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态度与刻板印象量表的编制—前导型研究

合集下载

[最新精品]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

[最新精品]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

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摘要】目的:考察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Stigma Scale for Mental Illness,SSMI-C)的信度和效度。

方法:方便选取339名门诊和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用其中172名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其余167名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间隔2周后,随机抽取其中101名患者进行重测,评定重测信度。

以自编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面谈提纲(Stigma Interview for Mental Illness,SIMI)及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为效标关联效度。

结果:(1)探索性因素分析中设定3个因子,解释变异量的39.3%,除第6条目外,将个别项目根据结果调整后,各条目的因子载荷均在0.415~0.791之间。

验证性分析指标GFI=0.89、NNFI=0.92、CFI=0.94、χ�2/df =1.81、REMEA =0.07。

SSMI-C与SIMI及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得分相关(r=0.78,-0.40,均P<0.01)。

(2)SSMI-C的Cronbachα系数为0.82(P<0.01),重测相关系数为0.75(P<0.01)。

总分与各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48~0.83之间,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在0.12~0.34之间。

结论: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均较理想,结构效度在分析调整后也较理想,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用于国内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研究。

【关键词】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精神分裂症;信度;效度;心理测量学研究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5-0343-04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5.007病耻感是指疾病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耻辱体验,反映了患者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

中国人Morph情绪面孔识别测验在部分大学生中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中国人Morph情绪面孔识别测验在部分大学生中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目前公认的ekman的六种基本情绪包括喜happiness惊surprise怕fer悲sdness厌disgust和怒nger1996年clder种基本情绪30张连续变化的面孔已经实现对情绪认知的定量研究clder的测验采用的是西方人面孔由于东西方文化与生活背景的差异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人因此若要在国内开展情绪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建立能定量测量种基本情绪识别能力的中国人情绪面孔morph情绪面孔基本情绪面孔眼区情绪情绪声音及复杂情绪的神经心理学实验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02orph情绪面孔识别测验用于神经心理学实验研究并使用该测验产生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由于该测验缺乏信效度资料本研究主要在既往使用该测验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进行信效度的分析对象与方法11对象随机抽取安徽医科大学本科生共80名完成中国人orph情绪面孔识别测验clder情绪面孔识别测验scl9090项症状清单d抑郁自评量表等各项量表排除其中cl90量表任一因子分大于总分大于41分者剩余有效测验57对其中的39名大学生进行了中国人morph情绪面孔识别测验的重测有效测验的被试中男女生30年龄1925平均年龄2177s15612工具121中国人morph情绪面孔识别测验汪凯编制每张原型照片均由50名健康人辨认挑选一致率在80以上将容易混淆的情绪面孔原型放在相邻位置用图像动画软件产生一套连续变化30编号130每对原型产生了90
效度方面主要从内容效度和校标效度对中国人 Morph 情绪面孔识别测验进行评价。 中国人 Morph 情绪面孔识别测验基于情绪类别模型理论, 以中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年 第 18 卷 第 3期
·309·
人六种典型的基本情绪面孔为原型,理论基础明确, 殊部位局灶性脑损伤患者表现出特异性面孔情绪识
Calder 的测验采用的是西方人面孔, 由于东西 方文化与生活背景的差异,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人, 因此,若要在国内开展情绪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建立 能定量测量 6 种基本情绪识别能力的中国人情绪面 孔(Morph 情绪面孔 、基本情绪面 孔、眼区情绪 )、情 绪声音及复杂情绪的神经心理学实验方法有着非常 重要的意义。 2002 年,汪凯[7]编制了我国第一套中国 人 Morph 情绪面孔识别测验,用于神经心理学实验 研究, 并使用该测验产生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 果。由于该测验缺乏信效度资料,本研究主要在既往 使用该测验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进行信效度的分析。

精神疾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精神疾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精神疾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亿人患有精神疾病,占总人口的。

长期以来,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中饱受歧视和病耻感的困扰,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患者对治疗的抵触和抗拒。

