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m-交通与土地利用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它对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按照步骤思考,探讨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

第一步:了解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

交通运输是指人和货物在城市内外之间的移动方式,包括公共交通、私人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

城市土地利用则是指城市中各种功能区域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第二步:分析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的相互影响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一方面,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

例如,高速公路的建设会导致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利用由农业或自然保护转变为工业或商业用途。

另一方面,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也会影响交通运输的需求和效率。

例如,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分离会增加通勤需求,从而导致交通拥堵问题。

第三步:研究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影响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城市规划、交通政策、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

例如,城市规划的决策会影响交通网络的布局和土地利用的分布,交通政策的实施会影响民众出行方式的选择,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也会对交通运输和城市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第四步:评估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效果为了更好地理解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我们需要评估其影响效果。

这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来进行。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来分析交通网络和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并评估不同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策略的效果。

第五步:制定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的整合策略最后,我们需要制定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的整合策略,以实现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的目标。

这包括制定综合交通规划、改善公共交通服务、鼓励可持续出行方式、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等。

土地利用规划文献综述

土地利用规划文献综述
用 总 体 规 划 。 欧名 豪 ( 0 3 认 为 近 年 来 我 国耕 地 大 量 流 失 的 20 ) 原因之一就是城市 规模 的不断扩大造 成的 。唐灵军 ( 0 6 2 0 )认 为是职能部 门没有 协调配合 的原 因。土地利用规划和城 市规划 分别 由国土部 门和 规划 ( 建设 )部门在各 自的行政 体系内完成 编 制,彼此缺乏有效 的沟通 ,也缺乏进行 沟通 的内在动机 。同 时土地利用规划和城 市规划部 门各 自不同的成熟程度 以及对 于 规 划不同的选用标准造 成 了 目前 “ 规”在很多方面不协 调的 两 局 面。 4 规划 和 实 施 上 脱 节 .
用。
脱节 。就其原 因,既有规划方法和 技术的 问题 ,也有 主观 意识 的 问题 。主 要 表 现 在 : 1 规划层 级少 ,科 目繁杂 ,管理不明确 . 唐灵 军 ( 0 6 2 0 )认 为 ,根据 我 国 《 土地 管理 法 》,我 国 的土 地规划除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之外 ,还存 在城市总体规划 、 村 庄和 集镇 规划 , 以及江 河 、湖 泊 综合 治理和 开 发利用 规划 等 。 目前,我 国编制和 实施 的最高级别 的土 地利 用规划是土地 利用 总体规划 ,整个规划 只有总体规划和专 项规 划两个层级 , 不如 国民经济 发展规划和城 镇体系规划完整 ( 雪华、赵小敏 周 2 0 )。我 国的5 土地利用 总体规 划职 能分 工不 明确 , 国家 08 级 级、省级、市级格 式一致 、内容雷 同,特别是宏观上过细 ; 县级 和乡级差别 不大,尤其是微观上 过粗 ( 汤江龙 ,赵 小敏,夏敏
E o o c Ta eU d t Mi- un l S m NO 1 1 e t e 0 0 c n mi & r d p ae d o r as u . . S p e . 1 j 8 mb 2

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292015 Vol.30, No.3国际城市规划Overview of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作用研究综述郭源园 李莉 李贵才 张华Guo Yuanyuan, Li Li, Li Guicai, Zhang Hua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过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显,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土地作为城市交通的承载体和供给方,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城市交通需求的增加。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对于构架良好的城市空间组织,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促进城市良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致力于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证模型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6]。

二者的相互作用研究最初以两种独立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即土地利用对交通系统的影响和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7-9]。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有学者意识到孤立地分析二者相互作用的某一方面难奏其效[10-14],进而开始关注这两种关系之间的潜在联系和作用机制,如有学者提出了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间的“源流”模式来形象地描述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15],也有学者以空间相互作用为纽带,建立了土地利用组件与交通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16,17]。

