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说木叶》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
说明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就成为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引出话题。
2. “木叶”就是“树叶”,为何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 ?
诗歌语言追求凝练。
3.那么,诗词为了凝练,可否也用“叶”代替“木叶” “落木”呢?
不可。“叶”与“木叶”“落木”概念相同,但诗歌形象相去甚远。 关键在于“木”字。
(二)快速浏览4-6段,思考:
三、夯实基础
1.字音字形
不落于言筌 quán
袅袅
niǎo
寒砧
zhēn
桅杆
wéi
门闩
shuān
照浦

冉冉 迢远 柳恽 庾信 灼灼 万应锭
rǎn tiáo yùn yǔ zhuó dìnɡ
涔阳 陆厥 橘徕 亭xī sū
2、词语积累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
填一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是什么意思? ——树叶
诗人为什么不用“树叶”或“落叶”?





林 庚
课文简介:
《说“木叶”》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从古诗词多用“木叶”而非“树叶”这一有 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 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 词很有启发。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 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 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 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
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
意也洗净了
重难点
为何“木”会有这样的两个艺术特征呢?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
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 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 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 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 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所谓“暗示性” 指词语概念以外的意义,是词语的形 象色彩和联想意义。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 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 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 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 尽的言说。
作者除了论述“木”的质地的暗示性外,还论说了“木” 的哪一方面的暗示性?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 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 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 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 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关于“梅”的意象讨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 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 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我国这 种传统文化精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 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

颜色 绿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微黄
落叶 落木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 极浦。
触觉
意味
滋润
饱满
干燥
疏朗、绵密、 清秋
饱含水分
繁密
干燥
疏朗、空阔
解读文本,图析暗示性之意象
学生活动: 网页制作追求图文并茂,为了加深线上读者对于四类意象暗示
性的理解,请尝试为四类意象配图,通过图像展示“树叶”“木 叶”“落叶”“落木”的特点与不同。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的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 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 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 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诗歌的意境: ①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②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 ③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课文中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不同时代、不 同作者的诗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玩味,值 得我们借鉴。请你学习文中引用大量诗词名句 的写法,以“菊花”为话题(或自选话题),恰当地 使用一些引文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
迁移练笔
参考示例:苏轼赞誉菊花“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 流霞”,写出了菊花清雅浓艳的姿态;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则彻底将菊作为生命的汁液啜饮,写出了 菊的极致气韵;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点染出菊 的婀娜婉转、绰约柔姿;而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 盈袖”的暧昧已是对菊由衷的青睐了。
标题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
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 课件 (共28张)语文课件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 课件 (共28张)语文课件PPT

文本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列举四个名句说明了什么观点?
答案:列举四个名句,说明木叶之美,说明“木叶”是那么突 出地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为下文的分析张本。
2.第2自然段中“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 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再进一步指出宁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又非偶然现象, 悬念的设置使人急欲弄清原因。此处言简意丰。一是指出创新的途 径:“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二是指出 个例中体现的普遍性;三是含蓄地告诉我们,这样细致地揣摩是欣 赏诗的精妙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 他的《唐诗综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唐诗这一课题的研究提 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的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 人。《说“木叶”》就是这部书中的精品佳作之一。
单音字
①袅袅(niǎo) ②萧萧(xiāo) ③翩翩(piān) ④冉冉(rǎn) ⑤绵密(mián) ⑥缠绵(chán mián) ⑦吟唱(yín) ⑧王褒(bāo) ⑨皎皎(jiǎo) ⑩灼灼(zhuó) ⑪亭皋(ɡāo) ⑫柳恽(yùn) ⑬寒砧(zhēn) ⑭万应锭(dìnɡ)⑮窸窣(xī sū)
说“木叶” 林庚
作者名片
简历:林庚(1910-2006),中国作家、诗人、古 典文学研究学者。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 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创 办刊物《文学月刊》。
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 1934年后,先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中国文学史课程 ,继续写诗。这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 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 探索新的格律体诗。抗战后,赴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北归任燕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 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 词有独到的研究。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共39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共39张PPT)优秀课件

篇何

——飘零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饱含水份,繁密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 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 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它“木”比“树”更 显得单纯,仿佛本身 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 素。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 上的第二个特征
8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4 、不要把成功想得太遥远,有时候,它离我们很近,只是由于我们的疏忽而与它失之交臂。 13 、不断进取,勇于面对一切困难,努力克服它,战胜它,这是生存的法则。相反,逃避是懦夫的作为,最终只能带来更多的危机。 17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9 、有时,成功就在我们眼前,但却被我们所忽略,以致最终地丧失。把握眼前,坚持做好每件事,那么,成功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研读课文:
比较“树(叶)”“落叶”“木叶”“落木” 的特征、意味的不同。
树(叶)——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 浓阴
饱满
无飘零之意
落叶——繁密 湿润 飘零之意
木叶——落叶的因素 木质的树干
微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落木——无“绵密”之意 空阔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
手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 ——吴小如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 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 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 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 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 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 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 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 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 的暗示性特点。
注意: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一个意境,正 确地把握二者关系,还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沟通景与情、情与理的关系。
思考1:结合课文内容,赏析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
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赏析 描绘了万木落叶飘飞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




