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水利信息化
建设“数字黄河”工程

建设“数字黄河”工程历史已经证明,20世纪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深刻改变了世界和中国的面貌。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扑面而来,信息化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最新潮流。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将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
如果说国家信息化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新一轮现代化的进程,那么,也可以说信息化水平是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要实现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现代化,必须首先全面实现黄河的信息化,而实现信息化的关键途径则是数字化,即建设“数字黄河”工程。
一、“数字黄河”工程的基本概念“数字黄河”,就是借助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化手段及传统手段采集基础数据,通过微波、超短波、光缆、卫星等快捷传输方式,对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在这一平台和环境中,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与数学模型对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简单地说,“数字黄河”就是物理黄河的虚拟对照体,即通过全数字化数据库平台的构建,建立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的数字化(虚拟)研究环境,采用数学模型对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
通俗地讲,“数字黄河”就是把黄河装进我们的计算机,从而可方便地模拟、分析、研究黄河的自然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为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数字黄河”是一个过程。
一般来讲,“数字黄河”过程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即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及处理、数学模拟和决策支持。
1、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基础。
“数字黄河”要求的数据采集系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功能:一是数据的广泛性,应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二是数据采集的快捷性,为达到这一目的,一般多采用传感器微电子技术,通过传感器迅速转化为电子信号传到控制中心,实现远程自动化遥测和遥控;三是数据存在的应时性,即在要求的时间内,确保数据得到及时更新。
黄河防汛信息化系统建设及数据处理

维普资讯
肖 弱, : 等 黄河 防汛 信 息化 系统 建 设 及 数 据 处 理
13 工 情 .
的信 息传 递 和通信 联 络 ; 线微 波 主要解 决市 、 河 支 县 务局 对省 河务 局 的信息 传递 和通 信联 络 。一 点 多址
微波 主要 解决 市级 河务局 至 县级 河务 局 以及 主要 险
摘 要 : 河 治理 中“ 字黄 河 ” 设 是 一项 重 要 任 务 , 黄 数 建 防汛 信 息 化 处 理 又是 “ 字黄 河 ” 重 要 数 的 组 成 部 分 , 析 了汛情 信 息 的 监 测 、 集 、 递 与 处 理 , 进 行 了 网络 干 线 、 测 报 防 洪警 报 系 分 收 传 并 水
1 黄 河 防 汛 信 息 的收 集
黄 河 防汛信 息 主要包括 黄 河雨情 、 情 与工情 。 水
11 雨 情 .
沙 站 网 、 量 站 网 、 面 蒸发 站 网 、 质 站 网和 地 下 雨 水 水
水 观测 站 网 。 黄河 流域 部分 地 区 , 在 现有 基本 水文 站
网密度 尚未达到世界气象组织提出的容许 最稀标准 。
雨情 是 指流 域降 雨 的综 合 情况 , 包括 降雨 分布 、
降 雨量 、 降雨 强度 和历 时 、 天气 发展趋 势及 后续 降 雨 等情 况 等 。这 些信 息 主要 由靠 分布在 各地 的气 象 站
收集 。原 苏联 将气 象站 分 为一级 站 、二级 站 和三级
安 全 , 要加 强水 利工 程管 理 , 时准 确地 掌握 暴雨 就 及 洪水 信息 , 学合 理地 调度洪 水 。 因此 , 确 高效地 科 准 对 防汛信 息 的监测 、 集 、 收 传递 和处理 对确保 防汛安
黄河流域水质监测信息化建设概述

Ab t a t n o d rt k e tu e o e i fr t n tc n lg r h l w v rwa e u l y mo i rn t i p p rp o o e h n o ma in sr c :I r e ma e b s s f h n o ma i e h o o y f e Ye l Rie t rq a i n ti g, h s a e r p s st e i fr t o t o ot o t o o p a n n n tr fif r to o lc in,d t r n miso l n i g i e ms o no ma in c le t o aa ta s s in,a d w trq a i aa a p i a in b s d o he c re tr e a i t rq aiy i n a e u l y d t p lc to a e n t u r n v rb sn wae u t n t i l
第3 4巷第 9期
21 0 2年 9月
人
民
黄
河
Vo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 1 3 No 9
S p. 2 1 e ,0 2
YELL OW RI VER
【 资源 ・ 环境 】 水 水
黄河 流域水质监测信 息化建设概述
娄彦兵 冯 宗 李 昊 杨 文博 , , ,
(. 1 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 中心 ,河南 郑州4 0 0 2 河 南省农 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 , 南 郑州 40 0 ) 5 04; . 河 5 0 3
