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新视角,新思考

合集下载

新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题型及答题模板

新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题型及答题模板

【设问方式】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小说在叙述方而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题角度】一、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二、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视角:1、全知全能视角(也叫“上帝视角”、“0视角”)。

2、有限视角(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

3、儿童视角,如《吉祥如意》。

4、动物视角,如《我是猫》)。

三、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等等。

四、叙述安排上的技巧:1.对话、2.心理、3.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4.回忆与现实交织、5.时空集中。

【具体作用清单】【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需具体阐释)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需具体阐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摇摆】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其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欧·亨利式结尾”):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

【突转】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

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岀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四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教研评、议课活动视角转变

“四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教研评、议课活动视角转变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 . 12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胡春雷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新课标)的指导下,怎样达成“立德树人、素养为本”的目标,让课堂改变真正发生,是高中历史教研活动探讨的重要内容。

评课、议课是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在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教学研究和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在“四新”背景下,教研活动亟待改革,依据新课标要求,学习贯彻并应用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在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和发展战略基础上,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带头作用、新教师的创新动力,教研组群策群力,共同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成长。

一、关注教学目标达成:由知识落实转变为素养培养教学目标是指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要基于学生的情况和需要量身定制的,必须要认清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设定有针对性的目标,这是提高教学科学性、有效性的必由之路[1]。

知识落实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知识点之间的辨析与比较。

学科素养培养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追求,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具有导向性、开放性、发展性等特点。

知识落实的教学目标着眼于知识概念和体系构建,忽视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养成,而“四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因此听课教师在观察课堂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出发来观察评价课堂,才能真正落实核心素养。

像思维导图的使用,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的使用,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与达成。

例如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课,在教师评课议课的过程中,应主要观察在教师设计的思维导图环节和项目式学习小组展示活动中,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汇报和小组合作展示是否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

教研中思考思维导图和小组合作在哪些方面能够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又存在哪些不足。

高考培优策略新思考

高考培优策略新思考

高考培优策略新思考广西南宁市宏德高中(530000) 黄河清[摘 要]培优工作是一所学校高考备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面对新高考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如何提升培优工作的效率,是一线学校需要重点研究和探索实践的问题。

文章以南宁市宏德高中的创新培优实践为例,从遇见、改变、实现三个维度谈谈相关认识与实践策略。

[关键词]培优;精准;策略;行动[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3-0001-03[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基于‘一生一案’的学生发展策略研究与实践” (编号:2023A005)。

高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怎样让更多的优秀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提升应考能力,教师需要对培优工作有更多战略性的思考,并勇于在教学中创新实践。

一、预见方能遇见(一)新高考政策导向新时代背景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成为我国的重要决策。

因此,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大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形成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高考将以选拔创新人才为重要任务,高考命题也由学科知识考试评价,逐渐转变为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着力于科学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这些新导向带来了育人方式的改变,也给高考备考带来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加大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二)新高考背景下的拔尖人才培养视角新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能广泛吸收专业领域的各种信息,又要有深度思考与系统整合能力,能看到问题的本质,还要高屋建瓴,能较好地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这要求教师在高考备考培优工作中促进教学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教学内容层面。

让学生看见更大的世界,遇见更好的课程——“三新”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思考

让学生看见更大的世界,遇见更好的课程——“三新”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思考

让学生看见更大的世界,遇见更好的课程——“三新〞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思考“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就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各个学科总体要求是“一核四层四翼〞,一核是考查目的,答复“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是考查内容,答复“考什么〞的问题,四翼是考查要求,答复“怎么考〞的问题。

具体的内容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因为各个学科在培训是都有学习。

总而言之,就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首先要弄清新课标怎么要求,新教材学什么,新高考考什么?下面我谈一下数学学科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思考: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数学育人〞。

如何把这个要求在数学教育中落实下来,抓手在哪里?的顶层设计,数学学科的“立德树人〞是“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纲〞。

数学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有具体措施,要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

一、数学是什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基于抽象结构,通过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本质、关系与规律。

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我断言在任何一门自然科学中,只有数学是完全由纯粹真理构成的,当然,构建这种建立在纯粹理性之上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难的,因为他和我们主观的凭借直觉的思维方法相违背。

为什么数学要那么严格?为什么数学中的定理不能有任何的例外?更不能特别情况特别处理呢?因为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都是一块基石,后人需要在此根底上往前走,尝试搭建一块新的基石,然后数学的大厦就一点一点建成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有丝毫的缺陷,一旦出现缺陷,整个数学大厦就轰然倒塌了。

