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英汉思维差异英语口语交流能力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语言表达方式与英汉思维是有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一起来看看吧!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
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
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
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 might be a liability(n.债务) to his friend.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
)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
英汉口语表达的具体差异

英汉口语表达的具体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各自文化截然不同。
而口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的语言,是最早被人类普遍应用的语言形式,口语形式灵活多变、使用自由,是语言的外在表现。
本文从英汉各自口语特征入手,分析了英汉口语在称呼、打招呼、称赞、告别等不同场景下的差异。
英汉口语表达差异一、英汉两种语言的口语表达特征英语直接,汉语委婉。
英语口语的特征为直截了当、简洁明了。
所谓直截了当,就是一句话中可能会说几件事,或有几个动作,他们可能互为条件关系,修饰关系,或者是从属关系等,用英语口语来表达的话,总是要先说最重要的事情,或者是先把结果说出来,然后再附加其它次要的东西。
例如:I can’t see anything with the door closed. 在这个句子中,我们先说的是“什么也看不见”这个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才说“门关着”。
而在汉语口语中恰恰相反,我们会先说,“门关着”,这个条件,然后再说结果“我什么也看不见”。
英语口语的原则是“先说重要,后说次要”,而汉语口语则恰恰相反。
英语简洁,汉语繁琐。
简洁明了的意思就是,只表达重要的意思,没有多余的词汇。
很多汉语句子中的动词在口语中是用不上的,例如:他回来吃晚饭吗?在汉语中这里面有两个动词,“回来”和“吃”,如果按照这个思维方式来翻译成英语,往往会翻译成:Will he come back to have dinner?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则是:Is he coming to dinner?两相相较,后者更为简洁明了。
二、英汉两种语言口语差异的具体体现1.称呼中国人性格内敛,讲究辈分、长幼关系等,故而在称呼方面,等级、亲疏关系明显。
在汉语口语中,有叔叔、伯伯、姑父、姨夫等不同的称呼,用来称呼家庭中的男性成员,而在英语口语中,这些人都叫做uncle。
汉语口语中,只有比较熟悉、亲近的人才能直呼其名;而西方社会则较为开放,故在英语口语中,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多以朋友相处,对老师、长辈、上司都可以直呼其名。
思维差异与英汉表达差异

2282018年05期总第393期ENGLISH ON CAMPUS思维差异与英汉表达差异文/冯掬琳英汉民族不仅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差异会导致人们在语言表达尤其是写作方面的差异。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要掌握这种思维差异,并且引导学生了解这种差异,从而能提高写作水平,避免汉化现象,写出符合英文习惯的文章。
接下来就此方面提出几点自己的浅见和各位同事探讨。
一、西方人特别重视两件东西:一为时间,二为劳力不愿多费笔墨说与主题无关的话。
受此种观念影响,英文文章的特点就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呈倒金字塔的结构特点。
因此,英美人士看报纸只看首段或开头几段就掌握了该篇文章的重点。
在几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亦有可能。
体现在作文方面,主题句+扩展句+结尾句就是其段落框架。
不像汉语那样讲究“压轴”,即先兜圈子做铺垫,重点会在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
所以很多学生会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写出来的作文主题不够明朗,结构不够清晰。
英国人可能会认为文理不通。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Does Television Play a Positive or Negative Role in the Modern Society”为题的英语作文为例。
给定提纲为:1.有人认为电视优点多与缺点2.另外一些人认为电视缺点多于优点3.我的看法有些学生会这样写第一段:In the modern world, it is important to be well-informed. Success in many fields depends on getting the latest information.To keep up with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world, well-informed people read newspapers and news magazines. They also watch the news on television... 这样组织方式让人读起来不知所云,但却是汉民族思维模式的真实体现。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又影响了语言表达方式。
下面小编为你讲解中西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希望能帮到你。
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交流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交流的影响作者:张纯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8期摘要:自全球化以来,英语语言交流的作用日益显著。
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中国与英语国家在跨文化语言交流过程中由碰撞到相互渗透和互相影响。
本文就是主要论述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语口语交流的影响,并从差异性入手,探讨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方式。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英语口语交流;影响语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流工具,学会表达是很重要的。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渗透,差异性也随之显现出来。
文化本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结晶,凝结了文化所带来的历史内涵。
