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探寻
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探究

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神话”。
黄河流经的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经承载了数千年的文化精髓。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为世界文明史增添了瑰丽的篇章。
黄河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也说明了黄河流域的文明之路是历史的承续,是以人类经验为根基建立起来的。
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一、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黄河流域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中安家落户,关爱自然、居住协作,逐步发展形成了原始文明。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在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和相互学习中逐渐发展。
当时的黄河文明主要以农业和陶瓷制造为主。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高度发达的文化和艺术形态,如彩陶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在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中期,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继续相互影响,召开了第一次形式上的“联合国”。
在这个时期,商朝统一全国,形成以商周文明为主的“世界文明”。
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时期,农业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社会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学问思想大为开展,实现了对古代文化的蓬勃发展。
随后,秦汉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中原地区实现了统一,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推动了黄河文明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黄河文明的文化内涵黄河文明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文明,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是团队协作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古代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研究耕作方法和育种技术等文化传统,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体现了古代农民集体的智慧和毅力,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黄河文明中,人们也形成了独特的宗教观念和丰富的传说神话。
例如,读过《山海经》的人都知道,山海经是一部主要内容和亲民切希神话故事的传统文化电影,显然,这其中的讲述正是这片土壤上所提炼出来的当时人们的宗教观念和天赋传说。
黄河 文化

黄河文化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岁月中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也孕育了华夏文明的精神特质,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演变。
探寻黄河文化的历史起源,正确认识黄河文化在世界文明和华夏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文化历史探源黄河文化是指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黄河流域涵盖了从源头巴颜喀拉山北麓至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以及黄河多次改道变迁涉及到的河北、天津、安徽、江苏等地区。
黄河贯通我国东中西地区,其流域大多地势平坦、气候温暖,为早期人民生活、放牧耕种提供了便利条件,进而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也使黄河化为连接华夏文明融合发展、凝结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天然纽带。
黄河文化最早孕育于石器时代,从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
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有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河北安磁的磁山文化,中期有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晚期有山东济南的龙山文化、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文化、甘肃和政的齐家文化和山东泰安的大汶口文化等。
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众多史前文化共同反映出沿黄地区农耕文明的发达,原始农业的稳固发展也奠定了夏、商、周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础。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建立在黄河下游,今豫西嵩山地区,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华夏族群与周边民族杂居融合,突破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发展出古代民族的雏形。
