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面设计史
我国当代平面设计演变历程

我国当代平面设计演变历程一、现代平面设计在中国的真正起步和发展也仅有三十年的光阴,三十年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从无到有、从启蒙到发展,经历了一个短暂而又令人兴奋同样也值得反思的一个过程。
当然,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还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殖民、全面渗透的语境中,中国社会也开始了立足传统的现代化转型过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天津、北京、广州等城市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变迁,鲜明的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
在设计领域,由西方传入的以商业广告设计为代表的平面设计同样也面临着向现代化的转型。
被设计界堪称经典的“月份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月份牌”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国殖民企业通过采用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仕女画、年画和山水画等艺术形式来进行广告促销,使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取大量的销售利润。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觉醒,民族企业同样采用“月份牌”作为一种有效的广告手段来振兴和发展本国民族工业。
“月份牌”设计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高峰时期,并产生了以郑曼陀、杭稚英、金梅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月份牌”画家。
从历史角度审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的“月份牌”绘制广告是当时最具视觉美感和最具本土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为中国近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创造了极其辉煌繁荣的局面,同时也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继“月份牌”在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中创造辉煌之后,中国的平面设计理应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良胜发展。
不过,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平面设计在一段时间内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其发展国策为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三十年来,中国的平面设计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可以说,中国仅仅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社会用上百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发展历程,从这一点来看,无论如何评价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所取得的成就都不为过。
中国平面设计史PPT课件

1. 书籍设计
2. 元代书籍设计:在印刷品中使用简体字,起源于元代
3.
出现行书和草书
明代书籍设计:明朝中叶产生了线装
出现了双色乃至四色套印的书籍
清代书籍设计:进入了平装和精装的装订时代
版面装饰形式:版边装饰、行间装饰、中缝装饰等
12
2.印刷设计 元朝:王祯创制了木活字,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出现了双色套印 明代 :出现了能印出渐变层次的彩色印刷.
19
2.标志设计 1950年7月颁布《商标注册暂行条例》 取缔了具有封建、迷信、黄色、殖民地色彩的商标。 50年代—60年代 :政治化、程式化的标志 3.书籍及插图设计 曹辛之 张守义
20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平面设计 1.迟到的设计教育 设计教育的规模化; 设计教育刚刚进入市场化阶段 ; 缺乏市场的开拓设计能力。
第二部分 中国平面设计简史
1
第一章 中国古代平面设计的机能性及其具体表现
1.1 中国古代平面设计艺术的实用机能 中国古代平面设计艺术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实用 价值的设计。
1.2 中国古代平面设计艺术的美感机能 用与美的统一成了古代设计的基本特征
1.3 中国古代平面设计艺术的象征机能 在封建社会中,平面设计艺术的象征机能代表 着社会的地位、身份、权势等等
5
第三节 中国商周、春秋时期的青铜装饰艺术
青铜艺术集工艺美术、雕塑、绘画以及书法等的 特征、手法和成就于一身。
青铜装饰图案的特点:通过凹凸效果,展现形和
线的完美结合。
饕餮纹
龙纹
6
第四节 中国秦汉时期平面设计史概述
1. 纸张的发明和应用 2. 文字的变迁 大篆 ——小篆——隶书 ——草书 ——行书、楷书 3. 漆器 4. 西汉前期的漆器,花纹富丽而繁复; 东汉的漆器,花纹比较简素。
