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美术第二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第三单元第二课:摆件巧安排(14张PPT)

二、思考启发
1.身边有哪些材料可以利用,有什么特点? 2.用这些材料制作作品时会用哪些工具? 3.材料特点是否启发你的创作思路,材料和 工 具对你的实施过程有那些限制和发挥?
谢谢聆听!
欣赏与思考: 欣赏成功的案例,思考哪些作品给了你启发和灵感。
工具材料—点状的材料
工具材料—线状的材料
自选材料,设计制作小相框,装点自己的生活。 比一比哪一组的相框更新颖、更漂亮。 要求: (1)大胆创新,合理巧妙地运用各种材料、方法 设计制作。 (2)造型美观,色彩搭配协调。 (3)注意工具材料使用的安全。
摆件巧安排---相框制作
思考与讨论:
摆件的布置与哪些因素有关?巧妙 之处在哪?
(1)艺术风格:与家具整体的风格想一致,与主人的
文化素养相联系。
(2)造型尺度:与居室的空间比例相适合。 (3)色彩:与居室色彩要搭配协调。 (4)材料: 提倡运用环保材料。
摆件做一做
● 小组合作寻找和发现身边丰 富的手工材料,巧妙创意地制作一件 居室摆件,美化居室生活环境。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全册教案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全册教学设计第一课绘画的多元化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古今中外美术作品多元化的现象和对现代艺术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的巨大变化,欣赏不同艺术流派的现代艺术作品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在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坦诚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发表自我的观点。
教学重点:对艺术多元化的认识。
教学难点:如何对待艺术的多元化。
教学活动:1、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安排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出示预习提纲并让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搜集有关现代艺术流派资料、图片等,预习本课内容,做好笔记。
2、教师先出示不同艺术流派图片,然后出示思考题a.这些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各取决于什么?他们表现的艺术形式是否一样,为什么?b.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在艺术创作主张上有没有发生变化?其变化与社会发展有无关系,为什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也可小组讨论,然后点评,引出主题 1.学生欣赏图片,并对作品逐一观察、分析、比较3.学生可根据课本文字或收集的资料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4.学生自由讨论,并谈感受或观点通过大量图片欣赏,分析并回答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认识和了解“艺术是多元的”合作学习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及思考题a. 让学生自读课文文字和赏析图片b. 艺术的多元化:①概念;②产生的社会背景;③发展时期;④各流派及艺术主张c. 如何看待艺术的多元化?d. 看课本、学习建议,及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并作指导1.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看内容、赏析图片,看思考题2.教师提示,让学生根据问题积极动脑思考,认真自学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力求帮助学生整理自学思路检查学生自学情况3.对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有:a .现代艺术多元化的“多元”、发展时期及各流派艺术主张(教师可结合课本图片讲解)b.如何看待艺术的多元化(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对疑难问题,教师在讲解时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理解,如:广告、动画、漫画、工业美术等)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大胆陈述自己的好观点使学生认识到艺术的多元并存现象,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引导学生把艺术作品与当时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这样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性,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布置学生创作1.设计一张现代艺术的展览门票,门票背后附有说明2.写一篇“观赏某件艺术作品的小论文”1.要求发表自己的艺术观点,写出自己的独特审美感受。
第二课轻描重彩总相宜——工笔花鸟画第2课时-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一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教学时间:第2课时/共2课时
一、导入
展示摄影《夏荷》与宋人花鸟画《出水芙蓉图》,比较
异同。
导入课题“轻描重彩总相宜”-工笔荷花。
二、. 探讨交流
师生一起赏析宋代画家吴炳的工笔画《出水芙蓉图》。
1.仔细品味《出水芙蓉图》,你看见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在团形的画面中,画家截取一花一叶,并巧妙地组合,构图简洁而富有张力,自然生态下的荷花形象被画家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美。
看见:荷花、莲蓬、花蕊、荷叶、花茎。
发现:作品的布局稳定、空灵,用笔精妙,用色沉着,精湛细密。
荷花精微的晕染勾勒,夸张的莲蓬、花蕊的造型,借助立粉表现技法,舞动的荷叶,使小小的画面传达出一种空灵清虚的境界,揭示出自然界生生不息之情境。
一花一叶,凝聚了画家对生命的关注,融入了画家的生命整体。
2.感受:画家在荷花中捕捉着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种境界,蕴含着宁静、平淡、和谐的诗意和超出具体细节刻画之上的一种“禅境”。
三、教师演示讲解
1.教师复习提问:工笔重彩花的绘画步骤(勾线、渲染、罩色、刻画)
2..教师演示《出水芙蓉图》步骤,将步骤图一一展示。
绘画步骤:考点:
《出水芙蓉图》①作者:吴炳②时代:宋代③画种:国画
考点:
工笔重彩画。
手绘线条图像 物象多视角表达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二课

四 视 图
侧视图
前视图
顶视图
后视图
物体的特征越复杂,用来表达的视图数 量越多。前视、后视、左视、右视、顶视、 底视六个视角的视图组合可以充分表达物体 的造型特征。
六视图
立体效果图的形式:
居室布置效果图
园林平面布局图
园林立体效果图
