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易感基因检测

合集下载

儿童肥胖的遗传基因研究进展

儿童肥胖的遗传基因研究进展

【述评】【作者简介】 季成叶(1946~ ),男,上海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100083。

儿童肥胖的遗传基因研究进展季成叶【文献标识码】 B 【中图分类号】 R 589.2 R 179【文章编号】 100029817(2006)022*******【关键词】 肥胖症;遗传学;基因;儿童 近年来,伴随儿童肥胖的全球蔓延趋势,“儿童肥胖本质上是一种生活习惯病”的观点逐步在儿科临床和卫生领域占主导地位;膳食热量过多、体力活动不足、生活方式由“动”向“静”变化、不良饮食行为等,统称“肥胖易感环境”。

群体遗传学也获得一些证据,如家系调查发现,双亲都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双亲都不胖者子女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75%,40%和15%;双生子研究判断肥胖遗传度约为60%。

但这些遗传影响证据都因无法排除环境共线性影响(如子女的饮食和生活行为受父母的影响也很大)而相形见绌[1]。

因此,近年来有关肥胖遗传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子遗传学领域。

1 肥胖的多基因遗传影响大量研究证实,遗传是影响肥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肥胖作为一种复杂的基因表型,是各具较小作用的多对基因的作用相加结果,属多基因遗传。

遗传基因决定的易感性,提示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出现肥胖。

是否真的发生肥胖,还与该个体对环境作用的敏感性有关[2]。

目前有关肥胖遗传基因影响的研究思路,多从以下角度入手:(1)个体或群体存在哪些肥胖的生物学线索,即肥胖相关基因的表现;(2)确定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即DNA 序列出现哪些变化,以此分析其引发肥胖的机制及对机体脂肪含量和分布的影响;(3)建立某候选基因的致肥胖作用假说,再利用基因敲除、转基因等方法加以验证;(4)克隆基因,作为肥胖治疗的靶点。

正因为肥胖的发生、发展涉及饮食、代谢、基因、基因受体及它们的分化转录因子、中枢神经、内分泌激素等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因素都非孤立作用,而是交织成网,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故有关的基因-基因作用、基因-环境作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3]。

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

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

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6岁~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筛查方法,包括超重与肥胖筛查的界值、判断、说明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对我国所有地区各民族的6岁~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开展超重与肥胖的筛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6343 学生健康检查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超重 overweight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可能造成健康损害的一种前肥胖状态。

3.2肥胖 obesity由多因素引起,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3.3体质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体重指数体质量指数一种计算身高别体重的指数。

计算公式(1): (1)BMI =体重(kg ) [身高(m)]24 超重和肥胖筛查方法4.1 性别年龄别BMI筛查超重与肥胖界值6岁~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BMI筛查超重与肥胖界值,见表1。

表1 6岁~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别BMI筛查超重与肥胖界值单位为Kg/m24.2 超重与肥胖的判断使用表1界值进行超重判断: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超重”界值点且小于“肥胖”界值点者为超重。

使用表1界值进行肥胖判断: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肥胖”界值点者为肥胖。

4.3 超重与肥胖筛查说明及技术要求4.3.1 BMI的使用BMI计算公式中,身高、体重都应使用实测值,按照GB/T 26343规定的器材和方法测量,不得用问卷、自报等方式获得。

身高在测量时以“厘米”为单位,记录于小数点后一位,计算BMI时转化为“米”。

BMI保留一位小数,与表1界值进行比较判定超重肥胖。

4.3.2 年龄的计算方法年龄以半岁为单位,一律使用实足年龄。

肥胖相关基因测序方法

肥胖相关基因测序方法

肥胖相关基因测序方法【最新版3篇】篇1 目录I.肥胖相关基因测序方法简介1.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2.肥胖基因研究的重要性3.肥胖相关基因测序方法的应用前景II.常见的肥胖相关基因及测序方法1.FTO基因2.MC4R基因3.PPARG基因4.DNA甲基化测序III.肥胖相关基因测序方法的优势和不足1.优势2.不足IV.肥胖相关基因测序方法的应用实例1.肥胖诊断2.疾病预测3.个性化治疗方案篇1正文一、肥胖相关基因测序方法简介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肥胖相关基因的研究成为热点。

