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持续性植物状态(1)教学讲义ppt

合集下载

持续性植物状态危害及预防课件

持续性植物状态危害及预防课件
通常由重大的脑损伤或疾病引起,患者可能无法 进行自我护理。
什么是持续性植物状态
特征
患者在此状态下可能会有睁眼、呼吸和心跳等生 理功能,但无意识或认知能力。
与植物状态相对的是昏迷状态,后者是意识完全 缺失且无任何生理反应。
什么是持续性植物状态 成因
PVS的原因包括严重的脑外伤、缺氧性脑损伤、 脑血管意外等。
如何预防持续性植物状态 健康教育
加强公众对脑损伤预防的认识,推动安全驾驶和 运动安全等教育。
减少事故发生率,从源头上降低PVS的风险。
如何预防持续性植物状态
心理支持
为患者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应对 照护过程中的压力。
支持小组和心理辅导可以缓解亲属的焦虑和孤独 感。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研究与未来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危害及预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持续性植物状态 2.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危害 3. 如何预防持续性植物状态 4.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研究与未来
什么是持续性植物状态
什么是持续性植物状态
定义
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 状态,患者虽然保持基本的生命体征,但缺乏对 外界环境的感知和反应。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研究与未来
政策支持
呼吁政府和社会对PVS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更多 支持和资源,改善护理条件。
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研究资金和医疗资源的 合理分配。
谢谢观看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研究与未来学,有 潜力改善PVS患者的恢复可能性。
研究表明,某些刺激可以激活大脑的残余功 能。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研究与未来 多学科合作
需要神经学、康复医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 专业协作,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跨学科团队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和照护患者。