同时,王权政治的出现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进步,黄河流域开始成为各大中央王朝和南下游牧政权的核心统治区和基本经济区,成为中国古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社会文明化进程的核心区域。
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中绽放夺目光彩。
黄河流域产生了丰富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成果。
中华文明奠基之作《易经》《道德经》《诗经》《论语》《尚书》等典籍完成于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辩证的哲学思想。
新时期黄河文化德育渗透项目化、案例化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黄河文化德育渗透项目化、案例化探索与实践发布时间:2023-02-16T09:03:36.065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10月总第429期作者:信景华[导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
黄河文化融入到新时代小学德育教育,挖掘黄河文化深刻内涵与时代内涵融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体系,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培植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东省惠民县孙武街道中心小学251700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
黄河文化融入到新时代小学德育教育,挖掘黄河文化深刻内涵与时代内涵融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体系,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培植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黄河文化德育渗透探索与实践一、创编校本课程读本,推进“黄河文化”融入课堂我校实施了创编黄河文化校本课程读本项目,对黄河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编制了《黄河之水天上来》校本读本,极具黄河地域特色、孙子故里地方特色、本土生成校本特色。
读本在形式上,主要设计环境建设、阵地建设、教材创编、师生活动、沉浸式研学等;在内容上,主要规划为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并且交映生辉的《黄河颂》、《黄河情》、《黄河风》、《黄河心》四章。
《黄河颂》章主题为“赞扬黄河母亲,唱响新时代。
”学校打造了黄河文化主题系列景点景观,落实环境育人,校园内主题口号、景点景观随处可见,使师生入心入脑,特别是黄河儿女长廊中的历史名人,小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自信和集体荣誉感《黄河情》章主题为“弘扬黄河文化,传承黄河基因”。
为着力培养学生的爱祖国、爱黄河、爱家乡情怀,我校开展了一系列艺筑中国梦、同绘黄河情的黄河精神永流传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邀请老党员、老战士走进课堂讲革命故事;传承黄河文化,组织开展黄河文化主题朗诵比赛、红领巾讲黄河故事、黄河少年军营行研学等系列活动;情系母亲河,举行了红领巾心向党知识竞赛、节水宣传演讲比赛、黄河文化主题古诗擂台赛等活动,唤醒师生内心深处黄河情。
探寻黄河根祖文化感受

探寻黄河根祖文化感受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流经中国境内多个省份,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留下了丰富的根祖文化遗迹,这是我们探寻黄河根祖文化的目的。
黄河根祖文化是指源自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根祖文化的深厚影响贯穿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它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艺术表达等方方面面。
在探寻黄河根祖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首先来到黄河流域的古代遗址,如兴隆洼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等。
这些遗址中的文物、建筑等都是我们了解黄河根祖文化的窗口。
在这些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痕迹,了解他们的生产方式、信仰体系等。
除了古代遗址,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也是了解黄河根祖文化的好地方。
这些村落保存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有许多传统节日、习俗仍然保留至今。
例如,在河南的开封有一个叫做“浴佛节”的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八日,当地居民会到黄河边洗浴,以祈求身体健康和幸福。
这一节日源于古代的佛教活动,是黄河根祖文化的一种体现。
黄河还孕育了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以黄河为题材进行创作,表达了他们对黄河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象。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黄河根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寻黄河根祖文化还可以从民间艺术入手。
