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6B容量SFP7——100000KVA强 油风冷,三圈变高压侧220KV、 中压侧110KV、低压侧10KV
7B 容量SFP8——120000KVA 强油风冷,高压侧220KV、低压 侧10KV
220KV、110KV北京ABB高压 开关设备有限公司六氟化硫断路 器
2号、6号、7号变压器为一台发 电机一台变压器的单元接线方式。
三门峡水电厂装机5台,总装机 容量为25万千瓦。1993年进行 扩机工程,相继在6#、7#钢管 安装了单机容量为7.5万千瓦的6 号发电机、7号发电机,总装机 容量增至40万千瓦 。2003年进 行增容改造工程,1—5号机组由 单机5万千瓦增至6万千瓦;到目 前为止总装机容量增至45万千瓦。
1—5号发电机组为轴流转桨式机 组,增容后水轮机轮叶由过去8个 减至7个。发电机转子磁极为30对, 转轮直径6m ,转速为每分钟100 转。发电机接线方式为2Y.
6KV系统由Ⅰ、Ⅱ、Ⅲ段母线构成。有分 段、联络两种运行方式,以分段运行方式 为主要运行方式。
6KV系统有601、609、610三个电源, 609、610为厂内电源、601为外来电源 (坝电线)。
609、610厂用电源互为备用。
6KV系统主要负荷:21#、22#、23#、 24#厂用电干式变,8、9#卧式泵、备用 励磁机电机、左岸两洞、坝顶门吊、373 泵房(机组冷却水、坝区生活用水),
对于水电厂的一类负荷,一般都设 置两台以上设备,其电源各自独立, 当一台设备停电或故障后,另一台 设备还可以正常工作。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我国在黄河上
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 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 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全 河流域面积的91.5%。工程始 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 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 106米,长713.2米。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原创版)目录1.引言2.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3.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4.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5.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6.总结和启示正文引言三门峡水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水利工程,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
本文将从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4 年,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规划。
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
1957 年,三门峡水库正式开工建设,1960 年建成蓄水。
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涉及到大量的移民问题。
1956 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28 万多陕西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养聚息的热土,迁移异土他乡。
38 年后,人口的自然繁衍,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增至 45 万多人。
他们中的一部分重返家园,但故园已非旧时貌;他们中的相当多人,仍在当初迁移的渭北高原沟壑区。
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是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导致大量泥沙涌入水库,最终导致水库的蓄水能力大大降低。
这个问题在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成为了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水库的建设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许多原有的生态系统被彻底改变。
其次,水库的建设对当地的气候产生了影响,使得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
最后,水库的建设还对当地的地貌产生了影响,许多原有的地貌特征被彻底改变。
总结和启示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是中国水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如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以反规划论三门峡水利工程

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 利枢纽工程。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的干流上,连接豫、晋 两省。右岸为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左岸为山西省
平陆县三门乡。枢纽工程距黄河入海口约1027千米,控制黄
河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91.5%。
三门峡水利枢纽座落在坚硬的闪长玢岩岩体上,河谷 狭窄,两岸山岩夹峙,地质地形条件优良。河中石岛屹立, 自右至左为鬼门岛、神门岛和人门半岛,三岛将河水劈为 鬼门、神门和人门三股激流,故名三门峡。
政策制定要注意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无论决策过程受何种 利益动力机制的推动,但中央政府作为全国整体利益的代表, 要把整个全局的公共利益置于个局部利益之首,对于牺牲的局 部利益,也要考虑到给予适当的补偿,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以 平衡各种利益冲突,实现利益的最佳配置,从而实现总体利益 的最大化。 政策制定要发扬民主,充分各利益方的意见,慎重作出决策。 要健全民主决策制度,防止领导人或行政首长的个人偏好对政 策制定的决定性影响,需要对决策过程有所监督,特别是在最 后的审查、验收环节。, 决策注意决策的科学化。要充分发挥专家以及智囊团在决策论 证中的作用,建立相应的政策咨询机构,防止为了政策通过取 向的专家论证,也要防止将专家论证置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同 时注意决策中少数人的意见是否具有合理性,防止多数人的非 科学压倒少数人的真科学。 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监督机构。在决策过程中,必须通过独 立的监督机构确保政策制定过程严格按照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方 向进行,能够及时纠正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非理性化倾向。
坝 址 原 貌
梳妆 台 人门半岛
张公岛
中流砥 柱
神门岛
鬼门 岛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开工,1958年11 月截流,1960年底大坝基本竣工,同年9淤积,库容损失快,淤积上延,威胁到渭河 流域防洪和西安市的安全。经国务院治黄会议研究决定对 工程进行以扩大泄流排沙能力为目的的改建。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成败剖析[总结]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成败剖析[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c03362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a.png)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成败分析一.黄河三门峡大坝背景介绍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
三门峡大坝建筑在三门峡八里胡同,工程于1957年4月破土动工,仅用了约4年时间就使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三门峡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如今,50多年过去了,又有无数大坝在我国的黄河长江之上拔地而起,三门峡大坝依然屹立于黄河之上。
