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英思维差异谈翻译
从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看翻译技巧

Ⅱ. 主句 谓语 和 宾语 之 间有 插 入 语 时 ,宾 语 从 句 前 的 t a 不 ht 能省 。
( )同位 语从 句 中 w i 2 hc h的误 用
f T eeae in hc s uat aeb cmigmoepp a i 误 hr l g sw i r tr ns l eo n s hea r o u rwt l h
fmiis a le .
iw eh r “ f hte 作 是否”讲引导名词性从句时,很多情况下可以 /
互换 。
Eg Iltyt ido t :' r fn u te/ftema hn si e dc n iin l o wheh ri c iei ng o o dto . h
在东 方 民族 的 哲学 思 想 中 ,儒 家 思想 是 对 中 国社 会 影 响最 大 的思 想 之 一 。 “ 儒 家 为代 表 的先 哲 对 世 界 的 认 识 主要 不 是 出于 以 对 自然 奥 秘 的好 奇 ,而 是 出于 对 现 实 政 治 和伦 理 道德 的 关 注 。 ” 而 在 海 洋 型 地 理环 境 中 发展 起 来 的英 美 文 化促 成 了英 美 人 对 天文
关 键 词 :汉 英 思 维 方 式对 比 意合 形 合
一
、
汉英 思维 方式 对 比
一
个统 一 的整体 ,以 “ 与 天地 万 物 为一 体 ” 为最 高 境 界 , 即将 人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方式,而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特点,翻译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
本篇文章将从语言、文化和思维等方面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 语言方面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翻译的基础。
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对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例如,中文的语法比英文的语法更加灵活,句子的顺序可以任意调换。
而英文则注重顺序和时间的先后关系。
在翻译时,如果不注意这些差异,有可能会造成句意不清的问题。
此外,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中文会有成语、俗语等表达方式,而英文则更注重具体的描述和措辞。
为了准确翻译中文中的成语和俗语,需要有深入了解中文文化的基础。
中英两种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文文化注重面子和礼貌,在交际中注重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而英国文化则更加注重自由、独立和个人主义。
例如,在翻译商务文件中,对于礼仪的表达和态度的描写等方面,需要结合中英文化差异来进行翻译。
另外,两国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历史类文献时,需要对两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否则可能会误解文献的真实意义。
3. 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会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中文类似“大公无私”、“国家利益至上”这样的词汇时,需要结合中文文化的背景和思维方式,使翻译具有更真实的表达。
另外,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思维方式也不同。
中文注重抽象思维和整体观念,英文则更加注重具体化和抽象化。
在翻译时,需要结合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翻译。
综上所述,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中英思维模式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实践性指导

F B 在 T e r0附 n 日 一 书中认 为汉语 用词具 体( nr e、 1c eb h t f A l Tk c ct 0 e) 表达 清晰 (P 、 言形 象 ( c鹏 qe, d埘’语 pl j t u)而英语 措辞 抽象 8 I l 妇c 、 b )
辩 证。 在语 言中主要体现为 : 汉语 句子重心在后 , 为头大尾小的 “ 狮 子头” 句式 ; 英语重心 在前 , 为头小尾大 的 “ 孔雀 尾” 句式。在汉英 翻译的句子处 理 中, 应该确 定重心 , 进行旬 序调整 , 即采用句 法翻
程度上体现了英语对 “ 论事” “ 和 物为” 的强调。 总之, 中英 思维不 同 , 如果 在翻译实 践 中照搬 主语 , 使译文 会
行文生硬 , 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 造成意义误解。汉译英 时, 要对主 语 的确定慎重考虑 , 强调客观时 , 采用主语物化的翻译方法。
1 中国的形象思 维和英美 的逻辑思维
wo I a ef e n1v i agl udh v 枷 ni 0 eⅥ 山 I ym0eta 0y as0de h s ei. r h n2 e r l rt锄 h s
唯恐不周 。 日 ” 陈宏薇 的《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 中具体列出了中英思
维四个方 面的对 比。综合 中外学者的有关论述 , 结合翻译教学的实 践 总结 ,概括 出中英 思维四个方面 的差异在汉英语 言中的具体表
直觉 、 具体 和圆式 为特征 , 是一种 曲线型 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习惯 于绕弯子 , 常常从 宽泛 的空间和时 问人手 , 整体 到局部 , 大到 从 从 小, 由远及近 ; 往把 主要内容和关键 问题 保留到最后 。而英美人 往
受“ 天人 相分 ”。 与 自然 对立 的思想影 响 , 人 对待 事物习惯 分析与
中西思维差异与翻译

n e v h i a y 形合) ad ep ae oe cat g e t ( d c sfn n n b u . 33中国人重本体思维 , _ 西方人重客体思维 中国古代推崇 “ 天人合一” 而西方则是“ , 天人相分” 即中国文化 以 ,
