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历史文化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俄罗斯文化欣赏论文

俄罗斯文化欣赏论文

社保班张婷学号:经过一个学期地俄罗斯文化欣赏地课程学习,我对于俄罗斯这个国家有了一些基础地认识也对这个国家十分地向往.有机会一定要去亲身体验一下俄罗斯风情应该是每个学完这门课地同学普遍地想法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刚开学地那节课我记忆犹新,老师讲地俄罗斯地地铁文化.学姐们想去莫斯科地地铁站拍婚纱照地冲动不是无端而生地,我个人也是十分地喜欢莫斯科精妙绝伦地地铁站.不知道为什么,这些美轮美奂地地铁站总会让我想到敦煌壁画那般得华美.虽然二者并无太大联系,但美好如这般地文化怎能不让人留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莫斯科地铁长期以来深受莫斯科人和来自世界各地游客地喜爱.作为世界上最漂亮地地铁和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忙地地铁之一,莫斯科地铁拥有独一无二地历史和“地铁文化”,是莫斯科人地一大骄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地铁曾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地象征莫斯科地铁系统由一条环线和条支线交织而成,总长度公里,有车站个,每天平均开行多次列车,日客运量达万人次,承担着莫斯科全市一半以上地客运总量.上下总共三层地莫斯科地铁形成了一条环线和多条辐射线交错地巨大交通网,几乎覆盖到莫斯科市大约平方公里土地地每个角落.莫斯科当地居民八地铁视作莫斯科充满生命活力地血脉,地面建设发展到哪儿,地铁就跟进到哪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莫斯科地铁能够达到今天这样地规模,是近年来持续不断修建地结果.莫斯科地老人们热衷于讲述地铁地建设历史,对他们而言,那似乎不是在建设一项交通工程,而是在建设理想中地社会主义.他们认为,莫斯科宫殿城堡多,但那属于沙皇,地铁是可以让人民自由出入地宫殿.因此,莫斯科地地铁如此辉煌也是不足为奇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莫斯科地铁站始建于年.当时,建设地铁在莫斯科人民看来是一项光荣地任务!莫斯科地铁始建于年.当时,建设地铁在莫斯科人看来是一项光荣地任务,是苏联向西方社会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地举措之一.经过斯大林地首肯,地铁建设地任务落在了苏联交通人民委员卡冈诺维奇地肩上,工程总指挥由后来成为第一书记地赫鲁晓夫担任.随后,在“首都地铁是全国地事情”地口号激励之下,一万多名青年突击手,拥有建筑、制造、运输等专长地工人,大批建筑系大学生,刚刚脱下军装地战士和艺术家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与到如火如荼地地铁建设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年之后地年月日,耗资亿卢布、总长公里地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当天,斯大林把一枚有金色绶带地列宁勋章别在卡冈诺维奇地胸前,并当众宣布莫斯科地铁以卡冈诺维奇地名字来命名.在那个以斯大林为最高权威、只有斯大林地名字才能用来命名最重要建筑地时代,这简直是一个奇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那时起,莫斯科地铁地扩建工程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即使是在德国法西斯侵略苏联地战争时期.年,莫斯科地铁有条线路通车年代末出现了把各条线路穿起来地环线地铁年,世界上最早地行车自动化系统在莫斯科地铁试运行……直至今天,莫斯科地铁仍然没有停止发展地脚步.莫斯科市政府已经制定了到年地地铁建设规划,并正在逐步实施这项规划.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地铁站曾是避难所阿尔巴特大街、莫斯科大剧院、克里姆林宫、中央百货公司……所有这些地点都设有地铁站,因而,在莫斯科,当你问一个人住在哪里时,他通常会告诉你自己住在哪个地铁站附近,而不是在哪条路或哪条街上.但是,对莫斯科人来说,地铁并不只意味着生活上地便利,它已经融入了莫斯科人乃至俄罗斯人地历史记忆——地铁曾救过他们地性命,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救过莫斯科市、救过俄罗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莫斯科地铁是苏军指挥部和莫斯科市民地防空洞、坚实地避弹掩体.苏军总参谋部迁入白俄罗斯地铁站工作后,每天傍晚,将军们都会带着文件到车站去.站台一半用做中央指挥所,用小薄板隔开地另一半则睡满了莫斯科市民.每当防空警报声响起,人们就会井然有序地进入地铁,躲避德军飞机地狂轰滥炸.在战事最严峻地时刻,以斯大林为首地最高指挥部也迁入了基洛夫地铁站办公.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莫斯科还有一条神秘地“号地铁”,多年来,人们只能在口口相传中听到关于“号地铁”地一些传说,知道其功能与公共地铁大不相同.年,俄罗斯报纸《论据与事实》公开了这个“秘密”:“号地铁”地功能是为国家领导人服务,同时也为设在莫斯科地下地数个战略军事设施及情报部门提供服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地铁是一个地下艺术殿堂从喧闹繁华地莫斯科街道走进地铁后,乘客会产生一种时空交错之感.因为莫斯科地铁地每一个车站都有独特地设计和布局,犹如一个个地下艺术宫殿.在这里,人们能找到时代留下地痕迹.注视着充满强烈地爱国主义色彩地壁画、装饰,人们地思绪很容易回到斯大林时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是很多地铁壁画地主题.以革命广场站为例,大厅拱顶地大理石为暗红色,同样颜色地地板和雕塑底座营造出庄严肃穆地气氛,座青铜人物雕塑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年十月革命地战斗场面:表情严肃地工人们或手持冲锋枪,或高举旗帜,让人不禁想起那个惊心动魄地时代.外国游客尤其喜欢与这些人物雕塑合影,他们认为,有这么多工人雕塑守卫地车站,必定固若金汤.当然,还有一些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地壁画也非常漂亮.走进基辅站,主题壁画上地石膏雕出地镶边图案让人想起隆重节日里乌克兰姑娘地头饰,绚丽多彩地马赛克则向人们描述着乌克兰地旖旎风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众多地铁站中,建造于年地马雅可夫斯基站是最华丽漂亮地一个.在马雅可夫斯基站大厅地上方,装饰着由苏联名画家杰伊涅卡设计地大型马赛克壁画.大厅里地巨型柱廊采用了钢柱造型,地面铺满花岗石及光亮平滑地不锈钢.这座结合了实用及艺术美观地地铁站曾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获奖.当年德军逼近莫斯科,斯大林还将十月革命周年地庆祝大会从莫斯科大剧院改在了马雅可夫斯基站地站台上举行.如今,该站已被列入国家保护建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此外,在很多地铁大厅里,时时会响起大提琴、小号、手风琴等乐器地旋律,这都是“地铁艺人”在表演.运气好地话,你还能碰到几把弦乐组成地室内乐队,其高超地专业水准和卖力地工作态度,让人感到他们并不在乎投向毡帽里地那几个卢布,而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展现他们对音乐和艺术地强烈热爱.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俄罗斯历史文化课程论文

