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树学(总结)
测树学——精选推荐

测树学第⼀章单株树⽊材积测定1、测树学的内容:测量四个量,有蓄积量(材积)、⽣长量、出材量、⽣物量(重量)。
2、测树学的⽬的:(1)在分析树⽊形状、林分结构规律及林分特征因⼦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研究树⽊、林分的数量(材积获蓄积、⽣物量)、质量(材种出材量)及其⽣长量的测定理论、⽅法和技术。
(2)研究⼤⾯积森林资源、景观资源、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理论、⽅法和技术。
测树学的主要任务:(1)为森林调查所要取得的有关数量和质量、林分结构和⽣长规律、⽴地质量评定、森林资源经济价值评估、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提供理论、⽅法和技术。
(2)为各林业学科提供研究、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法和技术。
(3)为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保持森林⽣态平衡、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合理利⽤等提供所需的基础数据。
3、⼀类调查:在制定国家(省、县林场)长期林业发展规划、国家林业⽅针政策时,必须掌握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其变化规律,为此需要进⾏森林资源调查或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4、⼆类调查:在以国有林业局(场)、县为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案、总体规划设计时也需要进⾏森林⼩班调查。
5、三类调查:在制定森林采伐或森林抚育作业设计时,则需进⾏作业设计调查。
6、误差:近似值和真值之差称为误差,即误差=测算值—真值误差分类:(1)从误差来源可分为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2)量测误差和计算误差。
(3)从抽样技术⾓度可分为抽样误差和⾮抽样误差。
7、精确度:也叫精密度,是指由于偶然误差⽽使观测值在平均值周围的⼀致性程度。
8、准确度:则表⽰测算求得的近似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8可推出9,但9推不出89、参考书中第8页的图表10、⽴⽊:⽣长的树⽊成为⽴⽊。
11、伐倒⽊:⽴⽊伐倒后打去枝桠所剩余的主⼲称为伐倒⽊。
12、基本测试因⼦:树⽊的直接测定因⼦及其派⽣的因⼦称为基本测树因⼦。
包括树⽊的直径、树⾼这些都是直接测定因⼦,还有树横断⾯积、树⼲材积、形数等是在直接测定因⼦的基础上派⽣的。
(完整版)测树学(总结)

测树学(复习)第一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一、伐倒木:树木伐倒后横卧在地,砍去枝桠,留下的净干称为伐倒木三、近似求积式精度:精度高低为:牛顿式精度最高中央断面式中等平均断面式最差中央断面常出现“负误差”平均断面“正误差”四、区分求积式:把树干分成若干段,段长1或2m ,求出每段材积与梢头材积,再合计。
1、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 V=g 1l+g 2l+…+g n l+1/3g ’ ·l ’=(g 1+g 2+…+g n ) ·l+1/3g ’ ·l ’ g 1、g2、…、g n 为各区分段断面积,l 为区分段长,l ’为梢头长,g ’为梢头底面积 23、区分求积式的精度:在同一树干上,某个区分求积式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分段个数的多少,断数愈多,则精度愈高。
一般区分段数以不少于5个为宜。
五、直径和长度的量测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对树干材积V= g L 求导,得:P v =2Pd+PL 当长度测量误差率与直径测量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1倍。
六、形数:一般定义:树干材积与树干在某一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称树干在该处的形数。
形数是表示树干形状的指数,它说明树干饱满度。
形数越大,说明越饱满。
1比,即: f1.3式中的胸高断面积,树高和胸高形数通称为立木材积的三要素。
(形数仅说明相当于比较圆柱体体积的成数,不能独立的具体反映树干的形状。
) 2、正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某一相对高度(如0.1h )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记为f n 正形数只与r 有关,而与树高无关。
克服了胸高形数依树高而变化的缺点。
能较好的反映不同的干形。
3实验形数的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为胸高断面,其高度为树高(h )加3吸收了胸高形数量测方便和正形数不受树高影响两方面的优点。
实验形数的材积公式为: 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实验形数比较稳定。
实验形数是一个树种的平均干形指标。
七、形率:定义: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测树学实习报告范文

测树学实习报告范文一、前言测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以测量和研究树木生长、结构、功能和环境适应性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次测树学实习是我在大学期间的一次重要实践环节,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测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深入学习了测树学的实际应用技术。
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二、实习内容1.学习测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实习开始之前,我首先进行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树木生长规律、树木结构特点、测树学的测量方法和技术等。
通过系统学习,我对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实际操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2.实地测量树木尺寸和高度在实习过程中,我带着导师亲临实地,学习了树木尺寸和高度的测量方法。
