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作品赏析魏彦武
空性无羁鞅——记水墨重彩大师武星宽

2 0 l 3年 第 4期 表 形象都 十分 鲜 明 在 芸 芸 众生 中一 眼就 能 发 现 , 带 着浓浓 的 艺术 气 息 , 在 刚 劲 之 中 又 流 露 出款 款
柔 情 。观赏 他 的 画风 会发 现 , 星 宽 教 授 的 国 画作
品与传 统 的 国 画 风 格 完 全 不 同 . 从 风 格 上 看 似章 法无处 可循 , 但整 幅作 品一 气 呵成 , 细节 处 又 有工 笔意境 , 有序在无序之 中, 虚实相互辉映 , 虚 又 映 在实 处之 问 , 强劲 又 不 失 柔 美 。 画 面 中 的情 境 似 铁 汉柔 情 , 在视觉 流 动 中能 找 到 曲折 宛 转 , 从 沧 桑 成熟 中能 发 现 勃 勃 生 机 。 这 种 风 格 上 的独 树 一 帜 使人 耳 目一 新 。图 l的山水 嘶作 中 , 深沉 的大地 上 用黑 色浓 墨 渲 染 着 . 画 家 也 同时 捕 捉 到 那 黑 土 地 里细微 的变 化 , 地 平 线 只用 一 笔 就 把 宽 广 的 视 野 打 开 了。在 这 幅作 品 中, 画 家 内心 的情 感 既 深 沉 又 热烈 , 也 是整 幅 画想抒发 的情 怀 。
2 0年后 的今天 , 当星 宽教 授走 进 教 室时 , 我 们
这些 已做 了多 年 教 师 的 学 生 也 不 禁 屏 息 凝 神 , 雀 跃大 呼 “ 明 星 老师 ”, 赞 美 之 词 溢 于 言 表 。从 照 片 走 到现实 中 , 恍 然 间还是 从 前 的样 子 , 但形 象 更 生
或是 乐 善好施 , 是 真 实 与善 良的 。这 样 的人 品 , 他 所创 作 的作 品必 然也 是 美 的 。我将 从 以下 五 个方 面具 体 解读这 位来 自内蒙 古 大 草原 的 国 画重 彩 大
风筝魏的百年传承

风筝魏的百年传承作者:来源:《科学之友》2022年第07期天津作为我国近代以来最早开放通商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在不断接受西方现代文明冲击和洗礼的同时,却又顽强地保留着颇具传统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
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民间美术“三绝”传承至今,兴盛不衰,其中的风筝魏自魏元泰创始以来,经历了魏氏家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薪火相传百余年。
《十美图放风筝》天津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之乡,自古流传着《杨柳青放风筝》的歌谣,其风筝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在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中可以看到最常见的蝴蝶、老鹰等仿生风筝,也有西游记及其他人物风筝,内容多来自神话或者戏曲,还有宫灯、蝙蝠等“串儿”类风筝,在类型上已经很丰富,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
清末民初,天津的风筝作坊和风筝艺人数不胜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天津市面上出售的风筝画工普遍比较粗糙,骨架用纸捻来扎接,不能进行拆装折叠,存放十分不便。
喜欢风筝的文人们借助于当时天津经济文化繁荣、手工业发达的有利条件,对民间风筝制作技艺进行了革新。
以朱竹轩为代表的几位天津文人对风筝进行了较大的研究改进。
改进之一是用丝线代替纸捻,这样风筝就显得更为美观;改进之二是用翎毛管衔接骨架,把风筝的头、身躯、翅膀连接起来,这样在不放飞时可以拆下来存放;改进之三是通过纸浆扣模制作风筝头部,一改过去头部平面的做法,使头部具有立体感。
天津风筝种类繁多,但以软翅为主。
软翅风筝仅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撑,下面是软性的布或绢等材料,适合制作禽鸟或者昆虫,如鹰、蝴蝶、燕子、仙鹤、蜻蜓,等等。
此外,还可以将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
天津风筝作为一项极具地方特色,又广受民众喜爱的传统民俗艺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很强的社会价值。
天津有许多民间风筝队,经常组织放飞活动,进行技艺交流和切磋。
放风筝已经成为很多天津人日常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
名家人物绘画作品欣赏

