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
世界物理学史——中国古代的科学创造

当时黄河要华北各区还没有像今日这样的水道,由昆仑东流 的水源,汇成巨大的水量,形成“洪水滔滔,天下沉积”的 洪水泛滥的局面,高地和山陵被水分划成一块块的洲陆和岛 屿。在这种自然力支配下,我们的祖先以当时较低的生产力。 来进行克服水患的治水工作,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传说禹 接受了前人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顺着水性,因势疏导,领导 着人民一连工作9年(约在公元前2286~2278年),逐渐约束 了水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黄河出海的河道。禹的 治水工作遍及全国,他那忘我的工作热忱,9年中三过家门而 不入,表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优秀民族传统。 禹的治水工作,初步地克服了严重的水患,为我国民族 打下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殖的基础。但是黄河从上游带着 大量的沙粒疾行而下,到了下游,人民都引河水灌田,使河 流慢下来,以至入海的出口渐渐淤塞,于是一到水涨,就不 时溢出,造成水患。这样的情形,一直到王莽时(公元9~22 年),
明朝的郑和,通使西洋(公元1405年),一共造了62艘大船的 舰队。每舰长147米,宽60米,容将士4000多人。郑和的使节 一直远越印度洋,直抵东非海岸。这些伟大的航海事迹,比哥 伦布的时代还早80~90年。 我们的祖先很早便发明了纺织机械。缫车和机杼的创造, 大概和蚕业发展同时,最少也有4000年了。以后在不断的改进 下,纺织机械便一年比一年进步和复杂。到公元1300年左右, 中国的纺织工业已是世界无比。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的纺 织品还是欧洲的主要商品。在这里,我们必需提起一位优秀的 女工程师——汉昭帝时(公元前86~公元74年)钜鹿人陈宝光 的妻子,她创造了一架织花绫的提花机,一机用120条线,60 天便可以织成一匹。这种提花机便是以后许多布机的张本。 我们的祖先在兵工上也有伟大的贡献,大概在12世纪左右 发明了火药。金哀宗时,用装放火药的枪,击溃了元兵;
中国古代对物理学的贡献

一、中国古代对力学的研究力学知识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自然哲理,这在东西方古代都是如此。
在我国古代,手工工艺技术成果远比经验性的理论总结突出得多,这是中国古代对力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从时间来看,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两汉、宋明三个高潮。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公元前316年,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正面取水,侧面排沙”,其飞沙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弯道环流,说明当时测河水流量、了解泥沙规律等水力学知识及水利工程已有相当的水平,成都平原二千多年来始终受益。
传为齐人著的《考工记》,是记录我国古代农具、兵器、乐器、炊具、酒具、水利、建筑等古代手工艺规范的专著,现存版本中如《裘氏》、《筐氏》、《雕氏》等篇内容已散佚。
其中惯性现象的记述[”马力既竭,螭(zhou,指车辕)犹能一取焉”],车轮大小与拉力的关系(轮太低,马总是像上坡一样费劲),箭羽影响箭飞行速度的关系(“后弱则翔,中强则扬,羽丰则迟”),检验木料强度的经验方法[如“置而摇之,以视其蜗(yudn,蠕动程度)],“横两墙间,以视其槎之均”,“横而摇之,以视其劲”),以及堤坝设计的经验尺寸等,都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验知识水平。
与《考工记》几乎同时的《墨经》,则进一步得出一些初步的力学哲理(如“奋”、“衡”、“本”、“标”、“重”、“权”等),给力下了比较科学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
”可惜这一形成科学的抽象思维进程在后世没有顺利继续下去。
这一时期是以记录与积累生产经验为主,也形成了初步哲理。
(2)两汉到五代时期(前206〜960)简单机械逐渐发展为精巧的或大型的联合机械,如张衡的水运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西汉未巧工丁缓(公元1世纪)的“被中香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常平支架,祖冲之(429〜500年)的水磨等等。
隋代造船业已很发达,如隋炀帝的龙舟已高40尺,宽50尺,长200尺。
黄河流域地理详细讲解

黄河流域是指黄河水系从源头到入海这条河流所影响的地理生态区域。
该流域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黄河,中国古代称大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的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 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在黄河流域发现了许多古代人类文化遗址,如半坡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上游地区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占全国的很大一部分,还有丰富的铁矿和有色金属矿;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
这些资源为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然而,黄河流域也面临着一些地理环境问题。
由于黄河流域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导致河流年径流量变化大,容易发生水旱灾害。
同时,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流域管理和生态保护措施。