俄罗斯历史文化课程论文

俄罗斯历史文化课程论文从《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看俄罗斯精神用理性无法理解俄国,用普通的尺子无法丈量她:她具有特殊的气质——您只能相信她。

——Ф.И.丘特切夫(1803-1873)经过半个多学期“俄罗斯历史和文化”选修课的学习,我对俄罗斯这个广袤国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民族热烈又厚重,骄傲又严谨,理想又纯粹。

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课堂播放的影片《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了。

本文就从这部电影谈起,说说我对俄罗斯精神的一点理解。

影片讲述了1885年,美国女子珍带着一个任务去俄罗斯,企图迷惑拉德洛夫将军而获取一笔贷款,帮助美国工程师罗伯特筹款,来继续他的发明——名为“西伯利亚理发师”的巨型伐木机器。

在开往俄罗斯的火车上珍巧遇一位俄罗斯士兵安德烈.托尔斯泰,暗生情愫。

正当两人迂旋于情感中,欲说还羞时,却没想到拉德洛夫将军竟动情向珍求婚,而安德烈还无意中成为将军宣读求婚誓言的代言人……冲突最高潮发生在剧院里,上演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一部讴歌自由的歌剧,妒火中烧的安德烈,失去理智,夺过琴弦,朝拉德洛夫抽打过去,他的疯狂举动立刻被其他人制止,剧场内一片大乱。

