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人。
太穆皇后从父兄也。
父炽,隋太傅。
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
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
秩满当迁,而因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
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
诸兄更谓威曰:“昔孔丘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名位不达,固其宜矣。
”威笑而不答。
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
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
大业四年,累迁内史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
时军旅草创五礼旷除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高祖常谓裴寂曰:“叔孙通不能加也。
”武德元年,拜内史令。
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
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
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
”威顿首..,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龙兴,复出皇后。
臣又..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
”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及寝疾,高祖自往临问。
寻卒,家无余财,遗令薄葬。
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
葬日,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
有文集十卷。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B.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C.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D.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顿首,是古代一种礼节,以头叩地而拜,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致敬。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训练答案17.4.10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训练答案17.4.10班级:姓名:2.8 兰亭集序王羲之 P29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春季的最末一个月,农历三月)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全)至,少长咸.(都)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长,这里是高的意思)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繁盛),一觞一咏..(幽深内藏的感情)。
....(喝点酒,作点诗),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繁多),所以..(用来)游目骋怀(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实在)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一世,或.(有的人)取诸.(之于)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依,随着)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趋向)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一时)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往,到达)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附着)之矣。
向.(过去,以前)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因)之兴怀;况修短随化.(自然),终期.(至,及)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大事)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原因),若.(像)合一契,未尝不临.(面对)文嗟悼,不能喻.(明白)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纵使,即使)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思想情趣)一.(一样)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2.9 赤壁赋苏轼P3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
举酒属.(劝人饮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语文练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语文练习题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38 分)1. C(2分)(A项“猗”的读音应为y I ;B项“裳”的读音应为cháng;D 项“踯”的读音应为zhí ,“哺”的读音应为b u)2. B(2分)(A项“幽辟”应为“幽僻”,“曲心抑志” 应为“屈心抑志” ;C 项“翁郁”应为“蓊郁” ;D 项“悲催” 应为“悲摧”)3. D(2分)(A项“说”通“脱” ;B项“错”通“措” ;C 项“纫”通“韧”)4. C(2分)(A项“攘”的意思为“忍受” ;B项“甸甸” 是拟声词;D 项“思”是句尾语助词。
)5. B(2 分)6. D(2 分)7. B(2 分)(“多谢相助”中的“相”偏义指代“我”;选项中“相”的意思依次为①偏义指代“你”②偏义指代“我”③偏义指代“她”(婆婆)④偏义指代“他”(郡丞)⑤偏义指代“我”⑥副词,相互⑦偏义指代“他”(焦仲卿)⑧名词,面相。
)8. A(2分)(A项中,“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体制,而非主要的表现手法)9. B(2 分)10. C(2分)(A项“前仰后合”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
用在此句中,使用对象不当。
B 项“痛不欲生” 指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
用在句中不合语境,应为“痛心疾首”。
C项“可圈可点”原意为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后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用在此句中正确。
D 项“火中取栗”见于法国的一则寓言,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几个栗子,自己脚上的毛被烧掉,栗子却都被猴子给吃了,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处理,自己却上了搭档,一无所得。
用在这里,是望文生义。
)11. D(2分)(A项句子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改为“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电磁力”。
B 项搭配不当,应该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一)阅读以下语段,达成1~5 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以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以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一样,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事过境迁,感触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遗迹,犹不可以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先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何尝不临文嗟悼,不可以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文雅。
1.给以下各句加点词选择适合的解说。
(1)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以外()A .原由B .依靠C.就着D.因为【答案】C(2)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A .修饰B.整顿C.高,长D.美好【答案】C(3)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A .朝向B.奔向C.以前D.若是【答案】C2.对以下各句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A .①叹息句②叹息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说句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构造后置④省略句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说句④宾语前置句D.①叹息句②反问句③介宾构造后置④省略句【答案】 B3.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文雅”的含意理解最切实的一项为哪一项()A.以后者读此次集合的诗文,也会产生感触。
B.以后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好多感想。
C.后代的读者读此次集合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代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人。
【答案】C4.依据原文,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
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序言。
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色。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地:“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但这其实不显得忽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广泛性命题,也包含此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的含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二)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
又六七里,乃止。
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
毅怪视之,乃殊色也。
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
妾,洞庭龙君小女也。
父母配嫁泾川次子。
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
舅姑毁黜以至此。
"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
又曰:“长天茫茫,信耗莫通。
心目断尽,无所知哀。
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
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毅曰:“吾,义夫也。
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然而洞庭深水也。
惟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
子有何术可导我邪?”女悲泣且谢,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
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
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
因而随之,无有碍矣。
幸君子书叙之外,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毅曰:“敬闻命矣。
”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毅深为之戚,乃致书囊中,引别东去。
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
月余到乡,还家,乃访友于洞庭。
洞庭之阴,果有社橘。
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
俄有武夫出于波间,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