显然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中,他们的文化特色也各有千秋。
季羡林先生将文化归纳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大体系。
中国自然属于东方文化体系,英语国家则属于西方文化体系。
二者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上。
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对于英语口语学习者来说,将有很大助益。
一、中英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口语表达的影响中西方两大文化体系最根本差异在于不同的思维方式。
对于英语口语表达而言,西方注重演绎推理性思维表达。
他们习惯先说主题,在说具体内容,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所以在英语口语表达中要克服汉语句首开放、句尾收缩的特征,应采用句首封闭、句尾开放的特征。
尤其是在与外国人进行交谈和辩论的过程中,这一逻辑思维方式将影响到实际的交流效果。
如果你要问别人一个问题,汉语课表述为“我有一个难题解决不了,想请您帮忙,您能帮我吗?”那么英语可表达为“Can you help me to resolve the problem which I cannot deal with?”。
如果你直接表述为“I have a problem which I cannot deal with and I need your help. Can you help me?”这样的句子不符合外国人的思维习惯,这样会让他们感到迷惑,会以为你其实不想他们帮你的忙。
思维差异-中英思维的差异在哪里?

思维差异-中英思维的差异在哪里?许多同学在学英语的时候总有这样的感觉——“套话太多太生硬”“总体感觉不到位”“说完别人不明白”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思维不同!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中英思维的差异在哪里?,一起来看看吧!前言许多同学在学英语的时候总有这样的感觉——“套话太多太生硬”“总体感觉不到位”“说完别人不明白”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思维不同!在现在的实用口语技能交际当中,文化差异随处可见,因此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应该得到重视。
例如,我们可以试着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你舞跳得很好。
(2)那首歌是怎么唱的?参考译文分别是:(1)You are a good dancer.(2)How does that song go?怎么样,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呢?我想大多数人会翻译成:(1)You dance very well.(2)How do you sing that song?而后者的翻译恰恰说明了你的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语的影响,还未形成自己的英语思维。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其实是反映了汉英两种语言在描述同一种事物时的思维角度不一样,只有先了解中英文思维的差别,我们才能更好的培养英文思维。
总结来说,两者的思维差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汉语很直观,在描述一件事物的时候,倾向于用身体可以感受到的动作或表象来直接描述,而英语则倾向于透过现象描述本质的东西。
例如:Help me up! 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weight.这句话发生的情境是说话的人脚摔伤了,需要别人帮忙把她搀起来。
汉语用的是“站”这个最直观的词,不管你是不是因为受伤了,想站起来还是坐久了想站起来,反正都是站。
但在英语中,则明确表明了她是想验证自己伤得重不重,自己的脚是不是还能支撑身体的重量,和一般的“站起来”是不同的,所以用了“bear weight”,意思更加明确。
二、汉语主观性强,英语客观性强。
浅议英汉思维方式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

浅议英汉思维方式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作用的,但相互作用的双方在力量上是不平衡的,其中思维对语言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语言表达形式上的明显差异。
由于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中国学生不可避免地把中国的思维习惯运用到英语中去,本文以英汉思维的差异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更进一步地、详细地分析与探索英汉思维差异,提出克服此种影响的对策,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一、英汉思维方式的研究思维模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由于受到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从总体上看二者具有不同的思维特征。
中国英语学习者与具有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士交往时,常会出现令双方困惑的局面。
例如,在请人做事时,中国人多先讲原因,再提要求。
英美人士对此不解,认为是在绕圈子。
反之,谈判时英美人士直截了当咄咄逼人的作风,让中国人难以接受。
此类问题并非由语言本身的错误引起,而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也叫作思想方法或思想模式,就其广义上讲,还可以包括情感活动方式和行为意志方式在内,指的是人们观察事物、体认事理、作出反应时所采取的一种基本的思路,所拥有的一种心理定势。
”这一心理定势无疑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同于那些显露在外的具体文化现象,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巨大影响。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在该民族长期历史生活的积淀中逐渐形成,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无论何人进行何种方式的交际,都免不了受本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
语言与思维固然不同,但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正如萨丕尔所说,“语言,作为一种结构来看,它的内面是思维的模式。
”语言既是思维的表象,又是思维赖以成形的框体。
二、英汉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1. 英汉词语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语言思维差异汉语和英语语言思维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语言思维差异汉语和英语语言思维的差异摘要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同时它也是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