我手摸着沧桑的混凝土大坝,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场景,毛主席的“圣人出,黄河清”的豪言壮语激励着无数劳动人民在坝上辛勤工作。
但是如今的三门峡大坝的运行标准与当年的预期实在相差甚远。
或许我们应该为黄河上建设的第一座水电站而感到自豪,但是我们国家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三门峡大坝修建这件事上实在欠考虑,缺乏相对应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以至于导致失败。
二.失败的具体体现三门峡大坝建设失败还是成功饱受争议。
在我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之时,我们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在全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的大环境下,倾近全国之力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将大坝建成,并且创造了年混凝土浇筑量超百万立方米的记录。
施工速度之快,施工质量之高,创造了世界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但是功为功,过为过,一切的成就都不能掩盖它是失败的这个事实。
承认失败,、是认识错误,不再犯错的基础。
首先,三门峡大坝1960年建成,1975年进入正常运行期,在试运行的15年里,经过了两次改建三次运行方式的改变。
正是由于三门峡水库发电要蓄高水位,导致了上游潼关高程上升,渭河成为地上悬河,给陕西人民带来水患不断。
其次,三门峡设计与正常运行期功能指标相差甚远,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三门峡大坝是失败的。
按照一般规定,大坝建成后的约一到五年间被称为试运行期,试运行期结束后大坝进入正常运行期,正常运行期大约为50至100年,最后大坝将进入老化期。
通常情况下认为,如果大坝在正常运行期内,工程的功能达到、或者接近、或者超过设计指标,就算成功,否则就算失败。
三门峡工程

三门峡工程三门峡工程,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三门峡市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工程奇迹。
它是以水利枢纽为主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工程,主要功能包括发电、航运和灌溉。
该工程自建成以来,在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门峡工程是中国第一座由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水利百年工程”。
为了充分利用黄河的水力资源,保障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灌溉和发电需求,三门峡工程于1958年开始筹建。
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工程于1971年正式竣工,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水电站。
工程主要包括三门峡水电站、温泉泵站、水库及相应的附属设施。
三门峡水电站是该工程的核心部分,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的太行山脚下。
它由9台发电机组组成,总装机容量达1,080,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为30亿千瓦时。
三门峡水电站不仅为中国电力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且可靠的电力供应。
除了发电功能,三门峡工程还起到了重要的航运作用。
工程的三门峡港是黄河上游的重要航道枢纽,对促进国内外航运贸易、推动商业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港口建设包括码头、船闸和航道等工程,使得三门峡港成为能够容纳大型船只停靠的现代化港口。
这为该地区的农产品和资源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三门峡工程还拥有很大的灌溉功能,为周边地区的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这对于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程所带来的灌溉水源,不仅能够满足现有农田的灌溉需求,还能够为周边地区的农田开发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门峡工程的建成,不仅为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而且也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工程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来源。
此外,三门峡工程还为当地带来了更好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三门峡工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工程奇迹,对于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大坝三门峡大坝是中国位于黄河上游的一座重要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境内,距离三门峡市区约50公里。
该大坝是中国重要的水电站之一,也是黄河上游防洪的重要措施之一。
下面将对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功能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建设背景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始于1958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家建设的初期,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水电和灌溉的问题。
大坝的设计和建设由中国自行进行,是中国的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
完成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和陕西省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地方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二、工程概况三门峡大坝位于黄河中游,河道全长约1925公里,河流平均流量大约在1325立方米每秒,是中国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大坝的主要结构是砼双曲拱坝,拱顶高程为259.5米,长度为936.5米。
大坝顶部设置了72孔径升降式闸门,以便于调整流量和控制水位。
此外,大坝还配备了5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为2,900兆瓦。
这些水电站不仅可以提供清洁的能源,还可以对黄河流域进行水能储存和调节。
三、功能与影响1.水能利用功能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使得黄河水能得以充分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
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庞大,可以满足附近地区的大部分电力需求,为当地工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
2.灌溉功能三门峡大坝的修建还解决了沿黄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为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大坝还可以调节黄河水流量,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