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

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平面设计是一门运用视觉艺术和传播设计原理,通过文字、形象、颜色等多种元素来传递信息和创造美感的设计领域。
在这个数字化与全球化的时代,平面设计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
平面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人们为了传递信息和记录历史,开始刻画符号和图案。
例如,古埃及的壁画和符号就是早期平面设计的产物。
这些设计用于装饰和传递象征含义,对后世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平面设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5世纪的欧洲,人们开始使用木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从而可以将设计作品快速地复制和传播。
这一时期,宗教装饰艺术成为主流,平面设计的功能主要是用于宗教书籍和教堂装饰。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花窗玻璃就是当时平面设计的杰出作品。
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使得平面设计得到了新的突破。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平面设计开始了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企业和品牌开始使用平面设计来宣传和推广产品,标志和海报成为当时最常见的设计形式。
著名的平面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和查尔斯·雷纳·拉克纳成为19世纪平面设计的重要代表人物。
20世纪是平面设计发展的黄金时期。
1920年代的包豪斯学派提倡“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他们强调设计应该简洁、高效、具有艺术美感。
随后,瑞士的国际式设计开始兴起,以简洁、几何的图形和排版风格著称。
著名的平面设计师比利·鲍尔斯和亨伯特·uroeteshbuhl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到了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平面设计开始成为主流。
设计师可以使用电脑软件来创作作品,并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和分享。
与传统平面设计相比,数字平面设计具有更多的创作工具和更广阔的表现方式。
同时,特效、动画和视频等新技术也给平面设计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表达手段。
如今,平面设计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品牌推广、广告宣传还是移动应用开发,都需要平面设计师的才能。
中国平面设计史PPT课件

第二节 中国早期纹样的发展
⒈彩陶纹样 仰韶文化:以几何纹样为主 ,图案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和
谐 马家窑文化:更加精美、制作工艺更加复杂
彩绘的手法十分纯熟,线条精细流畅, 构图严谨对称,风格典雅华丽。
4
⒉ 岩画 内蒙古阴山岩画: 再现了中国北方各游牧民族的历史、经济生活。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 惟一反映农业部落原始崇拜内容的岩画。
5
第三节 中国商周、春秋时期的青铜装饰艺术
青铜艺术集工艺美术、雕塑、绘画以及书法等的 特征、手法和成就于一身。
青铜装饰图案的特点:通过凹凸效果,展现形和
线的完美结合。
饕餮纹
龙纹
6
第四节 中国秦汉时期平面设计史概述
1. 纸张的发明和应用 2. 文字的变迁 大篆 ——小篆——隶书 ——草书 ——行书、楷书 3. 漆器 4. 西汉前期的漆器,花纹富丽而繁复; 东汉的漆器,花纹比较简素。
25
1. 书籍设计
2. 元代书籍设计:在印刷品中使用简体字,起源于元代
3.
出现行书和草书
明代书籍设计:明朝中叶产生了线装
出现了双色乃至四色套印的书籍
清代书籍设计:进入了平装和精装的装订时代
版面装饰形式:版边装饰、行间装饰、中缝装饰等
12
2.印刷设计 元朝:王祯创制了木活字,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出现了双色套印 明代 :出现了能印出渐变层次的彩色印刷.
16
2.“新年画”设计 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取了中国画和水彩画 的技巧,表现手段趋向丰富。 绝大部分都采用了胶版印刷 .
17
3.书籍设计 五四运动,中国的知识分子发起的民族自省、自强运动 希望通过文学、艺术,诗歌推动中国人的现代化精神. 闻一多 :美术救国
平面设计发展史

(一)世界平面设计的起源与发展平面设计的起源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象征。
在人类原始生活逐步走向文明的起始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将自身的思想感情用符号形式来传达。
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绳记事演变到图形符号,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文明进程中的大转折。
