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来源_知识产出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

知识来源_知识产出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
知识来源_知识产出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

0引言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是构建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各国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1],然而,随着我国科技成果的日益增加,成果转化率却严重偏低,这种背离现象受到学界广泛关注[2-4]。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科技成果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世界排名第四,EI 收录我国论文数世界排名第一。但据调研,我国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不足20%,来自教育部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目前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同时,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在创新价值链中,知识产出与科技成果转化“割裂”状况,直接影响我国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依靠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使经济呈现高投入、高消耗和高速度的“三高”特征;同时,多数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获得的附加值不高,这样,有可能使我国产业结构

“锁定”于高新技术产业低端化、传统产业低技术化的“双低”发展路径[5]。值得庆幸的是,“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坚定走构建创新型国家之路的大政方针;另外,2006年初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这就要求理顺创新价值链各环节的关系,加强其链接,顺畅地使创新投入转化为知识产出,并有效、快速地将知识产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选择区域分析角度,深入分析知识来源、知识产出与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因为,我国科技投入、知识产出等存在严重的区域差异性,从授权专利上看,2008年东部地区占全国的78%,中部为12%,西部仅为10%,而排在前三的省份广东、浙江和江苏授权总量占全国的近半数,为

47.6%,仅广东就占全国的18.5%,且其专利授权数是

西藏的667倍;从创新的实际效应看,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6.4%,而重庆为40.4%,西藏仅为2.3%。同

知识来源、知识产出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

刘家树1,2,菅利荣1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210016;2.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

摘要:基于创新价值链分析框架,运用2004—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理论和实证方法,探究知识来源、知识产出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链式关系。结果表明:知识来源与知识产出链接紧密,而知识产出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接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影响创新价值链的主要因素中,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链接对知识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均显著,然而,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链接水平对知识产出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均不显著;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水平对知识产出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关键词:知识来源;知识产出;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创新价值链中图分类号:F062.3: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0241(2011)06-0033-08

时,相对于多数OECD 国家而言,中国的创新系统是庞大的,仅考虑整体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必然掩盖区域创新所存在的异质性[6]。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的基本理论,将对知识来源、知识产出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链接关系等进行实证分析;同时,根据理论分析框架和实证分析结果,对增强知识产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提出相关的政策启示。

1概念框架

创新价值链(Innovation Value Chain,IVC )是知

识来源,知识转移和知识开发的递归过程[7]。Hage 和

Hollingsorth (2000)类似地提出“观念—创新链(Idea-Innovation Chain )”[8],其中包括三个链接部分:以基

础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发展研究为链的开始部分,以研究结果为基础的链的中间部分,以新产品生产和市场化为链的结束部分;并运用研究和发展的支出和其他投入指标,如专利数、论文数量、创新产品的销售额和其他产出指标来共同测度观念创新链。实际上,从科技创新源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的全过程中,是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创新主体链接起来的,并且是科技开发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式集合体[9-10]。如图1所示,基于创新价值链的思想,我们给出创新价值链的分析框架。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主要取决于区域的知识来源、知识产出和成果转化三部分的链接,即,知识来源—知识产出的链接,知识产出—成果转化的链接。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创新价值链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趋势,价值链各个节点具有反馈和修正作用,价值链外部因素影响价值链的顺畅、高效运行,这样使得创新价值链呈现非线性化和扁平化发展。

1.1区域的知识来源—知识产出的链接分析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前期积累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当前的知识产出发挥着积极作用[11-12],认为新知识产出是知识工作者数量和可被研究工作者利用的知识存量的函数。Aghion 和Howitt (1996)认为,研究人员的劳动是研发的重要投入,知识产出主要取决于研究人员的努力程度[13]。Griliches (1990)提出的知识生产函数分析框架,有力地描述出区域知识生产,并分析了知识产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此分析

框架被广泛地运用到实证研究领域[14-17],在实证分析中,经济、有效地测度新知识是关键问题。区域内知识存量、区域外知识存量和区域研究与发展投入对本区域的知识创造具有重要影响。因为,知识生产具有溢出效应,别的地区的知识存量越大,知识的溢出效应越强,从而越有利于本地区知识的生产[18],陈继勇等(2010)研究得出,知识溢出的净流入能显著提高本区域的创新能力[19]。根据上述分析,为了研究知识来源与知识产出的链接作用,给出区域的知识产出函数为:

K=f (L ,A ,EA )(1)

式中:K 表示知识产出;L 表示科研工作者劳动投入;

A 表示区域内知识存量;EA 表示区域外的知识存量。1.2区域知识产出—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接分析

创新价值链最终的链接部分表现为知识产出与科技成果商业化的链接,即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就是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出倍增放大经济效益的过程。从企业层面,科技转化能力是指企业应用新技术制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新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的能力[20],且科技成果成功商业化是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的关键[21]。从国家层面上,Furman (2002)在分析国家创新能力时,强调一个国家源源不断地生产和商业化创新成果的能力,认为创新的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以及二者的链接强度是影响这种能力的关键因素[22]。本文主要从区域的视角,运用创新价值链分析框架,探寻区域内的企业,利用区域内外的知识,将其转化为

,,, ,,,,

áááá,,, ,,,,

,,,, ,,,,

,,,,,,,,,,,,,,,,,,,

,,,,,,,,,,,,,,,,,,,,,,,,,,,,,

,,,,,,,,,,,,,,,,,,,,,,,,,,,,,,,,,,,,,,,

,,,,

,,,,,

图1创新价值链的图解

实际的创新效果。设定科技成果转化的函数可以表达为:

Y=g(K,W)(2)式中:Y表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绩效;K表示知识产出;W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其他投入变量和外部影响因素组成的向量。

2变量测度与模型建立

2.1数据来源

本文分别选择衡量知识来源、知识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指标,同时选择其他主要影响因素指标,如表1所示。搜集2004—2008年中国各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因为西藏部分数据缺失,我们得到30省(市)5年间的150个样本点数据,可以满足计量模型估计对样本容量的要求。

表1指标以及指标定义2.2变量测度

(1)知识产出的测度。有的学者用专利申请数量来衡量知识产出[23],也有的学者运用专利授权数量来测度[24-25],至于是否利用专利数量来描述知识产出,其实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如Pakes和Griliches (1984)认为,专利是很好的衡量新技术创造的指标,但专利不能衡量技术的经济价值[26];有些企业为了保护商业秘密,并不提出申请专利[14]。为了弥补专利衡量知识产出的不足,陈继勇、雷欣等(2010)运用科技论文数量结合专利授权数量共同反映知识产出[20]。然而,在分析区域创新产出时,专利授权量是比较可靠的替代衡量指标[27],因为区域内的授权专利能分析区域创新产出动态效应且容易获得,而科技论文中的新思想要进一步的商业化,过程比较漫长,且科技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本文采用各省(市)的专利授权数量衡量知识产出,这样,我们可以建立专利授权量表征区域知识产出的知识生产函数,如式(3)。