二、数学教什么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学习课程理念,理解课程目标,研究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四基即根底知识、根本技能、根本思想方法和根本活动经验;四能即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言语表达现实世界。

2024年高考作文新高考I卷“答案与问题”导写及范文

2024年高考作文新高考I卷“答案与问题”导写及范文

2024高考作文新高考I卷“答案与问题”导写及范文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题材料以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背景,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实际上是一个启发思考的设问,旨在探讨技术进步对人类求知欲、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影响,引导考生深入思考技术进步对人类求知欲、问题意识以及知识探索过程的影响。

考生应当认识到,虽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使得获取现成答案变得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本身会减少。

相反,技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以及对旧问题更深层次的挖掘。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思考深度,选择一个角度作为文章的核心论点。

例如,可以强调在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或者讨论科技与人类智慧的共生关系,亦或是预测未来教育模式的变革等。

一、思考角度①正面视角:可以从技术如何促进知识传播、激发新的研究领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等方面入手,探讨技术如何帮助人类面对和解决更多复杂问题。

②反思视角:可以探讨依赖即时答案可能导致的思维惰性、创新能力下降、深度学习能力减弱等问题,以及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

③人文关怀视角:关注技术发展对人际关系、个人隐私、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在快速获取答案的同时,如何维护人的本质价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④未来展望:思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将面临哪些新挑战,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能力,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结构安排建议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框架,开头简明扼要地引入话题,中间段落展开论述,通过举例、对比、因果分析等论证方法支持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论点,或提出呼吁、建议。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质量提升暨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备考策略研讨会课件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质量提升暨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备考策略研讨会课件

(新课标文综卷23)某市就地铁客流高峰时段调价举行听证会。有人认为,如果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就能减轻客流压力
。从逻辑的角度看,假设上述观点成立,以下判断必定为假的是:A.只有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才能减轻客流压力B.虽然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但是不能减轻客流压力C.即使不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也能减轻客流压力D.如果要减轻客流压力,那么要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引导学生认识现实问题的系统性、条件性,考查学生对充分条件假言 判断所断定的前后间逻辑关系的掌握情况,进而提升学生正确使用假 言判断和有效进行演绎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命题关注演绎推理过程, 引导培养逻辑思维。
(2)试题内容注重核心主干知识,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的考查
题号
模块
考点
12
必修1
空想社会主义
13
必修1
党的相关知识
14
必修2
经济高质量发展
15
必修2
农村集体经济、个人收入分配
16
必修3
基层群众自治
17
必修3
法治政府建设
18
必修4
意识
19
必修4
文化交流与合作
20
选必1
国际组织
21
选必1
国家安全、综合国力、人类命运共同体
(6)创新素材呈现形式,丰富试卷元素。
未来高考命题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分省命题, 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南;以“三线(核心 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为框架, 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 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坚持稳中求进,加大试题区 分度,增强高考选拔功能;有效引导教学,打破“以纲 定考”,实现“教考衔接”。

高考作文指导:提升逻辑和思辨能力

高考作文指导:提升逻辑和思辨能力

高考作文指导:提升逻辑和思辨能力高考作文最重要的是逻辑和思辨。

而决定此二者的是思维的方向或角度。

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级的高低。

考生可以从思维的方向和角度提升思辨能力,让作文更出彩。

1.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

矛盾双方既统一又对立,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转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辨时全面而辩证地看待人或事物,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到联系与统一,又要看到对立与排斥;既要看到彼此的消解,又要看到相互的转化。

如:(1)我们相信,借助最先进的科技,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加理想的世外桃源。

在那个世界,你可以赏灯光璀璨,也可以观篝火丛丛;你可以高楼中躺卧,也可以岩洞中穴居;你可以吃美味珍馐,也可以爱粗茶淡饭。

此世虽繁华,悠闲不是梦。

——辽宁一考生《此世虽繁华,悠闲不是梦》(2)我欣赏“方”,它彰显的是个人修身的原则,体现的是一个人分明的棱角,是一个人出自内心的秉性追求,反映了一个人“方正”的处世原则。

……我赞赏“圆”,它彰显的是个人“灵活”处世的原则,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处世不可固执己见,而应该藏己锋芒,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唯有将方圆相融,才能够成就我们美好的人生。

——安徽一考生《任方随圆,方显智慧》2.透视现象,揭示本质事理是在“思”中深入、在“辨”中明晰的,所以对纷繁世事、人间万象不能仅靠戴一副“平光镜”去走马看花,而应该使用“X光”甚至是“CT”去透视现象,揭示本质。