通过测量树木的胸径、树高、冠幅等指标,我们可以了解树木的健康状态和生长情况。
在实践中,我发现树木尺寸和高度的测量需要技巧和经验,不仅需要准确操作测量仪器,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3.分析树木种质和生长速度对于树木来说,种质和生长速度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在实习中,我学习了树木种质和生长速度的评估方法,了解了如何通过测量树木的年轮和树轮宽度来判断其生长速度。
通过对树木种质和生长速度的分析,我们可以为树木科学种植和管理提供依据。
4.应用测树学技术进行树木病虫害检测树木病虫害是树木健康和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实习中,我学习了使用测树学技术进行树木病虫害检测的方法。
通过观察树木的叶片、枝干和树干等部位,结合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判断树木是否受到了病虫害的侵袭,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实习收获1.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通过实习,我将之前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测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
在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些难题,通过与导师和同学的讨论和交流,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2.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导师和同学们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工作。
测树学总结

测树学总结什么是测树学?测树学(Dendrochronology),又称树木年代学,是一种通过研究树木年轮来确定木材的年代和环境变化的科学方法。
通过分析树木年轮的宽度和特征,可以推断出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等历史信息。
树木年轮是树木生长过程中内部形成的环层结构,每年形成一个年轮。
这些年轮的宽度、纹理和颜色等特征与环境条件紧密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和分析年轮来研究过去的气候和环境变化。
测树学的原理测树学的原理基于以下假设:树木年轮的形成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尤其是温度和水分。
在良好的生长条件下,树木生长迅速,年轮宽度增加;而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宽度减小。
因此,通过分析树木年轮的宽度变化,可以推断出过去的气候和环境状况。
在进行测树学研究时,需要采集树木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需要在树木的横截面上找到年轮,并使用特殊工具或放大镜进行测量,记录年轮的宽度。
然后,将这些测量数据转化为连续的时间序列,形成树木年轮图,并与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测树学的应用测树学在不同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树木年轮可以提供关于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
通过分析树木年轮的宽度和颜色等特征,可以推断出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气候变化模式。
这对于研究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生态系统演变等具有重要意义。
2. 建筑历史研究在考古学和建筑学研究中,树木年轮可以用来确定建筑物的年代。
通过对建筑材料进行测树学分析,可以确定建筑物的建造年份和历史变迁。
这对于揭示历史文化、修复古建筑和保护文物遗产具有重要价值。
3. 地震和火灾历史研究树木年轮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析树木年轮,可以确定地震、火灾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历史规律。
这对于预测灾害风险、制定防灾政策和保障居民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4. 人类活动研究测树学还可以用来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测树学第四章汇总

年
龄 Ⅰ
40
7
50 10—9
60 13—12
70 16—14.5
80 19—1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90 22—19.5
100 24.5—21.5
110 26—23
120 27.5—24.5
130 29—26
140 30—27
150 31—28
地
位
级
Ⅱ
Ⅲ
Ⅳ
6 8.5—7.5 11—10 13.5—12 16—14 18.5—16 20.5—17.5 22—19 23.5—20.5 25—22 26—23 27—24
(1)利用固定标准地或根据林分蓄积量的历史记录评 定立地质量
利用固定标准地的蓄积量测定记录,可以得到林 分蓄积量及其生长量,将其换算为某一标准林分 密度状态下的蓄积和生长量,即可以评定、比较 林分的立地质量。
(2)利用正常收获表的蓄积量估计值评定立地质量
2.1.2 利用林分高评定立地质量
生长在立地质量好的林地上的树木材积生长快, 树高生长也快。在相同年龄时,林分越高,林地 的立地条件越好,林地的生产力越高。
180 14.25~16.83 ~19.42 ~22.01 ~24.60 ~27.19 ~29.78 ~32.37
200 14.84~17.52 ~20.22 ~22.92 ~25.62 ~28.31 ~31.01 ~33.71
220 15.36~18.14 ~20.93 ~23.72 ~26.52 ~29.31 ~32.10 ~34.89
5 7—6 9—8 11—9.5 13—11 15—12.5
16.5—14 18—15
19.5—16.5 21—18 22—19 23—20
树木测量工作总结

树木测量工作总结
树木测量工作是对树木进行测量、评估和记录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项工作不仅