研究如何评估和减轻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精神疾病病耻感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病耻感的内涵、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等。

病耻感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病情的认识不足、对他人的误解和偏见以及对未来的担忧等。

病耻感的形成机制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其中生物学因素如基因、神经递质等与病耻感密切相关;心理学因素如认知、情感和人格等也会影响病耻感的表现;社会文化因素如家庭、教育、媒体等则在塑造病耻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还发现,病耻感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如降低自尊、增加抑郁和焦虑症状、影响人际关系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缓解病耻感的策略和方法,如心理干预、社会支持、健康教育等。

尽管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精神疾病病耻感的概念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界定。

病耻感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揭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开展更多的针对性研究。

现有的缓解病耻感的策略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1. 精神疾病病耻感的概念和表现形式病耻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精神疾病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身和他人的负面影响。

病耻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对精神疾病的接受程度和治疗效果。

在精神疾病领域,病耻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高中生心理健康素养量表的编制

高中生心理健康素养量表的编制

高中生心理健康素养量表的编制作者:庞红卫邵巧倍宁雪夏晶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24年第04期摘要通过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素养量表的概念框架与设计理念,编制符合我国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且便于在学校开展测量的心理健康素养量表。

采用基于前人研究编制的52项条目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素养量表和作为效标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接近全国普通高中水平的两所学校的高中生开展调查并回收有效问卷798份,经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该量表最终条目为23项,分为知识、态度、行为/技能与表现三个维度,且信效度良好,可以较好地评估我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养;高中生;量表编制;信度;效度分类号 B844DOI:10.16842/ki.issn2095-5588.2024.04.0041 引言健康和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受到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健康素养是衡量人们健康状况的指标。

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健康素养的分支,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相关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理解和深入研究。

心理健康素养是反映个体能力的重要因素,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该概念最初由Jorm等(1997)提出,用来指代心理问题相关的知识和信念,分为六个方面:(1)识别心理障碍;(2)风险相关知识和信念;(3)自助干预相关知识和信念;(4)求助相关知识和信念;(5)认可并寻求帮助的有利态度;(6)如何获取心理健康信息。

Kutcher等(2016)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扩充了怎样获得和维持积极的心理健康、理解心理疾病及相关治疗、降低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及提高心理求助效能等内容。

近几年,研究者也将“他人”维度引入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

基于Jorm等(1997)提出的模型,杨浚哲(2022)构建了最新的心理健康素养三维结构模型: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内含心理健康促进和心理疾病预防;帮助对象,内含助己和助人;作用因素,内含知识、技能和态度。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自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自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451 .
体 系构建 注重多学科合作 , 在 心理 、 营养护理 过程 中注重 引人
相关学科专科 医生 、 专科 护士 , 构 建多 学科 团 队 , 能 够更 加全
面、 多视角地对康复护理进行分 析与干预 , 提高 了康 复护理专
业水平与效果 , 值得推 广 。“ 快 乐康 复” 护 理模式 实现 了医
3 3 4 —3 36.
务, 提 高了医 一护 一技合作 , 提 升 医疗质 量 与服务 品 质 , 提高
医护技专业水平 J 。康复专科护 士核 心能力评 价体 系科学
性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加强康复专科 护士 的培训要 素 , 从 而提


本文编辑 : 谭

2 0 1 7— 0 5—1 6收稿
维意识 、 情感 和个 人行 为等 方 面的异 常 J 。精 神分 裂症 患 者病 程多迁延且具 有较 高 的复发率 和致 残率 , 据 统计 患者 终 身患 病的 比例为 3 . 8 % o 一8 . 4 %o , 如果 患者 没有得 到及 时有效 的治疗 , 可能产生严重 的精神 衰退 , 从 而为患 者和家庭 带来沉
卫生公共服务接受 后续 的治疗 与 照管 , 由于病耻 感 的存在 患者并未真正 回归社会 “ 0本 研究 的 目的在于分析 精神分
起L 】 J 。精神分裂 症在青 壮年 中发 生较 多 , 目前精 神分 裂症 的
发病机理 尚未完全明确 , 患者 一般无智 能障碍 , 主要 表现 为思
构应采取措施 消除人 们对精神 分裂症患者的偏见 , 提 高患者社会 支持 的利 用度 , 促 进患者全 面康复。 ’
【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病耻感; 自尊; 社会支持