林庚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文体、作者及其学术成就。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 逻辑,体会作者阐释说明的严谨准确以及逻辑推理的缜密 有序,感受科学精神,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
学习情境
中国古代有“立象以尽意”的说法,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 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意 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中国诗学一向 重视“意”与“象”的关系,意象成为诗人情思的载体。本文细致 入微地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等意象的不同意味, 探讨中国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说“木叶”》PPT演示课件

《说“木叶”》PPT演示课件
“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 分,今天做教师就意味着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也是多年在工作中一直禀承的信念。
他年轻英俊的面孔,在监狱中一呆就是十九年。片中还放到老的图书保管员,在监狱中整整呆了五十年,当他被刑满出狱时,他却拿
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 起刀子想杀人,因为他想留在监狱,他已经习惯了在监狱里的生活,因为在那里他是那样受人尊敬,而外面是他非常陌生和恐惧的世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阴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秋天
微黄 干燥
木叶 相去无几 树叶
总结
疏朗 空阔

?示
一字千里

绵密 饱满
1.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 “落叶”不同的意味。
明确: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的第一天起就坚定要站稳讲台,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快速地迈进教育门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基本功,面
对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和学科教学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高效地完成岗位赋予的各项任务,根本原因就是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 服从大局。
2006年10月4日在京逝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教育责任是天命不可违,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充满智慧的管理策略,彰显魅力的价值追求,定是
兵按排了免税的一笔遗产,从此成为众多士兵偷税漏税的免费会计师;因为出色的才干,他最终被监狱长相中,替他打断了姐妹花的 腿,再也不能骚扰他,并提拔他到图书馆工作,实际上则成为监狱长的免费的会计师,替他安排他收入,尽量免税,并将非法所得通

说木叶优秀课件

说木叶优秀课件

高木
——是落叶的景况。 ——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 “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 阔吗? “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 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26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返回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 “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 例如:月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13
• 1、酒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结: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木”比“树”更显 得单 纯,仿佛本身就 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为何具有这个特征?(读第5段)
“木”与“树”的暗示性
木 木头、木料、木板 (“叶”→排斥) 树 繁密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 (“叶”→一致)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2、作者举出这些诗句,其用意是什么?
--说明“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 象,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第1段: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 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 但古诗中有用“树”的,有用“叶” 的,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用 的是 “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 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 上。 第4段: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叶 落木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春夏 枝叶 绿、 饱含 饱满绵密 之交 繁茂 褐绿 水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秋风 脱尽 微黄 干燥 空阔疏朗 木 叶 叶落 叶子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 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 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重难点
为何“木”会有这样的两个艺术特征呢?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 坚贞
拓展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 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 “月”“梅”“柳”菊”“竹”“松”“草”等。请 根据你所熟悉的有关诗文,任选其中一个,说说这个 意象的特点,写一段文字对此加以分析。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意象
《说木叶》优秀课件
填一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是什么意思?
——树叶
为什么不用“树叶” 或“落叶”?


——



林 庚
走近作者
林庚(1910— 2006)字静
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 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中文系。
精读探究
作者除了论述“木”的质地的暗示性外,还论说 了“木”的哪一方面的暗示性?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 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 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精读探究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 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 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 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作用:说明“木”与“树”的不同,提出“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树叶”与“木叶”的意味的 不同之处(第五段)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 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 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 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 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 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 不一致的。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 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 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 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 《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 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 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 象”。
初读文章
初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 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 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初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 天气息。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 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 是一字千里。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 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 发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 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 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初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 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 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 大有区别。
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 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 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 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 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全文总结
木叶 暗
相去无几 ?示

疏朗 空阔
一字千里
精读探究
“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 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里?

秋风叶落的 季节
精读探究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诗 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用 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精读探究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诗 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用 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树叶
绵密 饱满
写作特点
1、选题小,论理深。 2、深入意境,比较分析。 3、巧妙联想,丰富内涵。
当堂检测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忧愁情绪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喻送别。
愁 生活语言(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诗歌语言(形象解释) :
酒 雁 梧桐 雨(意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李煜
再读思考
发现问题 (1—3)
全文思路
分析问题 (4—6)
总结全文 (7)
“木叶”为古 代诗人所钟 爱
分析“木” 的两个艺术 特征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精读探究
课文是怎么来引出话题的?
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提出 “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找出第二段涉及的诗句,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现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 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树叶”“落叶”无人过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