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必考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必考简答题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答: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简述科学和技术的异同点。

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其次,二者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它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对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再次,两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来,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依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验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技术是可预见的。

最后,对二者的评价标准也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高的产品。

3、简述科学的及其本质属性答;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的本质属性体现在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以及主体际性。

4、简述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的关系答: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属于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指新技术知识的创造,技术发明包括如下的内容:它的主体是科研人员,它的结果是样品,样机等,它主要追求先进性目标。

而技术创新则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领域,它主要是指把技术发明应用于经济而产生的产品、工艺、市场、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因而技术创新主要涉及生产组织、市场销售、企业管理等问题,它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家及其所属人员,其结果主要是新产品、新工艺等,它主要追求效益性目标。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考试内容:(闭卷)范围:上课老师讲的内容题型:1.选择题(不定向)2.判断分析题{正确,why?错误,why?3.简答题4.论述题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意辨析)答: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价值的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科学有内在价值、社会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内在价值,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

科学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

第一:科学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3、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答:技术和科学的区别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1.什么是“李约瑟难题”,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2.亚里士多德所说科学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请结合科学研究在今天的社会条件谈谈自己的认识3.以托勒密的天文学为例。

论述“科学一定是正确的吗”这一问题4.论述中世纪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5.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怎样进行的?试围绕这段历史谈谈你对科学本质的理解6.怎样评价伽利略的工作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从历史的角度,谈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在古和近代初期,主要由技术充当主角,有"生产-->技术-->科学"的序列;近代中期以后科学地位升级,开始有"科学-->技术-->生产"序列;现代则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形成互动,有"科学<――>技术<――>序列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

2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而且分化反成为综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随着自然科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因而就越加发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综合研究的必要,同时也推动了边缘科学和综合科学的诞生。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为了把握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及其普通联系,迫使科学家从横的方向上对自然界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横断科学,横断科学从某一特定的视角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不仅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同时还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使整个科学有了共同的概念、语言和方法。

20世纪后期,人类社会出现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和环境问题,都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全球性。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方向,也关系到科学发展和应用的人文价值取向,必须组织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部门进行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研究解决。

自然辩证法概论开卷试题(整理)

自然辩证法概论开卷试题(整理)

自然辩证法概论〔 2021.11.5 〕( 一) 必做题 ( 每题 25 分)1、阐述生态自然不雅观的底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试述你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某一方法的理解和认识,并举例说明。

( 二) 选做题 ( 以下任选两题,每题 25 分)3、为什么大陆上的中国人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科 87 学奖?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怎样对待科学的?你是怎样对待科学的?5、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并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 意义。

6、简述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的科学划界理论,并对其科学划界理论进行比较。

7、什么是工程?技术与工程的区别安在?举例说明工程有哪些显著特点?8、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 或科学 ) 的社会尺度?你认为应如何遵循这些尺度? 1、 生态自然不雅观底子思想: 〔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5〕生态系统是稳 定性与非不变性的统一平衡。

现实意义:自然生态不雅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为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 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互相依赖的各局部组成的共同体, 人那么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 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 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 伙伴,并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

促使人们知道:只有保证生命共同体和谐、不变和斑斓,才 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开展、共同进化。

2、 我选择的研究方法: 科学测验考试 。

理解和认识: 按照 研究目的,运用必然的物质手段,通 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不雅观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测验考试和科学不雅观察一样, 也是搜集科学事实、 获得感性材料的底子方法,同时也是查验科学假说,形 成科学理论的实践根底, 二者互相联系、 互为补充。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1.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是做人做事、处人处事的根本。

有了科学精神,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决不轻信盲从;有了科学精神,凡事都会讲究真确,决不随波逐流。

“科学”可以使我们更容易得到正确答案,但它本身并不意味着正确,相反,正是由于它本身包含着错误,才映衬出其正确性。

每一个科学理论的发现无一不是包含着对它之前一种理论的否定。

也就是当一个新的“科学”证明旧的科学是错误的了,那么它就是正确的了。

因此,“科学”精神的第一条,就是要敢于怀疑一切已有的科学理论——遇到什么问题,问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它与我所见过的现象是一致的吗?有没有特殊情况?这就引出了科学精神的第二条,认真观察思考生活。

我们每天都会遇见上千种和前一天不同的现象,只是很多都被我们忽略了。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还要经过思考,对比才能逐渐证实。

我举个例子:我一直听说向日葵总望着太阳,一天早晨我去看,向日葵果然向着东边,中午一看,还是向着东边,晚上一看,还是向着东边,我观察了我们村的几株向日葵都是这样。

于是我得出结论,向日葵并不都是向着太阳的。

科学精神的第三条是敢于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我把向日葵的结论告诉我妈妈,她说向日葵就是一直跟着太阳转的,然后我问过很多人,他们也都是这么说。

