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考研英语必知:英汉文化思维差异与翻译

考研英语必知:英汉文化思维差异与翻译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而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方式,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着英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
而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按照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来进行翻译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在翻译中不同的思维对语言的表达有其不同的方式。
不同的民族,在观察某种事物时,所采取的角度及思维的方向有时是极不相同的,如:中国人是比较讲礼貌的,大家在一起总是礼让一番,总是说“你先请!”而英语的习惯说法是“After you !”汉语中用“先”表达的意思,英语中却用“后”来表示。
又如:在时间先后概念上,英美人和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也是不同的。
英语中用“back”指过去的时间,而用“forward”指未来的时间。
而中国人用“前”指过去的时间,用“后”指未来的时间。
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前”指过去,“后”指未来。
中国人是面向着过去来区分时间先后的,英美人是面向未来来区分时间先后的。
英语的“back”和“forward”相当于汉语的“前”和“后”。
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皇帝的龙椅面向南摆放”,“天下衙门朝南开”,所以汉语就有“南来北往,从南到北”。
英语文化则相反,英语国家的人表达方位“北”为先。
若将汉语“南屋”译成英语“a room with a southern exposure”那就错了,正确的译法是“a room with a northern exposure。
”在方位表达上中国人总是说“东西南北”,而西方总是说“北南东西”,所以汉语中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翻译成英语分别是“northeast 、southeast 、northwest 和southwest”。
从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看翻译技巧

Ⅱ. 主句 谓语 和 宾语 之 间有 插 入 语 时 ,宾 语 从 句 前 的 t a 不 ht 能省 。
( )同位 语从 句 中 w i 2 hc h的误 用
f T eeae in hc s uat aeb cmigmoepp a i 误 hr l g sw i r tr ns l eo n s hea r o u rwt l h
fmiis a le .
iw eh r “ f hte 作 是否”讲引导名词性从句时,很多情况下可以 /
互换 。
Eg Iltyt ido t :' r fn u te/ftema hn si e dc n iin l o wheh ri c iei ng o o dto . h
在东 方 民族 的 哲学 思 想 中 ,儒 家 思想 是 对 中 国社 会 影 响最 大 的思 想 之 一 。 “ 儒 家 为代 表 的先 哲 对 世 界 的 认 识 主要 不 是 出于 以 对 自然 奥 秘 的好 奇 ,而 是 出于 对 现 实 政 治 和伦 理 道德 的 关 注 。 ” 而 在 海 洋 型 地 理环 境 中 发展 起 来 的英 美 文 化促 成 了英 美 人 对 天文
关 键 词 :汉 英 思 维 方 式对 比 意合 形 合
一
、
汉英 思维 方式 对 比
一
个统 一 的整体 ,以 “ 与 天地 万 物 为一 体 ” 为最 高 境 界 , 即将 人
英汉思维差异对主语翻译的影响

在翻译中的地位, 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文化 ,翻译 j 在动词形式有单复数的区别时, “ 数, 选择什么形式取 的 目的是 使译文在 目的语文化 中起原 文在源文化 中 f 决于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 ”从这一解释中, 可发 。 我们
不同的思维方式。 一种语青的思维方式不一 定会适用 于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具体来说 , 一 中国人采用
于另一种语言。汉语和英语隶属两种不 同的语系 , { 对 他们不同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 而这一思 于这两种语言的掌握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 同的思维 } 不 维方式往往决定 了在 一种文化中使用 的语 言表达方 方式。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青转换的翻译 , f 不 式及习惯用语。 译者往往在传统中文的思维方式下完
但 却是符合汉语使 用习惯的。而从 c d两句 中, , 我们 I
首 , 是 可 以放 在 不 同的 位 置 。 此 , 们 可发 现 如果 而 因 我 我 们 仍 然 按 照 汉 语 的思 维 方 式 , 汉 英 翻译 中对 主语 在
一
同的文化导致 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
f 心。 然而 , 在汉语 中, 主语却并不是不可或缺 的, 汉语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 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是 l
受多种文化因素制约的。由于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 f 的许多句子都可以是无主语的, 并且汉语的主语形态
响, 英国及其他西方民族的人形成了较强的抽象逻辑 1 和位置也并不像英语那般固定。 例如:是我不好。 . a . b 实
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生英语翻译的影响