P i,t=f(L i,t-1,AP i,t-1,EAP i,t-1)(3)式中:P i,t表示第i地区(省)t年的授权专利数,用于衡量知识产出;L i,t-1表示区域内研究和发展投入(主要是指科研工作者人力资源投入);AP i,t-1是指区域内专利授权数存量,用来衡量区域内的知识存量;EAP i,t-1区域外的授权专利的存量,表征区域外的知识存量。

(2)知识存量的测度。已存在的知识在知识创造过程中是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AP i,t-1和EAP i,t-1作为知识产出的投入因素,关于知识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Method)进行测算,是为了表征新知识可以转置或提高旧知识,从而使得旧知识发挥功效的同时也被替换,我们设定知识存量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创造,具有持续增加性。然而,原有知识存量对新知识的影响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具有“折旧”性,我们设折旧率为δ,这里采用Caballero和Jaffe(1993)的折旧率,取δ=0.1,这样,我们可以估算知识存量[28]。

AP

i,t

P

i,t

g

i

+δ

其中,g

i

为区域i内专利在近五年的增长率,选

择t0=2000为起始年份。我们可以根据递归公式来估算AP

i,t

,即:

AP i,t=P i,t+(1-δ)AP i,t-1

(3)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测度。我们选择区域的新产品产出(Y p)、利润率(Y r)、高科技企业的产出(Y h)和技术市场交易额(Y m)指标共同描述,如表1所示。对所选择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方法(Maximum Likelihood)提取1个因子,来表征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指数,设为Y i,t,因为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为2.21,且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58.33%,其他特征值均小于1。

(4)主要影响因素。创新价值链由知识来源到知识产出,再到科技成果的最终转化,使科技开发价值不断增值,实现倍增放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①区域的知识吸纳与知识转化投入。我们选择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来表征在人员方面投入的强度;开发新产品经费来表征在资金方面的投入;同时,选择科研机构数目来反映区域在组织机构上的配置情况。

②创新一体化水平。创新一体化水平反映的是区域内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等链接紧密程度。产学研各方在合作开始相互接触、磋商,合作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因而,在缩短新技术转化周期,提高技术产业化率方面皆发挥了重要作用[29]。Furman(2002)和Hoppe(2005)等也强调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创新主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网络化及一体化对创新技术的成功转化意义重大[22,30]。本文选择企业R&D经费来源中政府投入经费所占的比重表示政企链接;来自金融机构贷款所占的比重表示融企链接;高校与科研机构R&D经费中,选自企业经费的比重来表征校企、研究机构与企业的链接。将这四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综合得到区域的创新一体化水平。因子分析的方式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并辅助以最大方差旋转,根据各主成分特征值和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来判断,提取2个主成分,如表2所示。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63,第二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18,均大于1,且累计解释方差为70.28%,设2个因子分别为: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链接(F1);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链接(F2)。

表2创新一体化水平因子分析结果

③区域集聚。区域产业集聚,是指大量专业化的产业或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并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中,基于信息和知识联系的“创新链”机制[31]。此机制,利于创新产出迅速传播,利于技术合作,可以降低合作成本;同时,集聚组织成员之间在基础知识和公共信息上的共享,可以降低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此外,由于集聚组织内部知识的持续积累,使该集群拥有大量的创新经验和技术信息,从而有利于下一轮创新,也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32]。如美国硅谷、128公路和北京中关村的高度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都给予有力地证明[33-34]。本文运用区位熵系数法LQ(Location Quotient),区位熵系数是指该产业地区就业份额与该产业全国就业份额的比值。区位熵系数LQ i表示为:

LQ i=(e i/Σe i)/(E i/ΣE i)

式中:e i表示某区域产业i就业人员数;Σe i表示某区域所有产业的就业人员总数;E i表示整个国家产业i 的就业人员数;ΣE i表示整个国家所有产业的就业人员总数。若LQ i>1意味着高于平均集聚,LQ i<1表示低于平均集聚,LQ i=1则表示不存在集聚。

本文考虑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科技创新链的影响,又因为我国就业人口存在巨大的流动性,因此,选择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来测算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现象[35]。

2.3计量模型建立

考虑区域的知识产出同时受到影响因素,如区域

的知识吸纳能力、区域创新一体化水平以及区域产业集聚。因此,建立扩展的Cobb-Daogls 函数,模型如式(4)。

ln P i,t =α1ln L i,t +α2ln AP i,t -1+α3ln EAP i,t -1+ZA +εi,t (4)

式中:Z 为影响区域知识产出的其他变量所组成的向量,包括:区域知识吸纳能力变量,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X 1)、研究与发展机构数(X 2);区域科技创新的链接水平因子F 1和F 2;以及区域熵系数(LQ i )。εi,t 表示随机误差项。α1,α2和α3分别表示区域内研究和发展投入(L i,t ),区域内的知识存量(AP i,t-

1

),区域外的知识存量(EAP i,t-1)对区域知识产出(P i,t )的

弹性系数,且如果α3>0则表示区域外知识存量对本区域的知识产出有正的溢出效应,α3<0则表示有负的溢出效应。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不仅受到知识产出的影响,也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知识的吸纳能力、知识转化的投入,区域创新一体化水平和区域产业集聚。因此,建立如式(5)的计量模型。

Y i,t =β1ln P i,t-1+BW +μi,t

(5)

式中:Y i,t 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指数;W 为影响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向量,包括:区域知识吸纳能力变量,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X 1)、研究与发展机构数(X 2)、开发新产品经费(X 3);区域科技创新的链接水平因子F 1和F 2;以及区域熵系数(LQ i )。

综合来看,针对整个科技创新链的链接过程,我们可以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如式(6)所示。

3结果分析

联立方程组式(6)存在内生性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的问题,即存在联立性偏误,为了消除联立性偏误的影响,Park (2005)运用系统GMM 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含有面板数据的线性联立方程进行了估计[36],本文借鉴伍德里奇(2003)[37]、Park (2005)的分析,运用GMM 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式(6)进行估计,结果如表3。

(1)知识来源—知识产出的链接实证结果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在模型Ⅰ中,调整的拟合优度得到

99.1%,模型拟合很好。R&D 人员全时当量和区域内、

外知识存量的滞后1期对知识产出具有显著影响(经过分别对不滞后,滞后1期和滞后2期模型估计,根据计量检验的标准判断,最终选择滞后1期比较理想),弹性系数分别为0.300,1.005和0.059,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R&D 人员全时当量每增加

10%,则专利数增加3%,其中区域内的知识存量对知

识产出的弹性最大达到1.005,这和Romer (1990),

Aghion 和Howitt (1996),陈凯华和官建成(2010)等的

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1,13,17],即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区域的知识存量对知识产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区

域外的知识存量对知识产出具有正的溢出效应,这与我国区域间的人才流动、技术交流与合作、连锁企业和集团企业跨区域的发展等带动知识扩散和传播密不可分。综合来看,科技人员的劳动投入、区域内外的知识存量来表征的知识来源,对知识产出具有正向促进效应,通过样本数据得到佐证。