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如秧歌、皮影戏、剪纸等。
这些艺术形式承载着人们对黄河的赞美和祈福,是黄河根祖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例如,山西的皮影戏就是黄河流域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通过皮影的投射来讲述故事,传承了黄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黄河根祖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通过探寻黄河根祖文化,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黄河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探寻黄河根祖文化作文

探寻黄河根祖文化作文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我们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黄河之水奔流不息,黄河文化的血脉绵延不绝,弘扬黄河文化是时代的召唤,更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山西作为沿黄省份,就应当把这一资源优势用好、用足、用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保护传统文化,延续黄河文化血脉。
山西境内黄河总流程965公里。
千百年来,黄河哺育了无数的三晋儿女,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源,如文物、戏曲、民歌、民舞、民俗、民间传统手工艺等。
我们要保护好黄河在数千年历史中在山西逐步凝练、升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准确聚焦,使黄河文化血脉不断延续下去。
打造文旅品牌,展示黄河文化魅力。
我们要深入挖掘我省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把自然与人文结合,把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为目标,打造三晋文旅品牌,擦亮黄河文化名片。
要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采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黄河文化和我省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山西特色、山西风格、山西气派的文化旅游品牌。
要立足“黄河”做文章,围绕“中国根·黄河魂”主题,支持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彰显黄河文化的内涵和韵味,展示黄河文化的魅力。
挖掘时代价值,传承黄河文化精神。
黄河文化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影响和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取向和审美取向。
我们要讲好黄河的故事,要传承黄河文化的精神,就要深度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一代又一代的三晋儿女在对黄河的认识和治理过程中,获得了生存智慧,汲取了创造灵感,塑造了精神世界。
我们要下功夫让黄河文化的精神得以传承,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核心理念、丰富内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实现时代要求与历史传承的有机结合和继承创新。
有关黄河文化知识

有关黄河文化知识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历史渊源。
本文将就有关黄河文化的一些知识进行探究。
一、黄河文化与“三皇五帝”自远古时期开始,中国黄河流域就孕育了中华文化的滋养。
民间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大都与黄河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黄帝与黄河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
据文字记载,黄帝曾统一四方,开启了中国历史的建国时代。
而黄河流域是黄帝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同时此地也是今天中国古文明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黄河文化与古代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诸多重要的王朝都与黄河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例如,夏朝就兴盛于黄河下游地区,且黄河流域是其统治基地之一。
商朝时期,黄河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商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阶段之一。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文化为齐鲁文化、楚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融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媒介,奠定了中国文化多元交融的基础。
三、黄河文化的早期发展黄河文化的早期发展是指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在黄河流域定居并进行了定居生活。
这个阶段被称为“仰韶文化”,在此期间人们开始采取农耕生活方式,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内容。
