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目录引言 (3)称呼 (3)饮食 (4)餐具 (4)交谈 (5)结论 (5)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
”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
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
“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
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
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
“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
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
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
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篇1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 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
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
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
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
同时,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
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
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
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由“小”生活看“大”文化由于中西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中西文化。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文化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不同罢了。
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促进中西方更好的文化交流也发挥一定的作用,能更好的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衣:中西服装的形成,各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受各自的生活条件、方式和文化传统、地域环境和穿着观念等的影响。
其中尤以文化传统和穿着观念的影响更为重要和直接。
古今中外,人们的服装穿着状态、行为以及它的演变和发展都受服装穿着观念的支配。
服装的穿着观念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是由服装个体或群体的主客观多重因素的综合而形成的。
它包括自然和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文化传统观念、时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
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朱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纵观中、西服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表现在服装传召观念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一.对服装的穿着,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西方崇尚显露人体的美在中国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
孔子曾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因此必须\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装穿着是为了表现礼仪观念,中国人是用\观念\去穿服装的,所以是用一块\精神的布\把身体遮蔽起来。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美。
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形成这种穿着观念是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二.中国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调节,所以较保守,少变化;西方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较开放,多变革。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姓名作为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蕴含了一定的文化特征。
通过比较中西方姓名的不同可以探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同时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姓名这一语言现象本身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识和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中西文化;姓名;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文化融合姓名是个人区别他人独一无二性的体现同时又展现了人与人社会背景文化间的联系。
姓名与文化关系紧密,不同的文化特征及观念决定了姓名观念及特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姓名的基本构成及其组成形式中西方(指英语国家)在姓名的组成部分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当代中国的姓名构成方式主要是:姓+(辈份名)+名。
其中辈份名在中国有些家庭中已不存在,只有姓+名。
当代西方的姓名构成方式为:名+(中名)+姓。
中名可以由一个名构成,同时也可以多个名组成中名。
二、中西方姓名存在的主要差异1.姓名构成顺序的差异中国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先姓后名,而西方国家的顺序则为先名后姓。
比如李小龙,姓是“李”,名是“小龙”;HarryPotter中Potter 是姓,放在名Harry之后。
2.姓名构成成分的差异在构成成分上,中国与西方存在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中名的命名要求上。
在古代中国,中名一般都是辈份名,族兄弟采用同一字或同一汉字偏旁,同族不同辈分用不同的字表示。
