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发酵工程复习

发酵工程复习

1发酵工程: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

其研究内容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的配置、灭菌、种子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生物分离工程)等方面。

2种子扩大培养:是指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在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放大培养而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

这些纯种培养物称为种子。

3菌种衰退:菌种经过长期人工培养或保藏,由于自发突变的作用而引起某些优良特性变弱或消失的现象。

4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彼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的提高。

5促进剂:是指那些非细胞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又非前体,但加入后可以影响微生物的正常代谢,促进中间代谢物的积累,或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

6微生物代谢的控制:指运用人为的方法对微生物的代谢调节进行遗传改造和条件的控制,以期按照人们的愿望,生产有用的微生物制品。

7生物热:生物热是生产菌在生长繁殖时产生的大量热量。

培养基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物质被分解为CO2, NH3时释放出的大量能量。

8发酵热:所谓发酵热就是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

在发酵过程中产生菌分解基质产生热量,机械搅拌产生热量,而罐壁散热、水分蒸发、空气排气带走热量。

这各种产生的热量和各种散失的热量的代数和就叫做净热量。

发酵热引起发酵液的温度上升。

发酵热大,温度上升快,发酵热小,温度上升慢。

9搅拌热:在机械搅拌通气发酵罐中,由于机械搅拌带动发酵液作机械运动,造成液体之间,液体与搅拌器等设备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热量。

搅拌热与搅拌轴功率有关。

10分批培养:简单的过程,培养基中接入菌种以后,没有物料的加入和取出,除了空气的通入和排气。

整个过程中菌的浓度、营养成分的浓度和产物浓度等参数都随时间变化。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1.发酵工业的特点:1.一步生产:微生物发酵是由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生化反应组成,反应所需的各种酶均包含在微生物细胞内。

2.反应条件温和3.原料纯度要求低:常以农副产品作原料,如薯干、麸皮等。

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

4.设备的通用性高:对微生物发酵来说,无论好氧发酵还是厌氧发酵,它们的发酵设备都大同小异,即好氧的一般都用搅拌式发酵罐加空气过滤系统。

厌氧发酵都用密封式发酵罐。

5.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发酵所用的原料是农副产品,废水中虽然生物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较高,但有毒物质少。

6.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小2.发酵工业常用菌种类型:细菌: 枯草芽孢杆菌、醋酸杆菌、棒状杆菌、短杆菌等放线菌: 链霉菌属、小单胞菌属酵母菌: 啤酒酵母、假丝酵母、类酵母等霉菌: 根霉、毛霉、犁头霉、红曲霉、曲霉及青霉等未培养微生物3.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1,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2,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的可操作要强3,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4,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5,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与致病菌无关)6,生长快,发酵周期短,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7,培养条件易于控制4.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筛选的步骤:样品采集→样品的预处理→目的菌富集培养→菌种初筛→菌种复筛→菌种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

5.诱变育种的基本步骤:出发菌株的选择处理菌悬液的制备诱变处理中间培养分离和筛选6.菌种变异及退化机理及其防止措施:菌种退化主要指生产菌种或选育过程中筛选出来的较优良菌株,由于进行接种传代或保藏之后,群体中某些生理特征和形态特征逐渐减退或完全丧失的现象。

主要原因:基因突变、连续传代。

防止措施:采用减少传代、经常纯化、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用单细胞移植传代以及科学保藏等措施,不但可以使菌种保持优良的生产能力,而且还能使已退化的菌种得到恢复提高。

发酵工程完整版考试复习资料

发酵工程完整版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传统发酵工程:通过微生物生长的繁殖和代谢活动,产的生物反应过程。

将DNA重组细胞融合技术、酶工程技综合对发酵过程控制、优化及放大指迄今所采用的微生物培养分离及培养微生物。

(特别是极端微生物)4富集培养主要方法:是利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生长繁求不同,如温度、PH、培养基C/N等,是目的微生物在最适条件下迅速生长繁殖,数量增加,成为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

方法:⑴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消毒仅仅是杀死生物体或非生物体表死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等,特别适合与发酵车间的环境和发酵设备、器具的灭菌处理。

灭菌杀灭所有的生命体,因此灭菌特别适的灭菌处理。

法及其区别:湿热灭菌法:指将物品置高压饱和蒸汽、过热水喷淋等手段使微生物菌体中的蛋白质、核酸发生变性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该法灭菌能力强,为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