总之,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了自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认识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
览万里长河_观文明全景_悟民族根魂——《黄河画传》梗概

九曲晨光董保华摄览万里长河观文明全景悟民族根魂—《黄河画传》梗概——阴《黄河画传》编写组一条泱泱大河,一部中华春秋。
《黄河画传》,旨在以史入画,以画载史,呈现黄河孕育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气势磅礴与坚忍豪迈,阐释一条泱泱大河塑造民族基因的丰厚内涵与时代价值,激励人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黄河画传》分为8个篇章,依次为:绪言、中华母亲、河山一统、文化宝藏、泽润华夏、千年忧患、沧桑巨变、民族基因。
59万余字,包括300余幅经典绘画、文物图片和摄影作品,共同构成了这部展示中华文化恢宏时空的画传体作品。
一条泱泱大河,一部中华春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从遥远的地质造山运动中走来,为中华祖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空间,成为中华先人最早的家园。
中华先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辛勤劳作,点亮了古老中华文明的曙光。
遍布大河上下的文化遗存和文物古迹,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一项项震古烁今的科技发明,一个个壮怀激烈的英雄故事,像绚丽的历史画卷,展示着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
黄河是举世闻名的万里巨川,她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走来,一路携川纳流,曲折跌宕,穿过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三大阶梯,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
雄风万里,气势澎湃,如一条苍莽逶迤的巨龙,奔腾在神州大地。
中华民族在与黄河共生共荣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获得生存智慧,汲取创造灵感,熔铸民族精神。
黄河奔腾向前、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黄河孕育滋养的黄河文化,一脉相承,兼容并蓄,显示出了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古代中国,黄河流域水利水运事业的发展状况关系到国家盛衰和政权存亡,治河与治国紧密交织。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都把黄河治理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无数仁人志士和劳动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探索和艰辛努力。
世界物理学史

世界物理学史世界物理学史(history of physics)是物理学在历史进程中的发生、发展过程。
近代意义的物理学诞生于欧洲15—17世纪。
人们一般将欧洲历史作为物理学史的社会背景。
从远古到公元5世纪属古代史时期;5—13世纪为中世纪时期;14—16世纪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16—17世纪为科学革命时期,以N.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在此时期产生,从此之后,科学随各个世纪的更替而发展。
近半个世纪,人们按照物理学史特点,将其发展大致分期如下:①从远古到中世纪属古代时期。
②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时期。
牛顿力学在此时期发展到顶峰,其时空观、物质观和因果关系影响了光、声、热、电磁的各学科,甚而影响到物理学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③随着20世纪的到来,量子论和相对论相继出现;新的时空观、概率论和不确定度关系等在宇观和微观领域取代牛顿力学的相关概念,人们称此时期为近代物理学时期。
大约在公元前4000—前2000年间,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印度河和黄河各流域,逐渐形成了古代文明的中心。
公元前7世纪到前2世纪,古代科学在希腊和中国均获得较大的进展。
鉴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与欧洲有别,有关物理学在中国古代的情形见中国物理学史。
物理学来源于古希腊理性唯物思想。
早期的哲学家提出了许多范围广泛的问题,诸如宇宙秩序的来源、世界多样性和各类变种的起源、如何说明物质和形式、运动和变化之间的关系等。
尤其是,以留基波、德谟克利特为代表,后又被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发展的原子论,以及以爱利亚的芝诺为代表的斯多阿学派主张自然界连续性的观点,对自然界的结构和运动、变化等作出各自的说明。
原子论曾对从18世纪起的化学和物理学起着相当大的影响。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物理学实际上最好的是静力学,其真正代表人物是阿基米德。
他建立了杠杆定律、浮体定律,发明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螺旋抽水机。
更重要的是,他将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逻辑推理用于解决物理问题,这为经典物理学的兴起在方法上提供了一个榜样。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古人在感悟自然的也揭示了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