爱情洪流和由之而生的妒火几乎毁灭了这个年轻人的一生。

托尔斯泰和简就那样聚散匆匆,甚至来不及安排他们来一场挥泪洒别,托尔斯泰带着对简的误解或者说对感情付诸流水的灰心懈气,去了西伯利亚。

爱情一个是具备西方文明代表的美国女子珍,一个是极具东方气质的俄罗斯青年安德烈.托尔斯泰。

不同的文化传统的浸染下,不同的时空背景的成长下,却还是因为有缘而在一个狭小的车厢遇见。

安德烈会爱上一个萍水相逢的外国女人,为了这个风尘女人鞭打长官,被流放,一个年轻英俊的士官生变成了一个沧桑的守林人,为了一段露水姻缘毁了一生。

最后的安德烈显然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青春洋溢,也不再会为爱情奉献一切。

所以,他选择了驻足、点烟,迷茫地望向绝尘而去的身影。

他得到象征性安慰的自由,在西伯利亚,了却残生。

俄罗斯历史文化小论文

俄罗斯历史文化小论文

俄语言文化论文学生:班级:学号:写在正文之前:首先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闪耀千年的东欧巨人坚强的意志,巨大的荣耀是你亘古不变的财宝!无限的理想境界,广阔的生活空间时代为俄罗斯开辟了未来。

——序俄罗斯的历史文化是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瑰丽的奇葩。

宛若闪耀千年的明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绚烂着,绽放着,盛开着,永远带给世界美丽与新奇的力量,激发着世界人民的无限神往!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或俄国。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物产丰富,遍地沃土,地域跨越欧亚两个大洲,与多个国家接壤。

绵延的海岸线从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

在俄国境内生活着大大小小170多个名族,各名族文化相互吸引融合,使得整个俄罗斯更显生机和活力。

1991年,俄罗斯继承苏联,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开始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朝气和希望的国家。

俄罗斯已有的历史记载约有一千多年,第一个统一的古俄罗斯王朝相传为留里克王朝,起始于9世纪末,那时的俄罗斯就已占地广阔,从高加索山脉浩浩荡荡延伸至多瑙河下游,横亘芬兰湾和拉多加湖,古代编年史这样写道:“那些瓦良格人自称罗斯…”。

13世纪俄罗斯遭到中国元朝成吉思汗汗国的侵略,这蒙古鞑靼人的压迫长达两个半世纪,而最终鞑靼蒙古压迫的推翻是在1480年。

15世纪下半叶,围绕莫斯科又开始形成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其成员包括当时罗斯所有的大城市,后来伏尔加沿岸、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民族也加入进来。

那时伊凡雷帝获得沙皇称号,并在国内发动严酷的恐怖政策,奠定了俄罗斯专制政权的基础,同时他也在国家管理、司法制度、军队和教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1613年,全俄缙绅会议推选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为沙皇,从此开始了全新的罗曼诺夫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俄罗斯整整三百年。

1682-1725年间,彼得大帝(即彼得一世)统治时期是俄国历史上的剧变时代。

这位沙皇改革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在国内进行学校及工厂的建设,对外扩张领土,就在彼得大帝期间,俄罗斯的领土大大扩充,完全成为了雄踞欧亚的陆上之狮。

俄罗斯文化之我见

俄罗斯文化之我见

俄罗斯文化课期末论文——俄罗斯文化之我见姓名: 程玲燕学号: 09224006院系: 机械及电子控制工程学院专业: 工业工程班级: 0914班俄罗斯文化之我见有这样一种植物:它有感觉,有呼吸,还有彼此相通的语言,植根于当地的民俗之中,当地人民与之保持着一段难以割舍的深厚情结。

它是什么?因时因地而异,也许你会联想出形形色色的答案。

然而,在俄罗斯人的眼中,最适合的谜底恐怕就非白桦树莫属了。

在俄罗斯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处处都有白桦树的踪影。

从布良斯克到西伯利亚,从伏尔加河到贝加尔湖,广褒的山川上,宁静的河水旁,到处都有茂密的白桦林。

可以说,俄罗斯就是白桦林的国度。

从小俄罗斯留给我的印象便是白桦树。

那是在我小学的时候,看了用古老的放映机放映的前苏联的经典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尽管十几年过去了,但那种坚强、优美、自信、骄傲的乔木已然根植在了脑海。