同时,在基于两者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致力于两者协调性[18-20]和一体化模型的研究[21-24],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摘要: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地理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追踪了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相互作用相关的研究。

通过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方面,国内外研究基本都认同高密度开发可以减少居民对私家车的依赖,混合土地利用模式对交通出行的影响未形成统一结论,但国外研究尺度多为社区,而国内多为城市;在城市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方面,国内外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同质性,但国内高铁的快速发展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热点;二者相互作用模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表现出了明显的分异性,国外侧重于二者一体化模型的开发和应用,而国内则倾向于通过协调性评价的研究为政府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我国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述评_毛蒋兴

我国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述评_毛蒋兴
34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年第 4 期 总第 140 期
我国城市交通系统与 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述评*
毛蒋兴
提 要
阎小培
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长期分离带来的恶果引起了理论界、 规划界和政府部门的高 度重视 , 这方面 的研究 也逐渐得到重视。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材料 , 从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及两者关系协调研究等几方 面系统地阐述 了我国 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的进展。
布特征, 并从居民出行角度对未来城市 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布局提出了建议。 1.2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城 市交通系统空间布局关系研究 两者的空间布局研究也是城市交 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定性研究 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研 究者们从不同 切入点探讨了两者的关系 , 研究结果表 明, 两者的空间结构相辅相成 , 城市土 地利用空间结构是城市交通系统空间 布局的基础 , 同时城市交通系统空间布 局引导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向, 进一 步影响到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变 化
*
~ ~
。一些学者分析了自 19 世纪以
来交通技术五次创新所带来的相应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形态的演变, 建立了两 者的空间布局的相互对应关系 。有的 学者从实际出发 , 详细探讨了不同城市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城市交通系统空 间布局, 提出了轴向城市、 团状城市和 组团式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空间布局 模式
~
城关系的定性研究是该互动关
系研究领域的一个基础性课题 , 近年我 国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审视这 个问题。 1. 1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 相互关系研究 关于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土地利 用两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 角度给予了具体论述, 认为两者之间存 在一种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循环作用 与相 互反 馈 关系 ~ 。具 体而 言, 首 先 , 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 源 , 其决定了城市交通源、 交通量及交 通方式 , 从宏观上规定了城市交通的结 构与基础,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 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 如 高密度土地利用城市就要求高运载能 力的公共交通方式与之适应 , 反之低密 度土地利用城市则导致自由方式的交 通 。其次, 城市交通系统所具有的 实际运行水平会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城 市的发展规模产生影响 , 从而影响到城 市土地利用状况 , 特别是城市交通可达 性对城市经济、 商业和文化活动用地的 空间分布具有决定作用 。 对于城市土地开发与城市交通需 求之间的关系, 许多研究者提出应在城 市土地开发中引入交通影响分析 ( Tra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交通工程是研究和规划交通系统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交通网络、交通运输管理、道路设计、交通流理论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交通需求的增加,交通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对交通工程领域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为交通工程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1. 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规划与设计是交通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手段来优化交通网络的配置和交通设施的布局。

在文献综述中,可以探讨交通规划与设计的方法、模型及其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

2. 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通信工具来监测和调度交通流量,以提高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和出行体验。

文献综述中可以讨论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的关键技术,如交通信号控制、智能交通系统等,并介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局限性。

三、交通流理论与模型1. 交通流理论交通流理论研究交通流量的形成、演化和稳定特性,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交通流的行为。

在文献综述中,可以介绍交通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以及不同交通流模型的优缺点。

2. 交通模型与仿真交通模型和仿真是交通工程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交通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平台,可以快速评估不同交通管理策略的效果和影响。

在文献综述中,可以对交通模型和仿真技术进行综述,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应用价值。

四、交通工程技术与应用1. 道路设计与交通安全道路设计是交通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合理布局和设计道路可以提高交通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在文献综述中,可以介绍道路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技术,以及交通安全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2. 公共交通与出行行为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和运营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献综述中,可以探讨公共交通规划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出行行为对公共交通需求的影响因素。