护士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原因态度问卷的编制解析

护士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原因态度问卷的编制解析

Yon田Ceng,Duan如Zhang
Rong,Lei
Hui:'School
of
Nursing,Chengde Medical University,Chengde 0670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ei Hui,Email:leihui20023@163.corn
China’S conditions,the draft of the questionnaire item pool Then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nf the questionnair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were
limned.which was evaluated by the expefls. 340 nurses.Results The
20lO.07.002.
depression among
with
acute
stroke[J].J
Rehabil Res Dev,
2008,45(7):1027—1035.
【17】世界卫生组织.ICF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M】.日内瓦:世界 卫生组织,2001:3—4. (收稿日期:2015.04-20)
retest
was
56.I 75%.The Cmnbach-,dpha coe珩cient of
0.909,all(1 the dimensions

Cronbach alpha roeffieient was 0.812—0.896.The test-
was
reliabil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was 0.897,and the dimensions’test—retest reliability

针对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疗法▎ABC模型

针对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疗法▎ABC模型

针对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疗法▎ABC模型The ABCs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Schizophrenia针对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疗法ABC模型针对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开始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控制期残余症状的附加治疗手段,其原理和干预策略起先是为了治疗焦虑和抑郁。

在上世纪50年代,Aaron Beck[1]使用认知疗法治疗了一位精神病患者,但之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沉寂了几十年。

在治疗焦虑和抑郁的认知疗法研究基础十分扎实之后,上世纪90年代,针对精神病性疾病的心理治疗研究才开始大显身手--其中 Beck就是当时的顶尖科学家之一。

(工作室创始人王翼是国内少数系统接受过Beck本人亲授的心理治疗师,详情赴美国贝克认知行为治疗培训记录总结)药物治疗对于60%精神病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无显著治疗效果,即使患者严格遵守药物服用指南[2]。

此外,尽管引入了现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药物依从性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研究显示,在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约有74%的患者中止了药物治疗[3]。

CBT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效性研究证据主要来自案例研究、病例分析、非控制实验以及随机控制实验,主要被试为急性[4]和慢性的精神分裂症谱系疾病患者[5-7]。

随后的荟萃分析[8]和系统性文献综述进一步巩固了研究基础。

在美国[9]和欧洲[10]的临床指南中,CBT是一种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干预措施。

尽管证据基础扎实、无副作用,但在社区临床背景下,CBT方法的可用性仍然较低[11]。

本篇文章将检测治疗精神疾病的CBT疗法的程序、研究证据以及对实习精神医师的启示。

程序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的治疗技术是基于CBT的一般原理;识别并矫正疾病背后功能不良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将思维、感受以及行为在融洽的治疗关系的氛围中联系起来;该种方法的设置和使用通常比传统CBT更灵活。