生长在南方的我并没有亲眼见过白桦树,但是,在一幅幅的照片中,她是这样的:树干耸立,上有线形横生的孔,远看好像生着无数眼睛在向四周了望。

枝叶疏散,枝条柔软,迎风摇曳。

但是,仅有优美的身姿还不够吸引我,她的顽强的生命力才是让人称道。

她的喜光抗寒,她的端直挺拔,她的白色的主干冰肌玉骨,她的素淡深邃,正如俄罗斯人纯正质朴的品格和不惧艰险、迎难而上的气概。

无论是在自然中在俄人的生活中还是在画里在作家的笔下,俄罗斯四季的白桦林各有风韵。

春季的白桦林像一群白衣天使,散发出诱人的芬芳。

俄罗斯人喜欢在这万物复苏的时节深入其间,尽情享受春的气息。

他们闭上眼睛,聆听那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的沙沙声;他们割开白桦树的树皮,吸吮那露珠一般清凉的汁液;他们还可以剥下树皮,书写那浪漫的情书。

夏季的白桦林一片碧绿,枝叶舒展、郁郁葱葱,起伏如波。

蓝蓝的天空衬托着它的高洁,缤纷的野花装点它脚下的土地。

它以高大的身躯支撑着天空,笑看白云飘飘、狂风呼啸;它固守着大地,聆听潺潺流过的溪水,就像当值的哨兵警惕地守卫着军营和家乡。

俄罗斯文化的魅力(期末小论文)

俄罗斯文化的魅力(期末小论文)

俄罗斯文化的魅力一直以来,对俄罗斯这个国土面积最大的邻居都不怎么来电。

直到本学期选修了这门课,在张老师幽默幽默的讲解下,才豁然开了窍,狂热的喜欢上了这个粗暴豪放又朴素真诚的民族。

听张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

短短十次课,就让我如同身临其境,仿佛站在红场上,仰望伯拉人内大教堂以及克里姆林宫内的炮王和钟王,仿佛能感受东正教教徒虔诚的祷告,仿佛能目睹光头党残酷的暴行……一次课就如同一次旅行。

但是,作为一个正牌“吃货〞的我,自然抵抗不了俄罗斯没事的呼唤,让我对这个高加索民族深深痴迷的因素之一,就是俄罗斯饮食文化的魅力。

谈到饮食,一定要返璞归真,最简单的菜,寄托着最深的民族文化印记。

面包、牛奶、土豆、奶酪和香肠,是俄罗斯饮食体系的“五大领袖〞;圆白菜、洋葱、胡萝卜和甜菜,是“四大金刚〞;而最富盛名的,那么是“三剑客〞,黑面包、鱼子酱和伏特加。

俄式大菜口味浓郁,用油较重,酸甜咸辣俱全,而红菜汤和土豆是其中的两款经典特色。

以当地特产的圆白菜、胡萝卜、洋葱和甜菜,加上牛肉做成的红菜汤,滋味醇厚,鲜香无比,喝了通体舒坦;而作为另一经典款的烤土豆,是经过精挑细选,大小一致的土豆,用锡箔纸包着在烤箱烤熟。

勤劳的俄罗斯姑娘麻利地用各种配菜和作料,非常美味可口。

试想在寒风凛冽的冬季,顶着漫天大雪,吃着烫舌的烤土豆,再呷上几口冰爽的啤酒,痛快,惬意,一种豪气定会油然而生。

颇有代表性的黑面包,自然是躲不过我的青睐,它外皮粗硬,口味酸咸,既顶饱又营养,还易于消化,对肠胃极有益,尤其适于配鱼肉等荤菜。

在一家俄罗斯餐厅,我好奇地指着自己点的黑面包,向热心的老板问东问西。

他告诉我,最好吃的黑面包,还当属农村里用老祖宗传下的方法烤成的面包。

足有小脸盆大的面包胚送进温度均匀的俄式炉炕里文火焖烤,出炉时敲敲面包底部,梆梆响的才是上品。

与价廉的黑面包对应的是昂贵的鱼子酱。

欧洲人视鱼子酱为上等的美食,其中,又以俄罗斯产的为上品。

鱼子酱有灰、红、黑三种。

俄罗斯结课论文

俄罗斯结课论文

《俄罗斯民族文化与国情》课程结课论文论文题目:《俄罗斯民族文化与国情》课上的所学及所感姓名:白璐所在院系:理学院专业班级:应用化学10-01班《俄罗斯民族文化与国情》课上的所学及所感论文内容:在上过《俄罗斯民族文化与国情》课后所学到的知识及感想。