五、结论本文对交通工程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围绕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交通流理论与模型、交通工程技术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于土地利用的文献综述

关于土地利用的文献综述

关于土地利用的文献综述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其包括农田耕作、城市建设、生态保护以及工业和交通发展等方面。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对于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土地利用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农业、环境、经济、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首先,农业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面。

农业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农田的高产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农田布局和农作物的选择,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确保粮食安全。

其次,城市建设是土地利用的重点领域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

因此,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用地成为了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科学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另外,生态保护也是土地利用的重要内容。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合理规划和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工业和交通发展也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面。

工业生产和交通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但也对土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合理规划和控制工业和交通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既要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和监测,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活环境。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文献综述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一、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1971年,美国交通部提出了“交通发展和土地发展”的研究课题,揭开了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理论的综合研究序幕,其后许多学者开始了现代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关系理论的专门研究,概况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1.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1)城市交通系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步行城市”演变到“轨道城市”直至最终“汽车城市”的过程,指出了城市交通系统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中的影响作用。

1980年美国一项关于亚特兰大、巴尔的摩等城市环城公路对土地利用影响的报告指出了公路和城市形态之间的联系,再次证明了公路对城市空间形态有着巨大影响。

之后,纽曼和肯沃思(Newman andKenworthy,1996)再次深入研究了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把城市空间形态划分为三个阶段:传统步行城市(The Walking city)、公交城市(The Transit City)和汽车城市(The Auto-mobile City),后来霍尔(Hall,1997)和里士满(Richmond,1998)等人的研究对此表示了肯定与支持。

(2)城市交通系统影响土地利用布局:耐特(Knight,1977)研究了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系统总结了影响土地利用的各种因素:土地可达性、土地连接成片难易程度和土地使用政策等,其中土地可达性(即交通条件)是影响土地使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但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单向的,斯多夫(Stover,1988)和科普克(Koepke,1988)研究指出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反馈影响作用,它们之间形成一个作用圈,交通系统影响土地利用类型,而土地利用反过来又影响交通系统。

(3)城市交通建设对城市土地价格有着重要影响:新交通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土地的交通可达性,使得在一定通勤时间内所能到达的土地增加,而这些土地对开发商更具吸引力,一般认为土地的价格将随之提高。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文献综述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文献综述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文献综述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综述一些与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相关的文献,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城市交通规划模式和城市交通规划的实现方式等。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这些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构成整个城市的空间形态。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配置和组合,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居住用地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用地类型之一。

它是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是至关重要的。

商业用地是城市中的商业中心,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用地则是城市中的生产基地,为城市经济提供重要的支持。

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公园、广场、医院、学校等,是城市公共生活和服务的重要场所。

城市交通规划模式当前城市交通规划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地下公共交通系统地下公共交通系统是一种高效的交通模式。

它不会占用既有道路的土地,同时可以在城市的不同地方提供公共交通服务,加速城市的交通速度。

自行车道自行车道是一个便捷、环保的交通模式。

它可以鼓励人们步行和骑车,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这将有助于减轻城市拥堵的问题。

公共汽车道公共汽车道是一个传统的交通模式。

它可以提供大量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尤其是在城市交通枢纽的周围。

公共汽车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交通压力。

地铁系统地铁是一种高效、快速的交通模式。

它可以在城市不同区域之间提供高速公共交通服务。

由于地铁不会占用既有道路的土地,也可以在城市交通拥堵时提供高速交通服务。

城市交通规划的实现方式为了实现城市交通规划,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需要投资建设不同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公共汽车道和自行车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与土地利用文献综述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Literature Review+++二零一三年五月Homework 2交通与土地利用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主要从概念界定、相互关系、模型综述、评价研究等方面,界定了交通系统和城市土地利用概念,叙述其相互关系,简要介绍研究模型和相关评价研究。