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生英语翻译的影响思维依靠语言来表达,语言则是思维的载体。
当我们用英语结结巴巴说话时,我们明显能感到自己先用汉语把意思想好,然后翻译成英语说出来。
这样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我们从源语言向目标语转换时,是什么影响着我们的翻译,下面我们将从英汉思维差异四个方面来分析。
1.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分析型思维和综合型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分析型的思维方式使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和较为灵活的语序结构,而综合性的思维方式使得汉语无词形的变化,语序比较固定。
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如:take、takes、took、taken。
同样一句汉语却可以通过词形变化,改变词性,用不同英语的句子表达出来。
如:He passed the exam successfully./He made success of passing the exam.这两个英语句子同样表达了“我成功地通过了考试”的意思,但词形都有变化。
中国学生往往把词形混淆,活用动词时用成名词,活用名词时又用成形容词。
所以词形转换是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方面之一,翻译中的此类错误更是屡见不鲜。
归根结底,是受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没有词形变化。
2.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总的来说,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而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偏重于抽象思维,从英汉两种文字的发展和意义就可见一斑。
汉字从原始图画而逐渐演化为象形文字,后又发展为会意字,这都是形象思维的结果。
西方字母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从具体物象中抽象概括的过程,因而字母不像汉语文字那么直观形象。
英汉民族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上有直接的反映,尤其是在用词方面。
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涵义概括,往往有一种“虚”、“范”、“略”、“曲”和“隐”的味道,而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因而显得“实”、“明”、“直”、“显”、“性”、“象”,往往措辞具体,涵义明确,叙述直接,多用比喻。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毕业论文题目: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Title: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Modes of thinking andTranslation2009年5月 18日AcknowledgementsIn the course of writing this thesis, I have profited greatly from the assistance and wisdom of some people.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them all.First and foremost, my appreciation goes to my dearest parents, and the rest of my family. Throughout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they have been there always giving me continuous support, encouragement and understanding. This spiritual power gives me powerful energy. Without these, the thesis would have never been finished.Then, I would also like to extend my sincere thanks to all other teachers who gave m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during the past three academic years. I have benefited so much from their courses and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I should thank those authors and scholars such as Ji Xianlin, Robert Kaplan and so on. Their studies gave me some reference.Finally, my deepest gratitude and respect go to my tutor Cai Huijuan. It is for he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critical instructions, her great care and precious advice and suggestions that this thesis appears in the present form. Thank her very much.Abstract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kind of language activity, but also a kind of thinking activity. It involv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wo languages. Language is the tool and result of thinking. Thinking, which is the basis of translation activity, is a reflection of universe objects. The same content of human being enables thinking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 peoples to be conducted. Language and thinking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 The differences of modes of thinking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make the same theme express in different ways.With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mode of thinking,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inking, and comes out the different of thinking modes and discusses the reasons. And last,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thinking habits, focuses of thinking, and centers of thinking and aesthetic tastes, this thesis will talk over the influences on translation exerted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thinking and Chinese thinking, and then draw the translators’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s of thinking difference, which will also help to produce better translation and reduce the communication impediment of two peoples.Key words: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thinking; translation摘要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而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结果。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教育]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33de2c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1b.png)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持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体现着持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
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抽象思维与具像思维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汉民族重具像思维。
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像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而汉语则习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理性概念,例如:1.“I hope my presence here tonight is further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we British attach on relations with your great country.”“我希望,今晚我到这里来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英国人非常重视和你们伟大祖国的关系。
”英文中的抽象名词presence, proof, importance 汉译时都转换成了具体的动作.2.Wisdom prepares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井。
此例中的抽象名词wisdom, folly汉译时都转换成具有共相概念的一类人。
以上两例中的抽象名词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英美人来说,词义明确,措辞简练;但对于习惯于具像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英汉思维差异及其翻译