同时,通过模型Ⅱ和模型Ⅲ,我们可以得到:①表征区域知识吸纳能力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

表3

模型估计结果

人员(ln X1)对知识产出在5%显著水平下具有显著影响,且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每增加10%,则区域内的授权专利数将增加9%,说明科技工作者素质对知识产出具有促进效应;但区域内的科研机构数对知识产出并不显著,这可能因为,各区域的科研机构几乎隶属于国家或各级政府,具有政府机构性质,这样各个区域中科研机构数并不能反映实际的区域差异性,同时,科研机构侧重于基础研究,对专利授权量的影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②区域一体化水平中,表征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链接水平(F1)与知识产出不显著,系数甚至是负值,说明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政企链接不紧密、投入不足,同时,在创新一体化过程中金融服务数量有待加大、质量需要提高;然而,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链接(F2)对知识产出影响在10%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说明加强校企、研企合作对知识产出具有重要性[24]。因为近几年各地加强了产学研的链接,且采取了各种企业在产学研投入的税收抵扣等扶持政策,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合作,提高知识产出。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区域的集聚对知识产出影响也不显著,这与魏守华(2010)的研究有差别[4]。我们认为,在高科技产业集聚环境中,竞争激烈,专利保护意识强、壁垒高,不利于专利授权量的增加。

(2)知识产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证结果分析。通过表3的模型Ⅳ我们可以得到:①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来讲,区域内的知识产出对其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不理想,受到阻碍,这与科技成果本身质量,以及与市场需求脱节等因素密不可分[29,38],同时,由于大学、科研机构等知识产出部门与企业,对科技成果的价值取向存在背离,使得部分科研成果对企业没有太高的可操作价值。②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的投入(ln X3)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这说明科技转化经费投入可以增强科技成果与市场链接,促进试生产、新产品推广、销售,使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区域成果转化绩效。

③值得关注的是,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链接(F2),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可以掌握市场动向,了解企业需求,解决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无缝对接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所获得的利润,如果有效地投入给知识产出部门,促进大规模、系统性以及前沿性的核心技术研究。④区域集聚化水平(LQ i,t)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有高度的显著性影响[4],因为高科技产业集聚情景下,企业面临高质量的信息交流平台、优越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在资源、技术和能力方面具有“异质性”,异质性有利于进行优势互补,竞争与合作并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灵活性和动态性,有利于新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4简要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的基本理论,选择区域分析视角,给出由知识来源到知识产出,再由知识产出到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链式过程分析框架,运用2004—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知识来源、知识产出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链接关系,得到如下结论:首先,区域内的知识积累和科技人员努力对知识产出具有显著影响,且弹性系数均为正值,验证了Romer(1990)学者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同时,区域外的知识积累对知识产出具有正溢出效应;其次,知识产出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并没有显著影响,说明在创新价值链中,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经济效应存在脱节,这与我国的科研创新体系中,各创新主体对知识产出的价值取向存在背离,科研评价体系中,与高校等科研机构“重项目、轻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不健全分不开。第三,在影响科技创新链的主要因素中,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链接对知识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均显著。然而,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链接水平对知识产出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均不显著。另外,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水平对知识产出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得到如下的政策参考建议。

(1)建立以促进区域知识流动与技术交易的平台,推动社会、政府、高校、企业、金融机构多方共同合作,以便规范和调整创新价值链中各影响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相互衔接、

行之有效的知识产

出到科技成果顺畅转化的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增强科技创新产出能力,提高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绩效。

(2)高校等科研机构作为创新价值链中知识产出的供应方,需要改变“重学术、轻应用”的观念,加强与企业、市场需求的链接;同时,需要建立有效的成果转化管理和鉴定的目标评价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度。

(3)企业作为创新价值链的重要主体,在转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需要与高校等科研机构主动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技术资源储备和关键技术突破,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政府在创新价值链中起着社会调控和组织管理的作用。需要结合各地区实际,加强对R&D经费的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处理好由知识产出到提高成果转化绩效各阶段的分配;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与转化的投资、融资体系,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推动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加强高科技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创业环境和交易平台等建设,使得产业集聚区逐步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高地。

参考文献

[1]Einar R.Government instruments to support the commerci-

aliz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Lessons from Canada[J].Tec-hnovation,2008,28:506-517

[2]刘志彪.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与对策思考

[J].中国经济问题,2010(1):15-22

[3]于宁.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支出绩效评价:我国的实证分析

与政策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12):8-14

[4]魏守华,吴贵生,吕新雷.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

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J].中国软科学,2010(9):76-85 [5]张杰,刘志彪,郑江淮.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

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7(6):64-74

[6]OECD.OECD reviews of innovation policy:China[M].Paris:

OECD Publishing,2008

[7]Roper S,Du J,Love J H.Modeling 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J].Research Policy,2008,37:961-977

[8]Hage J,Hollingsworth J R.A strategy for the analysis of

ideas:Innovation networks and institutions[J].Organization Studies,2000,21(5):971-1004

[9]黄钢,徐玖平,李颖.科技价值链及创新主体链接模式[J].中国

软科学,2006(6):67-75

[10]刘希宋,李玥,喻登科.基于FTA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

知识对接障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101-105

[11]Romer 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102

[12]Grossman G,Helpman E.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43-61 [13]Aghion P,Howitt P.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gro-

wth proces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6,1:49-73 [14]Griliches Z.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A sur-

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92:630-653 [15]Varga A.Local academic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the con-

cent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0,40:289-309

[16]Capello R.Spatial and sect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onal

capital in innovation activity[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2,10(2):177-200

[17]陈凯华,官建成.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功能有效性的偏最小二

乘诊断[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8):18-32

[18]Porter M E,Stern S.Measuring the ideas production fun-

ction: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patent output[D].NBER Working Paper,2000:78-91

[19]陈继勇,雷欣,黄开琢.知识溢出、自主创新能力与外商直接

投资[J].管理世界,2010(7):30-42

[20]Nevens T M,Summe G L,Uttal B.Commercializing tech-

nology:What the best companies do芽[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1:154-163

[21]Cooper G.Strategic marketing planning for radically new

products[J].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2000,64(1):1-16

[22]Furman J,Porter M,Stern S.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02,31:899-933 [23]Pessoa A.Ideas driven growth:The OECD evidence[J].Por-

tuguese Economic Journal,2005,4:

46-67

[24]白俊红,江可申,李婧.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

创新效率[J].管理世界,2009(10):51-61

[25]官建成,何颖.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J].科学

学研究,2005(2):265-272

[26]Pakes,A.and Griliches,Z.Patents and R&D at the Firm

Level:A firstlook,R&D Patents and Productivit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27]Acs,Z.J,and Anselin,L.Patents and Innovation Counts as

Measures of Regional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J].Res-earch Policy,2002(31):1069-1085

[28]Caballero,R.and Jaffe A.How High are the Giants'Shou-

lders:An Empirical Assessments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a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J],NBER Macroeconomic Annuals,1993,(8):15-72

