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沪教版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沪教版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沪教版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根据沪教版高一语文教材的编排,以下是一些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1.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离骚》(节选)-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 《将进酒》-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 《滕王阁序》(节选)- 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5. 《岳阳楼记》-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6.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 《赤壁赋》(节选)- 苏轼对海而唱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8. 《醉翁亭记》-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9.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0.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2.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是沪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应熟读并背诵这些经典作品,以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上海高一高二语文古文篇目整理

上海高一高二语文古文篇目整理

上海高一高二古文篇目整理上海高一高二古文篇目整理篇名篇名体裁体裁背诵背诵 作者 理解重点理解重点写作特色写作特色 备注备注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种树郭橐驼传选自《柳宗元集》元集》寓言体的政论性散文×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焉尔 柳宗元唐 本文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根本法则,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 1.比喻(类比)说理:借种树之事喻为官之理。

理。

2.对比论证:将种树人郭橐驼与其他植树者对比者对比3.郭橐驼是作者假托的人物,目的是假传立说,针砭时弊时弊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柳河东,柳柳州,韩柳,刘(禹锡)柳。

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区分”),提出“文道结合,文以载道”的主张道”的主张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民不聊生民不聊生病梅馆记选自《龚自珍全集》珍全集》托物言志的小品文的小品文 ×龚自珍清 作者以梅喻人,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才的遭遇。

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的强烈愿望。

1.比喻论证:以梅喻人以梅喻人2.托物言志:托梅言“不要束缚人才让人才的个性自由发挥”发挥”字璱(s è)人,号定庵。

晚清杰出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著名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格降人才清朝封建统治者为加强思想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写于鸦片战争前夕。

争前夕。

* 种树郭橐驼传与病梅馆记的比较(书P71 思与练2)相通之处:要让人的天性自由发挥相通之处:要让人的天性自由发挥区别点:《种》的主要对象是百姓《病》的主要对象是人才区别点:《种》的主要对象是百姓《病》的主要对象是人才为了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希望改革者改变一些政策改变现状,改革社会为了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希望改革者改变一些政策改变现状,改革社会促织选自《聊斋志异》(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是书斋名,志是记述,异指奇异的故事异的故事短篇寓言故事(短篇小说)小说)小说三要素: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环境环境×蒲松龄 清通过成名一家因蟋蟀倾家荡产后又致富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沪教版高一第一册文言文整理

沪教版高一第一册文言文整理

高一第一册文言文第五单元:品味“树木花卉”中的人格、情趣、哲理《诗经·蒹葭》一、文学常识:《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又《诗三百》,儒家经典。

因所配曲调不同,分风、雅、颂,艺术手法上创造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称“诗经六义”。

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

开创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

二、重要词语:1、所谓伊人..:那个人。

2、溯洄..从之:逆流而上。

3、溯游..从之:顺流而上。

4、在水之涘.:水边。

三、情感:1、思念向往。

2、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

四、写作特色:1、朦胧凄清的意境。

2、重章叠句的结构方式。

3、赋、兴手法的运用。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

有《柳河东集》。

二、思想内容:记叙郭橐驼所说的种树之道,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根本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即“治民”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扰民、伤民的弊端,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政治的愿望,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

三、写作特色:1、对比与映衬: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方法的对比,养树与养人的映衬。

2、寓言形式,婉约而多讽。

3、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病梅馆记》一、文学常识: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二、思想内容: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的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三、写作特色: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病梅”指遭摧残、压抑的人才,“文人画士”指封建统治者。

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诗二首》一、文学常识:1、左思,字太冲,西晋诗人,出身寒微。

《三都赋》和《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2、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沪教版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沪教版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种树郭橐驼传(一)重点实词:瘘(脊背弯曲)伏(弯腰)固(确实)故(旧)虑(担忧)(二)通假字: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而,通“尔”,你们)(三)古今异义: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四)一词多义:虽虽窥伺效慕(即使)虽曰爱之(虽然)故其土欲故(旧)故不我若也(所以)实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其实害之(实际)若其置也若弃(像)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而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业驼业种树(以……为职业)理,非吾业也(职业)然隆然伏行(……的样子)既然已(这样)然吾居乡(然而)病病瘘。

(患,生……病,名作动)故病且怠(困苦)者有类橐驼者(……的样子)他植者则不然(……的人)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人。