肥胖基因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肥胖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肥胖相关基因测序方法主要包括DNA甲基化测序、FTO基因、MC4R基因和PPARG基因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为肥胖症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二、常见的肥胖相关基因及测序方法1.FTO基因:FTO基因是一种与肥胖相关的基因,其突变会导致人体对食物的欲望增加,进而导致肥胖。

DNA甲基化测序是一种常用的肥胖相关基因测序方法,可以检测FTO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从而判断个体的肥胖风险。

2.MC4R基因:MC4R基因是一种与食欲相关的基因,其突变会导致人体对食物的欲望增加,进而导致肥胖。

PPARG基因:PPARG基因是一种与脂肪细胞分化相关的基因,其突变会导致脂肪细胞分化异常,进而导致肥胖。

篇2 目录I.肥胖基因测序方法的发展背景II.基因测序技术的原理及优点III.肥胖相关基因的种类及其作用IV.基因测序技术在肥胖研究中的应用V.肥胖基因测序方法的发展前景及挑战篇2正文I.肥胖基因测序方法的发展背景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问题,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肥胖症。

随着肥胖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对于肥胖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为肥胖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深入探究肥胖相关的遗传因素,从而为肥胖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

儿童基因检查项目有哪些-

儿童基因检查项目有哪些-

儿童基因检查项目有哪些?-->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儿童的健康更要重视,体检是免不了的,儿童体检项目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说说其中的一种——基因检查,来看看基因检查项目有哪些?对于儿童来说,基因检测对其未来的健康意义重大。

那么宝宝必做哪些基因检查呢?1、儿童肥胖基因检测肥胖症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胆囊炎及某些癌症的重要诱因和共同的病理基础,通过对肥胖症风险基因检测的检测,可以帮您了解自己患肥胖症的风险,提前做好预防,并辅助积极的措施以避免患病;帮助已经患肥胖症的人,确定发病原因是否由基因异常引起,并能帮助后代预测患病风险而加以预防。

2、儿童冠心病基因检测冠心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的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研究发现冠心病现在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不良生活习惯和不合理饮食结构、各种危险因素同样威胁着年轻人,使冠心病发病年轻化,冠心病虽然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但猝死的阴影却是挥之不去的,因此预防才是根本。

对于具有多基因遗传性的冠心病来说,进行基因检测就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及早预防和进行相应的生活保健,同时还可以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参考。

3、儿童糖尿病基因检测糖尿病特别是Ⅱ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其中遗传因素约占30%,环境因素约占70%。

如双亲均患糖尿病,子代患病风险至少增加4倍,及早进行糖尿病的遗传风险检测,可以使高遗传风险人群重视并积极改变自身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达到降低患病风险、避免糖尿病发生的目的。

4、儿童耳聋基因检测做个基因检测,就可以知道未出生或者刚出生的小宝宝是否对耳毒性药物敏感,是不是更容易受到耳毒性药物的伤害,从而导致耳聋。

5、儿童高血脂基因检测由高血脂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是能预防的,如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危险就降低2%。

而预防高血脂要在18岁前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化预防在40岁左右,到50岁可能为时已晚。

四种标准下儿童青少年不同肥胖代谢表型检出率比较

四种标准下儿童青少年不同肥胖代谢表型检出率比较

总结词
在四种不同肥胖诊断标准下,儿童青少年不同肥胖代谢 表型的检出率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详细描述
研究还比较了四种不同肥胖诊断标准下,儿童青少年不 同肥胖代谢表型的检出率。结果显示,随着肥胖诊断标 准的逐渐严格,不同肥胖代谢表型的检出率也逐渐升高 。其中,以严重高胰岛素血症为代表的肥胖代谢表型检 出率最高,而以高瘦素血症为代表的肥胖代谢表型检出 率最低。此外,研究还发现,采用不同的肥胖诊断标准 对儿童青少年的肥胖代谢表型进行分类时,其结果存在 较大的差异。
群体差异
儿童青少年群体内部存在遗传、 环境、生活习惯等差异,这可能 导致在不同标准下检出率的差异 。
方法学差异
不同的研究可能采用不同的测量 方法和评估标准,这也会对检出 率产生影响。
对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的防治建议
强化健康教育
合理饮食
加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健 康饮食和体育锻炼的认识,以预防和控制肥 胖的发生。
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更加准确、可靠的肥胖评估标准,以减少因 标准不同而导致的检出率差异。
深入研究肥胖表型
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不同肥胖表型与健康风险的关系,以为儿童 青少年的肥胖防治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方案。
加强跨文化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状况,以为 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肥胖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不同肥胖代谢表型检出率比较的意义
指导个性化减肥方案
通过对不同肥胖代谢表型的检出和分析,可以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减肥方案, 针对不同表型的特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提高减肥效果
根据不同表型的特征,采取针对性的减肥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肥胖及相关代谢指标,有 助于提高减肥效果和降低慢性疾病风险。
有助于深入研究肥胖机制

