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缘何失意中国市场

合集下载

日本家电企业为何退出中国市场

日本家电企业为何退出中国市场

日本家电企业之退出中国市场2011年对日本人年来说确实是灾难连连的一年,首先是日本发生大地震,国内矛盾开始凸显,之后日元大幅升值等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百年一遇的大灾难接连不断,这些的确是导致企业出现大幅亏损的最大原因,但是,引起日本家电行业环境发生本质改变的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原因之一:日本制造一向以高品质的管理和精湛的技术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长期以来,日本企业一直在追求保证高品质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价格。

但是,家电行业的量产需将有限的几种技术相结合,流水线作业,这就要消耗巨额的资本。

因此,胜负就取决于成本差了,人员开支低、货币汇率低的国家的厂商就占了绝对优势,韩国厂商利润增加成为必然趋势。

日本厂商想追求其他公司无法模仿的高附加价值产品,但结果却卷入了价格竞争,自我毁灭。

典型的事例就是在日本的电视机同时向数字化转换的去年,超薄电视机市场发生的一幕。

虽然追求在图像质量、厚薄、清晰度上面优于其他公司,但事实上各公司的技术不相上下。

对消费者来说,大家同样出色。

既然这样的话,就只剩下价格的不同了。

3大家电厂商出现巨额损失的背景,就是超薄电视机价格的大幅下落。

松下旗下的等离子显示器公司将生产显示面板的第5工厂停产。

此外,其股票市值缩水、品牌受损等种种原因,导致松下出现大幅赤字。

原因之二:韩国政府对三星和LG等家电厂商进行政策支持,1)进出全球市场,享受规模经济的优越性,2)以人员开支低于日本这一优势进行充分动员,3)政府对汇率的干预导致韩元贬值,加之日元升值,相当于日本产品的价格贵了20%、韩国产品便宜了20%,日本产品不得不接受相对于韩国产品这40%的汇率差额,4)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进行产业重组,不再具有竞争力的部门的转型相对容易。

进行结构调整之后,很多的日本技术人员纷纷被韩国和中国的企业雇佣,韩国和中国的企业轻易就得到了日本常年累积取得的技术。

与韩国家电厂商的优势相比,日本的大型家电制造商有将近10家,都在日本国内这一极小的市场中重复的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日本企业为何“失意”中国

日本企业为何“失意”中国

决策判 断失误
对 其产 品实行分级 制度出 口,即一 场的 良好机遇 。就在欧美一些 企业 流产品输往 欧美国家 ,二流产 品在 正拿 出 自己最 好的产 品在 中国叫卖
国内出售 ,三 流产 品销往 中国等发 时 , 日本 企 业 却 仍 然 机 械 地 按 照 展 中国家 。当时 的 日本销往 中国的 “ 分 法 ” 的规 定 ,将 三 流 的 产 三 产 品 大 多数 是 其 国 内 已经 淘汰 的 品 ( 甚至 在g 年代 后 期还将 又 笨又 0 “ 时品” 。 过 重 的索尼 松 下手 机 】 放在 商场 最 应 当说 ,从 商业 角度 来 讲 , 显 眼 的位置 实际上 .中国人 口众 当时这种分 级制度 法是有其合理性 多 ,是 世 界 上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最 的 ,毕 竟 欧 美 国家 经 济十 分 发 快 增长 潜力最大 消费范围最广 达 .人 民生 活 水 平 很 高 ,消 费者 的地 区之一 ,相 当一部 分国人已步
年 且 日本企业在作 出对 华投资决 定 时 主要 着 眼于 以下几 个 方 面 : () 1 能否 形成 有# HE支付 能力 的市
与进 军 中国市场 的欧美企业相 比, 的 日本 企业仍然 固守着陈 旧观念 , 日本企 业在一些重 点领域 、主要市 还 总 以为今 日之中国仍是 以前 的景 场 的竞争 中连连败北 。其中原 因在 象 ,营销 思 路 远 未 能 跟 上 中国 消 于 ,长 期 以来 , 日本 企 业 仍 固守 费者的消费 变化 ,仍然把 中国作为 陈 I观念 .缺乏长 远眼光。现在 , E t 其倾 销质次价 低产品 的大市场 虽 他 们 正为此 付 出沉 重代价 。 然也 有一些 日本 企业对 中国市 场进 行 了调查 ,但 由于深入不够 ,只是 简单地认 为中国市场整体购 买力不 强 ,而 忽视 了 中 国消 费 群 体 的 庞 在8 年代 , 日本经 济 界 通过 大性 以及 中国市 场的 多样 性和层 次 0 调 研 .将全球市 场分为不同等级 , 性 ,从而 白 白丧 失 了开 拓 中国 市

