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思维差异对比

合集下载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口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口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受其逻辑思维传统影响,西方人在推理和判断事物时更倾向于追求精确。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一词汇方面1.词汇选择英语词类可分为10种,并与汉语词类没有完全一一对等关系。

英语和汉语的不同逻辑思维

英语和汉语的不同逻辑思维

2302019年51期总第491期ENGLISH ON CAMPUS英语和汉语的不同逻辑思维文/梁 平构决定了形式主语的使用。

比如,It is impossible to finish the task before dawn.。

实际上是To finish the task before dawn is impossible. 只是因为to finish the task in one hour放在主语的位置上显得句子头重脚轻,另一方面又为了保持主谓结构的形式,才用it做形式主语。

这样纯粹为了句式而进行的操作,在汉语里是不多见的。

英语里的句子本身就像一个个严密的公式,在很多情况下,其中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例如,在这句话“Stephen Hawking, a British scientist specializing in theoreticalcosmology, has been proclaimed the greatest genius of the late 20th century.”里,主干就是“Stephen Hawking has been proclaimed the greatest genius”,其他部分都是附加成分。

“a British scientist specializing in theoretical cosmology”明显是“Stephen Hawking”的同位语。

用两个逗号将其与主干部分分离,更凸显了它在句子结构上的次要地位。

相反,汉语中一句话的逻辑关系往往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校长召开大会动员全体教师教育好学生遵守一切规章制度。

从英语的语法角度看,这句话是有语病的,但是这却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也没有人看不懂。

中文读者可以在阅读的时候习惯性地把主语在“校长”“教师”“学生”之间转换。

从语义上寻找逻辑关系,是中文里约定俗成的一种思维方式。

中西语言思维差异

中西语言思维差异

行为习惯差异在行为方面,东方人一般含蓄内敛,上课的时候大多数中人、韩国人或者日本人都是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老师教什么就吸收什么。

老师常常会说你们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打断他,但基本上没有东方人会这样做。

而那些西方人却十分活跃,在课堂上他们常常打断老师的讲话,一个高鼻子男人经常挑剔地说老师的发音不正确而他的才是正确的。

于是老师会跟他探讨这两种读音的不同。

这使我们课程的进度大减,我们这些东方人对他都很有意见,觉得他既然认为自己的正确就不要来这里上语言课好了。

但老师却似乎很喜欢他,又一次他没来上课,老师还一个劲问他为什么没来。

另一个黑人女人,我不知她究竟来自哪个家,上课的时候带来一把大扇子,一边摇扇子一边咬手指一边听课。

如果她单纯是摇扇子倒是没什么,可恨的是她手上戴了两个铃铛,所以我们的两小时人认认真真听课做笔记或背单词,西方人边喝咖啡吃曲奇饼边调课时便都伴着她摇扇子的铛铛声度过。

老师也不会提出什么异议。

她还打断老师的讲课,质问为什么这个课程没有咖啡和点心,老师为此还向她道歉,说下次他会为我们准备。

从此以后我们的课程都增加了免费的咖啡和点心,东方侃老师的发音。

有时我会想如果在国内,在我的小学或中学课堂上,这样的学生一定会被横飞过来的粉刷打中,然后会被老师揪到后面罚站一两节课或者课后冲厕所。

但在美国,难以想象的是,我的的确确感觉到老师喜欢他们比喜欢我们这些安分守己的东方人多一些。

西方人比东方人快乐,他们无论何时相聚都能开怀大笑,让自己或身边的人处于最自然最轻松最快乐的状态。

而很较真的东方人,往往看起来有很大的压力很多的哀愁。

因为东方人常常强调严谨容不下过失,这就造成了东方人习惯为“责任”而活,而方人习惯为“兴趣爱好”而活的不同局面。

中西语言思维习惯差异不同地域的语言思维是民族长期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之下逐步确定的,而语言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凝固作用。

中国传统习惯为从总与中国传统不同,西方人习惯把具体问题从总体中分类出体上看问题的整体思维模式。

英汉语言差异与思维模式

英汉语言差异与思维模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

按照胡文仲的定义: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文化即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1]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模式和礼仪风俗习惯等等。

因此一个民族的文化总会在其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模式上留下烙印。

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导致语言文化的不同,因此分析英汉语言差异和思维模式的不同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挖掘英语的语言规律,从而达到准确使用的目的。

一、思维模式差异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人群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以下差异:(1)逻辑性和整体性思维模式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注重整体性思维。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理思想就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

到了近代,康德以理性批判的精神全面的论述了科学和形而上学成立和存在的条件,黑格尔则用辩证法思想详细论证了理性对现实世界本质的可知性。

西方人认为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是获得真理的主要途径,因此西方人对事物的陈述偏客观,句子主语往往以无灵物称为主,多采用被动语态。