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有的,没有民族性,但思维方式具有民族性,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汉英语言的表达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汉语;英语;整体思维;个性思维:H030 :B :1671-489X(xx)24-0109-02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Thinking Differences//Li NanAbstract Language is a symbol system, is a product of the human mind, it is a thinking tool, to recognize the oute of the store. Thinking ability is mon to all mankind, nationality, has a national character, but the way of thinking in the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very important.Key words Chinese; English; overall thinking; personality thinkingAuthor’s address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Qiqihar, Heilongjiang, China 161000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塑造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又不可避免地在其语言中有所体现。
按语言谱系分类,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由于它们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用独特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形成各自独特的民族语言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英汉思维差异与英语口语交流能力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
英语是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不仅能促进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迫于高考压力,中学阶段对于英语口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导致中学生英语口语现状不乐观。
有些学生能写完整通顺的句子,但在口语表达方面很有欠缺。
如何引导学生跨越制约他们英语口语表达方面的障碍是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应该引起我们中学英语教师的反思。
本文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培养学生洞察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顺应这些差异,使其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最终达到准确、规范、恰当地用英语传递语言信息的目的。
关键词:汉语思维;英语口语;交流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63
一、引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
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
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各异,因此具有不同的语
言文化和思维方式,以英语或汉语为母语的不同民族间的思维差异(即英汉思维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方式也各异。
而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思维模式相吻合的东西。
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可避免地会把汉式思维习惯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去。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英汉思维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二、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汉语很直观,习惯用身体可以感受到的动作或表象来直接描述一件事,而英语则倾向于透过现象描述本质。
例如:help me up. 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weight. (扶我一把,看我能否站起来。
)
这句话的情境是说话的人脚摔伤了,需要别人帮忙把她搀扶起来。
在汉语里,不管你是因为受伤想站起来,还是坐久了想站起来,都是用这个最直观的词语“站”。
但在英语中则明确表达了她是想验证自己伤得重不重,自己的脚是否还能支撑身体的重量,所以用“bear weight”而不用“stand”,使意思更加明确。
2. 汉语主观性强,英语客观性强。
汉语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
比如我们去购物的时候,服务员招呼你的时候会说:“你想买什么?”这是一种主观判断。
有时候我们去商店只是为了逛逛,不一定要买东西。
英语中的表达就更加客观一些:“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
3. 在句子的表述顺序上,汉语习惯从整体出发叙述问题,先整
体,后局部;英语则倾向于从局部出发叙述问题,先局部,后整体。
我们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姓名以及地址的排序。
中国人的姓名,家族的姓氏在前,然后才是个人的名字;西方人则按个人名字、父名、家族姓氏进行排列。
中国人在信封上写收信者地址,是先国名,接着是省、市、区名,然后是街道、门牌号,由大及小。
而英语中要求从小到大排列。
4.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汉语则相对比较松散。
对于英语来说,除了祈使句外,一般情况下句子中的主语、谓语等主干成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各个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通过一些连接词交代清楚。
而汉语则没有这么严谨,经常会出现成分缺失的情况,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只要意思上能被理解就可以。
请看下面一个例句:i got really hot in my pants, so i took them off. but they must have shrunk from the sweat, or my legs expanded from the heat. i can’t get them back on!