比如清代皇帝雍正这一辈皇子的名字,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等。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现在中名的这一要求已被渐渐淡化了。
在西方姓名中,中名多为母亲的姓,后来也渐渐发展到借用其他亲属或钦佩的人的名。
比如英国王妃凯特的女儿取名为CharlotteElizabethDiana中Elizabeth就是为了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中法文化差异论文

职业礼仪中外文化礼仪差异研究之中法文化礼仪差异摘要:世界各国在文化礼仪方面差异很大,如语言习惯、时间观念、交际礼仪等。
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认同,实现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分析了文化差异几个方面,阐述了中法两国文化礼仪的差异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引言:人们之间的交流包含了语言、非语言行为及情感等范畴。
因此,了解国家间的文化礼仪差异可以更好的获得经济来源和利润起着决定性因素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法国与中国的文化礼仪差异进行了比较进行了初略探讨。
综述;由于中法两国人民生活的地域不同,两个名族在语言习惯、交际礼仪、时间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语言习惯的差异语言和文化礼仪向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美国语言学家Sapir 在《Language》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1]他还提到:“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再现工具,而且它本身也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印象分析、心理习惯的综合的秩序和向导。
”由此可见,我们在学习一个中国人向来以谦虚为美德,在受到别人赞扬时,为了表示自己谦虚,常常会说:“哪里哪里…”可这样的回答方式,在一个法国人听来,会觉得莫名其妙,“我赞扬你好,你还要问我你到底哪里好…”。
这就产生了分歧,本来也许十分愉快的一场交谈,就在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
如法国人推荐什么你不喜欢或不愿意时,可以直接说“Non, merci.(不用了,谢谢。
)”而中国人不习惯表示拒绝,仍然接受,主人会认为客人喜欢,而继续推荐。
相反,当你喜欢时,也可大方接受说“Avec plaisir.(非常乐意。
)”而不是谦虚的说“ça me suffit, merci.(已经够了,谢谢。
)”这时主人会认为客人是真的不需要了,就不再推荐了。
如此一来,本来想要的没有,不想要的又不得不要。
这个客做的自然是不太顺心了。
法国人不喜欢假惺惺,他们希望知道客人最真实的感受。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引起的经济、技术乃至政治、法律制度等文化领域参差不齐。
虽然说经济全球化让各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小,但每个国家和民族所拥有的那些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逐步形成并世代保持的传统,仍旧以最纯粹的形式保留下来。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将这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的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一、中美文化宏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我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差别是两国最主要的差别。
在这里首先引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体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1]个体主义,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
[2]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集体主义、权利差距和团体内部和谐。
在天地之间人为贵,江山社稷以人为本。
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仁”、“性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把人为的等级统治秩序同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柔和为一,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有序运作。
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历史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认为人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意义的价值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都决定了美国浓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奋斗、自主、独立,以自我为核心。
这些观念充斥着美国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其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人应当顺从自然规律和对自然的膜拜,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而且大自然有生命且有灵性。
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论文

一.课题来源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
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的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2. 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3. 学会分析与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
4. 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四、研究计划(一)研究方法: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
(二)研究流程。
我们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第一阶段:以资料的搜集和调查为主,又分为:1、活动时间:11月6日2、搜集途径:①网上查寻②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第二阶段:以资料的撰写和总结成果为主,又分为:1、活动时间:11月6日有关要求:最后的资料,由整理员将所有资料有条理地整理完毕后,交于撰写员,进入最后的整合和收尾。
