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案

第一章人口其次节人口迁移一、教学目标1.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利用资料或图表,熟悉人口迁移的类型,说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2、教学难点:运用人口迁移的相关原理,说明某区域人口迁移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帮助教学法、讲授法、争论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2017年期间,我国铁路、大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约27亿人次,真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人口大规模移动〔图1.10〕。

这种春节期间回乡过年或外出旅行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吗?人口迁移需要满意哪些条件?[新课教学]:一、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我们把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转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特性人口移动有时数量少,速度慢,仅属干少数人的移动,但有时却是成批的大规模移动。

有的移动具有永久性质,但有的只是临时性质的移动。

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被定义为人口迁移。

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

3、人口迁移的界定〔1〕对于“长期〞或“永久〞的界定,日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习惯上,把人口迁移的发生限定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这一特定的时间范围就是迁移间隔。

迁移间隔可以是有确定时间长度的,如1年、5年或10年。

也可以更长甚至是无限的,也就足“终生"的。

〔2〕人口迁移必需以居住地的转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

而居住地的转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需超过“肯定的距离〞的含义。

强调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只有超过肯定的距离,迁移者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会发生显著变化,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的影响等才有实际意义。

这里“肯定的距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通常,人们以超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区分某一人口移动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让学生在比较熟悉的春运情境中开始本节的学习。

讲述回答了人口迁移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本节共有三个标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总体编排思路是“迁移概念——迁移原因——迁移特点",即从核心概念出发,分析迁移背后的主要原因,再解释不同类型迁移的时空特点和现实情况,以突出人文地理中的“理"及其运用。

教材中合理布局案例、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中去。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人地带来的影响。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利用资料或图表,认识人口迁移的类型,说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关系:人口与空间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综合思维:分析人口迁移中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并设计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在基本知识讲述过程中,注意区域性的差异,并结合具体区域的情境、案例和活动设计,使学生将基本知识与区域特点结合,深化对区域的认知。

地理实践力:通过活动、问题探究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获取人口迁移的地理知识实践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难点:运用人口迁移的相关原理,说明某区域人口迁移的现象。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公开课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公开课教学课件
(3)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 住房等管理困难。
返回导航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 面。推力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 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返回导航
2.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______、严重的__________、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______向______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3)1949年以来 ①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施__________体制和严格的__________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 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②改革开放以后 a.在快速________和________的推动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 b.______地区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居住、交通、通信条件好
环境质量差
遥远等
环境质量好
环境恶化、土壤贫瘠、气
环境优美、气候温暖、土壤肥
候恶劣
沃 返回导航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 的综合反映。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具体分析如 下:
返回导航
(1)自然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 生活环境和秩序,并 引发人口迁移
“一战”“二战”及当代局部战 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返回导航
方法技巧: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 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 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 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 移。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并能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

2.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当前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3.熟练掌握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能从日常生活案例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

4.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我的小伙伴”的故事学习情境,设置一系列师生活动,培养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与方法。

2.开展研究性调查,掌握社会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和动手、参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我的小伙伴”的实例,培养关注细节、关注身边的人生态度。

2.通过深圳崛起的材料和社会调查活动,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方向;人口迁移的规模;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计算导入,承上启下【投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深圳市2009年和2010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分别约为890万和1036万,而2010年深圳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1.2%。

问题:(1)请计算2010年深圳市新增人口数量和自然增长人口数量,并比较两者的差异。

(2分析造成两者数量差异的原因。

学生:思考问题并积极回答。

(1)新增人口数量是146万,自然增长人口数量是10.68万,新增人口数量远远大于自然增长人口数量。

(2)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

教师:非常好!人口的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那你身边有没有迁到深圳或者其他地方的呢?学生:有。

转承:我身边也有,下面来分享一下我和我小伙伴的故事。

讲授新课──故事活动,寓教于乐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投影】(一边讲述《我的小伙伴》的故事,一边投影我儿时的照片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小伙伴·都分散幼时的我在蕲春农村长大,在塆里有六个同年出生的同辈小伙伴(雨和、雨清、雨中、雨豪、雨杰和我),小时候我们一起抓鱼一块上学……而现在却天南海北。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案:人口迁徙 教案 (4)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案:人口迁徙 教案 (4)

