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与地籍管理

合集下载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二.地籍管理(我国地籍管理的内容)
3.土地登记的信息公开查询
(1)土地登记信息公开查询范围 ①土地登记结果的查询范围 土地登记结果包括土地登记卡和宗地图。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依照《土地登记 资料公开查询办法》的规定查询。 ②原始登记资料的查询范围 原始登记资料包括土地权属来源文件、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和地籍图。 原始登记资料的查询范围如下: 土地权利人、取得土地权利人同意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查询其土地权利范围内的原 始登记资料; 土地登记代理机构有权查询与其代理业务直接相关的原始登记资料; 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有权查询与调查 、处理案件有关的原始登记资料。 ③特许登记资料的查询范围 指涉及国家安全、军事设施等保密单位的土地登记资料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保 密的土地登记资料。这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查询受到严格限制,不在公开查询的范 围内。 (2)土地登记信息公开查询程序 (3)查询和限制 (4)查询收费
二.地籍管理
(七)地籍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地籍档案管理是对地籍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 史记录,包括文件、图册、图像资料等,进行搜集、鉴定、整理 、保管、统计、编码和提供利用等多项工作的总称。地籍档案管 理的基本要求有:完整、准确、系统、安全。 (八)我国地籍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二. 地籍管理
(一)地籍的概念 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权属、数量、 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地籍具有空间性 、法律性、精确性和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等特点。
二.地籍管理
(二)地籍的分类 1.按功能分类 地籍按功能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三种类型。 2.按建立的时序分类 地籍按建立的时序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3.按所记载的对象分类 地籍按记载的对象分为农村地籍和城镇地籍。 4.按表现形式分类 地籍按表现形式分为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1.地籍: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件与簿册。

地籍分类:按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按开展地籍的先后时序分(初始地籍、变更地籍)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分(城镇地籍、农村地籍)按手段和成果形式分(常规地籍、数字地籍)按行政管理层次分(国家地籍、基层地籍)2.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目的:随时清晰地掌握土地资源、土地资产的存在、分配、利用和管理状况,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国家管理、为生产、建设、经济发展和其他需要服务。

任务:包括收集、记载、保管、更新并提供有关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信息,为科学管理土地服务。

3.地籍发展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4.土地分类:按一定分类标志(指标),将性质上有差异的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型。

(根据土地的异同性对土地按类进行划分与归类的过程。

)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的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叫土地分类系统(或土地分类体系)。

我国常见的土地分类系统有: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5.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收益的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地籍管理》(1-总论)

《地籍管理》(1-总论)

测量与制图学
统计学 档案学
管理信息系统
1.2.1 古代历史
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
(1)地籍为税而设(始于公元前21世纪夏禹治水时期)
(2)户籍为主、地籍辅助时期(始于公元前359年战国末期)
(3)地籍与户籍平等地位时期(始于公元8世纪唐代中叶) (4)地籍地位提高时期(始于公元16世纪明朝中叶)
本 章 小 结
• 地籍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为征收田赋和管理土地而建立的登载 土地的簿册 • 地籍是土地科学的基础学科,它以土地科学领域中土地的产 权关系、界址坐标、数量结构、质量评价和利用用途等基本土 地要素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地籍制度、地籍管理措施体 系和地籍管理技术手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 地籍制度是国家对各种地籍要素的确定和变更规律所作的各 种规范化的政策规定和法律约束 • 土地登记制度是确定土地产权的法律手段;土地统计制度是 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前提条件,是土地科学研究的数据源;地 籍信息系统是土地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政策参与 宏观经济调控的信息库。
1.1.1 地籍与地籍管理
1.1 地籍管理研究体系
• 地籍管理:指国家为建立为社会服务的地籍,以及研究土地 的权属状况、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 系。土地自然状况指土地的坐落、四至、形状、大小、地貌、 坡度、土壤、植被等;土地权属状况包括权属性质、权属来源、 权利状况、界址点线等;土地的经济状况指土地等级、宗地地 价、土地用途等 • 地籍管理以土地科学这一领域中的土地产权、界址、数量、 质量和用途等基本要素的变化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它揭示了土 地利用领域中人地关系这一特殊矛盾在时空上的运动规律 • 地籍管理是以地籍制度、地籍管理措施体系和地籍管理技术 手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和管理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和管理

向中外合资企业收取场地使用费。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原
国家土地管理局等部门的报告,确定在深圳、上海、天津、广州、
厦门、福州进行土地使用改革试点。按照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
离的原则,国家在保留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拍卖、招标、
协议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以一定的价格、年期及用途出让给使用
者,出让后可以转让、出租、抵押。这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带有
根本性的改革,打破了土地长期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单一行
政手段的划拨制度,创立了以市场手段配置土地的新制度。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和管理
6
3、地籍的分类
依作用不同分为:税收地籍、产权(法律) 地籍、多用途(现代)地籍
依特点和任务不同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 地籍
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分为:城镇地籍和 农村地籍
土地管理的内容体系
土地管理的内容
地籍管理 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和管理
1
第四章 地籍管理
内容提要
• 第一节 地籍管理概述 • 第二节 土地调查 • 第三节 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 • 第四节 土地登记 • 第五节 土地统计 • 第六节 地籍档案管理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和管理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和管理
11
第二节 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础工作。《中华人 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章中规 定: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
土地调查概述 全国土地调查 土地变更调查 土地专项调查
12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和管理
一、土地调查概述
1、土地调查的含义:
•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 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 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农用地分等地籍管理定义