药品、容器、培养基、无菌衣、胶塞以及其他遇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品,均可采用本法灭菌。

干热灭菌法:指将物品置于干热灭菌柜、隧道灭菌器等设备中,利用干热空气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的方法。

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灭菌的物品灭菌,如玻璃器具、金属制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药、液用本法灭菌。

即在规定温度下杀死一定比例的微生物所用8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在致死微生物所需要对的致死时间。

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基和所用设备一起(实罐灭菌)进行灭菌10连续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向发酵罐等培养装置输热、保温盒冷却等灭菌操作过程。

是指将冷冻干燥管,沙土管中处于休眠状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而和质量的纯种的过程纯培养物称为种是指种子的龄:是指种子始移入下一级的培养是指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影响呼吸所能允许的最低溶氧浓13稀释度D:单位时间内连续连续流入发酵罐中的新鲜的培养总体积的比值。

把导致菌体开始从系统中洗出时的稀发酵过程中,引起温度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生的净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本身产生的耗氧培养的发酵罐都有一定功率的做机械运动,造成液体之间、液体与设备之间的摩擦,由此产生。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微生物工程可分为发酵和提纯两部分,其中以发酵为主。

化学工程与发酵工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化学工程利用非生物催化剂,发酵工程利用生物催化剂---酶。

二、判断:发酵产品是经微生物厌氧生物氧化过程获得的。

错三、课后思考题:1、发酵的定义: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把底物(有机物)转化成中间产物,从而获得某种工业产品。

(工业上定义、广义、有氧无氧均可)2、发酵流程:3、比拟放大的基本过程:斜面菌种-摇瓶试验(培养基、温度、起始pH值、需氧量、发酵时间)-小型发酵罐-中试-大规模工业生产4、发酵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自然发酵时期2)纯培养技术建立(第一个转折期)3)通气搅拌的好气性发酵工程技术建立(第二个转折期)4)人工诱变育种与代谢控制发酵工程技术建立(第三个转折期)5)发酵动力学、连续化、自动化工程技术的建立(第四个转折期)6)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相结合工程技术建立(第五个转折期)5、微生物工业发展趋势1)、几个转变分解代谢→合成代谢自然发酵→人工控制的突变型发酵→代谢控制发酵→通过遗传因子的人工支配建立的发酵(如工程菌)2)、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相结合3)、大型、连续化、自动化发酵发酵罐的容量可达500t,常用的也达20-30t。

4)、人工诱变育种和代谢控制发酵微生物潜力进一步挖掘,新菌株、新产品层出不穷。

5)、原料范围不断扩大石油、植物淀粉、天然气、空气、纤维素、木质素等6、举例说明微生物工业的范围酿酒工业(啤酒、葡萄酒、白酒)食品工业(酱、酱油、食醋、腐乳、面包、酸乳)有机溶剂发酵工业(酒精、丙酮、丁醇)抗生素发酵工业(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等)有机酸发酵工业(柠檬酸、葡萄糖酸等)酶制剂发酵工业(淀粉酶、蛋白酶等)氨基酸发酵工业(谷氨酸、赖氨酸等)核苷酸类物质发酵工业(肌苷酸、肌苷等)维生素发酵工业(维生素B12、维生素B2等)生理活性物质发酵工业(激素、赤霉素等)名贵医药产品发酵工业(干扰素、白介素等)微生物菌体蛋白发酵工业(酵母、单细胞蛋白)微生物环境净化工业(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等)生物能工业(沼气、纤维素等天然原料发酵生产酒精、乙烯等能源物质)微生物治金工业(微生物探矿、治金、石油脱硫等)第二章发酵基础知识1、写出生产以下产品的主要菌种:啤酒(啤酒酵母)、黄酒(霉菌(根霉、曲霉)、酵母菌、细菌)、味精(谷氨酸棒杆菌、黄色短杆菌)、柠檬酸(黑曲霉)、食醋(霉菌、酵母菌、醋酸菌)、酸奶(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乳酸链球菌))2、发酵工艺控制中,主要应监控温度、pH值、溶解氧、泡沫、氧化还原电位等。

发酵工程章节复习资料

发酵工程章节复习资料

发酵⼯程章节复习资料第⼀章绪论1、发酵及发酵⼯程的概念1、传统发酵最初发酵是⽤来描述酵母菌作⽤于果汁或麦芽汁产⽣⽓泡的现象,或者是指酒的⽣产过程。

2、⽣化和⽣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物在⽆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能量的⼀种⽅式,或者更严格地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