【高中地理】日本产业大转移:中国内地被战略性排斥在外

【高中地理】日本产业大转移:中国内地被战略性排斥在外

【高中地理】日本产业大转移:中国内地被战略性排斥在外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这些与中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都将在日本震后产业大转移的过程中受益,尼康等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已经明确表态将在东南亚某些区域增加产能,可作为日本海外最大的产品销售市场,中国内地却被战略性的排斥在外。

而更让人叹息的是日本此次产业转移所即将涉及的高端制造、研发及供应链管理等环节,都是中国内地市场一直希望引进的,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也为此做了许多努力。

战略性避开中国布局,反映的正是日本在其产业规划过程中最深刻的考量,不能失去中国市场,所以围绕着中国周边布局;不能放弃日本制造的高端定位,所以不能把产品打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

中国制造升级被寄望很高的促进因素之一就这样眼睁睁地溜走了。

一线调查 FIELD SURVEY日本震后产业转移再现“雁行方阵”“还没有看到日本稀土高技术企业要向我们这里转移的迹象,至少目前还没有。

”包头稀土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姚继恩说。

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稀土资源,近年都占到中国稀土出口总量的50%以上。

这些稀土中的大部分在进行应用加工后再返销中国,其中很大一部分作为如汽车、照相机、重型机械、通讯等行业产品的高端配件运往日本在华企业或是中国本土企业,如电动汽车发动机上的永磁电机、小型储氢电池等。

也就是因为此,包头稀土高新区一直希望通过资源优势吸引全球稀土高技术企业入驻,尤其是邻近中国的日本和韩国企业,本以为地震是个引进的好机会,没想到中国市场依然没能分到想要的那杯羹。

市场一度盛传日本地震灾害频发将促使日本制造企业加快全球生产布局调整,扩大向海外转移一些关键零配件的产能,而这将会是全球产业格局重新划分的一次机遇。

作为日本最大海外买家的中国市场,理所当然的应该是此次转移的首要考虑对象,甚至一度有声音认为,这次日本产业大转移将是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有利外因。

但《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一切可能都是中国市场和企业的美妙幻想,尽管中国有着最大的市场潜力,也具有极高的热情,但在日本某些产业转移的规划中,可能会战略性的规避中国。

日本电器企业的中国迷失

日本电器企业的中国迷失

现 这些 豪 言壮 语 ,就要 看 日本 企 业 的未
3 《中■ 外 资 》 2 0 年 第 5 0 06 期
维普资讯
J ^
l’
/ 、
H J I 、 1 ● . . 1
通 过 发 明更 优 于对 手 的 技术 来 制造 电 子设 备让 日本公 司在上 个世 纪 7 年 代 0 和 8 年 代取 代 了美 国竞 争 对手 。并且 在 0
户。
二 大 电子 产品 市场 ; 日立也 夸 下 了 20 06
年 中 国市场 销售 额 要 达到 7 t, 且利 07 美元 润 率 达到 5 %的海 口; 而根 据 东芝 20 年 05 中期 计划 ,2 0 07年在 中 国的 销售 额要 占 据集 团 的 1%; 下 日前 也 发布 消 息 , O 松 到 2 0 年 ,在 中国 的销 售 额要 突破 l 亿 06 万 日元 的历 史 记 录 。但市 场 是 否会 如 期兑
借助 着 中 国开 放语 录的 呐 喊声 势 ,市 场 嗅觉 灵 敏 的 日本 电 器企 业 都 已不 约 而 同
地选 择 了登 陆 中 国市 场 。 而 , 自信 和 然 被 傲 慢 宠坏 的 日本 电器商 们 在 过 去半 年 中
比产 品质 量 更重 要 的市 场 信 誉也 在 日本 电器企 业 身上 遭到 了质 疑 。2 0 年 05
天 。 此业 内 人士 的解 读 是:日本 家 电企 对
业希望通过降价迅速提升产品的销量 ,
索麓
折翅 的 “ 东方不死鸟"
依 托 着 地 缘 优 势 和 文 化 的共 融 性 ,
索 尼的 9 型号 数码 照相 机 和 2 种 型号 种 2
数 码摄 像机 存 在拍 照( 拍摄 ) 晶 显示 时液 屏 或 电子 取 景 器 出现 图像 扭 曲或 无 图像