在林业、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对于了解树木生长规律、保护树木资源、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树木测量工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测量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常用的测量工具包括卷尺、测径尺、激光测距仪等。
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和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对于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测量工作需要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例如,
对于树木的高度测量可以采用直接测量、三角测量或激光测距等方法,对于树木的胸径测量可以采用直接测量、分段测量或激光测距等方法。
在选择测量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测量对象的特点和测量要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测量工作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所获得的数
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以获取有关树木数量、分布、生长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树木测量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总
结经验,提高测量技术水平,以更好地为树木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支持和保障。
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完善树木测量工作的方法和技术,为树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测树学实验报告

测树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基本的测树学方法和技能,了解测树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掌握树木的测定方法,掌握树干直径的测量方法,确定识别树种等基本技能。
实验流程:1、树木的识别和性质调查2、树木定位与标志3、测定树干直径4、根据树高与树干直径确定树木蓄积量5、制作调查记录实验器材:卷尺、直尺、量角器、铁锤、木槌、编号牌、纸笔、照相机等实验地点:校内树林实验内容:在校内选定一处林地,分别对树木进行识别和性质调查。
通过观察树木的外形、树皮、枝条、叶片、花果等特征,确定其品种。
同时测定树木直径和高度等参数,计算树木蓄积量,并完成调查记录。
实验过程:1、树木的识别和性质调查在选定的树林中,逐一观察树木,认真记录下它们的外形、树皮、枝条、叶片、花果等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比较,识别其中的品种,并对树木进行性质调查。
2、树木的定位和标志根据树木的位置和编号,制作相应的编号牌,用铁锤和木槌将编号牌钉在树干上,标明树木的编号和调查日期。
3、测定树干直径用直尺或卷尺测量树干的围长,根据公式计算树干的直径。
如果树干呈不规则形状,可以使用量角器测量树干截面的不同角度,从而推算出树干的直径。
4、根据树高与树干直径确定树木蓄积量利用现有的公式,通过树干直径和树高等参数,计算树木的蓄积量。
特别是对于采用家庭式林业和修剪整枝管理方法的果树和桃李,应采用适当的蓄积预测方法结合树木径级推算蓄积量。
5、制作调查记录完成调查后,应尽快归档记录数据。
记录内容包括树木的名称、编号、调查地点、周围环境、数据测量方法、树干直径、树高、蓄积量等信息。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掌握了测树学中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了测树学的原理和实践应用,掌握了树木的测定方法和测定树干直径的方法。
并成功地测定了树木的蓄积量和制作了调查记录。
这为我们今后在林业生产和科研工作中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了解测树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通过对树木识别、测干、测高等操作的实践,我们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林业生产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并为日后的林业科研、森林环境保护和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
测树学实验报告

测树学实验报告一、引言测树学是一种用于研究植物树木生长和发育的实验方法。
通过对树木的不同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了解树木的生长规律、生理状态以及环境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树木的高度、直径、叶片面积等指标,探究树木的生长规律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多株植物树木(如树苗、花卉等)- 记录表格和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称重器等)2. 实验方法:1. 选择多株树木,标记每株树木以便测量时进行区分。
2. 测量树木的高度:- 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树木的高度,从树木底部到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3. 测量树木的直径:- 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树木胸径(即树干直径),选择离地面约1.3米的位置进行测量。
4. 测量树木的叶片面积:- 选择一片较大的叶片,使用叶片面积仪或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测量。
5. 分析与记录:-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
-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树木生长规律:通过对多株树木的测量,可以观察到树木的生长规律。
一般情况下,树木的高度和直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
高度增长的速度会逐渐减缓,而直径的增长速度则会相对稳定。