名家人物绘画作品欣赏魏延滨,男,1942年出生在山东济南,副教授,现任山东泰山书画院副院长。
水墨肖像,水墨肖像画,水墨肖像画家。
孔仲起,名庆福,字仲起,原籍浙江慈溪。
孔子七十三世孙。
1934年出生于上海。
1955年入学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196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历任教研主任,学位委员,东方博雅社执行社长,联合国国际美育学会理事。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理事、浙江当代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黄少强(1901-1942年)原名宜仕,字少强,号止庐,晚号止翁。
广东南海人,曾先后师事高奇峰、高剑父昆仲,兼修中西画学,20年代中期毕业于广州“博文美术学校”。
1926年开始,历任佛山市立美术学校、南海县立师范和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
孙敬会(1940.1—) 字克齐,山东潍坊人。
擅长中国画。
1957 年入山东师范学院学习美术,196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历任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教研室主任,教授。
宗华,出生于1939年元月,山东龙口人,定居北京。
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央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北京湖社画会副会长兼艺委会主任,闾山画会会长。
刘大为,山东诸城人,1945年出生。
1968年毕业于内蒙师大美术系,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受教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吴作人、黄胄等中国著名画家。
曾率中国美术团访问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
1998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
张绍城1944年生,广西人。
196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
现为广州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广东省美协副主席。
1993年受聘为广东画院画家。
孙敬会(1940.1—) 字克齐,山东潍坊人。
擅长中国画。
1957 年入山东师范学院学习美术,196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历任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教研室主任,教授。
周宝军作品李永文1956.1—)天津人。
魏铁刚书法简介

魏铁刚书法简介摘要:一、魏铁刚简介二、魏铁刚书法特点1.楷书风格2.行书风格3.草书风格4.篆书风格三、魏铁刚书法作品欣赏四、魏铁刚书法对后世的影响正文:【魏铁刚简介】魏铁刚,原名魏振华,字铁刚,号砚耕。
1962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自幼喜爱书法艺术。
他博采众长,勤奋好学,曾师从著名书法家启功、欧阳中石等。
魏铁刚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多次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获奖,享有较高的声誉。
【魏铁刚书法特点】1.楷书风格:魏铁刚的楷书作品结构严谨,笔画流畅,独具风格。
他注重笔画力度和结构的和谐统一,将传统楷书的美感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
2.行书风格:魏铁刚的行书作品气息连贯,运笔自如,富有节奏感。
他在行书创作中强调个性的表现,注重情感的抒发,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草书风格:魏铁刚的草书作品跌宕起伏,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善于运用笔画的疏密、长短、粗细变化,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
4.篆书风格:魏铁刚的篆书作品古朴典雅,端庄稳重,线条圆润。
他深入研究篆书的发展历程,将先秦古文字的韵味与现代审美融为一体。
【魏铁刚书法作品欣赏】在这里,我们选取了魏铁刚的一幅楷书作品《陋室铭》进行欣赏。
这幅作品结构工整,笔画刚劲有力,展现了魏铁刚深厚的楷书功底。
诗句内容富有哲理,书法与内容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享受。
【魏铁刚书法对后世的影响】魏铁刚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多次在全国书法展览中亮相。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书法的精华,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魏铁刚致力于书法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书法人才,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魏铁刚,一位功底深厚、风格独特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诠释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当代魏碑书法作品欣赏

当代魏碑书法作品欣赏魏碑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字体风格,起源于北魏时期,魏碑的特点是笔画纤细、极富变化和较高的装饰性。
在当代书法界,许多书法家继承和发扬了魏碑的传统,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魏碑书法作品。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几位当代书法家的魏碑力作。
作品一:《观鱼闻雨》这是当代书法家李明创作的一幅魏碑作品,《观鱼闻雨》。
整幅作品以鱼为主题,通过优美流畅的笔墨展现了鱼儿在雨中畅游的情景。
李明以精工细作的笔法勾勒鱼的轮廓,配合细腻而变化丰富的章法和装饰性线条,营造出恢宏大气的艺术效果。
作品中的字体规整、工整,每一笔都极为精准,展示了作者对于魏碑书法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技艺。
作品二:《独行者》这是当代书法家王涛所作的一幅魏碑作品,《独行者》。
作品描绘了一位孤独而坚韧的人物形象。
王涛以有力的笔势勾勒出人物的轮廓,通过线条的交错和精妙的章法,展现了自由而独立的气魄。
作品中字体有力、雄劲有余,整体布局和谐统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
作品三:《烟波浩渺》这是当代书法家张晓创作的一幅魏碑作品,《烟波浩渺》。
作品以山水画为背景,以飞瀑流水和山石为装饰,展现了浩渺的山水风貌。
张晓以犀利而纯熟的笔触描绘出山与水的交融,以及水流的跌宕起伏,给人以宏大壮丽的感觉。
作品中的字体工整、古朴,体现了书法家对传统魏碑字体的研究和独到的理解。
作品四:《丹青妙画》这是当代书法家刘旭创作的一幅魏碑作品,《丹青妙画》。
作品以传统绘画为主题,通过刘旭细腻的笔墨表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
作品中的字体优雅、流畅,每一笔都充满了艺术感和活力。
整幅作品的构图精妙,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当代魏碑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关注。
这些作品通过对传统魏碑字体的研究和创新,展示了当代书法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它们的出现不仅为现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审美享受。
总结:通过以上对当代魏碑书法作品的欣赏,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魏碑书法的精髓,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东方美学的演绎,吴滨作品集合