与此同时,各位组员也要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组员心得。
并在讲解结题报告时向老师及同学展示。
第三阶段:以组员完成PPT,形成结题报告为主,又分为:1、活动时间:11月6日2、有关要求:电子稿结题报告以及幻灯片的制作完成,届时,各组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积极参与到报告的制作当中去。
五、本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及表达形式(一)预期成果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提高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增强我们的团队意识,让我们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是多么的雄伟壮观。
同时了解西方的外来节日,增加我们的知识面。
(二)表达形式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出,让更多的同学共享研究成果。
具体内容:一.节日“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
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象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农历上的节日其本意仅指节气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
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民俗文化是指一定的社会,特别是一个民族所形成的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规律和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方式。
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心理典型的集中体现,包括宗教、风俗、习尚、礼仪、节庆、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等。
中外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下面将分别以中国和西方国家为例,从宗教信仰、节庆习俗和饮食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中国的民俗文化受到了千百年来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尤其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这三大主要宗教。
佛教的影响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修身养性、崇尚慈悲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道教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魔法的境界。
儒教的影响则让中国人形成了重视家庭观念、尊敬长辈和讲究礼仪的习惯。
西方国家的民俗文化则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爱与宽恕,这使得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精神需求和内心的宁静。
此外,西方国家由于宗教的影响,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如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对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饮食文化也是中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中国菜的烹饪风格注重色香味俱全,追求平衡和谐。
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口味的差异和多样性,有各种不同的菜系和烹饪风格。
例如,法国的美食以其精致和多样性而闻名,意大利的披萨和意面也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最爱。
总之,中外民俗文化各有其独特之处,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和魅力。
这些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保持和发扬,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文化和跨文化交际公选课论文姓名:张杉
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班级:10主持二班
中俄饮食文化对比
礼记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任何民族都拥有自己特定的饮食结构,这些结构上的差异,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和文化信息,体现了每个民族从茹毛饮血的蒙昧之初到各具风格的饮食文化基本定型的发展过程。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生存环境、创造才能。
中国和俄罗斯的饮食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所以,对于中俄饮食文化,饮茶文化的思考,也是对两国民族文化特性的考察。
一.中式菜名与历史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式菜名林林总总,多姿多彩。
其命名方式也颇为讲究. 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及颜色命名。
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有些菜名已不再是单纯的菜肴名称,而是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文化。
亦或是一首今愁古恨的悲歌,亦或是一个动人的传说……
(一)写实手法
写实手法是中式菜肴中大都数菜名的命名方式,在翻译中主要采用直译地方法。
中餐中用“炒,煎,炸,烧,烤,熘”等多种烹调方法,而在俄语中只用一个表意词笼而统之。
(二)写意手法
中餐分为四大菜系:四川菜系,鲁菜菜系,淮扬菜系和粤菜菜系。
在这些菜系中,菜名不再单单着眼于菜肴的用料和烹饪方法,而是选择并利用菜肴本身的色,香,味及造型独有的特色,迎合人们“吉祥”的心理,取一个象征吉利,且动听的名字。
因此,翻译时采用意译的办法。
四喜丸子翡翠豆腐芙蓉鸡片
(三)以人物命名
这类菜名,每一个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翻译时,采用意译加直译的方法,不过,这样也只能传达简单的概念,很难表达出原有的风韵。
宫保鸡丁叫花子鸡麻婆豆腐
(四)以地名命名
这类菜名强调的是地方风味,翻译时需译出“原料+地名”。
北京烤鸭南京板鸭
二.俄罗斯饮食与历史文化
俄罗斯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文化悠久,但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物产的限制,饮食种类略显单一。