关键词:概况,文化,音乐,电影我是一名理科生,所以之前我对于俄罗斯的了解可能仅仅局限在初中地理课本和历史课本中那寥寥几字的概括和对俄罗斯历史模糊的印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横跨亚欧大陆;1917年推翻沙皇统治、1922年“苏联”成立并于1991年解体……后来这学期我看到了这门选修课,立刻被这门课所吸引。

由于自己高中时很喜欢看国际方面的新闻和消息,对于俄罗斯的国情也只是些浅显的认识,所以很希望通过这门课进一步的了解俄罗斯,并加深对俄罗斯国情的认识和理解。

我抱着极大的兴趣来到这门课的课堂,这门课也没有让我失望。

我们的老师到过俄罗斯、会讲俄语,不仅从客观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俄罗斯,更是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多角度的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真实的俄罗斯。

我们也从老师在俄罗斯的一些有趣的经历中了解到了俄罗斯这个民族、这个文化的一些小细节。

真的是受益匪浅,也就是这门课,让我对俄罗斯这个国度有了一些好感,并且希望有机会可以踏上那片地大物饶而又热情直爽的土地去感受它的风土人情。

刚开始的时候,老师从俄罗斯的基本情况开始介绍。

从那几堂课中,我学习到了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或俄国。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域跨越欧亚两个大洲,与多个国家接壤。

绵延的海岸线从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还包括了内陆海黑海和里海。

而它的国旗则采用传统的泛斯拉夫色,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白、蓝、红三色。

旗帜中的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的白雪茫茫,蓝色代表亚寒带,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三色的排列显示了俄罗斯幅员的辽阔。

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俄罗斯,这个大国不仅有着广袤的领土和人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俄罗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九世纪,那时候的俄罗斯叫做基辅罗斯,是斯拉夫民族的母体之一,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俄罗斯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例如莫斯科大公国的建立、彼得大帝的现代化改革等等,这些事件和人物都深刻地影响着俄罗斯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统。

在俄罗斯的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莫斯科大公国的建立。

公元1147年,基辅罗斯的一个分支在莫斯科河畔建立了一个小城镇,这就是莫斯科。

在随后的几百年中,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壮大,并以莫斯科为中心统一了许多领土。

莫斯科大公国的建立标志着俄罗斯的统一,也奠定了后来成为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统治者之一,他是俄罗斯现代化的推动者。

在他的治下,俄罗斯国内进行了大量的西化改革,例如让贵族削减自己的官职权力,建立了现代军队,并修建了一系列运河和港口,增强了俄罗斯的海洋实力。

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在俄罗斯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俄罗斯逐渐走向现代化。

除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俄罗斯的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

俄罗斯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具有浓厚的东正教文化传统、独特的文学艺术和美食传统等等。

俄罗斯文化与东正教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点可以从俄罗斯的建筑、绘画、音乐和文学中看出端倪。

例如,在莫斯科有着著名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圣巴西略大教堂等多座宏伟的东正教教堂,在音乐方面则有着受到全世界赞誉的俄罗斯民歌和著名的俄罗斯交响乐团等。

当然,俄罗斯文学也是傲视世界的。

俄罗斯的文学巨匠们,例如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一直深受读者欢迎。

他们的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表现了俄罗斯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令人动容。

而俄罗斯美食也是令人垂涎的,例如俄罗斯传统的饺子、腌鱼、普洱茶等美食,无不让人回味无穷。

俄罗斯文化课结课论文

俄罗斯文化课结课论文

俄罗斯文化课结课论文俄罗斯文化课结课论文俄罗斯文化之我见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班级:电子0903学号:09214073姓名:杨晓生俄罗斯文化之我见——从俄罗斯历史走进俄罗斯文化广袤的俄罗斯大地,源远流长的伏尔加河,孕育了刚强不屈的俄罗斯民族。