本文将通过解读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探讨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
一、光学知识古诗词中经常涉及到光的描述和运用,如李白的《将进酒》中提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通过这样的描写,古人表达了对光的运动规律的感悟。
同样,在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宿雨软风生,小侯轻起烟。
断岗é横接!”这是对日晕现象的描述,在晨曦或黄昏时,由于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对阳光的散射而产生的一个环形光晕。
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光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在古诗词中,有着丰富的描写和表达关于力学知识的内容。
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描述了日出和河流。
日出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现象,而河流则是由于水的重力作用而自然流向海洋。
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古人对力学知识的认识和感悟。
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热的运动、传播和转换相关。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热力学知识的描写和表达。
如苏轼的《石钟山》中,“惊蛰江南晴,花草上阳条。
”这句诗中反映了江南春天的天气情况,说明春天阳光温暖,万物生长。
这与热力学中的热能传递和生物生长规律相符。
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物理学科,而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关于声学知识的描写。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里反映了春风与花香的结合,而春风拂槛,使得花香更为浓郁。
这些诗句表达了古人对声学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九曲黄河 水润齐鲁自然文化主题5天研学课程

九曲黄河水润齐鲁自然文化主题5天研学课程第一天:河流探秘1. 了解九曲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河流特点九曲黄河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境内最长的河流,也是我国的母亲河。
它起源于青海省,在全长约5500公里的途中,形成了许多蜿蜒曲折的河湾,因此得名九曲黄河。
九曲黄河的水面宽度和水深不一,随着地形的不同,河水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2. 探访黄河源头研学团队将前往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实地考察黄河的源头。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九曲黄河的清澈与奔腾,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对我国人民的意义和重要性。
第二天:水文化体验3. 参观黄河文化景区学生将游览黄河的源头景区,参观黄河文化陈列馆和相关文化景观,深入了解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感受黄河精神。
4. 体验黄河漂流在黄河漂流中,学生们可以近距离感受黄河的波涛汹涌和浩瀚气势,感受黄河的磅礴风采,体验浪花拍岸的刺激和乐趣。
第三天:河岸生态学习5. 草地生态考察在黄河流域的草原地区,学生们将进行草原生态考察,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及其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同时学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6. 河岸植被调查研学团队将进行河岸植被的调查,了解黄河沿岸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探讨植被对河流生态平衡的作用。
第四天:历史文化探寻7. 古城历史文化之旅前往黄河流域的古城,考察当地古建筑、历史文化遗迹和民俗风情,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8. 参观黄河壶口瀑布研学团队将前往黄河壶口瀑布,欣赏黄河壶口瀑布的奇观,感受黄河的壮丽气势,同时了解黄河的物理地理特点。
第五天:河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 参观黄河水利工程学生将参观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了解黄河的防洪、水利利用和生态调控等方面的工程建设,探讨河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0. 生态环境讨论与总结在活动结束前,研学团队将开展生态环境讨论和总结,学生们将结合实地考察和所学知识,就河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思考。
总结:通过五天的九曲黄河水润齐鲁自然文化主题的研学课程,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九曲黄河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渊源,更可以深入体验九曲黄河的自然风貌和文化内涵,培养对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关怀和热爱,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对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行动。
《黄河》PPT课件

济欠发达 . • 4)东部地势低缓,交通便利.