句子与句子之间采用逻辑性较强的连词连接。

而中国人受传统儒家的思想影响深远。

儒家对自然界的认识方式是由外向内的思维,即从外部自然获得的经验和直觉在内心感受上获得印证。

因此中国人对事物的陈述偏主观,往往加入个人的看法。

句子的主语通常是人,多采用动词,动作的发生往往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对事物的陈述偏向整体性概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

句子与句子之间没有明显的衔接,但是从隐含的逻辑上是明显的。

[2](2)直线式和迂回式思维模式在思维模式方面,西方人往往是“直线式”思维模式,而中国人往往是“迂回式”和“螺旋式”思维模式。

受西方逻辑思维的影响,“非此即彼”一直是西方人的主要思维方式。

因此西方人说话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多采用逻辑论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而中国人受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亦此亦彼”的思想影响深远,说话避免一边倒的方式。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教育]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教育]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持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体现着持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

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抽象思维与具像思维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汉民族重具像思维。

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像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而汉语则习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理性概念,例如:1.“I hope my presence here tonight is further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we British attach on relations with your great country.”“我希望,今晚我到这里来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英国人非常重视和你们伟大祖国的关系。

”英文中的抽象名词presence, proof, importance 汉译时都转换成了具体的动作.2.Wisdom prepares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井。

此例中的抽象名词wisdom, folly汉译时都转换成具有共相概念的一类人。

以上两例中的抽象名词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英美人来说,词义明确,措辞简练;但对于习惯于具像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了解英汉思维差异

了解英汉思维差异
里 ! 曼 曼 翌 垒曼 曼 曼 竺 卫 ! 巳 ! ! !翌: !旦竺 Q 曼
以偶数为排列单位
从大到, = 歹 Jf 0 、{ #
以三为排列单位
从 , 至大{ 歹 J0 {0 、 }
先分后总 ( 先论 据后结论 ) 先 总后分 ( 先结论后论据)
如果 用左 面的汉语 思维 方式就 会造 出 中国式英 语 。句子读起来非常不地道 ,但是如果 我们使用右边
4 英 语 思 维 方式 之 四 :以 三 为 排 列单 位 。 .
的思维方式 ,那么句子马上变得地道。下 面用具体事 例展示 中英文思维方式 的差异 :
1 英 语 思 维 方 式之 一 :先 表 态 ,后 叙事 。 .
aogw lwt df rn po l f7年广 东 高考读 ln e i ieet epe l h f . 0 写任务学生样本1
( 语 思 维 )1wl fs o a ,er ol k a e 英 i,i t f l l n t o f r l r l a o t
【 1 例 】人们前往动物 园都想和可爱 的动物拍照 留 念, 这是情理之 中的事情。20 年广东高考读写任务) ( 9 0 ti e s n b e t tma y p o l o t 【 英译]I sr a o a l ha n e p e who g o

m ls t .(0 0年广东高考读写任务学生样本) ycas e 2 1 ma s ( 语 思维 )T i f t h secuae , e e 英 hs ah a norgdme h l d i p
第一年很难熬 。( 0 年广东高考读写任务概括部分) 2 8 0
【 英译]

堕 望 ! ! ! ! 鳇 曲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一、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英汉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中也有明显地反映。

英语文化注重细节分析和对个体成分独立作用。

因而,英语句子注重形式联系,注重结构的完整形式和逻辑性。

汉语的思维方式是和中国人在哲学上注重体验、感悟密切相关,在艺术上主张神似密不可分的。

汉语句法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词语的组合非常灵活,不拘于形式,注重意合。

英汉在思维方式的方面差异也反映在英语与汉语的篇章结构中。

英美人写文章一般都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英语段落也呈线性式,或者是直线式发展的,一般都有主题章节、段落或主题句,先提出论点,然后对一些支持性的材料进行阐述说明。

汉语就有所不同,汉语文章的段落思维方式一般是螺旋型的,围绕着主题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地来进行论述,表现出汉语说话委婉、含蓄的思维特点。

曾经有调查表明英汉间的思维差异。

在200个中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29个先说明请求理由,后提出请求事项,而在200个英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31人先提出请求事项,再说明理由。

在时间概念上,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守时是英美人最重要的行为规范之一。

在赴宴时,英美人一般是准时到达。

而我们中国人则认为提前几分钟更礼貌。

故事:是“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

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

老师感到很意外。

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

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

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

这样讲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概念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

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

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

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might be a liability(N.债务)to his friend.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

)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

即:1 he could distract others. 别人注意不到他2 he was distant from others. 他远离别人按照自然的逻辑将两个事件合并在一起,就是“他远离别人后,别人就注意不到他”。

这句话还有一个主要的核心动词sought(寻求),在句中连接后面在英语中被看做概念化的事件名词(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构成句法上的“主谓宾“结构,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又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因果关系很强的事件,sought在句中将He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在语义上连接起来,说明了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是he sought的客体。