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广阔领土的国家在历史上从来都不甘寂寞,它在历史上曾经扮演过侵略者的角色,也曾是强权主义的象征,但它也曾是被蹂躏的弱者,也曾是落后的代表。

也正因为此,俄罗斯历史才丰富多彩,俄罗斯文化才耐人寻味。

第一章蒙古铁蹄下的俄罗斯这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次被外族完全统治,而统治它的就是让整个欧亚大陆闻风丧胆的蒙古铁骑。

虽然蒙古大军在东征西讨的侵略中体现出了无比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蒙古的侵略是非正义的,而其统治手段更是残忍的。

然而,刚强的俄罗斯人民虽然被蒙古大军击败了,但是他们从没屈服,从没停止过争取自由的脚步。

鞑靼蒙古人的统治长达240年,在这期间,俄罗斯人民虽受尽苦难,但是他们人没有忘记抵抗。

像诺夫哥罗德的贫民起义、底米德里之战等战争都是俄罗斯人民积极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斗争。

在蒙古人的长期统治下,俄罗斯人能够生存、发展并重新独立,这说明他们是一个生命力十分顽强的民族,确实令人们敬佩。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蒙古人对俄罗斯人的统治不仅产生了影响,而且是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它体现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宗教、习俗等诸多方面。

这或许也是一种成长的阵痛,俄罗斯文化也在这样一个高压的外部环境下得以丰富和成长。

在民族性格上,俄罗斯人变得既进取、好客、热情,又保守、专制、封闭,这受到了蒙古这一游牧民族的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蒙古的统治下,俄罗斯人不仅没有绝望,反而实现了再团结和再统一,有了新的希望和新的发展动力,逐渐成为一个强国。

温总理曾说“多难兴邦”,而能够在苦难中奋起,能够在苦难中汲取前进的动力,也正是一个伟大国家和伟大民族的大气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看俄罗斯精神
用理性无法理解俄国,
用普通的尺子无法丈量她:
她具有特殊的气质——
您只能相信她。

——Ф.И.丘特切夫(1803-1873)
经过半个多学期“俄罗斯历史和文化”选修课的学习,我对俄罗斯这个广袤国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民族热烈又厚重,骄傲又严谨,理想又纯粹。

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课堂播放的影片《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了。

本文就从这部电影谈起,说说我对俄罗斯精神的一点理解。

影片讲述了1885年,美国女子珍带着一个任务去俄罗斯,企图迷惑拉德洛夫将军而获取一笔贷款,帮助美国工程师罗伯特筹款,来继续他的发明——名为“西伯利亚理发师”的巨型伐木机器。

在开往俄罗斯的火车上珍巧遇一位俄罗斯士兵安德烈.托尔斯泰,暗生情愫。

正当两人迂旋于情感中,欲说还羞时,却没想到拉德洛夫将军竟动情向珍求婚,而安德烈还无意中成为将军宣读求婚誓言的代言人……冲突最高潮发生在剧院里,上演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一部讴歌自由的歌剧,妒火中烧的安德烈,失去理智,夺过琴弦,朝拉德洛夫抽打过去,他的疯狂举动立刻被其他人制止,剧场内一片大乱。