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就是依据各种图形符号进行记事与交流,直至图形演变为简单的文字,其中包括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中国的甲骨文、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以及埃及的象形文字。
三大古老文字成为如今世界文字的发展源头。
可以说,文字的出现为日后平面设计的发展奠定了最原始的基础条件。
图1(左)周官玺,左端都庚为阳文印章,右陵右司马玺为阴文印章。
图2(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泥板上书写的楔形文字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图4(左)中国元代书籍《武王伐纣》的一页图5(右)古巴比伦时代的泥板文书已具有现代版面编排的某些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早期四大发明中的两项即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和毕升发明的印刷术为世界平面印刷事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世界文化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平面设计的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
至宋代,中国印刷术发展已占据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地位,并迅速传入邻国日本、韩国、菲律宾以及越南乃至中亚,最后由中亚传入欧洲,从而在事实上肯定了中国印刷术的重要地位。
平面设计的起源和发展与印刷术的发明与进步密不可分,欧洲人直到15世纪还没有掌握印刷术。
据考证,欧洲人最早掌握的印刷术是木刻印刷。
欧洲木刻印刷始于何时,目前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十字军东征是一个标志。
十字军从中亚带给欧洲大量的纸张印刷品,包括纸牌以及带有插图的宗教印刷品。
具有确切记载的出现在公元14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宗教肖像和政治领导肖像木刻印刷,这些圣像与文字编排在一起,成为具有插图的宗教书籍。
欧洲引入印刷后,真正意义上成为欧洲平面设计的源头,在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以后,进一步推动了整个欧洲出版业的发展,欧洲的印刷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对新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史研究的思考

对新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史研究的思考作者:余劲松陈胜利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35期摘要作为文化产业范畴的平面设计艺术正面临着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社会现实,思考和研究新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史,揭示出当代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当代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导向的内在关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同时,通过问题探究揭示我国平面设计健康、有序、全面的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关键词平面设计发展史视角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1平面设计的由来及现状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是20世纪中后期凸现于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构建设计范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人威廉·阿迪逊·德威金斯最早使用来描述他所从事的设计活动的内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在1970年以后正式成为国际设计界通用术语。
平面设计在21世纪开始朝多媒体的方向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
与此同时,它的传统和范畴依然存在,在电脑辅助设计的技术前提下,发展速度非常惊人。
美国人菲利普·梅格斯(Philip B.Meggs),是较早系统研究世界平面设计发展史的西方学者,并于1983年推出著作《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该书被设计史学界视为权威著作,是现有的平面设计论著中最完整的一本,作为一份通史性质的文本,梅格斯在他科学精到的叙事框架中,把繁杂的平面设计历史内容进行了合理有序的安排,让学习者清晰地认识到平面设计发展的历史脉络。
对于理论学习研究者,更能学习到在纷纭的设计历史现象中整理线索、提炼重点的方法。
20世纪90年代,美籍华人学者王受之套用了梅格斯原著的基本框架,完成了第一本中文版的《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在这个框架内,平面设计的历史被分割为技术、门类、风格、理念、人物、专题、个案、教育等条块。