人本为本 , 西方 文 化 以 物 本 为 本 。 中国人 这 种 人 本 文化 长期 沉 淀 , 成 形 了汉民族本体型 的思维方式 , 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 、 推理和研究事
1引 言 .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功能 , 使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思维看不见 、 听不 到 、 摸不着 , 以某种方 式体 现出来 , 它 在人类社会 中语 言便 成为了 思 维 的 重 要 载 体 。 言 表 达形 式 上 的差 异 是 不 同 文 化思 维 方 式 的 反 映 。 语 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 的辩证关系 ,思维决定了语言的表达 形式 ,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载体。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 也是一 种思维活动。“ 翻译是译者将原语 文化信息转化成异语文化信息并求得 两者相似的思维 活动和语言活动。” 思维活动是翻译最根本最 隐蔽的 “ 深层活动。 ( ” 黄仲廉 2 )翻译 的本质是不同的思维形式 的转换 。( 4“ ” 包惠 南 5) 6 。因此 , 在翻译活动中有必要对 比中西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 表现 , 揭示其差异对 翻译活动的影响 , 从而尽量减少或避免 由于对思维 模式缺乏重视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2中西 思 维 方 式 产 生 差异 的原 因 . 文化和哲学是不可分割 的,民族文化和哲学给思维形式和语 言表 达法以极 其深刻 的影响 。 所以研究语言离不开研究思维 。 造成 中西思维 差 异 的 方式 很 多 , 重 要 的 原 因是 两种 文 化 的 哲 学 观不 同 。中国 的 哲学 最 传统主张“ 天人 合一” “ 、万物 皆备 于我” “ 、 悟性” 所 以中国文化求全求 , 和谐 , 重个人感 受和“ 心领神悟 ” 而西方哲学则主张“ ; 人物分立 ”重形 , 式论证 , 崇尚个体思维 , 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 。 中西方民族 的经 济制度 和生活环境也对思维 方式 的差异有影响 。 中国是一个农业 大国,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闭的生活环境 是中国 人的思维局限于本土之 内,靠天吃饭”的耕作方式又促使了人 与 自然 “ 和谐的思想形成 。西方 民族发达的工商业和航海业要求对外扩张和掠 夺 , 于海 洋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善 于与 自 搏斗 , 尚人的力量 , 居 然 崇 主张 征 服 自然 , 维相 对 开 阔 。 思 3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表达上的不同 . 31中国人重形象思维 , . 西方人重抽象思维 早 在十九世纪 中国 “ 尚象 ”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形象的思维方 式, 西方文化 “ 尚思” 的文化传统形成 了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 。 这种思维 方式的差异在汉英两种文字上都有充分的体现。汉字是典型的象形文 字, 绝大多数的汉子都是音 、 、 形 意结合的三维表意文字 , 其特点是由其 形可以知其义 , “ 、 、 。而英语是一维表音文字 , 如 森 打 跑” 读音与意义之 间没有任何联 系, 抽象性极强 , 而且一词多义现象较多。英汉这种不同 的思维方式还 反映在语言结构上 :汉语表达的重要特点是 ‘ ’ ‘ 、 “ 实 、明’ ‘ ’‘ ’‘ ’‘ ”( 直 、显 、形 、象 ’ 连淑能 16 ,即措词具体 , 3 )“ 涵义 明确 , 述直 叙 接, 常常借 助于比喻 和形象。”ii 3 )“ ( d19 ,英语的抽 象表达方法主要见 p 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 , 这类名词涵义概括 , 指称笼统 , 覆盖面广 , 往往有 种 ‘ ’ ‘ ’‘ 、 曲’ ‘ ’ 虚 、泛 、暗’ ‘ 、隐 的魅力 。” ii 2 ) (pd1 8 。所 以, 在翻译过 程 中往往要进 行具体与抽象的转换 。
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生英语翻译的影响

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生英语翻译的影响思维依靠语言来表达,语言则是思维的载体。
当我们用英语结结巴巴说话时,我们明显能感到自己先用汉语把意思想好,然后翻译成英语说出来。
这样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我们从源语言向目标语转换时,是什么影响着我们的翻译,下面我们将从英汉思维差异四个方面来分析。
1.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分析型思维和综合型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分析型的思维方式使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和较为灵活的语序结构,而综合性的思维方式使得汉语无词形的变化,语序比较固定。
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如:take、takes、took、taken。
同样一句汉语却可以通过词形变化,改变词性,用不同英语的句子表达出来。
如:He passed the exam successfully./He made success of passing the exam.这两个英语句子同样表达了“我成功地通过了考试”的意思,但词形都有变化。
中国学生往往把词形混淆,活用动词时用成名词,活用名词时又用成形容词。
所以词形转换是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方面之一,翻译中的此类错误更是屡见不鲜。
归根结底,是受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没有词形变化。
2.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总的来说,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而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偏重于抽象思维,从英汉两种文字的发展和意义就可见一斑。