农用地分等地籍管理定义

农用地分等地籍管理定义
农用地分等地籍管理是指对农用地进行质量评估和分类,并将其
记录在地籍档案中的管理过程。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地籍档案管理等内容。

其中,农用地分等是地籍管理的重
要内容之一。

农用地分等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条件、土壤质量、土地利用状况
等因素,对农用地进行质量评估和分类的过程。

通过农用地分等,可
以确定不同农用地的质量等级和适宜性,为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生产
布局、土地资源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在农用地分等地籍管理中,需要对农用地进行地籍调查,收集和
整理农用地的相关信息,包括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土壤质量等。

根据农用地分等标准,对农用地进行质量评估和分类,并将其记录在
地籍档案中。

通过农用地分等地籍管理,可以实现对农用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土地资源保护水平。

同时,也为政府制定土地政策和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地籍与地籍管理的基本概念

地籍与地籍管理的基本概念

地籍与地籍管理的基本概念地籍与地籍管理的基本概念地籍是指国家为了一定的目的,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图簿册。

下面是地籍与地籍管理的基本概念,一起来看看!一、地籍及其类别(一)地籍的含义地籍是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用途(地类)和权属关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

地籍为国家管理土地、取得有关土地资料、巩固土地制度、合理利用土地、制订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

(二)地籍的特点地籍的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特点。

地籍的空间性是由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所决定的。

所以,地籍的内容不仅需要记载在地籍簿册上,同时还应在地籍图册上标绘清楚,并做到图册与簿册的一致性。

地籍的法律性体现了地籍簿册(含图)的可靠性,地籍资料的取得,一般需要通过实地调查,并运用先进的测绘和计算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从而保证了地籍的精确性。

地籍不是静态的,必须经常更新,保持资料的记载和数据统计的连续性,否则难以反映它的现势性。

(三)地籍的功能1.地籍的税收功能地籍的产生都与赋税有联系。

在现代地籍中都记录了土地的权属、数量、用途、等级和价格,这为公平的赋税提供了基础。

2.地籍的产权保护功能地籍的核心是权属。

3.地籍的土地正常交易维护功能4.地籍的土地管理功能地籍提供的资料为国家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用途管制、调整土地政策提供了基础资料,地籍是土地管理的基础。

5.地籍的多目标服务功能(四)地籍的分类人们可从地籍功能、地籍所完成的任务、地籍所记载的对象及地籍表现形式等角度给地籍分类。

1.按功能分类地籍按功能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三种类型。

(1)税收地籍。

税收地籍主要内容包括纳税人的姓名、地址、土地面积以及为确定税率所需的土地等级。

(2)产权地籍。

产权地籍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土地交易的正常运行。

产权地籍必须能准确反映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的空间位置和宗地面积。

地籍管理基本知识点

地籍管理基本知识点

地籍管理基本知识点?一、地籍与地籍管理【重点内容】地籍表现为历代政府登记土地作为征收田赋依据和管理土地的簿册。

地籍是记载土地的产权状况、位置范围、利用类型、等级价格等的图簿册。

地籍具有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地籍的时空演变经历了税收、产权和多用途三个阶段。

地籍作为维护国家土地制度的工具,在调节社会生产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籍管理是以研究地籍制度、管理措施体系和管理技术手段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现阶段我国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与信息管理等。

权属调查和土地登记是地籍管理的主体内容,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地籍档案与信息管理是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的后续工作,是地籍管理各项工作成果的归宿,并为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地籍管理措施体系历来是国家地政措施的重要部分,它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经济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国家综合管理措施。

【地籍】历代政府登记土地作为征收田赋依据的图簿册。

现代地籍的主要功能已转变为保护土地产权和为课税服务,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城市建设管理决策的依据。

【地籍管理】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采取以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价值评估和地籍档案信息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技术和法律等一系列地政措施。

【自物权】自物权(所有权)是一切财产权的基础和核心,是最充分最完全的物权。

自物权是一种对世权,其权利是所有者独享的,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都不得侵犯其权利。

自物权取得的途径主要是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

【他物权】在他人所有物上设定的权利。

他物权又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用益物权是为使用和收益的目的,而在他人所有物上设定的权利;担保物权是为保证债权的行使,而在他人所有物上设定的权利。

【地籍调查】地籍调查是依照有关的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地籍调查的数据、图件等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

地籍管理常见问答题

地籍管理常见问答题

1、地籍和地籍管理的概念?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1.1.一)(P4)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建立地籍和研究土地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简言之,地籍管理是地籍工作体系的总称。