古人云:“涉浅水者得鱼虾,入大海者擒蛟龙。

”我们只有将思辨的倚天剑向思想更“深”处劈去,才能屠得“蛟龙”。

如:(1)实现“双赢”,建立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双方都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并且是合作的结果,才是双赢。

博弈的魅力在于:不是你成功过桥,就是我成功过桥。

倘若双方都成功过桥,看似是“双赢”,实则是不顾立场、不顾规则、不顾目的的无意义行为。

高考满分作文36计:29:标新立异,见解创新——怎样创新

高考满分作文36计:29:标新立异,见解创新——怎样创新

36计之29:标新立异,见解创新——怎样创新高考作文要敢于冲破传统的思维、善于变换看问题的角度,以“标新立异”式的见解,赢得阅读老师的赞赏。

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变换视角,萌发新意。

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传统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

考场作文中,人云亦云者多,标新立异者少。

其实,如果我们看问题、用材料的时候,能够换一个视点,从新的角度去认知事物,就能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2005年高考中湖南一考生以“跑的体验”为话题写的《真正的天堂》有这样两段文字:速度,在现在的世界已被诠释得很完美了。

人们走得不耐烦了,千百年历史的路沉寂在脚下,黄尘四起的时候,人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奔跑。

抛弃老年破车,创造更新的工具,但人们似乎忘了牛的存在,因而忽略草原,一寸寸黄沙的侵蚀是一行行血泪的悔恨。

人类想跑过大自然,跨越生命本源,寻找人造的天堂。

美丽与错误共存的幻想,是否正在破裂?人们在同样的时间里奔跑,错过了桃花送走雪花春风唤醒田蛙的春,错过了浪花裂开心花荷盖展开青霞的夏,错过了稻禾沾满金露树木寄走一封封枯叶的秋,错过了山坡覆白雪水面凝银冰的冬。

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色中踱步,让一个个脚印有翡翠的韵脚金银的注释。

这才是我们的世界。

在生存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对“速度”的强调备受关注,人们往往将“速度”与发展联系起来思考,甚至盲目的制定许多与“速度”相关的生产、生活目标,而本文作者则将“速度”与生活、生命质量联系起来展开联想与想象,人生是一个过程,一路风景美好,走走停停才能欣赏这些美景,这样的生命过程才充实而有意义,这样的路程才能引领我们走向天堂。

立意不俗,见解不凡,尽展个性风采。

2.旧瓶新酒,酝酿新意。

就是以文学名著或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为基础,冷静发挥,大胆构思,创造性地编写富有新生活、新情节、新思想的故事。

写作“故事新编”类作文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在旧的故事框架中里融入有时代感的新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新高考,新视角,新思考
作者:傅广旅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13期
【摘要】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包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个方面。

这是我们高中英语教师今后教学的指挥棒,也是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向。

本文着重就思维品质如何在新高考英语作文指导课中对学生的培养进行思考和探究,希望能在思维品质的引领下,在新高考背景下,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学生更加受益。

【关键词】思维品质;新高考英语作文教学
【作者简介】傅广旅,温州市苍南县龙港第二高级中学。

一、高中英语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
高中英语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指的是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和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观点,理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

在新高考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主要是通过课堂问题导向,引领思维品质。

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过程中,我们要着重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读写课上的合作能力主要指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得出比个人所能想到的更好的结论,小组里的每个人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

同时在阅读部分的设问和让学生发表观点是,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

因此,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我们除了问学生有关文本的基本信息之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将文本话题和自身生活相联系,确保学生有机会形成他们自己的观点,并将自己的观点写出来,最终形成批判性思维。

新高考英语写作类型分为应用文写作、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本文着重就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进行初步的尝试和探究。

二、在读后续写教学过程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浙江新高考的英语考试中增设了读后续写题型,该题型在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如下:“提供一段350词以内的语言材料,要求考生依据该材料内容、所给段落段首语和所标关键词进行续写(150词左右),将其发展成一篇有逻辑衔接、情节和结构完整的短文。

”在要求中,我
对逻辑衔接的理解是内容的逻辑性(coherence)和结构的衔接性(cohension),结构的衔接性又包括与原文情节的一致和连贯和与原文结构衔接和流畅。

我对情节和结构完整的理解是引导学生处理原文悬念,有高潮有结尾,使原文和续写部分共同达到起承转合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