持续性植物状态课件

持续性植物状态课件

3、促使轴索发生新的侧支,建立新 的轴突联系。 4、激活上升性网状激活系统。
(二)治疗方法 国内一般取0.25MPa 氧压进行治疗,每天治疗1~2次,10~ 20次为一个疗程,总疗根据病情决定, 一般多在50次以上。
1、南京脑复苏研究中心、南京医科大学附一 院、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等用高压 氧综合治疗PVS200余例,有效率在80%左 右。 2、PVS不是不治之症,应积极治疗。 3、PVS应采取以高压氧为主,结合药物、理 疗、中医等的综合措施。 4、高压氧治疗应及早进行,并坚持足够长的 疗程。
1、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脑活素、辅酶A、 ATP等。 3、物理疗法、输液等。
(一)HBO的治疗原理
1、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含量,加大 氧弥散范围,使部分可逆状态的受损脑 细胞恢复。 2、增加血氧供应,改善组织代谢,降低 血液粘度,改善脑部微循环,改善脑水 肿,降低颅内压。
各国尚不统一,我国急救医学会于 1996年制定的PVS诊断标准如下。 1、认识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 能执行指令。 2、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 3、有睡眠—觉醒周期。
4、不能理解和表达语言。 5、能自动睁眼或在刺激下睁眼。 6、可有无目的性眼球跟踪运动。 7、丘脑下部及功能基本保存。 8、以上七条持续一个月以上。 PVS应与浅昏迷、深昏迷、脑死亡、 去皮质状态相鉴别。
(Persitent Vegetative State,PVS)
又称植物性生存。PVS患者对自我和环境 完全没有意识,但伴有睡眠周期,仍保留 着生长、发育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意识障 碍,常由昏迷过渡而形成。
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创伤性脑损伤:如脑外伤、产伤 所效。 2、非创伤性脑损伤:如缺血、缺氧 性脑病,感染,中毒性脑病,以及 肿瘤等。 3、代谢与畸形所致脑损伤。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诊治PPT讲稿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诊治PPT讲稿
收缩
• ② 角膜下颌反射:轻触角膜引起闭目,并反射
性地引起翼外肌收缩使下颌向对侧移动
• ③ 吸吮反射:轻划唇部出现口轮匝肌收缩,上、
下唇噘起作“吸吮”动作 ,多见于额叶病变
2020/9/2
功能障碍平面
2020/9/2
预后判断
• 平面越低,病情越重 • 皮层与皮层下损害平面病死率甚低,预后良好 • 延脑平面损害病死率几近100% • 中脑平面损害病死率猛增,可视为预后的临界
2020/9/2
脑死亡诊断标准
• ⑴ 深昏迷 • ⑵ 自主呼吸停止 • ⑶ 脑干反射消失: • ①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 ② 角膜反射消失 • ③ 头眼反射消失 • ④ 眼前庭反射消失 • ⑤ 咽反射消失 • ⑥ 咳嗽反射消失 • ⑷ EEG、脑干诱发电位协诊
2020/9/2
*脑死亡与植物状态的根本区别在于无睡眠-睁眼周期及 自主呼吸,特别是无脑电、脑干诱发电位
2020/9/2
瞳孔的生理变化
• 正常瞳孔的大小与年龄、生理状态、屈光、外界
环境等因素有关
• 1岁以内的婴儿瞳孔最大,其次为儿童和青少年时
期,以后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变小
• 近视眼瞳孔大于远视眼 • 交感神经兴奋时,如表现为惊恐不安、疼痛时,瞳
孔会扩大
•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如表现为深呼吸、脑力劳 动、
• 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指令 • 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 • 有睡眠---醒觉周期 • 不能理解和表达语言 • 能自动睁眼或刺激下睁眼 • 可有无目的性眼球跟踪运动 • 丘脑下部及脑干功能基本保存
以上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持续性植物状态
2020/9/2
重型颅脑伤后出现的持续性植物状态发生率可 高达14%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科普知识课件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科普知识课件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科普知识 课件
目录 植物的持续性状态 冬眠 夏眠 干眠 种子休眠
植物的持续性 状态
植物的持续性状态
持续性状态的定义:植物进入一种 休眠或延长生命周期的状态
持续性状态分类: - 冬眠:在寒冷季节停止生长,
以减少能量消耗 - 夏眠:在高温季节停止生长,
以避开极端炎热 - 干眠:在干旱条件下停止生长
,以节约水分 - 种子休眠:种子在特定条件下
暂停发芽,等待适合的生长环境
冬眠
冬眠
概念:植物在寒冷季节进入休眠状态
特点: - 生长减缓,停止光合作用 - 活动代谢降低 - 防止受冻,增加生存能力
冬眠
示例:松树在严寒的冬季进入 冬眠状态
夏眠
夏眠
概念:植物在高温季节进入休眠状态
特点: - 生长停止,减少蒸腾作用 - 避免极端炎热条件下的伤害 - 节约水分,增加生存能力
夏眠
示例:仙人掌在炎热干旱的环境中 进入夏眠状态
干眠
干眠
概念:植物在干旱条件下进入休眠状态
特点: - 停止生长,封闭气孔 - 保持水分,减少蒸腾作用 - 能耐受干旱环境,增加生存能力
干眠
示例:仙人球在干燥的沙漠地 带进入干眠状态
种子休眠
种子休眠
概念:种子在特定条件下暂停发芽 特点:
- 外界环境条件不适合生长 - 等待适合的时机发芽 - 增加种子的生存率
种子休眠
示例:有些植物的种子需要经过一 段时间的休眠才能发芽
谢谢您的观聆听