日系家电撤离中国的原因及启示探究

日系家电撤离中国的原因及启示探究

日系家电撤离中国的原因及启示探究刘 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天河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摘 要]近年来,日系家电集体出现亏损的局面,并频频退出中国市场。

文章首先分析日系家电企业的现状,发现日系家电企业全线处于亏损状态,并且大部分家电企业撤离中国。

其次分析日系家电企业撤离中国的原因,内因方面表现在:产业及人口结构不合理、供应链模式僵化、战略方向出现偏差;外因方面表现在:中韩家电企业的崛起、互联网企业兴起带来的压力等。

最后分析日系家电撤离中国给企业的启示,即家电企业要紧跟互联网思维的变化,进行创新和转型,对小家电战略进行调整。

通过以上分析,揭示家电企业要紧跟互联网变化,及时发现消费者需求,不断进行新的战略布局。

[关键词]日系家电;撤离;互联网;创新[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50 2141 日系家电企业的现状分析1 1 日系家电全线亏损据相关报道,2012年年报显示:索尼亏损2223亿日元,这是索尼连续第四年亏损;夏普净亏损2900亿日元;松下更是出现了7800亿日元的巨亏。

2014财年,日系家电几大巨头都全线出现亏损状态。

索尼亏损2300亿日元,夏普亏损300亿日元,松下亏损304亿日元。

包括东芝、NEC、富士通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作为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崛起和电子工业鼎盛的标志,在最近几年却频频从家电王国的位子上跌落。

1 2 日系家电撤离彩电业务随着松下于2015年1月底关闭一家位于山东济南、主要生产液晶电视的合资工厂,加上前几年松下关闭在中国的等离子电视工厂,这意味着在剧烈的彩电市场竞争的冲突下,松下已全面退出中国生产,而谋求以订单外包方式继续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

曾经被称为“液晶电视之父”的夏普也正在收缩电视业务,据有关消息报道,台湾鸿海集团正与夏普频繁接触,考虑收购事宜。

三洋电视品牌使用权卖给了国美,而先前在领先的等离子市场走红的先峰在2010年将电视品牌授权给了苏宁。

日本服装企业为何退出中国?

日本服装企业为何退出中国?

日本服装企业为何退出中国?作者:王宇新来源:《中国连锁》2017年第03期业内人士分析,影响肯定会有的,但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太大的波动。

近期以来,一些日本服装企业在中国陆续退出或关闭门店,引起了消费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著名品牌陆续退出此番涉及的日本服裝企业有一些著名品牌。

创办于1950年的伊都锦是日本大型服装企业,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拓海外市场,聚集了世界上许多知名的设计师,所经营的著名品牌有MICHELKLEIN、OFUON、MK等几十个著名品牌,26家分公司分布在美国、法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伊都锦在中国上海、大连、青岛、北京、沈阳、天津、杭州、哈尔滨等城市开办了工厂建立了门店,最多时曾拥有300家门店,但近年来,在中国的经营状况出现恶化,尽管于2016年2月并入了投资基金Integral旗下,但因增加收益的希望渺茫,在2016年完全退出了中国市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好俪姿,主要经营年轻时尚的女装,是+在日本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他们开发海外市场后,曾以3天建设一家门店的速度扩张。

2006年进入中国后,到2011年年底中国已经超过350家店铺,并将于2016年快速发展到1000家。

目前,他们计划在3年时间里关闭约270家门店。

SUNCO是皇冠CROWN旗下的日本著名旅行箱品牌,产品原本全部在中国生产。

2015年重启日本本土工厂,关闭在中国的生产线。

具有百年历史的日本著名鞋厂朝日(Asahi)计划在5年内将在中国的生产线全部迁回日本国内。

2013年以来,日本对华投资已经连续多年递减,在日产的电视、手机等已经从中国消费者眼中消失后,也许将有更多的日本服装品牌不见踪影。

退出原因何在?日本服装企业中国陆续退出或关闭门店的原因是什么?因内人士分析主要有中国经营成本上升和日本国内政策调整两个因素。

在中国方面,逐年增长的经营成本减少了日本服装企业的利润甚至出现亏损。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