根据患者的需要确定实际治疗时程,但一般都是12~20次治疗小节,还可能伴随更多次巩固治疗小节。

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进展_徐晖

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进展_徐晖
方得到普遍使用, 该量表分为两个部分: 12个条目 的 贬 低- 歧 视 ( Devaluation-Discrimination) 量 表 和17个 条 目 的 保 密- 退 缩- 教育( Secrecy, Withdrawal, and Education) 量表。量表采用 6级 评 分 法 , 前 者 评 价 患 者 对 于 他 人 贬 低 、歧 视 态 度 的 感 知 , 即感知的病耻感; 后者评估了患者对于病耻感的应对方式: 隐瞒病情、社交回避和试图教育他人。 相 关 研 究 证 实 了 量 表 具 有 良 好 的 信 度 和 效 度[10, 18] 。2003年Ritsher等[19] 在 美 国 构 建 了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 Internalized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scale, ISMI) , 主 要 用 以 评 价 精 神 疾 病 患 者 的 病 耻 感 主 观 体 验。量表29个条目, 采用4级评分法, 包括5个维度: 疏远、刻板 印 象 的 认 可 、歧 视 经 历 、社 交 回 避 和 对 抗 病 耻 感 ( Alienation, Stereotype Endorsement,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Social Withdrawal, and Stigma Resistance) , 研 究 显 示 量 表 有 很 高 的 信 度 和 效 度 。ISMI对 病 耻 感 的 测 量 包 括 了 “感 知 的 病 耻 感 ”和 “实 际 的 病 耻 感 ”, 量 表 还 加 入 了 正 性 情 感 体 验 条 目 , 用 以 评 价患者对抗病耻感的态度和想法。此外, 还有不同研究者设 计的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经历问卷、歧视问卷等[20-21] 。因为病 耻感概念的多样性也造成了病耻感测量工具的不统一, 不同 的测量工具内容有时相差甚远, 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有效工 具的缺乏仍然困扰着研究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2), 207-214Published Online May 2016 in Hans. /journal/ass/10.12677/ass.2016.52030Development of the Mental Illness Attitudeand Stereotype Questionnaire—Preliminary StudyRachel Yen-Ting Lo1, Mein-Woei Suen1,2,3*, Chih-Mei Kao41School of Psychology, Institute of Clinical Psychology, Chung 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2Chung Shan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Taichung Taiwan3Social and Gender Issue Research Center, Chung Shan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Taichung Taiwan4Department of Counseling,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Chiayi TaiwanReceived: Mar. 15th, 2016; accepted: Mar. 26th, 2016; published: Mar. 31st,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e current research is a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which investigates the notion of “attitudes and stereotypes toward mental illness”. Due to lack of similar questionnaire in Asia area, 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which may not be analogical from western research, this questionnaire is de-veloped based on questionnaire from western studies, yet, more cultural adaptable questions are added to make the questionnaire more accommodated to Chinese community. As mentioned, this questionnaire aims to measure attitudes and stereotypes that individuals may obtain toward people who suffer from mental illness, by such it also employs a variety of settings to see how one would react when they encounter the mentally ill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SPSS software is applied on descriptive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factor analysis, as to explore factors that prompt to negative reactions; factors are categorized and named after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ir meaning. As a result, the current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all the variety of settings that one may approach persons who are mentally ill in daily life, is highly adaptable be an useful instru-ment to measure attitudes and stereotypes toward mental illnesses especially in Chinese commu-nity in the future. In addition, suggestions and advices are made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particu-larly to be the references for application for clinical practices.KeywordsAttitude Scales, Factor Analysis, Mental Illness, Stereotypes, Survey*通讯作者。

罗彦婷等精神疾病态度与刻板印象量表的编制—前导型研究罗彦婷1,孙旻暐1,2,3*,高之梅41中山医学大学心理系暨临床心理所,台湾台中2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台湾台中3中山医学大学社会与性别研究中心,台湾台中4国立嘉义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台湾嘉义收稿日期:2016年3月15日;录用日期:2016年3月26日;发布日期:2016年3月31日摘要本研究旨在以自编式量表“精神疾病态度与刻板印象”为主轴,针对国外学者所编制量表重新翻译、整理。

就研究者所知,因亚洲地区咸有编制精神疾病刻板印象量表,虽国外研究较为多元,但因文化差异而缺少量表使用的适切性。

为解决此研究限制,本研究加入更适合亚洲族群的题项,并以情境(setting)划分方式,做为此领域研究前所未有的亮点。

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信度分析、以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式,以便取得量表适用性之结果,更将各情境中所得出的因素加以命名、归类。

整体而言,本量表在精神疾病态度和刻板印象的测量具有相当高的适配性,最后亦对未来研究提出讨论及建议,希望能做为往后临床实务应用之参考,其他详细内容与结果请参见本文。