临床医学中的儿童肥胖的遗传因素研究

临床医学中的儿童肥胖的遗传因素研究

临床医学中的儿童肥胖的遗传因素研究在临床医学中,研究儿童肥胖的遗传因素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儿童肥胖是指儿童体重超过同龄儿童的正常范围,其中遗传因素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儿童肥胖的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儿童肥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当孩子的父母都是肥胖的时候,他们患肥胖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

这表明肥胖往往是家族遗传的。

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研究发现多个基因与儿童肥胖相关。

其中,FTO基因是最为典型的一个。

该基因编码了一个脂肪酸水解酶,参与体内能量代谢和食欲调节。

研究发现,FTO基因的多态性与儿童肥胖密切相关。

另外,LEPR基因、MC4R基因等也与儿童肥胖发生有关。

除了单个基因的变异,基因的组合也对儿童肥胖的遗传有所影响。

研究指出,多基因遗传的影响可能更加复杂。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几个途径和相关基因与儿童肥胖呈相关性,这包括能量代谢、食欲控制、脂肪细胞分化等。

这些基因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影响儿童肥胖。

虽然遗传因素在儿童肥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也不能忽视。

饮食结构、运动习惯、居住环境等环境因素与儿童肥胖密切相关。

例如,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了儿童患肥胖的可能性。

另外,缺乏体育锻炼、长时间久坐等习惯也会导致肥胖的发生。

因此,儿童肥胖往往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了解儿童肥胖的遗传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了解儿童肥胖的遗传基础有助于识别高风险的儿童群体。

在儿童出现肥胖倾向的早期,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等措施来减少和控制体重增长。

其次,了解儿童肥胖的遗传机制可以为寻找药物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目前,一些药物正在研究中,希望能够通过干预特定基因或信号通路来治疗儿童肥胖。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儿童肥胖的遗传机制。

在基因层面上,可以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等技术手段发掘新的与儿童肥胖相关的基因。

此外,还可以通过动物模型的建立,研究基因表达、信号通路和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变化。

中国人群肥胖症易感基因探究及基因组变异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国人群肥胖症易感基因探究及基因组变异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国人群肥胖症易感基因探究及基因组变异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物质丰富化,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肥胖症的患病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中国也不例外。

目前,中国肥胖症的患病率已经超过20%,并且不断上升。

肥胖症不仅会引发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冠心病等,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因此肥胖症成为目前全球性的研究热点和挑战之一。

肥胖症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大量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会增加肥胖症的易感性,因此探究与肥胖症相关的基因变异,对于揭示肥胖症的发病机制、开发相关的治疗和预防策略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课题旨在通过基因序列分析及 HIS 卡片数据分析,结合文献查找和实验验证等方法,探究中国人群肥胖症易感基因的基因组变异分析。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一定样本量的中国人群,包括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体重指数和肥胖症状均匀分布。

2. 数据采集:通过 HIS 卡片数据分析获得研究对象的个人信息、身高体重指标、饮食结构、运动状况和生活习惯等相关数据。

3. 基因组 DNA 提取:采用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等方法,从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或血液样本中提取基因组 DNA 样品。

4. 基因测序:通过基因组测序或 PCR 扩增等方法,获取研究对象的基因序列。

5. 数据分析:对基因序列数据进行测序比对、SNP 分析、基因型频率统计、遗传模式分析等方法,分析与肥胖症相关的基因型和基因变异情况。

6.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等方法,验证基因变异对肥胖症的影响,揭示发病机制。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课题,我们希望能够获得以下预期成果:1. 研究中国人群肥胖症易感基因的基因组变异分析,揭示肥胖症的遗传机制。

2. 确定肥胖症的主要易感基因类型及其分布情况,为肥胖症的早期筛查和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肥胖基因FTO