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素养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掌握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必备知识】一、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具体内容如下:1.自然因素2.人文因素(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

例如,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

(2)社会因素。

二、国际人口迁移三、我国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民工潮与民工荒【本节重点】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 人口迁移的概念: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2.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动力机制:推力和拉力。

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劣势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优势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

2. 影响人口迁移的人文因素。

(1)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收入、就业机会等是主要的因素。

(2)社会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社会因素也影响人口迁移。

3. 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 国际人口迁移。

(1)19 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移民为主。

②流向: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③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大量增加。

②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

(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第二节人口迁移》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第2节人口迁移本节内容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什么是人口迁移。

分布介绍了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及机械增长的概念。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引入推拉理论,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简述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简述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及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区域认知:了解国际以及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综合思维: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本地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人地协调观: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树立良好的环境观和人生观。

1.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2. 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定义: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的三个判定标准:①空间位移——迁出地到迁入地②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③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春节期间的“民工流”不是人口迁移,属于人口流动。

【知识窗】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人口迁移(跨越国界)、国内人口迁移(未跨越国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率: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0:人口净迁入;人口机械增长率<0:人口净迁出。

区域人口的变化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决定。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工作、收入、医疗、教育、食物、和平、城市生活……人口迁移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拉力:优美的自然环境、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资源等等推力: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等人文因素经济、政治、战争、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等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01 L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夯实基础•、什么是人口迁移1 •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口 S长期或举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 •人口机械增长:口03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3 •人口数量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口04自然增长和匚05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1. 判断正误。

(1)全球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

(X)(2)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X)2. 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 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B. 由北京出发到欧洲旅游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D. 人口空间移动距离大于1 000千米答案C解析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长期或永久改变。

旅游、购物及出差等活动的地理位置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也没有具体距离的界定。

3 .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劳动力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提示不一定是。

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翌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自然环境优美、坐气候宜人和卫4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 人文因素主导因素:£经济因素。

其他因素:凹政治、□§军事、肆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1.判断正误。

(1) 叙利亚局势动乱,对人口迁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V)(2) 海南省吸引了大量东北地区老年人定居,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

(V)2 •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属于经济因素的是()A. 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D.深圳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答案D解析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而迁入深圳。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5.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现象,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区或国家,分析其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要求字数不少于1000字,并附相关地图、图表等资料。
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时,请注意字数要求,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本章节内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和图表解读能力;同时在初中阶段对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有所体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规律和影响可能缺乏系统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于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地区发展、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交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的讨论报告:
a.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b.如何解决人口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
c.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包容。
4.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我眼中的人口迁移”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感悟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01长期或□02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人口机械增长:□03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3.人口数量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04自然增长和□05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1.判断正误。

(1)全球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

(×) (2)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 2.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 .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B .由北京出发到欧洲旅游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D .人口空间移动距离大于1 000千米 答案 C解析 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长期或永久改变。

旅游、购物及出差等活动的地理位置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也没有具体距离的界定。

3.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劳动力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提示 不一定是。

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01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02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自然环境优美、□03气候宜人和□04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环境问题、□05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主导因素:□06经济因素。

其他因素:□07政治、□08军事、□09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1.判断正误。

(1)叙利亚局势动乱,对人口迁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2)海南省吸引了大量东北地区老年人定居,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

(√)2.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属于经济因素的是( ) A .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 .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 .深圳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答案 D解析 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而迁入深圳。

属于经济因素。

3.目前影响我国人口向西部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政策因素,即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

—————————————————————————————————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 (1)规律05垦荒、严重的□06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07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工业化以后,人口□(2)我国人口迁移1.判断正误。

(1)西亚、北非产油国迁入人口主要为外籍工人。

(√)(2)改革开放前,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自发性的。

(×)2.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B.迁移方向以从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为主C.定居性移民增多,长短期移民均衡D.欧美发达国家成为主要的迁入地区答案 D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迁移方向以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为主;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是19世纪以前的情况。

3.改革开放后,我国主要人口迁移方向有什么特点?提示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迁移,由内陆向沿海迁移。