汉字从原始图画而逐渐演化为象形文字,后又发展为会意字,这都是形象思维的结果。
西方字母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从具体物象中抽象概括的过程,因而字母不像汉语文字那么直观形象。
英汉民族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上有直接的反映,尤其是在用词方面。
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涵义概括,往往有一种“虚”、“范”、“略”、“曲”和“隐”的味道,而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因而显得“实”、“明”、“直”、“显”、“性”、“象”,往往措辞具体,涵义明确,叙述直接,多用比喻。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教育]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33de2c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1b.png)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持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体现着持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
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抽象思维与具像思维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汉民族重具像思维。
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像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而汉语则习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理性概念,例如:1.“I hope my presence here tonight is further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we British attach on relations with your great country.”“我希望,今晚我到这里来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英国人非常重视和你们伟大祖国的关系。
”英文中的抽象名词presence, proof, importance 汉译时都转换成了具体的动作.2.Wisdom prepares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井。
此例中的抽象名词wisdom, folly汉译时都转换成具有共相概念的一类人。
以上两例中的抽象名词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英美人来说,词义明确,措辞简练;但对于习惯于具像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试析中西思维差异与汉英对比翻译

W i medf c l b u h e u d t yo ik n . ts h o i u t I r g t r o n mywa f h n ig i y o h r o t
然 地识 别 出来 。因 此英 语 注 重 形 合 , 有 以形 统 意 的特 点 。而 具
本 中文 的 , 样 别 人 相 信 的 可 能性 还 会 大点 。 那
通 过 对 比 ,我 们 发 现汉 语 在 表 达 思想 时 是 句 子 内各 种成 分 直接 的组 合 . 不 必 改 变语 法 形 态 。 以汉 语 句 法 中的 各个 而 所
『 i 1 了, 了。 4 6 是 气 死 我 了。 个 俺 原 来 就懂 。 ws 懂 h 懂 75 就 这 『 i 1 老 不 要 生 气伤 了身 子 , 17 8 4 。 其 实这 些俺 ws 您 h 84 , 17
和 思维 方 式 具 有 一 致 性 。思 维 方 式 的差 异 本 质 上 是 文 化 差 异 的 表现 。 长久 生 活 在 不 同区 域 和 不 同 历 史 的人 , 有 不 同 的 文 具 化 特征 . 而也 形 成 了不 同 的思 维 方 式 。 因
1意 合 与 形 合 . 英 语 的语 法 构 成 具 有 明确 的形 态 标 志 , 每 一 种语 法 意 义 都 由一 个 明确 的 形 式 表 示 。 如 : 名 词 复 数 加 S 将 来 时 态 由wl 动 词 原 形 构 成 , 行 时 由 , i+ l 进 b +n , 等 。 句 子 内 部 的语 法 关 系通 过 这 些 标 志 可 以 一 目了 ei 等 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通过比较中英文思维方式的几种差异来看翻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通过具体例证加以说明, 从而找到一种较好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思维差异; 英汉翻译; 长句; 抽象名词 中图分类号: DE"!F G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AE H @@GA > =@@! C @" H @@G? H > @= C
"
本体思维和客体思维
中国人的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万事以人为
本。这种人本文化沉积下来形成的思维就是以人为中心, 从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而西方人却习惯于自然辩证法, 以 物为主体, 久而久之, 西方人的思维就更习惯从客观事物 出发来看待问题。最后反应到语言上就形成了很明显的 差异。中文句子更习惯以人或物为主语, 当主语不是很明 显时就使用无主语句。同时, 传统中文语法中, 除了表达 一种结果或者本身性质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一般用主动 语态。而英文却相反, 在陈述客观事实或者叙述一件事情 时,习惯以物为主语, 除了祈使句外, 严格的语法要求是 不能出现无主语句的。因为不能使用无主语句, 所以被动
第 "I 卷第 " 期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7F "I3 #’F " K4)F =@@!