[29]任秀奎,祝士明.我国研发转化体系构建模式研究[J].科学学

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94-196

[30]Hoppe,H.C.Intermediation in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5(23):483-503[31]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2]魏后凯.企业规模、产业集中与技术创新能力[J].经济管理,

2002(4):4-10

[33]Saxenian A.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128[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4]Dorfman S.Route128: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al high

technology economy[J].Research Policy,1983,12:299-316 [35]刘会武等.国家高新区产业积聚度的测算与分析[J].科研管理,

2007(9):128-135

[36]Soo-Bin P.Estimating a linear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with panel data[J].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2005,50: 475-494

[37]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3

[38]刘姝威,陈伟忠,王爽,罗双福.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三

要素[J].中国软科学,2006(4):55-58

(责任编辑徐惠)

Knowledge Source,Output and Transforming Performance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A

Study Based on Innovation Value Chain

LIU Jiashu1,2,JIAN Lirong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210016,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243002,China)

Abstract:Based on innovation value chain this paper applies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2004to2008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chain-shaped relationship among knowledge source,output and transforming perform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knowledge source and output are combined closely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but the link between knowledge output and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ne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Referring to some factors influencing innovation value chain,the link between university,scientific institution and enterprise has obvious effects on knowledge output and transforming perform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However,the link between government,finical institution and enterprise has no obvious effects on them.On the other hand agglomeration level of high-tech industry can not promote knowledge output significantly,but the promoting effects on transforming perform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re significant.

Key words:knowledge source;knowledge output;transforming perform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novation value

chain

创新与知识管理

创新与知识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概念。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力源泉,尤其是在高速变化的动态市场和高度竞争的行业中,创新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同时,在物质型经济向信息知识型经济的深刻转变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知识在最终产品和劳动的价值增值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组织效率更多建立在知识整合的弹性能力上。企业创新与知识管理结合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必然路径。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知识管理被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尝试,并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战略和日常管理职能。这表明现代管理学已经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外,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应用已经比较成熟。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创新已成为社会的核心概念,人们也不断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溶入创新变革之中。最重要的进步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过程。相应的对创新定义转变为:创新是将发明商品化的过程;是组织变革的过程;是有目的地引入和应用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反复性、迭代性的复杂过程;是在隐性知识作用下,包含一定反复性的线性的过程。透过定义,可看出创新不是简单的知识发现或知识创造,而是将企业资源整合的复杂过程,源自机遇发现或知识创造,经过技术开发、市场匹配、生产开发、市场开发得以实现,并通过评估反馈进入下一个更高层次创新的周期性过程。 把企业的商业创新分为选择新技术、商业匹配、创新实施和顾客价值评估四个阶段。相应于这四个阶段,创新过程中有四种能力,即选择能力、匹配能力、执行能力和评估能力,他们会影响到企业的动态创新能力。其中,各个阶段能力的高低都会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能力,同时各阶段的反馈,又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前阶段的能力。选择、匹配、执行和评估能力的高低和各能力间的协调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 随着人类在生产等活动中投入的智力不断增加,由智力活动创造的价值不断提升,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对知识的理解不同,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知识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通过确定、捕获、收集、组织、标引、存储、集成、检索、共享组织的知识资产,是对组织的知识资产及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附照片) 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2012年04月30日06:55来源:文汇报作者:唐玮婕知识管理 纠错|收藏|订阅将本文转发至: 本报记者唐玮婕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或许并不算新鲜。对于不少成功的企业来说,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招必备的“杀手锏”。 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似乎正悄然改变着一切。微博、社交网络、维基百科……越来越多新媒体、新技术破茧而出,不仅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在给知识的创造与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本期“文汇-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聚焦新媒体时代下的知识管理,探讨在扑面而来的信息浪潮冲击下,个人如何挑选和应用,企业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利用所拥有的知识为自身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应时代而生 问:知识管理这个概念兴起于何时?大概分为哪些研究方向? 张成洪:所谓知识管理,其实是对组织中各种有用知识的系统化管理。组织中的有用知识不仅包括以纸质或电子媒介为载体、可以用书面形式表述的显性知识,也包括存在于员工个人的大脑之中、很难用书面形式表述的隐性知识,系统化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创造、获取、组织、存储、传播、共享、服务、利用等全过程的管理,形成永不间断的知识创新、累积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促进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转换与共同提升。知识管理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

事实上,在所有的知识中,显性知识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80%甚至以上的,都是隐形知识。因此,企业管理知识一般会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强调的是编码化策略,也就是尽可能地把知识显性化,并进行知识编码后保存起来,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共享;另一种则把焦点放在隐性知识上,更多强调营造知识分享的氛围,通过人际交流,把隐藏在人们大脑中的知识传递出来。 徐笑君:知识管理这个概念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在1959年首次提出。 他预见到社会经济形态将要发生质的跃变由工业经济迈步向知识性经济。在这个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员工主体将从操作工人转变为知识工作者。德鲁克认为,20世纪管理学的重要命题是如何提高操作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而到了21世纪,管理学的焦点转移到了知识工作者身上。于是,知识管理应运而生。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内涵得以迅速扩展,逐渐形成多个学派。 首先是狭义知识管理学派,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管理组织内部与外部的知识,如何定义知识,如何存储、转移、共享知识,其目的就是通过知识的创造和利用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简单来说,狭义知识管理学派有两个关注的重点,一是静态的知识,包括组织的记忆、知识库;二是动态的知识管理,比如如何创造、共享、传递等。 第二个是组织学习学派,更关注“如何学习”,研究各种学习的方法。譬如,探究个人、团队、组织学习方法的差异性,或者知识应用型学习和知识创造型学习之间的区别。 第三是学习型组织学派,研究通过营造何种氛围或机制搭建出一个学习型组织。最有名的研究成果之一,当属由彼得·圣吉撰写的《第五项修炼》。眼下众多企业从组织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出发,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已成为一大热点。有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100的企业中,40%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过;美国排名前25位的公司中,更有80%建立了学习型