持续性植物状态讲课PPT课件

持续性植物状态讲课PPT课件
认知功能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研究进展
科研成果:发现植物状态患者大脑活动与意识恢复的关系 临床试验:植物状态患者意识恢复的临床研究 科研成果:植物状态患者大脑活动与意识恢复的关系 临床试验:植物状态患者意识恢复的临床研究
国际合作:多个国 家共同开展研究, 分享经验和资源
学术交流:定期举 办国际会议,交流 最新研究成果和进 展
高压氧治疗:通 过提高氧气浓度, 改善脑部供氧, 促进神经细胞修
复和再生
神经调控治疗: 通过电刺激、磁 刺激等方法,调 节神经活动,改 善植物状态患者
的意识状态
药物治疗:使用 抗癫痫药物、抗 抑郁药物等,改 善植物状态患者
的意识状态
康复治疗:通过 物理治疗、言语 治疗等方法,帮 助植物状态患者 恢复身体功能和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来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如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物理治疗:通过物理手段来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如电刺激、磁刺激等。 康复治疗:通过康复训练来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如言语治疗、认知训练等。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干预来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如心理辅导、家庭项 目,共同推进研究 进展
国际合作平台:建 立国际合作平台, 促进各国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
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干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等
研究植物状态患者的预后和康复策 略
研究植物状态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机 制
研究植物状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 存质量
社会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关注和 支持
诊断标准:患 者处于昏迷状 态,对外界刺 激无反应,但 生命体征稳定
鉴别诊断:与 昏迷、脑死亡、 植物人状态等 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方法:脑 电图、脑血流 图、脑代谢图
等检查
治疗方法:药 物治疗、物理 治疗、心理治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诊治 PPT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诊治 PPT
以上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持续性植物状态
重型颅脑伤后出现的持续性植物状态发生率可 高达14%
额顶颞叶联合区、脑干上行网状结构轴索损伤 所致,与认知功能的解剖学基础符合
头颅MRI可见大脑半球内多发性软化灶,可伴 发脑积水(交通性)、硬膜下积液
*PVS醒觉的恢复可能性很小,VS在6个月以上 者,仅6%恢复清醒的可能性
1岁以内的婴儿瞳孔最大,其次为儿童和青少 年时期,以后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变小
近视眼瞳孔大于远视眼
交感神经兴奋时,如表现为惊恐不安、疼痛时, 瞳孔会扩大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如表现为深呼吸、脑力劳 动、睡眠等,瞳孔会变小
①单眼瞳孔缩小提示早期颅内压增高,瞳孔侧为病变侧 ②单眼瞳孔中度扩大,对光反射减弱,提示颅内高压发展期,瞳
植物状态首先必须与长期昏迷及脑死亡相鉴别
昏迷时间在 1个月之内的称 “持续状态”,持 续昏迷1个月以上称为长期昏迷
*与植物状态不同的是睡眠-睁眼周期、呼吸功 能不同程度受抑制
脑死亡诊断标准
⑴ 深昏迷 ⑵ 自主呼吸停止 ⑶ 脑干反射消失: ①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② 角膜反射消失 ③ 头眼反射消失 ④ 眼前庭反射消失 ⑤ 咽反射消失 ⑥ 咳嗽反射消失 ⑷ EEG、脑干诱发电位协诊
③ 纳络酮
纳洛酮为羟二啡酮的衍生物,阿片受体拮抗剂,亲合力 大于吗啡,易通过血脑屏障,其速度是吗啡的 12 倍
孔侧为病变侧 ③单眼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提示颅内高压,瞳孔侧为病变
侧 ④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提示高颅压晚期 ⑤双眼瞳孔缩小,提示桥脑损伤 ⑥瞳孔大小多变,变化无常,提示脑干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双侧瞳孔散大持续时间90min接近意识不可逆时限
注射甘露醇后一侧或双侧瞳孔缩小,存活率极大

持续性植物状态科普讲座PPT课件

持续性植物状态科普讲座PPT课件

如何诊断持续性植物状态?
如何诊断持续性植物状态?
临床评估
医生通过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 及神经影像学检查,来诊断持续性植物状态。
评估的过程需要时间,并且可能会多次进行,以 确保准确性。
如何诊断持续性植物状态? 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
脑电图(EEG)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 技术可以帮助评估脑功能的状态。
患者在持续性植物状态下,表现为对外界刺激无 反应,且无法进行任何有意识的交流。
他们可能会有睡眠-觉醒周期,但无法进行复杂的 思维或行为。
为什么持续性植物状态重要?
为什么持续性植物状态重要?
伦理和法律问题
这一状态引发了关于生命延续、治疗选择及患者 权利的重要伦理和法律讨论。
家属和医疗团队需要共同考虑患者的意愿和价值 观。
未来的研究方向
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持续性植物状态 患者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包括如何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指导方针,以更好地 支持患者和家庭。
谢谢观看
这些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的意识障碍状态。
如何诊断持续性植物状态?
多学科合作
诊断和管理持续性植物状态通常需要神经科医生 、康复医生和心理医生的多学科合作。
这种合作能够确保患者得到全面和个性化的照护 。
如何治疗和管理持续性植物状 态?
如何治疗和管理持续性植物状态?
基础护理
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基础护理包括营养支持 、皮肤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等。
为什么持续性植物状态重要?
医疗资源的分配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的医疗照护 ,这对医疗资源的分配提出了挑战。
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同时给予患者必要的照护, 是医疗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持续性植物状态预防和措施PPT课件