同时,仰韶文化也遗留了许多文化遗址,如六盘山遗址、仰韶遗址等,受到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
四、黄河文化的成熟时期黄河文化的成熟时期是指黄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进入铜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至一千年左右的文化盛衰期。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八段咏的传说、孔子、墨子、老子等众多文化名人。
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它们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如殷墟遗址、崧泽墓文化、夏禹世居文化等。
五、黄河文化的文化特点黄河文化的文化特征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1.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2. 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3. 文化底蕴深厚,由三皇五帝、尧舜禹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名人构成;4. 古代王朝大都兴盛于这一地区,如夏、商、周等;5. 黄河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她的多元融合,主要体现在长期的文化交流和东西文化的交流;6. 这里的文化传承时间悠久,高度发展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黄河上游早期华夏文明探寻——喇家遗址调研纪实

2020年第4期丝绸N路总第38&期THE SILK ROAD田野•工作室O黄河上游早期华夏文明探寻——喇家遗址调研纪实王敬博(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暑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次主题为“黄河上游流域早期华夏文明资源调研”的田野实践调查活动。
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而齐家文化又是这个区域内远古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
此次调研主要对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进行了实地调研,并着重参观了这两个史前文化时期的部分遗址及岀土的各类陶器、玉器等文物,此次的调研活动提升了我们对这两个史前文化时期的认识,同时也让我们充分地体会到史前文化遗留中包含的人性的光辉与智慧的结晶。
本文主要纪录了对喇家遗址调研过程中的所见和所闻。
喇家遗址为今天的人们揭示岀了约4000前的一,是的史前遗址,其历史文化价值与2500年前意大利的庞贝古城相当,后又被考古者们誉为“东方庞贝”。
一、喇家遗址的地理环境家遗址黄河上游的地,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盆地。
它东起寺沟峡,西至积石峡,东西长约12千米,南北宽约5千米。
黄河就从盆地的中部由西向东流过,河的南岸是甘肃省积石山县,北岸则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一)地理位置喇家遗址(东经102。
49'40",北纬35。
51'15")隶属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自治县官亭镇下喇家村,这里地势平坦,黄河距离遗址南边边界仅约500米。
遗址东西长约880米,南北宽约750米,占地面积约67.7万平方米。
(图1)图!(二)气候环境官亭盆地的平均海拔约为1800米,年均气温9摄氏度,年均降水量为350-400毫米,年日照时数达2500~2700/J、时,属温带半干旱气候,适宜农业作物生长。
正因为此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诸如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环境宜人的宜居生态环境,独特而适宜人生存的环境一定是喇家先民能定居此处的重要因素。
黄河文化社会实践实践报告

黄河文化社会实践实践报告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的历史学家、文化爱好者和社会学家前来探寻。
在此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入了解了黄河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丰厚内涵,也加深了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一、探访黄河流域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河南省和山西省,通过游览和参观一些历史文化遗址,我们深刻体会到这片土地上那深厚而恢宏的历史底蕴。
例如,在河南的安阳市,我们前往了中华铁炉文化博物馆,这里保存了很多中国早期的冶铁、冶金文物和器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东方古代铁文化的盛行和独特价值。
在此之外,我们还到访了孟津古城,规模宏大古老的城墙、各式建筑以及文物均是古城值得一提的点。
在孟津古城的探访中,我们不仅了解了这座古城的发展历史,还深入研究了那些关于黄河文化的有趣的传说和故事。
二、探究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即黄河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较早出现于北京、绥德、陕县、安阳等地,其独特的文明形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物质、精神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