知识产权条款

关注企业技术合同中的知识产权条款 技术合同是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或者服务订 立的确立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合同。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合同主要分为这四大类:技术开发合同(包括委托开发合同和合作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公司员工在签订技术合同时,特别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首先要弄清楚签订的是哪一类型的技术合同。 技术合同的类型不同,权利义务内容也有差别。若选择不正确,不仅影响技术合同的履行,而且容易引起争议。正确的选择合同类型,关键在于对各种类型的技术合同有正确的理解。下面对这几类型的技术合同作一简要分析。 技术开发合同 是指当事人之间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所订立的合同。它具体又可分为委托开发合同和合作开发合同。 委托开发合同, 是一方进行物质投资和经费投入,另一方从事研究开发。 合作开发合同中 的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投资,按照合同约定的分工参与研究开发工作,合作各方可以共同进行全部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可以按合同的约定进行分工,分别承担不同阶段或不同部分的研究开发工作。技术开发合同当事人一方仅提供资金、设备、材料等物质条件或者承担辅助协作事项,另一方进行研究开发工作的,属于委托开发合同。 委托开发合同与合作开发合同的主要区别在于: 1、委托开发合同,委托人提供经费供另一方研究开发,其目的是为获得研究开发成果,用于其生产领域,获取经济效益;研究开发人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报酬。而合作开发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共同的,各方的目的一致,通过研究开发取得的成果是共有的。 2、合同主体一般也不同。合作开发合同,当事人各方大多为专门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科研单位,而委托开发合同,则一般是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委托开发合同的成果所有权依合同的约定在当事人之间进行不同程度的分享。 3、合作开发合同,研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通常由各方当事人共同承担;委托开发合同,其开发风险则一般由委托人承担,也可依合同约定由双方分担。 4、合作开发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平行的,即当事人都承担类似的义务,又都有权请求和、监督另一方履行相应的义务。委托开发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是相对的,即委托人的主要义务也就是研究开发人的主要权利;研究开发人的主要义务即委托人所享有的权利。 技术转让合同 是指合法拥有技术的权利人,包括其他有权对外转让技术的人,将现有特定的专利、专利申请、秘密的相关权利让与他人,或者许可他人实施、使用所订立的合同。就尚待研究开发的技术成果或者不涉及专利、专利申请或者技术秘密的知识、技术、经验和信息所订立的合同则不属于技术转让合同。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成果转化证明材料-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及激励奖励制度1

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及激励奖励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调动公司各阶层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 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涉及的科技成果是指我公司承担国家、地方、企事业单位等科研项目或者利用公司的物质技术、人力以及其他资源完成的技术 成果,我公司对其拥有完全的或者部分的知识产权。 第三条本制度所指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技术,面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的 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 动。 第四条本制度所指的“收益”是指科技成果转化所产生的一切收益,包括转让费、许可费、技术入股的股权与该成果相关的所有权益。 第五条公司鼓励成果完成人(项目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施科学和规范管理,合理分配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入, 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第二章组织实施和管理 第六条研发部负责公司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科技成果的发布和需求信息的收集和沟通,负责组织公司相关部门或者成果完成人(项 目组)开展成果转化活动,协助财务部做好以科技成果转化获得效 益或者收益的管理相关工作。 第七条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对科技成果转化中队伍组织,技术支撑环节等方面加强协调并给与必要的支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第八条根据成果情况,针对企业人员通过自主组织团队,以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成果转化方式,进行实施成果转化。对研发成果进行自主实 施转化;企业提供一定的场地、设备等资源进行支持,转化成果所 获得的收益按照折股或者技术入股的与企业进行利益分配。

知识管理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知识管理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14-11-25T14:26:31.107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9月上旬供稿作者:刘璐 [导读] 摘要院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知识管理能力作为中国城市提高创新能力的源泉,越来越受到城市的关注和重视。 Study on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the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in China刘璐LIU Lu曰裴小兵PEI Xiao-bing(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384)(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 摘要院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知识管理能力作为中国城市提高创新能力的源泉,越来越受到城市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旨在采用理论分析和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知识管理与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模型以及相关假设。最后,利用SPSS 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路径分析,对建立的关系模型及假设进行了验证。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knowledg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s the source of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in China, knowledge managementcapability draws more and more concern and attention. With combined method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study, this paper aims to buildrelation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of Chinese cities, and make basic assumptions. Finally, the paper usesSPSS software to carry out path analysis against survey data and to verify the model and assumption. 关键词院知识管理;城市创新能力;路径分析;实证研究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city innovation ability;path analysis;empirical research中图分类号院F204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5-0003-04 0 引言 在全球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中国正经历着由制造型国家向自主创造型国家的转变,城市也正面临着以知识竞争为基础的新挑战。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作为经济发展主导因素的新型经济形态,可以通过知识的获取、配置和利用而形成规模的产业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具价值的不是有形的资产,而是无形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作为城市成长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和重要支撑。只有改变传统的城市管理理念,采用全新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为城市找到新的发展机遇。科学的知识管理过程是提高城市管理竞争力的动力,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关键。因此,明确知识管理对现代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文献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管理能力与城市创新能力间的关系。其中,Cairncross 指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国家要在宏观层面不断调整知识的创造和吸收能力,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国家创新能力的规范性和连贯性[1]。Freeman首次提出“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国家和地方部门组成的,通过部门间的交流和互动来完成各种新型技术的吸收、修改和转移的网络结构[2]。 Groshbymark 指出城市创新能力可以划分为五部分,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创造、技术流动、外部创新环境、城市创新绩效,并且认为知识的获取和创造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Todtling 通过研究不同城市的创新数据发现资源相同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4]。可见,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而知识创新能力是城市创新能力的源泉和根本。Griliches 从系统学的理论出发,认为区域创新是相互关联的大系统,系统内的各城市间要相互协调、共同发展[5]。JOHANNESSEN 等认为知识管理要遵循特定的规律,不同的技术创造形式要配合相应的知识管理方式,才能实现城市创新绩效的最大化[6]。 在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中,詹湘东认为知识是区域创新体系中最为重要而又难以管理的战略资源,要确保知识在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以最大化地实现知识的效能[7]。赵光州等人将知识管理活动分为创造、加工、扩散、应用四个过程,并强调知识管理活动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8]。石峰等人认为基于知识链接的城市创新系统存在正反馈机制,即系统对创新知识的管理能力决定了城市创新能力的高低[9]。赵峥通过分析知识管理与区域创新能力间的联系,找到了提高区域城市创新能力、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10]。李柏洲、苏屹认为知识管理能够直接参与到实际生产中,要充分利用好知识管理这一管理手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城市创新系统,成为系统内的各个部门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桥梁[11]。张钢、王宇峰以区域创新为理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索知识管理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最后得出知识管理能力与区域创新水平存在显著影响[12]。 通过上述研究,国内外学者在不同角度对知识管理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做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但多数文献注重知识管理与城市创新体系的研究,很少有学者将知识管理与城市创新能力间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结合进行研究。本文在统计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30 多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建立知识管理与城市创新能力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找出知识管理和城市创新能力的内在关系,使知识管理能更好地为城市创新体系服务。 2 理论模型城市创新能力是指城市将自身的科技知识、人力资源、文化体制等要素转化成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它能够推动城市的持久发展和长期进步。城市创新能力一般包括:知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体制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开始实施城市自主创新政策,随后全国涌现了大量的创新型城市。由于地理条件及区域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得各个城市的创新能力也不尽相同。本文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2012》[14]一书中31 个城市的知识管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不同知识管理指标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和方向。 本文将集中研究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获取、知识应用两个阶段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将知识获取细分为科技合作、技术转移、科研论文、外资投入等四个不同方面,知识应用分为产品研发、产业结构优化、新技术的投入产出率等三个方面。由于关于城市创新能力的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本文提出了两类不同的创新能力:以经济指标为标准的城市创新能力和以竞争力为标准的城市创新能力。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城市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详见图1。 根据知识管理与城市创新能力间的关系模型,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科技合作有助于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假设2:技术转移有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部 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 班级:2010年硕士5班 学号及姓名:2010209450 曹刚 学号及姓名:2010209458 李如萍 学号及姓名:2010209463 孙营营 学号及姓名:2010209468 温文 学号及姓名:2010209471 张丽媛 提交日期:2010年11月11日