如蔬菜主要以土豆,卷心菜,胡萝卜,洋葱头为主。
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是先汤后饭,在俄罗斯流行一句话:“卷心菜汤和麦片粥是我们的食物。
”俄罗斯日常用餐基本依赖于汤、干奶酪、酸奶油、香肠、土豆、面包、蘑菇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饮食是民族特性的反映。
俄罗斯民族粗犷豪放,朴素实诚,其传统饮食简单粗豪。
择其要者,有面包、牛奶、土豆、奶酪和香肠——“五大领袖”,圆白菜、葱头、胡萝卜和甜菜——“四大金刚”,以及黑面包、伏特加、鱼子酱——“三剑客”。
面包是俄罗斯的从古至今的传统主食。
面包,就其制作之精良,品种样式之多,色香味形只讲究,可与中国菜肴媲美。
俄式面包可以做出几十种。
面包种类如:大圆面包、普通大圆面包、大黑圆面包、8字形小甜面包、长形面包(“枕头面包”)。
如今在莫斯科,从法国的绿菜花到中国菜,从土耳其的西葫芦到西班牙的柿子椒,什么蔬菜都能买到,但是价格最低、味道最正的依然是当地产的圆白菜、葱头、胡萝卜和甜菜。
用这“四大金刚”加牛肉做红菜汤,滋味醇厚,鲜香无比,喝了通体舒泰.若说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不得不提的是俄罗斯人的“面包加盐”。
在俄语中,“面包加盐”意为“最珍贵的食物”,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面包代表着富裕与丰收,盐则有避邪的寓意。
在每餐始末,大家都会吃上一片蘸着少许食盐的面包,寓意驱走恶神,祈福平安吉祥如意。
向客人奉上“面包加盐”会增加宾主之间的信任与友谊。
“面包加盐”不仅是主人慷慨好客的见证,在关键时候亦有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的作用。
而饮食文化的差异足以体现各民族特性的不同。
在中国,人们大多注重的是菜品的丰富和精致,所以在招待或是宴请友人的时候会主人会极尽所能准备一桌丰盛的菜肴,以示主人的热情与欢迎之意。
而俄罗斯“面包加盐”的简单明了,足以展现俄罗斯民族粗犷豪放,朴
素实诚。
因为中国有着优越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气候类型。
所以中华料理在食材选取的条件上较大程度的优于俄罗斯,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两国饮食文化的不同。
对俄罗斯人来说,鱼子酱是一种难得的美食。
因为其价格昂贵,无法成为餐桌上的常客,更使得鱼子酱变为俄罗斯人眼中的珍品。
共有灰(明太鱼)鱼子酱、红(鲑鱼)鱼子酱和黑(鲟鱼)鱼子酱三种。
即使在50年代,黑鱼子酱产量比现在高十倍的时候,对俄罗斯人来说,吃一片抹黑鱼子酱油的面包也是相当难得的享受。
无疑的说,俄罗斯人对鱼子酱的偏爱一直持续先去,就如同中国人对燕窝鱼翅的追求一样。
伏特加酒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又一写照。
伏特加在俄文中的直译为“可爱的水”,而粗犷豪放得俄罗斯人对它情有独钟是有着充分的理由的。
因为俄罗斯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伏特加与厚厚的御寒衣一同成为了俄罗斯人抵御严寒法宝,随着时间的累计快速的融入到了俄罗斯人的生活之中。
伏特加与白兰地和威士忌一起,同为世界三大烈酒。
与威士忌在饭前加冰块苏打水浅尝辄止、白兰地在餐后细品慢啜相比,俄罗斯人喝伏特加要豪放得多,哪怕是满满一大杯也“一口闷”。
而在中国,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
尽管俄罗斯人与欧美居民一样,以奶油,肉类等高脂、高热量荤食为主体的饮食内容,但是,他们同时饮用大量牛奶及其制品,并且每
天均要喝茶,这对降低血脂、减肥、防止心脑血管硬化是十分有利的。
我们国家尽管以素为主,便脑血管、高血脂者比例甚高。
可能与少吃奶类制品,喝茶也不普遍有关。
俄式饮食,菜肴还是比较丰富,而且制作简便,用在吃饭上的时间不长,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日,也可供我们借鉴。
三中俄茶文化
(一)饮茶理念——叠加理念与简化思维
中国人的饮食思维,往往具有体验性、感悟性的特点,将对自然、人生的理解叠加于食材、饮品之上,进而对它们的产地、属性都要考究一二,将物赋予人格品性,如对某些菌类食品的钟爱和鼓吹,认为如人参、灵芝等物,生长于深山丛林之中,吸收天地精华,食之可养生健体,甚或可成仙得道。
对茶这类饮品亦如此理解,并且叠加了道、儒、释的相关理念,使得茶在中国蕴意丰厚。
而俄罗斯仅有南部的索契出产少量茶叶,因此主要依靠进口。
最初因数量有限,交通不便,茶最初是俄罗斯贵族的奢侈消费品,功能是用来醒脑、活血和提神。
但19世纪很快就普及到民间。
与中国的感性思维不同,俄罗斯人并没有赋予茶太多的理想色彩,而是将之作为正餐外的佐餐,配合各种小食品,作为休憩时能量的补充、用于时光的消闲。
按照饮食结构来说,俄罗斯人嗜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且品种单一,饮茶能够有效地预防相关疾病,以其健康属性为俄罗斯大众所接受。
(二)饮茶方式——忆苦与思甜
中国受《易经》、《老子》的影响,形成了如阴阳转化、福祸相依、否极泰来等辩证思维,加上佛教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一种特有的人生观,即细品人生苦难,较少彻底绝望,亦少绝对乐观。
对于“苦”有深刻地感悟,又有五行观念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将食品也分为五味:酸、甜、苦、辣、咸。
而茶则属苦。
对苦的认可,对清的追求,对茶性的认识,使中国饮茶也经历了一个由掺杂葱姜调料到添盐末最终改饮清茶的过程。
当时人们发明了蒸青散茶制法,不用碾成末、也不用盐调味,重视茶叶原有之香,大概就是为了更好地品茶之真味,感悟微苦人生之回甘。
而俄罗斯人则恰恰不同,除地理因素外,俄罗斯人喜甜食,巧克力、糖果都甜腻得过分,在茶引入俄罗斯之前,俄罗斯人喝一种热蜜水的饮料,即水加蜜糖、香料和草药制成的热饮,并且有配套的蜜水壶。
茶引入之后,除了有时在茶中直接加入砂糖、蜂蜜、柠檬片之外,他们更是为茶配备了大量的甜点,如奶渣饼、蛋糕、饼干、糖果、果酱等等。
俄罗斯用来感谢主人招待的俗语“谢谢糖茶”更是体现了糖茶的密不可分。
相对于中国对饮茶程序的繁复要求,俄罗斯人是豪放而朴实的,他们可以用茶碟喝茶,即把茶倒入小茶碟,双手平放托着茶碟,口中含上一勺蜜,再一小口一小口的啜饮着茶。
或是用以糖伴茶,看糖喝茶,他们沉浸于现实生活的片刻享受,使得俄罗斯人保持着乐观的品格。
中国人喜欢借茶消愁,如“三饮便得道,何必苦心破烦恼”。
正所谓一个善忆苦,一个喜思甜。
三、饮茶器物——炽热金属与温润陶瓷
俄罗斯人的茶炊非常讲究,俄罗斯人有“无茶炊不能算饮茶”之说。
俄罗斯的茶炊多为铜制,配以精美华丽的外装饰。
好的茶炊成为家庭工艺品,逐渐成为“礼器”,平时用电茶壶,只有在节日和聚会时,传统的茶炊才会被拿出来使用。
结束语:
中俄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
其中饮食与饮茶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在中俄两国各自的饮食发展道路上,“吃”与“喝”被中国人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更多的使命。
尊重两国的饮食文化传统,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中俄两民族的文化特征。
俄罗斯人的日常饮食不同于中国的精工细做、丰富多彩,却以朴实无华、简单明了充实了俄罗斯人的生活,它带给世界的是别具一格的口味和不可代替的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