以各个时代不同特点为侧重点,交织使用通史、断代史、类别史的编写手法。
平面设计的发展历史

1. 平面设计史的发展是从符号及文字创造开始的。
2. 人们终于知道楔形文字是已知世界最古老的文字。
3. 苏美尔人的文字最早是写在泥板上的,特点:在泥板上印刻,只适合书写较短的.直线的笔画,由于书写时用芦苇角或木棒角按压,在按压的地方印痕较宽.较深,抽出是留下的印痕则较细.较窄,这样,这种文字符号的每一笔开始部分都较粗,而末尾部分都较细,就像木楔一样,“楔形文字”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4. 死亡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后人亦称此书为《金字塔经典》。
5. 汉字是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
中国文字最早形态是简单象形的。
与埃及不同,中文早期是以文字为中心的记录和书写排列,早期并没有插图与文字并存的先例,直到清代都没有发生变化。
中文造字的三种基本方法:形音意6人类最早的文字包括三种基本类型,: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埃及人的象形文字,中国人的象形会意和仿音结合的文字。
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具有一个单字本身构造的特点,每个字自成体系,本身具有完整的架构,类似图画。
7. 公元前13世纪左右,古代腓尼基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
8. 罗马字母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出现了装饰线二是采用了方形的大写字母“方体”。
9.什么是中世纪?艺术史的中世纪是指介于两个艺术高峰即古希腊罗马艺术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段时间,大约从公园13世纪到14世纪。
近1000年左右。
10.教士比修斯抄写的《比修斯评圣约翰启示录文书》是这个时期比较重要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作品中出现了以水粉为基础的插图,11. 1265年的《杜斯启示录》是这个时期的手抄《启示录》,特点:书中每页都附有插图,文字都分两栏,书写工整。
12.意大利人于1262年在他们制造的纸张上采用了水纹,以作为产品的标记。
13.公元14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最早的木板印刷,产品大部分是宗教肖像或者当时的政治领导的肖像。
14. 古登堡(德国)采用铅为材料铸造字模进行印刷,改变印刷材料,用亚麻仁油混合灯烟黑灰制成黑色油墨。
中国版式设计发展史

汇报人:xxx
>>
点击-添加标题
1 商周时期:原始的版式设计 2 春秋战国时期:书籍的版式设计 3 秦汉时期:印刷术与版式设计 4 唐宋时期:印刷技术的繁荣与版式设计的成熟 5 元明清时期:版式设计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6 近现代:版式设计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7 当代:版式设计的创新与突破
总的来说,中国版式设计的发展历 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从最初的甲骨文和竹简,到现代的 电子书籍和数字媒体设计,中国的 版式设计师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
点击-添加标题
谢谢观看
XXXXX
XXXXX
中国点版击式设添计加发展标史题
中国的版式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深受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并且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
下面我们将简要回顾中国版式设 计的发展历程
1
商周时期:原 始的版式设计
商周时点期:击原添始的加版标式设题计
在商周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甲骨文和金文来记录信息
x
这些文字被刻在龟壳或金属板上,虽然我们不能称之 为版式设计,但这是版式设计的雏形
这一时期,书籍的版式设计更加规范 化和标准化,字体、行距和页边距都
有了固定的格式
2
3
同时,书籍的排版也开始注重美感和 艺术性,出现了很多精美的版式设计
5
元明清时期:版式设 计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元明清时期:点版式击设添计的加多标样化题与个性化
1
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式 设计开始多样化,同时也
出现了个性化的趋势
秦汉时期,中国的印刷术开始出现
人们使用木版雕刻文字,然后涂上墨
x
水进行印刷
这种印刷技术为版式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基 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纸张加以镶称,并用绫绢等丝织品包裹书角以保护书籍。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装 帧 艺 术
2、书籍的版式
版面:一块刻板(书叶)四周栏线内的面积。 边栏:古籍版面四周的界线,亦称“栏线”。 界行:边栏内分行的直线,亦称“栏”、“边准”。 版心:版面正中介于左右两半叶之间窄长的细行,亦 称“版口”。
