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阳安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期高一年级半期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考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合。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B.宗法制C.世袭制D.分封制

2.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宋代成书的《三字经》载“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这客观的评价了()

A.王位世袭制传子的宗族关系B.禅让制选贤任能的传贤体制

C.分封制的政治稳定性延续性D.宗法制强调正统的血缘关系

3.帝乙的长子启,因其母亲非正妻,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宫,故继承帝位。材料说明()

A.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父权家长制B.殷商时期已经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加强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D.宗法观念规范了社会生活习俗

4.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主要是()

A.世袭B.中央任命C.恩荫D.科举选拔

5.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敬”“敦敬”“衷信”

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主要因为秦国()

A.遵循古礼B.推行德政C.体制创新D.人才荟萃

6.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B.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

C.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7.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评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汉书》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D.秦简的记载

8.如下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封建时代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秦始皇皇陵长城大运河

A.中央集权的保证B.人民群众的奉献

C.科学技术的先进D.手工业的发达

9.《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

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

A.等级的森严B.中央集权的强化

C.文化专制的扩展D.皇权的独尊

10.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C.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D.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11.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以文治国B.公平竞争C.分科考试D.重视教育

12.明代中后期,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取代僵化无力的“保

甲制”,维护地方的稳定与繁荣。内阁也出现了权力“宰相化”的要求。这可以说明,当时()

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官场腐败威胁长治久安

C.地方出现分离倾向D.国家治理机制需要调整

13.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明朝设置都司卫所等机构管理蒙古等地;清

朝设置理藩院管辖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地。这些机构的设置()

A.推动了边疆地区对外开放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旨在防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D.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14.清代行政区划一般采取省、府、县三级制;征服蒙古地区后,因其部落故俗,

分其地为若干蒙旗,以理其政,并赋予高度的治权;西南地区先沿用明朝的土司制度,后大多改土归流。材料说明清朝()

A. 废除了元朝行省制

B. 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

C. 沿用明朝地方制度

D. 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

15.历史学习要注意对主干知识结构的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A. 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

B. 中国人民的探索抗争

C. 中国近代化步履艰难

D.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6.1841年12月,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指出:“(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认为中英外交礼仪的争执导致了战争。该看法()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说明了英国侵略的真正目的

C.夸大了文化观念的影响D.强调了中英冲突的偶然因素

17.学者陈旭麓在评价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总督叶名琛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传统英雄主义观时说道:“叶名琛的悲剧是一种时代的悲剧。”

关于“时代的悲剧”成因理解最恰当的是()

A.根深蒂固的夷狄观念B.陈旧破落的武器装备

C.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D.战和不定的战术策略

18.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某一条约签订后,列强开始大规模地在中国建工厂、设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大量输出资本。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9.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初期一直由武官实施军事统治。1898年,台湾总督儿

玉源太郎公布了《匪徒刑罚令》,把反日的台湾民众一律当作土匪来处置。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台湾人民具有强烈的反殖民精神

B. 日本侵略台湾蓄谋已久

C. 清政府丧失维护统治的能力

D. 日本实行依法治台策略

20.鸦片战争期间,英军驻浙江舟山部队发生瘟疫。林则徐说英军因“定海阴湿,

病死甚多”,主张乘势攻击;而另一官员琦善则奏说:“病死者多系兵丁舵手,头目较少,现已安然无恙”。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天朝上国观念决定政治决策B.林则徐的报道较为客观

C.政治立场不同影响事实判断D.英军刻意掩盖瘟疫真相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2个小题,共40分)

21.(26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材料一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并指出分封制的实质。

(8分)

材料二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

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6分)

材料三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中央机构是如何实现权力分权和制衡的?

(4分)

材料四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赵翼《詹曝杂记》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的这一改革有何作用?(8分)

22.(14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

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

材料一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二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封建王朝重视监察制度建设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4分)

2020-2021学年度上期高一年级半期考试参考答案

1-5BCBBC 6-10CDADA 11-18BDBBD 16-20CCBAB

21.(1)特点: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以血缘为纽带;

天下共主;层层分封;授土授疆;等级森严;权力尚未高度集中。(6分)

实质:统治集团的利益分配制度。(2分)

(2)表现:①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②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

③实行察举制;④设立刺史制度;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任选3点)

(3)唐朝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草拟、审核和执行;(3分)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通过决策程序以体现相互制约。(1分)

(4)不同:唐朝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中书省是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4分)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通过“腹里”和行省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加强中央集权(4分)

22.(1)特点:宋初:实行高薪养廉;明初:实行重刑惩处贪官,促进廉政建设。(各2分)原因:直接原因是预防和减少贪腐发生;根本原因是维护统治。(2分,任答1点即可)

(2)评价:有利于规范官员执政行为,防止贪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监察制度效能有限;监察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4分,任答2点即可)

(3)认识:反腐要加强立法建设;要加强体制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依法反腐;要注重舆论监督等。(4分,任答2点即可)

2020-2021学年度上期高一年级半期考试参考答案

1-5BCBBC 6-10CDADA 11-18BDBBD 16-20CCBAB

22.(1)特点: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以血缘为纽带;

天下共主;层层分封;授土授疆;等级森严;权力尚未高度集中。(6分)

实质:统治集团的利益分配制度。(2分)

(2)表现:①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②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

③实行察举制;④设立刺史制度;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任选3点)

(4)唐朝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草拟、审核和执行;(3分)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通过决策程序以体现相互制约。(1分)

(4)不同:唐朝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中书省是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4分)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通过“腹里”和行省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加强中央集权(4分)

22.(1)特点:宋初:实行高薪养廉;明初:实行重刑惩处贪官,促进廉政建设。(各2分)原因:直接原因是预防和减少贪腐发生;根本原因是维护统治。(2分,任答1点即可)

(2)评价:有利于规范官员执政行为,防止贪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监察制度效能有限;监察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4分,任答2点即可)

(3)认识:反腐要加强立法建设;要加强体制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依法反腐;要注重舆论监督等。(4分,任答2点即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