东方美学的演绎,吴滨作品集合吴滨—东方美学的演绎自七、八岁起,吴滨开始学习水墨山水画,师从张大千入室弟子伏文彦。
挥毫泼墨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趣味有了深入的了解和领悟。
从建筑到室内,再到软装家具,吴滨逐渐把绘画功底转换干练的设计语言,并不刻意营造,其作品追求的正是东方神韵的那种意境。
吴滨用东方的气质美学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空间,艺术地表达了生活和细节。
他的作品,不管是室内、软装还是产品,均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并在国内外荣获多项设计大奖。
个人荣誉:世尊设计品牌创始人无间建筑设计设计总监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国际室内建筑师与设计师理事会上海地区理事长NellyRodi 国际潮流趋势委员会首位华人委员2018 荣获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年度人物2017美国Best of Year Awards (2017年度最佳设计大奖)金奖2013-2017 入选三届世界室内权威奖项ANDREW MARTIN;2013-2017 连续三届荣登安邸AD100全球100名最有影响力设计师;2017 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奖;2017 《胡润百富》最受青睐华人设计师;2017 “摩登态度”跨界奖;2016 入选美国杂志《INTERIOR DESIGN》中文版名人堂第十届正式成员;2015 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年度人物奖;2015 首位登上英国佳士德杂志封面人物华人设计师;2015 伦敦建筑设计学会受邀演讲嘉宾;2014 捷豹五大人物成就奖;2013 受邀荷兰阿姆斯特丹IFI世界室内设计大会演讲嘉宾;2011 荣获胡润骑士设计勋章;2010 受邀法兰克福设计周;2009 受邀加拿大多伦多设计周演讲;2007 Interior Design 中国室内设计年度封面人物我总是尝试着抽象提取中国传统元素,把东方的哲学、韵味、意境转化为当代设计手法。
在空间里,你看不到中式的符号,却能体味东方的美感,我想做的是更具当代性、关乎未来的设计。
吴滨近年代表作品赏析01中粮天恒天悦壹号售楼中心北京无间设计整体把控中粮天恒天悦壹号售楼中心室内设计,通过似离而合的空间的界定、线条尺度变化,呈现出不同气场的呼应与共振,构筑空间节奏和东方人文礼序,完整表达空间高度精神性。
王子武走了,他的画依然放光芒

王子武走了,他的画依然放光芒
据12月9日媒体发布《讣告》: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王子武先生于2021年12月9日在深圳逝世,享年85岁。
王子武先生驾鹤仙去,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大损失,二十一世纪中国画坛失去了一位真正的大师!
王子武
(1936—2021)中国现当代人物画家长安画派代表人物
王子武是当今画坛最为出奇的画家,出奇不只在于他的画上,更
在于他的为人,可能对很多人来说王子武是个怪人,不接受采访,不喜欢宣传,在这个浮躁不安的时代,他淡泊名利,潜心求艺,仿佛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但恰恰正是他的“怪”使其成为当今画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画、花鸟画大家,成为长安画派发展至今最为强大的后继力量。
他的人物画与花鸟画也成为这个时代最为“出奇”的艺术作品。
王子武人物画欣赏▼
王子武自画像
王子武关中老农
王子武齐白石像
王子武女青年
王子武关中老农
王子武关中老人
王子武解放军
王子武女青年 1978年
王子武周总理
王子武何香凝
王子武人物
王子武陕西老人
王子武人物
王子武大千居士造像
王子武白石老人像
王子武白石老人像
王子武蒋兆和
王子武人物
王子武人物
王子武人物
王子武人物
王子武唐人诗意138×69cm 1986年
王子武沈括夜观180×97cm 1982年
王子武钟馗180×97cm 1988年
王子武李白与晁衡128×69cm 1981年
王子武《曹雪芹像》
王子武李时珍造像
王子武青年李白造像
王子武屈原
王子武苏东坡造像
王子武泼墨读书钟馗
来源:微水墨艺术。
当代魏碑书法作品欣赏