- 227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汉思维差异及其翻译成都理工大学/刘珈辛【摘要】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造成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关键词】英汉 思维差异 翻译一、前言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本国的语言,保证语言翻译的正确性。
二、英汉翻译中具体和抽象的转换方法1.具体译法。
英语表达趋向于抽象,而汉语表达趋向于具体,在英汉翻译中,有必要将抽象的英语转化为具体的汉语。
所谓具体译法,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中抽象的或者是比较抽象的单词、词组、成语或句了用具体或者比较具体的单词、词组、成语或句了来进行翻译,从而消除或降低语言差异给翻译带来的损失,使译文产生与原文相同的效果。
在翻译英语单词、词组或成语时,如果能用相对具体,或包含具体形象的汉语表达,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如英语中的抽象单词“transportation, committee, elegance, jealousy ”在翻译中有时需要处理成“运输工具、委员会成员、傲慢态度”以及“妒忌心理”才能更加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文。
2.转性译法。
西方人擅长抽象思维,这导致英语的表达趋向于抽象。
英语中动词受形态变化的限制,使用比较有限,而名词的使用比较频繁。
汉语中动词的使用很频繁,甚至可以动词连用。
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适当地将英语的名词转换成汉语的动词,这样才能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将英语的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是英汉翻译中常见的一种翻译方法。
三、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处理1.自译法。
自译法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
但自译并非是让翻译者小假思索地照搬原文的语言形式,而是用那些听者或读者能够接受或理解且最能体现国外文化特征的语言表现出来,让这种跨文化语言能流畅且小显生硬和牵强地自然流露。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语言转换时,翻译者应注意尽量保持异国风情与情调,同时还要小着痕迹,保持原文的精髓与味道,使得翻译出来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能传播文化的差异性与小同文化背景下的鲜明语言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
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
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
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
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
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
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
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
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
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
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
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
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
“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
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
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
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
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
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
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
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
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
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4.思维侧重不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语言风格各异——形合与意合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而汉民族重辩证思维。
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用各种形式连接手段,而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意合,“刘勰(465-532)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神思》)就是说意思受思维支配,语言受意念支配” (陈定安,1998:38)。
汉语很少或几乎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汉语中少用虚词,只是将句与句排列起来,让读者去了解其内在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几种思维差异并不是绝对的,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思维和语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上述差异只是指某个民族更侧重某一方面而已。
二、英汉思维差异在句子翻译中的体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思维的转换。
因此,上述思维差异会对学生的翻译实践造成一定的障碍。
下面从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1、抽象与具体由于学生不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和语言差异,在英译汉时,往往局限于字面转换,使得汉语译文晦涩难懂。
下面的句子是从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翻译作业中选取的。
(1)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S1:我用近乎冷酷的直率和他谈了话。
S2:我以近乎残忍的坦诚跟他谈了话。
参考译文:我对他讲的话,虽然逆耳,却是忠言。
在上述例句中,英语句子用了“brutal frankness”这个抽象的名词词组,学生基本是按原文结构翻译的,如S1 将其译为“近乎冷酷的直率”;S2 将其转换为“近乎残忍的坦诚”。
学生译文比较拗口,反映出他们在抽象和具体间相互转换的意识还不太强。
(2)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S1:信息的缺失表明发展很顺利。
S2:信息的缺乏是发展充分的表现。
原文短短一句话,就有“absence”、“intelligence”、“indication”、“developments”四个抽象名词,学生译文基本上还是以抽象的方式译出,并没有表达出原文真正的含义。
参考译文:没有消息即表明有令人满意的进展。
2.聚集与流散由于对英汉差异的敏感性不强,英译汉时,学生仍选择英语句式,摆脱不了形式束缚;汉译英时仍是流散句式,即使用连接词连接,也有很多错误,逻辑关系混乱。
如以下例句:(1)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s。
S1:目前,电脑组成部分之一的集成电路已经被缩小了好几倍,因而创造出了新一代的便携式微型电脑。
S2:经过多次的综合线路的简化,在体积上使电脑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新一代便携的迷你电脑已经问世。
原句的主干是circuit has reduced the size,其他部分均是对基本成分的修饰。
原句由连词(which)、介词(of)、分词(creating)连接,十分紧凑。
而S1 的译文首先理解有误,由于受到by many times 的干扰,理解为“集成电路已经被缩小了好几倍”;S2 的译文很难懂,将“the integrated circuit”误解为“综合线路的简化”,导致前半句理解错误。
参考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袖珍式微型计算机。
3.物称与人称由于没有深刻地意识到汉语以主体为主,英语以客体为主的思维习惯,在翻译过程中,译文表达不太自然。
如以下例句:(1)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S1:厚厚的地毯掩去了我的脚步声。
S2:厚厚的地毯使我的脚步声变轻了。
虽然学生译文并没有错误,但仍可看出学生没有在物称与人称间转换的意识,用原句中的物“The thickcarpet”做了译文主语,而参考译文的表达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也没有。
(2)必须调整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S1 :We should arrange the major offered in the institution of high learning, to reform our teaching way。
S2:We must adjust the arrangement of specialt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 in high school。
参考译文:Special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djusted an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d。
同样,在汉译英中,虽然学生补上了原句主语“我们”(we),以人做主语,但我们知道英语在表达政策、法规、规定时倾向于以物做主语。
可见,学生还没有培养起在物称和人称间相互转换的意识。
4.形合与意合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往往受到语言形式的影响。
在英译汉时,译句常常冗长呆板;而汉译英时,结构混乱,组句没有条理,译文支离破碎。
如以下例句:(1)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 time fall。
S1:这个秋天叶子还未完全凋零。
秀丽、平和的金秋,是对那些可能耗去青春,甚至献出生命的人们的美好祝福。
S2:那是一个美好的金秋,在告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地落下。
原句用了“who”、“and”和“before”来连接句子。
S1 和S2 的译文并没有完全传达出原文的含义。
主要原因是原文出现了两个“autumn”,并用过去完成时“had been”和一般过去时“turned”标明时间先后,而学生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参考译文: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
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丧失了生命。
(2)当前,车辆横冲直闯,严重地威胁着城市生活,路上行人无不提心吊胆。
S1:Nowadays, cars dash around like mad on the road, it imperils the city life, and pedestrians are in constant fear。
S2:Nowadays, the clashing and rushing car seriously menaces the citizens’ life. No one can across the road without f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