=@@! 年 E 月 !"#$%&’ "( !)&%*+) ,"-&.)"%&’ &%/ 01-2%)-&’ 3"’’1*1 "( 4’1-.$)-).5
从中英思维差异谈翻译
吴兰青, 敖玉兰
> 西南财经大学, 重庆 ?"@@AB C
>
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字面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就
!"#$%##"&’ ()&%* +,(’#-(*"&’ .,&/ 01"’2#2 3 4’5-"#1 +1"’6"’5 !"..2,2’$2
LM N/1 O .%126 AP Q, O 0/1
: R*,(")#’( $%1/13%/0 /15 #3*1*+%3 ,1%@#&’%(76 S"*12.%12 TDJJUH6 S"%1/ < 7)#*,($*8 ?7 /1/07V%12 ("# 5%$$#
# %1 ("# )/7 *$ ("%18%12 *$ S"%1#’# /15 W120%’"6 ("# /,("*& %00,’(&/(#’ ("# 4&*-0#+’ #+#&2%12 $&*+ (&/1’0/(%*1 5,# (* ("#’# 5%$$#
#’= WX/+40#’ /&# 2%@#1 /%+%12 (* $%15 / -#((#& )/7 (* 5#/0 )%(" ("#’# 5%$$#
#’= 92: ;&,<#8 5%$$#( )/7 *$ ("%18%12;W120%’" O S"%1#’# (&/1’0/(%*1; 0*12 ’#1(#13#; /-’(&/3( 1*,1=
=
综合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
中国人重意合, 形散而神不散, 句子之间的联系不是
单靠语法, 主要是靠使用顺序和思维进程, 所以汉语句子 都是层层渐进、 前因后果、 一目了然。西方人重形合, 句子 结构严密、谨慎, 且主要依靠语法功能进行连接, 英语中
收稿日期: =@@B H @? H @G 作者简介: 吴兰青 > "GI@ H C , 女, 重庆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F
第D期
吴兰青, 敖玉兰: 从中英思维差异谈翻译
GU
的句子可称为是 “ 流水型 ” 。一般是先给出结论, 或说出重 要的事实, 然后再阐明道理, 在每句话中还可依靠多种关 联词语和短语, 对中心词 “ 随举随释 ” 。西方人擅长于用长 句, 中国人更擅长于短句。中国人在说明一件事情, 或者 阐明一个道理时, 重前因后果的顺序、 时间、 地点, 还有其 固定排列的句序。西方人则喜欢先讲明结论,再给出理 由, 且在说明这个道理时还可以随意加入时间、 地点等成 分。如果一个句子中有几个层次时, 排列的顺序一般都是 先从重要的层次讲起。总的来说, 中文句子的结构是前轻 后重, 英文句子的结构则是前重后轻。所以在翻译时, 对 句序就要作一定的调整,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如 “ !"# $%&’( ()* +,’( -# #.,/0 $*& /00 )"* /&# -#%12 3*+4/8 %$ /17 。 在翻译此 3*+4/&%’*1 %1 (#&+ *$ %1(#00%2#13# %’ (* -# +/5#” 句时就要根据中文的习惯应该先讲明原因,然后再说出 结论,此句的译文应是 “ 如果从智力方面进行比较的话, 那么对于所有被比较者而言,前面两个因素必须是一样 ” “ 的。 又如, ("#&# %’ 1* /2&##+#1( )"#("#& +#("*5*0*27 &#$#&’ 。 翻译时, 很 (* ("# 3*13#4(’ 4#3,0%/& (* "%’(*&%3/0 )*&8…… ” 多人倾向于将其翻译为 “ 意见不统一的是…… ” 虽然这样 翻译在意思表达上也没有很大的妨碍,但根据中国的表 达方式应该是先讲出事实, 再给出结论。如果将 “ 人们对 此意见不一 ” 置于句末, 就更为合理。此外, 由于英文语法 功能强, 故在使用从句时, 一个 ("/(6 )"#16 %( 或者一个词 组就可代替前面的一段话,而依靠意合的中文却很难做 到这点, 所以在翻译时, 适当地增加成分是必要的。很多 时候, 由于我们缺乏这种 “ 无中生有 ” 的意识, 所有翻译出 来的文章往往让人觉得有所欠缺、 难于理解。例如: 9( %’ 1*( ("/( ("# ’3/0#’ %1 ("# *1# 3/’# : %1 ("# -/8#&’ ; < 6 /15 ("# -/0/13# %1 ("# *("#& : %1 ("# -,(3"#& ; ’ < 6 5%$$#& %1 ("# 4&%13%40#’ *$ ("#%& 3*1’(&,3(%*1 *& +/11#& *$ )*&8%12= 并不是 说面包师或屠夫所用的磅秤在构造原理或工作方法上和 化学家所用的天平存在着差异。