论述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和模型研究,望对于以后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交通系统,土地利用,模型综述,评价0 引言城市建设的交通需求与城市道路的交通供给,是两个相互矛盾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方面。

城市的发展需要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地块开发,进而使得城市交通出行急剧增加。

受城市道路交通供给能力的限制,当城市建设超过一定程度时,将会导致城市交通状况恶化、交通拥挤不堪,限制各种城市建设项目作为经济实体能力的充分发挥,制约城市的总体发展。

因此,系统地综述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对于以后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1 概念界定1.1城市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这一术语最初来自农业经济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造的活动过程。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则指。

居民区、工业、商业区、零售区、政府机关空间及休闲区等城市功能范畴的空间分布或地理模型。

城市土地利用指的是城市建设用地以及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其中不仅包括已用于建设的土地,还有城市中部分尚未开发土地,该部分土地已列入城市规划开发范围内。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形态、土地价格、土地利用强度都是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关的概念[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位,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是人类在改造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点的土地利用类别。

居住、就业和娱乐为主要用途的土地类别是产生交通需求的主要用地类型。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是指某一地区各种类型的土地面积在所研究区域土地总面积中占的比重,可以通过土地利用混合程度来描述。

土地利用结构可以直接反映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可用来分析土地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经济中各部门的作用程度、经济效益及其潜力,以及开发的可能性。

●土地利用形态土地利用形态是指土地利用结构在时空上的布局形式,它是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在地域上的宏观表现。

土地利用形态可分为两种:集中式和分散式。

集中式土地利用形态是指城市不同类型、不同强度的土地利用结构连成一片集中式发展;分散式土地利用形态是指土地利用结构呈不连续分散式发展。

●土地价格土地价格是指土地价值(有时用房产价值代替)的货币表现。

在我国,土地价格主要是指土地使用权的价格,是以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为前提,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和相应期内土地收益的购买价格。

●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是指土地利用的开发程度,一般用容积率作为评价指标。

容积率是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1.2城市交通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从供需角度可分为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

交通需求指的是处于各种目的的人和物在社会公共空间中以各种方式进行移动的要求;交通供给是指为满足各种交通需求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需求产生供给,供给为需求服务[2]。

交通量、出行距离、交通方式结构、出行空间分布等都是与城市交通量相关的概念。

其中,交通量按计时单位分为小时交通量、日交通量、年交通量等,指的是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出行距离是指居民一次出行起讫点之间的距离;交通方式结构指的是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不同方式出行量的比例构成;出行空间分布则是指出行量期望线的空间分布。

交通容量、交通建设投资水平、交通设施结构等是与城市交通供给相关的概念。

其中,交通容量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的最大交通量;交通设施结构是指投入到各种交通方式中的交通设施的比例。

2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交通与土地利用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可以相互促进。

反之,若交通与土地利用不相协调,将导致两者相互制约。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交通的发达改变了城市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使得城市中心区的过密居住人口向城市周边地区疏散;城市商业中心更加集中,工业区分工更加合理,规模加大,土地使用的功能划分更加明确。

从交通规划的角度看,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通发生量和吸引量,决定了交通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和形式。

若土地利用不合理或强度过高,将导致交通容量无法满足交通需求。

这种现象在许多大城市都有明确体现,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城市环境的改善等诸多城市问题。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土地利用与交通设施的关系,由于土地利用是出行生成活动的主要决定要素,所以土地利用的状况将决定对交通设施的需要,与此同时,交通设施的供给则改变了土地使用本身的可达性,并促使土地利用状况发生改变,如图所示。

图1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3 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型3.1模型划分从研究基础看,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关模型可分为集计模型(Aggregate Model)和非集计模型(Disaggregate Model)两大类。

集计类模型将交通小区作为交通预测的基本单元,采用交通小区的总体土地利用、居民出行和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预测,分析交通小区之间的出行关系,例如劳瑞(Lowry)模型和威尔逊(Wilson)模型等。