“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以以致其性焉尔(来)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早实以蕃(表并列的连词)而卒以祸(因,因为)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表目的的连词)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修饰的连词)且无不活,且硕茂(而且)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故病且怠(又)传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五)词类活用:1、名作动:①不知始何名(叫)②病瘘,隆然伏行(患病)③名我固当(称呼)④早实以蕃(结果实)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⑥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⑧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⑨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⑩移之官理可乎(做官)2、动作名:或移徙(移栽的树)3、名作状:①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4、形容词用作动词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不断地发布)②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保全)③遂而鸡豚(遂,成,喂大)5、使动用法:①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②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③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结果实)早;使……(结果实)多)④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荣,子孙兴旺;安,使……安乐)5、意动用法:驼业种树(以……为职业)(六)重点虚词:而(句末语气词)(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理,非吾业也。

沪教版高一上语文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上语文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上语文知识点高一上学期语文教材主要包括了《文言文阅读与鉴赏》、《现代文阅读与鉴赏》、《古代文学》、《百年风云》等多个模块,下面将对这些模块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本模块主要学习了古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鉴赏方法,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1.文言文的基本认识学习了文言文的定义、特点以及与白话文的区别,了解了文言文的演变过程和地位。

2.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学会了通过猜词猜意、分析语法结构等方法来理解古文,提高了古文阅读的能力。

3.文言文的鉴赏方法学习了如何欣赏、评价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与鉴赏本模块主要学习了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培养了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现代散文的阅读学习了现代散文的形式与特点,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散文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现代小说的阅读学习了现代小说的分类和写作技巧,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小说,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现代诗歌的阅读学习了现代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手法,通过分析诗歌作品,培养了学生的诗意和感悟能力。

三、古代文学本模块主要学习了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把握。

1.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时期和流派,了解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和创作背景。

2.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学习了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通过阅读古代文学名著,培养了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

3.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文化符号,了解了古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

四、百年风云本模块主要学习了近代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了解了近代史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1.近代历史事件的了解学习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了解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思潮。

2.近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了反映近代社会现象和思潮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近代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把握了当时的文学风貌。

上海高一下语文知识点

上海高一下语文知识点

上海高一下语文知识点导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高一下语文课程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上海高一下语文的相关知识点,希望能给学生们带来帮助。

一、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在高一下学期,学生要开始接触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和掌握。

1. 词汇积累文言文的词汇非常丰富,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词汇量。

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词语的古代用法和意义,如“甚”,在现代汉语中意为“很”,而在文言文中却表示“非常”。

2. 句法结构学生需要了解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如定语后置、动宾结构等。

特别是要学会理解和分析古代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理解它们对读懂文言文非常重要。

3. 文化背景知识理解文言文还需要了解一些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读《红楼梦》时,学生需要了解古代宴会礼仪、婚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诗词鉴赏与作文写作上海高一下学期的语文课程还包括诗词鉴赏与作文写作。

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 诗词鉴赏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诗词鉴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学生需要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美,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意义。

2. 作文写作作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高一下学期,学生将从议论文、说明文到写景等多种文体进行创作。

学生需要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要点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文学常识除了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诗词鉴赏与作文写作外,上海高一下学期的语文课程还包括文学常识的学习。

学生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和名著作品,例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和评价这些作品。

1. 文学理论学生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如古代修辞手法、现代文学派别等。

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1一、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_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2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要项伯(“要”通“邀”,邀请)9.令将军与臣有?(“?”通“隙”,隔阂、嫌怨)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1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行的人)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10.断其左股(古义:大腿)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12.约为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14.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3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整理

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整理
2.托物言志
借拯救梅花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决心。
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和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决心
《诗二首》
1.左思
2.陶渊明
古体诗
古体诗
1.选自《左太冲集》。左思,字太冲,西晋诗人。
2.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东晋诗人,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一、咏史
1.比兴
Eg.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形象地引领全诗。
高一第一学期课文归纳整理表
课文
作者
文体
文学常识
写作手法(角度+例子)
主题思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最初称“曲子词”南宋后简称词。
配合音乐——倚声、琴趣
(所倚之曲——燕乐)
句式长短不齐——长短句
从诗发展而来——诗余
单调/双调(上下阕/片)/三叠/四叠
小令/中调(59~90)/长调
1.寓情于景,表现出乐观向上的情绪
1.托物言情
Eg.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合欢树象征母亲,作者借着对合欢树产生的思绪表达了对母亲深深地怀念和愧疚。
全文以合欢树为线索,截取了作者和母亲生前身后的几个记忆片段,借物抒情,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无尽的追思和深深地愧疚,同时含蓄赞扬了母爱的伟大。
《蒹葭》
佚名
古体诗
体例:风雅颂
手法: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梁衡
散文
梁衡,当代散文家
居里夫人,原籍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
1.倒叙
Eg.1998年是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树郭橐驼传(一)重点实词:瘘(脊背弯曲)伏(弯腰)固(确实)故(旧)虑(担忧)(二)通假字: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而,通“尔”,你们)(三)古今异义: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四)一词多义:虽虽窥伺效慕(即使)虽曰爱之(虽然)故其土欲故(旧)故不我若也(所以)实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其实害之(实际)若其置也若弃(像)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而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业驼业种树(以……为职业)理,非吾业也(职业)然隆然伏行(……的样子)既然已(这样)然吾居乡(然而)病病瘘。