n n n o sr c in o b l n t rn t t n .W ae u l y d t r n a t n c n b e ie y e tb ih n ft e s e i ln t r o v r i g a d c n tu t fmo i mo i i g sa i s o e o o tr q a i aa ta s ci a e r a z d b sa l me to h p c a ewo k f rf e t o l s i b sn wae u lt .Ap l a in s se i i l o rs d o te gh n d wa e u lt n trn aa ma a e n ,p ma y lv llb ma a e a i t rq aiy p i t y t m s ma n y c mp e fsr n t e e t rq aiy mo i i g d t n g me t r r e e a n g — c o i o i me t n ,Ye lw v rw trq a i e t e sn n trn ,a tmai tto d mo ie lb c n t c in a d S n l o Rie a e u lt r moe s n i g mo i i g u o t sa in a b l a o sr t Oo .Ri e a i trq a i - y o c n u o n v rb sn wa e u t mo l y n t rn a a i n n g me tc n b u l mp o e y t e a o e t e a t o u i i g i i g c p ct a d ma a e n a e f l i r v d b h b v hre p rs fb l n . o y y d Ke r s:wa e u i n trn y wo d t rq a t mo i i g;i f r t a in;Yel w Rie a i l y o n mai to o z lo v r b sn
数字孪生守护黄河安澜

数字孪生守护黄河安澜作者:陈燕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年第02期2023 年,河南黄河数字孪生建设的“大明星”当数马渡黄河边的一块“小石头”。
2022 年年底,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对其点赞,使得这块“小石头”迅速火出圈。
其先后亮相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第18 届世界水资源大会,并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现场会上再获李国英部长肯定,多次被新华社、《中国水利报》《河南日报》报道……它就是装置了多种传感器、能第一时间感知坝岸险情的“智能石头”。
这仅仅是河南黄河河务局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是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有力驱动和支撑,也是实现河南黄河保护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23 年,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总体要求,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整体谋划、统一部署,初步建成“全域智能感知、高速互联互通、统一共享平台、智慧业务应用”的数字孪生体系,给黄河装上了“智慧大脑”。
布局先行构建智能高效感知网络数字孪生黄河是利用数字技术,实时监测、模拟黄河的运行状态,从而预测黄河的一举一动。
而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是基础,也是关键。
2023 年,河南黄河河务局全面铺开“五级四线”全覆盖建设,监测感知点位布局不断优化,扁平化的新型感知网络贯通大河,成为河南黄河监测数据汇聚的重要载体。
在711 千米的黄河两岸布设804 处视频点、26 处高空摄像头,在86 道坝岸上布设根石走失监测设备,重点河段安装水尺44 处、智能语音警示系统220 处,全方位实时监测河道、工程等动态,是工程险情的“侦察兵”。
在马渡、赵口2 处工程部署全天候、全自动河道巡查预警机,配合95 架无人机,开展常态化河道巡查,高空视野俯瞰河势变化、工程抢险情况,既是“千里眼”,又是“顺风耳”。
部署河南黄河云视讯平台,接入终端171 台(套),实现“1+6+26+N”视频会议实时召开,发挥指挥中枢作用。
多项技术叠加优化,共同打造河南黄河信息敏锐感知的“末梢神经”。
水利部关于实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的意见

水利部关于实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21.08.30•【文号】水节约〔2021〕263号•【施行日期】2021.08.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水利部关于实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的意见水节约〔2021〕263号黄河水利委员会,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快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深挖全流域节水潜力,大力提升全流域用水效率,现制定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深度开展节水控水,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实现黄河流域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的根本转变,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
(二)基本原则严格管控、两手发力。
立足全流域缺水水情,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强化节水指标刚性约束,加强节水目标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发挥水价水权在促进节约用水方面的调节作用,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对标先进、全面提升。
按照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先进用水水平的原则,制定各领域节水标准和政策制度,健全节水体制机制,加快普及先进节水技术,全面提升全社会用水效率。
整体布局、突出重点。
根据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水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用水水平,统筹布局,综合施策,聚焦高耗水领域和重点用水单位,加快推进节水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
统一部署、协同推进。
水利部加强统一领导和部署,指导和推动有关省区落实责任,强化部门沟通协调,上下联动、紧密协作,共同推进行动见效。
01 小浪底水利枢纽信息化

• 电话通信网的特点:
1、全网采用了华为 C&C08局用交换机,设 备先进,起点高。 2、全网采用7号信令组网, 功能透明,拨号速度快, 新业务丰富。 3、网内网外中继电路冗余 设置,安全可靠性高。 4、有线无线合理组网,网 络覆盖充分,满足防汛及 调度通信需求。
2、小浪底的计算机网络 • 随着局机关搬迁郑州,西霞院工程开工,小 浪底计算机网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截至 目前,新建了郑州局域网,用户778;新建 西霞院局域网,用户96;新建洛阳局域网, 用户380;扩建了桥沟局域网,现有用户712。 合计约2000户。
• 小浪底的通信网络平台已经建成,更多的符 合小浪底实际的应用系统正在规划、建设, “数字小浪底”正在一天天成为现实,小浪 底的明天会因此更加美好! •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 长期性和变化性,必须紧密结合新时期水利 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抓住需求,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急用先建,注重实效。水利信息 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必将促进水利事业更上一 层楼!