56个民族是一家 多民族的大家庭
彝
• 一.56个民族 1.汉族人口最多(92%);另外55个民族占(8%
)被称为少数民族 2.巧记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9个): 满回苗维壮,彝蒙土家藏 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珞巴族(2000多人)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回族 3.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
维 吾 尔 族
彝族 火把节
藏 族 锅 庄 舞
朝 鲜 族
回 族
满 族
壮族 杆栏式木楼
苗族
苗山斗马
傣 族 泼 水 节
蒙 古 族 那 达 慕 大 会
珞 巴 族
马头琴,蒙古人称之为"莫琳胡儿", 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
冬不拉:哈萨克族古老 的弹弦乐器。历史悠 久,制作简易,音色 柔美,富有浓郁的草 原风味,在哈萨克族 地区广泛流传,是民 间歌手常用的伴奏乐 器。
,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 计算一下江苏和新疆的人口密度,我国人口分布
有什么特点? • 人口分布不均。
我国的人口密度图
2.人口分布特点
• 东密西疏--东多(94%)西少(6%) • 人口地理界线:黑河—腾冲P15
3.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
• 1)自然条件差异:东部降水丰富,多平原,气候湿 润;西 部降水少,多荒漠,气候干旱.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物理课件:
/kejian/wuli/
2000年。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kejian/dil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第15卷第4期1996年l2月许昌师专3our~ofxtlchangteacherscollegeVd.15N0.4Dee.1996午黄河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争一f?7蔡子盘盘(许葛石o)(许昌县i莩校,461000)摘要本文以中国文化的母体黄河文化为线索利用已有的考古学资料和文献记录.论证了古代华夏民族在物理学领域的辉煌成就,井从踩层次上论证了物理学革命末朗发生在中国的原因.关键词物理中国1"物理"的由来物理学简称物理,原词出于希腊文physis,即自然.在欧洲古代,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统称.公元前2世纪,中文物理一词开始出现,如《淮南子?冥南训》中写道;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这里的物理"一诃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物理学,明清之际的着名学者方以智,曾着《物理小识》一书,这时的物理"一词实际包含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甚至还包括人文科学的某些分支清代晚期,物理学包括在格物学和格致学"之中,"格物与"格致"是我国古代格物致知"一诃的简称它包括除数学,天文学,医学以外的所有科学.如动物学,植物学,化学,博物学,地学等.明末清扔,随着外国传教士米华,西方物理知识开始传播到中国,最初,曾按西方文字音译为费西伽".1900年,日本人藤田平把饭盛挺造编着的《物理学》译成中文我国学者王季烈对该书进行文字润色和重编,并由江南制造局刊行,这是我国第一本具有现代物理学内容和系统被称为物理学的书.清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山东巡抚袁世凯奏办山东大学堂折"中,首次提出了大学堂中系统开设自然科学的建议,其中以物理学为主体的格物学亦在开设之中,从袁的奏折看,此时格物学包括由分子学,力学,汽学,热学,声学,光学,磁学,电学八目.已初具近代物理学的雏形在现代,物理学研究物质运动最基本和最一般的规律,以及物质的基本结构.通常根据所研究的物质运动形态和具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力学,声学,热学,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科目2黄河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着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又不断地用这些经验和技能改进工具和其他劳动资料,这些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积累过程,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过程,就是技术发展的过程,而人类在实践中积累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理论上的不断总结和概括,就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物理学同所有的自然科学一样,都有起萌芽.发收稿日期:1996—10—18第15卷第4期蔡子亮:黄河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展,壮大的历程,无论是尼罗河,印度河,恒河流域,或者是黄河,长江流域,到处都留下了古人类在物理学领域攀登的足迹,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到处都是我们的先人留下的业迹.2.1黄河文化黄河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她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向东流经青海,四Jil,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沿途汇集渭水,泾水,汾水,沫水,伊水,洛水,漳水,洹水等大小数百条支流,浩浩荡荡,汹涌澎湃,辟山穿谷,经过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奔流人海.