任务探究人口迁移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了这片灾难的土地。

有些人选择迁居东部,但大多数人则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

材料二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中,除希腊、马其顿和斯洛文尼亚外,其他各国人口数量均大幅度减少。

其中波黑人口下降幅度最大,总人口减少了17%,约70万。

材料三1947年,英属印度被分割为印度、巴基斯坦两国。

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则是穆斯林建立的伊斯兰共和国。

为了躲避宗教歧视和迫害,当时南亚次大陆出现了空前的人口迁移。

印度境内有1 500万左右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左右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

材料四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主要原因是什么?[成果展示] (1)材料一——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因素),材料二——政治军事因素(战争),材料三——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材料四——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

(2)个人动机和需求;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等。

(3)经济因素,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异。

1.人口迁移(1)判断人口迁移的依据①居住地变更。

一般以跨越行政区域界线作为判断人口迁移的依据。

②时间较长。

居住地□01长期或□02永久(至少为一年)的改变。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3)人口迁移的影响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2)人文因素读模拟人口移动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2)关于图中人口移动对甲、乙两地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缓解乙地人地矛盾②阻碍乙地的经济发展③加大甲地交通压力④加强两地的交流合作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科学思维人口迁移及其影响的分析思路第(1)题,人口迁移需要跨越行政边界。

村界不属于行政边界。

第(2)题,甲地为人口迁入地,乙地为人口迁出地。

人口迁移有利于缓解人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促进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发展;加强两地的交流合作;加大迁入地交通压力。

[答案] (1)C (2)D提升运用能力读下面两则人口资料,回答1~2题。

1.影响刘小妹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经济B.政治文化C.交通运输D.自然环境答案 A解析湖南人到江苏打工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

2.影响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开发B.劳务输出C.气候优越D.水源丰沛答案 C解析美国南部气候条件优越,温暖湿润,吸引东北部退休老年人迁入。

任务探究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新华社北京2018年12月25日电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

《报告》指出,2010~2015年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2016~2017年,流动人口缓慢下降。

下图为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1949~1986年期间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两大方向?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2)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流向是怎样的?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地区有哪些?这些地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原因是什么?(3)近两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什么?[成果展示] (1)一是从东部和中部流向西部,二是流向东北部地区。

人口向西部迁移主要是国家为改变西部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的局面而进行的移民;人口向东北地区迁移主要是为了开发东北地区森林、矿产及荒地资源而进行的移民。

(2)由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

(3)人口迁移规模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向东部迁移的规模缩小,向中西部迁移的规模扩大。

1.世界人口迁移(1)19世纪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2)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04劳务输出和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科技移民、□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

2.我国的人口迁移(1)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2)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二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B.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2)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A.由亚洲迁往欧洲B.由非洲迁往欧洲C.由北美洲迁往欧洲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科学思维分析人口迁移时空特点的方法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域。

第(2)题,图中所有的箭头中,只有从北非向欧洲核心区进行的是跨大洲的人口迁移。

[答案] (1)C (2)B提升运用能力读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2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答案 B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本土人口主要是从东北部老工业区向西部和南部资源丰富、新兴工业兴起的“阳光地带”迁移。

2.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流向东部地区的规模比流向西部地区的规模要大得多,民工流动的人数也远比20世纪50~80年代中期多。

教材活动巧点拨[教材第9页活动]思路点拨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可从迁移者、迁入地、迁出地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人口迁移的负面影响,主要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个角度分析。

成果展示对人口迁出地来说,正面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压力等;负面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等。

对人口迁入地来说,正面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经济的发展等;负面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大等。

对迁移者来说,主要是正面影响: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教材第10页思考]思路点拨推力因素属于人口迁移的消极因素,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属于人口迁移的积极因素,这些因素吸引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成果展示[教材第12页活动]思路点拨 1.美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在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受经济因素、自然灾害因素影响,人口由南部向北部和西部迁移;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受经济因素和气候因素影响,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2.可从迁出地的推力因素和迁入地的拉力因素两方面分析人口大规模迁移。

成果展示略。

[教材第15页活动]思路点拨 1.结合教材问题和自身实际进行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