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专题四专题五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云和中学周林仙(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 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了解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史实,通过比较认识中国已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的转变,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发表创新见解。
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直观效果,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主要讲述了四部分内容,一是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发展;二是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摧残;三是改革开放时期文化的繁荣;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潮中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出现了新中国文学艺术发展道路上的第一个高峰。
文革十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文化一片凋零。
改革开放时期,中共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文学艺术的发展春回大地,出现第二高峰,呈现繁荣景象,体育事业更是一枝独秀,跻身强国之列。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姓名:班别:座号:一、课题: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科技和文化二、课型分析:本课属于专题复习课(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核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农业科技主要成就及其原因和作用,识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突出考查“双百”方针的背景及意义、“双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指引下新中国的文化成就。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着得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方针,措施,成就,“依法治教”战略的伟大意义。
三、课时安排:单元课(3课时)四、学习内容及程序:(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资料P223填写,侧重各项成就时间和成果)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2、载人航天技术3、袁隆平和杂交水稻4、计算机和生物工程发展【知识拓展一】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原因、表现和影响(资料P225)【知识拓展二】现代科技策略和方向调整材料1: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材料2: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3: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

考点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疑难突破 一、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全面认识 1、建国以来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发展 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党和政府历来重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4)教育的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储备。 (5)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2、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侧重点 (1)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以发展与重工业和国防事 业有关的尖端科学技术为侧重点。这是由当时国际、国 内形势决定的。
二、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比 较
1、内容: (1)同:主要属于自然科学; (2)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主要侧重于实用性,而 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实用性与理论性紧密结合。 2、影响: (1)同:都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异: ①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对国内发展产生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仅在国内,更重要的 是传到国外(欧美),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考点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 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说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 容。
疑难突破 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 (1)中国在汉唐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封建大帝国, 与其对教育的重视、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 (2)明清时期,八股取仕成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 的手段,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3)中国近代,由于遭受列强的入侵,造成了教育的 落后,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4)‚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秩序被破坏,造成 中国人才的断层。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两方发达国家。 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 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需要重视的工作 很多,但两国政府首先投入大量的财力发展教育培养人 才,为两国的崛起振兴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两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历史这门学科需要背的内容很多,要想记得牢,就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下面是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赶快收藏吧!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春秋)、庄子;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
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主张“性善论”。
荀子: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发展成为百家争鸣的大集团。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1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奥运第一金
萨马兰奇在莫 斯科宣布北京 获得2008年奥 运会主办权
欢呼雀跃
《龙江颂》
《平原作战》 《杜鹃山》
(三)新时期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二为”方向提出的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政治路线 的拨乱反正
中共中央总结文艺工作经验和教训 2“二为”方向的提出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新时期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3新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
4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女排五连冠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文 化 事 业 的 繁 荣 程 度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1984
1992பைடு நூலகம்
2001
年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 荣
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1)新中国的成立调动了文艺工作 者的激情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 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 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 荣
3“双百”方针的提出促进了新中国文 化事业的繁荣 文学 艺术 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色
火红年代 激情燃烧 斗志昂扬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对文化事业的 冲击 学术领域过火的政治批判
(实际上否定了“双百”方 针) “破四旧”使优秀文化遭到破 坏 文化工作者受到批判、迫害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 荣
2“双百”方针的提出 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
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设问探究:“双百”方针的实质? 思想解放,自由民主,以人为本 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 和根本保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 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 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通史复习

中国通史复习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1课)及答案

专题五第1课1.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分别是()A.20世纪5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B.“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后C.20世纪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时期D.全面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 A【解析】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因为“双百”方针提出,改革开放后因为“二为”方针提出,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
2.毛泽东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
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这一发言应该是在()A.《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C.发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中提到的D.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时提到的【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下列对“双百”方针中“百家争鸣”的正确理解是()A.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C.政治上不同派别进行争论,自由发展D.类似于战国时期的众多学说的自由讨论【答案】 B【解析】理解“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含义分别是:“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和“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其目的是()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B.繁荣文学C.继承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优良传统D.繁荣艺术【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双百”方针目的的掌握情况。
繁荣文学艺术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5.下列文艺作品、电影作品、戏剧作品出现于“双百”方针提出后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A【解析】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