目录 一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3) 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 (5) (一)不同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问题分布 (6) (二)知识管理的定义 (6) (三)知识管理的目标、内容和过程 (11) (四)知识管理模型 (11) 1 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KBM) (12) 2 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KTBM) (17) 3 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OPKM) (22) 三关于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管理内容的综述 (25) 四关于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29) (一)国外研究状况 (29) (二)国内研究状况 (30) 参考文献 (34)

一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M·Mansfield)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产品或工艺首次引进市场或被社会使用。曼斯菲尔德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常为后来学者认可并采用,曼斯菲尔德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即 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在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运用

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知识产权的运用 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是通过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核心是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高水平大规模创造与有效转化运用。然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日前,国务院同意并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在允许高校、科研机构自主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许多重大突破。但现行科技法律仍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足,相关法律和相关政策仍没有解决影响和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运用的突出问题。 目前面临的五个突出问题 首先,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影响制约转化运用的核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严重降低创新收益的预期,从而降低创新投入和先进技术的引进。现行法律法规缺乏惩罚性规定,《专利法》规定专利侵权赔偿实行“填平原则”,《转化法》草案也规定对虚假欺骗转化行为实行“填平”原则,对权利人的保护力度较弱。知识产权实际侵权赔偿标准过低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的积极性。据统计,我国专利侵权实际赔偿额平均只有8万多元,商标只有7万元,著作权只有1.5万元,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

我国虽然建立了与世界一致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仍缺乏统一标准。在北京、上海、广州试点建设知识产权法院取得重大进展,但仍没有解决知识产权侵权审判标准不统一和赔偿标准不统一问题。同时,我国还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化知识产权法官队伍,行政执法缺乏调查和法定处罚手段,而且行政与司法衔接不够。 第二,供需矛盾问题是影响制约转化运用的根本问题。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知识产权不能有效运用,其重要原因在于存在严重的供给与需求矛盾,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高校和科研机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大科技成果和核心知识产权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企业也存在创新能力弱,对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需求不足的问题。但主要的问题是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很多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是国家战略、规划、工程、计划甚至是领导人指示的产物。 市场需求是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用的根本动力,任何科技成果转化都必须识别市场需求和符合有效需求。实际上,现有的很多科技成果转化是通过合作或者委托研发合同方式进行的,如德国弗朗霍夫学会85%的研发资金来自于企业,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主要的转化方式。 第三,缺乏有效转化运用模式是影响制约转化运用的突出问题。机构团队和能力是促进转化运用的重要条件,我国高校科研机构没有

企业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汇总表

企业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汇总表 附件3: 企业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汇总表

注:表中内容请参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填写。 注:1、科技成果的来源: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形成的科技成果,通过购入或出售的科技成果(购入或出售的科技成果以正式技术合同为准)。可与企业近三年研发项目、自主知识产权获得相结合。 2、成果类型:指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登记、科技成果鉴定或验收、技术诀窍等。 3、转化效果:指企业以科技成果形成产品、服务、样品、样机等。 4、转化证明材料:生产批文,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查新)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报告,销售证明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主要判断依据有:产品、服务、样品、样机四项, 产品:公司经过自主研发的,自己生产或者委托生产的产品,主要是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都可以算,同一种产品销售多次,只能算作一次;

服务: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等四季合同的,开具地税服务发票的,同一种类技术服务合同只能算一次; 样品和样机:区别:样品他只是一个单一的,不能分解的物品;而样机是有很多物品组成的机器类的设备;比如打印机里的墨盒、电脑里的硬盘,比如打印机、电脑、医疗器械等。因为正常的生产企业,在流水线上,每到一个阶段都会有成果出现,这个时候就需要对成果进行检测或者检验,提供第三方的报告书,在这里,需要提供检测/检验报告,样品、样机的立体照片。 提供材料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数量:提供近三年产品、服务、样品、样机(分别可以是销售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样品、样机图片等其他的检测报告、验收报告、查新报告、新产品证书、客户反馈意见、国家科技奖励证证书等证明材料),如每年均获得转化4项以上,不含四项,取得A项分(24-30),越多越好 所谓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即企业以技术成果形成产品、服务、样品、样机等。主要是考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具体的体现材料如下: 著作权证书、新产品证书、检测报告、查新报告、销售证明(合同、发票、用户意见)、生产许可批文、实物照片、奖励证明、其他相关证明材料等。 高新要求企业,三年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达到12项以上,平均每年要完成4项以上的成果转化,而且要是不同的产品,当然在原有的产品上进行的创新以及改进也算。

顾客知识管理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I 目录....................................................................................................................................... V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相关文献综述 (2) 1.2.1 国外的研究 (2) 1.2.2 国内的研究 (3) 1.2.3 研究述评 (3)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4) 1.4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4) 1.4.1 技术路线 (4) 1.4.2 结构安排 (5) 1.5 创新之处 (6) 2 相关理论基础 (7) 2.1 顾客知识管理理论 (7) 2.1.1 顾客知识的内涵 (7) 2.1.2 顾客知识管理的构成维度 (8) 2.2 营销动态能力理论 (10) 2.2.1 营销动态能力的内涵 (10) 2.2.2 营销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 (11) 2.3 产品创新绩效 (12)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13) 3.1 理论模型构建 (13) 3.2 顾客知识管理与产品创新绩效 (14) 3.3 顾客知识管理与营销动态能力 (15) 3.4 营销动态能力与产品创新绩效 (16) 3.5 营销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16) 4 研究设计 (19) 4.1 变量的测量 (19) 4.1.1 顾客知识的测量 (19) 4.1.2 营销动态能力的测量 (20) 4.1.3 产品创新绩效的测量 (21) 4.2 问卷设计 (21) 4.3 问卷收集 (22) 4.3.1 预调研阶段 (22) 4.3.2 正式发放问卷 (22) V