• 实证分析:小浪底通信网的经济效益分析 经过话务量统计,按照现行国家电信资费标准 计算,我局的电话通信网每年可节约通信费约 550万元。这只是该网的部分直接效益。
六、总
结
• 制定小浪底数字化的发展思路,建设数字小 浪底工程,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切实做好数字小浪底发展规划。在准 确把握小浪底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统筹近 期、中期和远期的发展规划和建设。 2、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重视人才培 养,建立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 一批数字化小浪底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3、领导重视,确保投入。
建设“数字小浪底”,主要工作包括:
1、大坝及全局的信息采集系统; 2、“五节点”之间的高品质的窄带通信网; 3、“五节点”之间的宽带信息网 4、会议电视网络; 5、小浪底多媒体点播系统; 6、小浪底数据中心,主要包括:防汛信息数据库、水 文数据库、水利资源调配数据库、旅游信息数据库、 发电信息数据库和工程信息数据库,及其相关信息 查询系统; 7、办公自动化系统;
黄河水利互联网数据化资源存在主要问题及整合措施研究

黄河水利互联网数据化资源存在主要问题及整合措施研究新乡黄河河务局原阳黄河河务局,河南新乡 453500摘要:水资源的网络化利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信息密集的行业。
主要内容有:水、雨、灾害、水旱、水量、水质、水环境、水工程等。
网络水资源的数字化利用,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开发与应用。
实现黄河水资源网络资源的数据化,可实现对黄河水资源网络数据的采集、传输、储存、处理、利用,提升黄河水资源网络数据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对数据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
全方位涵盖了因特网数字化架构,提高了黄河水资源的使用,并对水处理的效果和效益进行了评估。
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各个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行了提升和发展,推动其合理发展、高效利用、合理分配、综合保护、有效保护和水资源综合管理。
在实现黄河水资源网络化利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网络化对现代水资网络化的影响,以及网络化对黄河水资源网络化开发的影响。
关键词:系统建设;互联网数据化;主要问题;智能网络0 引言文章论述了网络环境下水资源利用数字化生产的需要,以及建立网络环境下水资源利用数字化生产的策略与措施。
黄河水环境特点鲜明,供需矛盾突出,这就要求对黄河水进行有效的集约化管理。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流域水资源网络化正逐渐得到拓展与强化,然而,从现实的管理进程与结果来看,仍然滞后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对黄河水资源的管理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络水资源的使用范围很广,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运用,并与本区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智能化的网络和业务流程,实现对黄河水资源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对推动现代水资源信息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黄河基层互联网数据化管理系统建设1.1 系统需求分析1.1.1 业务范围的流程分析从黄河水资源特征及黄河水资源综合治理的现实需求出发,提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即科学调度、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监测等。
这个团队有智慧——记黄委先进集体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信息工程中心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03(上)2017年,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黄科院)为响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数字中国、信息化强国要求,满足水利科技创新要求,决心建设水利信息化学科,对黄科院信息工程中心(以下简称信息工程中心)进行改革,将其定位由机关部门变为自负盈亏的研究中心。
自此,信息工程中心开始了“走出去”的新征程。
走出去,在智慧水利领域站稳脚跟起初,信息工程中心只有3名业务人员,起步阶段异常艰难。
经过3年多的时间,信息工程中心吸纳了水文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岩土工程和软件工程等多专业的优秀人才,并为他们量身定制复合型发展路径,组建了一支近百人的智慧水利专业团队。
几年来,信息工程中心申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水利部科技推广示范项目3项,其他省部级技术专项项目24项,总资助金额超3500万元。
2020年,信息工程中心又成功获批河南省首批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超算郑州中心首批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科技专项等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信息工程中心参与的诸多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其中牵头完成的“黄河水沙冰凌输移模型库和标准构建及模拟系统研发与应用”获大禹水利科技奖一等奖、“黄河水沙数学模型评价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获黄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信息工程中心不仅要从黄科院机关走出去,成为独立的研究中心,还要从黄科院走出去,接受市场的检验。
围绕国家和行业需求,信息工程中心采用“科研院+院属科技公司”的产业模式,以项目带科研,以科研出人才,以人才塑产品,以产品揽项目,谋求与兄弟单位差异化发展,从黄委外部市场打开了局面,形成了覆盖智慧流域、智慧工程、智慧灌区、智慧城市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链条业务产品,为水利业务全面信息化与管理模式创新奠定了基础。