肥胖基因FTO

英国《泰晤士报》 日援引研究小组负责人简 日援引研究小组负责人简·沃德尔 英国《泰晤士报》28日援引研究小组负责人简 沃德尔 的话说: 并非所有携带FTO基因的人必然会成为肥胖者, 基因的人必然会成为肥胖者, 的话说:“并非所有携带 基因的人必然会成为肥胖者 但是他们的确比不携带这一基因的人更容易发胖。 但是他们的确比不携带这一基因的人更容易发胖。” 虽然对FTO的研究还不彻底,许多研究者对它的作用 的研究还不彻底, 虽然对 的研究还不彻底 也各持己见,但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只要继续研究下去, 也各持己见,但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只要继续研究下去, 总有一天我们会完全掌握它,到那时, 总有一天我们会完全掌握它,到那时,全世界将不会有人 为肥胖而烦恼!!! 为肥胖而烦恼!!!
研究人员认为, 基因使人缺乏对食欲的控制。 研究人员认为,FTO基因使人缺乏对食欲的控制。正常 基因使人缺乏对食欲的控制 一日三餐”无法消除FTO基因携带者的饥饿感,导 基因携带者的饥饿感, 的“一日三餐”无法消除 基因携带者的饥饿感 致他们不停进食,并导致肥胖。 致他们不停进食,并导致肥胖。FTO基因对食欲的影响 基因对食欲的影响 与年龄、性别、社会经济背景或身高体重指数无关。 与年龄、性别、社会经济背景或身高体重指数无关。 英国《泰晤士报》 日援引研究小组负责人简 日援引研究小组负责人简·沃德 英国《泰晤士报》28日援引研究小组负责人简 沃德 尔的话说: 并非所有携带FTO基因的人必然会成为肥 尔的话说:“并非所有携带 基因的人必然会成为肥 胖者, 胖者,但是他们的确比不携带这一基身形瘦小,在出生 周之 突变小鼠生长滞缓,身形瘦小,在出生6周之 平均体重比正常小鼠轻30%~ %,脂 %~40%, 内,平均体重比正常小鼠轻 %~ %,脂 肪细胞也较小;通过MRI分析,雄性和雌性突 分析, 肪细胞也较小;通过 分析 变小鼠的脂肪重量分别减少了60%和23%, 变小鼠的脂肪重量分别减少了 和 , 瘦肉重量也分别减少了26%和19%;即使暴 瘦肉重量也分别减少了 和 ; 露于高脂肪食物, 露于高脂肪食物,突变小鼠依旧保持较轻的 体重。 体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子基因科技
综合性•一站式•多元化基因检测服务
主要项目:•儿童天赋基因•肿瘤基因检测•产前基因检测•亲子鉴定
儿童肥胖易感基因检测
有的孩子在青春的时候有可能会因为涨势过猛,体重要比普通的孩子超出很多,家长们也会担心孩子过度肥胖,因此还没有在弄清楚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减肥,结果就造成了孩子的正常发育突然停止。

提醒各位家长一定要分清楚青春期孩子到底是正常发育还是长胖了。

肥胖的确切含意是身体内脂肪的过度沉积,只有多余的脂肪才和高血压、脂质异常症、糖尿病等疾病有关系,而且明显增加成年后发胖的可能性。

所以,区别孩子“蹿个”和肥胖这两者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那么,如何进行区分呢?
首先可以计算体质指数(BMI )。

如前所说,体质指数=体重/身高2(单位是公斤/米2),这个指标准确地反映了皮下脂肪以及全身脂肪的含量。

而且,体质指数和血压、血脂以及脂蛋白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体质指数越高,血压、血脂以及脂蛋白也就越高。

另外,青春发育期的体质指数越高,成年后就越容易发胖,也就越容易患肥胖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脂质异常症、糖尿病、冠心病等等,因而寿命也越短。

肥胖儿童的体质指数会异常升高,而正常青春发育的孩子拥有正常的体质指数,所以用体质指数来鉴别肥胖和正常青春发育是很可靠的。

另外,也可以直接测量儿童皮下脂肪的厚度。

方法是让儿童直立,从锁骨的中点向下画一条垂直线,再沿着肚脐画一条水平线,找到两条线的交汇处,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放在皮肤上,两指间距3厘米,捏起皮肤,用精密卡尺测量皮摺的厚度。

这样就可以直接反映皮下脂肪的多少。

脂肪多的就是肥胖,脂肪不多的则是正常青春发育。

请家长注意,可别给孩子错戴上“小胖墩”的帽子。

给孩子肥胖的孩子减肥肥胖基因检测是最好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