(患,生……病,名作动)故病且怠(困苦)者有类橐驼者(……的样子)他植者则不然(……的人)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人。

“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以以致其性焉尔(来)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早实以蕃(表并列的连词)而卒以祸(因,因为)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表目的的连词)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修饰的连词)且无不活,且硕茂(而且)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故病且怠(又)传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五)词类活用:1、名作动:①不知始何名(叫)②病瘘,隆然伏行(患病)③名我固当(称呼)④早实以蕃(结果实)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⑥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⑧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⑨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⑩移之官理可乎(做官)2、动作名:或移徙(移栽的树)3、名作状:①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4、形容词用作动词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不断地发布)②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保全)③遂而鸡豚(遂,成,喂大)5、使动用法:①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②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③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结果实)早;使……(结果实)多)④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荣,子孙兴旺;安,使……安乐)5、意动用法:驼业种树(以……为职业)(六)重点虚词:而(句末语气词)(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理,非吾业也。

(以“……也”式表示判断)2、宾语前置:①不知始何名。

(名何——叫什么)②故不我若也。

(若我——如我)③吾又何能为哉!(能为何——能够做什么)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以何——用什么)3、省略句:①然吾居(于,在)乡。

②而卒以(之,指代“好烦其令”。

“以之”,因此。

)祸。

③传其事以(之,它,指代“本传”)为官戒。

④移之(于,到)官理可乎?病梅馆记(一)重点实词或(有人)欹(倾斜)诏(宣告)号(疾呼)斫(砍削)(二)通假字(三)古今异义1、遏其生气:古:生长之势;今:不开心(四)一词多义明①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公开②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明白地病①病梅馆记:病态的②以夭梅病梅为业:使……呈现病态③而江浙之梅皆病:呈现病态以①梅以曲为美介词把②以绳天下之梅连词来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以……为:把……作为;以(第二个):来,连词④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介词凭借⑤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介词把之①江宁之龙蟠:的②既泣之三日:代词,代梅其①心知其意:代词,代上文句子②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代词,代求钱之民③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代词,代梅为①以欹为美:当作②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作为③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做到④以五年为期:定为(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号,号召;绳,约束。

②而江浙之梅皆病:病,呈现病态。

2、形容词作动词①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穷,用尽。

3、形容词作名词①梅以曲为美:曲,曲梅,曲态。

②直则无姿:直,直梅。

③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直,挺直的枝干;密,密枝;正,端正的枝。

④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隐,隐衷。

4、使动用法①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夭,使……早死,摧折;病,使……病。

②必复之全之:复,使……恢复;全,使……健全。

③纵之顺之:顺,使……顺。

(六)重点虚词(七)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予)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②(予)纵之顺之,(予)毁其盆,(予)悉埋(之)于地2、固定句式①以……为翻成“把……当作”例: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3、判断句:①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表否定判断②予本非文人画士表否定判断4、被动句:予……甘受诟厉促织(一)重点实词尚(崇尚,爱好。

)居(积,储存。

)啻(止)造(到)固、强(坚持,一定;迫使)庠(学校)过(超过)贴(抵押)(二)通假字昂其直./而高其直.(直,通“值”,价值、价格)而.翁归(而,通“尔”,你的)手裁.举(裁,通“才”,刚刚)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翼.日进宰(翼,通“翌”,次于“今”的)牛羊蹄躈.各千计(躈,通“噭”,口)(三)古今异义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两股.间脓血流离(古义:大腿。