2020年,信息工程中心在智慧水利建设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成功中标“郑州市郑东新区智慧水务信息化系统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合同金额达5800余万元,是迄今为止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智慧水务单期规模最大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水利委员会:科学发展强化应用全面巩固提升"数字黄河"工程2009-04-18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办主任李景宗发言科学发展强化应用全面巩固提升"数字黄河"工程在水利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黄委会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鉴于"数字黄河"工程的先进性及其产生的影响和效益,《"数字黄河"工程研究与应用》与《黄河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分别获得2007年度大禹水利科学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前,"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进一步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使"数字黄河"工程得到全面巩固与提升,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及应用取得新成绩两年来,黄委坚持“管理、应用、共享”和“完善、提高、拓展”原则,着重完善了"数字黄河"工程已建系统,加大应用推广力度。
1、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黄河下游近期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黄河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会商支持系统及运行环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时,黄委编制完成了《黄河遥感应用技术规划》和《"数字黄河"工程程数学模拟系统建设规划》两个专业规划。
2、六大应用系统取得新进展"数字防汛"建设与应用取得了新进展。
两年来,"黄河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大部分项目建设完成;完成黄河防汛抗旱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之黄河防洪调度系统(一期)和黄河洪水预报系统、黄河流域三维电子江河系统、黄河水库运行信息平台、黄河防汛值班系统等的开发。
"数字水调"一期建设顺利完成,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数字水资源保护"方面,主要完成了《黄河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会商支持系统及运行环境建设初步设计》。
"数字水保"方面,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一期工程于2008年11月通过了验收;开展了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试验与分析及水沙动态监测工作;启动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研发工作。
"数字建管"方面,建成了防洪工程维护管理系统和工程安全评估模型,使工程建设与管理迈上了新台阶。
电子政务方面,基本完成了一期工程的建设,部分内容已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验收,实现了与水利部的互联互通及黄委机关内部的无纸化办公。
同时,出台了电子政务方面的《黄委政务内网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黄委政务内网管理办法(试行)》等7个管理与使用办法。
2、加强了制度建设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不断完善"数字黄河"工程的相关管理办法,搭建信息共享的技术平台,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黄委内部已实现了实时水情数据、防汛数据、水调数据、基础地理数据等信息资源的共享。
同时,黄委新制定颁发了《黄河灌区基础数据库表结构及数据字典》等10多个标准和管理办法。
3、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取得重大进展在水利部信息中心的组织领导下,在其他流域机构的密切配合下,黄委承担编制了《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
定额标准的贯彻实施将为"数字黄河"工程已建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同时,黄委已组织编制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质量标准,并研究了黄委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体制和机制。
4、数学模拟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数学模拟系统研发是"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核心。
以"首席专家+团队"为主要模式,确立了数学模拟系统的研发机制,成立了研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编制完成了《"数字黄河"工程数学模拟系统建设规划》。
同时,研发完成了黄河下游河道二维水沙演进与灾情评估数学模型,河口数学模型、水土流失数学模型、水质模型等数学模型研发稳步推进。
5、已建系统在治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数字黄河"作为治黄的重要科技手段,显著提高了治黄现代化水平,有力支撑了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治黄业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08年冬至2009年春,黄河发生了特大旱情,利用黄委开发的基于卫星的水资源蒸散发监测系统,跟踪监测了黄河流域旱情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黄委利用已建的黄河水量调度系统和防汛减灾系统,对黄河干流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骨干水库进行联合调度,在合理配置和调度水资源的同时,进行水库防凌调度,不但极大缓解了引黄灌区的旱情,而且保障了内蒙河段的防凌安全。
二、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在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理念的指导下,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对信息化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为"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带来勃勃生机,促进了"数字黄河"工程的快速发展。
