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体温
泌尿系统+免疫

第十章内环境的控制一、体温调节二、渗透调节和排泄体液(内环境)之间的关系双向渗透淋巴循环单向渗透肾脏肾单位(1)超滤血液→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肾小囊腔(滤液)→肾小管;(1)超滤血液→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肾小囊腔(滤液)→肾小管;★原尿(囊内液)—不是尿►量大:180(150-200)L/天排尿量(成人:1.5-2L/天)►成分:与尿不同;与血液相似、与组织液相当;——无血细胞、蛋白质(2)重吸收血液→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肾小囊腔(滤液)→肾小管;约67%的钠离子被主动转运出去,相应数量的水和一些溶质,如氯离子也被动地随着转运出去,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几乎全部被重吸收,滤液体积缩小。
在近曲小管的末端,滤液缩减到原体积的1/4。
(3)分泌血液→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肾小囊腔(滤液)→肾小管;浓缩作用(集合管):髓袢的生理特点、作用:为集合管营造高效逆流交换环境►降支:管外组织液浓度始终>管内滤液结果:Na+渗入管内→管内Na+浓度↑►升支:大量泵出滤液中的Na+对水的通透性很低—管内水量保持不变结果:管内滤液中Na+浓度逐渐↓;管外组织液中Na+浓度↑;尿液渗透的调节4、尿液渗透的调节集合管的浓缩(重吸收)作用结果:管内水分大量渗出→滤液浓缩→终尿;滤液:终尿=180:1.5~2(L/天);—浓缩100倍水重吸收的控制——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水分在集合管中下行时被动吸收的速率决定于集合管壁上皮细胞的水通透性。
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ADH)增强集合管的水通透性,因此,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就能控制尿排出的水量。
二、泌尿系统水重吸收的控制——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水盐平衡调节:食入盐分过多→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尿量↓→体液渗透压↓►口渴感→饮水→体液渗透压↓饮水过多→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盐分浓度↓→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尿量↑→体液渗透压↑尿道感染: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肾功能衰竭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及肾功能减退的救治◆肾透析:1、血液透析(动脉血→透析器(半透膜)→静脉血)2、腹腔透析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及肾功能减退的救治◆肾透析:1、血液透析2、腹腔透析◆肾移植:治疗严重肾衰竭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一、人体对抗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二、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三、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保护机体不受外来侵害的特性。
第十章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的救护

触电--紧急救护*
救护原则:迅速脱离现场、分秒必争实施有 效地心肺复苏和心电监护
1.首要任务是切断电源 : 关闭电掣、 挑开电线 切断电线 拉开触电者
2.迅速进行心肺复苏 3.创面处理 4.迅速转送医院。
触电---院内救护
1.维持呼吸 2.心电监护:
心率失常-电除颤加利多卡因 3.创面处理 4.防治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酸碱 平衡 5、对症处理筋膜松解术、截肢
淡水淹溺者咳粉红泡沫痰,两肺闻及 湿罗音。 2、循环系统: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心 律不齐、心音低钝、血压不稳定。 3、神经系统:烦躁或昏迷, 4、泌尿系统:少尿、无尿、橘红尿。
病情评估 (一)症状体征:
1.轻度:吸入少量液体;神志清、肤色轻度苍 白,呼吸急促、咳嗽、血压轻度升高、心率加 快。 2.中度:吸入大量液体,剧烈咳嗽,部分病人 因吸入呕吐物发生窒息和缺氧(发绀);神志 模糊、烦躁,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心率减 慢、肺水肿(75%) 3.重度:昏迷,面色苍白、眼球突出、四肢厥 冷、大动脉搏动消失、心跳呼吸停止,口、鼻 腔内大量液体及吸入物,合并有脑外伤、脊柱 损伤、空气栓塞等。
识模糊,查体不合作,颜面潮红,瞳孔稍大,对光反应迟
钝;全身皮肤干燥无汗,颈软;两肺
呼吸音粗;心率122次/分,律齐,无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 检查各项反射存在,但减弱。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 无异常,血糖5.4mmol/L。 1、该病人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依据是什么? 2、如何对该病人进行急救?
谢 谢!