如葡萄糖在⽆氧条件下被微⽣物利⽤产⽣酒精并放出CO2。

3、⼯业上的发酵泛指利⽤微⽣物制造或⽣产某些产品的过程包括:1. 厌氧培养的⽣产过程,如酒精,乳酸等。

2. 通⽓(有氧)培养的⽣产过程,如抗⽣素、氨基酸、酶制剂等。

产品有细胞代谢产物,也包括菌体细胞、酶等。

发酵⼯程(Fermentation Biotechnology): 应⽤微⽣物学等相关的⾃然科学以及⼯程学原理,利⽤微⽣物等⽣物细胞进⾏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门科学。

2、发酵⼯程技术的发展⼤致可分为哪⼏个阶段,每段的技术特点是什么?1. ⾃然发酵时期:嫌⽓性发酵⽤于酒类酿造,好⽓性发酵⽤于酿醋、制曲。

2. 纯培养技术的建⽴:⼈⼯控制环境条件使发酵效率迅速提⾼。

3.通⽓搅拌好⽓发酵过程技术的建⽴:从分解代谢转为⽣物合成代谢,可以利⽤微⽣物合成积累⼤量有⽤的代谢产物。

4.⼈⼯诱变育种与代谢控制发酵⼯程技术的建⽴:遗传⽔平上控制微⽣物代谢。

5. 发酵动⼒学、发酵⼯程连续化、⾃动化⼯程:以数学、动⼒学、化⼯原理等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实现发酵过程的⾃动化控制的研究,使发酵过程的⼯艺控制更为合理。

6. 微⽣物酶反应⽣物合成与化学合成反应结合⼯程技术:可⽣产许多过去不能⽣产的有⽤物质。

3、发酵⼯业的应⽤范围1. 酿酒⼯业(啤酒、葡萄酒、⽩酒)2. ⾷品⼯业(酱、酱油、⾷醋、腐乳、⾯包、乳酸)3. 抗⽣素⼯业(青霉素、链霉素、⼟霉素)4. 有机酸⼯业(柠檬酸、葡萄糖酸)5. 酶制剂⼯业(淀粉酶、蛋⽩酶)6. 氨基酸⼯业(⾕氨酸、赖氨酸)7. 核苷酸发酵⼯业(肌苷酸、肌苷)8. 有机溶剂⼯业(酒精、丙酮)9. 维⽣素⼯业(VB2、VB12)10.⽣物能源⼯业(沼⽓、⽣物柴油)11.环境保护产业(废⽔⽣物处理)12.⽣理活性物质发酵⼯业(激素)13. 冶⾦⼯业(微⽣物探矿、⽯油脱硫)14.微⽣物菌体蛋⽩发酵⼯业(酵母、单细胞蛋⽩)4、发酵⼯业的特点与化学⼯程相⽐,发酵⼯程具有以下特点:1、发酵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物化学反应,与微⽣物细胞息息相关2、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反应安全,需求条件也⽐较简单3、发酵醪(包括固相、液相、⽓相,还含有活细胞体或菌丝体),属⾮⽜顿流体,其特性影响因素很多,对发酵⼯程都有关联4、具有严格的灭菌系统,以防⽌杂菌污染如空⽓除菌系统、培养基灭菌系统、设备的冲洗灭菌等5、反应以⽣命体的⾃动调节⽅式进⾏,因此数⼗个反应过程能够像单⼀反应⼀样,在同⼀发酵罐内进⾏6、后处理阶段,为了适应菌体与发酵产物的特点,需采取⼀些特殊的⼯艺措施并选⽤合适的设备。