3.环境保护和生态影响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坝修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这可能导致当地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在大坝蓄水之后,湖泊的形成和周边的湿地退化也会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大坝所提供的清洁能源也有助于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四、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大坝的建设过程中,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员,增加了就业机会。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位于黄河中段下游,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交界处。
具有发电、防洪、防凌、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
原设计正常蓄水位360m,电站装机容量1160Mw。
多年平均年发电量60亿kw·h,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m。
工程于1957年动工兴建,1962年第一台机组试发电。
水库誊水后,由于泥沙淤积,库尾河床抬高,造成上游大量农田淹没并威胁城镇安全。
因此,试发电后不久,电站即停止运行。
为减缓淤积,保持调节库容,尽可能发挥水库防洪、防凌、灌溉效益,改建后,电站装机容量降为250Mw,年发电量为10.2亿kW·h,运用最高水位为340m。
经多年运行后,泄流排沙底孔因长期运用,泥沙磨蚀严重,现为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益,又恢复原6号和7号机组段,正重新安装2台单机容量为75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使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40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达到13.17亿kw·h。
改建后,厂房1~5号机组段安装5台25Mw竖轴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额定转速100r/min。
水轮机转轮直径6m。
基本数据所在河流: 黄河建设地点: 三门峡控制流域面积: 6888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 1310米正常蓄水位/死水位:32/30米总库容/调节库容: 162/20.03亿立方米装机容量: 25万千瓦台数: 5台保证出力: 11.3万千瓦年发电量: 13.1亿千瓦小时最大水头/最小水头:52/15米设计水头: 30米其它效益: 灌溉、供水淹没耕地: 900000亩迁移人口/推算年份:403700/人/年坝型: 重力坝最大坝高: 106米混凝土总量: 20万立方米静态总投资/水平年: 9.2/亿元/年份单位千瓦投资: 3680元建设情况: 57.4开工,73年发电,78年竣工贡献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工程引发的工程伦理问题及其分析

三门峡水利工程引发的工程伦理问题及其分析摘要黄河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该大坝在规划设计阶段经历了“三起三落”,于1960年建成并投入运行。
由于当初的设计失误,导致库区出现翘尾巴现象,并引起潼关段河床高程问题的争论,经过两次改建和三次运行方式的改变,三门峡大坝实现由“蓄水拦沙”到“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挽救了三门峡大坝濒临失败的局面,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工程伦理的角度,认真分析了工程师在三门峡水利工程决策中的作用及其伦理责任,以及三门峡水利工程中所涉及到的环境伦理问题。
关键词:三门峡水利工程;工程师;环境伦理问题1、引言2003年8月24日至10月5日,陕西省全省连降暴雨,渭河流域洪涝成灾。
据统计,陕西省全省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农作物绝收,成灾人口5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2.9亿元,是渭河流域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灾害。
然而有专家指出,今年渭河洪峰最高流量每秒37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但却形成了50年不遇的洪灾,这显然是典型的“小水酿大灾”。
2003年,渭河水灾发生后,有些人认为渭河水灾祸起三门峡,把矛头对准黄河三门峡大坝,要求废弃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修建的第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是中国人民根治黄河水患的豪迈壮举。
它从规划设计到大坝建成,从两次运行到两次改建,从防凌防汛到渭河水灾,在整个建设与运行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争论。
2、三门峡水利工程介绍黄河常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又被称为“黄金河流”。
然而黄河又是一条水旱灾害严重的河流,从公元前602年至1949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溢了1590余次,改道26次,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一直严重威胁着黄河下游的人们的生活。
尤其是河南、山东,一直是饱受黄河决堤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对治黄非常重视,兴建三门峡水利工程是治黄的重大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寸滩水文站为例,每年主汛期7~9月的来水量和来沙量分别 占全年的52.3%和78.2%。根据这一来水来沙特点,每年汛期水 库水位保持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运行,使含沙量较大的洪水 (俗称为浑水)能够顺畅地排至下游;汛后水中的含沙量小了,变 清了,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
一、其发展形式与库水位的降落情况有关
1、当库水位降落后比较稳定,变幅不大,或者放空水库时,冲刷的发展
是以冲刷基点为轴,以辐射扇状形式向上游发展。
2、当冲刷过程中库水位不断下降,冲刷是层状地从淤积面向深层,同时
也向上游发展。
二、与前期淤积物的密实抗冲性有关。
当前期淤积有压密的抗冲性能较强的粘土层,则在冲刷发展过程中,库区 床面常形成局部跌水。
水位还未达到340米时,就这样,高坝变中坝。
渭河
1964年10月,三门峡水库330米水位以下的库容已由
58.9亿立方米减少到22.1亿立方米,损失库容62%。
1969年,当时经由周恩来总理批准,三门峡开始第二 次改建工程。确定的非汛期水位为310米,主要工程是
将大坝内低高程的、已封堵的导流底孔打开,改建成
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三峡水库汛期排出"浑水"(实际上
是排沙),汛后蓄满"清水",这种运用方式就叫做"蓄清排浑”。
溯源冲刷
是当库水位下降时所产生的向上游发展的冲刷。其冲刷强度随 库水位降落到淤积面以下越低而越大,相应向上发展的速度越 快,冲刷末端发展的也越远。溯源冲刷也是水库冲刷的重要方 式之一,冲刷时间短、效率高。
淤积在水库内,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淤积末
端向上游延伸的速度很快,在渭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入黄河的堑口
抬高,河底淤积的渭河成了悬河,导致了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
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严重影响了陕西关中平原
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一场大雨后,渭河淹没农田25万亩。如此,水库
THANKS
苗世玉
黄麟浩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大 漠 孤 烟 长 直 河 落 日 圆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工程:
1957年4月—1960年9月,三门峡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期
1960年9月建成后水库开始蓄水,并经常保持在高水位
1962年,当水库水位为332.5米时,黄河流量为2000秒立方。黄河水受到 拦截后,在水库底部造成回水顶托,流速减缓,泥沙沉降,造成泥沙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