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孕育了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博大精深,犹如黄河水系一样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她萌发,成长壮大,又逐渐融合了黄河支流上多民族的地方文化.随着黄河文化的东迁南移,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汇聚融合,最终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民族文化.从考古学的发现来看,自旧石器时代的蓝田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大荔文化,河套文化,峙峪文化,小南海文化,下川文化到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斐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原始文化,物理学作为原始遗产的一部分,放射出灿烂的光辉.2.2原始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一些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医学和动植物方面的初步常识,尽管这些知识非常的贫乏和幼稚.甚至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但现代科学确实是从这里起步的.我们的先祖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首先考虑的就是发生在她们身边的与自己生存犹关的事情.天体的运转,黑夜白昼的轮回.自然界的山川河海等.可以肯定地讲,对光的照射,太阳照射下的阴影,清澈水底的映像,是原始人类很早就巳觉察到的,但原始人把这种神秘的现象用来为人类服务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考古学发现,黄河上游青海贵南尕马台25号墓(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发现一件保存较好的铜镜,放在死者的胸部.它清楚表明五千年前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已初具平面成像的一般常识,并且有了一定的制镜技术,半坡遗址(距今6700年前)出土的汲水器——小D尖底瓶,其造型设计是完全符合重心下垂原理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出土的石箭头(距今两万八千年),狩猎时可以起到威力强,速度快,射程远的效果,它说明几万年前,黄河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对力,速度,加速度,射程等有了一些感官上的认识.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文化的大量考古发现看,黄河流域的人们同其它大河流域的原始人类一样,对力,摩擦力,压强等自然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从早期的原始石器,到类型各异的打制石器,从术器到骨器,从石器到青铜器,铁器,尽管人类不清楚此为何种神秘的力量,但尖锐,光滑,坚固的生产器具确能提高生产率.人类就是在劳动中这样一步一步提高技术的.靠近黄河岸边的人类,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水患一直是她们关注的重大问题.远古中国就有许许多多治水的神话,传说,黄河人对水力,浮力的认识,最初应当是水中漂落的树叶,游泳时的上浮感觉,这种原始的认识维持了数万年之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基础上,黄河人将巨大的树木中体掏空,作为独木舟泛河行驶,考古学的这一伟大发现,证明五千年前的中国人已经在对浮力认识的基础上,增强了对水的驾驭能力.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乃是这一成就的反映.许家窑遗址的烧骨就是人工取火的证据.太阳,火,热,冶铜,冶铁,它使原始的黄河人对热技术,热现象的认识和应用水准上一浪高过一许昌师专(自然科学版)1996年12月浪对原始的黄河人来讲,生存是他们的第一要务,至今为止的考古学发现,除了对电磁现象l的认识停留在雷鸣电闪基础之外,黄河人在力,速度,射程,浮力,光,热等许多物理现象已有r粗浅的认识,正是这些原始的,幼稚的,神秘的认识,奠定了古代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基础a它使得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物理学尤其是光学和磁学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2.3古代中国袖理学的辉煌成就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到公元一九一一年大清王朝的覆灭,物理学同黄河文化一样目睹了华夏大地的沧桑变化,经历了成长,繁荣,退化的过程.在随着黄河文化东迁南移的大潮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物理学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尤其在光学和磁学方面,是世界其它文明古国所望尘莫及的这些成就集中体现在《墨子》,《考工记》,《韩非子》《吕氏春秋》,《梦溪笔谈》,《革象新书》,《镜史)等古代着作中,由于本文不是一部物理学发展史的着作,仅将其主要方面的主要部分予以介绍,从中可窥一二.我国的《墨子》一书是由墨翟的弟子将墨家在物理学及其它学科的成就和政治学说辑录而成.