内容:天象,如月蚀、日蚀、晴、雨、风、雪等;定期的预测,预 测即将发生的事件,如旅行外出、渔猎和战争,有生、死、病、梦 等人事的休咎及对祖先、神灵的祭祀。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工 艺
1、非纸质书籍
【石头的书】
在古代,石头也用来做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
整部著作刻于石上,供人阅读和拓印。石头乃天然之物, 来源甚广,又大又重,难于毁弃,刻写面积大,易于模拓,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装 帧 艺 术
宋《新定三礼图》,镇江府学印本,字体小而细,可谓是宋体字的前身。 单鱼尾,版心有书名、刻工刘明的名字,并附有插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装 帧 艺 术
宋抚州刻本,顺鱼尾。上海图书馆藏。
3、书籍的形制
【古代书籍制度的大体演变】
简牍/缣帛制度
【线装】
就用线装订而言,线装 起源于唐末北宋初。中间线 装曾被冷落并淘汰了四五百 年。期间粘接的蝴蝶装盛行, 逐渐暴露了缺点。明代中叶 线装又重新流行,清代最为 盛行,沿用至今。但在折叶、 订线等方面,明代的线装与 唐代及北宋初的不完全相同。
工艺:将两张半叶的软 封皮,粘在书册前后,再打 孔订线。线装一般为打四孔, 称为“四目线装“(四眼线 装、四针眼装);也有订六 孔或八孔的,称为”六目线 装“或”八目线装“。
基本取代了落后的简帛而成了中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推
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工 艺
造 纸 程 序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工 艺
2、古代纸质书籍
【古代写本书】 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书籍,
而是三者并用,究其原因,或是产量不够,或是人们思想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工 艺
包装:为保护书的内容不受污损,在第一张纸前加
粘一张空白纸,考究者可用绢绫等丝织品,称作裱。加 褾之后,再系上带,将卷子捆扎起来。为了便于书卷的
保存,每5卷或10卷用帙布包裹起来,或装入书囊。帙
(zhi)也称书衣,常用布、帛制成。
雕 版 印 刷 工 具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工 艺
【毛装】 工艺:指新印 书籍把书叶叠齐、 毛订、加书皮以后, 不加裁切,即行上 架的装帧形式。 优点:毛装本 如有污损,再加裁 切,仍如新订。
优点:适应了雕版印书的形 式,利于保护版心和文字 ,利 于做批注。
缺点:书叶均是单层,每翻 开一叶,先看到文字背面的空白, 阅读不便;且书脊处只用浆糊粘 接,容易脱落。
【包背装】 亦称“裹背装”、 “裹后背”。大约起自 南宋,盛行于明,尤其 是政府官书。 工艺:书叶无字的 纸面相对折叠,若干叶 一册,版心朝左,框外 边幅朝右向着书背。再 以纸捻装订成册,用一 整张封皮环绕书背粘裹, 不再另穿孔定线。有软 面和硬面两种。 优点:克服了蝴蝶 装翻阅时无字的反面向 人的不便。 缺点:经不起频繁 翻阅,明中后期普通大 众常用书又出现线装。
帛 书
2、古代纸质书籍
【纸的发明】 东汉定都洛阳后,蔡伦深感“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于是他决定造出比西汉更好的纸。他总结前代及同代造麻纸的
技术经验,组织生产优质麻纸。在他的推动和组织下,到公元 二世纪初的东汉时期,中国已经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造纸革 新技术。 蔡伦的另一造纸术贡献是皮纸制造工艺的探索和推广。麻 纸和皮纸是汉代以来1200年间中国纸的两大支柱。中国文化有 赖这两大纸种的供应而得以迅速发展。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
雕版印刷品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工 艺
《竞春图卷》插图(选自《密戏图考》), 1606年(南 宋)。代表了饾版印刷发明以前雕版彩色印刷最高水平。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工 艺
饾版印刷:《萝轩变古笺谱》,明崇祯吴发祥刻印,是以水印 印制五彩套色版画的杰作。
1、书籍的结构
当于现代书籍额书名页。一般印有书名、撰注者姓名、刊刻地、 刊刻者等事项。
【书首】书册最上端的切口部分,与“书根”相对,亦称“书
头”。 【书根】书册最下端的切口部分,与“书首”相对。古籍传统
置放方式为平放,故书根向外,藏书家往往请人在书根靠角隅
线处从右至左题写书名、分类、卷次等以便查阅。 【书角】即古书册右侧的上下隅。装订珍贵线装书时,常用上
【旋风装】 旋风装与经折装是 同一时代同在卷轴装的 基础上,由于不同的文 化需求产生的不同的装 帧形式。 社会文化需求:唐 代文化繁荣,尤其是诗 歌得到空前发展。备查 掌故的类书和备查格律 的韵书十分流行。这类 书籍的书写方式和装帧 形式,需要方便随时翻 检。单面书写的卷轴装 难以解决问题。全新的 装帧形式一时难以创造 出来。旋风装既未完全 突破卷轴装的外壳,又 方便了翻检,缩小了版 面。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装 帧 艺 术
【书签】古书书衣正面所粘贴的书名签条,亦称“题签”。多 为长方形,题有书名、卷数、题签人姓名及时间等,一般粘贴 在书衣正面左上方近书口处。一般以纸或丝织材料裱成,有的 书签请名家题写,使书更为美观雅致而增值。
【叶】古书最小的计量单位,一叶,指刷印(抄写)一块雕版