"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又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信息化在国家总体发展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陈雷部长在2008年全国水利厅局长工作会议上明确了要积极构建与现代水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在2009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陈部长把信息化建设列入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工程之中。
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信息化的指示以及水利部党组对水利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数字黄河"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对信息化的应用要求更加旺盛。
2008年,黄委党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作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重点工作的"四个转向",对"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3、相关项目的批复,为工程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黄河下游近期防洪非工程措施初步设计》通过国家发改委的批复,《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2008年4月正式通过国家立项批复,两项批复建设的内容涉及到"数字黄河"工程的各个环节。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数字黄河"工程的管理和应用水平。
4、《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为"数字黄河"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定额标准的实施将解决长期困扰"数字黄河"工程正常运行与维护面临的重大难题,为其健康运行和发展铺平道路。
我们认识到,正像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一样,当前,"数字黄河"工程正在向复杂的、高深阶段发展,前一阶段的次要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同时,过去的部分问题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
1、数据采集体系、网络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现有的数据采集体系不能满足"四个转向"的需要。
上中游,特别是宁蒙河段尚缺少完善的河道测验、冰情观测体系。
河口镇-三门峡区间是黄河洪水、泥沙主要来源区,该区报汛雨量站网密度小、报汛时段长,时效性差,站网密度和报汛时段不能有效地控制暴雨的时空分布。
水资源监测站网体系不完善,布局不尽合理,不能满足水功能区管理和为河流污染总量及排污总量控制提供依据的需要。
黄河非汛期低水测验能力仍显不足,黄河上中游退水监测体系尚未建立,灌区墒情数据以及干支流引水数据不能准确掌握,制约着水量精确调度。
"数字黄河"工程基础网络系统和重要应用系统仍存在安全隐患。
2、"数字黄河"工程应用服务平台支撑能力亟待加强。
"数字黄河"工程应用服务平台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不同系统间相互联动、信息资源和应用的集成不够充分。
"数字黄河"工程应用服务平台亟待进一步完善加强,以加快"数字黄河"工程向更高层次的整体化和综合化发展。
3、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核心业务相关的数学模型研发与应用依然滞后。
尽管在国内外河流水沙演进、河势变化相关的数学模型其研发和应用已非常广泛,但现有的机理模型还不能较好满足黄河河情的实际需要,适合黄河河情的污染物输移扩散数学模型、水土流失数学模型及冰凌预报数学模型等的研发仍需相当长的时间。
4、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依然短缺,专业研发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未来两年的工作(一)指导思想遵循"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的原则,围绕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四个转向",以数学模拟系统研发为核心,以数据共享与交换及应用服务平台、综合集成决策会商环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能力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的应用效能,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全面提升"数字黄河"工程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的科技支撑水平。
(二)工作目标进一步健全"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水利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增强黄河流域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提升数据通信传输与存储系统、计算机骨干网络和重要业务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建立全面协调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加强"数字黄河"工程应用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可视化综合决策会商环境;实施科技攻关,基本建成河道及水库数学模型。
(三)重点工作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今后两年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规划及前期管理方面争取《黄河遥感应用技术规划》和《"数字黄河"工程数学模拟系统规划》两个专项规划能尽早通过水利部的批复并按规划内容实施建设;完成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系统初步设计工作;作好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二期、电子政务二期建设前期工作。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数据采集观测体系方面,完善水情站网和传输系统、实时工情移动采集系统、洪水遥感实时监测系统、防洪工程工情险情自动采集系统以及水资源保护巡测等的能力建设。
信息传输和计算机网络方面,完成黄河下游SDH微波工程扩建和更新改造,以及通信网络集中监控系统和中枢供配电系统建设;扩充部分局域网的交换能力,强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