书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其中《经下》篇有八条关于光学的记载,叙述影的定义及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并讨论了在平面镜,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虽然全支仅300余字,却构成了几何光学的基础.八条叙述不但全是实验的忠实记录,而且前后安排合理,逻辑严密,浑成一体,这是20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几何光学论述以致于后中国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未黯突破这个水准.《墨子?经上》篇最早把"力"定义为"形之所以奋也",即形体运动的原因.在《经说上篇进一步指出t"物理的重量也是力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下则垂直下落.可见墨家已认识到力?重力.运动之间的一定关系.在《经说下》篇记述了等臂杠杆与不等臂杠杆的两种情况.指出杠杆的平衡不但取决于加在两端的重量,还与"本(重臂),标"(力臂)的长短有关,进而认为"长,重者下,短,轻者上".这是有关力和力矩概念的定性总结.在《经上》,《经下》篇中对物体的沉浮,圆球的随遇平衡作了规律性的说明,还给鼬闻,空间下了定义,讨论了空间,时问以及时空关系,阐明了物体运动必在一定时空等观点.墨家在贡献是巨大的,墨家在物理学等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考工记》为古代又一百科全书式着作.在《考工记?弓人》篇与《考工记?矢人》篇中对弓的材料,制造,弓千的弹力,射程,射速等材料力学问题进行的讨论以及对不同箭矢的用途,重心,形状同重力,空气阻力,飞行轨道等进行的探讨,将原始的黄河文化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考工记,中不但记述了钟,鼓,磬等乐器的制做技术,还明确指出了许多声学问题,并指明振幅与声音响度之间的关系t钟太而短,振幅小,声音急而小,不能远离;钟小而长,振幅大,声音宽而大,能够远闻,这是我国振动声音规律的最早论述.历代王朝特别汉,唐时期,国力强盛,由于宫廷音乐的需要,对声学的研究曾经达到很高的境界.《考工记》中还最早记录了惯性现象,("马力既竭,车舟犹能一取焉")'分析了车轮大小与拉力关系,总结了斜面受力的情况,车上坡相当于加倍重量等.《考工记》的科学价值极高,它不但是我国第一部手工业技术和工艺的规范,而且是我国古代科学史的重要典籍,东汉郑玄洼,唐代贾立彦疏,清代戴震《考工记囤》和清代程瑶田《考工剖物小记》等,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文化,并将其推到了一个辉煌的水平.物理学在秦汉至隋唐时期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其中地动仪的发明与弹性定理的发现是两项最重要的成果,地动仪是东汉的张衡创制的,叫做候风地动仪,用于测定地震的方位,它创制第15卷第4期蔡子亮:黄河文化与物理学的起源4:7于东汉阳嘉元年(132)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载:"地动仪以精铜制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洒樽"遗憾的是这件世界宝物已经失毁而未能留传下来.弹性定理的发现者是东汉的郑玄郑玄在为《考工记?弓人》一文量其力,有三钧(古代重量单位,以30斤为一钧)"一句作的注释中写道:"假令弓力胜三石,引之中三尺,驰其弦,以绳缓撮(揎)之,每加物一石,则张一尺.这就正确地揭示了物俸受力时,如果应力在极限范围之内,则应力与变形成正比的线性关系过了1500年,英国的物理学家胡克才根据弹簧实验的结果提出了这一定理,西方科学家称它为胡克定理"我国学者认为应当把它改称"郑玄——胡克定理".《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它由北宋着名科学家和政治家沈括(1031--1095)编着而成.《笔谈》中物理学条文40条,其中属于普通物理学各分支的19条,属于乐律方面的二十一条,对光学仪器,大气光象,磁针,声学共振等很有研究,对雷电,潮汐和晶俸结构等也有论述.沈括对磁学的研究成就尤为卓着,明确地谈到了磁针的偏角问题指出"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磁针能够指示南北的道理,一直到公元1600年英国物理学家吉尔伯特(1540--1603)才作出解释其实,对磁现象的研究,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记录.据《韩非子?有度》篇记载:"故先生立司南以端朝夕《吕氏春秋》中亦有"慈石召铁或引之也"的记载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国人不但已认识到了磁现象,而且已利用了磁性原理制造出了为人类服务的罗盘.东汉时期的《磁石注》对磁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及至北宋的《武经总耍》,我国的磁技术已达相当的境界,指南勺(罗盘)已发展到指南鱼,指南龟,指南针,正是这样一种技术上的进步和对流体力学认识的提高,才有了宋代繁荣的海上贸易,才有了举世闻名的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马克思对这一伟大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指南针等几大发明是中国人给予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明末清初,做为科学的分水岭是中国科学呈缓慢下降趋势,西方科学蒸蒸日上的阶段,黄河文化的中心已移至北京,从这时起西方新兴的科学技术随着传教士来华和帝国主义入侵,洋务运动的兴起,逐步介绍到中国.紧步葡萄牙冒险家的后尘来到中国的是西方的传教士,他们来华的主要目的,是要进行一场精神战争,做耶稣的勇兵,替他上阵助战,来征讨这崇拜偶像的中国(利玛窦语).传教的手段之一就是积极和中国学者交游,向他们介绍西方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进而诱劝信教.在利玛窦的倡仪下,翻译出版了许多西方科学着作,物理学方面有瑞士人邓玉函着的《远西奇器图说》,日曼人汤若望着的《远镜说》意大利人熊三拔着的《泰西水法》(徐光启译)等.