另外,树木的叶片面积也会随着生长而增加,但增长速度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2. 环境因素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树木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
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有利于树木的生长。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也对树木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土壤的养分状况、排水性能等也会影响树木的生长。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对不同环境条件下树木的测量,进一步探究环境因素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程度。
3.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测树学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测量时要保持准确性,避免因误差导致数据的不准确。
- 不同树木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需进行充分的样本量和重复测量,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树木的保护,避免对树木造成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树学(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测树学(复习)第一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一、伐倒木:树木伐倒后横卧在地,砍去枝桠,留下的净干称为伐倒木三、近似求积式精度:中央断面式中等平均断面式最差中央断面常出现“负误差”平均断面“正误差”四、区分求积式:把树干分成若干段,段长1或2m ,求出每段材积与梢头材积,再合计。
1、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V=g 1l+g 2l+…+g n l+1/3g ’ ·l ’=(g 1+g 2+…+g n ) ·l+1/3g ’ ·l ’g 1、g 2、…、g n 为各区分段断面积,l 为区分段长,l ’为梢头长,g ’为梢头底面积 23、区分求积式的精度:在同一树干上,某个区分求积式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分段个数的多少,断数愈多,则精度愈高。
一般区分段数以不少于5个为宜。
五、直径和长度的量测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对树干材积V= g L 求导,得:P v =2Pd+PL当长度测量误差率与直径测量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1倍。
六、形数:一般定义:树干材积与树干在某一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称树干在该处的形数。
形数是表示树干形状的指数,它说明树干饱满度。
形数越大,说明越饱满。
1f1.3 的实践意义: 把易测的比较圆柱体体积转换为树干材积的换算系数。
式中的胸高断面积,树高和胸高形数通称为立木材积的三要素。
(形数仅说明相当于比较圆柱体体积的成数,不能独立的具体反映树干的形状。
)2、正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某一相对高度(如0.1h )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记为f n 。
正形数只与r 有关,而与树高无关。
克服了胸高形数依树高而变化的缺点。
能3高度为树高(h )加3。
吸收了胸高形数量测方便和正形数不受树高影响两方面的优点。
实验形数的材积公式为: 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实验形数比较稳定。
实验形数是一个树种的平均干形指标。
七、形率:定义: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1、胸高形率定义:树干中央直径(d 1/2)与胸径之比称为胸高形率。
一般用q 2表示 :q 2=d 1/2 / d 1.3hg f v ⋅⋅=3.13.1∂⋅+⋅=f h g V )3(3.1q2和f1.3具有相同的特征,不能脱离树高而单独确切的反映干形。
八、形数与形率的关系:1、形数、形率都是反映树干形状的指标。
2、形数不能直接测定,而形率可以直接测算。
3、形数是测算立木材积的三要素之一,了解、掌握形数和形率两者之间的数学关系,可以通过测定形率计算出形数,进而推算出树木材积。
九、立木材积的近似计算法1.平均实验形数法:2.形率法(形数法):测出胸径、树高和形率q 2高形数:再按公式:V=g 1.3·h · f 1.3,计算出材积。
十、望点:树干上部直径恰好等于1/2胸径处的部位叫望点。
★第二章 林分调查★一、林分(stand):将大面积的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森林地段),这种小块森林称作林分。
二、林分调查因子(stand description factor):为了将大片森林划分为林分,必须依据一些能够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这些因子称为林分调查因子。
★十大林分调查因子:1、林分起源(stand origin ):根据林分中的树木在其最初发育时所依靠的媒介的不同来划分林分。
通常划分为天然林(natural stand )和人工林(planted forest)。
()∂⋅+⋅=f h g V 33.11)天然林:由自然媒介的作用天然下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
2)人工林:以人为的方法供给苗木、种子或营养器官进行造林并育成的森林。
2、林相(林层)(storey):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
1)单层林(single—storied stand):明显地只有一个林层的林分。
2)复层林(multi—storied stand):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林层的林分。
3)主林层:在复层林中,蓄积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林层。
4)次林层:在复层林中,主林层以外的林层。
我国规定划分林层的标准:①次林层平均高与主林层平均高相差20%以上(以主林层为100%);②各林层林木蓄积量不少于30m3/hm2;③各林层林木平均胸径在8cm以上;④主林层林木疏密度不少于0.3,次林层林木疏密度不小于0.2。
3、树种组成(species composition):组成林分树种的成分称作树种组成。