日本企业缘何失意中国市场

日本企业缘何失意中国市场

E l 业失意 中国市场的原 因, 出了日 本企 并 投资 衰败
江 户 雄 介 , 是 一 本 典 型 的 宣 扬“ 国威 这 中 胁论 ” 的书 。随着 中 国改 革 开放 以及 经 济 的 不 断 发 展 , 中 国告 别 了物 质 匮 乏 的 年 代, 投资政 策更加开放 , 富裕 的群体 正在 不 断 扩 大 , 国企 业 的 竞 争 力 也 在 不 断 中 的加 强 , 日本 企 业 的 投 资 战 略 却 没 有 跟 上 中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步 伐 , 是 以 为 中 国 总 是 以 前 的消 费 景 象 , 然 向 中 国 倾 销 质 依 次 价 廉 的 消 费 品 , 加 上 先 入 为 主 的 对 再 中国市场 的轻视 , 忽视 了中 国市场 的庞 中 国地 区 总 裁 、 表 等 都 是 中 国 人 , 日 代 而 本 企 业 总 部 的 C O 多 数 是 由公 司 总 部 派 E 遣 的, 职业经理人 8 %是从 内部培养 , 0 一 步一步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本土选拔的很 少, 这些 干 部 在经 营 活 动 上 能够 贯 彻 总 部

许 此 言说 的很 主 观 , 丰 田对 中 国市 场 的 但 投 资确 有 此 嫌 疑 , 为 起初 进 入 中国 的是 因 其 日本 国 内早 被淘 汰 的车 型 。2 0世 纪 8 0 年 代 丰 田公 司做 出 了 令 其 自 己都 后 悔 的 决 定— — 放 弃 中 国 市 场 全 面进 军 美 国 市 场 , 田公 司为 美 国 消 费者 提 供 了包括 加 丰
的 封锁 在 与 欧 美 企 业 、 国企 业 竞 争 的热 潮 中 中, 日本 企业 对 华 投 资 的技 术 含 量 与其 所 生产 的产 品的 附 加值 面 临 着 新 的挑 战 , 同 时 激 烈 的竞 争 对 日本 企 业 的 技 术 投 资 的 战 略 性调 整 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 日本 一直 是 个 重视科技开发的国家 。 但是长期以来

日本电器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困局

日本电器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困局

涉嫌 “ 假洋鬼子 ”之称 ,而三洋公 司彩电公关团队至今没能对
贴牌生产给出合理的说法。又如 ,在 2 0 0 8年 1 月 ,三洋 ”微 1 “
由于对 中国市场缺 乏深入 了解 ,日本 电器在 中国的 营销 渠
道建设只能移植 日本 国内的常规做法。 以手机 为例 ,日系手机
波 炉在北 京被查 出有毒 、有 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质超标 ,被 责令 退 出北 京市
洋”微波 炉已经不 见踪影 。不仅是 “ 三洋” 电视 机和微 波炉 , “ 三洋”洗衣机与空调等产 品的销售 情况也不容 乐观 。2 0 0 8年 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前 5个月洗衣机 国内市场销量 同比增 长 2 %,而 “ 洋”洗衣 机的市 场销售额 仅提 高 41 86 三 .%,远 低于 国内洗衣机 总体 销量的增长速度 。与此 同时,受到 原材 料
体丧失市场话语权。
仅为 01 %,远远落后于 “ .9 夏普” 索尼” 三星”等主流外资企 “ “ 业品牌平板 电视机 的销量 ,即使 与 2 0 0 8年销售遭遇 寒流 的国 产品牌相比 , 三洋”电视机在销量上也甘拜下风。而在多数国 “
内主 流 家 电 卖 场 , 曾 经 雄 踞 国 内 微 波 炉 行 业 高 端 市 场 的 “ 三
在 日本 ,手机终端 的销售基本 由运 营商控制 ,而手机生产
商只需按运 营商 的要求生产手 机 ,无 须过 多关注 渠道和销售 。
但是 中国的销售 渠道十分 复杂 ,各 类渠道并存 ,日系手机 以日 本标准衡量 中国市场 ,不放 权给中国本土员工 ,因此造成 日系 手机生产商对 中国国情认识不 清 ,渠道把守集体失利 ,导致集
日本企 业一直凭借精细化管理与 出色 的技术创 新水平和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与管理(月刊)2008年第5期・・收稿日期:2008-03-19作者简介:王化冰(1968-),男,山东章丘市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山东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管理、制度经济学;赵俊燕(1985-),女,山东德州人,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日本企业缘何失意中国市场王化冰1,赵俊燕2(1.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域外经管摘要: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逐步下降,暴露了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的缺陷。