知识管理与创新以公务福利为例

知识管理与创新 —以公务福利为例 蔡祈贤摘要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知识始终是一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独领风骚,俨然代表一种财富与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迎应知识爆增、全球化与信息革命的冲击,知识需要妥适的管理,经由良善的管理策略,使各种有用的知识能有系统的选取、储存、分享,而其终极目的,则在便利的运用与创新。因此,知识管理与创新是新世纪组织最重要的竞争源泉。住福会于93 年5月成立知识社群,在团队的合作努力下,已建构完成公务福利知识管理系统,内含1743 个知识对象,形成一个丰富且便捷运用的知识平台。同时再经由持续的建置更新与鼓舞同仁点阅应用,一年来已创新多项福利措施,计有低率的优惠贷款、多元的协助服务、优利的住宅辅购、生动的文康活动、活力的休闲旅游等。对提升公务同仁的福利服务与增益福祉,帮助甚大,此系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之原则,使公教员工享受更多、更精致福利的有效作为。壹、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kno wledge )系指人类透过认知或思考过程,而获得一切有用的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千百年来,人类文明不断进化,知识亦不停的积累。挽近以来由于科学的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的增长更为快速。根据学者的研究,当前人类总知识,每二至三年即增加一倍;每天有6千至7 千篇科学论文发表,平均每日出版13,000 本书。 管理大师于1993 年出版「后资本主义社会」( Post-capitalist Society ), 主张在资本主义之后的知识社会,资本不再是主导经济发展的力量,知识的运用与制造,才是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论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论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的现代产业。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无疑需要各方面条件的配合,良好的法律环境就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备条件。而在法律环境中,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尤为重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不可少的支撑环境。本文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作一探讨。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法律需求 如前所述,知识产权制度是发展高新技术必不可少的支撑环境。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的开发、实施为基础的,而高新技术的开发、实施又以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为必要的前提。没有知识产权法律的保障,高新技术的发展就缺乏强大的动力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法律需求,或者说,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是高新技术成果保护对象特殊性的要求。首先,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产生、发展都要有高智力的投入,包括高层次的研究队伍和高水平的管理队伍。高新技术开发层所耗费的智力

劳动的比重是以硬件为主的传统产业所无可比拟的。高新技术产业智力密集型的特点是其特别要求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重要基础。其次,高新技术开发具有投资高、产出高、风险大的特点。如果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开发者的高额投资将无法收回,进而会直接影响高新技术进一步发展。第三,高新技术产品具有易被复制、仿造,且成本低廉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侵权现象相当严重,特别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驾护航。 1.2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态过程的法律需求。第一,高新技术的形成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法律需求。高新技术开发有明显的阶段性,如何明确不同阶段各研究开发人员的权利义务关系、风险的责任和分担、保密责任,都离不开知识产权法律的有效调节。第二,高新技术的利用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法律需求。高新技术的转让、实施及许可实施与一般技术相比,具有风险大、实施率低的特点。为确保高新技术转移、实施的顺利进行,必然需要知识产权法律提供保障。第三,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法律需求。产业化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产品要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产品市场化后,为了保障知识化产品的有序市场竞争,需要用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律,有力打击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假冒、剽窃、复制等侵权行为。 1.3是促进高新技术国际化的需要。高新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

项目管理中的创新知识管理

项目管理中的创新知识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金钱,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收益极为重要。从知识到效益,需要依赖于项目,在项目管理中进行有效的创新知识管理,是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重要手段,本文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对项目管理中的创新知识管理问题进行主要分析。 一、知识管理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迅速,知识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甚至已经开始成为生产要素,需要专门地对知识进行组织管理,这主要表现在知识的传播速度变快、在产品和服务中知识的运用越来越高、各个企业越来越注重知识保护等各个方面。所谓知识管理,即把现有的知识交给会使用它的人才,然后分配到最恰当的地方,创造最大的效益。知识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二、项目管理中的知识分类 知识从深度来看,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是写在书本上、文字化、而且可以通过正规系统的语言来传播的知识,也叫言传性知识,例如,技术理论、文件、专利等;隐性知识则是通过人的积累,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获得独特的知识,它具有只存有于特定的场合和个人的思想中,无法进行正常的传播等特点,是一种相对隐藏的知识,也叫意会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显性知识是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深化总结,上升为理论而来,在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时,其自身也得到深化,持续修正。多年以来,人们在日常中对显性知识的关注超过了隐性知识,其实在日常工作中不仅需要显性知识来宏观指导我们的工作,还要用到隐性知识,在一些细微的方面给我们特别的灵感,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完善。 知识从本体论来分类,可以分为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两类。人是知识产生的基本,知识的产生来自于人对经验的深化和总结,没有人,知

公司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与奖励制度

公司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与奖励制度 一、目的 为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科研潜能,根据公司技术中心的工作实际,制定本公司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 二、基本原则 公司对于参与产品开发的各项目小组,依据承担科研任务的比重及对科研成果的贡献程度,按股份制形式进行成果收益的分配。 三、成果收益 成果收益主要体现为如下两种形式: 1、技术中心将研究成果向本公司外的企业进行转让获得成果转让费。 2、研究成果在本企业使用获得生产效益。 四、奖励对象 1、在公司主要产品的研究开发、工艺改进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开发等方面投入科研经费的企业。 2、为研究过程提供软硬件支持的公司相关部门。 3、核心参与主要产品的研究开发、工艺改进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开发工作,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并且在应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研究人员。 五、成果收益的整体分配

1、研究成果收益分配主要体现科研经费投入主体、科研软硬件 平台、科研人员三个方面。 2、当科研成果收益体现为成果转让费时,按如下规则进行收益分配: 科研经费全部来自公司的,成果收益的20%归技术中心,20%归科研人员,60%归企业所有; 科研经费来自合作企业或者其他科研机构的,其在成果收益中占40%,公司技术中心在成果收益中占20%,科研人员在成果收益中占40%; 研究经费来自国家纵向科研经费的,技术中心在成果收益中占40%,科研人员在成果收益中 占60%。 3、当成果收益体现为合作企业的生产效益时,企业须将生产效益的8%作为本公司技术中心的成果收益,12%作为公司技术中心研发人员的成果收益。 六、成果收益的人员分配 1、成果收益的人员分配主要依据研究人员承担科研任务情况,采用“事先认定、事后调整”的方式进行。承担任务比重及对科研成果的贡献程度。 2、事先认定:在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依据研发人员的研究内容重要性、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等确定其收益比例。 3、事后调整:在研究工作完成后,按照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的贡献程度确定最终的收益比例。 七、附则

