推其为“神品第一”、“古今楷法第一”,称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

”清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为保护此碑而写的“跋”中说:“此碑文体书法皆汉晋真传,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

“乃云南第一古石”。

纵观全碑书法笔力道劲,像刀斧击凿而成,是研究我国书法由隶转楷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文献。

据考证,爨龙颜活了61岁,比起爨宝子,他是很长寿的。

正因为这样,碑身形制高大,碑文内容较为丰富,为研究统治南中数百年的爨氏大姓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史料。

而其碑文的字里行间,也非常自豪地从侧面证实了爨氏的强盛,折射出滇东这块沃土昔日的繁荣。

【高崧墓志】书法俊秀楷意浓厚刻工精湛【高崧墓志】高崧墓志刻工精湛,书法欣赏特点是书法俊秀,不少字体楷意浓厚,堪称罕见的东晋铭刻类书法佳作。

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 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因高崧与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的《兰亭序》作者王羲之生活于同一时代,属于同一阶层,他的墓志书法无疑将为传世《兰亭序》摹本真伪的讨论提供了新的线索。

与早先出土的众多东晋墓志相比,其书法隽秀,匠气相对较少,显示出了更高的书法技巧。

墓主高崧,字茂琰,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为东晋名臣,曾任侍中等显职,职权颇重。

《晋书》及《世说新语》皆有传载。

这两方墓志书法为“楷变书”。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