最新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最新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1、名词解析2、填空题、选择频次所在页码次级代谢消毒防腐分批灭菌种子培养呼吸强度生长因子工业培养基种子扩大培养比耗氧速率初级代谢产物培养基菌种退化培养物产率杂交育种发酵工程发酵接种量灭菌除菌空气的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实罐灭菌灭菌接种量种龄摄氧率菌株分离发酵热比生长速率稀释率呼吸商氧传质效率酶合成调节菌种保藏原理前体251127241126142633372792232617112115769784739962811575770121931、喷淋冷却连续灭菌流程62、加热过滤除菌流程33、氧从气泡细胞传递过程示意图64、通用式通气搅拌发酵罐图9-1 P1455、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6、常用的无菌技术和方法主要有哪几种7、常用的灭菌方法有38、检查发酵过程中是否染菌的方法9、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要经历的五个时期310、在发酵过程中底物消耗在三个方面11、发酵过程中参数溶解氧浓度的测试方法12、菌种培养流程13、青霉素、酒精发酵工艺流程414、酵母菌菌种选育15、无菌空气的流程16、发酵工艺流程817、种子扩大培养流程5 P7918、KLa的测定方法19、空气除菌的流程220、基因工程操作过程321、大肠杆菌在不同温度下残留曲线P6622、两级法冷却水523、底物消耗与产物生成的关系224、常规育种选育方法225、第五主要消耗的三个方面326、微生物发酵培养过程的方法27、常用的菌种分离方法28、分批灭菌的三个阶段29、发酵罐放大过程中要遵守的原则30、发酵工业发展史31、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指标32、单级连续发酵的稳态方程33、判断放罐的指标34、影响发酵成本的主要因素35、可在线检测的发酵控制参数36、工业化生产中,常采用?来进行高细胞密度发酵注:后面数字表示频数,P开头为页码3、简答题1、简述发酵工业对生产菌种的要求及菌种来源102、举列说明工业菌种的筛选方法43、谷氨酸发酵工业培养基、举例说明工业发酵培养基的设计和优化过程104、简介培养基的灭菌方法75、举例说明种子扩大培养过程(7)、目的要求及一般步骤36、简介酵母乙醇发酵的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及其本征参数的确定97、简介发酵过程中氧的传递方程及其参数的测定方法88、影响氧传递的因素有哪些109、常见的菌种选育有哪些,简介自然选育或紫外线诱变育种的操作步骤710、简述优良种子应具备的条件及种子制备的大致步骤411、谷氨酸、酒精、青霉素的工艺流程712、空气预处理流程设计313、提高除菌效率的主要措施有哪几种214、发酵培养基的特点、要求15、微生物发酵的种子具备哪几方面的条件16、通用发酵罐的结构及几何数据17、写出单机连续培养两个稳态方程,如何解决连续培养中的污染和菌种突变的问题218、不同时期杂菌对发酵有什么影响,杂菌如何控制。

发酵工程期末总复习

发酵工程期末总复习

发酵工程-期末总复习第一章概论1.现代发酵工业发酵定义是: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造微生物菌体本身,或其直接代谢产物及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2.应用范围微生物菌体:面包酵母,SCP微生物酶:糖化酶、蛋白酶、脂肪酶等。

直接代谢产物(初级代谢产物):微生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的代谢物.如氨基酸,维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一般生长活动并不必需的代谢物质,常在微生物停止生长以后才产生.如色素,毒素,抗生素等.微生物的生物转化: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作用于化合物的局部结构。

微生物消除环境污染微生物湿法冶金:利用微生物对某些金属氧化物的氧化还原反应。

3.发酵的特点=微生物的特点+发酵工程的特点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发酵工程的特点:反应条件温和(常温常压);原料来源广泛并无需精制;众多反应都在同一发酵罐内完成。

4.发酵的基本条件要有某种合适的微生物或其它生物细胞;保证微生物能够进行代谢的各种条件(培养基,温度,溶解氧);微生物发酵的场所;目的产物的提取和精制。

5.发酵工艺组成部分种子培养、培养基制备、产物的提取精制、无菌空气、发酵罐。

6.发展历程①古代发酵:只知现象,不知本质。

米酒啤酒②近代发酵—纯培养技术的建立。

酒精甘油丙酮-丁醇巴斯德发现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使传统的经验发酵变成了一门科学.布雷费尔德1872年创立了霉菌纯培养技术.汉逊1878年创立了酵母纯培养技术。

科赫1881年创立了细菌纯培养技术.③现代发酵:通气搅拌发酵1929弗莱明完成了发酵技术的第二次技术转折;青霉素。

代谢控制发酵1959木下祝郎发展完成了发酵技术的第三次转折;氨基酸、核苷酸。

基因工程菌发酵1970以来引起发酵工程的技术革命;技术特点:可定向改造生物基因,按人们的意志生产产品;人生长素,干扰素,疫苗7.展望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选育优良菌种;采用发酵技术大量培养高等动植物细胞;开发大型节能发酵装置,自动化将成为生产控制的主要手段;应用代谢控制技术生产各种代谢产物;发酵发生产单细胞蛋白,解决粮食危机。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一、填空(20分)1.酶的调节控制是代谢调控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调节方式,涉及酶合成的调节和酶分子催化活性的调节。

