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初中语文】2024-2025学年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专题08:课内文言文阅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1.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2)尊君在不( )
(3)下车引之( )(4)元方入门不顾( )
32.指出上文中“尊君”“家君”的意思
(1)尊君:
(2)家君:
33.翻译下列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俄而雪骤( )
(2)公欣然曰( )
(3)白雪纷纷何所似( )
(4)撒盐空中差可拟(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未若柳絮因风起。
18.“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句话主要运用了那两种描写方法?
19.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文章大意。
(23-24七年级上·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期中)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阅读《三峡》,完成22-25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2.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3.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24.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
25.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阅读《口技》选段,回答8—10题(8分)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一)(2022春·河北沧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谓:_______(2)卿今当涂..掌事当涂:_______(3)蒙辞.以军中多务辞:______(4)见往事..耳往事:_______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阅读选文,摘选或总结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文中孙权的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劝说的艺术。
他先一语道出吕蒙“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指出“学”的必要性,面对对方“军中多务”的借口,他继而表明自己并不期待吕蒙(1)“_______”,只要吕蒙用(2)“_______”的读书方法了解历史即可,最后他还(3)_______指出读书的收获,终于使吕蒙“乃始就学”。
4.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二)(2021春·安徽马鞍山·七年级统考期末)文言文阅读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及.鲁肃过寻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③鲁公治国________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 汝心之固公善之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三峡》郦道元,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沿溯.阻绝___________(2)良.多趣味___________(3)空谷传响._____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第①段写出了“山之高”的特点,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清荣峻茂”所展现的画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欣然..起行( )(2)盖.竹柏影也( )6.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为突出“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为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B.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林尽水源,便得.一山C.是亦不可以已.乎/惧其不已.D.此之谓.失其本心/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①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现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专题10 文言文课内+课外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原卷版)

文言文课内+课外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缀.行甚远( )(2)顾.野有麦场( )(3)意暇.甚( )(4)而顷刻..两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狼》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书虽然写的大多是鬼怪故事,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
B.文章篇幅较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
C.文中的情节“遇狼”是故事的开端,“惧狼”是故事的发展,“御狼”是故事的高潮,“杀狼”是故事的结局。
D.文章最后运用的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主旨,是画龙点睛之笔。
4.阅读文章,说一说学习了《狼》这篇文章,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南北朝]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初一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世说新语》二则》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君与家君期日中(4)待君久不至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文义:(3)俄而..雪骤.俄而:骤(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拟:(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因:(6)太丘舍.去若: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
(1)去后乃.至乃:(2)相委而.去而:(3)则.是无信则:(4)下车引之.之: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尊君在不“________”同“________”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儿子女儿(2)与友期.行古义: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3)太丘舍去.古义:今义:前往,与“来”相对(4)相委.而去古义:今义:委托(5)下车引.之古义:今义:领(6)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顾忌;理睬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白雪纷纷何所似?(3)未若柳絮因风起。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人门不顾。
7.《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比喻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8.《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二)《《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2)吾日三省.吾身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5)传.不习乎传:(6)三十而立.立:(7)四十而不惑.惑:(8)五十而知天命.命:(9)不逾矩.矩:(10)学而不思则罔.罔:(11)思而不学则殆.殆:(12)人不堪.其忧堪:(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14)曲肱.而枕之肱:(1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16)子在川.上曰川:(17)逝.者如斯夫逝:(18)三军..可夺.帅也三军:夺:(19)博学而笃.志笃:(20)切.问而近思切:(21)仁.在其中矣仁: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类试题一、简答题1.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同伴中水疾,书记及品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
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选文中说西陵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绘:________2.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其石彩色形容:__________________(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________(3)目所履历,未尝有也:____________3.“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4.选文采用________方法,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________”两字来概括。
二、阅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解释加粗的字(1)可爱者甚蕃()(2)不蔓不枝()2.翻译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1段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4.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介绍一种与“莲”有关的食物。
(3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切成块的肉。
⑥箸: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公约之饭()惟啖胡饼中间少许()2.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层)。
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将文中画横线的内容补充完整。
(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2)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3)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4)停数日,辞去:__________(5)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3) 翻译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 在下面括号中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一句古诗形容渔人此时的心理最恰当的一项是()A. 莫道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B.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6) 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达了桃源人怎样的意愿?5.再游桃花源(节选)袁中道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
诸峰累累,极为瘦削。
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
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璧。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明日过桃源县()(2)诸峰累累()(3)桃可千余树()(4)溯源而上()2.这段对桃花源的描写,与《桃花源记》的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请在下面提示下,填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近的句子。
(1)“桃可千余树”___________(2)“花蕊藉地寸余”_________(3)“溯源而上”_____________3.从选文中的描写看,桃花源外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刚好印证了《桃花源记》中的哪一点内容?4.“石为泉啮,皆若灵璧”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5.翻译下列句子。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加粗的词语。
则:________惟:________2.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陋室的特点的。
3.简述“苔痕上阶绿”中“上”的表达作用。
4.文章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5.文末借用孔子的话来结束全文,试翻译全句,并说说作者想借孔子的话表现怎样的中心。
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粗的词语。
蕃:________染:________濯:________鲜:________2.翻译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第一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莲的形象?4.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有何目的?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8.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渠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渠》,有删节)[注]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h4n d4n):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f)):异香。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而”与“摘而藏之”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人不知而不愠B. 堕而折其髀C. 学而不思则罔D. 任重而道远(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及其劲叶既生:________(2)迨至菡萏成花:________(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________(3) 翻译句子。
(1)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 本文与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写荷花的,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9.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指出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4.选文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文中找出理由。
5.对对子(1)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联:________________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10.新核舟记①读过《核舟记》的人,都会为文中所描述的那艘核舟的精巧而诧异不止。
一颗小小的桃核,,舱________(xu1n)篷________(j0)一应俱全,苏子等五人须眉了了(注:清晰)。
四百年来,这一核舟被誉为“绝世珍品”,似乎无有再出其右(注:超过它)的了。
②但是,不久前,一位艺人却雕出了一艘更为复杂精巧的核舟——鉴真东渡古海船。
③这艘用一枚广东橄榄核雕________(l^u)的古舟,首尾长38毫米,高16毫米。
船身如弓,双帆似箭,重楼叠宇,芝麻大小的人物星星点点,径寸之间,巨舟巍然之势尽展。
④如果要对核舟细观详瞩,那就得借助高倍放大镜。
透过镜片,你将会看到,在小小的核舟上竟是如此复杂生动的画面:船首甲板上的“芝麻”似乎都活起来了,有的a天际风云,有的b碧海潮流,有的正解缆起锚,有的在合十祈祷……哦!这些原来都是水手,正在作启航前的准备。
细细一点,竟有11人!⑤核舟中间是三进二层的船舱,格局造型与真船无异。
甚至弧形舱顶上覆盖着如针孔大小的瓦片,都历历可数。
舱楼周围设有走廊花栏,船舱两旁各有5扇小窗,高2毫米,宽3毫米。
窗格细如蚊足,更使人惊异的是,用绣花针轻轻一拔,窗户竟豁然而开。
c窗内,居然还有十一名和尚,或站或坐,谈笑风生。
而舟中的主要人物——鉴真大师,则端坐在舱楼中央,表情从容慈祥,两旁各有弟子侍坐。
⑥船艄上却是另一番闲情逸致。
一名小僧在炉前执扇鼓风,煮茗烧茶;两位长者在一边对________(y@)(注:下棋),一人正蹙眉凝思,棋盘中几颗残子,看来搏杀已到了最后阶段;又有两人俯盘观战,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