当代魏碑书法作品欣赏
以下是一些当代魏碑书法作品的欣赏:
1. 陈旭《诗经魏碑》
这幅作品以魏碑的特有笔法和布局呈现了《诗经》中的经典篇章。
字体刚劲有力,线条流畅,充满了古朴的魅力。
2. 颜峻《赤壁赋》
这幅作品以魏碑的风格描绘了苏轼的《赤壁赋》。
其中起承转合鲜明,意境深远,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和布局的巧妙安排展现了文人豪情和壮丽景色。
3. 鲁宗敏《道德经》
这幅作品以魏碑的书法技法将老子的《道德经》展现出深邃的哲理和内涵。
字体简洁明快,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平和而强大的力量。
4. 王军亚《千字文》
这幅作品以魏碑的书法风格书写了《千字文》。
字体方正工整,线条硬朗有力,显示出魏碑的雄浑和稳定特点。
整幅作品充满了力量和庄严感。
5. 董希文《墨香》
这是一幅以魏碑为主题的写意作品。
字体流畅而有力,线条简约而富有变化,通过运用墨色的浓淡、用笔的厚薄以及布局的疏密,展现了墨香的韵味和魅力。
以上仅是一些当代魏碑书法作品的简要介绍,每一位书法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竹屋”,根据传统建筑,
首先要做“三通一平”,“七
通一平”,但这座建筑是建
在一条山沟上,充分地利用
地形建造,下面一层在山沟
的底下,上面一层在山沟的
上面。
这座建筑的外表都
用用竹子包起来,隈研吾认
为,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
征,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
子,人们就会想到中国,在
长城边上建这样一座建筑是很有意义的,长城又是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分水岭,为了避免两个文明的冲突所以建立起了长城。
本案的灵感来自中国的长城。
材料采用在中国与日本文化中具有独特涵养的竹子,视竹
子的密度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空间
分割。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放置一个竹
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一层竹
子。
长城在过去分隔了两个文化,但这竹子
墙将不只分隔而且将会多方面地联合生活与
文化。
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
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
筑形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便是最好的体现了,当然还有其他的代表作,如三得利美术馆、莲屋、“水/玻璃”等。
这些作品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隈研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这对他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转变。
他说,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
在这里,不仅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
统并从,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另
人惊奇。
中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力
量,想要超越自身的多元化,这种力
量在日本是没有的。
可以说,他在中
国的建筑项目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建筑
实践和理论,也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
出了贡献。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从长城的礼
俗中学习,我们时常受长城从未时孤
立事物的事实吸引。
对我们而言它是
对有在环境中自我孤立倾向的建筑常例型式的评论。
所以我们的目的是企图将长城的此种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上。
这样一来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至于材料,既然它在中国与日本文化
中具有独特涵养,我们仅可能使用竹子。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我们决定放置一
个竹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
一层竹子。
长城在过去分隔了两个文化,
但竹子墙将不止分隔而且将会多方面地联
合生活与文化,如此长城的一小部分。
莲屋
一个临近水,在深山的房子。
他在
房子和河流中间注入清水,种上莲花。
从而使得这个居所借由莲花表达它的存
在,通向河流,并继续通向河流对岸的
森林。
建筑物本身基本上由支撑组成。
它被分成两部分,中间是洞型露台,用
来连接房子背后的森林和河对岸的树
林。
墙面被设计为布满坑洞。
他希望一
厚重的材料,石头,来创造一面灵动的
墙,风可以从中吹过。
他制作“洞”的
部件是:薄薄的石灰华板,20厘米*60
厘米大小,30毫米厚,再加上直径8*16毫米的不锈钢栏杆,这些布满孔的外墙看起来像是西洋棋棋盘。
轻型多孔墙面的想法来自于我之前在“石屋”(2000)中采用石制结构的经验。
这一次,借由不锈钢管,他得到了更轻的材料。
他希望利用石头来承托莲花花瓣的轻盈。
关注过建筑师隈研吾的“莨.茶室”,那是他为北京798的深圳梁子服饰做的展品。
对于
他的最有特色的杰作之一“莲花屋”,结合日本古典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独特的垂直相交式楼层的特点和房屋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还有那种通过结构和色彩的搭配,使房屋本身和自然之间被完美打造的那种平衡感。
石灰材质和明暗交错的纹理给整套房屋内部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绝妙环境。
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不同强度的阳光和风又给这套“莲花屋”提供了一种如诗般的景象。
他认为,21世纪是一个让他感到寂寞的时代。
多样的场所,多彩的自然,在钢筋混凝土的单一技术
之下,遭到破坏。
我们在失去自然的多样性时,甚至
连建筑的多样性都没有了。
“建筑=钢筋混凝土+贴
面材”几乎成了建筑在人们脑中可悲的公式。
钢筋混
凝土不怕火灾,不怕虫咬,不挑地点,还能适应各种
成本预算。
但由于材质的相似性,城市变得越来越单
一。
他追求的“自然的建筑”,并非只是用自然材料
造成的建筑,更不是在钢筋混凝土上贴上一层自然材
料。
他要探寻的是人类真正的充实,为此,他将着眼
点放到如何建筑上,将大地、场所作为材料,根据适合这个场所的方法来建筑。
所谓场所也并非指单独的自然景观,场所包含了各种材料的活用,以材料为中心展开的生活本身。
通过
建筑这种行为将材料、生活、表象连成一串就诞生了“自然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