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推 苯巴比妥0.1-0.2肌注 畅通呼吸道、吸氧 防坠床 (2)热衰竭: 补液:心电监护、呼吸功能下快速补液 (3)热射病: 降温 畅通呼吸道 密切观察生命体证
生理学第十章

(1)突触结构:
①突触前膜—内有
囊泡,里面有递质。
②突触间隙
③突触后膜—
膜上有受体
(2)突触传递的过程 (电-化学-电的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 膜去极化 前膜的电压门控式 Ca2+通道打开胞外Ca2+进入突触 前膜神经递质释放递质在突 触间隙内扩散与后膜上的特异 受体结合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 开放某些离子进入胞内 突触 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 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 互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 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 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 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 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 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4、神经对效应组织的营养性作用
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
由N元合成,通过轴浆运输,在末梢经常性释 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 内在代谢活动。
如:切断运动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蛋白 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将N缝合,经N再生→ 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与蛋白质合成↑,肌肉逐渐 恢复。 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 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
黑质-纹状体、 结节-漏斗、 中脑边缘系统。
5-HT
5-HT1 ↓cAMP 5-HT2 ↑IP3/DG -HT3-7
↑K+ ↓K+ ↑Na+等
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 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 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 前角。
1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末梢释放递质ACh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
4 神经肽及其受体
医学的温度知识点总结

医学的温度知识点总结1. 体温的概念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它是反映机体热平衡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部的温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个水平被称为体温。
体温的测量通常使用摄氏度(℃)作为单位,正常体温的范围在36.5℃到37.5℃之间。
2. 体温的调节人体的体温是由一个复杂的生理调节系统来保持的。
当人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比如寒冷或者炎热,体温会发生相应的调节以保持稳定。
这一调节过程主要由皮肤、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完成。
当体温过高时,机体会通过出汗、扩张血管等方式来散热;当体温过低时,机体则会通过颤抖、收缩血管等方式来保持体温。
3. 体温的测量体温的测量是诊断疾病和监测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体温测量方法包括口腔测温、腋下测温、耳温、肛温以及皮肤表面温度测量等。
其中,口腔测温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通常使用体温计来进行测量。
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患有疾病或有特殊需要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进行体温测量。
4. 体温异常体温异常是指体温超出了正常范围的情况,它可能是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反应。
体温过高称为发热,常见于感染、炎症等疾病。
而体温过低则称为低温,常见于失温、休克等情况。
对于体温异常,及时的观察和处理非常重要,因为它往往是众多疾病的早期症状之一。
5. 体温与疾病体温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
许多疾病都会导致体温的变化,比如发热、低温等。
因此,了解体温的变化对于诊断疾病、判断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感染性疾病中,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而发热的程度、持续时间等往往能够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因此体温的监测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6. 体温与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体温的监测对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评估和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时,体温的监测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病原体是否已经被消灭,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共48页

体温的生理变异:
机体的深部温度可随一系列条件的 变化而略有变动。
1.昼夜节律:
以(24小时)昼夜为周期,往复出现高 峰—昼夜节律。
体温在2-6时为最低,黎明后上升,白 日较高,18时为最高峰。其原因:
①白日代谢率高,产热多。
②生物钟控制:部位在下丘脑视上核。
(黑暗环境及卧床或彻夜不眠的人仍有 体温昼夜周期性 )
3.散热的调节: ①皮肤血管运动:皮肤温度取决于皮肤 血管的血流量。
环境温度→刺激皮肤感受器 ↓
体温调节中枢→交感神经 ↓
改变血管口径 →改变血流量
↓ 影响散热
②汗腺分泌: 发汗分为:
A 温热性发汗:全身。 B 精神性发汗:额头、手掌、足底。
发汗中枢主要在下丘脑,支配汗腺的交感神 经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
2.性别:
女性比男性体温高0.3℃,女性且有体 温周期性波动,与其血液中孕激素及其 代谢物水平有关,也是在生物钟控制下 进行的。
月经前体温 > 月经期体温 > 排卵期体 温。排卵后体温突然升高。