2.酶合成的调节是一种通过调节酶的合成量进而调节代谢速率的调节机制,这是一种在基因水平上(原核生物重要在转录水平上)的代谢调节。

一般将能促进酶生物合成的调节称为诱导,而能阻碍酶生物合成的调节称为阻遏。

3.酶分子催化活性调节是一种较灵敏的调节方式,而酶合成的调节是一种相对较慢的调节方式。

4.根据酶的合成是否收到环境中所存在的诱导物的诱导作用,可把酶划提成组成型酶和诱导型酶。

5.组成型酶是微生物细胞生长繁殖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酶类,其合成不受诱导物诱导作用的影响。

诱导型酶是微生物细胞在诱导物存在的情况下诱导合成的一类酶。

6.阻遏作用有助于生物体节省有限的养料和能量,其类型重要有末端代谢产物阻遏和分解代谢产物阻遏两种。

7.代谢工程育种又称为第三代基因工程,是根据代谢途径进行定向选育,获得某种特定的突变株。

其重要优点是减少育种工作的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

8.组成型突变株是指操纵子或调节基因突变引起酶合成诱导机制失灵,菌株不经诱导也能合成酶,或不受终产物阻遏的调节突变型。

9.抗分解调节突变株重要解决分解阻遏和分解克制问题。

在实际生产中,最常见的是解除碳源分解调节突变株和解除氮源分解调节突变株。

10.营养缺陷型是一类代谢障碍突变株,会使发生障碍的前一步中间产物积累。

在分支代谢途径中具有切除不需要的分支而使代谢流集中流向目的产物的特点。

11.渗漏缺陷型是一种特殊的营养缺陷型,是遗传障碍不完全的突变株。

其特点是酶活力下降而不完全消失。

在分支代谢途径中强调优先合成的转换。

12.抗反馈调节突变株是一种解除合成代谢反馈克制的突变株,其特点是目的产物不断积累,不会因其浓度超量而终止生产。

13.细胞膜透性突变株是指通过控制磷脂的生物合成直接改变细胞膜结构,或控制细胞壁的生物合成间接影响细胞膜的结构而达成增长细胞膜通透性,促使细胞内代谢物质往外分泌的突变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酵工程名词解释:临界氧浓度:各种微生物的呼吸强度是不同的,并且呼吸强度是随着培养液中溶解氧浓度的增加而加强,直至达到一个临界值为止。

这个临界值就称为“临界氧浓度”。

前体:某些化合物被加入培养基后,能够直接在生物合成过程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自身的结构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却能提高产物的产量,这类小分子物质被称为前体。

生物热: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本身产生的大量热称为生物热。

喷雾干燥:利用各种不同的喷雾器,将悬浮液和粘滞的液体喷成雾状,形成具有较大面积的分散微粒,与热空气发生强烈的热交换,迅速派出自身的水分,在几秒到几十秒内获得干燥。

气泛:气泛现象是气液混合设备的一个特征属性,往往发生在通气速率较大,搅拌速率不高的情况下。

补料:在微生物分批发酵过程中,以某种方式向发酵系统中补加一定物料,但不连续地向外放出发酵液。

发酵热: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

定向培养:是根据菌种的分类地位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条件,获得所需菌种的培养。

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

1、诱变育种的原理答: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

诱变育种是利用各种被称为诱变剂的物理因素和化学试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方法。

2、简述诱变育种的基本方法及筛选答:诱变育种一般包括两个部分:诱变和筛选。

诱变部分成功的关键包括出发菌株的选择、诱变剂种类和剂量的选择,以及合理的使用方法。

筛选部分包括初筛和复筛来测定菌种的生产能力。

突变菌株的筛选:1、营养缺陷性突变株的筛选;2、抗反馈阻遏和抗反馈抑制突变菌株的筛选;3、组成型突变株的筛选;4、抗性突变株的筛选3、影响发酵pH的因素有那些调节控制pH的根本措施影响发酵PH的因素主要取决与培养基的成分和微生物的代谢特性,此外,通气条件的变化,菌体自溶或杂菌污染都可能引起发酵液PH的变化。