关键词态度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精神疾病,刻板印象,问卷调查1. 引言目前咸少有编制精神疾病刻板印象量表的研究,现有的研究多数仅为针精神疾病患者态度的探讨。

然而,刻板印象(stereotype)主要是强调认知–信念(belief)的层面,则有别于态度(attitude)是强调对于特定对象的评价,故若能编制以精神疾病态度为主,而以刻板印象为辅的量表,将可对一般民众针对精神病患的观感进行了解。

过去林信佑与孙旻暐(2008)参考并翻译Singh、Baxter、Standen及Duggan (1998)所使用的Attitude to Mental Illness Questionnaire (AMI),进而尝试编制成中文版的“大学生精神疾病态度量表”[1] [2]。

故本研究更进一步邀集临床相关专业人员,采用更专业的方式翻译相关国外量表,并设定精神疾病刻板印象与态度面向,亦加入符合国内的题项,以提高区分刻板印象与态度间的适配性。

此外,亦采用专家效度与增加样本来进行内部一致性考验。

此标准化编制的量表将更有助于未来后续研究与临床实务方面的应用。

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指人们对某特定团体成员典型特性所保持的信念(陈皎眉、王丛桂及孙蒨如,2014) [3]。

McGarty、Yzerbyt和Spears (2002)亦提出三项指导性原则:1)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外界进行解释的助力;2) 刻板印象的使用可节省人们处理事务时的精力;以及3) 刻板印象是团体间共有的信念(belief)。

对特定精神疾病患者所抱持负向的看法即“精神疾病刻板罗彦婷等印象”(mental illness stereotypes) [4]。

事实上,虽然刻板印象并非完全正确,但它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生活中,在各种团体间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和普遍性。

承如上段所提的精神疾病,人们可能对于精神疾病症状、疾病特性或疾病疗程之不了解,或是错误的认识,而造成负向的精神疾病刻板印象。

然而,何谓精神疾病刻板印象?由于多数民众并没有接触精神疾病患者的经验,所以媒体就成为精神病理学的语言、概念和影像的主要来源(Byrne, 1997) [5]。

长期以来,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偏见即反映在媒体之中。

Schneider (1987)指出,在电影中精神病患被分为四种形象:1) 病患被形容成疯狂的傻瓜,是社会中的边缘人;2) 极力想治好这疾病但又塑造本身为孤立地,以获得大众的同情;3) 病患被认为是反复无常、具破坏性及随时准备攻击的;此外,4) 病患是怠惰的,没有动力想治好这疾病的[6]。

由于生活中处处充斥着负向的不正确看法,故在此无形地潜移默化下,民众便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负向的刻板印象。

然而,国内是否有适当的精神疾病刻板印象量表可供使用呢?就本研究所知,国内外咸少有编制精神疾病刻板印象量表的研究,多数仅为针精神疾病患者态度的探讨,例如在Singh等人(1998)则是以医科学生为样本,针对精神疾病之态度进行了解。

此外,国外研究显示,即使是专业医疗人员,亦会对精神病患呈现出不同行为对待方法及态度(Singh et al.),故若国内能有套以精神疾病刻板印象及态度为辅的量表,将更可对一般民众针对精神病患的观感进行负向程度了解;更进一步,也可在进行减除刻板印象操弄后,以此量表进行客观的测量与评做指标。

过去林信佑与孙旻暐(2008)参考与翻译Singh等人(1998)的AMI,并尝试编制成中文版的“大学生精神疾病态度量表”,原量表(20个题项)包含“精神疾病的成因”、“治疗与结果”及“对于个体与社会所造成之影响”三个因素,例句如:“应该劝阻精神疾病患者结婚、导致暴力行为之原因大部分来自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诊断将会产生污名化作用、精神疾病常被错误地诊断、精神药物大部分被用来控制分裂型行为、电击疗法应该被禁止、服药过量的人需要富有同理心的治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