临床上用连续测量基础体温的方法来 检验有无排卵及排卵期。
3.年龄
婴、幼儿,特别是早产儿体温调节机构发育不 完善,应加强保温。
④ 环境温度:20-30℃时能量代谢产热最稳定, 温度升高或降低产热均增加。 寒冷→肌肉紧张→寒战→产热↑ 温度升高(30-45℃)→
体内生物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产热↑ →发汗及 循环机能增强。
⑤ 内分泌:
甲状腺素↘
血糖升高、利用率提高→产热增加
肾上腺素↗
三.机体的散热过程:
1.散热部位:
①皮肤:血液流经皮肤血管。 90%的热量经皮肤散出,为机体的 主要散热部位。
发热发热概述发热的概念

6
第十章 发 热
第一节 发热概述
一、发热的概念
发热:指机体内生性致热源的刺激下,体温调节中枢 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 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二、体温过高和生理性体温增高
1、体温过高 2、生理性体温增高
1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
一、发热激活物 1、外源性致热源 A、细菌其毒素 B、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C、体内产物 2、内生性致热源
2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 发热的发生机理一、中枢发热介质 1、前列腺素E 2、Na/Ca比值 3、环磷酸腺苷
二、发热体温上升的三个基本环节 1、内生性致热源的产生和释放 2、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 3、效应器的改变
3
第四节 发热经过与热型
一、发热的经过 1、体温上升期 2、高热持续期或热稽留期 3、退热期
二、热型 1、稽留热 2、弛张热 3、间歇热 4、回归热 5、不定型热
4
第五节 发热时机体的变化
一、功能的变化 神经系统的变化 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泌尿系统的变化 单核巨噬系统的变化
5
二、物质代谢的变化
糖代谢 脂肪代谢 蛋白质代谢 水盐代谢 维生素代谢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10.5 人体能量的供给1

第4单元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第五节人体能量的供给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2、说出体温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及维持体温恒定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尝试测量自己和他人的体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说明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
【难点】1、说明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
2、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录制“比较不同食物的热价”实验视频,制作课件。
(2)提前准备好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额温计和耳温计四种体温计。
五、板书设计第十章第五节人体能量的供给一、体温(人体内部的温度)发热既有利又有害二、人体能量的供给食物氧气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包含两大部分内容:人体能量的供给和体温。
考虑到体温部分的内容难度稍小,所以我调整了上课的顺序,以大家常见的温度计导入新课,把体温相关知识的学习放到一开始。
关于尝试测量体温这个活动,经过很长时间的纠结,我放弃了水银体温计的测定,选择用最快速的额温计给学生尝试体温测定。
我有两个原因:1、本节课内容多,额温计测定温度比较快,节约课堂时间;2、目前,家庭里包括医院里额温枪都使用较多,这样的改变也算是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过上课过程中发现会使用额温计的学生不是很多,这是在一开始没有想到的。
不过所幸使用简单,一教立刻就会了。
在体温这部分,我选择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其实答案都是比较开放式的,没什么标准答案,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两个问题把体温相关知识讲解透彻。
这部分还算比较符合预设,学生能够很好地配合,并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把体温放到前面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很好地导入下一部分能量的供给。
这部分是个难点,我设计了一个概念图,让学生合作完成,在最后实施的过程中,有机物在细胞中进行的是什么作用难住了学生,但是在我的提示以后,学生也可以说出这是呼吸作用。
然后我再利用呼吸作用通过板书绘制一个简单版的概念图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理解人体能量的供给。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

汇报人: 2023-11-23
• 体温的基本知识 • 体温评估方法 • 高热病人的护理 • 低热病人的护理 • 体温异常的预防与教育 • 体温与医疗护理的未来展望
01
体温的基本知识
正常体温范围
01
02
03
04
口腔温度:正常范围为 36.3°C到37.2°C。
腋下温度:正常范围为 36.0°C到37.0°C。
体温异常可能是疾病的一个症状,也可能是疾病 本身导致的。在评估体温异常时,需要综合考虑 患者的其他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作 出准确的诊断和处理。
02
体温评估方法
口腔测温法
01
02
03
方法描述
将体温计放置于患者口腔 舌下,让患者紧闭口唇, 持续3-5分钟后取出读数 。
优点
准确性较高,适用于成人 及能够合作的儿童。
04
低热病人的护理
低热的定义与原因
定义:低热是指体温在37.5°C至38°C之间的 状态。
01
病毒感染:如流感、普通感冒等。
03
02
原因
04
细菌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 等。
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结核病等。
05
06
其他因素:如疫苗接种、药物反应等。
低热的临床表现
头痛
病人可能会感到轻 度至中度的头痛。
数据共享
智能化体温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医 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医 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患者提供 更加便捷的服务。
个性化体温护理的研究与展望
个性化护理方案: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病症,研究个性化体温护理方案 ,以提高医疗护理的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跨学科合作:结合生理学、医学、护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深入研究 体温与医疗护理的关系,为个性化体温护理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1.体温可分为深部温度和表层温度两部分。