1)纯林(pure stand):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或混有其他树种但材积都分别占不到一成的林分称作纯林。
2)混交林(mixed stand):而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其中每种树木在林分内所占成数均不少于一成的林分称作混交林。
3)树种组成系数:某树种的蓄积量(或断面积)占林分总蓄积量(或总断面积)的比重。
4)如果某一树种的蓄积量不足林分总蓄积的5%,但大于2%时,则在组成式中用“+”号表示;若某一树种的蓄积少于林分总蓄积的2%时,则在组成式中用“一”号表示。
5)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称为“优势树种”。
6)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在一个地区既定的立地条件下,最适合经营目的的树种称作“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
4、林分年龄(age of tree ):树木自种子萌发后生长的年数为树木的年龄1)同龄林:林木的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林分。
①绝对同龄林(absolute even —aged stand ):树龄完全相同的林分称为绝对同龄林。
②相对同龄林(relative even —aged stand ):组成林分的林木年龄相差不足一个龄级的林分又称为相对同龄林。
2)异龄林:林木的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上的林分。
全龄林(all aged stand):由所有龄级的林木所构成的林分称作全龄林(all aged stand)5、平均胸径:平均胸径是反映林木粗度的基本指标。
严格地说,它并不是林木胸径的平均水平,而是林木胸高断面积的平均水平。
林分平均直径:是林木胸高断面积的平均水平,以 表示,其计算方法为:式中: —林分平均断面积; N —林分内林木总株数;G —林分总断面积; 和 —第株林木的断面积和胸径。
6、平均高:是反映林木高度平均水平的测度指标。
1)树高曲线(height —diameter curve ):反映树高随胸径变化的曲线称为树高曲线。
g D ∑∑∑========N i i N i i N i i g d N d N g N G N g D 12121141414144πππππg g i d2)条件平均高:在树高曲线上,与林分平均直径( )相时应的树高,称为林分的条件平均高,简称平均高( )。
7、林分密度:林分密度是说明林木对其所占空间的利用程度,是影响林木生长和木材产量的极重要因子。
1)幼龄林:郁闭度大于疏密度;中龄林:郁闭度与疏密度两者相近;成熟林:郁闭度小于疏密度。
2)复层异龄混交林分的疏密度有时会大于1.0。
3)林分密度指数(SDI ):是指林分在标准平均胸径(standard average dbh)时所具有的单位面积株数,简称为密度指数。
8、立地质量(site quality )(又称地位质量):是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的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1)地位级:是反映一定树种立地条件的优劣或林分生产能力的一种指标。
2)地位指数:依据林分优势木年龄和优势木平均高的关系,用林分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所能达到的平均高度的绝对值作为划分林地生产力等级的数表。
3)地位指数有以下优点:a. 以林分优势高作为评定立地的依据,受抚育措施影响小,能较确切地反映林地生产力的差别。
b. 直接用一定年龄的树高值表示,对林木生长状况有一个具体的数量概念,便于不同树种的比较。
9、林分蓄积量(stand volume):林分中所有活立木材积的总和称作林分蓄积量,简称蓄积,以M 表示。
g D DH10、林木质量、林分出材率等级和可及度:仅限于用材林的近、成、过熟林部分。
1)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木质量划分为三个等级:商品用材树、半商品用材树和薪材树。
2)林分出材率:林分出材量占林分总蓄积量的百分比或林分内商品用材树的株数占林分总株数的百分称为林分出材率。
3)出材级:根据林分出材率的不同,将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分出材率林分划分为不同的出材率等级,简称出材级。
4)可及度: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分是在近期可以进行木材采伐利用的对象,应该根据这些林分的分布位置,对其在采、集、运方面具备的条件做出评价。
表明他们所具备的木材生产条件的指标是可及度。
5)可及度分为即可及、将可及和不可及。
6)纯林是指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阶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株数)的65%以上的乔木林地。
7)混交林是指任何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阶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株数)不到65%的乔木林地。
三、标准地调查标准地设置与测量1、选择标准地的基本要求(1)标准地必须对所预定的要求有充分的代表性;(2)标准地必须设置在同一林分内,不能跨越林分;(3)标准地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且应离开林缘(至少应距林缘为1倍林分平均高的距离);(4)标准地设在混交林中时,其树种、林木密度分布应均匀。
2、标准地的形状标准地的形状一般为正方形或矩形,有时因地形变化也可为多边形、圆形。
3、标准地的面积标准地面积应依据调查目的,林分状况如林龄及林分密度等因素而定。
4、标准地的境界测量用罗盘仪测角,皮尺量水平距,方形标准地导线闭合差要求≤1/200;四角可埋设临时简易或长期固定的标桩。
5、标准地的位置及略图标准地设置好后,应在标准地调查表上按比例绘制略图。
四、标准地的调查工作每木调查:在标准地内对每株树木进行实测称为每木调查或每木检尺。
每木调查的工作步骤如下:1、径阶大小的确定直接影响林分直径分布规律,尤其是对林分平均直径影响最大。
径阶大小一定时,平均直径愈小,材积误差愈大;平均直径一定时,径阶愈大,材积误差愈大。
在林分调查中划分径阶时,采用上限排外法。
林分平均直径D>12cm,以4cm为一径阶;6-12cm时,以2cm为一个径阶;小于6cm时,以1cm为一个径阶。
2、起测径阶是指每木检尺的最小径阶。
一般以平均直径的0.4倍作为起测径阶。
天然成过熟林为8cm,中龄林4cm,幼林为1或2cm。
3.划分材质根据树干可利用的长度及弯曲、多节等,划分为:经济用材树、半经济用材树和薪材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