因此,使用具体词语表达的话,该句应翻译成:他想远走高飞,免得心烦。

(同时要注意语用的功能)。

The main land mass of the United States lies in the central North America, with Canada to the north, Mexico to the south, the Atlantic Ocean to the east and the Pacific Ocean to thewest.二直观思维与曲线思维英语重视直观思维,语言上习惯把主要的信息放在句首,然后再把其他信息添加上去,即先是主语和谓语,然后借助于连词、介词、副词等安排状语、补语和从句等,就是说,把主要的信息放在句首(主谓),次要的信息则递相叠加。

因此,英语句式结构多为重心在前,头小尾大。

汉语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说出话语的主要信息(主题和述题)。

因此,汉语句式结构多为句尾重心(语义焦点),头大尾小。

对比下列句子: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when I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which I intended to pay to China in January.我原本打算在今年1月访问中国,后来不得不推迟,这使我非常失望。

(I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which I intended to pay to China in January)英汉语语序(英汉时序原则不同):“我原本打算在今年1月访问中国”在先,“不得不推迟”在后)上星期五,我们在那家新餐馆尽情地吃了一顿。

We ate to our heart’s content at the new restaurant last Friday.英汉语语序(英汉多项状语共现的常规语序/和变异语序需要对比学习):英语是“V+方式+地点+时间”(to our heart’s content +at the new restaurant +last Friday),汉语是“V+时间+地点+方式”。

(上星期五+在那家新餐馆+尽情地)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公认v.)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同时注意语态的转换)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主动权n. a.)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恢复)the visit so quickly.His case is really serious as he is suffering from high fever and continuous convulsion(震动,痉挛).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 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 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hands the destiny(命运n.)of their country.The meeting was held in Classroom 203 at about 7 o’clock yesterday evening.三主体和客体的轻重思维英语看事物的角度总是把客观事物放在第一位,因此英语中多用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无人称主语句),被动形式使用也很多。

(很多名词化的使用都是受主客体思维的影响)His passion carried him astray.他因感情冲动而误入歧途。

汉语常常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张主客一体,因此常以有生命的名词充当主语,句子的语态不是很明显,被动语态使用就不是很多。

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主意。

An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 him.The program was designed by ourselves.(被动)这个程序是我们自己设计的。

(主动)When the whale is killed, the blubber(鲸脂)is stripped off and boiled down, either on board ship or on shore.鲸鱼杀死之后,把鲸脂剥下来熬油,这项工作有的在船上进行,有的是在岸上进行的。

Great sums of money have been spent, for example in the deserts of Egypt, in “prospecting”for oil.在石油勘探方面,已经花了大笔的钱,比如在埃及的沙漠里进行的勘探工作就是如此。

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time.(四十个词,长句)语义结构分析/事件理论(兼谈长句的翻译):六个事件:1 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必须找到)2 this will take time(需要时间)3 it is not likely to…(不可能发生……)4 …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导致/出现……)5 …that will ever restore…(恢复/再来/重新/再出现……)6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我们在过去拥有的对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感觉)语义的层级分析:本句话是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找到能源、需要时间和句中其余部分(but…),并列);第二个层级是: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找到能源、需要时间,并列递进关系);第二个层级是: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 of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第三个层级是: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第四个层级是: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第五个层级是:we have had (sense of ……)in the past time汉语是以大统小,先后主次分明,英语是先小后大,主要限于次要。

据此,我们可以按照这些规律排列。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we have had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in the past time=we sensed the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in the past time=we sensed the energy was cheap and plentiful in the past time我们过去感觉能源廉价而便宜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 of…恢复(再找到)这种感觉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出现/恢复(再找到)这种感觉的情况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 of出现/恢复(再找到)这种感觉的情况是不可能的了根据汉语联系词中置原则,我们可以重新组合以上事件:我们过去感觉能源廉价而充足(汉语主谓或动宾结构的加合关系原则,该句可以改为(从小到大)1“能源廉价而充足=廉价而充足的能源”;2“我们过去感觉到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3“我们过去感觉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情况/形势”;4“再找到我们过去感觉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情况/形势”;5“导致/出现再找到我们过去感觉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情况/形势”;6“导致/出现再找到我们过去感觉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情况/形势是不可能的了”;依据加合原则可以把上句转换为:“再找到我们过去感觉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情况/形势的出现是不可能的了”;依据语用句尾焦点后置原则可以把上句改为:“再找到我们过去感觉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情况/形势是不可能出现了”;依据副词表义原则可以把上句改为:“我们过去感觉到的廉价而充足的能源的情况/形势是不可能出现了”;(感觉到了,即找到感觉了,“到”义为“已经、完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该句翻译成:必须找到新能源,这需要时间;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廉价而又充足的情况将不再太可能出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