深部温度较为稳定,但在正常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等因素而有所变化,但波动幅度不超过1℃,临床上通常在口腔、直肠和腋窝三个部位测量体温。
2.人的体温相对稳定,是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将使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从而影响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
3.机体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当人的表层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大部分体热以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方式散发体热。
当环境温度高于表层温度时,蒸发散热便成为唯一的散热途径。
4.人体通过体温调节机构,控制产热和散热过程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实验证明,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一般认为,视前区—下丘脑前部起着调定点的作用,其阈值一般为37℃左右。
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温的水平。
5.调定点学说认为,发热是由于致热原使热敏神经元的调定阈值升高,调定点上移的结果。
第十章体温第一节正常体温及其波动范围一、体温及其相对稳定的意义体温通常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
体温的稳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都是以体内复杂的酶促反应为基础的,而酶类必须在适宜的温度条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酶的活性,如体温上升到40~41℃时会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超过42~43℃时,引起死亡。
当体温下降到22~23℃时,代谢过程极度缓慢,亦有生命危险。
二、深部体温和表层体温深部体温(体核温度)是指机体深部(脑、胸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较为稳定,并比表层温度高。
表层体温是指人体表层(皮肤、皮下组织和肌等处)的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差异大。
由于机体的深部温度不易测定,所以临床上通常用直肠、口腔和腋窝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直肠温度正常值为36.9~37.9℃,平均37.4℃,比较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口腔温度正常值为36.7~37.7℃;腋窝温度正常值为36.0~37.4℃。
三、体温的正常波动在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等因素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的幅度一般不超过1℃。
1、昼夜的变化体温在一昼夜间呈现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体温最高。
体温的昼夜节律是由一种内在的生物节律所控制。
2、性别的影响成年女性体温略高于同龄男性,而且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排卵前期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期又升高(如图10-1)。
因此,测定成年女性的基础体温有助于了解有无排卵和排卵日期。
女性这种随月经周期出现的体温周期性变化,是由于体内孕激素水平周期性变化产生的。
3、年龄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温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新生儿和幼儿体温略高于成人,老年人又略低于成人。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的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善,调节能力较差,其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发生较大波动,因此应加强护理,注意保持适宜的室温。
4、肌肉活动和精神因素肌肉运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和进食都会对体温产生影响,所以,临床上测定体温之前应先让病人安静一段时间。
麻醉药物能降低体温,所以麻醉时或术后一段时间,均应注意病人的保温。
第二节机体的热平衡机体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热,又不断地向外环境散热,两者处于动态平衡,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图10-2)。
《人体结构与功能》主编赵凤臣,郑大出版社P374 图14-4图10-2 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示意图一、产热过程体内的热量来源于各组织器官的分解代谢。
各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其产热量各异(表10-1)。
安静状态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其中肝脏产热量最大。
劳动或运动时,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
表10-1 几种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组织器官占体重百分比(%)产热量(%)安静状态劳动或运动脑 2.5 16 1内脏34.0 56 8骨骼肌56.0 18 90其他7.5 10 1 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产热量多少,凡能提高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的因素都能增加机体产热量。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以及交感神经兴奋,均能提高组织器官代谢水平,使产热量增加。
二、散热过程人体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当环境温度低于人的表层体温时,90%的体热可以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向外界散发。
还有一小部分热量通过肺、肾和消化道等途径,随呼出气、尿、粪等排泄物而散发体外。
(一)散热方式⒈辐射散热辐射散热是指体热以热射线的形式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约占总散热量的60%。
其散热量的多少与皮肤和周围环境的温度差,以及机体有效散热面积成正比。
⒉传导散热传导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其散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接触面积、温度差大小和物体的导热性能有关。