调节控制PH的根本措施主要是考虑培养基中生理酸性物质与生理碱性物质的配比,然后是通过中间补料进一步加以控制,还可在发酵过程中加弱酸或弱碱进行PH的调节4、发酵热包括哪几类答:生物热、搅拌热、蒸发热、辐射热5、发酵罐的基本条件包括那些答:1发酵罐应有适宜的径高比。

罐身较长,氧的利用率极高。

2发酵罐应能承受一定的压力。

因为发酵罐在灭菌和正常工作时,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和温度。

3发酵罐的搅拌通风装置能使气液充分混匀,实现传质传热作用,保证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所需的溶解氧。

4发酵罐应具有足够的冷却面积。

5发酵罐内应尽量减少死角,避免藏污积垢,保证灭菌彻底,防止染菌。

6搅拌器的轴封要严密,以减少泄露。

6、机械搅拌发酵罐主要包括那些部件答:包括罐身、搅拌器、挡板、冷却装置、空气分布装置、轴封等7、搅拌器、挡板、消泡器、连轴器、轴封等的作用是什么答:搅拌器作用:(1).将空气打碎成小泡,增加气-液接触界面,提高氧的传质速率。

(2.)使发酵液充分混合,液体中的固形物质保持悬浮状态。

挡板作用:克服搅拌器运转时液体产生的涡流,将径向流动改变为轴向流动,促使液体激烈翻动,增加溶氧速率。

消泡器作用:将泡沫打碎。

连轴器作用:使上下搅拌轴成牢固的刚性连接。

轴封作用:使固定的发酵罐与转动的搅拌轴之间能够密封,防止泄漏和杂菌污染。

8、连续发酵与分批发酵的工艺比较答:(1)分批发酵优点:①对温度的要求低,工艺操作简单;②比较容易解决杂菌污染和菌种退化等问题;①对营养物的利用效率较高,产物浓度也比连续发酵要高。

缺点:①人力、物力、动力消耗较大;②生产周期较短③生产效率低。

(2)连续发酵优点:①设备生产能力大、利用率高;②连续化、自动化;③发酵稳定、便于管理。

缺点:①对设备的控制要求高;②营养成分的利用较分批发酵差,产物浓度比分批发酵低;③杂菌污染的机会较多,菌种易因变异而发生退化。

9、比较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的优缺点。

答:分批培养:优点:①操作简单;②操作引起染菌的概率低;③不会产生菌种老化和变异等问题。

缺点:①非生产时间较长、设备利用率低。

连续培养:优点:①能维持低基质浓度;②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单位时间的产量;③便于自动控制。

缺点:①菌种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较大;②要求严格的无菌条件。

10、溶氧对发酵有何影响。

提出几种有效提高溶氧的方法。

答:(1)供氧与微生物呼吸代谢产物的关系;(2)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C临界);(3)溶氧浓度对产物合成的影响。

有效提高溶氧的方法:主要是设法提高氧传递的推动力和液相体积氧传递系数KLα。

(1)搅拌,增加溶氧、促进微生物悬浮混合;(2)可以通过增加发酵罐罐压;或增加空气中氧的含量,进行富氧通气操作,即通过深冷分离法、吸附分离法及膜分离法制得富氧空气,然后通入培养液。

11、气升环流式发酵罐的特点:优点:(1)反应溶液分布均匀;(2)较高的溶氧速率和溶氧效率;(3)剪切力小,对生物细胞损伤小;(4)传热良好;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6)操作和维修方便;(7)因无机械搅拌热产生,所以发酵总热量较低,便于换热冷却系统的装设;(7)气升式发酵罐设计技术已成熟,易于放大设计和模拟。

缺点:不能代替好气量较小的发酵罐,对于粘度较大的发酵液溶氧系数较低。

机械搅拌发酵罐特点:优点:(1)搅拌发酵罐使用性好、适应性好、放大容易,从小型直至大型的微生物培养过程都可以应用;(2)混合比较均匀(3)机械搅拌这种方式,使培养液(发酵醪)混合效果理想,传质传热比较均匀,融氧(DO)这些能满足菌种生长的需要。