作为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的一份子,我们对于黄河文化这一形式因素应当怎样理解和看待呢?在探究黄河文化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们互为因果,究其根本因素,恐怕只有通过这样一种透彻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和现实。
三、黄河文化的独特价值黄河文化具有十分独特而独特的文明价值,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黄河文化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特征在于,它更重视时代的流变和万物的统一。
这体现在它的艺术形式、文化智慧以及生态系统的构建等多个方面,可以从中找到阳春白雪、岛国曲径、水草丰盈之美,而且其价值是历史常变的,如今的黄河文化中蕴含着美、正义、诚信、错失等元素,可以启迪我们关于人生、社会、文化和自然等多个层面的理解和思考。
黄河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得我们的学习和研究领域大大拓宽,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和今天的中国,它是我们身为中华儿孙所继承和传承的珍贵文化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项目进行时间:2011年3月——6月 、项目进行时间: 年 月 月 4、项目进行事项: 、项目进行事项:
(1)确定活动冠名企业。 (2)2011年3月之前,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 (3)2011年3月1日,车队启动仪式。 (4)2011年3月——6月,探寻之旅、路演活动、专题节目。 2011年3月1日—3日,完成黄河源探寻点的探寻任务。 2011年3月4日—11日,完成黄河源至藏族文化区的探寻任务。 2011年3月12日—21日,完成藏族文化区至河西走廊的探寻任务。 2011年3月22日—28日,完成河西走廊至河套平原的探寻任务。 2011年3月29日—4月5日,完成河套平原至黄土高原的探寻任务。 2011年4月6日—13日,完成黄土高原至壶口瀑布的探寻任务。 2011年4月14日—21日,完成壶口瀑布至西安的探寻任务。 2011年4月21日—28日,完成西安至黄帝陵的探寻任务。 2011年4月29日—5月6日,完成黄帝陵至华山的探寻任务。
一、项目主题概述
黄河,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她见证了炎黄子孙5000年所创造的伟大文明。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 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发展,更是远远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时至21世纪的今天,黄河昔日的文明还保留多少?黄河的源头又在何处?为什么我 们华夏民族把黄河称为母亲河?等等的这些问题是本次“黄河文化探寻之旅”所要探寻之 根本。 本次探寻之旅将通过对黄河及其沿岸的自然景观、人文遗址、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走 访探寻,以“追逐历史足迹、探寻黄河文明”为主旨,通过汽车探寻、路演活动、专题节 目三个板块来向世人展示华夏民族的黄河文明。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黄河的历史及其在历 史长河中所拥有过的灿烂文明,使悠久的黄河文化成为与当代中国相适应的文化,并使之 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成为推动华夏民族前进的灵魂。
2011年5月7日—14日,完成华山至龙门的探寻任务。 2011年5月15日—22日,完成龙门至鹳雀楼的探寻任务。 2011年5月23日—30日,完成鹳雀楼至三门峡的探寻任务。 2011年5月31日—6月7日,完成三门峡至洛阳的探寻任务。 2011年6月8日—15日,完成洛阳至开封的探寻任务。 2011年6月16日—23日,完成开封至东营的探寻任务。
九、项目营销策略
1、明星策——借助明星效应,提高社会群众关注度。 2、文化策——立足文化产业,推动社会精神文明。 3、新闻策——制造新闻话题,扩大全社会影响力。 4、舆论策——结合媒体和市场,制作正面社会舆论。 5、活动策——组织互动活动,加强与受众群体之间的直接联系。 6、概念策——理论市场与产品市场同时启动,推广文化概念品牌。
十、企业赞助方式及费用
• 冠名企业
冠名费用1000万人民币。名额限定一名,享有冠名企业权益。
• 招商范围
IT类、电子类、汽车类、金融类、服饰类、食品类、餐饮类、酒店类、 烟酒类、运动类、户外类、家电类、通讯产品类、摄影类、教育类、旅 游类、集团公司、地方旅游等。
十一、 十一、冠名企业权益
• 荣誉回报
六、活动宣传结构
第一阶段——新闻发布会(2011年3月) 新闻发布会( 第一阶段 新闻发布会 年 月
1、宣传主题: 、宣传主题: 此阶段主要是以新闻发布会为主题, 为探寻之旅进行前期造势宣传。 2、宣传形式: 、宣传形式: (1)电视媒体报道2次。 (2)网络媒体报道15篇次。 (3)报刊媒体报道52篇次。 (4)广播媒体报道2次。 (5)于新闻发布会现场投放背景板、易拉宝等广告宣传品,宣传品上印有赞助企业名称及 logo。主持人口头鸣谢不少于3次。 (6)在北京市区公交车候车厅投放灯箱广告50块(投放规格:3.05m X 1.5m 投放一个月)。 (7)在公交车、地铁等移动电视媒体投放黄河文化探寻之旅的宣传片不少于60次,时长不少 于6000秒。 (8)在12580、10086手机报投放宣传广告,广告覆盖100万手机用户。
黄 河 文 化 探 寻 之 旅
招 商 方 案
——China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Heritage——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处策划执行部
目录
一、项目主题概述 二、项目组织结构 三、探寻之旅全图 四、活动呈现方式 五、项目执行流程简介 六、活动宣传结构 七、项目亮点及市场分析 八、项目潜在可利用元素 九、项目营销策略 十、企业赞助方式及费用 十一、 十一、冠名企业权益
4、展览活动——双赢合作 、展览活动 双赢合作
在15个黄河文化探寻地点,赞助单位可借助活动的影响力,主办企业产品展览会活动。
5、活动宣传——实况跟踪 、活动宣传 实况跟踪