冰的导热性能好,临床上根据传导散热的原理,常用冰袋、冰帽给高热病人降温。
⒊对流散热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当人体周围空气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人体的热量传给周围的空气,并通过空气的不断流动将体热带走。
因此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方式。
对流散热的多少受温差和风速影响,风速越大,散热量越多。
风速越小,散热量也越少。
以上三种直接散热方式只有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才能进行,当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便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⒋蒸发散热蒸发散热是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发热量的一种方式。
体表每蒸发1克水可散发热量2.43kJ。
蒸发散热分为不感蒸发(又称不显汗)和可感蒸发(即显汗)两种。
不感蒸发是指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在未聚成明显水滴之前便蒸发的一种散热形式。
每天的不感蒸发量约1000ml。
不感蒸发与汗腺活动无关。
显汗是指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汗液蒸发时带走大量热量。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或剧烈运动时,是机体最有效的散热方式。
人若在高温环境中停留时间过长,发汗速度会因汗腺疲劳而减慢,体热不能及时散发,导致体温骤升,容易发生中暑。
(二)散热过程的调控在辐射、传导、对流等直接散热过程中,皮肤与外界之间的温度差起着决定性作用。
机体通过交感神经控制皮肤血管口径以调节皮肤血流量,从而改变皮肤温度。
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反之,则相反。
发汗是一种反射性活动。
温热刺激和精神紧张都能引起发汗,分别称为温热性发汗和精神性发汗。
温热性发汗见于全身各处,主要参与体温调节;精神性发汗主要见于手掌、足和前额等部位,与体温调节关系不大。
汗液的成分中水约占99%以上,固体成分不足1%。
在固体成分中,大部分是NaCl,汗液中NaCl 浓度一般低于血浆,因此汗液是低渗的,当大量出汗时,可造成机体高渗性脱水。
第三节体温调节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机构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寒颤等生理调节反应来实现的,即为自主性体温调节。
另一方面,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的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服等,则称行为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有意识的,是对自主性体温调节反应的补充。
下面主要讨论自主性体温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一)外周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包括热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两种。
它们的传入冲动频率在一定范围内能灵敏反映温度的变化,对机体外周部位的温度起监测作用。
其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后,除产生温度感觉外,还能引起体温调节反应。
在体温调节中,冷觉感受器起主要作用。
(二)中枢温度感受器在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等部位含有温度敏感神经元。
当温度升高时冲动发放增加,称热敏神经元;温度降低时冲动发放增加的称冷敏神经元。
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主要为热敏神经元。
中枢温度感受器感受血液温度的变化,并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将冲动传到体温调节中枢。
二、体温调节中枢根据脑的实验证明,具有体温调节作用的中枢结构,虽然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各级部位。
但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既能感受局部脑组织温度的变化,又能对由其他途径传入的温度变化信息作整合处理,所以,视前区-下丘脑前部被认为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三、调定点学说与体温异常现在常用调定点学说来解释体温调节。
该学说认为,体温调节与恒温器相类似。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温热刺激的感受有一定阈值,正常阈值为37℃,起调定点的作用。
调定点的高低决定着机体的体温。
当体温超过37℃时,热敏神经元发放冲动频率增加,引起散热增多,表现为皮肤血管舒张、出汗、产热减少,使体温降回到37℃。
当体温低于37℃时,冷敏神经元发放冲动频率增加,热敏神经元活动减弱,引起产热增多,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以提高能量代谢水平、肌紧张增强、出现寒颤、散热减少、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停止,使体温回升到37℃。
这样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维持在37℃水平。
根据调定点学说,细菌引起的发热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的调定阈值升高,调定点上移(如上移到39℃)的结果。
因此发热开始时先出现寒颤等产热反应,直至体温升高到39℃以上时才出现散热反应。
只要致热原不消除,产热和散热过程就继续在这一新的体温水平上保持平衡。
这就是说,发热时体温调节功能并无障碍,只是由于调定点上移,体温才升高到发热水平。
临床上用某种药物如阿司匹林能阻断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回降到37℃,就可起退热作用。
思考题1、何谓体温?其正常值及正常波动如何?2、机体的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有哪些?主要散热方式有哪些?3、根据所学生理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
(李湘君)参考文献:1、姚泰主编. 生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钟国隆主编. 生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窦肇华主编. 人体结构与功能.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倪江主编.生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张尚俭主编. 人体解剖生理学.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吴玉林、颜天华主编. 人体解剖生理学.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