”武夫揭水止路,引毅以进。
夫曰:“此灵虚殿也。
”语毕而宫门辟,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同步习题:庖丁解牛(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庖丁解牛基础过关练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砉然向.然 “向”同“ ”, 2.技盖.至此乎 “盖”同“ ”, 3.批大郤.“郤”同“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族{①族庖月更刀,折也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③士大夫之族2.中{①莫不中音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③百发百中3.为{①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②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4.而{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 ③提刀而立 ④善刀而藏之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依乎天理.. 古义:今义:天然的道理。
2.视为止,行为..迟古义: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吾见其难为..古义:今义:使人为难;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客套话,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
4.因其固然..古义: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5.每至于..族古义: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6.虽然..,每至于族古义:今义: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7.技经肯綮之未尝..古义:今义:未曾;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没)”相同,但口气比较委婉。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良庖岁.更刀2.族庖月.更刀3.视.为止,行.为迟4.而刀刃者无厚.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如土委地。
句式:译文:2.怵然为戒。
句式:译文:3.视为止,行为迟。
句式:译文: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句式:译文:5.技经肯綮之未尝。
句式:译文:6.臣之所好者道也。
句式:译文:7.良庖岁更刀,割也。
句式:译文: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庖丁,庖指厨师,丁是厨师的名,庖丁就是指名为“丁”的厨师。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其职业的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综合练习及答案解析(2)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综合练习及答案解析(2)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7~20题。
?(6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7.“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
18.“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遏”的意思是___________19.“记”领起的下文是20.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四、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2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2)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3)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用心一也。
(《劝学》)(4)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师说》)(5)是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6)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师说》)五、语言运用(12分)22.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2分)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
他以极度残缺之身,取得及其辉煌的科学成就。
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着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23.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愿意。
(3分)如果说,苏轼的盖世才华是他让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拜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
答: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4分)①以浓墨来刻画人,表现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那种百折不挠的意志,是《史记》的最大特点。
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求东山再起;韩信忍胯下之辱,发愤追求;陈涉身为佣耕者,却有鸿鸪之志……③这些人物,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身受磨难而刻意进取。
④他们的经历,将永远启迪那些在困境中挣扎、拼搏者的精神世界。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10*游褒禅山记尘埃掩不住真金,浮云遮不住星泽,真正的智者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他之所以被诟病,因为他是改革者;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
面对种种非难,他抱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的坚定信念,在那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爆响了一个惊雷。
这惊雷,绵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无改革社会便不能进步,要改革必冒风险。
是安于现状、安于落后,还是冒险而进,求得发展,这,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们已做出回答,正带领国人领略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褒禅山,古名华山。
因唐代高僧慧褒结庐于此,在他圆寂之【课内挖掘】1.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3.在游山途中因轻信盲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运用角度]这些材料可用于“志当存高远”“尽志无悔”“深思慎取”“严谨”“拒绝平庸”“善假于物”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课外运用】示例一: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给下列各句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A.原因B.凭借C.就着D.由于
【答案】 C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修饰B.整治 C.高,长D.美好
【答案】 C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A.朝向B.奔向 C.从前D.假如
【答案】 C
2.对下列各句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答案】 B
3.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意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答案】 C
4.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
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
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的含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
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答案】 A
5、翻译句子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语段阅读,回答6~9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盘绕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喝酒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渚:江边
【答案】C(酾:斟。
)
7.作者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是()
A.惋惜曹操如此英雄竟兵败赤壁
B.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C.慨叹人生无常,人生短暂
D.借曹操自比,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愤
【答案】 C
8.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1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2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答案】C(“第1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不对。
)
9、翻译句子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0~13题。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
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惜
B.夫夷以近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答案】C(A感叹;B平坦;D.谁。
)
11.“叹”字的作用是()
A.总结上文B.总领下文
C.引出议论 D.承上启下
【答案】B(本段下面的内容都是“叹”的内容。
“总结上文”应在段末或独立一段;上段末的“悔”字句已是议论,因此也不是引出议论;“承上启下”的应是短语或句子,不可能是一个字,故选B。
)
12.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
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答案】C(作者没有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而惋惜。
)
13、翻译句子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2)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三月晦日送客
(唐)崔橹
野酌乱无巡,送君兼送春。
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
14.清人徐增评价这首诗“作诗用意用字,须要一时兴会凑泊得好,此作虽浅,然却有致”,一、二句中你认为哪个字“兴会凑泊得好”?(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运用“兼”字,把送客与送春的双重惆怅自然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以伤春之情强化了离别之情);“兼”字,看起来很平白,却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揣摩、玩味),从而把惜别、怅惘之情表现得浓烈而深挚。
(或:“乱”字,表明主客都很随意尽兴,知己朋友依依不舍,频频举杯,殷勤相劝;“乱”字看起来很显露,却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揣摩、玩味〉,从而把惜别之情表现得浓烈而深挚。
)
15.作者的感情在三、四句中发生了变化,变化中又流露出另外一种感情,增加了感情的浓度。
试作具体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在三、四句中抒发了一种期盼之情,惜别之时,已约相会之期,足见情真意切;春天即将逝去,与客人分手在即,作者却又盼望来年“春”“人”俱归;期盼之情中又流露出一种挽留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