15个探寻点根据自身文化特质各挖掘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关联问题(如:起点黄河 源可根据“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来提出黄河的源头第一滴水到底出自何处?),由探 寻队伍成立探寻小组,通过小组的走访、调查、分析、考证一系列的行为从而解开疑问, 挖掘该地区的自然、人文与历史等内涵。在探寻过程中,媒体进行实地录播,形成15期, 每期45分钟的电视节目视频在电视台,网络媒体连载播出。 媒体对活动进行信息报道,信息报道紧跟探寻进展。
பைடு நூலகம்
• 媒体宣传回报
1、冠名企业享有电视媒体宣传报道25次。 2、冠名企业享有电视专题节目宣传15期。 3、冠名企业享有网络媒体宣传报道240篇次。 4、冠名企业享有报刊媒体宣传报道830篇次。 5、冠名企业享有广播媒体报道25次。
探寻路线:黄河源(起点) 藏族文化区域 藏族文化区域——河西走廊 河套地区 黄土高原 壶口瀑布 西安 黄 河西走廊—河套地区 黄土高原—壶口瀑布 探寻路线:黄河源(起点)—藏族文化区域 河西走廊 河套地区—黄土高原 壶口瀑布— 西安—黄 帝陵—华山 龙门—鹳雀楼 三门峡—洛阳 开封—东营 入海口) 华山—龙门 鹳雀楼—三门峡 洛阳—开封 东营( 帝陵 华山 龙门 鹳雀楼 三门峡 洛阳 开封 东营(入海口)
二、项目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承办单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处策划执行部 支持单位:国家文物局 \ 文化部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媒体支持:
三、探寻之旅全图
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向东。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 边;五千年古国文化,从这里发源。 整个探寻之旅将从黄河之源巴颜喀拉山北麓出发,途径9个省(自治区)的27个城市的 百余座县城,最后到达黄河入海口山东省东营市。总行程将历时四个月,行驶里程7000余公 里,15个探寻点的15个路演主题活动,15期电视专题节目呈现。
七、项目亮点及市场分析
1、项目定位高端,公益文化促进企业品牌成长。 2、展示企业实力,推广新产品。 3、周期长,电视媒体深度宣传。 4、以小搏大,获得硬性广告之外的超值回报。 5、娱乐或礼遇员工,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 6、提高企业美誉度,巩固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
八、项目潜在可利用元素
1、区域营销 、 途径黄河沿线的9个省(自治区)的27个城市的百余座县城。总行程7000 余公里。覆盖人群目标集中,区域性强。有助于企业开展区域营销战略,巩固 市场,扩大营销渠道。 2、媒介策略 、 以电视媒体为主导的专题节目,加上节目本身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搭建起 文化遗产这一严肃性文化走向普通群众的桥梁,必将引起各方媒体的关注。企 业亦可利用活动的新闻效应达到自身媒体营销的最终目的,以提升企业的品牌 曝光度。
6、探寻所需人员及装备要求 、 (1)项目工作组人员。 (2)节目拍摄组人员。 (3)司乘组人员(包括汽车技术类人员、向导)。 (4)文博专家(探寻顾问)。 (5)后勤组人员(包括医务急救人员)。 (6)车队所需车辆(越野车、摄影车、补给车)。 6
五、项目执行流程简介
1、项目筹备时间:2010年10月——2011年2月 、项目筹备时间: 年 月 年 月 2、项目筹备事项: 、项目筹备事项: (1)筹备活动所需装备,完成人员配备。 (2)完成探路,制定出活动全程路线方案(包括备选方案两套)。 (3)制定探寻详细方案:制定探寻之旅的全程详细方案,以及在每个点的探寻详 细方案。 (4)与各地方文化主管部门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确保探寻之旅顺利进行。 (5)制定电视节目的脚本策划。
3、公关促销 、 利用赞助活动本身的多种回报形式,如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新闻发布会、 电视专题节目、软性宣传回报、现场植入回报等,把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 化、品牌历程等传递给受众,从而提升受众群体对赞助企业的认可度。 4、品牌提升 、 赞助活动本身的同时,亦达到了对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捐助目的,并与 活动主办方形成良好的品牌合作伙伴。这一善举必将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赞助 企业新老客户的赞美,从而增加其企业客户的品牌忠实度。
四、活动呈现方式
1、汽车探寻——探根溯源 、汽车探寻 探根溯源 活动全程采用车队的形式行进,黄河文化专家通过了解黄河沿岸的风 土人情透析黄河的文化价值,媒体报道人员和企业赞助负责人在了解黄河 文化的同时对活动全程进行实地跟踪录制和在活动过程中企业产品的宣传 推广,其他同行人员各司其职。
2、路演活动——百花争鸣 、路演活动 百花争鸣
黄河文化探寻之旅活动路线连接黄河沿岸的15个城市,结合探寻点当地的风土人情, 设置以探寻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表演,传播黄河文化,切身体验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15个文化主题的路演活动: (1)“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探寻之黄河源文化展示(车队启动)。 (2)“九曲黄河第一湾”——黄河探寻之藏族区域文化展示。 (3)“塞上湖城”——黄河探寻之河西走廊文化展示。 (4)“塞上江南”——黄河探寻之河套平原文化展示。 (5)“信天游”——黄河探寻之黄土高原文化展示。 (6)“黄河大合唱”——黄河探寻之壶口瀑布。 (7)“盛世古都”——黄河探寻之西安。 (8)“天下第一陵”——黄河探寻之黄帝陵祭祖。 (9)“华山论剑”——黄河探寻之西岳华山。 (10)“鲤鱼跳龙门”——黄河探寻之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