爱情洪流和由之而生的妒火几乎毁灭了这个年轻人的一生。

托尔斯泰和简就那样聚散匆匆,甚至来不及安排他们来一场挥泪洒别,托尔斯泰带着对简的误解或者说对感情付诸流水的灰心懈气,去了西伯利亚。

爱情
一个是具备西方文明代表的美国女子珍,一个是极具东方气质的俄罗斯青年安德烈.托尔斯泰。

不同的文化传统的浸染下,不同的时空背景的成长下,却还是因为有缘而在一个狭小的车厢遇见。

安德烈会爱上一个萍水相逢的外国女人,为了这个风尘女人鞭打长官,被流放,一个年轻英俊的士官生变成了一个沧桑的守林人,为了一段露水姻缘毁了一生。

最后的安德烈显然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青春洋溢,也不再会为爱情奉献一切。

所以,他选择了驻足、点烟,迷茫地望向绝尘而去的身影。

他得到象征性安慰的自由,在西伯利亚,了却残生。

俄罗斯精神的壮丽和博大就在于他的基督教所赋予的人道主义和他们特有的那种奔放热烈几近疯狂的对于爱情的追求。

爱情,是一种本质上属于眼睛和心灵的东西,而不是头脑,它需要彼此完全的敞开心灵接受和感悟,要在这激情当中体验一种原始的迷醉。

他们的爱情是炽热的、圣洁的,所以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会选择离开孩子亲人,离开富足优越的生活,跟随丈夫前往西伯利亚,在那片广袤苍凉的土地上浇灌出青春和爱情之花。

然而珍和安德烈的这份异国恋情注定是要劳燕分飞的。

俄罗斯,就像她的地理位置一样,处于东西方的交流和碰撞中。

珍,来自西方世界的女人,她可以征服一个俄罗斯男人,可是却不理解他,最后也得不到他。

她在电影的初使就被深
深的落上了一个外来入侵者的符号,当剧情渐渐的深入,当故事越来越明朗,这个外来者的目的也就愈见显著了。

珍被赋予成了美国,甚至西方文明的代名词,而安德烈则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表征。

他含蓄和腼腆,他真挚且勇敢,他执着还冲动,他艺术却更容易受到伤害。

信念
有人说男主角安德寄托了导演对俄罗斯人的理想。

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下巴总是傲然昂起,他的眼神总是坚定无畏。

对莫扎特的坚持,对爱情的执着,士官生们的友情。

俄罗斯民族会为了爱和义受难,就为了捍卫心中最崇高的信念。

他们相信爱情和真理,并且对此执着。

而这正是我国当代年轻人最稀缺的品质。

在我们这些从小就接受了世俗教育,没有宗教信仰,从小就学会明哲保身,动什么别动感情的的中国人看来,这些人是傻子,疯子,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居然去反抗权威,为了一个女人葬送自己的前程。

所以我会为这部影片感动。

我们习惯中庸,害怕做出头鸟,功利而现实。

我们的字典里缺少信念和坚持。

而安德烈敢做,会去做那些我们不敢想和不敢做的事。

西伯利亚
拜访过列夫.托尔斯泰故居庄园的吴忠超,面对那辽阔的草原,苍茫的树林,总要不由自主地心旷神怡,而金黄色的蒲公英,成群的牛羊,再辅以蓝天白云、芳草连绵的广阔天地背景,令他感慨只有俄罗斯这样宽广的国度才能孕育出这样博大的灵魂。

他们的土地赋予了他们最原始和本能的精神特点。

据说俄罗斯的精神不在彼得堡,他的精神三分之一在莫斯科,三分之一在中亚,三分之一在西伯利亚。

这是一个肉体和灵魂的受难地。

那里严寒、苍凉,人们必须劳动,在劳动中磨砺出发光的灵魂。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影片最后的安德烈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守林人,没有了当初的青春洋溢,也不再会为爱情奉献一切。

他选择了驻足、点烟,望向绝尘而去的身影。

我不知道他在逆境里最终是更加坚强还是沦于平庸,但是从他的眼睛里,我知道他没有忘记当年最纯真的感情和炽热的青春。

如果把一个民族拟人化,俄罗斯绝对是一个性格鲜明、有个性的民族。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各个民族因其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因素,固然展现出迥然不同的精神风貌,但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像俄罗斯民族那样独特、复杂。

这是因为俄罗斯民族不仅有着横跨欧亚大陆的幅员辽阔的疆域,而且有着一部起伏跌宕、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和一个对俄罗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的宗教。

这种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心里意识,造就了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思想观念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部影片讲的不仅是爱情,而是俄罗斯的民族。

伏特加、英俊的军官为了爱情挥剑决斗,华丽的舞会、热闹的集市、精壮的男人们赤裸上身在雪地上殴斗,然后擦干血迹互相庆祝,这都是俄罗斯的精神。

在影片的结尾处,当毫无素养的不可一世的美国教官终于向小安德烈妥协,在山顶上大声喊叫出:“莫扎特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之后,仿佛那是一种民族的精神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