语态随处可见, 并没有任何不好的暗含。现以研究生英语 考试中的翻译题目为例,其中涉及的文章一般都是科技 论文或者议论文, 被动句式用得较多。因此, 在翻译时, 一 定要熟练掌握转换英语句中的主语和处理被动语态的翻 译技巧。当主语不是很明显时,可把原句处理成无主语 句, 然后将被动语态转换成主动语态, 这样处理更符合中 “ 国人的思维习惯。 如: #$% &’()*$ ’+ $,$)-. /(&0 1$ +’(,23 ” 我们可以翻译为 “ 必须找到新的能 4,2 056& %677 048$ 06/$ 。 源, 这需要时间。” 不用主语, 更符合汉语表达方式。此外 还可增加一个逻辑主语, 即原动作的发出者, 在不确定的 “ “ 时候就可以加入 “ 人们 ” , 我们 ” 和“ 有人 ” 等。 例如: 95$)$ 6& /’)$ 4-)$$/$,0 ’, 056& 86,2 ’+ 1$54:6’) )$++$)$2 0’ 1. 05$ ” 其译 0$)/ 054, 05$)$ 6& ’, 5’% 0’ 6,0$);)$0 ’) *74&&6+. 05$/。 文可以为: “ 与如何对人类行为进行解释和归类相比较, 人们对行为所指的不同表现上看法更为一致。” 还有一类 句子, 句中出现了行为动作的发出者, 我们可以将行为主 体或者相当于行为主体的介词宾语提前译成主语。如: “ “ , 译文为: 许多人都认 <,2 60 6& 6/4-6,$2 1. /4,. 0540… ” 为… ”当然, 不论采用上述何种方法, 在进行翻译时一定 要记住, 中文不习惯使用被动语态, 而英文则不习惯使用 无主语句, 当主语不明显时, 他们宁愿选择被动语态。所 以翻译时, 要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表明了字的含义。而英语却是一种符号语言, /6 -6 36 5 构 成的单词只能给初学者一片茫然。将这种差异归纳起来 就是中国人习惯于具体形象思维,西方人则习惯于抽象 思维。这种差别反映到语言上, 就是中文言必有物, 英语 却习惯使用抽象语言。因此在翻译时, 要注意翻译不一定 要做到词类对等,不要一见到名词,就用名词进行代替, 这样做反而会使译文矫揉造作、 不真实。 在处理英语中的抽象名词时,一是根据上下文增加 成分, 把抽象名词转化成具体名词。如: / &#$%1#+#1( *$ ("# “ ; 二 ?%2 ?/126 应该将其补充为 更为完善的大爆炸理论 ” 是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汉语中经常出现 几个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连用的情况,而英文只用一个谓 语动词, 这时既可将抽象名词的词性进行转化, 也可将名 词转化为动词, 如“ ,1(%0 ’,3" (%+# /’ +/18%15 "/’ ("# ’#1’# , 应将其译为 “ 除非人们意识到…… ” , 另外名词还 (*…… ” 可转化为形容词或副词。如:“ ("# 1#) +/7*& #/&1#5 ’*+# , /44%/(%*1 -7 ("# 3*,&(#’7 *$ 3*+%12 (* @%’%( ("# 3%(7 4**&” 新市长有礼貌地前来访问城市贫民, 这里就可处理为: “ 获得了一些好感” 。 : 名词转化为副词 <;又如:“ ("# ’4*8#’+/1 /5+%((#5 ("# $#/’%-%0%(7 *$ ("# A+#&%3/1 4&*4*’B “ 。可以译为: 发言人承认美国的建议是可行的 ” 。 /0’”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给翻译下过这样的定 义:“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 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如何自然地以对等的语言 再现原文的信息,就应考虑到各种语言中存在着思维差 异。思维方式不同, 翻译出来的文章也各有千秋, 为使译 文做到自然、对等, 就应对英汉差异进行认真的比较、 分 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C D E 杨自俭 = 翻译新论 C F E =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DGGH= C I E 陈定安 = 英汉比较与翻译 C F E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 IJJJ= C > E 刘宓庆 = 文体与翻译 C F E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 DGG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