这一段内容是在叙述一件事情,即“因为裤子热,就把它脱了”,“结果却穿不回去”,用“so”和“but”做连接词表明了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
然后用了两个“from”说明裤子“穿不回去”的可能原因。
不但句子成分齐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交代得非常清楚。
与此相反,汉语的句子结构在形式上则要随意得多,经常借用前面的语义将句子的某个成分缺省。
以下是电影《没完没了》里面葛优的一段台词:“让警察逮着是小事,你要是在我手里有个三长两
短,我可是死罪。
”如果加上缺省的句子成分以及各个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上句子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我)让警察逮着是小事,(但)你要是在我手里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是(要被判)死罪。
”
三、如何培养英语思维模式,提高英语口语交流能力
英语思维模式的培养就是要摆脱母语的影响,用英语想英语(think in english)。
中英文差异很大,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同。
对于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思考确有很大难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
语言是工具,使用任何工具都有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英语口语的最高境界是用简单的词汇来表达复杂的意思,使语句更加地道,更容易被老外所接受。
而我们很多学生却忽视了这一点。
我们小学、初中学过的很多简单词汇在口语中都可以派上大用场。
例如:the school doesn’t take boys.(这所学校不收男孩。
)/ you gave me this cold.(你把感冒传染给了我。
)/they do music for the school dances.(他们为学校的舞会伴奏。
)
take, give, do这几个单词每一个都是我们在中学甚至小学的时候就学过的,但是我们高中生却不会用。
据不完全统计,“be,have, give, get”四个词语的出现频率在英语口语中占到30%。
1.“be”把所有的事物归结为一种状态,英语中习惯用静态方式思维。
汉语喜欢用动词,一个句子中可能会用到好几个表示动作的动词,但在英语口语中却往往会简化为一个单一的“be”。
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有:(1)i’ll be back soon.(我马上就回来。
)(2)
(it is)my treat.(这次我请客。
)(3)you are a good dancer.(你舞跳得真好。
)
这个特点给我们说英语带来的帮助是,当汉语中的句子需要用一个甚至几个动词来表达时,我们先考虑是否可以用一种状态、一种性质的判断来代替。
这样就能化繁为简,不用挖空心思去想要用哪几个动词,以及这几个动词如何组合了。
2. “have”表示一种最普遍的所有关系。
电影对白中用到的“have”这个词的句子,应该是所有动词当中最多的,比“be”和“get”还要多,“have”可以用来代替汉语中的很多动词。
例如:may i have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do you have my pencil?(你拿我的铅笔了吗?)我们中国人说话直接,我的铅笔到了你那儿了,那就肯定是你拿走了,不然说不过去。
但英语就婉转得多,“你有了我的铅笔吗?”只说状态,不说过程。
3. “give”和“get”体现了事物之间最常见的互动关系。
常见的句子有:please give me a hand.(请帮个忙。
)/marry gave birth to a baby last week.(上周玛丽做妈妈了。
)/i gave him a haircut,remember?(我给他理过发,记得吗?)
从这些例句可以看出英汉思维的区别。
我们中国人喜欢就事论事叙述事件本身,比如生孩子就是生孩子,理发就是理发,而西方人则喜欢区分原有的东西和外界赋予的东西,倾向于从“给予”和“接受”的角度来理解一件事。
由此可见,英语思维可以让你在掌握少量词汇的情况下就能表达
丰富的内容。
掌握了这些思维方式,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些不同的词汇和词义之间架起了一条可以自由来去的桥梁,意味着你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来准确地表达自己。
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式英语(chinglish)其实就是中式思维的产物,而如果我们具备了英语思维,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中式英语的产生,从而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结语
我们学一种语言,最重要的就是利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交流。
口语是一个重要的代表语言水平的标志,口语能力差会使你不敢与人对话,从而无法交流。
人是通过思维来实现交流的。
要真正学好英语口语,关键是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只有掌握语言的思维,才能真正使用语言、驾驭语言。
英语思维并不像我们平时想象的那样是一个神秘高深、难以企及的目标,英语思维的培养其实就是指我们在用英语组织语言的时候要适时地转换看问题的角度。
只要我们注意到了这种差别,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寻找一切机会,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形成英语思维习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 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翻译,1999(1).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杨贤江中学 3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