【蝴蝶装】 简称“蝶装”。宋代雕版印 书盛行以后形成的一种装帧形式, 风靡于宋元,流行大约400年。 工艺:书叶按照中缝反折, 即将有字的纸面相对折起,版心 在里,再将各页中缝的背口对齐, 以浆糊粘在作为封皮的厚包装纸 上,裁齐成册。其封皮有软面和 硬面两种。 翻阅时,书叶有如 蝴蝶两翼展翅飞翔。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装 帧 设 计
一、中国古代书籍的载体与工艺
目
二、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艺术
录
三、中国古代书籍的版本
可传播的知识、信息
文字、图像及其他信息符号 物质载体 基本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必要的装帧形式
图 书 ( 书 籍 )
图 书 的 构 成 要 素
1、非纸质书籍
【甲骨的书】 早在三千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 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骨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 内容刻在龟骨和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的书。 发现:流传至今的甲骨图书,是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 的小屯村发现的。 书写:龟甲有较为宽阔而光滑的表面可供契刻。甲骨文字是刻写的, 有的填上朱砂或黒墨,武丁(商朝的皇帝)时代的甲骨文还填上绿 松石来装饰。
简牍的制作与包装:
1、非纸质书籍
【缣帛的书】 缣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墨子》里曾提到“书于竹帛”,指文字 载于简牍或缣帛上,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写在缣帛上的书。 缣帛可因需要裁剪,长度可按文字的多少来决定。 内容: 信件、绘画、书籍、地图、祭文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工 艺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工 艺
卷轴制度
册页制度
汉代以前
汉唐之间
唐宋以后
缣贵而简重 不便于人, 造纸术发明。
印刷术发明; 不同的社会 文化需求。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装 帧 艺 术
【卷轴装】
亦称“卷子装”。通行 于东汉至唐代。它是纸本书 最早的形制,直接承袭了帛 书的形制,单面书写。 工艺:它把若干纸张粘 接成长幅,用木棍等材料作 轴,从左到右卷成一束,称 为一卷。册装书籍以“卷” 为计量单位,即源于此。 结构:主要由轴、褾、 带、签等部分组成。为保护 图书内容不受污损,卷轴装 在正文第一页前还要加一张 空白纸,考究的粘加绫、绢 等丝织品,称为褾或包首。 褾的右端有不同质料、颜色 的带。带的右端有不同质料、 颜色的别子,叫做签。
后而成的一张书叶。装订时,从纸叶中间折为两个半叶,相当 于现代书籍的两页。
【副叶】即加在书衣与封面之间的空白纸叶,相当于现代书籍
的扉页。其主要功能为保护正文书叶,为了加强此功能,古代 时还采用涂右药物的纸张以防虫蛀。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装 帧 艺 术
【封面】古书封面位于副叶之后,亦称内封面、内封叶等,相
因此它是一种理想的廉价的书写材料。自秦汉以后,石刻
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儒家、道家等将经籍刻在石头上,以 其为定本,留存久远。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工 艺
1、非纸质书籍
【青铜的书】
殷商后期,青铜器不但是当时珍贵的器皿,而且还被用来
记载文字,流传后世。因此,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 典籍之一。 书写:青铜铭文,也称金文、钟鼎文,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铭文有的通过铸造,有的则是雕刻而成。字的大小,一般为2 厘米见方,也有呈椭圆形或更大的字。文字基本按从上至下, 自右至左的传统形式排列。 内容:铭文的内容涉及当时战争、盟约、条例、人名、赏赐、 典礼、奴隶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观念尚未转变。 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造纸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纸书的数量与纸张的优 越性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已成为 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取代了帛书。
中 国 古 代 书 籍 的 载 体 与 工 艺
2、古代纸质书籍
【古代写本书】
纸张处理: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了染色处理,这主 要是为防止虫蛀和腐朽。敦煌石室的唐代经卷,保存了1000 多年以后,尽管有破损,但纸张完好,无虫蛀现象。 抄写方式:抄写时,第一张纸起首空二行,先写书名, 另起一行写正文。每抄完一书,在末尾空一行再写书名、字 数、抄写人姓名、抄写时间、抄写目的、用纸数字,甚至连 校书人、审阅人、制卷人姓名也一一附记。内容较多的书, 一张纸容纳不下,再用第二张纸继续抄写,纸的一面写满后, 反过来在背面书写,一张一张的纸可按顺序连接,既可先写 后接,也可先接后写,写完书的长纸,从左向右卷体 与 工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