无论怎样讲,传教士来华客观上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不少的贡献.明清之际涌现出了方以智,黄履庄,邹伯奇,郑复光等着名物理学家,但孙云球作为明末清初的光学仪器制造家,是不能不讲的t他是我国独立制造望远镜最早的民间人,并刨制眼镜,又利用凹镜,凸镜,夜视镜等制造出察微镜,放大镜,夜明镜等七十余种光学仪器,着有《镜史》一书.另外,明代宋应星的《夭工开物》中亦对《舟车》,《佳兵》等详细的描述,总之,明清之即物理学在发展中走向衰落.从夏至靖长达四千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物理学文化从萌芽到繁荣,一浪赛过一浪.这其中,既有黄河人兴奋的泪花,也有华夏人辛酸的泪水在如此短的篇幅内说不尽,道不完四千年物理学的发展,清末民国初年物理学的发展另文再议.但不管怎样,黄河流域古中国人在物理学领域作出的辉煌成就,世人是不会忘记的.许昌师专(自然科学版)1996年12月3中国物理学衰落的原因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居于世界的前列,可是后来物理学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近代物理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却发生在西方,其原因在那里?这是一个国内外都十分重视并积极讨论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孤零零讨论物理学自身,应当把物理学置身于整个自然科学中,把以黄河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置身于世界文化的背景下,这样我们才能够正确地认识黄河流域为什么未能发生物理学革命这个原因.第一,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物理学发展的首要因素.近代的物理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亦没有发生在古文明的阿拉伯,印度,这本身决不是一种偶然.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和科学技术的停滞落后,是同教会的反动统治直接相关的t而这一时期的东方各民族,包括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科学技术都有较大的发展.它表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关系的状态与技术发展是基本适应的.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t是同文艺复兴前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而这时的东方却处在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落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一个活跃要素被无情扼制.至于古代繁荣的东方为什么当时没能发生物理学革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还未能向科学技术提出如此高的要求.第二,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蔡锢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官学合一制度,严重地摧残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自汉朝董仲舒"罢除百家,独尊懦术"以来,崇尚科学的墨家从此消失.明朝曾明文规定非科第者t不得为官.这种制度使中国知识分子只能作为地方阶级中附属的士大夫阶层而存在,从事科学研究只是文官人员的业余爱好,埋没了无效优秀的人才.象墨笛,沈括,张衡,徐光启这样热心自然科学的文人实在少的可怜,这不能不说是科学的悲哀.第三,缺乏理论工具造成了中断的研究方式.现有的资料表明,除墨家以外的历代中国学者或学者集团,都缺乏一种理论指导工具,他们的研究往往是某个科学家的个人爱好而已,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抓住什么,看见什么,都把它记录下来,却很少有人去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进行探讨,更谈不上从理论和量值,逻辑上的研究,这显然是一种缺陷.一些成果和奇器,如地动仪等不但没能改进发展,连本带利全部失传,许多技术代代胡捐重复研制,结果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浪费,同时也造成了物理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停滞不前.上文是个人十余年来的一点体会和认识,难免挂一橱万,恭敬同行赐教.参考文献[13侯仁之.黄河文化.华艺出版社,1994[2]宋于良.物理科技史.湖北科学技术出版杜,1989[3]清华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编.科学技术史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L4]王鸿生?中国历史中的技术与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1[5]萧致治.鸦片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湖北人民出版杜,1988[6]李摸涛.万事由来诃冉.华文出版社,1986[7]詹子庆等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杜,3988][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着,昊象耍等译.垒球通史——150o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杜19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