视图与立体效果图的区别与联系: 物像的多视角表达包括视图和效果图; 视图是平面图形,它侧重于描绘物像表面特定 的面的轮廓,内部结构,比例和大小尺寸; 效果图是立体图形,它通过描绘物像近大远小 的透视现象和前后远近的空间关系,侧重于表现物 像的立体效果; 视图和效果图相互映证,相互补充,共同构成 多视角表达,全面地表现物像的特征; 物像的多视角表达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图象语言, 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家居设计等生 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运用手绘线条图像进行物像的多视角表达: 运用线条勾勒物像的轮廓、结构及大小比例 关系,具有鲜明肯定,直观性强的特点; 绘图时应该注意线的粗细、轻重、长短、曲 直、方向、疏密等变化,防止出现空洞单调的乏 力感和杂乱无序的凌乱感;如《书包》
二.作业练习; 练习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物像的 多视角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手绘 线条的表达水平。 作业要求:以自己喜爱的生活用品为对 象,观察各个部位的结构特征,运用手绘线 条图形的形式,画出物像的三视图和效果图; 也可以选择课本范图,进行物像的多视角表 达; 作业过程及方法步骤(在作业练习的过 程中完成)
前视图 侧视图 效果图
视图的形式有三视图,四视图和六视图等; 三视图:包含同一个物体的具有对应关系的前 视图、侧视图、顶视图的组图称为三视图。 一般情况下,一张平面的三视图能够比较充分 地表达一个物象的立体形态。
第二课轻描重彩总相宜——工笔花鸟画第1课时-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宋人小品:小品画,通常指表现折枝、局部和寻常花鸟鱼虫的扇面、册页等小幅作品,画幅小中见大,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二)分组讨论
1、分组分析讨论 宋代画家李迪的《鸡雏待饲图》、宋代画家的《碧桃图》,
画面有什么地方吸引了你?观此图你会被怎样的细节触动?这两幅画构图和用色上有什么特点?并谈谈画家在苦心“经营位置”时,背景为什么要留白?
花鸟画的画法分“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吴炳(宋)《出水芙蓉图》
(2)什么是工笔画?
工笔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事物的形象特征,是传统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
小贴士:宣纸的生疏之别
工笔画的特点:工整细密
工笔画从画法上可分为白描、淡彩、重彩、没骨四种。教师结合相应的图介绍)
国画颜料 墨
2.学生观看《出水芙蓉图》绘画视频,。 归纳《出水芙蓉图》绘画步骤:勾线、渲染、罩色、刻画。
3.教师示范讲解如何白描底稿的绘画步骤。
(1)构图 先用铅笔在白纸上起稿,定好位置,勾勒造型,然后拷贝至熟宣或绢上,
(2)勾线 (讲解示范如何用笔,用墨-描绘花卉的线条淡些,叶、茎深些,有深浅变化)
在中国画家笔下,花鸟画反映了中国人与审美客体的联通关系,抓住自然生物与人的思想感情的某种联系加以强化的表现,所谓缘物寄情、托物言志。
三、临摹体验
如何临摹宋人花鸟画?需要做哪些准备?
1.工具介绍:、绢 、熟宣、墨、砚、染色用的羊毫笔、勾线用狼毫笔、水盂、颜料、调色盘等。
绢 熟宣
染色白云笔勾线用狼验
四、学生作业 :临摹自己喜欢的宋画白描或书上的没骨画。
初中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中国画山水

初中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中国画山水【 - 初中八年级美术教案】第二课中国画----山水(2课时)第1 课时:树木画法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
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根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
树木结构图一幅。
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各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言: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局部,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
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
再那么,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到达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
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根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枝条下屈,如蟹爪。
(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 4树叶的画法: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根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染法:(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
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
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织排列而成。
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 装点我的居室》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重点、难 点
教学重点: 1、什么是二方连续,它有什么特点? 2、二方连续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拓印的方法:拓印的时候一定要将位 置对好。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用到 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欣赏、讨论、示 范、练习。
教学过程
• 一、观察发现
课件展示导入 :
小结:
二方连续的概念:
以一个或多个单位纹样为基本纹 样,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无限反复所 构成的带状纹样,称为二方连续。
二、欣赏体会
总结提升
小结引出二方连续的骨式
展示不同骨式绘制的二方连续纹样,让学生通过实例辨别
步骤
• ①设计基本纹样。 • ②将设计好的单位纹样均匀复拓到 卡片上。 • ③勾勒出纹样轮廓。 • ④着色完成作业。
设计绘制
设计要点
• • • •
组织节构要有节奏感、韵律感。 不同题材要选用恰当的骨式。 注意各种骨式的综合运用。 注意单位纹样相结合时的关系。
活动实践
作业要求 : 1、设计制作一条有4-5个基本纹样的 二方连续。 2、以花卉或动物(卡通)为内容, 进行纹样设计,造型要简洁、概括。
作品展示,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装点我们的居室
——二方连续纹样的设计
• 1、什么是二方连续 概念 • 2、二方连续的骨式 • 3、二方连续的设计步骤
装点我的居室
——二方连续纹样设计
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美版八年级下册第二 单元《装点我的居室》的一节 活动课,我把本节课排为第四 个活动,主题定为二方连续纹 样的设计。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什 么是二方连续纹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掌握 一种制作二方连续纹样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第二课:弘扬真善美(15张PPT)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
1.作品的艺术表现和处理手法有什么特 殊的意蕴?