持续性植物状态预防和措施PPT课件
患者通常处于无反应或对刺激反应非常有限的状 态,可能伴随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但缺乏认知 和意识。
什么是持续性植物状态?
成因分析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成因多样,包括严重的脑损伤 、缺氧、感染、脑血管意外等。
了解发病机制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
什么是持续性植物状态?
流行病学
此状态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在重症监护患者中 较为常见,且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负担。
如何预防持续性植物状态?
实施康复护理
在患者恢复过程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促进神 经功能的恢复。
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基本功能。
预防措施的实施与评估
预防措施的实施与评估 多学科团队合作
各专业团队应共同制定预防策略,确保实施 的有效性。
包括医师、护理人员、康复师等多方协作。
预防措施的实施与评估 定期评估与反馈
如何预防持续性植物状态?
如何预防持续性植物状态?
早期识别风险
通过评估病史和临床表现,识别高风险患者,及 时进行干预。
例如,对于重症患者,定期进行神经系统评估是 非常必要的。
如何预防持续性植物状态?
优化急救和治疗措施
在急救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确保血 氧供应和脑部保护。
例如,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缺氧是关键 。
提高治疗效果
及早预防和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病 情恶化的风险,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有效的干预措施能促进患者的康复,甚至在 某些情况下使患者恢复意识。
为什么需要预防持续性植物状态?
节省医疗资源
预防措施能够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减少无 效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
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重症监 护,增加了卫生系统的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续性植物状态(1)
英文名称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ermanent vegetable state,PVS
别名
permanent vegetative state;持续性发育状态;持续性生长状态; 类昏迷状态;永久植物状态
概述
植物状态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呈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有人 认为植物状态超过1个月、或1年者称PVS,但一般认为必须>1 年方可诊断PVS。
病因
在儿童常见于神经节脂质沉积病,肾上腺白质营养不良、线粒 体脑病、灰质变性等疾病。
3.发育畸形: 包括无脑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小头畸形、脑膨出等。
发病机制
PVS患者的病理改变常因人而异,脑部损害到死亡之间的时间 不同,可以影响病理改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患者的原发病也 可以影响检查结果。
1994年Kinney报道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脑病理检查,发现丘 脑是最主要的病变所在,认为丘脑对意识和感知是非常主要的, 而对觉醒的意义则属次要。
许多未确切下定义的综合征被用作持久性植物状态的同义词, 包括α昏迷、新皮质死亡(neocortical death)及持久性无意识 (permanent unconsciousness)。
临床表现
这些名称缺少精确性,尽可能避免使用。本症的诊断要谨慎, 只在长时期观察后才能做出。
1.诊断标准 关于PVS的诊断标准,众说纷纭,国际上见诸报道 的已不下10种之多。
1997年Reinder报道植物状态可能与尾状核灰质的损害有关, 并认为除弥漫性损害,某些局灶性缺血改变也非常重要。
但是无论是外伤或非外伤性脑部损伤所致的PVS,其病理改 变大致有两种。
发病机制
1.慢性皮质层样坏死 这一类型改变,主要见于缺血缺氧性脑 病。Dougherty报道10例尸检资料,镜下可见新皮质层样坏死7 例,多灶性梗死2例,栓塞性梗死1例,神经元脱失及胶质增生l 例。新皮质损害以枕叶最为明显,此外海马、纹状体、丘脑、 小脑大多有神经元丧失及胶质增生。在10例中9例脑干均正常, 仅l例有四叠体梗死。