针对这一问题,从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战略、本土化进程、社会责任及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竞争力缺失之所在。

关键词:日本企业;中国市场;投资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5-0040-032008年5月第22卷第5期经济与管理EconomyandManagementMay.,2008Vol.22No.5日本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于1979年开始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是西方国家来华投资最早的国家之一。

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有过迅猛的高速增长。

自2002年以来,已经出现了不断减少的趋势,伴随着日本企业在中国发生产品质量缺陷、售后服务较差等问题,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三大主要领域———汽车、电子与家电的辉煌时期已经过去。

曾经,日本生产的彩色电视机几乎垄断中国市场,而现在中国国产品牌彩电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公路上的汽车也不再是丰田、本田的天下,韩国、德国的汽车也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日立公司2007年底将其持有的深圳赛格日立公司25%股份转让给深圳市远致投资公司,此举宣告日立提前退出中国CRT彩管业。

这些现象表明,一些日本产品在中国市场正节节败退,有很多日本产品已经退出中国市场,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一、投资战略的缺失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属于贸易导向型,是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的,它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重在获取廉价的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并使之成为其国际性的生产基地,将产品出口到中国及其他国家。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的确廉价,但是在这背后同时孕育着一个颇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日本的企业却没有看到这一点,没有较好地理解中国市场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地位,失去了许多良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更加活跃,投资政策更加开放,富裕的群体正在不断扩大,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地加强。

日本企业的投资战略未能及时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对中国的市场进行了调查,但由于不够深入,忽视了中国市场的庞大和多样性、层次性,错失了开拓中国市场的大好时机。

以日本某品牌汽车为例。

该品牌汽车很早就开始进入中国,却没有发现中国市场的潜力。

20世纪80年代该公司决定放弃中国市场全面进军美国市场,该公司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包括加油在内的一整套售后服务,经过相当艰难的努力,其终于在美国取得了成功,但是中国上千亿的庞大市场却被德国某品牌汽车轻而易举地占领。

二、本土化能力的欠缺本土化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是指一个事物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出的相应变化,简单地说就是要入乡随俗。

一般来讲,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生产制造本土化40(零部件配套)、研究开发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和管理营运本土化。

日本企业进军中国以后,做得最好的是生产制造本土化(零部件配套方面),在管理营运本土化方面做的不十分到位。

当然,投资中国的日本企业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松下、索尼等。

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日本企业来说,“它们不敢去收购当地的企业”,这与日本的“家族式情节”有关,日本式的经营方式进入中国后,未能及时调整以适应中国市场。

再者,许多欧美跨国企业的中国地区总裁、代表等都是中国人,而日本企业总部的CEO多数是由公司总部派遣的,职业经理人80%是从内部培养,从本土选拔的很少,这些干部在经营活动上能够贯彻总部的意图,对企业有很高的忠诚度,也是将来公司总部经营决策层的储备干部。

往往在需要制定决策或策略的时候,公司管理层要向总部请示,从而就耽误了决策的最佳时机甚至导致决策的失误。

对于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员工来说,也较难得到领导足够的信任,公司内部的技术开发等对于中国员工也是保密的。

这种思想无形中为日本人与当地人的人际关系设立了障碍,阻碍了日本企业本土化战略的进程,影响了日本企业与中国市场的融合,从而降低了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上与欧美企业甚至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三、技术自我更新能力的丧失与技术的封锁在与欧美企业、中国企业竞争的热潮中,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技术含量与其所生产的产品的附加值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激烈的竞争对日本企业的技术投资的战略性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日本一直是一个重视科技开发的国家,但是长期以来日本一直重视技术引进,基础研究却相对薄弱,而欧美企业的技术一直处于尖端水平,加上中国涌现出来的“海尔”、“海信”、“长虹”等一大批品牌,这些产品的质量、性能并不低于日本的产品,这构成了日本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失意的又一重要原因。