(1.2)(P9)2、地籍有哪些类别,如何划分?(1.1.三)(P5、6)一、按地籍的发展阶段,划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二、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分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三、按行政管理的层次,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四、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3、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有什么区别?(1.1.三)(P6)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县以上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最初建立的图册,而不是指历史上的第一本簿册。

日常地籍是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及其分布和利用、使用情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数,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是地籍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

初始地籍是基础,日常地籍是对初始地籍的补充、修正和更新。

如果只有初始地籍而没有日常地籍,地籍将逐步陈旧,变为历史资料,失去现势性、失去其使用价值。

相反,如果没有初始地籍,日常地籍就没有依据、基础,也就不存在日常地籍了。

4、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2.三)(P11)一、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服务二、为维护和巩固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三、为社会提供地籍信息服务四、为土地管理服务5、地籍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3.一)(P13)一、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二、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三、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四、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6、为什么地籍管理必须在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1.3.一)地籍管理历来是国家地政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必须对地籍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定规范化的政策或技术要求的统一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管理1班叶丽丽11250811135
地籍与地籍管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他们在土地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答:地籍概念:是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等级)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地籍的特点:空间性、公信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谈谈空间性和连续性,地籍的空间性是由土地的空间特点所决定的;土地的坐落必须与空间位置、界线相联系,地界的变动,必然带来土地使用面积的改变;同时土地的数量、质量都具有空间分布的特点。

地籍资料的连续性说明地籍信息不是静态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土地利用与权属的频繁变更,都会使地籍数据失实,必须经常更新,以保持资料记载和数据统计的连续性,否则难以反映地籍信息的现势性。

地籍的分类:⑴按发展阶段地籍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地籍可区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⑵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不同,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⑶按地域和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⑷按地籍行政管理的层次不同,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地籍管理的概念: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地籍管理的分类:按地籍工作任务和进行时间的不同可区分为初始地籍工作和经常地籍工作。

地籍的任务: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的合法开发、;利用,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有关土地自然、经济、法规方面的信息。

地籍管理的原则:⑴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
⑵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⑶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
⑷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地籍管理的内容: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地籍档案管理。

两者之间的联系:①为了建立地籍,设置地籍簿和地籍图,需要收集、记载、定期更新地籍信息。

为此,就要开展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登记、统计等一系列工作。

②土地面积、用途、利用状况等都在发生变化,土地的权属也会发生转移,因此地籍管理工作必须跟踪土地的变化,采集变更的现势资料,以保持地籍的连续、系统、和完整。

③根据地籍连续性的特点,地籍管理的基本文件应该是有关土地数量、质量和权属等状况的连续记载资料。

④为了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地籍管理的工作项目及其文件的格式、要求等应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要过于频繁的改动。

⑤地籍管理制度的稳定性是保持地籍资料连贯性和系统性的重要保证条件。

两者之间的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地籍是课税对象的登记清册,而且还包括了土地产权登记、土地分类面积统计和土地等级、地价
等内容的登记簿册。

②侧重点不同,地籍不仅仍在发挥着税收职能和职能,而且随着社会不如多用途地籍时代,地籍将侧重于为合理利用土地服务;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地籍管理必须为一定的土地制度服务,并不断根据阶级统治的
意志,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制度相适应看,所以,地籍管理将侧重于为国家管理土地、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服务。

③④
地籍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⑴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是土地管理的基础。

地籍提供有关土地的空间位置、数量、质量和法律状况的基本资料,是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据。

⑵为维护土地产权权益等提供基础资料。

地籍的核心是土地权属,是记载土地权属界址线、界址拐点位置,以及土地权属来源及其变更的基本依据等的图册。

因此,地籍是调处土地争议、复原界址、确认土地产权最具法律效力的依据;地籍是建立和完善土地市场、保护土地产权人合法权益最具公信力的基础资料。

⑶为改善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资料。

地籍可以提供土地资源的自然状况、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状况的基本信息。

掌握和科学得运用这些资料,不仅可以指导生产和建设,而且可以进行科学的效益评价和预测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因此,完整准确的地籍信息资料,是国家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制定相关政策及各项规划的基本依据,是组织行业生产和进行各项建设的基础。

⑷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土地登记簿册可以提供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准确信息,提供准确的土地数量、质量、等级等的信息,这些是国家土地课税的基础资料,它们为开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为防止逃避土地税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地籍管理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⑴地籍管理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依法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许多地区通过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发证,确定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属、界址、面积,解决了大量的土地纠纷,有效地保护了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⑵为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基础信息。

例如,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06公顷(1.59亩),相当于世界人均0.25(3.75亩)的43%,且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呈逐年下降之势。

通过土地对人口的负载量和人口对土地的需求计算,掌握仁弟矛盾状况,制定和调整相应对策;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土地统计、土地动态遥感监测,及时提供提供科学、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贯彻基本国策服务。

⑶为社会和国民经济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的地籍信息服务。

各级地籍管理部门掌握的地籍信息资料可为社会各方面如城市规划和建设、村镇建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各生产部门等,提供第一手最具公信力的信息资料。

⑷为实现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保障。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各项工作的基础,基础工作搞得准确、扎实、可靠,土地管理的其他工作如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用地计划等才有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