【经营管理】渠道创新与知识管理

【经营管理】渠道创新与知识管理 越来越多的大众消费品制造商终于发觉, 仅靠产品的物理特性来保持竞争优势是越来越难了。一方面是由于学习方法的进步, 使得同行对相关技术的仿照越来越快,产品的差异性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是成功的产品创新扩大了市场需求, 刺激潜在的竞争者迅速加入。往往是有了发明未必就能领先,或者领先了却是为他人做嫁衣,如发明VCD的万燕。新经济的市场游戏规则是主流化, 即大规模的生产促进低成本的市场扩张, 并迅速成为市场主导(50%以上的占有率)。在中国大陆, 格兰士是实践主流化的表表者。新经济的另一个游戏规则是以价值链增值为主导, 即厂商共赢才是真赢。这方面格力是真正的市场英雄, 以不足同行1%的人力资源投入, 维系市场份额第一的分销网络, 同时无不良应收帐款。上下通吃只是愚蠢的反动, 创维曾经在广东全省为了直截了当操纵零售终端,开了300多家专卖店,现在一家不剩全倒闭了。然而还有业界大佬, 要把直营店开到全球去,无视自然法则, 重蹈覆辙是难以幸免的了。 从财务的角度, 生产规模越大,固定费用分摊越薄。但随着产销量的扩大, 组织治理成本也会越来越大。一方面,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 市场份额的提高所发生的边际成本一旦超过边际收入, 则沦为不经济; 另一方面, 企业的本质是要降低内部交易费用。庞大的组织机构和复杂的游戏规则都可能降低运作效率。可见,关键是要改进治理技术。渠道创新作为知识治理实践其目的是改进营销治理, 是以理念创新为指导, 以组织创新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工具的系统工程。 分销渠道是产业价值链的下游, 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差不多条件。传统的渠道功能以物流通路和蓄水调剂为主。但作为一个产业, 分销商有自身的生存守则和进展目标。现代营销理念是通过满足他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作为现代文明的准则适应任何行业和个人。分销商的立身之本是服务好下家或最终消费者而不是听命于某 一个供应商。从另一方面来说, 客户是衣食父母, 而多数消费品生产厂家的客户正是经销商。沃尔玛的理念家喻户晓: 顾客永久是对的。可多数企业的营销老总会说客户永久是奸商。由此可见, 渠道创新必须理念创新先。随着分销业的成熟和壮大, 那些从打算经济体制带着霸气过来的厂家会逐步明白得如何样尊重他们。 需求是最好的大学, 所有的创新差不多上来自于市场的压力。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来的百年老店“宝洁”之因此现在还焕发青春,在中国大陆所向无敌,制胜的利器确实是“助销”。其差不多理念确实是帮客户赚钱创导双赢,具体表现为“经销商确实是办事处”:一切销售治理工作以经销商为中心; 一切下级分销网络拓展、终端铺货、堆头和货架陈设等工作必须借助经销商的力量; 运作机制为“渠道运作综合治理体系”:一样都市选择一家经销商作为独家总经销, 由厂方派驻一位销售代表。负责全面开发和治理该区域市场, 其核心职责是关心经销商治理下属销售队伍。一旦摆正了厂家与分销商的平等位置, 确立了帮客户赚钱的经营理念, 企业的营销团队就有了明确的组织目标。组织能否有效运作关键在于以总目标为中心的资源整合。传统的组织架构是建立在权力分配的基础上, 以经理人管经理人, 层层负责。具有革命性的组织创新起源于德鲁克创导的目标治理。从全然上讲,目标治理把经理人的工作由操纵下属变成与下属一起设定客

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小抓手

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小抓手 ?科研记录本 科研记录本制度就是一例。在华天公司每个科研人员都有一个由公司统一提供的本,用以记录有关科研技术活动中的每一个想法和细节,只要是头脑中想到的与技术有关的内容都要记录在上面。记录本的每一页上都有编号,如果与技术有关的内容不写到本上,让公司审计人员发现会立即被开除;如果一种想法是你在公司以外的地方想出来的,可以暂时写在别的纸上,但事后必须剪下来贴到记录本上。当这个人离职的时候,公司要收回这些记录本,审计人员还会检查是否缺页。这样万一你想带走这些东西只能复印,不会带走原件。 这样的记录本制度再加上职业人员发明条例的约束,就会形成一种威慑力:带走任何资源都是不行的。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华天公司也会花很多的钱来打官司。 ?产品定义 在华天公司,每种新产品最后都会形成一本产品定义,记录好有关这个产品的来龙去脉,定位属性和竞争分析等。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可以拿出来看它,如果这个产品是成功的,可以拿出来看成功在何处?如果这个产品失败了,也可看出问题出在哪一步?你可以随时研究和分析当时的思路。如果该产品有了改善,公司就会重新写一本,让后人知道当时是基于什么考虑做的改善等等。这样的产品定义一般只印10本左右,印之前就已经非常明确是给谁的,再加上登记记录制度,每本是谁的、在何处,非常清楚明了。 在华天总部,类似这样的制度很多,以充分保证知识不流失,同时公司的IT系统又保证了知识的充分共享。再加上华天公司的企业文化历来注重知识分享,使华天的这些知识管理活动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目前还没有知识管理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的统计数字,但华天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却毋庸置疑,并已成为知识管理界津津乐道的服务客户。 一切从理顺流程开始 华天总部的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后端的管理,但像中国华天这样的分公司,主要是做前端的市场开拓等工作,而总部的知识管理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于是在2001年下半年,中国华天开始了销售系统的知识管理实践。 流程规范大赛 时任中国华天助理总裁的龙飞阳开始像一个企业内部顾问一样,先是协助孙振耀做好整个中国华天3~5年的战略发展规划,接着又与每一个部门一起做规划,把每个事业部的5年战略理顺。在这一过程中,龙飞阳发现公司的战略流程存在一定问题,在流程的中间经常有脱节,于是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对战略流程的规范与管理。 在这个时期,龙飞阳想起了过去经常在华天公司内部进行的TQC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这次为了理顺流程就又把这个项目弄了起来,成立了9个小组,针对公司中跨部门的问题,开始了整理流程和规范。这个项目用去了半年时间,最后还举行了大赛,这次大赛的一等奖直到现在仍然给龙飞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话应该转给谁? 这是对公司呼叫中心的改进。华天有多个呼叫中心的电话,经常接到客户对于电话多次转接的投诉。研究发现:客户一般只能容忍两次转接,但在中国华天,3次转接电话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顾客抱怨很多。于是华天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把所有客户打来电话的可能性都找到,理清每类电话都可能牵涉到谁……把流程整理以后,龙飞阳发现了一个问题:总机人员其实根本不知道有些事该归谁管!于是又要先给他们培训,使他们知道什么方面的问题应该找谁。前台人员也是如此。后又经过各个呼叫中心间人员互相交流,彼此互相

科技成果及专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

科技成果及专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 ——科技成果对企业的重要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成果登记制度和专利制度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生着碰撞,引起深刻变化。 一、科技成果的定义及基本特性 1、科技成果的定义 成果是人们劳动和工作的收获,它包括社会科学成果和自然科学成果。自然科学成果又称科技成果,它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和工作中对 自然界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探索、认识、生产、总结过程中所取得 的收获。它涉及工农业生产,物质的微观与宏观结构,航空航天,交 通运输,通信,化工,生物医学工程,自然资源的勘探、开发与综合 利用,日常生活等领域。 2、科技成果的基本特征 A、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不能作为新的科技成果。 B、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C、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D、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二、科技成果的鉴定

1、科技成果的鉴定 科技成果鉴定是指由科技主管部门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做出相应鉴定结论的科技管理活动。 科技成果鉴定是现阶段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对科技工作实行宏观管理的手段。科技成果鉴定对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提高,鼓励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科技成果鉴定的作用 (1)辨别科技成果的真伪,为市场提供可信的鉴定意见; (2)审查科研成果,对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创新性、新颖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 (3)对科技人员科研工作业绩的肯定与激励; (4)为科技奖励、享受有关政策、科研计划立项等需要服务,提供必备的依据; (5)评价科研院所的科研和开发实力依据; (6)标志着一个科研项目周期的完结,并为其完结提供鉴定评价结论。 3、科技成果鉴定的意义 (1)保证科技成果的质量,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促进科研工作的深化和提高; (3)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有利于交流科技信息,避免重复研究; (5)有利于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