拿日本手机来说,日本产的手机在中国的手机市场上销量很小,因为日本企业针对中国的消费者生产的手机都是中档以上的,低价的手机很难买到,而日本的中高档手机又难以与美国、韩国的品牌相抗衡,因此,日本企业通过技术转移来确立自身的比较优势非常重要。

另外,日本对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非常的敏感。

一些日本企业很担心自己的技术被中国的企业“窃取”,对中国企业以及日本企业的中国员工进行技术封锁,这样就限制了日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技术投资的非本地化也增加了日企的投资成本。

当然越来越多的日本公司将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带到中国,这也是日本产品本土化和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是其他日本企业值得借鉴的地方,既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又要保持与中国市场的沟通,掌握好这个平衡,日企才会真正获得自己的投资利益。

四、社会责任的缺乏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公民形象是靠其品牌树立起来的,没有日本企业的品牌形象就无所谓日本企业的形象。

而就日本企业对接连出现的日本产品问题的处理态度与方式来看,日本企业并没有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

以三菱汽车公司为例,2002年,三菱汽车客户发现发动机出现质量问题以后,要求更换发动机,虽然三菱汽车公司为其无偿更换,但是更换的发动机不但没有编号,而且在后来的调查中发现,三菱公司并没有给该客户更换整机,只是调换了部分部件,事后三菱公司又隐瞒事实。

纵观三菱在中国投资的历史,各种影响公司信誉的事件历历在目,汽车质量问题、员工问题等案件不断,2007年11月18日,新帕杰罗试驾又出事故,这些都给三菱公司的声誉及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日本的其他产品在中国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从东芝笔记本事件到松下GD92事件,再到日航公司事件,种种不利于日本企业形象的案例一个接一个,这可能也是日本企业信誉排名在国际上下降的因素之一,同样也成为日本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又一障碍。

五、限制与中国市场沟通的文化差异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同属于东方民族,同属于东亚儒教文化国,著名的文化学家霍夫斯塔德曾经论证,亚洲的一些国家如中国、日本同属于以儒家文化为文化中心的国家。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变革,日本与中国对儒家文化的理解有一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对企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文化的相对保守而内敛,使得日本企业对外界环境的融入度低,又加上日本和中国在历史过程中沉积的恩怨,两种文化在潜意识层面的冲突,一旦受到外部事件刺激,很容域外经管王化冰,赵俊燕日本企业缘何失意中国市场41・・经济与管理(月刊)2008年第5期・・TheReasonsforJapanCorporationsFailinginChina'sMarketWangHuabing1,ZhaoJunyan2(1.EconomicsSchool,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70,China;2.SchoolofFinance,ShandongEconomyInstitute,Jinan250014,China)Abstract:JapanenterprisesareatalowebbinChina'smarket.ThecompetitivenessrankingofJapanfirmsaregraduallydeclining.ThesephenomenaindicatesomeshortcomingsinJapaneseoperationandmanagement.ThisdissertationanalysedthereasonforJapanesecorporations'declineagainstthesephenomenainseveralaspects,suchasinvestmentstrategy,theprocessoflocalization,theresponsibilityforthesocietyandthedifferencesinculture,andthenthearticlepointsoutthecompetitivenesslossofJapaninvestmentinChina.Keywords:Japanenterprises;China'smarket;investment易在市场上形成对日企的抵触情绪。

据有关媒体调查显示,由于历史原因,日本企业的产品在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并不受青睐,甚至由于偶尔出现的中日摩擦事件,如日方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出现抵制日货的现象。

这是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传播上存在的先天不足。

除了以上所述导致日本企业衰败的原因以外,日本也有自身的考虑。

当日本成为一个投资中国的大国时,日本企业会担心其经济被中国的市场所约束,失去独立性;对中国的技术投资太多,会担心国内出现产业的空洞化;再者,经过多年对中国环境的认识,了解到中国发生的“非典”、电力不足等事件以及近期出现的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变化等因素,使得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更加谨慎。

六、结语虽然许多日本企业由于投资战略或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在中国步履维艰,但是同样有很多日本企业做得还是很成功的,如电子行业的“佳能”、化妆品行业的“资生堂”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战略、自己的销售方式抓住了中国市场,也抓住了中国消费者,同时留给其他的日本企业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此,前景不太广阔的日本企业也应该从中得到启发,从全球化战略、加快本土化进程等方面做出努力,加快企业自身与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偏好相迎合的速度,保持开放的思想和诚信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