2.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 美术语言与作 品深层意蕴的内在联系在组内发表看法。
铁肩担道义(中国画) 现代
潘荣本 木头人(招贴) 现代 陈冰青
谢
《艰苦岁月》潘鹤
《拾穗者》,画面描 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 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 麦穗的情景,没有表 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 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的典型代表作。
他常常用默写的方式 来记录他的感受和印 象,画风苍茫沉寂, 质朴凝重,色调浑厚, 感情真挚动人,人物 形象庄重而富有纪念 碑性,该画现珍藏于 巴黎奥赛博物馆内。
《铁肩扛道义》集中的显示了中国人民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 《木头人》尖锐的讽刺了现代社会生活中某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铜奔马(青铜雕塑) 东汉
1808年5月3日夜起义者被枪杀(油画) 1814 戈雅(西班牙)
《铜奔马》塑像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给人以传神的美感,是享誉 中外的著名青铜雕塑杰作。
《1808年5月3日夜起义者被枪杀》揭露了侵略者的杀人罪行,歌颂 了起义者英勇无畏的精神。
《夯歌》中画家采用仰视的角度来表现这一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的 劳动场面,是对劳动的赞美和讴歌。
《纺织女》 中,画家在现 实与神话的意 味深长的对照 中,突出表现 了劳动者健康、 淳朴的优美形 象。
纺织女劳动
时的优美体态, 让人看到了劳 动者特有的质 朴美。
真善美是人类精神世界追求的永恒主 题,是人类社会永远歌颂的主旋律。
《拾穗者》油画 1857年 米勒 法国
小结: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古今中外、任何形式的优秀美术作 品,在它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 构所塑造的视觉艺术形象中,大都有着 一些更为内在和深远的意蕴。只有感受 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更好 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 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艺术与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
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性。
能画出简单的设计图稿。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教学重点: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教学难点: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手机”视频(多媒体课件展示)
2、回顾“手机”的发展史。
(提问:看了上述图片,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引出本课的课题《艺术与科学》缓解学生紧张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
观看课件
2、新课
一、艺术与科学概念
1、艺术: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
(美观、愉悦、舒适)
2、科学: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
(实用、合理、便利)
二、讲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1、建筑艺术
建筑学与力学,材料科学,结构力学,空间结构,光学,几何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
都有联系!
2、雕塑艺术
其所用的材料,摆放的位置与造型都有很大的联系
3、绘画艺术
有的以科学为题,有的依据科学景象而画,还有的是用科学技术画出来的。
4、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与人体工程学有紧密联系,设计者既要考虑所设计的工业产品是否符合人体运动规律,是否舒适,又要考虑产品给人的美感。
三、分析实例:
欣赏图片进一步感受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赵州桥
教师实验,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到拱形桥设计的科学性。
2、鸟巢
利用光学原理和油性原料进行绘画,逼真生动。
(体现在绘画中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
3、纽斯迟旺斯汀
几何学的运用
4、比萨斜塔
建筑艺术与地质学、力学。
5、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是让人不得不惊叹的古代艺术器具。
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衣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
它非常符合现在环保低碳的理念,油烟顺着衣袖就消失了。
衣袖有很多层褶皱。
设计得很精美。
7、马踏飞燕等
四、小组讨论总结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相促进,不断
融合,协调发展。
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欣赏图片,同桌讨论后说出安济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如:桥的简练、美观、古朴、对称美等。
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拱形减轻桥的重量、利于排水等)。
五、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认真思考。
把刚才提到的设计不合理的例子重新设计。
(例如:班级的桌子、椅子等)
2、利用手绘线条的方法进行绘画。
3、将设计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并让设计者说出设计意图。
教师加以点评。
六、小结
艺术与科学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自古代人们就能认识到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的结合。
到了我们现在那就更应该注意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只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艺术的学习。
七、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放影像资料让学生首先了解手机的重要地位,之后再和本节课联系。
学生们学习兴趣很高,而且知识掌握得也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