今义:事物的一部分;量词。

)儿涕.而去.(涕:古义:哭泣,流眼泪。

(作名词用则意为眼泪)今义:鼻涕。

去:古义:离开。

今义:与“来”相对。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民日贴.妇卖儿(古义:抵押、典当。

今义:粘贴、贴补。

)(四)一词多义1.责(1)因责常供/令责之里正(要求,责令)(2)每责一头(索要,索取)(3)以塞官责(责任,差使)(4)受扑责时(责罚)2.靡(1)靡计不施(无,没有)(2)虫尽靡(败退,失败)3.顾(1)成顾蟋蟀笼/徘徊四顾(看,动词)(2)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但、只是、不过,连词)4.发(1)窃发盆(打开)(2)探石发穴(掏、挖开)(3)无毫发爽(毛发,头发)5.售(1)久不售(考试中第,考取)(2)亦无售者(买)6.岁(1)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2)成有子九岁(年龄)(3)后岁余/不终岁(年)7.故(1)此物故非西产(本来)(2)故天子一跬步(所以)8.令(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令以责之里正(县令,名词)(2)急解令休止(让,动词)9.上(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上级)(2)见虫伏壁上(上面)(3)上于盆而养之(放置)(4)以金笼进上(皇上)10.益(1)死何裨益(好处)(2)成益愕/成益惊喜(更加)11.掷(1)帘内掷一纸出(抛,扔)(2)虫跃掷径出(腾跃)12.异(1)宰以卓异闻(与众不同)(2)成述其异(奇特本领)13.过(1)折过墙隅(经过)(2)裘马过世家(超过)(3)未必不过此已忘(用过)14.强(1)乃强起扶杖(勉强)(2)少年固强之(迫使)15.中(1)又劣弱不中于款(符合,适应)(2)中绘殿阁(当中)16.然(1)成然之(意动用法,认为…是对的)(2)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3)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4)庞然修伟/相对默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②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副词,极)18.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19.为①为人迂讷(对待)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20.自①自昏达曙(从,介词)②不如自行搜觅(自己,代词)③自与汝复算耳(自然,副词)21.尚①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动词)②虫宛然尚在(还,副词)22.复①成反复自念(重复,动词)②亦不复以儿为念(再,副词)③成子精神复旧(恢复,动词)23.举①举家庆贺/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一切异状遍试之(全,形容词)②手裁举(抬起、举起,动词)24.意①即道人意中事(心里,名词)②意似良(神态、神情,名词)③惴惴恐不当意(心意,名词)④岂意其至此哉?(料想、估计,动词)25.信①成述其异,宰不信(相信,动词)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的确、确实,副词)26.即①即道人意中事(立即、就,副词)②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即使,连词)27.顿①顿非前物(立刻,副词)②顿足失色(跺,动词)28.得①得其尸于井(找到、发现,动词)②市中游侠儿得其佳者笼养之(抓到,动词)③冀有万一之得(得到,引申为收获,名词)29.闻①忽闻门外虫鸣(听到,动词)②宰以卓异闻(闻名,动词)①忽闻门外虫鸣(忽然,副词)②不可忽也(忽视,动词)31.杖①杖至百(杖责,动词)②乃强起扶杖(拐杖,名词)32.出①因出己虫(拿出,动词)②无出其右者(超过,动词)33.而①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但,连词,表转折)②儿涕而去(连词,表承接)③掩口胡卢而笑(连词,表修饰)34.及①仙及鸡犬(涉及、联系到)②及扑入手(等到)(五)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语①岁.征民间【每年】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③早.出暮.归【在早上、在晚上】④取儿藁.葬【用草席】⑤日.与子弟角【每天】⑥力.叮不释【用力】⑦民日.贴妇卖儿【每天】2.名词活用作动词①试使斗而才.(有才能)②旬余,杖.至百(杖责、用杖打)③笼.归,举家庆贺(用笼子装、装进笼子)④上.于盆而养之(装、放置)⑤儿涕.而去(流泪、哭泣)⑥自名.“蟹壳青”(命名、取名)⑦细疏.其能(陈述)⑧故天子一跬步..(走半步一步)⑨裘马..扬扬(穿着皮衣,骑着马)⑾仙.及鸡犬(成仙)3.使动用法①昂.其直(使…昂,抬高)②辄倾.数家之产(使…倾尽/竭尽)③而高.其直(使…高,抬高)④不如拼.博一笑(使……拼)4.意动用法①成然.之(认为…对)②成以其小,劣.之(认为…劣/差)③益奇.之(认为…奇特)5.其他活用现象①薄产累尽.(形作动,赔完)②近.抚之(形作动,靠近)③而心目耳力俱穷.(用尽)④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⑤成述其异.(形作名,奇特的本领)⑥审.视【仔细地】⑦啼.告母【哭着】6.同义复词(同义连用)①里胥猾黠(狡猾)②死何裨益(益处)③填塞门户(充满,门口)④唇吻翕辟(嘴唇)⑤急逐趁之(追赶)⑥虫跃掷径出(跳跃)⑦不复聊赖(依赖、寄托)⑧自增惭怍(惭愧)⑨急解令休止/更无休止(停止)⑩僵卧长愁(向后倒下,躺)⑾百计营谋不得脱(谋求)(六)重点虚词之:代词(七)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物故非.西产2.非.字而画(二)被动句1.遂为.猾胥报充里下役2.试与他虫斗,虫尽靡.(被动句,无标志,意念上的被动)(三)定语后置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定语后置,数量词作后置定语)(三)状语后置1.问者爇香于鼎2.焚拜如前人3.既而得其尸于井(四)省略句1.岁征(于)民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