集计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工程学方法,与20世纪60年代初的城市更新运动相适应,专注于需求增长预测,并以需求为依据制定交通规划方案。

其优点主要是数据获取和模型建立相对容易;缺点是由于模型往往直接套用物质性模型,忽略了社会、心理等因素,因此仅能从宏观上判断和描述交通需求状况,预测能力相对较弱,是一种自上而下规划思想指导下的模型。

非集计模型则是将个体行为和交通方式选择行为作为基本要素进行分析,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比较而言,集计模型缺乏对个体行为和交通方式选择随机性的描述和分析,以及个体对相关政策反应的分析,其可信度受到质疑。

非集计模型以概率论、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个体出行和方式选择的规律,并进行相应的交通需求预测。

两类模型之间宜相互吸取优点,构建综合模型。

例如,集计模型可引入住户、个体行为等调查分析方法;非集计模型则可结合空间集计数据,包括对被研究对象所在小区的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进行分析。

两类模型的结合推动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模型的完善与发展。

3.2模型综述(1)区域交通与土地利用耦合关系[3]V ognimary Marie Odette ,刘艳芳,牛继强(2008)在系统分析了区域交通与土地利用特征的基础上,对区域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区域交通-土地利用耦合系数的概念。

以黄石市为例,定义了区域交通-土地利用耦合系数(TL )的概念,具体表示为:TL=T/L (1)式中,T 为交通用地面积,L 为某类用地面积。

为更好反映区域交通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关系,文中提出另一指标,区域交通-土地利用变动耦合系数(TLc )。

11t t c t tT T TL L L ++-=- (2) 式中,t T ,t L 为t 时刻交通和某类用地面积,1t T +,1t L +为1t +时刻交通和某类用地面积。

(2)交通-土地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4]罗铭,陈艳艳,刘小明(2008)基于系统论的复合系统理论,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模糊数学的隶属度概念,构建了交通-土地利用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模型。

根据北京市具体情况,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选取了协调度评价指标。

对北京市城八区的交通-土地利用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进行了计算。

(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结构组合模型[5]王媛媛,陆化普(2004)过分析反映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结构之间动态反馈关系的关键因素,建立了反映两者循环式互为反馈关系的优化组合模型。

指出建模的关键是在满足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下,使城市广义出行效率最大,模型的计算结果体现了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形态和交通结构状态。

模型的目标函数表达为123min k k k kk k k k k k m k m k mk T U T C T T v θθθ∈∈∈=++∑∑∑ 式中,k U 为第k 交通方式的出行阻抗,123kk k k k k U C v θθθ=++;k v 为第k 交通方式的常规运行速度,k C 为第k 种交通方式的单位里程出行费用,1k θ,2k θ,3k θ为参数。

4 交通与土地利用评价用于评价交通或土地利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主成分分析方法、数据包络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

但这些方法大多对于交通或土地利用的单方面评价比较合适,却未能反映两者的协调程度。

杨励雅,邵春福,聂伟,赵熠(2007)建立了TOD模式下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出评价两者协调关系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6]。

刘桂芳,卢鹤立(2011)通过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回顾、分析评价,通过“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压力-状态-响应”、“结构-功能-效益“等模式构建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7]。

5 总结本文通过概念界定、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型综述、协调评价等方面对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的研究进行总体介绍和概括,简要介绍国内外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模型,为今后我国城市在规划、建设、评价等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1]杨励雅.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韩玲, 姚红云.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31(1):589-593[3]V ognimary Marie Odette, 刘艳芳, 牛继强. 区域交通与土地利用耦合关系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6):6-10[4]罗铭, 陈艳艳, 刘小明. 交通-土地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8,32(4):585-588[5]王媛媛, 陆化普.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结构组合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44(9)[6]杨励雅, 邵春福, 聂伟等. 基于TOD模式的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关系评价[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31( 3) : 6-9[7]刘桂芳, 卢鹤立. 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1(1):67-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