缺点:设备结构比较复杂,动力消耗较大。

12、多级错流萃取与多级逆流萃取的区别答:(1)多级错流萃取流程的特点是在每级中都加入新鲜的溶剂,故萃取推动力较大,萃取较完全且效果好。

缺点是溶剂用量大,萃取液平均浓度较稀,溶剂回收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

(2)多级逆流萃取流程特点是料液走向和萃取剂走向相反,只有在最后一级中加入萃取剂,萃取剂消耗少,萃取液产物平均浓度高,产物收率高,是工业上普遍采用的流程。

13、pH对发酵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发酵过程的pH控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答:pH对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形成影响的主要表现在:(1)影响原生质膜的性质,改变膜电荷状态;(2)影响酶的活性,影响新陈代谢;3)影响营养物质和中间代谢产物的解离,从而影响对营养物的吸收及代谢物的泄漏;(4)影响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

发酵过程的pH控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调整培养基的组分(2)在发酵过程中进行控制①添加CaCO3:CaCO3+有机酸→有机酸钙+H2O+CO2↑;②氨水流加法;③尿素流加法(3)在补料与调pH没有矛盾时,采用补料调pH如①调节补糖速率,调节空气流量来调节pH;②当NH2-N低,pH低时补氨水;当NH2-N低,pH高时补(NH4)2SO4(4)当补料与调pH发生矛盾时,加酸碱调pH。

14、发酵液泡沫产生的原因及消泡的基本方法。

答:发酵液泡沫产生原因:①外界引入,在通气过程中,伴随机械搅拌、空气被分成细小的气泡,从溶氧的角度讲,气泡越细越好,使空气中的氧和发酵液中的CO2能充分的进行交换,这些气泡升到发酵液面形成泡沫。

②由发酵液内部产生微生物在进行发酵活动时,往往产生一些气体,如CO2,这些代谢气体凝结形成气泡,冒出到发酵液面,成为发酵泡沫,菌体代谢越旺盛,这部分泡沫的产生量越多。

消沫的基本方法:化学消泡(消沫剂消沫)、物理消泡(机械方法消沫)。

其中机械消泡法有多种,一种是罐内消泡:在发酵罐内将泡沫消除;另一种是罐外消泡:将泡沫引出发酵罐外,泡沫消除后,液体再返回发酵罐内。

15、在发酵过程中,可以控制使用那些影响细胞膜通透性的物质作为培养基的成分,有利于代谢产物分泌出来,从而避免了末端产物的反馈调节。

例如,利用棒状杆菌的ɑ-酮戊二酸脱氢酶缺失突变株,在葡萄糖培养基中发酵生产谷氨酸,当谷氨酸浓度达到50mg/g(干细胞)时,由于反馈调节作用,谷氨酸的合成便终止。

若将细胞中的谷氨酸释放出细胞,而使胞内谷氨酸浓度降低,就可以解除反馈抑制,是谷氨酸继续合成。

通常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改变细胞的通透性。

如限制培养基中生物素浓度在1~5mg/L,这样可以控制细胞膜中脂质的合成;加入青霉素,抑制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中肽链的交联;还可以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吐温80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将脂类从细胞壁中溶解出来,使细胞壁疏松,通透性增加;控制Mn2+、Zn2+的浓度,干扰细胞膜或细胞壁的形成。

另外,还可以通过诱变育种的方法,筛选细胞透性突变株。

16、抗反馈调节突变株:定义:抗反馈调节突变株是一种解除合成代谢反馈调节机制的突变型菌株。

原理:调节基因或操纵基因发生突变,使产生的阻遏蛋白不再能和终产物结合或结合后不能作用于已突变的操纵基因(解除反馈阻遏),或结构基因突变,使变构酶不再具有结合终产物的能力,但仍具有催化活性(解除反馈抑制)。

筛选:通常抗反馈抑制和抗反馈阻遏突变株是通过抗结构类似物突变的方法筛选出来的17、突变菌株的筛选方法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是通过解除协同反馈调节,可使另一分支代谢途径中的末端产物积累。

而是遗传障碍不完全突变是一种酶活性下降的突变,不是完全丧失活性,因此不会过量积累末端产物,可避免反馈调节作用,大量积累中间产物,这种突变菌株在不添加相应物质的莱西培养基上长成很小的菌落。

抗反馈阻遏和抗反馈抑制突变菌株是通过抗结构类似物突变的方法筛选出来的。

也可从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菌株获得抗反馈突变株。

通过改变菌种的遗传特性筛选组成型突变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