反射、握持和腱反射可能存在。 ⑦不能学会或模仿任何动作,但对有害刺激可有屈曲活动。 ⑧血压调节、心跳和呼吸功能仍然存在,但有大小便失禁。 (2)我国于1996年在南京制定了PVS的临床诊断标准(暂定)。这
些标准是: ①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指令。 ②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
临床表现
③有睡眠-觉醒周期。 ④不能理解或表达语言。 ⑤自动睁眼或刺激下睁眼。 ⑥可有无目的性眼球跟踪运动。 ⑦丘脑下部及脑干功能基本保存。 如果以上症状在脑损伤后持续1个月以上,即可定为PVS。 尽管有这些标准,对PVS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仍很困难,因为 昏迷与植物状态可以在同一患者身上发生相互转换。临床常有 病例在昏迷好转之际表现出植物状态,而具有短期植物状态的 患者,在病情发展转向恶化时,又发生深度昏迷。
病因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病因,大致可分为3类。 1.急性损伤: 这是PVS的最常见原因。创伤最为常见,包括交通事故、枪伤 及产伤等。非创伤性损伤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病, 如心跳呼吸骤停、窒息、绞死、溺水等;严重持续性低血压发 作,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隙出血等;此 外还有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肿瘤、中毒等。 2.变性及代谢性疾病: Alzheimer病、多发性脑梗死、痴呆、Pick病、CreutzfeldtJakob病、Parkinson病、Huntington病是成人中常见的病因。
(1)美国伦理和神经病学协会(1993)的诊断标准为: ①丧失对自身或环境的感知,可有反射性或自发睁眼。 ②患者不能与医生对话或书写交流,患者对言语没有情绪反 应。可能偶然发生视线追踪,通常不随刺激目标、皱眉或叫喊,但与外界刺激无关。 ⑤存在睡眠-觉醒周期。 ⑥存在吮吸、咀嚼、吞咽等原始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心眼
2.弥漫性轴突损害 此种异常见于急性颅脑损伤,是由于广泛 皮质下轴突损害中断了大脑皮质与脑的其他部位的联系,有时 弥漫性轴突损害可伴有原发性或继发性脑干损伤。
发病机制
个别报道下丘脑也可有严重损害。
临床表现
持久性植物状态病人丧失认知神经功能,但保留自主功能。 此状态在昏迷之后出现,特点为对周围事物无意识或认知功能 缺如,但保持睡眠-觉醒周期。自发动作可出现,对外界刺激会 睁眼,但不会说话、不会服从命令。
患者貌似清醒,眨眼自如,瞪目凝视或无目的的转动眼球, 但无任何意识活动,缺乏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活动,无 任何自发语言及有目的的四肢活动,对言语、周围环境及事物 缺乏有意识性的反应,不言不语。
临床表现
皮质下无意识活动,如咀嚼、吞咽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角膜 反射、睫毛反射、咳嗽反射均存在,对于疼痛或有害刺激可出 现痛苦表情或逃避反应,但通常无定位反应。可有无意识的哭 叫。有不规则的睡眠-醒觉周期。视觉反射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保 留。可出现吸吮和强握等原始反射,双侧病理反射阳性,患者 的心跳、呼吸、血压和体温都正常,但大小便失禁。
持续性植物状态(PVS)表现类似于昏迷,易与昏迷相混淆,而 且,起初是昏迷的病人,在长短不一的时间后,可逐渐发展为 这些状态。一旦病人出现睡眠-觉醒周期,真正的昏迷就不再存 在。持续性植物状态(PVS)与真性昏迷的鉴别,对使用恰当的治 疗及判定预后是重要的。
流行病学
目前尚未查到权威性的较全面的流行病学发病率统计资料。
美国多学科PVS专项研究联合会(The Multi-society Task Forceon PVS)于1994年发表了《medical Aspects of the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的报告,对PVS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相当全面的 概括。
流行病学
近来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医学水平的发展,使各种内外科疾 病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得以长期生存,其中一部分患者进入 PVS。
据美国Higarhi估计,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年发病率为25/10万,Sazbon等估计脑外伤引起PVS 的患病率为4/100万。在美国每年有1万~2.5万成人和400~ 1000儿童存活在PVS,在英国脑外伤引起的PVS约有1000名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