有一天傍晚,我把他们叫在一起,去看向日葵,他们才知道我说的是对的。

在科学的道路上,很多事不像这么简单,就像布鲁诺为了坚持否定“地心说”,宁愿被火烧死,也不向权威屈服——几百年后,会有人知道他是正确的!科学精神的第四条是发现问题,不但得出结果还要知道原因。

关于向日葵,我后来查书,才知道,发芽到花盘盛开之前这一段时间,是向日的;但是,花盘一旦盛开后,就不再向日转动,而是固定朝向东方了。

①非科学与科学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但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

需要把“科学与非科学”和“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区分开来。

科学精神拒绝的是不具备经验证据基础的、超自然的非科学,而不是带有探索性质的科学假说,因此对待非科学应当严格,对待科学假说应该宽容。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

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3个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学说。

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领域?A.自然观B.科学观C.艺术观D.技术观答案:C.艺术观2、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A.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B.自然观、科学观、艺术观C.自然观、历史观、技术观D.自然观、社会观、技术观答案:A.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促进作用?A.提高生产效率B.促进文化交流C.推动经济发展D.加剧社会矛盾答案:D.加剧社会矛盾二、多项选择题1、自然辩证法在当代的实践意义包括哪些方面?A.为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B.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C.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D.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答案:ABCD2、下列哪些属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畴?A.宇宙的产生和发展B.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和方法C.人类文化和社会的演变和进步D.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答案:ABD三、简答题1、请简述自然辩证法的主要观点。

答案:自然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其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技术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其发展是有历史条件的;第三,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科学精神,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当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请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案: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环境;第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答案均来自于《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精要研究》)一、简答题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什么?答:(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立论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此处所指的环境是自然环境。

(3)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2)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3)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3.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和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知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一、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大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特点: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数的神秘主义);思辨性(speculation,从概念推出存在);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对象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数理(数学化的)自然观;重视心智(Mind)的力量。

(2)主要内容:万物本原论①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7 ):水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本原与实体。

②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r,前610—546):宇宙的本原是“无定形”或“无限”。

③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4):万物的本原是气。

④毕达哥拉斯(前570—490 )学派:“ 数” 的神秘主义——数是万物的本原。

⑤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40—480):“火”是万物的本原。

⑥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361):原子论(atomic theory )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四元素(水、土、火、气)说。

“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2)主要内容:①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mechanism):对自然的机械化理解(动物和人都是机器)。

②还原论(reductionism):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③严格的(机械)决定论(determinism):拉普拉斯妖——把上帝彻底清除出自然界3、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特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内容:①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②运动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③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4、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1)系统自然观基本思想(科学背景:量子力学、系统科学)①从存在到演化——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②从确定性(必然性)到随机性(偶然性)——确定性(机械决定论、经典物理学)和随机性(非决定论、现代科学)的统一(辩证决定论)。

③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简单性(经典物理学)和复杂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④从线性到非线性——线性(经典物理学)与非线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②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

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④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系统。

★核心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二、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近代科学的(机械)力学化1、哥白尼——近代科学的先驱:日心说——给神学写的挑战书或向神学宣战的檄文。

推翻了地心说,动摇了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2、伽利略——近代科学和近代科学方法论之父(1)科学成就A、天文学:发现木星的4颗卫星,看到了金星的位相和火星表面的山谷,发现太阳黑子且认定太阳也有自转,证实星云和银河是由许多恒星所组成,支持了哥白尼学说,粉碎了亚氏两个世界(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的神话。

B、动力学:纠正了亚氏重物先落地,轻物后落地的观点;证实了惯性运动的概念,提出力不是运动而是运动变化的原因;研究了运动合成问题(抛体运动);提出运动(力学)相对性原理:所有惯性系都是等价的,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他发现的重力加速度恒定原理导致牛顿形成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概念。

但他没有摆脱天体运动是匀速运动的传统观念,没有速度的矢量性和向心加速度概念,所以误把行星绕日运动当作惯性运动,在发现重力之后没有想到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

(2)科学方法论:创造并示范了受控实验这一崭新传统;改变了关于自然实在的观念并提出了新的关于认识的观念;将数学引入自然科学(科学的数学化)。

3、开普勒——星空的立法者:行星运动三定律。

A、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B、行星连接太阳形成的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C、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的平方等于其轨道半径的立方。

4、牛顿——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和近代文化的教皇(1)物质观(原子论)。

(2)时空观:绝对时空观——经典力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3)运动观(力学三定律和引力定律)——机械运动观、经典力学的集大成:把以前的一些具体力学定律提高到普遍公理的地位,把许多互不相关的规律、现象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

(4)宇宙观——宇宙无限。

一切都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神学自然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1、星云假说——天文学,康德,(Kant),德国,1755;拉普拉斯,(Laplace),法国,1796:第一个科学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把辩证法带入了天文学和自然科学。

2、人工合成尿素——化学,维勒,德国,1828:从氰、氰酸银、氰酸和氨水、NH4CI等无机原料按不同途径都可合成同一有机物尿素。

这证明尿素和氰酸铵皆由同样的碳、氢、氧、氮组成,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

3、地球地层渐变假说——地质学,赖尔,英国,1830:地面的变化是由各种自然力的缓慢作用造成的。

把理性和辩证法带进了地质学。

4、细胞学说——生物学,施莱登,德国,1838;施旺,德国,1839:宣布了动物界和植物界不可逾越的界限的消失,揭示了动植物结构上的统一性,阐明了有机体分化发展的规律,使“机体产生、成长和构造的秘密被揭开了,从前不可理解的奇迹,现在已经表现为一个过程。

”(恩格斯)5、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物理学,迈尔、焦耳、赫尔姆霍兹: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恩格斯),表明了运动不灭以及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6、生物进化论——生物学,查理·达尔文,英国,《物种起源》,1859。

标志着自然神学的末日和科学彻底脱离神学而独立。

“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当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列宁)。

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7、元素周期律——化学,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1907),俄国,1869:揭示了元素的内在联系和世界(在元素上)的统一性。

恩格斯认为是不自觉应用了黑格尔质量互变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8、电磁场理论——物理学,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Maxwell,1831—1879),英国,《电磁学通论》,1873:揭示了电、磁、光本质上的统一性,向牛顿机械自然观提出了挑战,改变了牛顿自然哲学的框架,把物理学的基础革命化了,并打开了通往相对论的道路,被爱因斯坦称为“牛顿以来理论物理学的第一次伟大进步”;揭示了物质的另一种形态——场的存在四、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再评价1、经济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生产部门的布局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

2、政治与地理环境:政治体制、战争与地理环境。

3、文化(文明)与地理环境:三种文明类型:海洋文明(蓝色文明)、大陆文明(黄色文明)和游牧文明(绿色文明)。

五、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1、经验论(归纳主义):通过归纳法从观察逐步上升为理论或先有观察后有理论或科学始于观察。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以归纳为方法)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其主要形态包括以弗·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为代表的古典经验论,以孔德、马赫为代表的19世纪中后期的实证主义和以石里克、卡尔纳普、莱欣巴哈为代表的20世纪初的逻辑经验主义。

2、唯理论(演绎主义):从某些公理或假设出发通过演绎法推出结论或科学始于理性(逻辑推理或直觉)。

认为理性(与经验相对而非与非理性相对)是知识的根本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理性(以演绎为方法)而获得,并在理性中得到证明。

代表人物有笛卡儿、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康德等。

其主要形态包括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天赋观念论和康德为代表的先验论以及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探索性演绎法”(假说演绎法)。

3、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始于问题,科学应当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越来越深刻的问题,所以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经验开始。

其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TT→EE→P2······(问题→尝试性猜测→反驳→新的问题)指出问题产生于科学理论中出现的矛盾,指出观察是渗透着理论的。

4、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科学认识不断发展。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矛盾,在实质上是统一的。

前者着眼于认识的来源,后者着眼于科学研究的程序,二者层次不同在实质上是统一的。

作为一般的认识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自然科学理论归根结底产生于科学实践与生产上实践。

因此,科学从问题开始丝毫不意味着对实践基础的否定,而是把一般的认识论原则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化了。

六、科学问题的来源1、科学问题的客观方面(1)科学问题产生的内部源泉——科学的内在矛盾①现有理论与实验事实的矛盾(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

②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理论中的逻辑矛盾或悖论。

③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如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燃素说和氧化说、热素说和热之唯动说之间的斗争。

(2)科学问题产生的外部源泉: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的需要。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科学问题的主观方面——科学问题产生的主观条件,即科学家如何发现和提出一个科学问题。

七、如何正确理解“观察渗透理论”1、观察(事实)渗透理论(theory-laden observation)——观察的进行、观察结果的表述和解释都离不开理论:首先,观察不仅是信息接受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人在观察的过程中,必然对外界信心进行选者加工等处理,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理论指导甚至不同的生活经验,都会是不同观察者对同一件事物作出不同的观察陈述。

其次,观察结果的表述和解释离不开科学语言,而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

当使用语言时,理论框架也就出现了,进行科学观察的人正是带这些理论框架进行观察的。

所以,观察不单生理活动的过程,是属于认识领域的范畴,观察要受到观察者已有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的影响,同时观察时的注意力与理论也有很大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